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孩子到了大班,变成小大人“懂事”了?

06-04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园共育:孩子到了大班,变成小大人“懂事”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家孩子什么时候长大懂事啊,别在动不动就闹脾气!——相信不少家长都感叹过吧!您别着急,不用等太久,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大约5—6岁的时候,“懂事”的种子已悄然种下,正悄悄发芽成长着。

就“情绪”这一点, 5—6岁孩子的情绪逐渐发展平衡,他们不再经常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遇到困难时,能想办法自己解决。另外,幼小衔接是这个阶段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父母要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M.YJS21.COm

这一阶段孩子情绪的具体特点如下:

能够逐步体验嫉妒、罪恶、羞耻等各种复杂的情绪;

能进一步理解和关心同伴的需要,听取同伴的意见;

情绪调节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会用语言、图画、音乐、舞蹈等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

遇到困难时能通过回避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避开正在发脾气的同伴,能够更好地伪装自己的情绪;

幼小衔接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对此孩子会有多种情绪反应,如自豪、快乐、不安、害怕等。

案例分享一

从隔壁强强家回来的时候,浩浩手里多了几颗弹珠,妈妈一问才知道是从强强那里拿的。浩浩显得很不好意思,他听从妈妈的话,主动把弹珠还给了强强。

【案例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初步体验出羞耻、嫉妒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当孩子做错了事情,他们会感到脸红和羞愧,而不再像更小的时候,经常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案例分享二

牛牛画了一个很小的人,这个小不点通过忍者神龟的帮助打败了一个很高大的人,牛牛边画边说:“看你往哪跑,我是天下无敌!”原来,刚才爸爸批评了牛牛,他感到委屈,就开始画画了。

【案例分析】

5--6岁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画画、跳舞、玩玩具,情绪的宣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了,不仅仅是哭闹。

案例分享三

点点怎么也拼不好那块拼图,身边的小伙伴提醒他,其中一块拼错了,点点试了试,果然是这样,于是他高兴地说了声“谢谢”。

【案例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了,他不再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开始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欢接受意见,学习新的事物。

案例分享四

佳佳有点闷闷不乐,她告诉妈妈不想上小学了。原来在幼儿园下午的数学活动中,佳佳总是不会做10以内数的分解。老师说:“上小学就是要学习这些。”佳佳觉得上小学太难了。

【案例分析】

为了让孩子更好适应小学生活,很多老师和家长会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其实成人的这种做法很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

案例分享五

明明和浩浩都想当大头爸爸,谁也不让谁。明明生气了,他冲着浩浩发脾气。浩浩虽然也很生气,但是他选择了离开,去找其他小朋友玩去了。

【案例分析】

5--6岁的孩子在面对同伴冲突时,更倾于向采用回避策略来调节情绪。他们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面对同伴冲突,而是选择避开冲突,去寻找其他更有乐趣的事情。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孩子社会性的一个进步。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一、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大班的孩子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成人,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这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可以在很多地方适当放手让孩子去做,有时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如:可以让孩子在家中做一些简单家务等所能及的事情。

二、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中班、小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一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和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成人的引导。

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活动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活动计划进行活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照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如:让孩子参与指定周末出游计划等等。

三、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5—6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等。与规则意识提高相通的是,大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增强,坚持性普遍提高。

我们可以提一些要求,如:到一些公共场合要安静,服从一定的纪律等等。

四、好学、好问、喜欢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在带孩子的时候,活动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和一定的挑战性,这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勤于思维的习惯。

我们在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时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尽可能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同伴间互动、合作多了,开始注意向同伴学习

5—6岁的幼儿注意的广度提高了,交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不仅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注意同伴的活动。遇到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幼儿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协作等。他们还会主动向同伴学习,一起讨论问题等等。

我们可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按时送孩子来园,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实实在在地与别人一起共事的过程中学习共同做事,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小学的班级式学习做准备。

