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我能行”跳跳棋

12-16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在于提高学习效率。幼儿园游戏有助于小朋友的呼吸系统功能增强。教师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以及营造积极的游戏氛围。生活中你有收集经典的幼儿园游戏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幼儿园区域活动:“我能行”跳跳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意图:

幼儿从《朱家故事》中得到了许多感悟,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于是,我们设计这个棋类游戏,目的是帮助幼儿迁移经验,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自信心。

目标:

1.愿意和同伴合作拼搭棋谱,能遵守下棋规则并正确统计成绩。

2.观察图片内容,知道并愿意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材料:

边长为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可拼接地垫若干,塑封的《朱家故事》中两个孩子的良好表现图片若干,箭头和数字卡片若干,起点和终点标记各一,骰子一个。记分板,可粘贴的圆点,笔,抹布。

玩法:yJS21.Com

(一)自制棋谱及规则

1.幼儿合作在地面拼搭棋谱,包括拼接地垫,摆放起点标记、终点标记、塑封图片、箭头、数字等。

2.幼儿将正确的做法(“我能行”的事)和一些错误的做法画成图,并根据实际需要自制前进、后退箭头(遇到“我能行”内容的画面时前进,遇到让家长喂饭、穿衣等错误做法画面时则后退),以丰富棋盘内容。

3.幼儿商量制定游戏规则,比如,轮流掷骰子,跳到有图片的格子里时要说出图片内容方可进退等。

(二)游戏

1.2-3人游戏,幼儿自己当棋子,从起点出发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显示的数字及棋谱上图片的内容前进或后退。

2.每次先到达终点者可在“得分”一栏贴上一个圆点。游戏反复进行,最后根据圆点数统计名次。

3.可替换图片,改变棋谱内容。

观察与指导:

1.观察幼儿能否合作拼搭棋盘、讨论规则等,指导幼儿学习合作的方法。

2.观察幼儿能否结合图片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帮助家人分担家务。

3.观察幼儿能否理解圆点数与名次的关系。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


1.材料的提供要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些农村园我们看到,无论小班、中班、大班,区域里都有着几乎相同的材料,有时甚至会在小班的科学区里也看到观察记录本,这种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材料提供难以有效地支持幼儿活动。

2.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难以确保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升。

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对策分析

1.教师对区域活动要有足够清楚的认识。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通过实践操作、感知、体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在充满愉悦和自信的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终身受用的良好品质。其中“目标性”、“主动性”是区域活动的主要原则,“自主、专注、愉悦、探究”是开展区域活动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对区域活动有了足够的认识,对区域活动的原则、要求有了清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和设计区域活动,以避免流于形式。因此幼儿园应组织教师进行区域活动的专题培训和学习,开展相应的专题研讨,以澄清和提高认识,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2.加强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整合性。目的性、计划性和整合性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它要求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应综合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也要结合近期教育目标与计划,结合新近开展的主要教育活动。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和最近幼儿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安排及要求,制定区域活动的计划,确定目标,创设环境,针对各个区域具体的活动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中还应注意整合性,即在区域活动的设计中渗透集体教学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其他教育活动的要求与目标,在材料的投放、环境的创设中让幼儿园一日活动体现一个整体性、一致性,使其更好地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与延伸,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3.明确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幼儿的角色关系是区域活动的核心,它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和学习方法以至生活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活动的效果。因此,各幼儿园要重视通过园本教研,使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区域活动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指导技能,如观察、分析、处理信息、组织协调能力等。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区域活动探索的同时,经常性,认真细致地对幼儿进行观察,并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在区域活动中采取多种策略,做孩子活动的真正观察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不断为幼儿提供更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能够引起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通过适时适度的指导,促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以实现。因此教师除汲取相应的教育理论外,还应在实践上让自己逐步适应从集体活动的组织指导到区域活动的组织指导的转变。

4.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应充分体现丰富性、层次性、互动性。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是通过游戏材料来实现的,幼儿的兴趣来自于对材料的操作,幼儿的发展也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材料,能够既适合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也适合不同兴趣受好的幼儿,能很好地促进各年龄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一起丰富和完善各区域的活动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多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除考虑教育的需要外,幼儿兴趣及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忽视。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更新、丰富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更好地与环境和材料互动。当然,区域活动的材料还应具有层次性和探索性,材料的投放要顾及到各个年龄段、不同水平幼儿的的不同需要,提供的材料也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有利于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探究,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游戏的典型代表,能够丰富幼儿想象力,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表现自我及与同伴友好相处等能力。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开展活动,那么区域活动就只能流于形式,其优越的教育功能也就难以发挥,因此我们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必须正确认识区域活动,有效指导区域活动,创设适宜的区域活动环境为幼儿打开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之门,以求通过这种寓学于乐、寓教于玩的形式,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总则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发展。”可见,关注幼儿自主学习、注重幼儿学习的差异是幼儿园活动的核心所在。区域活动需要不断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材料、创设情景,支持和鼓励幼儿进行小组的、个别化的学习,在幼儿园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设置,彰显活动目标

