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教学是幼儿园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在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哪些优秀的幼儿园游戏值得借鉴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游戏与课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Youxi yu kecheng

游戏与课程(play and curriculum) 幼儿固课程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的、期望幼儿获得的、能使幼儿获得应有发展的、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经验不仅是指知识或对于外部事物的认识,还包括关于外部事物的信息,人的认知结构、情感态度与技能等在内的复合性构成物。经验是由学习获得的,是学习的结果。幼儿的经验是在其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其中一些可能是无益的或不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的。于是,幼儿园课程对幼儿学习经验进行规范,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而不是无益的或有害的学习经验。

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游戏生成课程与课程生成游戏。

①游戏生成课程。幼儿园教师在对具体的幼儿进行教学时,既要以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的课程标准、大纲等作为依据,同时还要考虑到本班幼儿具体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形成和发展适宜于本班幼儿的具体课程。游戏是幼儿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游戏可以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确定教什么等具体问题,因此,可以通过游戏生成课程。教师根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兴趣,及时地组织和引导幼儿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扩展、丰富、深化有关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幼儿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较好地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相称”或“匹配”问题。

这种生成具有自然性,课程来源于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因此,能较好地解决教育与发展之间的相称问题。这种自然生成的课程一方面对教育机制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以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学习兴趣与需要的了解为基础来建构课程。

生成的前提是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的了解。首先,由于家庭环境、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条件的差异、先前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遗传素质、个性特点的差异,使得即使是同一年龄的不同班级之间,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也不会完全相同,不同的幼儿之间更是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必须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活动的特点、需要与兴趣的最好途径。其次,因为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探索材料的各种可能性,产生关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与争论,这样就为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为课程的自然生成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建构新的课程,使课程自然生成于游戏活动之中,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生成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敏感地觉察和关注到幼儿在游戏中表现或显露出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适时地加以引导、支持和帮助,从而使课程在游戏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课程生成游戏。课程生成游戏是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制定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将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通过游戏学习的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促进和引导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专门的游戏。

课程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过去那种游戏与课程互不相关的观念,改变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一丝不苟、一成不变地去上课的习惯,学会把幼儿的需要与兴趣适时地纳入到课程中来,使课程既具有计划性,又具有灵活性。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让游戏紧跟着课程走


每学年初,我园都要忙于创设游戏环境和制作游戏材料,并呈现各种游戏主题。但是没过多久,那些精心制作的游戏材料逐渐破损,幼儿在游戏中还时常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是材料制作不够坚固美观,还是幼儿的常规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有多种:第一,游戏只满足了幼儿原始情绪的快乐,游戏中的幼儿只是机械的操作材料,当环境和材料已无新鲜感时,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就逐渐淡薄;第二,大、中、小班各年龄段的游戏内容大同小异,对幼儿来说各游戏元素的刺激强度太弱,无挑战性;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游戏主题的呈现无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师只创设了环境的空壳,却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愿望和已有经验。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对课程和游戏进行了重新学习和审议,提出了“游戏跟随课程而行”的研究课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

一、游戏跟随课程的要点:强调游戏主题与内容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就是预先设定或预先设计,活动计划、活动设计方案都是预设的产物。生成是生长和建构,也就是在实施预设计划或方案的过程中会产生超出预设方案或计划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的关键在于了解幼儿的发展目标和已有经验,而生成的精彩在于教师心中是否装有更清晰的发展目标,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如果游戏主题和内容的呈现无一定的计划性,那么游戏就会出现材料破损率高、幼儿有攻击性行为等情况,教师在重视教学活动的预设和生成的同时,也应重视游戏主题与内容的预设和生成。如何预设和生成,笔者认为可根据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根据课程计划和主题活动内容预设游戏主题

课程计划是实施课程的纲领,课程目标的实施必须通过一个个主题活动的实施来加以链接。我们在研究课程计划的同时,还应根据课程内容预设相关的游戏主题。如,一般来说,小班第一学期的主题活动主要围绕幼儿人园后自身的发展需要,有“我上幼儿园”“真好玩”“我能干”等主题,我们就以家的经验入手预设了多个平行游戏“娃娃家”。这样,当我们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心中就会有一个蓝本,就会避免因盲目开发游戏主题而致使幼儿在游戏中出现无所事事现象。

(二)根据课程实施情况和幼儿发展需要生成和发展游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与课程的互动是积极主动的,在与课程的碰撞中会产生充满智慧的想法,萌发求知的需要。我们的游戏主题与内容也因此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地生成和发展。农村有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当春天来临时,我们就带着大班的幼儿来到野外,一起找野菜、挖野菜,探索野菜的秘密。随后,幼儿一起分享了由成人制作的野菜美味,并动手包饺子给弟弟妹妹吃。野菜活动更带给幼儿无穷的乐趣,所以幼儿又纷纷提出了开店的想法,用野菜制作成佳肴来招待客人。于是,“农家乐饭店”的游戏就这样生成了。

二、游戏跟随课程的意义:体现游戏在课程中的价值

(一)游戏成为凸显园本特色的课程内容之一

我们依托本土资源,借助课程文本,探索并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园本课程内容。在园本特色课程的引领下,无论是游戏的主题和内容,还是游戏的环境和材料,都凸显了鲜明的本土特色。

