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怎样使小铁块不下沉 

12-17

作为幼儿园教师,说课稿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学会准备的东西,为了充分考虑到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理解性,我们都会选择提前准备一份有趣的说课稿,有了说课稿的支持可以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所以我们在写幼儿园说课稿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怎样使小铁块不下沉 ”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前一阶段,我班的孩子一直在玩“沉与浮”的游戏。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珠、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活动结束后,有孩子提出:铁做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的,但是它不能改变形状。那怎么办?为了支持和延续孩子探究的兴趣,在对现有的材料进行了研究和大量的讨论之后,我设计了本次正规活动--怎样让小铁块不下沉。活动以问题开始:怎样让小铁快不下沉?让孩子在观察了材料以后,充分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进行假设。

老师为孩子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如:塑料盒、乒乓球、气球、纸、泡沫塑料等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鼓励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另一个则是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

实验记录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做个人的实验记录,因为它能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发现、问题、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这是保持实验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和延续孩子对问题探索和研究兴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学”中所说的: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讨论交流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成调查研究、回答该问题和向他人介绍成果。讨论交流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实验的过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反驳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疑惑。Yjs21.coM

而作为老师的我,在实验中则是起到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的作用。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鼓励,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问题;支持,老师支持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合作,老师能将自己与孩子们看做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说课稿阅读

幼儿园说课稿:怎样使小铁块不下沉


导读: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鼓励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另一个则是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

前一阶段,我班的孩子一直在玩“沉与浮”的游戏。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找来了各种物品放入水中进行实验,如:木珠、海棉、回形针、木片、塑料积木等等。观察其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做好记录。孩子们不仅越玩兴趣越高,而且在个别孩子的带动下,大家还玩出了新花样:想办法将沉入水中的物品让它浮起来;浮在水面上的物品让它沉下去。而在“橡皮泥浮起来”的实验中,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操作,发现了:原来,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小小“沉浮实验”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活动结束后,有孩子提出:铁做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的,但是它不能改变形状。那怎么办?为了支持和延续孩子探究的兴趣,在对现有的材料进行了研究和大量的讨论之后,我设计了本次正规活动--怎样让小铁块不下沉。活动以问题开始:怎样让小铁快不下沉?让孩子在观察了材料以后,充分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进行假设。

老师为孩子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如:塑料盒、乒乓球、气球、纸、泡沫塑料等等。让孩子自己选择所需要的材料,在操作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有两个环节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是鼓励孩子进行实验记录,另一个则是实验结束后的讨论交流。

实验记录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做个人的实验记录,因为它能记录下每个孩子的发现、问题、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这是保持实验连续性的最好工具,也是激发和延续孩子对问题探索和研究兴趣的最好方法。正如“做中学”中所说的: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讨论交流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完成调查研究、回答该问题和向他人介绍成果。讨论交流是我们经常进行的也是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讲述自己实验的过程、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反驳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新的疑惑。

而作为老师的我,在实验中则是的:同样的实验,同样的观察,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讲有着不同的体验、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

起到引导、鼓励、支持、合作的作用。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鼓励,鼓励孩子能够用已有的经验或新的观察来回答问题;支持,老师支持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相信他们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做;合作,老师能将自己与孩子们看做是合作伙伴,愿意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物体怎样移动


幼儿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幼儿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物体的移动”除了教幼儿获取有关的物体移动需要的具体经验外,还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并从科学探索出发,生成有关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将幼儿的科学与技术学习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

在教幼儿“物体怎样移动”的之前,我预设了一下“物体怎样移动”的学前目标:首先,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尝试让物体动起来,使幼儿感受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其次,让幼儿尝试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再次,让幼儿想办法在不用身体碰物体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让物体动起来?最后,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并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学习“物体怎样移动”的时候,教师为幼儿共同准备了各种物体。如:积木、汽车、纸、圆珠笔、各类玩具以及绳子、轮子、木板等等。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进入教室之前,我领着幼儿在室外活动了一下。