在创设游戏区域时,我们根据主题的目标和内容,不但要考虑主题活动中哪些内容适合运用于区域活动,而且要考虑活动设计的层次性,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找到感兴趣的、符合自己水平的操作材料,自主选择区域活动。

在大班“我们爱祖国”主题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民族馆”、“京韵大舞台”、“中国茶”等活动区域。以“中国茶”活动区域为例。在“中国茶”区域里,幼儿从茶的发展、茶的社会实践活动、多元茶文化等方面,运用唱唱、说说、画画等方式,快乐自然地走进“茶的世界”。在环境创设上,收集茶叶的生长过程、制茶的过程、茶具的种类、茶道表演等图片进行布置;在活动区域里,设置了“茶叶店”、“茶叶加工厂”、“茶具制作吧”、“茶吧”等区域。在“茶叶店”里,幼儿了解各种茶叶的作用,挑选茶叶,学习购物并能用简单的钱币兑换;在“茶叶加工厂”,幼儿了解茶的制作过程,学会制茶(筛茶一炒茶一搓茶一烘干一包装);在“茶具制作吧”,幼儿学习制作茶壶,能表现出茶壶的基本特征,学习把壶身、壶盖、壶嘴、壶底和壶把进行艺术的拼接,并在成品的茶壶上用牙签进行花纹的装饰……通过这些区域的设置和活动,幼儿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和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了多个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感受到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的国家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萌发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制定规则,建立良好秩序

建立合理的、必要的规则是孩子能自律地开展各项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以往在区域活动时,总会看到孩子一窝蜂地往自己感兴趣或新增设的区域挤,出现争抢现象。为此,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怎样解决拥挤、争抢现象?小朋友讨论,在各个区域做插卡区,规定每个区域的人数。插卡区做好了、小朋友又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名卡,做出的名卡五花八门,有的贴上自己的照片,有的画自画像,有的做图形标记,有的标上数字,有的贴上图案……我们还在每个区域的入口处做出可插名卡的插口,如,“小医院”的“诊断室”做两个插口,表示这里可以容纳2人。规则制定好以后,幼儿游戏时争抢、拥挤的现象明显得到改善,这就是规则带来的便利。

除此,我们还在各个区域的材料上做好相应的使用标记,便于幼儿取放。在“小医院”游戏中,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看病流程张贴在墙上,如,导医问诊一挂号一看病一划价一取药等。所有的游戏材料按要求分类,如药品、医生用品、护士用品呈放在架子上,并且在相应的位置贴上标记,这样孩子游戏结束整理材料时,很快就放得整整齐齐。

丰富材料,促进个性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及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开辟新的活动区,投放新的游戏材料。

投放材料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样的区域“娃娃家”,在大、中、小班可以呈现不同的材料,小班注重生活类的,如小床、桌子、椅子、玩具、锅、勺子、碗等,角色较单一,一般只有爸爸、妈妈、宝宝三人。中大班则可以添加家庭成员、家庭不同成员的衣物、房间的设施等,通过增加物品来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丰富游戏情节。另外,幼儿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投放材料要照顾到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以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

投放的材料力求多样化。材料的多样化主要是指材料完成目标的形式、材料的功能、材料的品种要多样,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针对小班“爸爸的领带”活动,教师在区域中提供水粉颜料、油画棒、水彩笔、贴纸、印章、领带形状的卡纸、旧报纸等材料,幼儿可按自己的能力选择材料制作,装饰的领带各种各样,有粘贴、有绘画、有印章、有印染……

适时指导,支持幼儿探索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一种隐形指导,活动中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幼儿活动遇到困难时又要适时地帮助和支持。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过程,尊重幼儿的不同尝试及创作成果。如在“科学区”,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手电筒、玩具、娃娃、皮球、图书等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教师在活动中组织幼儿讨论:“你看到的影子是一样的吗?为什么?”“光和影子在一起吗?你有什么发现?”“影子有颜色吗?”“影子会变吗?”带着疑问,幼儿用材料验证。在整个探索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提供帮助。只有当幼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能给予一定的支持,这就要求老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

盘活资源,架起共育桥梁

家长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的参与可以和教师优势互补,开阔幼儿眼界,拓展幼儿的学习途径。我们在设置游戏区域时,对班级家长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协助教师创设区域。如设置“美美发屋”区域时,我们联系做美发的家长,组织幼儿参观美发屋,请家长讲解各个角色的职责,并请家长帮助设置区域,在活动初期还邀请家长参与游戏指导等。为了让家

