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游戏紧跟着课程走

12-16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幼儿园游戏有益于提高对外界新鲜事物的认知兴趣。广大家长应该尊重幼师,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实现“家园”互动。你知道哪些关于幼儿园游戏的积极作用?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让游戏紧跟着课程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每学年初,我园都要忙于创设游戏环境和制作游戏材料,并呈现各种游戏主题。但是没过多久,那些精心制作的游戏材料逐渐破损,幼儿在游戏中还时常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是材料制作不够坚固美观,还是幼儿的常规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有多种:第一,游戏只满足了幼儿原始情绪的快乐,游戏中的幼儿只是机械的操作材料,当环境和材料已无新鲜感时,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就逐渐淡薄;第二,大、中、小班各年龄段的游戏内容大同小异,对幼儿来说各游戏元素的刺激强度太弱,无挑战性;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游戏主题的呈现无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只创设了环境的空壳,却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愿望和已有经验。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对课程和游戏进行了重新学习和审议,提出了“游戏跟随课程而行”的研究课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一、游戏跟随课程的要点:强调游戏主题与内容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就是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活动计划、活动设计方案都是预设的产物。生成是生长和建构,也就是在实施预设计划或方案的过程中会产生超出预设方案或计划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的关键在于了解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已有经验,而生成的精彩在于教师心中是否装有更清晰的发展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如果游戏主题和内容的呈现无一定的计划性,那么游戏就会出现材料破损率高、幼儿有攻击性行为等情况,教师在重视教学活动的预设和生成的同时,也应重视游戏主题与内容的预设和生成。如何预设和生成,笔者认为可根据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根据课程计划和主题活动内容预设游戏主题

课程计划是实施课程的纲领,课程目标的实施必须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的实施来加以链接。我们在研究课程计划的同时,还应根据课程内容预设相关的游戏主题。如,一般来说,小班第一学期的主题活动主要围绕幼儿人园后自身的发展需要,有“我上幼儿园”“真好玩”“我能干”等主题,我们就以家的经验入手预设了多个平行游戏“娃娃家”。这样,当我们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心中就会有一个蓝本,就会避免因盲目开发游戏主题而致使幼儿在游戏中出现无所事事现象。

(二)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和幼儿发展需要生成和发展游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与课程的互动是积极主动的,在与课程的碰撞中会产生充满智慧的想法,萌发求知的需要。我们的游戏主题与内容也因此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地生成和发展。农村有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当春天来临时,我们就带着大班的幼儿来到野外,一起找野菜、挖野菜,探索野菜的秘密。随后,幼儿一起分享了由成人制作的野菜美味,并动手包饺子给弟弟妹妹吃。野菜活动更带给幼儿无穷的乐趣,所以幼儿又纷纷提出了开店的想法,用野菜制作成佳肴来招待客人。于是,“农家乐饭店”的游戏就这样生成了。

二、游戏跟随课程的意义:体现游戏在课程中的价值

(一)游戏成为凸显园本特色的课程内容之一

我们依托本土资源,借助课程文本,探索并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内容。在园本特色课程的引领下,无论是游戏的主题和内容,还是游戏的环境和材料,都凸显了鲜明的本土特色。

1.游戏的环境和材料凸显了本土特色。

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提供,是直接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在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时,我们按照“多元、丰富、可操作”的原则,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游戏材料。

2.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凸显了本土特色。

在“游戏一条街”上,客人可以在“糕团店”里买到各种苏式点心,在“农贸市场”里尝到各种新鲜的水果。民俗风情馆内客人可以欣赏“小青和白娘娘”“武松打虎”“哪吒闹海”等节目,还可以欣赏具有民俗特色的儿童服饰等。当春茶上市后,我们会随着主题的开展进行“碧螺春”系列游戏:提供实物茶芽,让幼儿在区域中学习如何采茶等,使幼儿在与游戏的互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印象。

(二)游戏成为实施课程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主要是由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组成,而课程目标也需要通过这几个方面协同进行,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落实。

1.游戏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环节。

集体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但不是所有的课程目标都可以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完成,有些目标则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实施或者加以巩固和延伸。

2.游戏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拓展环节。

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的途径,但并不是所有认知、情感、社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方面,社会性情感的获得和发展需要幼儿在不同情景、不同场合下加以体验、感受。游戏中所特有的自主性、情景性、延续性等特征,更能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使其成为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拓展环节。如对于建构技巧的学习,一般在集体活动中难以实施,它必须通过幼儿的反复建构和练习才能获得,“建筑工地”便成为学习和提高幼儿建构能力的最佳途径。

新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帮助幼儿建立各种经验,跟随课程而行的游戏不再盲目,而更加有目的、有计划。跟随课程而行的游戏,不仅可以凸显课程特色,而且可以升华课程的教育价值,使课程从内容和形式得以更加丰满。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延伸读

小班游戏活动教案:跟着走教案


小班游戏活动跟着走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在游戏中了解一个跟着一个走的好处及方法,在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时候不掉队、不推挤,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跟着走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了解一个跟着一个走的好处及方法。

2、在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时候不掉队、不推挤。

3、能积极参与游戏,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1、用小椅子拼成宽度为25厘米的独木桥两座。

2、大型积木门洞6个。

3、毛绒玩具和幼儿人数相等,大筐子一个。

4、情景表演:过独木桥(其中一个小朋友在推挤,一个小朋友掉队。)

活动过程:

一、热身游戏:《找空地》,学习寻找合理的空间站位。

1、感知空间的有序,不要碰到同伴。 师幼边念儿歌边做相应的动作,自由找到活动的空间。

2、热身运动:律动《我的身体会动》。师: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好玩的体育游戏,现在让我们先来活动一下身体吧!

