大型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

12-16

幼儿园游戏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幼儿园游戏保证幼儿天性不受到压制,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生活中你有收集经典的幼儿园游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大型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建构游戏是一种幼儿利用各种建构材料,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意愿进行构思与构造,表现出一定的事物形态,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大型建构游戏是建构游戏中的一种,它不仅能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和想象力,而且能帮助幼儿感知形体、对称等概念,培养幼儿坚持、细致、耐心等学习品质。大型建构游戏场地大,参与人数多,建构材料复杂,相比班级建构游戏区,它会给幼儿带来更大的挑战,也使教师在指导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通过对一次中班大型建构游戏的观察,笔者发现,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存在场地规划不合理、介入过于频繁、给幼儿游戏的时间不够充分等问题。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管窥幼儿大型建构游戏中教师指导的现状,并对教师如何更好地指导提出建议。

场景一

游戏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幻灯片上埃菲尔铁塔的外形,讨论“塔”怎样才能搭得高,可幼儿的兴趣似乎根本不在观察“塔”的外形上,只听晨晨兴奋地叫道:“这个是埃菲尔铁塔,我在书里看到过。”接着,活动室里炸开了锅。教师有点不知所措,最后不得不自己总结出“下面要搭得宽,上面要搭得窄”的结论。

教师将游戏安排在操场上进行,但并未划分区域,操场一侧堆放着大型积木。教师将幼儿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3~5人),要求幼儿分组搭建。被分在同一组的幼儿未经商讨、计划便开始搭建。尽管操场很大,但幼儿全都挤在不足操场1/4的区域进行搭建,有的幼儿不小心撞倒了其他幼儿的搭建物。很多幼儿似乎忘了“塔”这一主题,豆豆那组的幼儿像砌墙似的一味垒高,而不顾根基是否稳固,很快搭建物就倒塌了;小乐那组的幼儿想到哪儿搭到哪儿,没有计划,没有目的,最后搭出的“塔”也是头重脚轻的。m.Yjs21.CoM

问题分析与建议

1.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增强建构游戏的计划性

这次搭建游戏的主题是“塔”,教师希望幼儿通过该游戏获得“上小下大可使建筑物更加稳固”的经验,提升建构技能。可在实际搭建中,幼儿纷纷按照自己的想象搭建,搭建物的形状也千姿百态,除了有上小下大的A型(如图1),还出现了上大下小的T型(如图2)和上下一般大的H型(如图3)。

幼儿的前期经验会直接影响其建构,出现上述情况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幼儿有关“塔”的前期经验不足。中班幼儿的生活经历非常有限,他们大多只在书本里见过塔,因此很难理解为什么“上小下大”的结构可以增强稳定性。为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实地观察塔的构造,在班级环境中有意识地投放各种塔的图片,因为“下面要搭得宽,上面要搭得窄”这一结论需要在观察、对比多幅不同塔的图片后得出。

幼儿的搭建分有意搭建和无意搭建,幼儿无意搭建时就会搭到哪里算哪里,其搭建物往往也与搭建主题相背离。案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幼儿分组,但组内幼儿没有协商、沟通,导致搭建过程漫无目的。教师应在搭建前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商讨、计划,通过绘画的方式设计出所要搭建的“塔”,并协商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如某某负责搭建楼梯,某某负责搭建塔底,某某负责搭建外围的道路……明确搭什么、怎么搭的问题。

2.合理创设游戏环境,投放多样化的建构材料

此次大型建构游戏在宽敞的户外进行,但幼儿仍然出现了一些纠纷。其实这些纠纷的产生都跟环境创设不合理有关。合理创设环境,将环境作为教育的手段与资源,将有效地帮助幼儿建立游戏常规,保证幼儿愉快、顺利地开展游戏。[1]

首先,可以利用地线、标示牌等直观的图示和标记向幼儿提示进入大型建构区的常规要求。如用地线画出运输积木的专门通道,提示幼儿要绕道行走;在相应的位置放置标示牌,提示幼儿在游戏中不要干扰他人,等等。同时,可将相同类型的积木用不同颜色的篮筐装好后分放在场地的不同区域,确保幼儿就近取用。

其次,根据已有的空间设置,合理安排幼儿人数。例如,可以将户外游戏场地划分为几块开放式区域,区域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每个区域人数相对固定。

最后,通过投放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帮助幼儿建立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联结。案例中选用的大型积木由各种几何形状构成(如图4),包括各种单元积木、正方体、斜坡、圆柱体、棱柱、三角体、拱门、长条板等。虽然材料的类型比较丰富,但缺乏辅助材料。一般而言,材料越具体、越形象,越有利于丰富幼儿建构游戏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建构游戏的主题投放相应的辅助材料,例如围绕“塔”的搭建,教师可以投放适当的人形玩具、小旗子、路标牌、轿车和卡车模型等。

在搭建中,大部分幼儿只用到了平铺、垒高、加宽、延长等简单的建构技能,只有少数幼儿用到了围合、架空和模式等建构技能。由于没有专门运输积木的通道,很多幼儿为了“抄近路”就从搭建小组间狭窄的空隙搬运材料,而教师也没有加以制止和提醒,只顾“巡视”正在搭建的幼儿是否出现问题。飞飞正在将积木围成一个圆圈,在圆圈中心用长方体积木不断垒高,可正当他想要尝试搭建心目中的“塔”时,教师走过来对他说:“你看底部是不是不够稳固呢?我们在这里加些木块,让它更稳固些。”边说边在圆圈内塞上积木。可飞飞似乎并不认可,之后在搭建中也没有表现得像起初那样兴致勃勃。

各个小组的搭建物越来越大,幼儿能够自由活动的范围却在逐渐变小。阿磊沉浸在搭建中,一起身弄倒了天天刚刚搭建好的“塔”,天天嘟着小嘴正想说些什么,教师就急忙走过来说:“阿磊,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快向天天道歉!”阿磊听了显得很委屈,憋了好一会儿才轻声说出“对不起”。

问题分析与建议

1.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提升幼儿建构技能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建构水平和特点。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能用垒高、平铺、围合、加宽、延长等基本技能建构造型简单的物体形象;中、大班幼儿能综合运用架空、模式、表征、插接、镶嵌、编织、黏合、旋转、桥式、塔式以及各式排列、组合、穿套等技能建构较复杂、精细、匀称的物体形象。[3]可见,案例中多数幼儿只表现出小班幼儿的建构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投放材料隐性地帮助幼儿提升建构技能。例如,投放不同颜色的积木,引导幼儿运用模式技能;投放辅助材料,引导幼儿利用建构物开展象征性游戏,以提升表征技能,等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言语指导,如“我们给小房子加个屋顶”(架空);“我们把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模式);“给你的建构物取个名吧”(表征)……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建构技能是建构游戏的基础,是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载体,但是我们要鼓励幼儿自主表现,不可一味强调建构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幼儿的想象及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2.把握介入时机,用“引”而不用“教”

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方式一定要有助于保持儿童的参与度、有助于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有助于吸引儿童重回游戏中来”。[4]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介入指导。而案例中,教师往往在幼儿还未出现问题时就介入指导,且过于频繁。教师的指导方式也存在问题,大多只是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而没有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不仅没有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反而削弱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由于大型建构游戏相较其他建构游戏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应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误,并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例如,教师发现幼儿搭建的“塔”很不稳固时可以说:“这里好像轻轻一碰就会倒的样子。”从而启发幼儿思考塔的稳定性问题。又如,教师发现个别幼儿搭建完后显得无所事事时可以提问:“这里没有楼梯怎么上去呢?”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一步丰富搭建内容。

3.提示游戏规则,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纠纷

案例中,很多幼儿在运输积木时为了“抄近路”常常撞倒他人的搭建物,从而引发纠纷,而教师只是要求幼儿讲和道歉,这种简单的解决方式可能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纠纷升级和幼儿的内心不服。

在大型建构游戏中,引发幼儿纠纷的因素很多,可能是争抢游戏材料,可能是损坏了别人的作品,也可能是无意碰撞或误解。在解决幼儿游戏中出现的纠纷时,教师要尽可能做到“不越权”,引导幼儿自己寻找解决纠纷的方法:一是静观其变,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二是让幼儿明确规则,鼓励幼儿运用规则解决纠纷;三是让幼儿“自食其果”,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四是鼓励沟通,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情绪,而不仅仅靠哭泣或拳头;五是及时强化,肯定和鼓励幼儿表现出的宽容、忍让、谦和、分享等良好行为。[5]