长了解并支持我们的活动,我们还将游戏区域向家长开放,如在新年活动中,幼儿带领家长进入区域包饺子、搓元宵、做鞭炮、猜灯谜等。与家长一同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增进了家园沟通,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念在逐步转变,育儿方法逐步科学。

完善幼儿园活动课程,让幼儿在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中大胆操作、探索,能最大程度地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潜力,促进幼儿发展。

幼儿园区域活动:我家的故事


设计意图:

《朱家故事》的学习对幼儿的触动很大,他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自己在家里的表现和家里最辛苦的人……为此,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鼓励他们把家人相互关爱的故事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目标:

1.回忆家人相互关爱的故事,体验家庭的温暖。

2.运用多种形式表现“我家的故事”,体验自制图画书的乐趣。

材料:

16K铅画纸、黑色卡纸、记号笔、蜡笔、胶棒、贴纸等。

玩法:

1.幼儿把“我家的故事”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

2.幼儿把“我家的故事”的作品粘贴在黑色卡纸上并进行装饰。

3.教师为幼儿的作品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

4.教师指导幼儿制作封面和封底、打洞、穿绳、打结、标注页码等,最后装订成一本《果果家的故事》(也可用其他书名),投放到语言区。

观察与指导:

1.观察幼儿有否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及想要表现的内容。

2.观察幼儿能否用绘画的形式表现1~2个情节。

3.观察幼儿能否在粘贴“我家的故事”作品之后进行合理添画和装饰。

幼儿园区域游戏研究计划


研究内容:

1.幼儿园区域游戏分类、各区域对幼儿发展的主要价值及案例分析。

2.区域活动环境的特点及与各环节教育活动环境的有机联系。

3.运动区域、生活区域活动的特点、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教师指导等研究。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1.合理调整一日作息时间,保证区域游戏的开展。

2.规划创设幼儿园整体环境。结合幼儿园班级物品配备,因地制宜创设区域环境,并与一日个环节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3.借助区课程研究班、区域游戏研究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探索,实践、反思,以整体课程观为指导,初步开展“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

4.组织各层次教师参观学习上海及南京区域研究特色幼儿园,并与全园教师及时分享、研讨;提高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认识,为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直观经验。

第二阶段:

1.调查本园教师区域活动开展中的经验、困惑及问题等现状,成立专题教研小组定期开展区域活动的实施研究。

2.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发展专项评估,引导教师关注区域游戏中儿童的真实状态、发展现状;反思我们教育怎样更切合孩子们发展需求。

3.邀请专家来园指导,把脉诊断;为本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方向、关注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等给予具体指导。

4.结合话题关键经验及本班实际,设置区域标识,强化师幼区域意识。

第三阶段:

1.就本园教师的主要困惑和问题开展教研,借助省游戏研究组的研究经验及专家资源由园区域活动研究中心组先行研究,逐个突破、解决问题。

2.开展观摩研讨,并邀请区教研员参与;关注区域活动研究现场中孩子的现状,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为更有效地教育提供依据。

3.提高区域活动的观察能力,并结合有目的观察设计相关量表,为更好的进行区域活动的研究提供帮助。

4.开展沙龙研讨,创造良好氛围、畅所欲言,反思自身区域认识及思考,分享经验、呈现问题。

第四阶段:

1.学习探讨用适宜的方法观察、记录、评价幼儿区域活动,提升区域游戏的研究水平。

2.结合课程及儿童关键经验,有目的选择区域活动内容,关注儿童发展目标;提高课程整体意识。

研究小组人员:侯金萍陈静冒媛萍王锦辰张蓓蓓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特点与规则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区域活动一般采用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注重让幼儿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充分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不论是主题的确定、玩具的选择、玩

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动作的展示等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自然的进行。

2、教育性

区域活动虽然有其自主性,但它也不是幼儿完全自由自在、不受控制的活动区域,它有其鲜明的教育性,但这种教育性比较隐蔽,主要体现在幼

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对材料的操作上,对区域规则的遵守上,以及在与伙伴们的相互交往中产生积极的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其身心得

到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例如:角色游戏区(娃娃家、小餐厅等)最重要的教育性在于它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结

构游戏区的教育性主要在于能够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手部动作的发展,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等等……

3、实践性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区域活动,都要通过幼儿的具体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它的教育性。区域活动是非常具体的活动,有角色、有动作、有语言、有玩具材

料,幼儿在活动中只有身体力行,实际练习才能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

二、区域活动创设应遵循的几点规则:

区域活动有三大特点,那老师在创设区域时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以此为出发点,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教育作用。结合这些特点,我认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区域活动主题的选择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园的实际情况。