二、情境游戏,探索“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正确方法。

1、尝试过“独木桥”,发现按序过桥带来的好处。 幼儿集体尝试过“独木桥”。师:刚才你们过桥时遇到了什么问题?(幼:挤在一起,堵住了,过不去,掉到河里了)师:我们该怎么解决呢?(幼:排队,一个跟着一个走)

2、情景表演:过独木桥,探讨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正确方法。师:他们都是一个跟着一个走的,你觉得谁走得好?谁走的不太好?为什么?

3、幼儿再过过桥,体验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有序性。小结:我们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推也不挤,也不掉队,这样既安全又快速。

三、竞赛游戏,强化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有序行为。

1、交代游戏——战胜大灰狼的玩法及规则。师:幼儿分成“喜羊羊”、“美羊羊”两队,“美羊羊”站在红线上,“喜羊羊”站到蓝线上,先走过“独木桥”,再爬过“山洞”,用你们的手当枪瞄准灰太狼,“啪”一枪,然后从灰太狼家救出一只羊快速跑回来。要求:“走小桥,过山洞,不着急,排好队,一个一个不拥挤。”

2、第一次游戏,师注意观察。

3、针对幼儿第一次游戏进行小结,再次提醒幼儿注意规则。

4、幼儿再次游戏。

四、拓展谈话,迁移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有益经验。

1、活动结束,老师小结。师:我们除了在幼儿园做游戏要一个跟着一个走,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乘车、游公园,也要一个跟着一个走,这样既有秩序又安全。

2、韵律活动《小蜘蛛》,整理放松。

游戏与课程


Youxi yu kecheng

游戏与课程(play and curriculum) 幼儿固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的、期望幼儿获得的、能使幼儿获得应有发展的、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不仅是指知识或对于外部事物的认识,还包括关于外部事物的信息,人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与技能等在内的复合性构成物。经验是由学习获得的,是学习的结果。幼儿的经验是在其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其中一些可能是无益的或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于是,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学习经验进行规范,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而不是无益的或有害的学习经验。

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游戏生成课程与课程生成游戏。

①游戏生成课程。幼儿园教师在对具体的幼儿进行教学时,既要以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课程标准、大纲等作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到本班幼儿具体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形成和发展适宜于本班幼儿的具体课程。游戏是幼儿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游戏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确定教什么等具体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游戏生成课程。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兴趣,及时地组织和引导幼儿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扩展、丰富、深化有关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幼儿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较好地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相称”或“匹配”问题。

这种生成具有自然性,课程来源于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因此,能较好地解决教育与发展之间的相称问题。这种自然生成的课程一方面对教育机制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以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学习兴趣与需要的了解为基础来建构课程。

生成的前提是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的了解。首先,由于家庭环境、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条件的差异、先前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遗传素质、个性特点的差异,使得即使是同一年龄的不同班级之间,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也不会完全相同,不同的幼儿之间更是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需要与兴趣的最好途径。其次,因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探索材料的各种可能性,产生关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与争论,这样就为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课程的自然生成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建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游戏活动之中,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生成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敏感地觉察和关注到幼儿在游戏中表现或显露出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适时地加以引导、支持和帮助,从而使课程在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课程生成游戏。课程生成游戏是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制定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将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通过游戏学习的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促进和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专门的游戏。

课程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过去那种游戏与课程互不相关的观念,改变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一丝不苟、一成不变地去上课的习惯,学会把幼儿的需要与兴趣适时地纳入到课程中来,使课程既具有计划性,又具有灵活性。

让区域与课程走向融合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幼儿园课程目标服务的,区域活动内容常常与集体教育活动的内容相一致、相融合。

一、区域活动可以是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

1.营造公平环境,给每个幼儿提供操作、体验和表现的机会

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的时间有限,难以给每个幼儿操作、体验和表现的机会。为了尽量消除这种“不公平”,我们将原本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内容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操作、体验和表现。例如,在故事复述或看图讲述等语言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在最后环节请幼儿复述故事内容。但因为时间关系,只有个别幼儿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因此教师就将这些活动延伸至语言区中,以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享受活动的乐趣。

2.创造机会,让理解和接受暂时有困难的幼儿继续学习

每个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都不一样,因此,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一旦发现有些幼儿暂时还不能理解、接受活动内容,就可将这些内容延伸至区域活动中,以便让那些暂时还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幼儿有机会继续学习。例如,学习折纸时,有的幼儿可能平时经常折纸或对折纸感兴趣,所以很快就能掌握要领;而有的幼儿则可能因为动手能力弱,要花费更多的学习时间。教师要正视这种情况,在集体教育活动之余将该活动内容投放至区域中,让那些接受能力稍慢、动手能力稍差的幼儿有更多的练习机会,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会随之增强。

3.设置障碍,鼓励幼儿面对新的挑战

有时孩子们对于集体教育活动中的某一项内容已掌握,但兴趣依然不减,此时教师不妨将活动内容放置到区域中,并有意识地调高难度,设置一些障碍,鼓励幼儿面对新的挑战。例如,在一次以剪纸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很快掌握了剪纸的技巧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因此在将这一活动内容延伸至区域中时,我们用布来替代纸,鼓励幼儿挑战较高的难度。