随后我放开音乐,幼儿听着音乐《碰碰车》来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着各类玩具,顿时来了兴趣。

我趁机说:“小朋友们,地上放了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们想玩吗?”说完,我就独自拿着玩具玩起来,小朋友也跟着玩起来。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通过尝试,发现物体自己是不动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体才会移动。

我来到孩子们中间,问身边的几个幼儿:“文文,佳佳,你们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说:“我在玩积木,我可以搭高楼”。佳佳说:“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滚。”“我在玩汽车,我一推它就跑。”----------孩子们有各种回答,我没有阻止孩子,但当一名幼儿回答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碰它就动,我推它就动)时,我及时抓住,引出话题:“小朋友说的真棒,放在地上的东西,自己是不动的,那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呢?”

幼儿再次尝试,这次尝试,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幼儿比较投入,这时我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一方面发现幼儿操作中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帮助了一些思维和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使幼儿都能有所发现。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我身边向我演示,等幼儿围坐在我身边时,我问:“谁能主动说说你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积木就动起来了。”“我是用手拉的,一拉我的汽车就跑起来了。”“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纸就飘起来了。”“我是用脚踢,一踢皮球就动了。”

孩子们边说边演示给其他小朋友看。

在这次尝试中,幼儿很专注,很投入。

教师说:“小朋友说的真棒啊!刚才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物体移动,可以用手推、拉,可以有嘴巴吹,还可以用脚踢-------小朋友可真聪明。”(教师小结)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小朋友只要用力推,物体就会移动,那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得一样吗?”

幼儿再次尝试。这是一个新的,而且动脑筋的问题,孩子们被吸引了,我刚说完,孩子们就去自己尝试了。我来回走动了,观察了一下。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孩子在我周围坐好。

“刚才,小朋友都在认真的做实验,那请小朋友说一说,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动的一样吗?你是怎样做的?” 幼儿争着演示自己的实验,边说边做,这时,我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如个别幼儿介绍不够流利的,我将耐心地给他们第二次机会,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操作做的更好。

“我玩的是小汽车,我发现,我用很大力推,汽车就跑的很快、很远,用力小轻轻的推,汽车就跑的很慢、很近。”“我玩的是纸,我用嘴巴用力使劲的吹,纸就飘的很远,我用嘴巴轻轻的吹,纸就飘的很近。”“我玩的是皮球,我用脚使劲的踢,皮球就跑的很快很远,我轻轻的踢,皮球就跑的很近。”

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都能发现用力大和用力小物体动的不一样,可见幼儿的思维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

教师说:“小朋友的实验都很成功,而且说的棒极了,用力大的时候,物体移动的就快、就远,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移动的慢、近。(教师小结)

面对幼儿的感性经验,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小朋友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物体就会移动,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能让这个物体移动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由于有了先前的尝试经验以及探索的基础,他们有的单独实验,有的合作实验,边尝试,边操作。教师的问题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这次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一段时间后,幼儿围坐在我的身旁,迫不及待的想演示自己的实验。没等我问,孩子们的小手就举的高高的了。

“我想让小汽车动,我没有用手,我把绳子寄在积木上,一拉绳子积木就动了。”“我把木板的一头放在高处,一头放在低处,把汽车放在高处,一动木板汽车就自己跑下来了。”“我把纸往空中一扔,然后不断的吹,纸就动起来了。”孩子们越说越兴奋,总结出:让物体移动,用的力不一样,物体移动的也不一样,用力大,东西就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就动的又慢又近。

看到孩子们积极的表现,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

“孩子们,关于物体移动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看看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然后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人们是怎样让重、轻的东西从下面移到上面,或者从里面移到外面。你自己也可以试一试。”

通过这个活动延伸,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记的我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在尝试教学时,不要忘记要先尝试后教,尝试教学中一定要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一定要让幼儿带着问题、目的去尝试,不要想幼儿是否能尝试成功,要重在过程,尝试以后要让孩子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方法放到了首位,让每个幼儿都有尝试、交流、发现、发言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尝试教学的课程的模式,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节课结束后,我并没有把这一活动结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物体移动的问题,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讨论。