选择什么样的区域主题一直是老师们十分焦虑的问题,我认为,区域主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本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还应充分考虑本班孩子们

的兴趣,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等等,不能照搬,适合自己本园的才是最好的。我们幼儿园创设区域活动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在确定区域主题方面有一

定的心得:

(1)区域活动的主题应适合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水平。

幼儿园不同年龄班创设游戏区都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水平和游戏的不同特点。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不一样,他们的兴趣需要

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来进行创设,以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游戏活动的开展。

例如:小班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他们喜欢成型的形象玩具,且对于充当游戏角色感兴趣,但他们的角色意识并不强,因此我们在小

班创设了适合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区“娃娃家”。根据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我们为小班创设了以发展孩子手指小肌肉群能力为主的操作区,让

孩子在“帮娃娃扣钮扣”、“给小动物喂食”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快乐体验,更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对于扮演角色的意识更强烈,且角色语言也较小班幼儿有了较大发展,我们根据这一特点,在中班创设了“小餐厅”“美发屋”

等角色游戏区。

大班幼儿对于角色游戏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能够主动地很好地参与到游戏中,与伙伴之间有丰富的角色语言进行互动,因此我们在大班创设了“

爱心医院”角色游戏区。大班,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且喜欢有对抗性的游戏,我们特为大班创设了“棋苑”活动区。另外,根据大班幼儿喜欢探

索的特点,我们增设了“科学操作区”……

(2)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确定区域主题

在每个班级创设区域之前我们都要同幼儿进行谈话,了解幼儿想玩什么,老师在此基础上再协调确定好区域的主题。幼儿对这个区域感兴趣,才会愿

意玩,才会在玩中获得更多。另外,我们在每个区都设立了一个幼儿入区记录,以记录幼儿每天进入该区的次数,一段时间后统计出结果,根据结果

再适当调整该区的主题。

(3)根据教育活动的主题确定区域活动主题

各班除了选择了几个固定的区域外,如大班创设了固定的美工区、结构区、棋区、科学操作区、植物观察区等等,我们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灵活的随机

区域,这个区域是随我们的教育活动而随机开设的:如我们在进行“恐龙”主题教育活动时,它被建成“恐龙博物馆”科学区,在进行“我健康、我

快乐”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变成“爱心医院”角色区,在进行“春光无限美”主题教育活动时,它又被改建成“春之歌”表演区……区域活动成了

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孩子们在玩的同时,不仅在该区域活动得到了能力的发展,还巩固了本主题的知识,一举两得。

(4)注重区域活动主题之间的互动

班级创设不同的区域,还应注重区域间的联系,让区与区之间能够互动,使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增加趣味性。如中班开设了“

小餐厅”角色区,又开设了“贝贝超市”,还在此基础上临时开设了“银行”,孩子们在玩时,就可以在区域间进行互动游戏。“小餐厅”的服务员

可以去“银行”取款,然后去“超市”买“餐厅”需要的用品,然后还可以将“餐厅”的收入重新存入“银行”等等,区域间的互动更大限度地调动

了孩子玩的积极性,也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区域活动的教育性。

(5)区域活动的主题适当体现地域特色

我们在区域主题的选择时还充分考虑到了本地的特色,如我们威海的烧烤店很多,孩子们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也非常感受兴趣,我们就开设了“

海滨烧烤店”这一角色区,它有浓烈的威海特色,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二)区域活动的创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幼儿为主的原则

区域是孩子们的区域, 这一点勿庸置疑,因此在创设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创设的区域才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才能更好

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园在创设区域时就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除了区域主题是以幼儿兴趣为参考设立的之外,我们在整个创设过程中,

都让幼儿与老师共同创建,让幼儿真正做区域的主人。

(1)共同商讨区域需用的材料,并一同收集、布区。如:在创建“恐龙博物馆”时,通过与幼儿谈话确定了该区需用的料后,我们分头准备收集。

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有关恐龙的图片、书籍、模型等,我们收集了一些树根、树枝、仿真花、草、等。材料收集完后,我们放手让幼儿自己商讨摆放

这些物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的“恐龙博物馆”诞生啦!