4.平衡领域,调节主题活动中领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各领域教育内容有时很不平衡。如有的主题活动中艺术领域的内容比较多,有的主题活动中科学领域的内容比较多,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区域活动来调节领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例如在“生活中的数字”主题中,数学方面的内容比较多,而艺术方面尤其是音乐方面的内容基本没有涉及,此时,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补充音乐领域的学习内容,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区域活动可以是集体教育活动的铺垫

1.从容过渡,消除主题切换时的不适应

当一个主题结束、另一个主题即将开始的时候,如果两者缺乏过渡,教师和幼儿往往都会感觉不适应。为此,在前一主题即将结束之前,我们有意识地在某个或某些区域中投放一些与下一个主题内容相关的材料,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对下一个主题内容的兴趣和参与欲望,实现主题和主题之间的从容过渡。

例如,小班上学期有两个连续着的主题活动一“水果大餐”和“嘀嘀嘟嘟跑得快”。无论从主题名称还是主题目标来看,两者的联系都不密切。为了避免幼儿对这两个主题更换的不适应,我们就在“水果大餐”即将结束之前,在阅读区、展示区等区域投放一些与“嘀嘀嘟嘟跑得快”主题内容有关的材料,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了解下一个主题的内容,为主题的正式开展作好铺垫。

2.获得信息,确定教育方案的可行性

教师在设计集体教育活动时,需要了解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能力等,区域活动给幼儿以能力表达、表现的机会,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观察幼儿,真实、客观地了解幼儿的实际经验、能力水平等信息,从而为集体教育活动的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例如,我们在设计主题“朋友”中的“礼物”活动时,考虑让幼儿用包装纸包装礼物,但问题是用包装带扎蝴蝶结对孩子们来说是否难度太大。于是我们先尝试在动手区中投放玩偶鞋玩具,看看有多少幼儿能比较独立地打蝴蝶结。几天后,教师发现通过练习,全班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幼儿能独立地打蝴蝶结,只有四分之一的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根据这一观察结果,我们最终决定让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用包装纸包装礼物,同时为不会打蝴蝶结的幼儿提供更易操作的材料,即让他们直接在礼盒上粘贴蝴蝶结。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区域活动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当区域活动与课程真正融合时,区域活动不再是徒有虚名的摆设,其活动内容随着课程的进程、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调整、丰富,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

模仿动物走游戏


游戏目的:

1.锻炼孩子的模仿能力;

2.发展身体的运动能力;

3.认识各种动物,了解这些动物走路的样子。

游戏准备:

找一块开阔、平坦的场地来玩这个游戏。

游戏过程:

1.小鸡、小鸭、小猫、兔子、大象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小动物,可以让孩子来模仿这些动物的走路姿势。在活动开始之前,家长要先确认孩子的确知道这些动物的走路姿势。如果孩子不知道,家长可以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玩,观察这些动物的样子。

2.家长带孩子到平坦开阔的场地,家长可以先给孩子做示范,然后让孩子来模仿。

小鸡:小鸡的嘴是尖尖的,模仿小鸡走路时两只手放在胸前,双手五指合在一起作尖嘴状,大拇指在上,小拇指朝下,一边走路,一边作小鸡啄米的样子。

小鸭:小鸭的嘴是扁扁的,模仿小鸭走路时两只手在胸前合拢,一只手的手背在上,另一只手的手背在下,作鸭嘴状,走路时左右摇摆。

小猫:学小猫走路步子要轻,两手在嘴边向外划,好比小猫的胡须。

兔子:学兔子走路时,两只手放在头上,竖起食指和中指作兔子耳朵,蹦跳着走。

大象:学大象走路时,一只手臂举到鼻子前,甩动着手臂模仿大象鼻子,慢慢悠悠地走。

观察与评价:

1.观察孩子模仿得象不象,如果孩子模仿得象,说明孩子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

2.观察孩子行走时,是否稳健自如。如果孩子走得很稳,很灵活,说明孩子身体大肌肉动作发展良好。

游戏建议:

1.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让孩子模仿更多的动物,如大猩猩、蛇、袋鼠、乌龟等。

2.如果能找到节奏明快的音乐伴奏,会更加有趣。

3.家长还可以跟孩子玩你做我猜的游戏,一人用动作表现一种动物,让另一人来猜是什么动物。

设计意图: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不断加强,会认识越来越多的动物。模仿动物走的游戏,既有助于孩子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孩子对动物的认识。游戏本身轻松有趣,孩子会非常愿意玩。

“走园”游戏让专用活动室资源利用更优化


太仓市新区幼教中心娄江幼儿园目前有不少专用活动室,如小厨房、美术室、图书室、科学探索室、多功能室,另外还有一些专用展示馆,如演绎馆、木头馆、纸博物馆、镜子博物馆、工具博物馆等。这些专用活动室之前仅在某活动时间段向幼儿开放,存在闲置时间多,利用率不高、资源缺乏规划、与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常态管理维护不够等一系列问题,而展示馆中收藏的各种材料也更多地局限于展示。为了更好地利用幼儿园场地、资源,拓宽幼儿自主、自由游戏学习的范围,我们尝试开展了“走园”游戏。