1.游戏的环境和材料凸显了本土特色。

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材料的提供,是直接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在创设环境和提供材料时,我们按照“多元、丰富、可操作”的原则,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游戏材料。

2.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凸显了本土特色。

在“游戏一条街”上,客人可以在“糕团店”里买到各种苏式点心,在“农贸市场”里尝到各种新鲜的水果。民俗风情馆内客人可以欣赏“小青和白娘娘”“武松打虎”“哪吒闹海”等节目,还可以欣赏具有民俗特色的儿童服饰等。当春茶上市后,我们会随着主题的开展进行“碧螺春”系列游戏:提供实物茶芽,让幼儿在区域中学习如何采茶等,使幼儿在与游戏的互动中进一步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印象。

(二)游戏成为实施课程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主要是由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组成,而课程目标也需要通过这几个方面协同进行,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施和落实。

1.游戏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环节。

集体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但不是所有的课程目标都可以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完成,有些目标则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实施或者加以巩固和延伸。

2.游戏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拓展环节。

教学活动是实施课程的途径,但并不是所有认知、情感、社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方面,社会性情感的获得和发展需要幼儿在不同情景、不同场合下加以体验、感受。游戏中所特有的自主性、情景性、延续性等特征,更能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使其成为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拓展环节。如对于建构技巧的学习,一般在集体活动中难以实施,它必须通过幼儿的反复建构和练习才能获得,“建筑工地”便成为学习和提高幼儿建构能力的最佳途径。

新课程的实施有助于帮助幼儿建立各种经验,跟随课程而行的游戏不再盲目,而更加有目的、有计划。跟随课程而行的游戏,不仅可以凸显课程特色,而且可以升华课程的教育价值,使课程从内容和形式得以更加丰满。

亲子课程中点名游戏的开展


点名游戏,是指亲子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婴幼儿在亲子课堂上面对其他的孩子和家长作自我介绍,以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游戏。点名游戏是O~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中的一种常用形式。

O~3岁婴幼儿的亲子课程都可以采用点名游戏。当然,3岁前孩子的身心发展在每一个阶段各有其特点,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要设计合适的点名游戏,必须了解O~3岁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点名游戏的价值

认知价值:使孩子知道自己和自己所处环境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爱好、天气、地点等)。

语言价值: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够向别人说明自己的基本情况: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我”这个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帮助孩子能够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社会性价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胆量,敢于向他人介绍自己,消除陌生感;帮助孩子认识更多的朋友,发展其人际关系;培养孩子听指令做事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

家长价值: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作自我介绍的重要性:教会家长帮助孩子作自我介绍的方法。

点名游戏的开展形式

(一)歌曲类

老师和家长共同唱特定的点名歌,歌曲结束后,邀请孩子到老师身边作自我介绍。点名歌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用一些熟悉的歌曲填词完成。比如歌曲《找朋友》:“找个好朋友,找个好朋友,找到××小宝宝,做我好朋友。”在唱歌的时候,可以配以相应的乐器打节拍,如摇铃、铃鼓、沙锤等。

(二)动作类

教师利用运动游戏来进行点名。比如游戏《小皮球找朋友》:教师将小球推向某个孩子,某个孩子接住小球,便可上前作自我介绍。

(三)木偶类

教师利用木偶做表演来进行点名。木偶包括:手指木偶、布袋木偶、真人偶、提线木偶等。比如老师将手偶“跳跳虎”戴到手上,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然后边操纵跳跳虎边模仿其声音:“大家好,我是跳跳虎,今年2岁了,我想和你们交朋友,××宝宝,你能到我这里来吗?”教师在模拟木偶的时候,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当木偶出现的时候,教师要保持一种新奇的眼神和语气,使孩子将注意力集中过来。

(四)儿歌类

老师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进行点名。比如儿歌《点豆花》:“点豆花,点豆花,点到谁,谁开花!点到了××宝宝,请××宝宝过来作自我介绍。”采用的儿歌可以根据儿童的月龄来确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步采用三字儿歌、四字儿歌等。教师念儿歌时,可配以相应动作或材料。

(五)认知类

老师利用认知游戏进行点名。比如《颜色对对碰》。老师给孩子发一只彩色气球(或其他有颜色的玩具),谁的颜色和老师的气球颜色一致,就请孩子上前去和老师的气球对对碰,并介绍自己。认知类的点名游戏,要求老师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来开展。

(六)创意类

老师利用一定的创意材料来进行点名游戏。比如,老师制作一个可爱的五彩电视框,还有长长的天线。老师首先示范,将电视框放于头前,将脸从电视框中呈现出来,像现场直播一样进行自我介绍。创意类的点名游戏,要求老师根据班中孩子的月龄情况及其他具体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不拘泥于传统形式。

点名游戏的开展程序

在准备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孩子在本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设计适合的点名游戏,并准备点名所需材料(道具、音乐、儿歌、场地等),然后亲子教师引导所有的孩子和妈妈围成弧形,分别坐在事先设计好的图标上,准备开始点名。