场景三

建构游戏接近尾声,飞飞和仔仔两组幼儿搭的“塔”已基本成型,教师让飞飞和仔仔将搭建物连接起来。等飞飞和仔仔连接好后,教师便“下令”停止游戏。而此时大部分幼儿都还在搭建中,他们的搭建物也基本看不出有“塔”的形状。教师请幼儿与各自的搭建物合影留念,这时悠悠还在继续搭建,迟迟不肯停下来。教师就对悠悠说:“我们要收拾积木,准备回班里了哦。”悠悠很不情愿地停了下来。合影完后,教师督促幼儿整理材料,接着组织幼儿回到班里,没有立即安排分享环节。

问题分析与建议

1.适时结束,游戏时间要尽量保证

在游戏中,教师以少数表现突出的幼儿完成建构任务的时间为结束时间,强行让大部分幼儿停止搭建,导致幼儿很不情愿地中断游戏。

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要寻找适当的时机,在幼儿的兴致还没完全消退时结束游戏,这样可让幼儿保持对游戏的兴趣,并为下次游戏的开展埋下伏笔。同时,教师也要依据情况灵活安排,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尽可能让大部分幼儿都能基本完成搭建任务。

2.及时分享,分享内容要就事论事

案例中,教师通过拍照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搭建成果无可厚非,及时督促幼儿整理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但是,在很多幼儿还只搭建到一半时就拆除他们的搭建物显然是不合理的。

有效的评价、总结既是对幼儿游戏的认可,有助于幼儿提炼游戏经验,提升游戏水平,也是为了让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在这个环节中,“什么时候分享”“分享什么”“怎样分享”是关键。

首先是要解决“什么时候分享”的问题。分享环节不一定要安排在游戏刚刚结束时,可灵活安排在餐前、午睡前、离园前等过渡环节。但在本案例中,由于大部分幼儿尚未完成搭建工作,幼儿又具有具象思维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进行分享会更有利于幼儿回忆和总结在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和提升游戏经验。当然,通过拍照保留幼儿的搭建物,然后灵活安排在其他时段进行分享,也是可以的。

其次是要解决“分享什么”和“怎样分享”的问题。分享的内容要就事论事,包括分工合作、技能掌握、材料运用、游戏常规等方面。分享方式可以是集体的、小组的,也可以是个别的。在分享时,幼儿可以相互交流游戏经验。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交流:“搭建的塔容易倒塌的问题解决了吗?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你们小组的搭建任务完成得怎样?与同伴合作搭建时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交流,帮助幼儿提炼出有益的游戏经验,以推动幼儿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分享游戏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对下次游戏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你还想增加哪些搭建材料或辅助材料?”以帮助幼儿拓宽思路,逐渐丰富游戏场景、材料、主题、情节,从而使幼儿对下次游戏充满期待。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角色游戏中老师的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游戏中,不能任由幼儿无目的地游戏,教师应该指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逼真地扮演角色,游戏的内容是否丰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幼儿的创造性如何。根据幼儿开展游戏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指导。

1、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

教师可以加入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角色的扮演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以便指导游戏的开展,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如:在玩“点心店”游戏中,教师担任副经理,可以给“经理”示范如何管理整个店的工作。也可以副经理的身份指挥店员进行工作,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根据游戏情况,教师可以担任卫生检查员,表扬点心店的卫生工作。教师还可以顾客的身份来点心店用餐,提高“招待员”招待顾客的服务质量,以顾客身份询问是否有新品种的点心,启发点心制作师创造出新品点心。总之,教师担任角色,同幼儿一起玩,可以调动幼儿玩游戏的创造性,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发展游戏的情节。

2、材料的提供与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和制作玩具,丰富游戏的开展。如:玩“点心店”游戏,结合幼儿在点心店、面包店的参观,找来盒子等,做一台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这样游戏又深入了一步,反映出现代电器化的特点;也可以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幼儿自制电话、收银机;还可以根据秋天的季节特征,引导幼儿自带各种豆类等材料,制作各种豆类糕点。这样,游戏的情节得到了发展,幼儿玩游戏的积极性就更为高涨。

3、语言的提示与指导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示、建议等方式予以指导。如“点心店”游戏,糕点制作多了,可以推销员身份建议经理把糕点送到商店出售。有时,可以启发提示幼儿将各个主题游戏互相联系,以丰富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情节,使游戏进行得更加生动活泼。如:提醒点心店的招待员等去医院检查身体,建议将多的糕点送给娃娃家品尝等。

4、游戏与思想品德培养

教师要注意在游戏中加强幼儿思想品德的培养。角色游戏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教师要指导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对待集体、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如:“点心店”的职员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招待员”对顾客要耐心、和蔼、有礼貌;“点心师”要认真干活、制作点心时不能离开岗位等。同时,在游戏中要加强个别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胆小的幼儿,可以鼓励他担任一些角色;对做事不认真的幼儿,可以要他担任点心店内的清洁员,要求他整理碗筷等物品,从而培养他认真工作的态度与习惯。

角色游戏有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部分,教师应对游戏的全过程加强指导,只有如此,才能使角色游戏在幼儿的健康成长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纸盒等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构造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由于年龄段的不同,幼儿的建构游戏各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一、小班建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

特点:小班幼儿的建构活动往往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建构的特点是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只对搭的动作感兴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小班幼儿在建构中常常更换建构作品的名称,或是等建构完成后再根据建构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来给作品命名,但他们一般不能明确解释作品的细节。因此,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嬉戏性较强,作品结构较为简单。

指导要点:1.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积木、纸盒等材料,引起幼儿运用材料进行建构游戏的兴趣。2.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学习建构技法,鼓励幼儿独立地建构形状简单的物体,并能表现其主要特征,例如搭建门、桌子、床等。3.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连接、延长、围合、加宽、垒高等主要构造技能,搭建简单的三维物体。例如,让小班幼儿在建构区搭建马路、围墙等简单物体。4.教师引导幼儿建立建构游戏的规则,例如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后要收拾整理等,并学习收拾整理材料的方法。

二、中班建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

特点: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手部小肌肉动作逐渐发展,思维、想象、生活经验等更加丰富,建构的目的性增强,建构的坚持性也在增加,建构水平由单一的延展向整体布局过渡。例如,搭建楼房和小区。中班幼儿已能运用已有经验对物体进行再现和创作,但是建构作品大部分不讲究对称和平衡。

指导要点:1.增加中班幼儿造型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例如引导幼儿学会选择高低、宽窄、厚薄、长短不一的材料搭建不同的物体。2.在小班搭建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架空、覆盖、桥式和塔式等建构技能,形成里外空间的概念。例如,中班幼儿可以学习搭高楼、架大桥等。3.教师可尝试提供作品构造图,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纸搭建。4.教师可要求中班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搭建,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物体的搭建。例如,三名幼儿合作搭建公园、停车场等。

三、大班建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

特点: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建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会使用辅助材料,事先能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并能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大班幼儿能够搭建出有场景、有情节的较高水平的建筑群且其建构作品多为立体结构,讲究对称和平衡,比较形象。

指导要点:1.在中班搭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转向、穿过、平式联结和交叉联结等建构技能,搭建复杂的三维物体。例如,搭建立交桥、拱形门等。2.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整齐对称、平衡的构造,尝试整体布局,学习选择使用辅助材料。例如,在公园里搭建相呼应的前门和后门,在住宅区里搭建左右对称的凉亭、路边的花草等。3.教师引导大班幼儿在搭建前学习商讨、分工,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例如,经过商讨后大家分工,有的搭建楼房,有的搭建停车场,有的搭建花园,有的搭建游泳池,有的搭建围墙,形成一个完整的住宅区。4.引导幼儿建造有一定主题和情节发展的、结构复杂、装饰精巧的建筑群。例如,让幼儿根据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主题情节的发展,搭建池塘、磨坊、鸡舍、篱笆以及蜜蜂房等,有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依托,幼儿的兴趣往往会更加浓厚,有助于幼儿搭建出结构更为复杂的建筑群。

角色游戏中的介入与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它的不确定性使很多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常常处于“如何判断”与“如何应变”的紧张状态。尽管教师已能够掌握一些开展角色游戏的方法,但在具体的组织实施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往往不能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作用。在实践工作中我感到,阻碍游戏作用充分发挥和教师指导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教师的表现过于“强势”

所谓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表现过于“强势”,就是教师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色看待幼儿的游戏,通常表现为“我想”“我要”“我可以”等。

娃娃家的游戏指导

小班娃娃家的妈妈正兴致勃勃地抱着娃娃喂饭,不断重复着把饭送入娃娃口中的动作。A老师走到妈妈旁边,问妈妈:“给娃娃吃什么菜?”妈妈摇摇头说:“给她吃饭。”接着,妈妈继续喂饭。 A老师又说:“蔬菜营养好,可以给娃娃多吃一些蔬菜。”教师话音未落,只见妈妈把娃娃往小床上一放,说了句“吃好了”,就自己“走出门外”了。A老师有些失望。