“走园”游戏就是充分利用幼儿园各个空间,特别是专用活动室,创设了工具、形状、表演、创意美术等体验活动室,每个活动室由不同的教师专人负责。在下午起床后的同一时间段打破以往的组织形式,采用混班形式开展活动,实现不同班级幼儿间的互动,让幼儿以自己的意愿在各个活动室自由“走动",自主选择不同的场所、材料参与游戏,与环境、材料互动。自从开展了“走园”游戏后,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发挥出了更大的能效。

一、“走园”让幼儿尝试评价专用活动室资源

“走园"游戏由幼儿自由选择,往往会出现各活动室选择人数不均衡的问题。比如,演绎馆、工具博物馆、纸博物馆选择的人数相对较少,而小厨房、科学探索室人气非常旺。面对使用率不均衡的问题,如何去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我们的做法是给幼儿发言权,让幼儿去评判专用活动室资源。

(一)倾听幼儿的想法

利用散步等时间,带领幼儿进一步浏览各专用活动室,并有意识地调查幼儿的想法:“你喜欢在这儿玩吗?你最喜欢这里的什么材料?你觉得可以在这儿玩什么游戏?"各年龄段调查过后,老师们汇总幼儿的想法,发现科学探索室、工具博物馆、小厨房是幼儿最喜欢的三个专用活动室,厨房点心材料、在科学探索室做各种试验、在工具博物馆使用各种工具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当然也有一些是不太受幼儿喜欢的专用活动室,如瓶子博物馆和纸博物馆。老师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见表1):

(二)记录幼儿的表现

为了能充分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情况以及对资源的使用情况,我们尝试了不同的师幼记录,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

1.教师的记录。

(1)幼儿活动观察记录表: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活动中选择的材料、使用材料的情况,以及游戏的内容进行记录。比如在表演馆,小班幼儿会选择比较具象的玩具,如果找不到就会很焦灼,而中大班孩子则会选择简单的替代想象材料,让游戏进行下去。(2)材料使用记录表:由专用活动室的管理人员对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汇总登记。如哪些材料使用得最快、哪些材料某个年龄段幼儿更喜欢、哪些材料未使用过,均会有详细的记载,并进行原因分析。比如:在科学探索室中,管理员老师记录了“幼儿园购买的爱迪生发现室”的配套材料很多孩子都不去选择,偶尔选择也只是摆弄,未产生相关的游戏;而冰块、沙子等材料消耗得很快。就此,专用活动室管理者认为,“爱迪生"系列的材料玩法单一,程序复杂,类似的高结构材料并不受幼儿欢迎,而低结构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这样的记录与分析让教师对材料做到心中有数,能更好地为后续资源的投人提供依据。

2.幼儿的记录。

幼儿园设计了幼儿在“走园”游戏中的活动记录表,让他们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游戏的计划、材料的选择、希望老师的帮助等。比如在美术创意馆,从幼儿的记录中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喜欢运用的材料是羽毛、核桃壳等,并表达出希望老师再多准备一些材料等意愿。这样的幼儿活动记录表,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况,然后据此去分析幼儿的兴趣与需求,进一步优化材料。通过对教师与幼儿的记录开展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见表2):

通过调查和记录分析,再次对各专用活动室的资源材料投放进行了一个评判,从而能让教师更全面科学地从幼儿角度去理解专用活动室的资源材料投放是否合适,以便教师和幼儿园能共同对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做出更为及时与适宜的调整。

二、“走园”让幼儿参与构建专用活动室资源专用活动室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搭建了平台,而这个平台中空间的合理性及资源建设的丰富性、适宜性对于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获得了幼儿对专用活动室资源的评价信息之后,老师们从幼儿活动需求出发,对空间进行了调整,并让幼儿参与到专用活动室资源的建构中去,使专用活动室的资源更符合幼儿活动及发展的需求。

1.空间调整:在倾听幼儿的想法,得出有关结论后,老师们重新规划并创设了多样环境的专用活动室,有明亮与昏暗的区分、有安静与热闹的协调,比如将原多功能室的一间无窗的杂物间变为科学探索室配套的一间暗室;对一些空间比较狭小的专用活动室进行了置换,比如木头博物馆和工具博物馆,由原来的1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置换到40平方米的较大空间中。空间的多元调整,让每个活动室更适合幼儿开展“走园”游戏。

2.布局调整:让幼儿参与专用活动室的布局调整。材料如何分类及摆放在什么位置、桌椅可以怎么放、游戏成果展示在什么地方,均会听取幼儿的建议,并根据他们的建议进行调整与优化。比如,美术创意室,原来在活动室的中间有一排高过幼儿个头的展示柜,很多幼儿都表示这些柜子放在中间让他们看不到另一边的伙伴,建议靠墙摆放。在孩子们的建议下老师做了调整,这样的调整更受孩子的欢迎。

3.规则调整:开展“走园”游戏后,幼儿可以自由取放各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各室之间幼儿能自由穿梭。但全面开放的游戏也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做法是让幼儿参与进来,一起商量在“走园”游戏的时候进入各个专用活动室应该注意什么,材料如何取放等,并和他们一起用图案、标记等方式制作相关的规则提示,放置各材料的框、篮、盒、柜子等也制作了显著的标记。规则调整之后,中大班幼儿基本能读懂相应的规则并自觉遵守,而小班幼儿则在中大班幼儿的帮助下也逐渐熟悉了解了规则。规则的调整不仅让“走园”游戏更为有序,而且教师的管理工作也轻松了许多。