点名时,亲子教师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请孩子自我介绍:通过一定的点名游戏形式,依顺序请孩子到老师身边,面向大家作自我介绍,教师引导孩子说“谢谢大家”,并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贴花、糖果等),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如拥抱、表扬、亲吻等)。

最后,教师可用合适的音乐节奏,用手伴着拍子给每一个孩子唱名。如:“拍拍手给×××,×××,×××,拍拍手给×××,拍拍手。”此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取舍。

点名游戏的原则

(一)与月龄相适应的原则

前面已提到,3岁前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在每一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设计合适的点名游戏。下面以语言发展为例。

1岁前的婴儿还不能开口说话,不必硬性要求孩子开口,老师可要求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老师身边,由家长代替孩子,对着其他孩子和家长作自我介绍,家长可以边作自我介绍,边让孩子向大家挥挥手。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熟悉环境,另一方面,也在指导家长如何在生活当中引导孩子开口说话。1~2岁的孩子。特别是1岁半的孩子,可以说:“大家好,我叫×××”。2~3岁的孩子可以增加一些介绍内容,比如说:“大家好,我叫×××,我2岁半了,是个男孩。”月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增加有个人特色的介绍,比如说:“大家好,我叫XXX,我2岁半了,我喜欢喜羊羊。”还可以让孩子做简单的表演动作,比如挥挥手、拍拍肩等。

(二)积极鼓励的原则

行为主义认为,强化是使行为保持的重要原因。强化包括物质强化和心理强化。在点名游戏中,老师在孩子自我介绍后,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比如,老师在孩子自我介绍后,拍掌微笑说:“XX孩子真棒!我们欢迎你!”带领大家一起鼓掌欢迎这位孩子。在积极的强化环境中,孩子对自我介绍会产生成就感和更大的兴趣,并且能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

(三)愉悦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和开展点名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愉悦性,游戏中要始终洋溢着一种愉快的气氛,不能让家长认为点名游戏是在考察孩子的语言能力或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影响游戏的轻松和愉悦。应该让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孩子和家长在每一次的点名活动中都保持着愉快的情绪。

(四)尊重孩子的原则

有的孩子不愿意参与点名游戏,不愿作自我介绍时,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和引导,切不可强迫。

孩子不愿做点名游戏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有时点名游戏中,孩子不愿意到老师身边作自我介绍,或是不听老师的指令到处乱跑,完全没有进入到老师安排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仔细分析原因。并找到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可能的原因有:

不适应陌生环境,惧怕陌生人。此种情况可以让其父母领着孩子一起作自我介绍,消除恐惧感,逐渐让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做自我介绍,或是让孩子在原地作自我介绍,以后再慢慢引导孩子到老师身边去。

受到课堂上的无关刺激影响。有时孩子因为教室里有太多其他刺激,如玩具、图书等,孩子被这些事物吸引,而无法跟随老师的语言和指令。因而活动开始前,应该尽量移开教室中的所有无关物品,消除环境无关刺激。

身体及其他方面不舒服。这时要理解并尊重孩子,不必强迫其作自我介绍,对身体不适的孩子要密切关注。

点名游戏设计不合理,或教师语言平淡无奇。教师应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点名游戏,增强点名游戏的趣味性,让孩子乐于参与其中,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吸引孩子参与。

开展点名游戏的注意事项

老师尽量不要走到孩子身边去询问基本情况,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到老师身边,面对大家作自我介绍,以锻炼孩子大胆地站出来向他人介绍自己。

可以和当堂课程目标联系。比如当堂课的活动目标是“认识红色和绿色”,那么可以将点名游戏和此活动结合起来。比如,老师出示一个“绿豆蛙”手偶,说:“大家好,我是绿豆蛙,我穿的绿衣服,我想和你们交朋友。”在点名游戏中强调活动的目标,同时也给了孩子更多机会去认识绿色。

点名游戏时可以考虑“首尾呼应”。比如,采用真人偶开始点名游戏,亲子课程结束环节中也可以使用真人偶和孩子说再见。

老师设计点名游戏时,可以和生活时代充分联系起来。比如,如果老师采用手偶式的点名游戏,可以采用当下十分流行、孩子们很熟悉又特别喜爱的喜羊羊作为手偶,或是采用世博会的海宝作为手偶,都可以提高孩子和家长的兴趣,增强点名游戏的吸引性,更好地引导孩子顺利完成点名游戏。

当某些孩子对教师手中的点名游戏材料特别感兴趣,作完自我介绍后不愿意回到父母身边时,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孩子回去,便于下一环节的开展。比如,答应孩子待会将玩具给他玩,但承诺了一定要兑现。

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方案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方案》,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1、《纲要》中“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主要依据”的精神。

2、维果茨基所说:“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包含了幼儿情感、知识和技能等所有的发展倾向。

《纲要》曾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幼儿园又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因此,有效的游戏评价很重要。