如今,尝试教学在我园已广泛展开,孩子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是尝试的重要内容,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学习。遇到问题,让孩子尝试解决,孩子们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尝试教学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探索和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孩子们在尝试教学的氛围中,已经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广阔的蓝天。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物体怎样移动


幼儿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幼儿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物体的移动”除了教幼儿获取有关的物体移动需要的具体经验外,还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并从科学探索出发,生成有关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将幼儿的科学与技术学习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

在教幼儿“物体怎样移动”的之前,我预设了一下“物体怎样移动”的学前目标:首先,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尝试让物体动起来,使幼儿感受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其次,让幼儿尝试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再次,让幼儿想办法在不用身体碰物体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让物体动起来?最后,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并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学习“物体怎样移动”的时候,教师为幼儿共同准备了各种物体。如:积木、汽车、纸、圆珠笔、各类玩具以及绳子、轮子、木板等等。

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进入教室之前,我领着幼儿在室外活动了一下。

随后我放开音乐,幼儿听着音乐《碰碰车》来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着各类玩具,顿时来了兴趣。

我趁机说:“小朋友们,地上放了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们想玩吗?”说完,我就独自拿着玩具玩起来,小朋友也跟着玩起来。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通过尝试,发现物体自己是不动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体才会移动。

我来到孩子们中间,问身边的几个幼儿:“文文,佳佳,你们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说:“我在玩积木,我可以搭高楼”。佳佳说:“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滚。”“我在玩汽车,我一推它就跑。”----------孩子们有各种回答,我没有阻止孩子,但当一名幼儿回答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碰它就动,我推它就动)时,我及时抓住,引出话题:“小朋友说的真棒,放在地上的东西,自己是不动的,那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呢?”

幼儿再次尝试,这次尝试,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幼儿比较投入,这时我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一方面发现幼儿操作中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帮助了一些思维和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使幼儿都能有所发现。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我身边向我演示,等幼儿围坐在我身边时,我问:“谁能主动说说你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积木就动起来了。”“我是用手拉的,一拉我的汽车就跑起来了。”“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纸就飘起来了。”“我是用脚踢,一踢皮球就动了。”

孩子们边说边演示给其他小朋友看。

在这次尝试中,幼儿很专注,很投入。

教师说:“小朋友说的真棒啊!刚才小朋友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让物体移动,可以用手推、拉,可以有嘴巴吹,还可以用脚踢-------小朋友可真聪明。”(教师小结)

接着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小朋友只要用力推,物体就会移动,那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得一样吗?”

幼儿再次尝试。这是一个新的,而且动脑筋的问题,孩子们被吸引了,我刚说完,孩子们就去自己尝试了。我来回走动了,观察了一下。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孩子在我周围坐好。

“刚才,小朋友都在认真的做实验,那请小朋友说一说,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动的一样吗?你是怎样做的?”

幼儿争着演示自己的实验,边说边做,这时,我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操作过程,如个别幼儿介绍不够流利的,我将耐心地给他们第二次机会,鼓励他们把话说完整,把操作做的更好。

“我玩的是小汽车,我发现,我用很大力推,汽车就跑的很快、很远,用力小轻轻的推,汽车就跑的很慢、很近。”“我玩的是纸,我用嘴巴用力使劲的吹,纸就飘的很远,我用嘴巴轻轻的吹,纸就飘的很近。”“我玩的是皮球,我用脚使劲的踢,皮球就跑的很快很远,我轻轻的踢,皮球就跑的很近。”

在这一环节中,幼儿都能发现用力大和用力小物体动的不一样,可见幼儿的思维注意力都非常的集中。

教师说:“小朋友的实验都很成功,而且说的棒极了,用力大的时候,物体移动的就快、就远,用力小的时候,物体就移动的慢、近。(教师小结)