4.材料调整:幼儿在专用活动室的活动,主要就是和各种材料进行互动。为此,结合前期调查,教师与幼儿一起根据专用活动室资源的情况,不断地进行搜集,做好适宜的调整与补充。如收集家里各种用剩下来的瓶瓶罐罐、包装盒子等废旧物品材料,采集鹅卵石、大小不一的松果、奇形怪状的树叶等各种自然真实的材料。教师根据搜集来的材料按照年龄段、适宜性投放到不同的专用活动室中,并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逐步补充活动材料,同时安装了电脑、音响等设备,让幼儿在“走园”游戏中能够获得全方位的资源支持。

三、“走园”让专用活动室资源与课程联系更紧密在没有开展“走园”游戏之前,各专用活动室的资源与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联系还不够紧密。开展“走园”游戏后,由于活动内容更丰富,活动过程更充分体现了自由、自主、创造与愉悦的特性,因而专用活动室资源与园本课程的联系也更为紧密。

1.课程导向专用活动室资源。娄江幼儿园的课程是以主题方式呈现的,每个年龄段在某个时间区段内的主题活动课程都是相似的。相似的主题活动为各年龄段幼儿分别建立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成了教师投放材料的一个依据。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依据孩子的主题经验发展,顺理成章地丰富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并加以综合利用,从而更好地支持主题活动的开展。以下是某一周主题活动背景下专用活动室资源的情况(见表3)。

2.专用活动室资源导向课程。由于“走园”游戏是幼儿自主支配内容,自主与各专用活动室的资源发生互动,这样的游戏让幼儿有更多的兴趣。老师们在观察幼儿“走园”游戏的同时,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使之成为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的一个内容。比如大班年龄段的孩子在科学探索室中观察复印机的时候引发了一个“三D”打印机的讨论:某个孩子说复印机出来的东西都是不能站立的,而在电视里看到有一种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东西是可以站立的。这样的讨论与交流被老师发现了,对“三D”打印机的认识与了解成了大班年龄段主题活动“克隆专家”中的又一个有趣的内容。

“走园”游戏的开展加强了专用活动室资源与幼儿园课程活动间的联系,促进了教师课程整体实施的意识,让各专用活动室资源与各年龄段、各班级开展的主题课程建立了“相辅相成”的良性关系,延展了主题活动开展的广度与深度。

总之,“走园”游戏的开展,解决了之前专用活动室使用上的一些弊端,让专用活动室的活动资源更为丰富多样,与幼儿园的园本课程结合得更为紧密,让幼儿与其中的材料能更加有效地互动,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亲子课程中点名游戏的开展


点名游戏,是指亲子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婴幼儿在亲子课堂上面对其他的孩子和家长作自我介绍,以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游戏。点名游戏是O~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中的一种常用形式。

O~3岁婴幼儿的亲子课程都可以采用点名游戏。当然,3岁前孩子的身心发展在每一个阶段各有其特点,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要设计合适的点名游戏,必须了解O~3岁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点名游戏的价值

认知价值:使孩子知道自己和自己所处环境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爱好、天气、地点等)。

语言价值: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够向别人说明自己的基本情况: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我”这个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帮助孩子能够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社会性价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胆量,敢于向他人介绍自己,消除陌生感;帮助孩子认识更多的朋友,发展其人际关系;培养孩子听指令做事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

家长价值: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作自我介绍的重要性:教会家长帮助孩子作自我介绍的方法。

点名游戏的开展形式

(一)歌曲类

老师和家长共同唱特定的点名歌,歌曲结束后,邀请孩子到老师身边作自我介绍。点名歌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用一些熟悉的歌曲填词完成。比如歌曲《找朋友》:“找个好朋友,找个好朋友,找到××小宝宝,做我好朋友。”在唱歌的时候,可以配以相应的乐器打节拍,如摇铃、铃鼓、沙锤等。

(二)动作类

教师利用运动游戏来进行点名。比如游戏《小皮球找朋友》:教师将小球推向某个孩子,某个孩子接住小球,便可上前作自我介绍。

(三)木偶类

教师利用木偶做表演来进行点名。木偶包括:手指木偶、布袋木偶、真人偶、提线木偶等。比如老师将手偶“跳跳虎”戴到手上,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然后边操纵跳跳虎边模仿其声音:“大家好,我是跳跳虎,今年2岁了,我想和你们交朋友,××宝宝,你能到我这里来吗?”教师在模拟木偶的时候,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当木偶出现的时候,教师要保持一种新奇的眼神和语气,使孩子将注意力集中过来。

(四)儿歌类

老师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进行点名。比如儿歌《点豆花》:“点豆花,点豆花,点到谁,谁开花!点到了××宝宝,请××宝宝过来作自我介绍。”采用的儿歌可以根据儿童的月龄来确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步采用三字儿歌、四字儿歌等。教师念儿歌时,可配以相应动作或材料。

(五)认知类

老师利用认知游戏进行点名。比如《颜色对对碰》。老师给孩子发一只彩色气球(或其他有颜色的玩具),谁的颜色和老师的气球颜色一致,就请孩子上前去和老师的气球对对碰,并介绍自己。认知类的点名游戏,要求老师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来开展。

(六)创意类

老师利用一定的创意材料来进行点名游戏。比如,老师制作一个可爱的五彩电视框,还有长长的天线。老师首先示范,将电视框放于头前,将脸从电视框中呈现出来,像现场直播一样进行自我介绍。创意类的点名游戏,要求老师根据班中孩子的月龄情况及其他具体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不拘泥于传统形式。