实践中,我发现游戏中的评价工作往往是很难准确把握,其困惑主要表现为:一、教师对游戏本质认识上的困惑。现代社会,游戏似乎已是幼儿园教育的代名词,不管是语言、数学还是其它,大家都会给带上“游戏化教学”的帽子。游戏走进了所有的活动,一切活动游戏化,为了游戏而游戏。即泛化或异化游戏”。交往、谈话、教学甚至是幼儿一整日的活动都套上了游戏的枷锁,或者还会把一些原本朴实、真实的东西加一点花哨的游戏前奏使其很不符合整个活动氛围和基调,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这样的形式游戏到头来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了幼儿,犯了行而上学的错误;二、游戏操作中教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缺乏的困惑。教师充当评价的主角,幼儿只是被动地应答或静静地坐着听,这是普遍存在的幼儿园评价漏洞。同时,在设计评价的内容上教师也显得很保守,趋向于一种模式化的“套路”,一般会评价游戏中幼儿是否能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是否能坚持到底,是否能有效地使用材料,是否能与他人合作等。这种评价不能体现《纲要》中“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主要依据”的精神。

由此可见,积极深入的学习研究幼儿园游戏课程,寻求一条科学的游戏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科学、客观地衡量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展的价值取向,以及寻找科学、有效的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实施方案也是我们每位幼儿教师共同要承担的责任。那何谓幼儿园游戏评价呢?其评价标准又怎样呢?

一、游戏选材的合理性。【即游戏产生的背景】。

好的教学选材,是达成幼儿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同样,游戏选材是否合理,也关系到了整个游戏活动开展的成败。所以,在游戏选材上我们应该慎重其事,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解析幼儿本质的原则。游戏的选择必须要遵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幼儿是否需要”的问题上多作思考。如,合作性强的、创造性要求高的创游、联合性游戏以及智力游戏等就更应该放在中大班。而像“娃娃家”、“找朋友”等规则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则更多的应用到了小班。

其次,从幼儿兴趣点出发的原则。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如多选择幼儿生活中的,并能为幼儿社会生活服务的内容 。如“超市”“医院”等游戏,在我们幼儿园中就经久不衰的。

最后,顾全所有的原则。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最强幼儿所需以及最弱幼儿所需。即内容选择要面对整体,要适用于班上所有的孩子。在我国许多农村幼儿园,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所以经常出现 “混合班”现象,这种状况下,教师便出现了“顾此失彼”以及“教学盲点”等教学误区。此时,我们为何不选择分组游戏或独立游戏以及分区域游戏呢?

二、游戏目标定位的科学性。

探索和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幼儿园的游戏目标应该是内在的、长时的。科学的游戏目标应该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 “以人为本”的游戏目标。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应把它贯穿与整个教育过程。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不是单纯的知识仓库,更不是供驱使的动物,他们是“人”——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人,他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幼儿园的游戏本身就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活动形式。

【2】、体现综合性的游戏目标。

游戏在幼儿的智力、社会性、情感和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游戏对于幼儿的个性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发现,喜欢游戏、会游戏的孩子往往情绪积极愉快,想象力灵活丰富,交往主动积极,语言丰富多样,它也就是孩子们的“奶酪”。在幼教课程改革中,我们越来越注重活动内容的综合性,而游戏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涉及的面很广,这是要求教师在制定每个游戏目标时,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游戏的目标可以是五大领域中的目标要求,也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总要求,并能有机地结合,体现综合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3】、注重过程性的游戏目标

重视培养创造性的教育所持知识观是:“现成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方法;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认识的自然发展过程。”以往,我们衡量游戏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是孩子在游戏中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游戏是否热闹、有序,从未考虑幼儿是怎样玩的,如何掌握知识技能的等,“结果”显得相当重要。如今,我们应树立游戏的过程重于结果的观念,游戏的目标更要体现对幼儿游戏过程的重视。

三、游戏准备的双重性。

幼儿园游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精心的游戏前准备。准备除了要求教师要准备相应的教玩具以外,还包括隐身于后的知识技能准备,以及稳定平和的心理准备,即物质准备与心理准备的双重性。早上晨间接待,宝宝来了就.坐在墙角哭,说是想妈妈了。这时老师来了,邀请她去“娃娃家”。宝宝来到了娃娃家,正好看到其他小朋友正在扮演娃娃和妈妈,于是宝

宝更激动地大哭起来。这件事里正好证明了,游戏不是灵丹妙药,只有在适当的心理准备上游戏才能实现其积极的育人功能。

四、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性。

关于游戏是否有助于实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游戏中幼儿的能力、知识以及情感等各方面是否得到加强或提高?正如维果茨基所说:“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总是超过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包含了幼儿情感、知识和技能等所有的发展倾向。所以动态化、多元化是今后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发展的必然走向。

【1】 动态式评价。

我们所说的动态评价,倡导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的多元智能和潜在优势的发展,注重游戏组织中幼儿的动态行进性行为,以寻求释放幼儿天性,回归游戏本真的评价心态。坚持评价要在真实的游戏情境开放性活动中展开,以发现每个幼儿的潜力和特点,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从而不断深化游戏在幼儿园活动的实效性作用的研究。如幼儿的自评记录表、幼儿与幼儿间的交互支持评价表、教师的对某个游戏的评价表、家长对游戏活动的评价表;其中教师评价主要分两类模式展开:(1)日常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对游戏进行整体性的定量评价,对典型事例进行个别性的定性描述。(2)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一学期一次的教师主观评价和一年一次的测试性评价。我们倡导以一种“动态评价”的眼光来评价游戏价值与孩子发展,给予幼儿积极、合理的回应,可以是鼓励、建议,可以是进一步的协助,可以是充分的肯定,这种伴随着评价而产生的回应会对幼儿的活动有积极的意义。