面对幼儿的感性经验,紧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

“小朋友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物体就会移动,那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身体去碰这个物体,能让这个物体移动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由于有了先前的尝试经验以及探索的基础,他们有的单独实验,有的合作实验,边尝试,边操作。教师的问题给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方向,幼儿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一环节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到了迁移,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幼儿获得了成功感,把这次的探索活动推向了高潮。

一段时间后,幼儿围坐在我的身旁,迫不及待的想演示自己的实验。没等我问,孩子们的小手就举的高高的了。

“我想让小汽车动,我没有用手,我把绳子寄在积木上,一拉绳子积木就动了。”“我把木板的一头放在高处,一头放在低处,把汽车放在高处,一动木板汽车就自己跑下来了。”“我把纸往空中一扔,然后不断的吹,纸就动起来了。”孩子们越说越兴奋,总结出:让物体移动,用的力不一样,物体移动的也不一样,用力大,东西就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就动的又慢又近。

看到孩子们积极的表现,于是我把延伸活动放到了室外。

“孩子们,关于物体移动的秘密可多了,刚才小朋友还没有发现更好的方法,现在我们到院子里试一试,看看还有没有新的方法,然后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人们是怎样让重、轻的东西从下面移到上面,或者从里面移到外面。你自己也可以试一试。”

通过这个活动延伸,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力和运动的关系。

记的我曾经看到这么一段话:在尝试教学时,不要忘记要先尝试后教,尝试教学中一定要让幼儿有尝试的机会,一定要让幼儿带着问题、目的去尝试,不要想幼儿是否能尝试成功,要重在过程,尝试以后要让孩子有交流的机会,让幼儿与幼儿之间相互学习。所以在整节活动中,我把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方法放到了首位,让每个幼儿都有尝试、交流、发现、发言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尝试教学的课程的模式,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节课结束后,我并没有把这一活动结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物体移动的问题,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的讨论。

如今,尝试教学在我园已广泛展开,孩子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是尝试的重要内容,尝试是创造的前提,尝试是成功的阶梯,让孩子们在尝试中学习。遇到问题,让孩子尝试解决,孩子们可以这样试也可以那样试,为孩子留下了自我探索和创新的空间。尝试教学给老师们带来了挑战,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探索和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孩子们在尝试教学的氛围中,已经张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广阔的蓝天。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物体怎样移动》


《物体怎样移动》

幼儿在平时玩玩具的时候,总喜欢把玩具推来推去,拉来拉去。为了激发幼儿探索、实验的兴趣,培养幼儿喜欢尝试、乐于动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一些科学知识和现象的学习意识和从事简单的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平时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以及娱乐交流中的话题,我设计了一节尝试性、造作性和探索性都较强的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

“物体的移动”除了教幼儿获取有关的物体移动需要的具体经验外,还要对幼儿进行相关的科学知识教学,并从科学探索出发,生成有关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将幼儿的科学与技术学习有机地、自然地结合起来。

在教幼儿“物体怎样移动”的之前,我预设了一下“物体怎样移动”的学前目标:首先,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尝试让物体动起来,使幼儿感受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力的具体经验。其次,让幼儿尝试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再次,让幼儿想办法在不用身体碰物体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让物体动起来?最后,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并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学习“物体怎样移动”的时候,教师为幼儿共同准备了各种物体。如:积木、汽车、纸、圆珠笔、各类玩具以及绳子、轮子、木板等等。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进入教室之前,我领着幼儿在室外活动了一下。

随后我放开音乐,幼儿听着音乐《碰碰车》来到了教室,看到地上放着各类玩具,顿时来了兴趣。

我趁机说:“小朋友们,地上放了这么多的玩具,我好想玩一玩,你们想玩吗?”说完,我就独自拿着玩具玩起来,小朋友也跟着玩起来。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孩子们开始了活动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材料,让幼儿通过尝试,发现物体自己是不动的,只有去推它碰它物体才会移动。

我来到孩子们中间,问身边的几个幼儿:“文文,佳佳,你们在玩什么?你怎么玩的?文文说:“我在玩积木,我可以搭高楼”。佳佳说:“我在和皮球玩,我碰它就滚。”“我在玩汽车,我一推它就跑。”----------孩子们有各种回答,我没有阻止孩子,但当一名幼儿回答到本次活动的主题(我碰它就动,我推它就动)时,我及时抓住,引出话题:“小朋友说的真棒,放在地上的东西,自己是不动的,那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呢?”