点名游戏的开展程序

在准备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孩子在本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设计适合的点名游戏,并准备点名所需材料(道具、音乐、儿歌、场地等),然后亲子教师引导所有的孩子和妈妈围成弧形,分别坐在事先设计好的图标上,准备开始点名。

点名时,亲子教师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请孩子自我介绍:通过一定的点名游戏形式,依顺序请孩子到老师身边,面向大家作自我介绍,教师引导孩子说“谢谢大家”,并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贴花、糖果等),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如拥抱、表扬、亲吻等)。

最后,教师可用合适的音乐节奏,用手伴着拍子给每一个孩子唱名。如:“拍拍手给×××,×××,×××,拍拍手给×××,拍拍手。”此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取舍。

点名游戏的原则

(一)与月龄相适应的原则

前面已提到,3岁前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在每一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设计合适的点名游戏。下面以语言发展为例。

1岁前的婴儿还不能开口说话,不必硬性要求孩子开口,老师可要求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老师身边,由家长代替孩子,对着其他孩子和家长作自我介绍,家长可以边作自我介绍,边让孩子向大家挥挥手。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熟悉环境,另一方面,也在指导家长如何在生活当中引导孩子开口说话。1~2岁的孩子。特别是1岁半的孩子,可以说:“大家好,我叫×××”。2~3岁的孩子可以增加一些介绍内容,比如说:“大家好,我叫×××,我2岁半了,是个男孩。”月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增加有个人特色的介绍,比如说:“大家好,我叫XXX,我2岁半了,我喜欢喜羊羊。”还可以让孩子做简单的表演动作,比如挥挥手、拍拍肩等。

(二)积极鼓励的原则

行为主义认为,强化是使行为保持的重要原因。强化包括物质强化和心理强化。在点名游戏中,老师在孩子自我介绍后,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比如,老师在孩子自我介绍后,拍掌微笑说:“XX孩子真棒!我们欢迎你!”带领大家一起鼓掌欢迎这位孩子。在积极的强化环境中,孩子对自我介绍会产生成就感和更大的兴趣,并且能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

(三)愉悦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和开展点名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愉悦性,游戏中要始终洋溢着一种愉快的气氛,不能让家长认为点名游戏是在考察孩子的语言能力或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影响游戏的轻松和愉悦。应该让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孩子和家长在每一次的点名活动中都保持着愉快的情绪。

(四)尊重孩子的原则

有的孩子不愿意参与点名游戏,不愿作自我介绍时,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和引导,切不可强迫。

孩子不愿做点名游戏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有时点名游戏中,孩子不愿意到老师身边作自我介绍,或是不听老师的指令到处乱跑,完全没有进入到老师安排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仔细分析原因。并找到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可能的原因有:

不适应陌生环境,惧怕陌生人。此种情况可以让其父母领着孩子一起作自我介绍,消除恐惧感,逐渐让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做自我介绍,或是让孩子在原地作自我介绍,以后再慢慢引导孩子到老师身边去。

受到课堂上的无关刺激影响。有时孩子因为教室里有太多其他刺激,如玩具、图书等,孩子被这些事物吸引,而无法跟随老师的语言和指令。因而活动开始前,应该尽量移开教室中的所有无关物品,消除环境无关刺激。

身体及其他方面不舒服。这时要理解并尊重孩子,不必强迫其作自我介绍,对身体不适的孩子要密切关注。

点名游戏设计不合理,或教师语言平淡无奇。教师应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点名游戏,增强点名游戏的趣味性,让孩子乐于参与其中,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吸引孩子参与。

开展点名游戏的注意事项

老师尽量不要走到孩子身边去询问基本情况,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到老师身边,面对大家作自我介绍,以锻炼孩子大胆地站出来向他人介绍自己。

可以和当堂课程目标联系。比如当堂课的活动目标是“认识红色和绿色”,那么可以将点名游戏和此活动结合起来。比如,老师出示一个“绿豆蛙”手偶,说:“大家好,我是绿豆蛙,我穿的绿衣服,我想和你们交朋友。”在点名游戏中强调活动的目标,同时也给了孩子更多机会去认识绿色。

点名游戏时可以考虑“首尾呼应”。比如,采用真人偶开始点名游戏,亲子课程结束环节中也可以使用真人偶和孩子说再见。

老师设计点名游戏时,可以和生活时代充分联系起来。比如,如果老师采用手偶式的点名游戏,可以采用当下十分流行、孩子们很熟悉又特别喜爱的喜羊羊作为手偶,或是采用世博会的海宝作为手偶,都可以提高孩子和家长的兴趣,增强点名游戏的吸引性,更好地引导孩子顺利完成点名游戏。

当某些孩子对教师手中的点名游戏材料特别感兴趣,作完自我介绍后不愿意回到父母身边时,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孩子回去,便于下一环节的开展。比如,答应孩子待会将玩具给他玩,但承诺了一定要兑现。

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方案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方案》,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纲要》中“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主要依据”的精神。

2、维果茨基所说:“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包含了幼儿情感、知识和技能等所有的发展倾向。

《纲要》曾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幼儿园又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因此,有效的游戏评价很重要。