【2】、多元化评价。

伴随着休闲与游戏的大众化与普及化,在当今的成年人生活中,游戏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范畴而成为现代人追求健康的生活、表现和超越自我力量与价值的重要活动领域之一。所以,它也导致了评价内容由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的单维评价,变成强调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维评价及多元化评价。如玩面泥,人们以前的注重评价幼儿捏泥塑的数量、注重捏的技巧,而现在变成了关注捏泥过程中幼儿的情绪体验与该游戏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师教育行为及指导策略的有效性。

在幼儿园游戏指导中教师往往由于认识上的不足,所以导致其教育行为或指导策略上发生了偏离。

首先,表现在教师过多注重游戏目标与游戏形式忽略了幼儿的需求与兴趣。幼儿的真实意愿或想法得不到尊重,所以会出现教师精心设计的游戏,要求幼儿带着目的去玩而幼儿往往玩的不投入、不爽快。

其次,教师高度控制了游戏,幼儿的游戏主体地位未实现。这种游戏多半是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有意创设的,在此期间,教师明确游戏目标、玩法、走向、甚至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都是教师可以预见的。可以说幼儿是在教师的套子里进行游戏活动的。

最后,有些游戏的设置本身就是低效率的。

随时随地的评价,随时随地的调整,是对的就坚持,是错的就纠正。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与求证中,我们的幼儿园游戏课程评价实施方案才会不断完善,我们的游戏评价工作才会走得更好。

小议体育课程中游戏教学的意义


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主要根据游戏自身竞赛性的特征,游戏自身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加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种十分轻松自在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在自身游戏过程中情不自禁的完成了自身的学习任务,最终学生就会将体育作为一种兴趣,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课堂之中去,更好的完成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发展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将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游戏自身具有内容多样性以及形式多样性的特征,因此,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游戏自身具有竞赛性特征,这也就对小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对于小学生自身精神素质同样提出要求。在小学生游戏过程中,学生想要玩得更好,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开动自己的脑筋,找到适合的方式方法来使自己的成绩比别人更好,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小学生全面素质进行培养。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在锻炼学生身体同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教师可以在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更多东西和知识,使学生能够取得全方位进步,比如说,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或者适时的补充给学生一些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知识,通过进行游戏来营造出一个相对积极以及轻松的环境,借这一个环境来将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传授,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比平日更加容易对这些知识进行接受,并且能够全面的理解这些知识,这样的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对于学生进行身体上的锻炼,更加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进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实施思想教育

在实施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培养出十分难得的品质,比如说顽强品质、勇敢品质、坚持品质、积极向上品质、不畏惧困难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的品质等等,在实施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使小学生更好适应自身的群体写作,学生就会慢慢的学会应该怎么样与其他人交往,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教会学生听从指挥,团结合作。通过在游戏过程中所发生的小插曲以及小故事,体育教师能够将这些作为一个引子或者是实例来为学生讲解一个正确思想,进而使得小学生自身从小就开始培养出一个好的思想,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结合发生事情来为小学生实施教育,教师要注重生动和具体,这样能够使小学生对知识以及体育项目进行更好的理解,再加上有实例作为讲解,比起过去传统填鸭式教育教学有了很大进步和很好的效果。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对于当今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体育的习惯,对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并且能够感受到游戏的有趣以及轻松,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进而使学生能够逐渐扩大自身的知识领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本文中,笔者主要从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发展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育以及在小学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能够实施思想教育这四个方面对游戏在小学体育课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作者:李志勇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伊图里河伊西中小学)

幼儿创新智慧游戏课程:小象的鼻子


内容分析:《小象的鼻子》是《幼儿创新智慧游戏》课程小班上学期的活动内容。幼儿非常喜欢小动物,小象的出现会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愿望,他们会高兴的参与到老师设计的“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的各个环节中来。创新来源于感性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围绕小象的鼻子展开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活动,将会让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受创新思维的快乐,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幼儿的想象力。本次内容的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所喜闻乐见,符合《纲要》中指出的“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生活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幼儿分析: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常带有情境性,说话不完整。活泼好动,自我控制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但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对大自然有强烈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以小象为载体让幼儿去接触自然,了解自然界中的事和物,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活动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动静交替,容易被小班幼儿接受。

设计思路:

动物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幼儿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小象的鼻子》趣味性强,是培养小班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幼儿体验创新思维乐趣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前请家长带幼儿到动物园观看大象和平时看《动物世界》,使幼儿有了一些对大象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根据3岁左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在活动中采用粗浅的设问和创设良好学习环境,从而激发起幼儿创新思维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动静结合,轻松快乐活动,符合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精神。

以下是具体设计思路和设计意图:

1、 导入活动:出示小象的图片,吸引幼儿,集中幼儿注意力,引起幼儿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为下面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氛围。

2、 扩散思维活动: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说出小象长得什么样子?耳朵、鼻子、腿分别长什么样子?像什么?像什么是幼儿最早自发表现的一种无意向,对于三岁左右的幼儿在表象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像什么”是他们最乐于参与的想象活动,将会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