A教师的“强势”指导削弱了幼儿的“玩”意。教师引导“妈妈”给娃娃吃蔬菜,想教育小班幼儿“样样蔬菜都爱吃”的意愿是好的,但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很重要,不能为了自己“强势”的教育目标而忽视幼儿的游戏性。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强势”指导,只能阻碍幼儿的身心发展,阻碍教师游戏指导水平的提高。

教师的表现过于“弱势”

所谓教师在角色游戏中表现过于“弱势”,是指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把握、对游戏内涵的理解、对游戏内涵的挖掘等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

娃娃家的游戏讲评

D老师在进行小班角色游戏讲评中,运用小班“情景再现”游戏讲评的方法,请娃娃家的妈妈讲讲在娃娃家做了什么事。妈妈很会表达,通过“动作”再现其照顾娃娃、洗衣烫衣、打扫房间等情节,当她讲到用抹布擦厨房时,D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关注点,继续进行预设的其他话题。

在教研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既然娃娃家的“妈妈”已经讲到用抹布擦厨房的情节,教师不妨在厨房现场,根据幼儿的动作而生发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要擦厨房,可以擦厨房的哪些地方,用什么来擦,厨房的油烟从哪里来的,妈妈烧菜油烟很大怎么办等。当然,这些问题也要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来引发幼儿深入讨论。通过讲讲、做做自然而然地将生活经验、游戏动作等融入其中,对丰富幼儿的游戏动作和体验有很大帮助,可惜教师错过了这一教育契机。类似的情况在实践中还有很多,教师常常会留下很多“遗憾”。游戏讲评的“有效生发、逐步深入”,实际上是对教师能否捕捉游戏中的价值和“亮点”的考验,也是减少教师游戏中“弱势”表现的重要方法。

专家点评:

角色游戏是幼儿百玩不厌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发现离开教师的视线,幼儿依然会全情投入、乐此不疲。面对如此让幼儿心仪的过程,教师该如何和幼儿一起共享游戏的快乐呢?四位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与我们分享了共享游戏、推进游戏的妙招。

首先,教师要学会跟在幼儿身后一起做游戏。《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中,教师没有刻意制订游戏目标,更没有在游戏中强势地指挥幼儿,而是鼓励幼儿自编、自导、自演每一天的游戏情节。于是,就有了“守株待兔的警察”等情节,让我们在忍俊不禁中意识到,其实这就是幼儿的“原有经验”,这里蕴藏着太多的教育契机。

其次,教师要允许幼儿在游戏中自主驾驭材料。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才能让幼儿玩出高水平。《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收获。教师鼓励幼儿根据需要不断地、创造性地选择材料,仔细研读幼儿的每一个替代物。只要幼儿认同,便能从中解读他的替代水平,这也反映着教师的专业水平。

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后分享交流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游戏结束后的分享是快乐的延续。《角色游戏中的分享交流》告诉我们,聪明的教师会选择做一名忠实而又快乐的听众,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与他们同在;聪明的教师还会充分把握这一集体教育活动的契机,鼓励幼儿提出问题,激发同伴思考和争议,以有效梳理、传递、拓展、提升幼儿的新经验。

最后,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落实回应教育。当幼儿能玩、会玩时,就给予充分的认同与宽容;当幼儿缺乏道具时,找一些材料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与支持;当游戏主题低迷时,试探性地诱发一些新情节……其实,回应的时机与方法还有很多,提供适宜的回应考验着教师的智慧。

(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 徐则民)

在游戏中建构幼儿的数学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幼儿园应在充满乐趣、挑战和无限想像的游戏情境中,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并激发和引导幼儿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建构有意义的数学概念和经验。

一、在游戏中构建幼儿数学经验的认识和实践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打开的一扇巨大而明亮的窗子,源源不断地将有关周围世界的观念和概念的湍流,通过这窗子注入孩子的心田。”古往今来的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已证明游戏对于数学教育具有极大的价值。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既可以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可以让幼儿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自然建构数学经验。来看一个扑克牌游戏的实践案例:

扑克牌上的数字、图案、颜色是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作为一种游戏材料,扑克牌还具有易获取、易操作、多用途等特点。我们设计了系列“牌牌乐”游戏:将两副扑克牌(1~1O)放到益智区中,巧妙设计游戏情景和规则,让幼儿在多种玩牌游戏中,充分地观察、交流、比较、统计等,自主建构不同的数学经验。

游戏一:我的朋友在哪里(中班:找相同)

小朋友们将两副牌打乱,按照参与游戏的人数分成相等的份数,然后从第一个小朋友开始随意出牌,如方块5,其他小朋友在自己的手中迅速找出另一张方块5,将找出的“方块5”放一起,做“好朋友”,第二个小朋友继续随意出牌……以此类推,看哪个小朋友手里的牌最先全部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游戏二:谁比谁大?(中班:比大小)

将一副牌随意打乱平均分成两份,两个小朋友同时各出一张牌,比较两张牌面的数字大小,并记录在记录板上,最后统计哪个小朋友赢的次数多。

游戏三:大家来排队(大班:数的递增)

这个游戏越多人玩越好,按照参与游戏的人数决定用一副牌还是两副牌。如5个人游戏只需用一副牌,将整副牌分成均匀的5份,每人一份,石头剪刀布决定第一个出牌的小朋友。第一个出牌的小朋友出手中数字最小的牌,下一个小朋友只能出比前一张牌数字大1的牌,以此类推,直到出到数字10,再由下一个小朋友出自己手里数字最小的牌,以此类推,将手里的牌先出完者胜。

二、在游戏中构建幼儿数学经验的策略和思考

教师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有目的地创设游戏环境、丰富游戏内容、选择游戏材料、建立游戏规则,让幼儿置身富有游戏乐趣和学习意义的情境中,自觉地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去解释、描述一些游戏现象,将有利于幼儿建构“自己的数的概念”及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意识”。基于以上实践和认识,试提出以下策略和思考:

1.游戏材料要有层次性和引导性:

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是幼儿建构数学经验的载体。游戏材料也是数学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物化。因此,在材料投放时,教师要对本班幼儿的近期培养目标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能据此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能引发幼儿操作兴趣,有适度的难度挑战,能引导幼儿递进性操作、深入思考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应突出“低结构”“趣味性”“可变性”“创新性”与“适宜性”,材料投放要注意分类投放、难度递增、适量投放与融通开放。

例如大班“美食街”中的各类材料:首先提供“美食分类盒”“美食价目表”“1元~1O元的货币”,引导幼儿将美食街中的食物根据价格、品种分类摆放;其次,提供“点菜单”,引导幼儿数一数、算一算、记一记有几个客人,点了几种食物,再根据“点菜单”有顺序地为顾客服务;再次,提供“美食制作流程图”“美食制作工艺图”,引导幼儿看图制作,如三角形的三明治、圆形的汉堡、圆锥形的蛋筒冰激凌、长短不一的面条等;最后,提供“结账单”,在用餐完毕后能计算、并收付“钱币”,埋单结账。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幼儿经历了“点数”“分类”“运算”“统计”等过程,调动了以往的生活经验,并结合前期活动中有关的数学知识,实现了从数学知识到数学能力的迁移。

2.游戏规则要有秩序性和情境性

幼儿只有在有规则的游戏中才能将游戏主题延伸,同时也能发现和领悟到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活动的目的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利于幼儿数学经验建构的规则应该包含:游戏方式的规则、使用材料的规则、语言表述的规则等。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应该引导幼儿理解规则、认同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

例如大班“小医院”游戏,规则中渗透了“规律排列”:将小医院分为挂号室、诊断室、注射室、药房(药品根据颜色、图形、色彩三个维度分类,并贴好价格标签)、结算处五个科室。看病的流程设计,既保障了游戏的有序性、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也让孩子间接体验了生活,感受到了规则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3.游戏主题要有问题性和互动性

利于幼儿数学经验建构的游戏主题,应该充满挑战和无限想象,并能刺激和引发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能使幼儿与游戏伙伴交流分享,与游戏材料对话互动。因此,选择富有问题性、互动性并呈现阶梯状发展的游戏主题,才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并保持幼儿的游戏热情。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引导幼儿深入游戏,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感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并产生强烈的游戏愿望。

例如中班益智区的拼图游戏:新的拼图经过一次一次的游戏,东一块西一块弄乱了,教师提出问题:怎么办?幼儿讨论提出,用印章、彩笔、纸盒等为不同的拼图做“分类标记”“分类盒”。教师鼓励幼儿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先为拼图分类、再制作有趣的标记,激发了幼儿新的探究欲望,也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4.游戏的空间要有开放性和暗示性

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幼儿有权决定游戏中的一切。但这并不意味着让幼儿自由、随便地玩耍,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教师应善于把教学目的隐藏在游戏中,同时顺应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及时且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使游戏顺利进行。