幼儿再次尝试,这次尝试,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幼儿比较投入,这时我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一方面发现幼儿操作中的创造性思维,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帮助了一些思维和操作有困难的幼儿,给予引导,使幼儿都能有所发现。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来到我身边向我演示,等幼儿围坐在我身边时,我问:“谁能主动说说你是怎样让物体动起来的?”“我是用手推的,一推我的积木就动起来了。”“我是用手拉的,一拉我的汽车就跑起来了。”“我是用嘴巴吹的,一吹纸就飘起来了。”“我是用脚踢,一踢皮球就动了。”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我能行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我能行


一、说教材

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大班科学《5的分解和组成》。在幼儿学习了2、3、4的分解和组成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基于幼儿对数概念比较不理解,教材通过操作、观察让幼儿反复进行5的分解和组成的练习,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新《纲要》提出“数学教育必须要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要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活化、游戏化已经成为构建数学课程最基本的原则。在对教材和本班幼儿的学习情况有一定了解后,我制定出本次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中两边数列分别是递增、递减的关系。

2、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同伴交流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幼儿学习5的分解和组成,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归纳出分合式中两边数列的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数概念教学,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为了帮助幼儿掌握教学重点,突破口难点,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结合活动室里的环境,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为幼儿展现一环环的活动过程,引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儿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

2、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现在的的教学需要转变幼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个别进行加强辅导。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幼儿的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幼儿亲自学会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通过互助,让幼儿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游戏,巩固新旧知识,提高计算技能。

4、通过观察直观的表格,进行归纳和推理,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说设计思路

本堂课我总共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分别是: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2、学习5的分解。

(1)抛出问题。

(2)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

(3)小结。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4、找一找,合一合(《鸭子走》。学习5的组成)。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二)说活动流程

1、游戏导入,复习4的组成。

出示数字4,(碰球游戏):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嘿、嘿、嘿,你的1球碰了3球,------

这样的设计是遵循“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原则,重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学习5的分解。

通过抛出问题,帮助小鸭分吃饼干的情节,使数学贴近于生活,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正如《纲要》中指出:“让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大班幼儿具有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特点,我安排了操作圆形卡片和数字卡片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索5的4种分法,启迪幼儿的智慧。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所以我提出操作活动要求时,让幼儿服从一定的纪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3、引导幼儿归纳分合式两边数列的关系。

大班思维中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本班幼儿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要有一定适当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我设计了归纳5的分合式中两次数列的关系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在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进一步升他们数概念质地飞跃。

4、找一找,合一合(学习5的组成)。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幼儿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同时要求他们进行记录和同伴交流,有利于发展他们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5、游戏出活动室《鸭子走》。

根据第二环节中《鸭子坐客》的故事,引出《鸭子走》的游戏:1只鸭子前面走,4只鸭子后面走;2只鸭子前面走,3只鸭子后面走;------

这样教学前呼后应,让幼儿兴致浓浓地在复习5的分解和组成中结束本节课。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刚刚我组织的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圈》。

首先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起少儿频道的“智慧树”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中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叫《科学泡泡》,每一期都会介绍一个科学小游戏,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叫神奇的圈,只是将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小纸圈就有了无限的秘密。想到孩子们拿起一张纸,除了折纸、撕纸、画画、团纸球以外,几乎不会玩其他的新花样了,受此启发,我设计了此节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方法,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纸圈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探索麦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在多次操作探索中了解麦比乌斯圈的特点,感受其神奇的变化。