3、 模仿活动:鼓励幼儿用手的动作来表现小象的耳朵、腿和鼻子。

4、 由一点向多点发散思维活动:

本环节是活动的重点,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1)小象的长鼻子本领真大,请宝宝们想一想,小象的鼻子可以干什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

(2)通过创设情境以及观看图片让幼儿了解小象鼻子的本领,进一步激发幼儿发散思维想象。

(3)引导幼儿参与到情境中来,亲身感受小象用长鼻子搬运木头、洗澡、摘果子的本领。

5、创新想象和操作活动:让幼儿想象小象鼻子的各种形态,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受创新的乐趣。

6、结束活动: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体验创新想象成功的喜悦,在评价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呵护幼儿的创新灵性,使幼儿创新思维得到升华。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围绕小象的鼻子多感官参与创新思维活动,体验发散性思维的乐趣。

2、 引导幼儿了解小象鼻子的本领,能根据想象进行简单的操作活动。

3、 培养幼儿初步的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动一动、看一看、想一想,使幼儿了解小象鼻子的本领,并围绕鼻子展开想象。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创新思维能力较低,老师应通过具体的引导,使幼儿积极参与到创新思维活动中。

活动准备:

课件,用纸做的木材,铁丝,卡纸条,橡皮泥,卡纸做的果子,没有鼻子的小象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出示小象图片,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有一只小动物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猜一猜会是哪只小动物?我们请它出来吧!谁来了?我们和小象打个招呼吧。

(二) 扩散思维活动:认识小象,小象的各个身体部位像什么。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小象长得什么样子?小象的耳朵、腿、鼻子分别长得什么样子?小象的耳朵、腿、鼻子像什么?

(三) 模仿活动:请小朋友用你的手来模仿一下小象的耳朵、腿、鼻子。

(四) 由一点向多点发散思维活动

1、 师:小象的长鼻子还有很多的本领呢,它的鼻子就跟咱们的手一样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小朋友想一想,小象的鼻子可以做什么?

2、 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幼儿用手当小象的鼻子,并尝试用鼻子搬运木头、洗澡、摘果子。

(五) 创新想象和操作活动(播放音乐:爱之梦)

师:有一只小象不小心把自己的长鼻子弄丢了,我们该怎样帮助小象呢?对了,我们快给小象做上一个能干的鼻子吧!

(六) 结束活动

请幼儿把自己做好的鼻子粘到展板上,以肯定幼儿的表现,让幼儿体验创新想象成功的喜悦。

游戏与教学


Youxi yu jiaoxue

游戏与教学(play and teaching) 幼儿园教学是指教师以各种方式方法(包括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对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幼儿学习活动施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促进与引导的过程。

过去人们往往把“教”狭义地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传授的主要途径是组织幼儿上课,“教”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的示范、演示与讲解。受这种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没有把上课之外的其他多样化的“教”的方式方法纳入到“教”的途径中去,“教”的策略没有突破言语讲解的藩篱。

“教”的前提是幼儿“怎么学”,“教”的策略与方法应当根据“学”的特点来定。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学不应是以上课而应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①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学习的特点是学科前的学习,广泛而浅显。许多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知识技能,都需要成人的“教”,例如穿衣吃饭。因此,幼儿园的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地方在于它要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不仅是通过上课来进行。

②幼儿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性机能还很差,第一信号系统仍占优势,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具体形象性,很难脱离具体的材料和直接的感性经验来理解言语陈述的材料。幼儿活泼好动,身体的发展需要决定他们不能长时间静坐听讲,因此,幼儿需要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与成人和伙伴的交往,通过摆弄、操作、观察、实验,动手动脑来主动学习,获得发展。

有效学习的标志首先不应看幼儿是否记住了成人所传授的概念,而应当看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能否运用这些概念去解释他们的实际生活。具体经验是幼儿理解概念的基础。游戏不只是玩,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着令人兴奋的幼儿的学习活动。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在游戏中可以学到许多有益于现在与将来的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具体经验,这些经验,又往往是成人很难用“语言”去教给他们的。这种感性的具体经验不仅是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言语讲授教学或上课的必要基础,也是幼儿进入小学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前期是积累大量这种直接到具体的感性经验的时期,而游戏正是幼儿获得各种实际经验、理解经验的意义的过程。因此,游戏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是幼儿最好的学习途径与方式。当然,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也需要成人的帮助、支持与引导,它可以使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更有意义、更富有成效。

③由于受先天与后天的影响,同一年龄的幼儿在身心发展水平、需要、兴趣、认知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有效教学的另一个标志就是看这种教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每个幼儿对教学的独特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每个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在幼儿园,游戏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适当的干预。

因此,教师不仅应当关注预先设计的活动中的幼儿的学习,也应当关注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幼儿园教学不仅是上课,还包括游戏和生活活动。游戏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它的关键在于不要把“教”的意义、途径与方式方法理解得过于狭隘。