(2)幼儿自己制定区域规则,大家共同遵守。布区完成后,我们会安排幼儿自己讨论进入该区的规则,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围绕平时玩区时出

现的矛盾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我们共同归纳出该区规则,并让孩子们用图画的形式自己表现出来,贴在活动区内。由于活动规则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

的,因而,幼儿都能较好接受并能在游戏中自觉地遵守

(三)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要安全卫生,有科学性。

区域活动是以各种各样的材料为依托而开展起来的,所以在区域活动的创设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在什么时候投放就显得尤为重要,材料投放

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该区域活动开展的质量。

(1)区域是孩子们活动的场所,对于其中投放的材料首要的要求是要安全、卫生。对于游戏区中投放的材料应该无毒无异味,而且应该定期对其进

行消毒处理。对那些有安全隐患的材料应该慎重投放,以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卫生。

(2)区域中投放的材料也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即针对不同时期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而应有所不同。如:小班上学期、下学期游戏区里的材料就应随

着幼儿能力的提高而有所变化;同是结构区大、中、小班投放的结构材料也应有所不同,小班的相对容易,而大班的相对应有难度……

区域活动的开展,对每个幼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创设最适合本园幼儿的区域活动,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学园、乐园

幼儿园区域游戏:《我是老师的小帮手》捡果子


活动目标:提高动作的灵敏性与准确性。

活动准备:每人一个背篓、若干纸球,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捡果子。

(1) 教师描述秋收景象,引导幼儿进入游戏角色。

(2) 交代游戏规则:不能直接把纸球放入背篓,要求用手将纸球抛起,然后用背篓接住纸球。

(3) 幼儿练习抛接动作。

2、 捡果子比赛。

(1) 教师把纸球散洒在地上。

(2) 以音乐为信号开始游戏,幼儿听音乐将纸球捡入背篓中;音乐停止,捡球即止。幼儿清点各自背篓里的纸球,数量在前10位的幼儿获优胜奖。游戏可反复数次,如果幼儿违反游戏规则,判罚减少背篓中的两个纸球。

3、追逐抛果比赛。

以音乐为信号开始游戏,幼儿边跑边捡纸球并将球抛入别人的背篓中,并想办法躲开别人抛过来的球。音乐停止,追逐抛果游戏即止。清点各自背篓中的纸球,数量较少的前10位幼儿获优胜奖。游戏可反复数次。

幼儿园区域游戏表格(秋季)游戏活动备课


区 域 活 动 记 载 表第三周 主题:你变我变大家变 9月12日—— 9月16日 区域名称 目标与要求 投放材料 美术区 “做馒头”,能用搓、压、团等方法捏出不同形状、花色的馒头。 橡皮泥 益智区 在图形拼搭中体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将卡纸剪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 语言区 能大胆讲述故事发生的情节,尝试能用语言描述麦子变成食品的过程。 幼儿活动材料:故事《花瓣儿风车》”。 表演区 看节奏卡用乐曲正确敲出节奏。 提供各类小乐器以及节奏卡。 建构区 “自由创意”,使用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创意出多种造型。 提供各种积木 区域活动反思记录表第三周 主题:你变我变大家变(1)9月12日—— 9月16日班级:大(2)班 执教者: 星 期 调 整 与 措 施 一 建议:把每天重点观察指导的区域中的发现、问题简要记录来,并提出解决策略,记录游戏中的亮点或不足,可侧重于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幼儿对游戏内容是否感兴趣、游戏区的布局是否合理等几方面,文字不要求多,简洁明了,讲究实用、可操作! 二 三 四 五

幼儿园区域活动:问题及发展趋势


【摘要】幼儿园区域活动因其环境的丰富性、幼儿活动的自主和探索性而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综观其发展,区域活动仍存在目标不明确、环境设置“两极化”、材料匮乏、教师指导随意、忽视评价等问题。区域活动发展将呈现区域活动综合化、环境设置生活化、材料提供“生命化”、活动指导专业化、活动评价“故事化”趋势。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幼儿

区域活动思想发端于西方,20世纪90年代初,海外留学人员把区域游戏模式介绍到中国。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发展“区域”活动,但区域游戏活动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研究者梳理现实中的问题,并明晰区域活动的发展趋势[l]。

一、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概念

所谓的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幼儿在丰富的环境中进行自主、自由的探索性活动和个性化学习[2]。区域的范围一般较广泛,包括室内空间、室外空间甚至社区环境。区域的名称在不同阶段也被称为学习中心、活动区、学习区、角落和领域等。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多种学习经验,在促进幼儿积极社会情感、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主动学习等方面体现了多元价值。区域活动以其自由、自选、自主为特征吸引着幼儿,并成为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观察、走访幼儿园,发现幼儿园区域活动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区域活动目标不明确

幼儿园教师对要设置哪些区域、设置的区域最终要实现哪些目标、通过什么材料帮助其完成教育目标等不够明确。一般幼儿园设置的区域包括表演区、建构区、美工区、图书/阅读区、科学区等。每个游戏区有其专属的游戏材料、独特的游戏活动。幼儿通过操作各种学习材料来探索、体验、尝试,建立各自的知识和技能。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建构区,主要帮助幼儿通过独立或合作性建造、分类、组合、比较和排列,获取重要知识和社会性经验,对幼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又如阅读区,帮助幼儿掌握阅读技能,培养幼儿对书籍的兴趣。这些区域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融合渗透,与领域课程目标相一致。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目标的关照、考虑不足,易造成区域活动形式化,区域活动教育价值被弱化。相反,目标明确化可以使区域活动效果最大化。通过区域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引起积极体验、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是区域活动应该追求的目标。