实践中,我发现游戏中的评价工作往往是很难准确把握,其困惑主要表现为:一、教师对游戏本质认识上的困惑。现代社会,游戏似乎已是幼儿园教育的代名词,不管是语言、数学还是其它,大家都会给带上“游戏化教学”的帽子。游戏走进了所有的活动,一切活动游戏化,为了游戏而游戏。即泛化或异化游戏”。交往、谈话、教学甚至是幼儿一整日的活动都套上了游戏的枷锁,或者还会把一些原本朴实、真实的东西加一点花哨的游戏前奏使其很不符合整个活动氛围和基调,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这样的形式游戏到头来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了幼儿,犯了行而上学的错误;二、游戏操作中教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缺乏的困惑。教师充当评价的主角,幼儿只是被动地应答或静静地坐着听,这是普遍存在的幼儿园评价漏洞。同时,在设计评价的内容上教师也显得很保守,趋向于一种模式化的“套路”,一般会评价游戏中幼儿是否能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是否能坚持到底,是否能有效地使用材料,是否能与他人合作等。这种评价不能体现《纲要》中“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主要依据”的精神。

由此可见,积极深入的学习研究幼儿园游戏课程,寻求一条科学的游戏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科学、客观地衡量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展的价值取向,以及寻找科学、有效的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实施方案也是我们每位幼儿教师共同要承担的责任。那何谓幼儿园游戏评价呢?其评价标准又怎样呢?

一、游戏选材的合理性。【即游戏产生的背景】。

好的教学选材,是达成幼儿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同样,游戏选材是否合理,也关系到了整个游戏活动开展的成败。所以,在游戏选材上我们应该慎重其事,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解析幼儿本质的原则。游戏的选择必须要遵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幼儿是否需要”的问题上多作思考。如,合作性强的、创造性要求高的创游、联合性游戏以及智力游戏等就更应该放在中大班。而像“娃娃家”、“找朋友”等规则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则更多的应用到了小班。

其次,从幼儿兴趣点出发的原则。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如多选择幼儿生活中的,并能为幼儿社会生活服务的内容 。如“超市”“医院”等游戏,在我们幼儿园中就经久不衰的。

最后,顾全所有的原则。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最强幼儿所需以及最弱幼儿所需。即内容选择要面对整体,要适用于班上所有的孩子。在我国许多农村幼儿园,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所以经常出现 “混合班”现象,这种状况下,教师便出现了“顾此失彼”以及“教学盲点”等教学误区。此时,我们为何不选择分组游戏或独立游戏以及分区域游戏呢?

二、游戏目标定位的科学性。

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的游戏目标应该是内在的、长时的。科学的游戏目标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 “以人为本”的游戏目标。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应把它贯穿与整个教育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不是单纯的知识仓库,更不是供驱使的动物,他们是“人”——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人,他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幼儿园的游戏本身就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活动形式。

【2】、体现综合性的游戏目标。

游戏在幼儿的智力、社会性、情感和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游戏对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喜欢游戏、会游戏的孩子往往情绪积极愉快,想象力灵活丰富,交往主动积极,语言丰富多样,它也就是孩子们的“奶酪”。在幼教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注重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而游戏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涉及的面很广,这是要求教师在制定每个游戏目标时,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游戏的目标可以是五大领域中的目标要求,也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并能有机地结合,体现综合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注重过程性的游戏目标

重视培养创造性的教育所持知识观是:“现成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方法;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以往,我们衡量游戏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是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游戏是否热闹、有序,从未考虑幼儿是怎样玩的,如何掌握知识技能的等,“结果”显得相当重要。如今,我们应树立游戏的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游戏的目标更要体现对幼儿游戏过程的重视。

三、游戏准备的双重性。

幼儿园游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精心的游戏前准备。准备除了要求教师要准备相应的教玩具以外,还包括隐身于后的知识技能准备,以及稳定平和的心理准备,即物质准备与心理准备的双重性。早上晨间接待,宝宝来了就.坐在墙角哭,说是想妈妈了。这时老师来了,邀请她去“娃娃家”。宝宝来到了娃娃家,正好看到其他小朋友正在扮演娃娃和妈妈,于是宝

宝更激动地大哭起来。这件事里正好证明了,游戏不是灵丹妙药,只有在适当的心理准备上游戏才能实现其积极的育人功能。

四、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性。

关于游戏是否有助于实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游戏中幼儿的能力、知识以及情感等各方面是否得到加强或提高?正如维果茨基所说:“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包含了幼儿情感、知识和技能等所有的发展倾向。所以动态化、多元化是今后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发展的必然走向。

【1】 动态式评价。

我们所说的动态评价,倡导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多元智能和潜在优势的发展,注重游戏组织中幼儿的动态行进性行为,以寻求释放幼儿天性,回归游戏本真的评价心态。坚持评价要在真实的游戏情境开放性活动中展开,以发现每个幼儿的潜力和特点,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从而不断深化游戏在幼儿园活动的实效性作用的研究。如幼儿的自评记录表、幼儿与幼儿间的交互支持评价表、教师的对某个游戏的评价表、家长对游戏活动的评价表;其中教师评价主要分两类模式展开:(1)日常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对游戏进行整体性的定量评价,对典型事例进行个别性的定性描述。(2)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一学期一次的教师主观评价和一年一次的测试性评价。我们倡导以一种“动态评价”的眼光来评价游戏价值与孩子发展,给予幼儿积极、合理的回应,可以是鼓励、建议,可以是进一步的协助,可以是充分的肯定,这种伴随着评价而产生的回应会对幼儿的活动有积极的意义。