例如中班美工游戏区,教师可提供各种厚薄、色彩、形状、大小的纸张,提供多种花纹、图案,让幼儿感受和模仿,并暗示幼儿进行推理,按照规律制作“相框”“贺卡”“果盘”等,并尝试创造出新的排列装饰方法等。

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游戏材料形式、内容、主题、规则等,调动幼儿在生活中以及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重现、交流,帮助他们建构数概念,同时使幼儿知道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各种数学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数学的更高兴趣。

在建构游戏中关注幼儿的成长


案倒背景

在参加武汉市武昌区“游戏课程建设与有效教研”之前,我园教师对建构游戏是非常陌生的。大家总认为,建构游戏不就是发一些积塑玩具给幼儿,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拼搭吗?因此在建构游戏中往往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1.根据主题搭建时,由于缺乏现有主题资料和建构技能,幼儿不知道如何操作,从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拼插兴趣。2.幼儿园各班虽然都设有建构区域角,但建构材料较为单一,数量、种类有限,时间一长幼儿就对建构材料失去了兴趣。3.幼儿园一般准备的建构材料主要是以桌面搭建为主,材料的外形较小,在搭建大的物体时,幼儿所用的时间较长,活动区的时间、场地不够用,因此幼儿对搭建大物体兴趣也不高。4.幼儿初浅的拼插技能抑制了幼儿合作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导致幼儿搭建能力下降。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和教师们积极开展了建构游戏的课程研讨。在研讨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建构游戏在为孩子们带来成功喜悦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动手能力、认知能力和个性品质的提高。

情景描述

案例一

在小班建构游戏《小兔家的栅栏》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大雪花片这个建构材料。游戏一开始,我设置了游戏情境:“孩子们,小白兔家的栅栏被大风吹倒了,我们用雪花片帮小兔重新修建栅栏好吗?”孩子们一听,都争先恐后地说:“好!”“我要帮小兔!”在接下来的搭建过程中,我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孩子们拿着雪花片都是一个人津津有味地拼插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物品,而对于“修栅栏”的任务好像忘得一千二净。见到这样的情景,我赶紧走到其中一个孩子面前问:“童童,你是在为小兔家做栅栏吗?”童童听到我的问话,眼睛茫然地看着我,半天才说了一句:“老师,栅栏怎么做啊?”这时,我立刻意识到他们对“栅栏”不熟悉,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进行建构。这次游戏只能在孩子们随意拼插雪花片中草草结束。

活动后分析

1.本次游戏的雪花片是幼儿园常见的建构材料,平时幼儿都喜欢拿着雪花片进行随意的拼插。作为教师,我在游戏中创设了“修栅栏”的游戏情境,主要是想帮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和掌握对插连接的建构技能,并体验与小伙伴合作和帮助别人的快乐。但是没有预料到的是“栅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接触不多和不熟悉的,因而在要求他们用雪花片进行拼插时就会出现感知经验缺乏的问题。另外小班幼儿的任务意识不强,以至于他们不能明确和坚持完成“任务”。

2.为了帮助幼儿完成“修栅栏”的任务,我应该先和他们一起去了解栅栏的特点,带领他们到户外,共同观察栅栏的形状、颜色。在观察时,可一边用语言引导,一边让他们观察栅栏的主要特征“一个接着一个、有规律地围起来”,帮助幼儿在建构栅栏的游戏中理解拼插和围合的含义。由此,我认为在幼儿游戏之前提升幼儿的感知经验,能为建构游戏的开展提供创造的空间。

案例二

在大班建构游戏《积塑拼插大PK》活动中,我设计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竞赛。在第一次的竞赛中,我要求幼儿每人参照手中的图样表按图进行积塑的拼插。这时,大家都能选择合适的积塑材料按要求进行比赛。但是到了第二次竞赛时,问题出现了。由于这次的竞赛加深了难度,要求幼儿两人合作进行建构,有些幼儿在拼插时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轩轩和瑞瑞都是班上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孩子,这次竞赛他们两人在一起合作。比赛一开始,轩轩就抢过图样表想自己先看,这时瑞瑞不乐意了,非要把图样表放在中间。当看到别的小组已经开始建构,而自己还在为图样表争抢时,瑞瑞沉不住气了,大声地告状说:“老师,轩轩自己一个人要拿图样表,不给我!”我没有立刻去批评轩轩的行为,而是来到他们的旁边,指了指正在合作搭建的另一组:“你们看看他们是怎样做的。”同伴的榜样示范立刻起到了作用,轩轩终于学会了让步,主动地把图样表放在了两人的中间,并有商有量地说:“这样吧,我先拼汽车的下面,你就拼汽车的其它部位,等会儿我们再组合在一起。”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这次的竞赛他们获得了第五名。在领取奖品时,他们俩手牵着手站在了一起,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建构游戏分析

1.进行建构游戏的比赛,能使幼儿竞争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每位幼儿都为获得比赛的胜利而努力完成作品。游戏中的轩轩和瑞瑞在建构技能方面都是较强的孩子,他们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因此在独自进行比赛时,他们的个人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第二次合作进行比赛过程中,他们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协商和合作的意识,使比赛无法正常进行。由此可以看出,建构游戏除了带给幼儿建构技能的学习,更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协商和合作,使他们的社会情感得到提升。

2.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辨别判断是非的能力。作为支持者的教师,我没有立即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利用榜样示范进行提示,帮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自己或同伴行为的对与错,并及时进行纠正。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式比说教更有效。另外,当有的幼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时,如“为什么我的积塑拼得总是不牢固?”“我们为什么总不能得冠军?”这时,我会将有些问题抛给他们,引导幼儿同伴间进行交流与碰撞,让他们把自己好的方法和经验阐述出来,最后我再进行提炼和总结。这样既帮助幼儿解决了困惑,又能使他们在技能和合作方法上得到提升。

诠释研究

建构游戏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幼儿接受既定知识的封闭的静态过程。作为教师,就是要引起幼儿的观察、思考、探讨,帮助他们产生联想、解决困难、积累经验。因此,我针对主要问题,从提升幼儿感知经验、提供丰富的建构材料和提出开放式的评价人手,同时与其它游戏相互渗透,以此来帮助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作用,产生愿意参与游戏,与同伴合作、交流的社会情感。

一、提升幼儿的感知经验,为建构游戏开展提供创造空间

扩大幼儿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能使他们在建构的时候有更多的表现机会。因此,平时,教师可与孩子一起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物体和建筑物的形状、颜色、结构及空间位置关系,让他们在游戏过程中依靠这种表象来进行思维创造。

1.教师和幼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在进行建构主题之前,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外出观察了解建构物体的特点。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幼儿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

2.家长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共同观察。通过家园配合,引导幼儿进行实物和图片观察,加深他们对各种物体的印象。在掌握物体的特点后,通过游戏创造性地反映出来。如在大班建构游戏《不一样的大桥》活动开展前,教师组织幼儿和家长一起实地参观武汉的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通过亲子合作共同制作出大桥的模型,使幼儿全面地了解大桥的基本构造。另外再通过更多桥的图片收集,使幼儿有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建造出了一座座和同伴不一样的大桥,体验成为小建桥师的喜悦。

3.利用对比观察进行比较。在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时,教师可和幼儿一起进行对比性的观察,比较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在中班建构游戏《快乐的动物园》活动中,幼儿发现猫、兔子、熊的形状、走路姿势虽然不同,但选择的建构材料却十分相近,那么怎样有效地去区分它们呢?在和幼儿的讨论后,我们利用了对比观察,找出了它们的个性特点,如猫的尾巴又细又长、兔的后腿长前腿短、熊的身体要胖一些等……这些观察都能帮助幼儿在拼插动物时选择合适的材料,形象、逼真地表现出动物的不同特征。

二、提供丰富的建构本才料,让幼儿在自由选择和思考中学习技能

幼儿在建构游戏拼搭时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幼儿进行构造的基础。材料的多样性、可变性对幼儿拼搭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建构材料拼插技能的引导。每一种建构材料在搭建时都会运用到不同的拼插技能,对于教师来说,利用材料的特性让幼儿自由选择和思考会让他们更加主动和感兴趣。在中班《大家一起建长城》的建构游戏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大方砖形的积塑。游戏中,幼儿结合自己对长城的经验进行拼搭,在拼搭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先传授方法,但发现孩子们却自主地运用到了排列、组合、接插等技能,教师只需要在经验上进行总结就很顺利地完成了长城的建构活动。