2.区域活动环境设置“两极”化

“两极化”表现为环境设置表面化、更新频繁化。表面化即为幼儿活动室里标识出不同的区角,在墙饰上也能够体现出区角的不同。但是,在时间、空间上无法保证幼儿区域活动的开展。幼儿在这个环境中,被动适应,操作探索的机会被剥夺。频繁化即园方设置的环境会随主题活动改变而变化,对活动材料的逼真性、环境的美观性要求较多;对环境格局合理性、对幼儿刺激性鲜有考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且不利于幼儿对某一区域活动持久兴趣的保持、新游戏主题的产生。区域环境设置的表面化、频繁化不利于践行“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无法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教师要考虑怎样利用区域游戏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怎样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提供适宜的游戏条件,从而避免游戏环境创设中的“两极化”现象出现。

3.区域活动材料匮乏

区域活动的材料是幼儿开展活动的工具和物质基础,是区域环境的一部分。游戏活动材料通过影响幼儿的游戏类型和游戏内容来对幼儿发展产生间接影响[3]。区域活动材料匮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玩具的功能性上看,操作性不足,有些活动材料因过于简单,无法激起幼儿游戏的欲望;有些过于难,无法使幼儿产生游戏的兴趣;有些材料是“摆设”,无法操作。如有的幼儿园设置的“娃娃家”,有小床、小桌子、小柜子及幼儿需要的其他家庭类的“用品”,像洗衣机、电视机、收录机、电冰箱、微波炉等,这些用品都是在废旧的包装盒的表面贴一张代表某种用品外形的图画,图画上标有开关键或把手,但不能供幼儿真正操作,活动材料失去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不同年龄段班级活动区材料的提供“雷同”,材料的层次性体现不足。

4.教师的区域活动指导随意

幼儿的区域活动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指导。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系统的观察,指导稍显随意,无法体现“实施教育,观察先行”的原则。区域活动指导的“随意化”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导演式指导,教师以自己设想好的情节要求和指导幼儿游戏。如区域游戏“肯德基店”,教师告知扮演顾客和服务人员的幼儿应该如何说,怎么做。一种是片段式指导,教师把幼儿区域游戏的时间看作休息、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偶尔关注幼儿游戏状况,常以看到的“片段性情景”作为指导的依据,因缺少对游戏全程的了解,无法准确感知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时甚至导致幼儿游戏停止。教师的指导与提升幼儿游戏经验、丰富幼儿游戏情节、保护幼儿自主游戏的快乐等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一种是无指导,教师把幼儿区域活动时间理解为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要幼儿身体安全,教师对幼儿的活动“不管不问”。

5.忽视区域活动评价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视评价为“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内容和方法的过程,是各种影响幼儿发展的教育决策的基础”[4]。幼儿园区域游戏评价是对区域活动中幼儿游戏行为及相关活动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幼儿园区域游戏评价是教师对幼儿在区域环境中玩玩具、与同伴交往的自然表现进行观察记录,据此评价幼儿游戏中的情绪状态、认知和经验水平、兴趣需要、利用游戏材料的情况、语言水平、社会性表现以及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等。教师对幼儿区域游戏的评价,有利于其了解幼儿游戏的水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游戏。但在幼儿园区域活动实践中,区域活动常“热热闹闹开场,草草收场”,评价的环节被省略了。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自由活动,真实自然地展示自己,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观看幼儿游戏比要求幼儿表现得到更多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可以观察到幼儿在各个发展领域的表现状况。”[5]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总会碰到问题或困难,有些幼儿能够较好地解决,有些幼儿却不能,这恰是幼儿个体差异的表现。教师可以在评价的环节,通过“经验建构”“游戏讨论"的形式,帮助丰富经验,否则会错过良好的教育契机,更无法兼顾个体差异给予适宜的引领。

三、幼儿园区域活动发展的趋势

游戏伴着幼儿发展,幼儿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有悠久的历史,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会随着游戏的发展而发展。