3.能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的奇妙。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层次感、递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地学习。

主要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1.寻找神奇的圈,在比较中感知异同

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两种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圈的做法不一样。接着让孩子们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在两个圈上画线的办法,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普通圈的线在一个面上,而麦比乌斯圈上的线既通过红色的一面又经过白色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麦比乌斯圈的的神奇,有了操作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2.制作神奇的圈,在翻转中发现秘密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但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做圈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在反复尝试后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环节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举例:……直到探索成功为止。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过程。)

做完以后,再让孩子用手在上面画一画,验证一下是否画了两种颜色,同时加深孩子对圈的一面性的印象。

3.剪开神奇的圈,在操作中积累知识

此环节一共让孩子尝试剪了两次,第一次是剪一根线,在老师讲解示范了剪的方法后幼儿进行尝试,发现一个圈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意外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们跃跃欲试。接下来幼儿对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是什么样子进行了猜测并记录,在操作、探索、证实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神秘、紧张、欣喜和成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同时明白了科学现象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发现和证实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说的机会,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满足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向同伴分享的愿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

4.想象神奇的圈,在延伸中迁移经验

本环节我小结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后提出新的疑问,“剪三、四次、更多次,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更有趣、更深远的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以后的探索将更有趣、更深远。

整个活动中,我至始至终都没提到纸圈的名称——麦比乌斯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遥远、空洞。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是浅显、有趣的,它不是一个简单学习科学名词、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得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引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我想,刚才上课的这些孩子,以后当他们接触到麦比乌斯圈时,或许会想起今天的科学游戏。总之,整个活动中充溢着游戏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层层递进的环节不断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质疑和发现的惊喜,力求体现“科学活动中人文性、科学味”的理念。

活动中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说课稿


整理了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说课稿,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纸的世界说课稿


大班科学活动《纸的世界》说课稿

纸是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它与孩子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孩子们看的书、画画用的绘画纸、手工纸、卫生纸、餐巾纸、各种食品包装纸等等。为了让幼儿了解纸的产生来源,感受纸的特征,探索纸的用途,以及关注废纸的再利用,懂得爱惜、节约用纸,爱护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我们大二班开展了主题活动《纸的世界》。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活动:《形形色色的纸》《纸的由来》《纸的制造》《纸棒变变》《哪只纸船最先沉》《美丽的花手绢》《有趣的报纸贴画》。《形形色色的纸》使幼儿对纸的种类、用途、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概括能力。《纸的由来》和《纸的制造》使幼儿了解了从龟甲兽骨——竹简、木简——布、丝帛——蔡侯纸的纸的发展历史,了解了纸的生产制造过程,知道了了大多数的纸是以树木等植物纤维制造出来了的,通过这个活动使幼儿懂得了我们要节约用纸,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让幼儿逐步养成环保的意识。《纸棒变变》是上节课节约用纸、保护环境教学目标的的延续,让孩子们废纸再利用,把过期的挂历纸和报纸,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出长长的纸棒,然后发散思维,充分想象创编出各种好玩有趣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孩子们合作游戏的能力。《哪只船最先沉》是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孩子们知道不同材质的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本节课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小船”来吸引孩子们对不同材质的纸具有不同吸水性的研究,能充分调动孩子们探究的兴趣,利于幼儿对于知识的掌握。同时本次活动中设计了简单的记录表让幼儿通过亲自动手试验后记录实验的结果。《美丽的花手绢》使幼儿学会了宣染的基本方法,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制作,创造出了绚丽多彩、五彩斑斓的花手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趣的报纸粘贴画》满足了孩子们动手操作的欲望,给了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活动中孩子们撕撕、剪剪、贴贴,一幅幅内容丰富,充满童趣的报纸贴画呈现在眼前。仔细倾听他们的讲述,里面还蕴藏着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纸的世界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遨游在纸的世界中,发现着、探索着纸的秘密,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怎样使小铁块不下沉 》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说课稿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