【2】、多元化评价。

伴随着休闲与游戏的大众化与普及化,在当今的成年人生活中,游戏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而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的生活、表现和超越自我力量与价值的重要活动领域之一。所以,它也导致了评价内容由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的单维评价,变成强调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及多元化评价。如玩面泥,人们以前的注重评价幼儿捏泥塑的数量、注重捏的技巧,而现在变成了关注捏泥过程中幼儿的情绪体验与该游戏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师教育行为及指导策略的有效性。

在幼儿园游戏指导中教师往往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所以导致其教育行为或指导策略上发生了偏离。

首先,表现在教师过多注重游戏目标与游戏形式忽略了幼儿的需求与兴趣。幼儿的真实意愿或想法得不到尊重,所以会出现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要求幼儿带着目的去玩而幼儿往往玩的不投入、不爽快。

其次,教师高度控制了游戏,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未实现。这种游戏多半是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有意创设的,在此期间,教师明确游戏目标、玩法、走向、甚至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都是教师可以预见的。可以说幼儿是在教师的套子里进行游戏活动的。

最后,有些游戏的设置本身就是低效率的。

随时随地的评价,随时随地的调整,是对的就坚持,是错的就纠正。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求证中,我们的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实施方案才会不断完善,我们的游戏评价工作才会走得更好。

小班体育游戏走脚印教案


小班体育游戏走脚印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让幼儿了解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脚印,让幼儿练习在不同脚印拼摆的小路上行走,初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走脚印教案吧。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脚印。

2、让幼儿练习在不同脚印拼摆的小路上行走,初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音乐磁带一盒,相同脚印的小路一条,泥板4―5块,不同脚印的小路,拱形门两个,鞋架两个。

2、场地准备:

活动过程:

1、复习脚的结构

你们瞧,我们都有一双什么呀?

复习前脚掌、脚跟。

“今天我们要和小脚丫做游戏。”

2、准备活动:在活动室内,教师和幼儿赤脚,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进行全身运动,重点引导幼儿用脚跟、脚尖、双脚,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

3、让幼儿体会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走一条很特别的小路,这条小路上有很多小脚印。你们可以想出各种方法来走这条小路。”

教师和幼儿一同走相同脚印连成的小路。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走这条小路的?

请幼儿说一说并演示。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在“泥板”上踩脚印。

提问:你的小脚还会踩出哪些不同的脚印?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并在“泥板”上踩脚印。

小结: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

4、引导幼儿走不同脚印图板拼成的小路,初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刚刚我们走了这一条特别的小路,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走另外一条不同的小路,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观察小路上的脚印。

提问:

你们刚刚走这条小路时发现了这条路上的脚印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脚印不一样,小朋友刚才是怎么走的呢?(按脚印的样子走)

小结:小朋友在走脚印时,要看清楚它是哪个部位踩出的脚印,脚趾头应该朝哪边,这样才会走的准确。

那我们再去走走这条小路,记住了,要按脚印走,可不许犯规噢。这次走,老师还要请小朋友动脑筋想想怎么走速度会更快。

幼儿再次练习。

你们刚才是怎么走的?

那怎样走速度会更快呢?

那待会儿小朋友自己和同伴去试一试、比一比是走得快还是跳得快,好吗?

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累了,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吧!

5、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一起做放松活动。

小班体育游戏教案《走脚印》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脚印。

2、让幼儿练习在不同脚印拼摆的小路上行走,初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5、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音乐磁带一盒,相同脚印的小路一条,泥板4―5块,不同脚印的小路,拱形门两个,鞋架两个。

2、场地准备:

活动过程:

1、复习脚的结构

你们瞧,我们都有一双什么呀?

复习前脚掌、脚跟。

“今天我们要和小脚丫做游戏。”

2、准备活动:在活动室内,教师和幼儿赤脚,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起进行全身运动,重点引导幼儿用脚跟、脚尖、双脚,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

3、让幼儿体会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

“现在,老师带你们去走一条很特别的小路,这条小路上有很多小脚印。你们可以想出各种方法来走这条小路。”

教师和幼儿一同走相同脚印连成的小路。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走这条小路的?

请幼儿说一说并演示。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在“泥板”上踩脚印。

提问:你的小脚还会踩出哪些不同的脚印?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并在“泥板”上踩脚印。

小结:用脚的不同部位能踩出不同的脚印。

4、引导幼儿走不同脚印图板拼成的小路,初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刚刚我们走了这一条特别的小路,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走另外一条不同的小路,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幼儿观察小路上的脚印。

提问:

你们刚刚走这条小路时发现了这条路上的脚印有什么不一样吗?

那脚印不一样,小朋友刚才是怎么走的呢?(按脚印的样子走)

小结:小朋友在走脚印时,要看清楚它是哪个部位踩出的脚印,脚趾头应该朝哪边,这样才会走的准确。

那我们再去走走这条小路,记住了,要按脚印走,可不许犯规噢。这次走,老师还要请小朋友动脑筋想想怎么走速度会更快。

幼儿再次练习。

你们刚才是怎么走的?

那怎样走速度会更快呢?

那待会儿小朋友自己和同伴去试一试、比一比是走得快还是跳得快,好吗?

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累了,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吧!

5、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和幼儿一起做放松活动。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让游戏紧跟着课程走》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课程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