1.区域活动综合化

一是区域活动的功能多元化,这是“儿童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教师要“注重领域、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区域活动功能多元化要求不同区域内容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要多样化要涉及不同领域对幼儿发展的追求。如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不仅通过数学区域获得,而且要在其他区域的活动中,通过直接操作、直接感受来建构自己独有的数学认识[6]。旅美学者吴放在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中的《综合课程与幼儿园数学教学》中阐明了这一主张。二是游戏与课程相互渗透。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综合性的活动,是整体的,在生活中学习就是综合的学习[7]。“区域综合化体现了儿童经验是整体的,从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出发探讨游戏与课程是如同血液与身体相互渗透的关系,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8]很多幼儿园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如有的幼儿园结合《秋天的画报》这一主题,创设适合本班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区域活动环境,在语言区、资料区、分享区投入相应的材料,丰富了幼儿经验,使活动区域发挥了最大价值[9],体现了游戏与课程相互渗透的思想。

2.环境设置生活化

区域活动环境设置生活化,是追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关照幼儿世界”价值取向的一部分。这种生活化的环境应能够承认、尊重生命个体的存在,满足其生命成长的需要。让每个幼儿真正拥有属于他们的、贴近现实的并突显主体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够找到与自己的需要、兴趣相匹配、潜能得以发挥的活动,从而促成多种有效学习的产生。“促进幼儿学习的环境可以丰富和拓展幼儿经验的质量”[10]。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自然而然地融人幼儿生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作为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一项规定,要求教师要“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因此,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区域环境,让幼儿在生活化的区域环境中,自由地游戏、有效地成长,真正享有美好的童年生活。

3.材料提供“生命化”

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要顺应幼儿生命自然成长过程。不同时期的幼儿在心理特点、能力、水平方面是有差异的。幼儿是易受环境影响的,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投入的材料,其新颖程度、数量、难易程度等,需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层次性材料的提供,达到与不同年龄段幼儿生命发展相适应。“小班提供尽量逼真、色彩明快的、品种少而数量多的成品材料;中班提供数量多、种类丰富和少量半成品材料;大班需要提供更开放、变化性的环境以及能反映物体细节特征的、丰富多彩的半成品和废旧物品,不固定的游戏场地和材料。”[ll]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提供的材料有不同侧重点,其依据是幼儿能力差别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别。同时,区域活动材料要具有适度挑战性,能推动、激发幼儿发展。

“生命化”的材料要求材料本身具有可操作性。活动区的教育价值附着在其操作材料上。材料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动方式便会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自然也就不一样[12]。以幼儿“玩”积木为例,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通过不同的摆弄方式,获得不同的发展。2岁之前,幼儿通过敲、扔、摸、打、咬来感知积木的“样子",触碰中体会形状,“占有”中感受有与无、多与少。2~3岁阶段,幼儿通过玩积木,不断感知对应、比较、排序的简单规律,了解一和许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断获得大小、多少、长短、顺序以及数的概念。3岁以后,幼儿用积木建构“作品”,出现桥状结构、圈状结构和对称结构,意味着这个阶段的幼儿在形状、数量、空间概念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搭建过程,幼儿能游刃有余地解决搭建中的问题,从而获得“意外的"发现和收获。4岁以后,随着幼儿建构技能的成熟,他们的建构“作品”便日渐复杂化、形象化。通过预设作品的形象来建构作品。幼儿在“摆弄”积木中,操作的不同方式呈现了其生命化的不同阶段特征。同样,不同的生命化进程,决定了幼儿摆弄积木的方式不同。教师需要遵循幼儿生命的自然进程,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低结构性”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4.教师指导的专业化

游戏指导的专业化是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部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华爱华教授认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游戏,游戏的组织和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的体现。”学前专业的特殊性体现在游戏上,提高幼儿教师游戏指导的素养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把“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作为幼儿园教师应当具有的七大专业能力之一。幼儿园教师应在认同游戏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独特价值的同时,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掌握指导幼儿游戏活动的方法和技能。

专业化的指导是以观察为基础的。观察为我们对幼儿游戏指导提供依据[l3]。通过观察,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发展状况,了解幼儿个体化的行为。同时,全面把握幼儿游戏进程,知道游戏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注意幼儿游戏中的各种状态,读懂并尝试理解不同发展需要的幼儿。美国的幼儿教育专家丽莲·凯茨(LilianKatz)认为,观察能力是帮助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专家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通过观察游戏的过程,教师可以捕捉到每个幼儿的独特之处,施以适当的专业帮助,增加支持幼儿探究、理解世界的敏感性。教师从观察记录中了解幼儿的个性及发展阶段,并对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等方面做出调整,逐渐养成娴熟的观察技巧,在促进幼儿游戏水平提高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专业化的指导在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组织和指导的决策。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每次介入应当是“深思熟虑”的决策行为。教师应对指导的必要性、时机、干预的方法等问题进行全盘的思考,并采取适当策略。

5.区域活动评价“故事化”