2.废旧材料运用技能的引导。我们的建构活动离不开废旧材料,利用废旧材料建构的主题既美观、别致又环保。但是,有些废旧材料幼儿一拿到手,并不能很好地利用,更多的是作为简单的辅助材料,因此教师的适时引导能帮助幼儿重新掌握一定的运用技能。比如在建构游戏《不一样的大桥》活动中,由于积塑材料有限,幼儿发现不能很完整地表现自己建构的大桥。“材料缺少怎么办呢?”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大家进行了商讨,有的幼儿说:“再去买新的积塑!”还有的幼儿说:“减少建构大桥的数量!”但是这些建议都没有得到其他幼儿的认可。这时,教师出示了牛奶盒,孩子们一下子想到可以用它来搭建桥墩和桥面。牛奶盒这个废旧材料的加人,为孩子们的搭建又添上一道亮丽的色彩!游戏中,大家把牛奶盒和积塑配合在一起,共同搭建出心目中完美的大桥。

3.集体构造的技能引导。一个大型的建构游戏主题必须要让孩子有分工合作的经验。在这方面,我园教师采用分组的方法引导幼儿分工与合作,特别是在小班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建构游戏《给小兔盖新房》就是让幼儿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分工、合作,共同搭建小兔的房屋。游戏令小班幼儿的社会性情感有了快速的发展。

当然,在建构游戏中幼儿的建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应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而不能对全班幼儿作整齐划一的要求,要做到分层次提供适合于每个幼儿各自水平的建构材料。如给小班幼儿提供积木时,可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程度、操作玩具时所需智力的高低、对玩具兴趣值的高低等方面来考虑;对能力弱的幼儿可供给色彩鲜艳、体积较大、操作省力、易成型的木制拆装积木等;对中等水平的幼儿则可增加体积稍大的几何形积木;对能力强的幼儿则可让其使用形状较复杂、体积较小的积木。在建构一段时间后,可依据幼儿各自的发展水平进行调整。

三、开放式评价的提问,引发建构游戏深入开展

幼儿在完成作品后,十分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认,急于道出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种种感受,包括游戏动机、成功的体验和困惑。教师这时主要是通过引导幼儿交流作品及游戏过程,参与有价值的点评,达到满足幼儿欣赏交流、分享快乐、表达游戏感受的需要,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

1.游戏交流时,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只有这种角色定位才有利于营造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有助于幼儿充分表达,从而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每次当幼儿完成作品后,我们邀请幼儿自己来介绍成果,教师只作适当的指导。

2.对幼儿作品中有价值的内容,教师要及时进行捕捉并点评,以促进全体幼儿共同发展。通过让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创新的玩法和游戏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感受到了心灵交流的快乐,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给其他幼儿提供了分享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机会,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与其它游戏的互相渗透,让建构游戏更加富有色彩和魅力

《游戏法》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和幼儿的学习、劳动等活动不是绝对独立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成为相辅相成的教育手段。”这是建构游戏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它进一步完善的保证。在幼儿园中,建构游戏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游戏出现的,但建构游戏的开展同时又是渗透在其它各类游戏和教学活动中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配合的。

建构游戏的游戏性不仅体现在建筑过程中,即运用游戏材料建构想象中的生活建筑物,而且也体现在利用建构成果进行游戏,继续发挥幼儿想象力来反映显示生活的活动中,而这就使得建构游戏同其它各类游戏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在创造性游戏中,建构游戏同角色游戏的关系密切。角色游戏常常为了创造角色的游戏环境,要进行建构,如布置场景等。《快乐的动物园》就是利用搭建好的动物园场景进行角色游戏活动的。另外规则性游戏也和建构游戏相互渗透,如在中班《有趣的迷宫》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设计好的迷宫图进行搭建大型迷宫。在完成作品后,师生共同商议“走迷宫”的玩法及规则,使建构的成果与智力游戏有机融合,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建构兴趣,而且促进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既发展了游戏,又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这一年中,我园的建构游戏不再让教师和幼儿感到无力适从,它带给了幼儿合作、创造、认知、快乐和健康。如今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会了利用一种或几种积塑组合拼搭物体,同时知道收集不同的废旧材料来充实我们的建构区域角,使区域角里的材料种类不再单一或数量不足。特别值得教师欣喜的是,在建构游戏中孩子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乐于交流的情感延伸到了其它领域中,任务意识、合作意识的增强、语言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为幼儿的整体素质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教师也在组织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等待和观察,把自己作为了参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和幼儿们一起学习、交流、分享,真正让孩子们体验到游戏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建构游戏的开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思索的过程。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仍然还有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如何能更有效发挥建构材料的作用,开展适合本园的、更加丰富的主题建构活动?教师如何针对本园的实际,利用现有的场所,更灵活地挖掘出建构材料的新功能?等等。

总之,建构游戏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应立足于孩子的兴趣,放手让孩子们自主进行建构游戏,在游戏中认真细致地观察了解我们的孩子,并予以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建构游戏,真正成为建构游戏的主人,并自主、自由、快乐地活动和成长。

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自主性游戏是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在游戏中幼儿模仿成人,扮演各种角色,乐在其中。而小班幼儿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规则意识差,在自主游戏中往往随心所欲,随时可能偏离主题,甚至忘记自己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想方设法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让幼儿乐于参与、善于参与,促使幼儿想象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和个性品质等在游戏中得到良好发展。

一、以材料为媒介的观察指导

维果羡基认为教育应当定位于幼儿现有心智发展状态的“最近发展区”。这对于角色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与调整,同样是有必要的。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的基础,幼儿通过对玩具、物品的摆弄和操作,其语言、情感、想象等能力得到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提出:幼儿可自主地选择各种材料、器具和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和创造。教师应该敏感于幼儿的表现,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对角色游戏材料作出适当的调整与丰富,使游戏内容更趋丰富,以此满足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改变游戏材料,改善游戏秩序

为了丰富游戏内容,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就会投放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游戏材料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就不能满足幼儿游戏时的需要,随着幼儿游戏能力的提高,他们就会寻求新的材料来替代原来的材料。

案例1:

游戏时间开始了,小顾客们冲到小吃店,挤在营业窗口,嘴里说着我要这个我要那个,弄得收银员无从下手,直接喊来了服务员,服务员手忙脚乱地拿着各种食物给小顾客,小顾客们叽叽喳喳地拿着食物坐到餐桌边吃起来,吃完钱一扔就离开了,小吃都留在了桌子上,弄得服务员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分析与措施:

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小吃店材料的投放不全面,应为小吃店准备一份菜单拿在服务员的手里,这样小客人一来,请服务员有意识地去招呼客人请客人点餐,避免了小客人直接去收银员那里拿菜。这样也弥补了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差的特点。以菜单为媒介进行介入,帮助幼儿有秩序、有意识地点餐、进餐、付钱的过程,拓展了幼儿的游戏经验。

(二)拓宽幼儿视野,拓展游戏情节

在幼儿有了多次的游戏经验后,他们会说出一些提议来满足对游戏的喜爱。从而激发幼儿对游戏的热情,促进游戏的开展。

案例2:

几个幼儿一起来到宠物店,各自认领了—只宠物来玩耍,他们畅谈着自己带宠物的“经验”:幼儿A说在我们家有一只小狗,它的名字叫巧克力,我妈妈还给它买了新衣服呢,它穿了太可爱了!”

幼儿B说:“我们家也有一只小狗,它最喜欢吃肉,我上次还帮它洗澡呢!”两个幼儿说说笑笑,然后带着各自认领的宠物去其他地方玩了,玩了一会儿,就把宠物送回了宠物店,接着又去其他的游戏区玩了。在游戏讲评时,我问幼儿:“宠物店好玩吗?”幼儿回答:“好玩!”我又问:“怎么让宠物店变得越来越好玩呢?”幼儿们想了一会,一幼儿说:“可以给宠物梳头!”“嗯!给宠物化妆!”我连忙接住他的话。“可以给宠物穿衣服!”“可以给宠物买吃的!”幼儿们你一句我一句,打开了他们的想象之门。这时我趁热打铁,找了一段宠物比赛的视频,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分析与措施:

宠物店贴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单一地玩玩宠物显得枯燥,不能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动手能力、拓展幼儿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为宠物店准备了一些化妆用品,如:梳子、蝴蝶结、头箍、皮筋、玩具、镜子等;和幼儿一起画了骨头、萝卜、小鱼等贴在牛奶盒子上,剪下来放在宠物食盆里;请幼儿回家收集了小时候的小衣服和宠物衣服带来;我们用废旧的盒子做了两个房子作为宠物们的家。这样宠物店焕然一新,许多幼儿都去宠物店为宠物梳妆、喂食、穿衣,乐趣无穷!