整合公共游戏区域资源 彰显“隐性课程”价值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游戏。一种“隐性课程”,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开发幼儿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但在班级狭小的空间设置角色游戏区域,往往存在许多弊端,如幼儿没有充足的游戏空间。区域活动时有干扰,活动形式单调,幼儿不能有效参与活动等。为了弥补班级游戏区域的这些弊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利用幼儿园的门厅、走廊、通道、平台等空间,以年级组为单位,创设了幼儿互动开放的公共游戏区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如何有效优化整合资源来设置区域。实现“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我们有了一些思考。

一、进行优化组合,整合教师资源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通过优化组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群体中每个人的力量。我园共有78名专任教师,来源多元,具备各个领域的特长。我们在创设公共游戏区域时,遵循人尽其才、各尽其用的原则,根据教师的经验、能力进行优化整合,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如中班区域“菜场”中的各种蔬菜、小班区域“果园”中的各种水果,教师在材料准备研讨时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经过整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会手工缝制的教师制作的水果、蔬菜惟妙惟肖,经久耐用。再如,我们每周开展一次“区域活动问题沙龙”。让教师一起谈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时遇到的困惑。大家共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活动使教师在开放自我、表达自我和对同伴质疑的过程中开拓了思路,在取长补短、反思中有效调整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依托职业特点,盘活家长资源

家长是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家长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他们的参与可以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可以开阔幼儿眼界,丰富幼儿经验,拓展幼儿学习途径。如设置“小医院”区域时,我们联系做医生的家长,组织幼儿参观医院,预设参观的主要内容与细节,请医生家长讲解各个角色的职责,并请家长帮助设置区域、提供材料,参与游戏指导等。设置“小吃店”游戏区域时。我们组织幼儿来到家长开的小吃店里,参观体验,观察服务员和厨师的工作,然后邀请家长和教师、幼儿一起收集、制作小吃店的食品、角色道具,一起布置小吃店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熟悉小吃店的食品。并通过一些角色身份的标志帮助幼儿建立角色意识。游戏中,教师和家长以顾客的身份参与游戏,进行间接指导。邀请家长参与游戏,不仅增进了家园沟通,缩短了家园距离,更重要的是家长的育儿观念在逐步转变,育儿方法更趋科学。

三、直接参与推动,激活幼儿资源

任何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区域活动也不例外。记得中班第一次开展活动时,幼儿兴趣很高,争先恐后进入区域,你争我抢,活动区域里,叫声、笑声、哭声、吵闹声乱成一团,最后活动在一片混乱中草草收场。失败的经验告诉我们,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是使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中班年级组让幼儿对进入公共游戏区域的规则进行讨论,各班幼儿纷纷想出很多办法,最后经过整合,确定凭卡人区的方法,于是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卡片。有用名字的,也有用自己的自画像的,还有的把人区卡设计成小树叶、小星星等形状,将卡区布置成“美丽的秋天”“神秘的夜空”等美丽的画面。

四、根据主题内容,调控材料资源

区域活动中,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供幼儿开展活动。于是各年级部发动家长收集材料。家长的参与支持,为我们开展游戏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主题内容。进行主题性区域材料的操作,我们还将不同区域的材料进行优化整合,并随着活动的深入,不断调整材料。例如,在小班主题“娃娃家”的开展过程中,将幼儿在美工区里制作的“花被子”放到生活区中。幼儿可以在生活区中练习“晒被子”“叠被子”,等等,将生活区与美工区做了一个很好的融合。

游戏与非游戏的区别


任何一个儿童天生都是游戏者,都有游戏的冲动与本能。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游戏是幼儿的基本人权,这已经被国际法承认且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拥护认可;从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游戏在正规幼儿教育机构中的地位从一开始就得到尊重并随着心理学对儿童游戏的研究进展而日益得到强化,现今的幼儿教育领域的思想与实践无不将游戏作为建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模型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基本成分,可以说,游戏已经成为区分幼儿教育阶段和其他教育阶段的基本标志。 游戏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价值,能满足儿童学习发展的基本需求,为儿童的世界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方面游戏让儿童在玩乐中超越现实,使生活的领域无限扩展;另一方面这种扩展又激发出新的需求,促成新的发展可能。在游戏中,孩子们自由自主地做出选择、判断和决定,没有外在目标的压力,不需要担心错误或失败,无拘无束地沉浸在他们营造的世界里,享受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充满激情和奇思妙想。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幼儿期和童年期的标志,这也是幼教工作者的共识。儿童在自发状态下也会游戏,从历史的角度和教育的角度来看,自发状态下的儿童游戏在进入正规教育机构的时候,都被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改造和筛选。 由于游戏并不是儿童唯一和全部的行为,其他类型的非游戏行为也有独特的发展价值,且不能被游戏取代。为此,游戏进入幼儿园,带给实践者的难题之一不是认识游戏的发展价值,而是如何区分儿童的游戏行为和非游戏行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便会产生将儿童的所有行为都贴上游戏标签,而忽视其他类型行为的儿童发展价值。