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评价为幼儿建构经验的同时,教师可以看到儿童各种能力的持续发展、变化,能够让家长了解幼儿的特殊兴趣和经验。“故事化”即以学习故事来评价幼儿区域游戏。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我国也有幼儿园以学习故事评价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l3]。它不仅是一种评价幼儿学习的手段,更是一种理念,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师与幼儿一起工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区域活动评价“故事化”所呈现的故事,以叙事的方式记录、评价和支持幼儿的学习,评价的焦点落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上,可以体现幼儿在游戏学习时的情境性,可以把学习的社会性特征和学习效果结合在一起;能融入幼儿的声音,强调幼儿的参与和文化。教师通过评价让幼儿对其他区域的活动也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教师在运用故事化的评价中,可以看到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看到其富有想象和创造性活动,便于进行教学反思,制订幼儿支持计划;通过阅读和回顾幼儿的学习故事,让幼儿参与自我评价,并和家庭成员分享信息和经验。区域活动评价“故事化”,能帮助教师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心智倾向、所获得的进步,从而激发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易“读懂幼儿的心声”。

综上,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促进幼儿快乐成长的作用,必须正视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幼儿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态度和策略进行有效的指导。活动中,我采取了这样几种策略来提高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静观欣赏策略——给孩子自主选择与决定的权利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以自然观察为主,尽量不打扰孩子自然的行为过程。孩子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分情况地随意提供帮助。当孩子在活动中兴趣浓厚、积极投入时,我们就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而是可以抱以赞赏的眼光,做孩子们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支持他们去尝试与实践,倾听孩子间的交流、感受,观察孩子计划的执行情况、孩子对不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孩子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哪些独创的做法、孩子合作交往的情况等,与孩子一同感受活动的快乐。

渗透点拨策略——为孩子主体性发挥搭建支架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在充分观察孩子行为的基础上寻机点拨,及时切入,给予孩子支持。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可能会观察到以下情况:

1.孩子在区域选择上缺乏目的性

如一个孩子拿着进区卡,但是对自己要进哪个区却犹豫不决。我把他带到漂亮宝贝理发屋,发现他对烫发棒等理发工具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主动邀请他为我设计发型,把他引到这个游戏中。

2.孩子在活动中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我便以调解者的身份,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及时介入,给予孩子支持,并引导孩子积极协商来解决矛盾,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

比如在一次“麦兜超市”的角色游戏中,两个孩子因为一份蛋糕而起了争执,都说是自己先拿到的。我便上前建议这两个孩子先一起分享这个蛋糕,如果下次有新鲜的蛋糕,他们可以再一起来买。两个孩子听到我的建议后,点点头表示赞同。通过我们老师的及时引导,既有效减少了孩子之间不必要的争端,又培养了孩子谦让、分享的品质。

3.孩子们对区域活动不感兴趣,活动无法进行

这需要我们及时地介入指导,使活动继续开展。如在图书区,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兴趣点会逐渐降低,有的会东张西望、胡乱翻阅。或者是吵闹、窃窃私语,这时就需要我们采取一些措施,重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提供一些纸和画笔,让孩子把阅读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大胆创编,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通过这样的指导,重新使孩子找到新的兴趣点,使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大胆想象和创造的能力。

情毫激发策略——调动孩子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

情感激发是教师以适当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引导孩子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支持孩子主动学习的有效策略。

1.谐趣夸张,激发兴趣

作为老师,我们要以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表情来带动孩子,引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如孩子在表演寓言故事《狐假虎威》时,我发现孩子只是面无表情地学说对话,表演得不够生动。于是,我就参与到游戏中扮演狐狸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让狡猾狐狸的形象活灵活现,孩子的情绪也一下被调动起来,在尝试表现角色的时候表情与动作丰富了许多。

2.设疑切入,激发思考

老师以启发性的提问,将活动引向深入。如在科学区,孩子经反复实验得出橡皮泥放在水里是要沉下去的,我问:“怎样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一个问题引得孩子又找木板,又找塑料盒,还尝试着将橡皮泥压薄等多种方式,探索使橡皮泥沉不下去的方法,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3.区域互动,引发孩子之间的合作

区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能增加孩子与同伴之间合作的频率,能激发起孩子更大的活动兴趣。如我们把孩子们在美工区进行彩绘和线描画创作的pvc管子,投放到建构区,进行搭建活动。孩子们平时在美工区完成的绘画作品,我们会装订成册,投放在图书区,供孩子们欣赏阅读。这样使互不相关的区域流动起来,促进了不同区域孩子之间的积极互动,孩子们的活动热情得到了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为教师,对区域活动的观察和指导要注意用“心”和用“行”。用心观察,用行指导,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真正在玩中学知识,在探索中促发展,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主人。

相信《幼儿园区域活动:“我能行”跳跳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快乐跳跳跳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