(三)加工游戏材料,加深合作意识

幼儿在玩的时候会打开想象的空间,想到游戏中缺乏的材料,从而使游戏终止,最后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案例3:

娃娃家的幼儿A和幼儿B分别扮演着“爸爸”和“妈妈”,他们看到小客人来了,热情地招呼着,礼貌地请小客人坐下,给客人倒了杯茶水。幼儿B抱着“宝宝”,边给“宝宝”喂饭边说,今天是“宝宝”的生日,我们要给她过生日。这时小客人激动地说:“‘宝宝’过生日啦,要吃面条!”这时,“妈妈”放下宝宝,就去厨房找些面条和蛋糕,把厨房翻了一遍也没找到面条,这下“爸爸”也急了,怎么办呢?娃娃家就出现了“宝宝”过生日没有面条的现象。游戏讲评时我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对啊,蛋糕可以去小吃店请厨师做一个,面条可以在娃娃家‘爸爸妈妈’自己做!”下次游戏前,我为厨师准备了彩色橡皮泥,为娃娃家准备了撕纸,让“爸爸妈妈”制作“面条”。这样就不会因游戏缺乏材料而使游戏停滞,而且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游戏加工的兴趣。

分析与措施:

教师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娃娃家为宝宝过生日吃蛋糕的游戏,提供了橡皮泥、撕纸等来帮助幼儿解决“宝宝过生日没蛋糕和生日面怎么办?”的问题,通过与小吃店的串联及自己的加工,满足了幼儿在娃娃家“生活”的乐趣,促进游戏的继续开展。

二、以语言为媒介的观察指导

《指南》中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提供一个幼儿语言发展的有利条件,让语言在交流中,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在幼儿游戏中,教师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增强游戏指导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鼓励式语言:蜻蜒点水、以点盖面

幼儿需要赞美,喜欢赞美,而且期望得到表扬,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幼儿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赞美是他们前进的动力!比如之前当幼儿将小吃店的游戏材料撤得满地都是的时候,往往我生气地批评他们:“为什么把材料弄得这么乱,快点整理好!”虽然幼儿们整理了材料,但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将材料弄得满地都是。因此在下一次游戏中遇到以上情况后,我换了一种方式,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谁最有礼貌,将材料整理好?”这时,材料瞬间被收拾得一干二净,而且将材料分类放好,摆放得整整齐齐!这时,我又赶紧鼓励幼儿:“哇,你们把餐架整理得太整齐了,这样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客人,祝你们生意越来越好!”幼儿都开心地笑了。

(二)建议式语言:点拨发问、和谐对话

幼儿游戏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小班幼儿的游戏能力还不够高,在幼儿对游戏认识模糊的情况下,教师应用谨慎的语言引导幼儿。

比如上面一个案例,娃娃家的宝宝过生日没有蛋糕和生日面怎么办?在他们伤脑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而是组织讨论,建议“爸爸”“妈妈”去小吃店请厨师做蛋糕,在家里可以做现成的面条!还有在理发店,理发师把所有理发用具放在了一个篮子上,我以建议式口吻说:“我觉得理发工具分类放的话看上去会很整齐!”宠物店中,服务员将宠物和食物放在了一起,我说“如果将宠物和食物分开放的话,是不是会更卫生?”实验下来,我觉得这样的语言方式幼儿更能够接受,同时也让幼儿感觉到了平等和尊重,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三)指令性语言:因人施教、设疑解惑

幼儿有个体差异,有的幼儿能熟练地驾驭游戏,有的幼儿就缺乏这样的能力,对于一些严重不守纪律的幼儿,就应该用到指令性语言。在我们班就有一名幼儿,年龄比大多数幼儿小一岁,但规则意识不强,喜欢在教室里闯,游戏一开始,她就直接冲进娃娃家摆弄各种材料。这就导致“爸爸”“妈妈”经常无奈地来告状。这时教师先告诉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不可以没礼貌地去娃娃家,要先敲门!可是这样的方法对这名幼儿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就要用到指令式语言制止“请你不要在娃娃家做客了!没有礼貌的客人‘爸爸’‘妈妈’是不欢迎的!”

综上所述,在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中,教师应采取科学、灵活的策略,施以适时、适当的指导。特别是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介入,改善游戏材料,游戏秩序,拓展游戏情节等,并使用恰当的指导语言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帮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幼儿就能在一次又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各自与众不同的创造性,不断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从美食城游戏谈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要指导幼儿为游戏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创设包括游戏经验、游戏时间、游戏场地等多方面的环境;二要观察幼儿游戏,了解游戏发展情况,并视需要参与游戏,促进游戏的发展;三要根据游戏开展情况引导幼儿分享、提升游戏经验,并为下次游戏做好准备。那么,我们怎样追随孩子的游戏发展而拓展游戏内容?如何根据孩子的游戏需要而调整环境设置与材料提供?如何根据孩子的游戏变化而变换指导策略?下面以美食城游戏为例,从游戏内容、环境设置、材料提供、发展价值取向、指导要点五个维度作具体说明。

1.游戏内容逐渐丰富的各个阶段与环境设置的调整

阶段

游戏内容

第一阶段

服务员:礼貌迎客、介绍菜谱、点菜上菜、送客整理。厨师:配菜、烧菜、装盘、整理材料。小顾客点菜、愉快用餐。

第二阶段

服务员:迎客入座、推荐新菜、点菜记录、上菜、收钱送客、整理餐桌。新项目:推出新菜(如清蒸大闸蟹)、优惠促销活动(如打折、饮料免费)。

第三阶段

新项目:推出特色菜点、特价菜点、节日套餐。

第四阶段

厨师:配菜烧菜、装盘整理,空闲时自制菜点。收银员按价收费。新项目:推出时令新菜(如香拌马兰、刀鱼馄饨)。

第五阶段

服务员:热情接待、上菜送水果、送客整理、指导顾客DIY制作。顾客自主参与DIY制作体验。

从以上美食城游戏五个阶段所呈现的不同内容,可以看出大班阶段游戏内容显著的特点:游戏内容逐渐丰富,生动反映生活经验;已有情节不断重复,新情节随时产生;日常经验个性呈现,课程经验自主迁移。因此,我们在环境设置和材料提供上做了相应调整,使其适应孩子游戏的发展需要,推动游戏情节的细节发展,并有利于孩子的串联和合作游戏。

阶段

环境设置

第一阶段

场地设置在活动室中央或其他有较大空间的地方,便于“顾客”来往,与娃娃家、超市临近,便于串联游戏。初步划分为餐厅、厨房两个区,餐厅有两到三张小桌子,用桌布、盆花布置餐桌。

第二阶段

开设餐厅、厨房,用桌布、盆花布置餐桌,桌上有桌号牌,提供饮料或茶水。制作特价菜点、促销活动广告牌。

第三阶段

利用大活动室或走廊开设“美食城”或“美食一条街”,由多个班级不同餐饮特色组成,各分区突出不同餐饮特色。制作特色菜点、特价菜点、节日套餐广告牌。

第四阶段

适当拓展厨房空间,增加食品加工区,增设收银台。结合季节、节日及时丰富环境创设。

第五阶段

开设菜品展示区,呈现样品、制作图谱及相应制作材料。

2.游戏材料的及时支持与幼儿游戏的目标发展

阶段

材料提供

第一阶段

餐厅:桌、椅、餐具、桌布、盆花。厨房:各类柜子、炊具、盘子、自制食品。工作服、厨师帽、点餐单、食谱菜单或价目表(单价为l元或2元)。

第二阶段

餐厅:增加桌号牌、饮料或茶水器具。厨房:提供时令菜和相应的制作材料,提供多种形状的餐盘。食谱菜单或价目表调整(单价为1元、2元、5元)

第三阶段

餐桌提供花束,营造节日美好氛围。增加杂志、顾客意见簿。

第四阶段

食谱菜单或点餐单、价目表调整(单价为1元、2元、5元、10元) 加工区提供创意泥和时令菜的制作材料,增加收银台电脑或计价器。

第五阶段

增设水果,做菜流程图与食品制作图。增加制作材料的数量,满足顾客体验需要。

由上表可以看出,材料的提供随着游戏内容的变化与情节发展而不断丰富,这些材料,有的是教师预设的,有的是随机生成的,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①各班级各区角原有材料合理调整引发新鲜感;②提供便于自主选择、自主创想的分类百宝箱;③基于角色身份进行学习活动的相关材料;④出于幼小衔接考虑的有关材料;⑤部分真实材料(禅食、茶饮、水果、糕点、特产等)。

丰富多样又方便取用的游戏材料,让孩子们在对多种材料的探索中获取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其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幼儿的游戏能力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游戏中提供的各种符号、标识、示意图、照片、说明书等直观形象的物品,可以引导和规范孩子的游戏,影响孩子游戏兴趣的持续度,激发孩子游戏新创意。

阶段

指导要点

第一阶段

1.合理利用现有空间开设游戏,指导幼儿美化餐厅环境,提供舒适服务。2.利用灵活多样的游戏选择法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3.观察厨师做菜流程和使用工具情况,加强操作手法的指导。4.教师以顾客身份与服务员进行语言交流,鼓励服务员大方、热情服务。