一、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一种很容易被意会但很难被定义的概念,著名的游戏学者Garvev自觉很难给游戏下定义,有一天就问她的儿子什么是游戏?她儿子回答:"这个问题这么简单,你怎么不知道?游戏就是好玩的东西;游戏就是我喜欢及所选择的事情;游戏就是我所做的事情。"牛津字典对游戏至少有116种不同的解释,除了这些外延的游戏定义之外,游戏真正的内涵通常比较模糊。对游戏下一个抽象的定义对实践者的意义不是很大,于是很多研究者尝试从外显行为的角度来界定游戏,以及区分游戏和非游戏行为。一般认为典型的游戏行为有:

1.游戏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行为。在儿童的世界里,游戏是不会被现实羁绊和局限的,儿童会用假装和想象来构造超越当下现实的自己的世界,从而将现实和假想的世界很好地融为一体,幼小的儿童经常自己都很难分清楚这两个世界。他们在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自由穿梭,用自己的语言和内心形象幻想出许多假想性的任务,不断丰富游戏。例如:儿童可以幻想自己是"女王""仙女"或者太空战士,将小棍当做魔法棒或者把木马当做太空船让自己点石成金或者遨游太空。

2.游戏是内在动机驱动的行为。儿童主宰自己的游戏世界,不受别人支配,他们的观点是"我要玩,不是你要我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欲望、追求、意愿而改变游戏方式、情景和玩物,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玩"。

3.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游戏不以强烈的目的性为驱动力量,也不需求做出某种可见或者不可见的作品,它只需要专注于充满不确定性和乐趣的过程中,以享受这种过程为最主要的目的。

4.游戏是具有正向情感的行为。孩子在游戏时欢欣溢于言表,玩再久也不会厌烦、叫累,难怪人们会说"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游戏能够带给儿童欢笑、愉悦及快乐,他们在游戏中因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获得快乐,在自娱自乐中,全身心投入,身体处于最佳、最自然、最轻松的状态,自由而享受。

5.游戏是注重自我,创造刺激的行为。儿童在游戏中从不安于现状,也从不考虑走寻常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打破日常生活的边界,寻求新的刺激和乐趣,不断形成新的看法、体验新的感觉、产生新的愿望、参与新的冲突,约定新的规则,求变求新在开放的世界里创造可能。

综上所述,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由内心的需要和冲动而来,它是儿童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因好玩而选择去做的事情。儿童是游戏的主人,他们充分发挥着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决定和控制着游戏的进程与方式,并在其中享受欢乐、自由、满足、获得内部和外部的平静。

二、非游戏行为

然而,幼儿的活动并不都是游戏,以幼儿游戏行为的角度加以观察,实践者可以从产生儿童活动的动机、选择及目标达成几方面去判断儿童活动的性质。可以说,凡是有外在动机导向、不是幼儿主动发起,需要达成一定目标的活动都应属于非游戏行为。而这种非游戏行为同样可以让儿童了解周围环境与世界,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求。非游戏行为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无所事事。当幼儿没有任何目的地东张西望、四处走动、或者静静地呆在一旁无事可做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种行为称为非游戏行为。通常这种行为发生在低龄阶段的幼儿,他们或坐在椅子上拉扯自己的衣服纽扣,或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或者他跟随在老师背后走动,却不愿拿任何玩具玩耍。又或许因为年纪小、性格内向、不熟悉环境,在集体中,他们对自己不了解的游戏或者活动不愿参与,暂时在一边观看。

2.探究与问题解决。在日常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儿童对不熟悉的材料、工具或者玩具发生强烈的兴趣,常常会对摆弄或探究这些材料。他们会通过摸摸、看看获取这个物体的相关讯息、内心充满疑虑和好奇:"这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呢?"这个过程不能看作是儿童的游戏,它只能说是由于孩子受到新材料的吸引并因探索物体特征所引发的非游戏行为。而当他们一旦熟悉了这个玩具或物体后,游戏才会真正开始。除此此外,孩子们在使用教育类的学具、玩具以完成成人所交给的任务与问题解决时,都不能构成是一种游戏,因为此类活动不属于儿童自发,它完全是由成人把控所达成一定目标的活动。

3.闲聊与交流。儿童在相互接触中,会有语言交流的要求,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对认知活动情景功能上的要求。有时,我们会看见有的孩子在别人玩耍游戏时,他只在旁边观看,偶尔会向正在玩耍的孩子询问或者交谈但自己始终不参与游戏。另外,还有的孩子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只愿意跟随身边的成人或者喜欢的同伴闲聊交谈,不做其他的事情,这样的行为也应该是一种非游戏行为。

三、游戏与非游戏的融合

从行为的角度来界定幼儿的游戏,并将游戏与非游戏行为进行区分是有依据和可能的,这种区分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也不能否认目前的这种区分是不彻底的,还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总体来看,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它的意义更多是让我们看到游戏和非游戏的各自价值,而不是过分强调游戏或者其他类型行为的价值。游戏行为和非游戏的行为自然地统一在真实儿童的真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存在交叉重叠的地带。但是我们没必要因为这种现实状态而将游戏概念泛化和滥用,强加在幼儿其他性质的行为上而遮蔽阻挡其他行为的表现与发展,出现一日行为皆游戏的模糊认识,甚至神化游戏对幼儿发展和幼儿教育的价值。我们需要通过外显行为来尽可能确定和守护游戏行为的边界,让儿童在不同性质的活动中实现完整的发展。

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


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相信《游戏与课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