第二阶段

1.结合季节推出时令新菜,及时提供材料与方法的支持。2.肯定幼儿新创意,支持为吸引顾客推出的一些新策略,如推出新菜、促销打折和优惠等。3.指导厨师、服务员熟悉工作流程,分工合作。4.评选“文明服务员”,明确服务员常用礼貌用语,强化文明礼仪意识。

第三阶段

1.扩大、调整游戏区域,集中各班餐饮区域开设“美食一条街”,带领幼儿熟悉平行班不同餐饮区活动,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到串联游戏中。2,及时组织分享工作人员礼貌待客与耐心服务的典型案例,帮助幼儿积累服务技能。3.通过参观、谈话、交流等形式,激发幼儿推出新菜品、推出各类促销方案的热情,及时加入节日元素。4.增设顾客意见簿,增强幼儿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

第四阶段

1.鼓励幼儿担任分区不同角色,关注幼儿交往、合作行为,及时推广合作经验。2.以顾客身份指导角色间分工合作,由顾客个性化点菜问题诞生食品加工区,及时提供材料和方法的支持。 3.调整菜谱和点菜单内容,引导幼儿主动询问顾客,用数字、图形及符号在菜品、数量、规格等方面做好记录,投放10元面额的钱币,价目表、收银也随之调整,在游戏中提高幼儿运算能力。4.引导小顾客为美食城的服务留下意见,评选服务明星,强化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

第五阶段

1.丰富、积累幼儿对饮食健康的认识,指导幼儿向顾客进行介绍、提出合理点菜建议。2.观察游戏变化,支持游戏内容与情节的变化,及时提供材料和方法的支持。3.加强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性行为,强化幼儿任务意识与坚持性。4.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支持的评价环境,评价中注重能力与品德并重。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幼儿游戏发展价值取向的关注点,即关注角色扮演的坚持性与角色转换的合理性;关注角色语言、动作增长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关注材料使用的创造性与学习过程的操作性;关注角色互动交往形态与合作范围的拓展性;关注游戏规则约定与遵循幼儿的自主性与选择性。随着材料的增加、更新以及幼儿游戏经验的积累,孩子们的游戏不断拓展,游戏目标要求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不同游戏阶段的指导要点与策略分析

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关键在于发现游戏的价值,并判断幼儿的当前需要,顺应幼儿的游戏意愿,支持并推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阶段

发展价值取向

第一阶段

1.会按分工进行角色装扮,互相帮助取放物品布置游戏区。2.厨师、服务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工作。3.服务员态度亲切,能有礼貌地与来客简单交流,主动使用角色语言,会介绍菜谱,征询顾客意见点菜,客人点菜后会简单计算食品总价,按价收费。

第二阶段

1.会商量确定角色,熟悉角色装扮,快速取放材料布置游戏环境。 2.服务员能热情运用礼貌用语和体态语招呼客人,熟练为客人服务,并根据消费总价收费。3.厨师熟练使用各种工具,按正确流程洗菜、配菜、烧菜、装盘。 4.厨师、服务员共同商量,推出各种促销活动。

第三阶段

1.能合理分配角色,明确角色任务,熟悉工作流程,动作熟练,语言规范。2.服务意识强,厨师、服务员分工合作,缩短顾客等待时间。3.在询问顾客需要的基础上推荐菜肴、介绍新品,能耐心听取顾客要求。4.熟悉平行班不同餐饮区的基础上大胆参与到串联游戏中。5.共同布置节日环境,推出特价菜、节日套餐活动,根据顾客需要共同制作、推出新菜品。

第四阶段

1.熟练掌握各自工作流程,分工合作,礼貌待客,服务周到。2.服务员主动与客人交流,能耐心听取并尽力满足顾客要求,关注顾客反应。3.服务员正确记录,收银员会计算10以内的消费总价,按价收费。 4.能主动担任美食城分区角色,与平行班同伴合作游戏。5.厨师自制菜点,满足顾客个性化要求,尝试按食品制作图谱进行细致操作。

第五阶段

1.服务员主动热情,推荐菜品、引导顾客共同体验,语言规范、应对灵活。2.迁移生活、课程经验,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会建议顾客合理点菜。3.根据顾客需要生成新的游戏内容与情节。如:“DIY制作”、“品茶”、外卖。4.厨师动作娴熟,看图制作菜点、设计新品,井井有条。5.小顾客乐意参与菜品制作、餐盘装饰、新品设计等体验。

在游戏中,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变化的,我们不妨把自己定位为幼儿游戏的观众、后勤部长和游戏玩伴,为孩子们提供适当的游戏材料,支持孩子们的游戏发展。

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


导读: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

“让幼儿自主的学习”这一新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我园自申报“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行动研究”这一科研课题已来,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这一领域中已经历了三个学年的探索,并形成了我们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若运用的语言不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应好好运用在想象游戏中解说员的角色,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这种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可使解说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这是我们老师感到很困惑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根据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游戏中的指导语言归为以下几类:

一、疑问式语言:

一般以询问的方式语言出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经验,教师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询问式的语言并非教师不了解某种游戏的情节,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类幼儿不需要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而是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觉得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你跑来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戏的情节)”“家里除了爸爸和妈妈以外,还有谁?(用于帮助幼儿解决争抢角色的纠纷)”“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替代材料)”“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打针?(用于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促使幼儿养成做事有责任的习惯)”“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能抓坏人呀?(用于帮助幼儿对警察职业的进一步的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拿不下了怎么半?(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方法)”当老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相情愿地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感到有自主体验的语言。教师在运用疑问句来提问时,是作为“游戏的真实情况的解说员”,把游戏作为教授的媒介,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语言看起来是在问问题,实质上是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描述出来了,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案例一:“疑问式语言”指导实录

在“快乐的娃娃家”游戏评价中,我尝试采用三个层次递进的询问式语言,引导与支持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我首先问:“今天,你有什么快乐的事告诉大家?”此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简单回忆游戏的情节,又有机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我然后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对于娃娃家的材料划分、厨房与客厅区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孩子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有的则可能受经验或能力的限制,离开了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就不能自己解决,从而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当老师问:“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豆豆说:“我们客厅太小了,客人都坐不下。他们厨房的小朋友老跑到我们这边来做饭。”大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商定了规则。这样既能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又有利于合作解决问题与能力的培养,并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我最后又问到:“你还有什么办法告诉大家?”这时,参与游戏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问题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建议、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成为发展游戏的主人。

二、建议式语言:

有些建议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常用“这样试试……”“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我要……,可是没有……”等句式来达到指导的目的。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指导:“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当幼儿在“德克士”买不到油条而争执时,老师可以建议说:“德克士没有油条卖,我们再开个卖油条的店吧!”当发现幼儿一个幼儿用不同的积木尝试着搭建一个东西不成功而想放弃时,老师可以直接拿出最合适的积木对幼儿说:“用这块积木试试看。”这样使幼儿既接受了老师的指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

案例二:“建议式语言”指导实录

几名男孩子手里拿着几只恐龙,甲说:“我要搭恐龙陆战队!”其他孩子同意了他的想法。于是,甲拿来4根圆积木,他在圆积木上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这时乙也拿来几根圆积木,他把积木接着甲搭的继续往上加,可还没搭好,就把甲搭的积木全部带倒掉了。这时,丙说:“还是我来吧。”他拿来3根长积木,然后甲、乙轮流把圆形的积木往上加。这次又全部倒了。于是,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笑着说:“看看你们的积木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觉得把哪根积木放在下面最牢固?”这时乙说:“我们把粗的放在下面。”后来他们轮流把稍细一点的积木放在上面。最后他们的“恐龙陆战队”搭好了,还叫了其他小朋友去参观呢!

老师把握住引导孩子游戏的最佳时机,通过恰当的语言提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鼓励式语言:

老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如:看到幼儿把玩具洒落在地上,老师就说:“xxx小朋友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xxx小朋友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能干!”“xx今天愿意与大家一起轮流玩玩具了。”“如果声音再大一些,我们就会听清楚了。”等语言。老师及时发现并反馈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三:“鼓励式语言”指导实录

田田和佳忆正在“医院”里给病人看病,只见医生田田对护士佳忆说:“快点,这个病人要输血”。“我们这儿没有血。”佳忆急忙说到。“怎么办?”一会儿,只见佳忆跑到“火锅店”里借了一点红色油泥放入针管里,就开始给病人输血。这时,丑丑抱着娃娃来了,田田拿着听诊器听了听说:“发烧了,要输液。”丑丑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田田拿一个橡皮筋绑在娃娃的手上并做了一个把针管插入手背的动作,挂好输液瓶后说:“下午还要来哟。”丑丑急忙说:“不行,我下午要上班呢。”“那你的宝宝就要死了。”“你的宝宝才要死了。”丑丑很生气地叫到。这时,我急忙走过去,也来到医院看病,边打针边说:“你们的医术都很高明,我真想病快点好,可我下午没时间来打针,你们有什么办法吗?”“那我到你家里给你打吧。”佳忆说。“太好了,谢谢你们。”我开心地说。田田听见了,连忙拿起针管来到丑丑家,敲了敲门说:“丑丑,我来给你的宝宝打针了”。……

鼓励式语言有时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

四、澄清式语言: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如:有的“警察”到“餐厅”吃饭,不给钱就走了。如果这个问题幼儿并不介意也就算了,但是“餐厅”的老板一定要他交了钱再走,他却说“警察”吃饭是可以不给钱的,这个问题就值得老师让大家讨论:“警察买东西到底可不可以不给钱?”以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澄清对警察的不正确的片面理解。

案例四:“澄清式语言”指导实录

欢欢和玲玲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欢欢的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玲玲手里拿着针筒、温度计,这时,只见豆豆抱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来到“医院”,指着奥特曼的脖子对欢欢说:“他感冒了,有点咳嗽。”欢欢看了看豆豆,用手指着奥特曼的脖子问:“是这里吗?”豆豆点了点头,只见欢欢随手从玲玲手里拿过针筒对着奥特蔓的脖子就插了下去……像这样的游戏行为完全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当我看到这儿时,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去碰撞自己已有的游戏行为,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源泉”。

五、邀请式语言:

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运用邀请式的方式。如:“我们一起去吧”“你可以帮我理发吗?”“请问你知道‘加油站’在哪里吗?”等这样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游戏兴趣和愿望,带领他们进入游戏情景,促进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让他们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和成功感。

案例五:“邀请式语言”指导实录

我们班的其其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平时一到玩游戏的时候就一个人坐在那里,处于一种旁观的、无所事事的态度,以至于同伴对他也是很少在意和关注的。有一天,游戏开始后,他又开始这里摸摸,那边看看。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小舞台去看表演吗?”他看看我,点了点头。我又邀请他说:“那我们先去超市买点东西吧!”他又点了点头。于是我们一起手拉手来到了超市,我拿了两瓶“可乐”,看看他,他没说话,也不拿东西。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小舞台,坐在椅子上看表演。我给了他一瓶“可乐”,并边看表演边喝“可乐”。过了一会儿,我说:“我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到‘餐厅’吃点东西好不好?”他拿着可乐笑着点了点头。我们又一起到了“餐厅”,服务员问我们吃点什么。我为了让别的幼儿对他产生关注,我说:“这是我的好朋友,你让他点吧。”随后,他点了好几个菜,开心地笑了笑。吃完饭,我又邀请他一起到“图书管”看书,一直玩得很开心。

面对这样的孩子运用邀请式的语言,让他和你一起游戏。在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意愿的同时,会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六、角色式语言:

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我是超市送货的,你们需要帮忙吗?”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导演”的痕迹。

案例六:“角色式语言”指导实录

娃娃家里的妈妈沙沙从游戏开始就忙着炒菜,爸爸张浩在超市与家之间来回“奔波”,看起来他一点都不累,娃娃却被扔在一旁无人照顾。娃娃家游戏的内容显得有点单调、乏味,难以继续展开情节。见状,我忙扮着客人进入了游戏:“请问家里有人吗?我是到你们家来做客的。”沙沙和张浩看到我十分高兴,连忙说:“何老师请进!”“谢谢你们,我听说娃娃今天要过生日,特意来给他送礼物的。”他俩睁大了眼睛,相互笑了,一脸的惊喜。我又说:“你们准备给他开个什么生日会呢?我来帮忙吧!”“我想给他请很多好朋友,还要给他买新衣服。”沙沙高兴地说到。“我去买蛋糕和生日蜡烛!”张浩也兴奋地说到。当他俩手拉着手去买东西、又到各个角去请客人时,我知道他们已真正地为生日这一情节开始忙碌了,便悄悄地退出了游戏。

七、指令性语言:

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教师的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转移其注意,但这样做也许效果不佳,这时可用第二种方法:立即用语言和行为加以制止,如:当看见一幼儿正拿着一根木棍向人家的头上打去时,教师别无选择的方法是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如:“你这样做很危险。”“你不能这样做。”“请停下来。”等语言来达到结束幼儿不良行为的目的。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中,教师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游戏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的探讨”的实践和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我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这项活动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在小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有效应用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它的教育价值已由过去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主要目的而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活动的方式也由在教师导演下的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一: 小班表演游戏“拔萝卜”进入第四课时,孩子们大多能掌握角色的出场顺序及对话,完整地表演故事。瞧,一组幼儿正在表演区有序地表演着,突然,欢欢大声地喊起来:“小姑娘,小姑娘哪去了,该你了!”游戏中断了,小演员们四处找“小姑娘”。戴着小姑娘头饰的慧慧匆匆忙忙从美工区走过来,手里还拿着捏了一半的泥工,欢欢一把抓住她的手说:“你去哪了?轮到你了,快点呀!”慧慧不好意思地笑笑,看了一眼“拔萝卜”的队伍,上前拽住“老奶奶”的衣服:“唉哟,拔不动……” 案例分析: 很显然,慧慧对“拔萝卜”的游戏兴趣不高,令她游离于游戏之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对慧慧来说,游戏缺乏挑战性和新鲜感。 2.慧慧受周围其他因素的干扰而转移注意力,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决定的。 3.幼儿表演游戏的经验不够,不能自己创编游戏情境,使此游戏看起来更像生硬刻板的“表演”而非自由自主的“游戏”。 指导策略: 我把孩子们召集起来,一起讨论:老爷爷和老奶奶拔萝卜的时候,小姑娘、小花猫、小老鼠有可能在干什么呢?这时候孩子们议论开了:“小姑娘在给娃娃喂奶!”“小姑娘可以在家里画画呀!”“小猫在睡大觉吧!”“小老鼠在吃东西?”……“大家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及时给予了肯定,这七嘴八舌的讨论使每个角色瞬间变得有事可做了。同时,大家一致认为,虽然“各忙各的”,但是当听到“喂,×××快来呀,快来帮我们拔萝卜”的喊声时,应该马上做出回应。 在后来的表演游戏中,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不需要交流时,孩子们在自己设计的情节中各玩各的,需要对话时,孩子们马上回应并投入集体游戏,以前那种因等待而无所事事、来回穿梭的现象不见了。 反思小结: 对于表演游戏,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幼儿产生有关“问题”的意识,引发思考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知道教师的“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幼儿的经验往往是通过自己讨论、互相观摩、评议小结而达成的,因此不要忽略“讨论”在表演游戏中的作用,让孩子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玩”起来吧! 案例二: “小兔找太阳”同样是小班的表演游戏。孩子们根据需要增添了角色.由故事中仅有的两个角色间一问一答的单一情景扩展为有小猫、大狮子等角色参与的趣味游戏。但是,由于对话简单,孩子们很快发现:游戏时间太短了!时间都浪费在交换服装和角色上了! 案例分析: 1.虽说角色添加使“兔宝宝”有机会跟更多的角色对话,但故事情节过于简单,这是表演时间短的主要原因。 2.受已有经验的限制,孩子们尽管感觉“这么快就表演完了”“又得换角色了”“没意思”,但是他们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去改变游戏现状。 指导策略: 正在孩子们唉声叹气的时候,我灵机一动,顺手拿起了“娃娃家”游戏用的红色小盆放到表演区,聪明的田田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思,说道:“妈妈,这是太阳吗?”其他孩子立刻有了新的想法,恒恒说:“不如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是红色的!”“对呀,我们还可以用红纸做太阳呀!”昊智说。于是,孩子们忙碌起来,恒恒去建构区选择红色雪花片拼插球,吴智在给纸盘涂红颜色,田田则找到了红色的大棉包……眼看着孩子们从环境中找来许多游戏道具,我也很欣慰:“一个太阳、两个红灯笼、三个红气球,接下来——”我故意拖了长音,想看看孩子们的反应。果然,受到语言的暗示,“四个红纸盘,五个大红球……”他们发现了数量的叠加,制作道具更起劲了。 再看孩子们的表演,“小兔找太阳”显然已超越了表演故事的游戏情节,他们一边数数,一边表演故事,玩得不亦乐乎…… 反思小结: 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是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进行。在幼儿眼中,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而制作道具的过程本身就是可以带给幼儿快乐、蕴含丰富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 另外,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过度“指导”,将游戏全部纳入教师的要求与计划之内,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二是过度“放手”,教师以尊重幼儿的选择与自愿为借口而对游戏放任不管。我认为,在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当指导,像刚才案例二中提到的,哪怕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可能起到启发诱导的作用,推动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总之,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自己来选择、参与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适时地点拨和指导,将可以充分发挥表演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相信《大型建构游戏中的教师指导》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建构游戏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