六、思维中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幼儿的思维水平较小、中班幼儿也有了提高,表现为虽然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

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深入和持久的活动,而不是一会一换。如在陪孩子游戏时,可以安排一些半天或一天能够完成的内容。

大班幼儿的“懂事” 是随着年龄增长变化的。我们不妨放开手,让孩子多一些参与、多一些选择、多一些思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园共育小知识


家园共育小知识

防拐骗:

知道自己及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知道父母的工作单位;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食品,不跟陌生人走;遇险时,会用电话呼救;知道报警电话110。

防触电:

教育幼儿不接触电插头、插座等,不在靠近电源的地方玩耍;知道高压电的标志,并远离它们。

防火、防烫伤:

不在火源附近玩耍;不玩火柴、打火机和蜡烛;知道衣服着火时迅速浇水并快速脱衣服;烫伤后迅速用凉水冲或浸泡患处;知道119火警电话。

防异物吸入:

不将别针、硬币、小玻璃球、钮扣、黄豆等放入口、鼻、耳中;不将气球的碎片放入口中倒吸气

睡眠:

睡前要洗脸、洗脚、漱口;不能含着东西睡觉,不把杂物带到床上玩。

进餐:

进餐或饮水时先用手摸摸碗或杯子,以免烫嘴。

行走:

行走时手不插在衣兜里;会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学会靠右行走,不猛跑;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注意来往车辆;认识红、绿灯等交通安全标志。

药物:

学会辨认药物和一些容易与饮料混淆的有害物品,不乱吃药;知道120急救电话,认识防毒标志。

开、关门:

不在门边玩;不把手放在门缝,知道“安全门”的作用。

家园共育:孩子穿衣事小 智慧大


穿衣是日常生活中简单但必做的一件事情。一些家长往往凭着自己的意识、爱好为已经具有自主意识的幼儿挑选每天的衣服,结果却与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有时甚至会影响上班、上学。其实,幼儿渐渐长大,他们对衣着的要求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家长可以试着逐步放手,从而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

选择合适的衣着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练习对幼儿能力的提升、习惯的养成十分重要。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家长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为幼儿提供自己动手、体验独立的机会。

家长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提供适合幼儿穿脱的衣服。

低年龄的幼儿可选择开衫,便于幼儿分辨前后;选择大一点的纽扣并钉在幼儿能看到摸到的地方;

不宜选从头上套穿的衣服,以免穿脱不便。当幼儿手指逐渐灵活,可选择小一点的纽扣锻炼手指灵活性;

鼓励幼儿学习穿脱套衫。幼儿的上装和裤子上,都应有口袋,可以方便幼儿放手绢或者自己喜爱的东西。同时,家长可以根据气候、幼儿体质尽量选择轻便的服装。

幼儿所穿的衣服重量不宜集中在腰部,这一点在秋冬季尤为重要。

俗话说:十件单不如一件棉。轻便保暖的衣服可以从量上减轻幼儿的负担。有些家长给幼儿穿得里三层外三层:棉毛裤、衬裤,绒线裤、罩裤、腰上全装上松紧带。

这样腰部负担过重,既对孩子发育不利,同时面对如此“沉重”的衣服,孩子如何能自如地行动?更不用说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了。

选择不同色彩的衣着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

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培养才能得以提高。不同的色彩都有它不同的人性化特点。幼儿色彩感受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像大人一样去学习色块、色调等,而是从生活中去感受色彩,欣赏色彩。这样,在今后各种实践中才能够更好地应用色彩,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成人在各种环境下去引导。童装能让每个孩子穿出不同的风格。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挑选童装,从中了解孩子对色彩、款式的敏感程度。

对低年龄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挑选图案鲜艳的服装,刺激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度。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让他们自己挑选衣服,并请他们说出理由。

丰富的色彩对于幼儿是一个视觉感受上的冲击。能够从繁多的衣物中挑选出一件自己在颜色上喜欢的衣服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他们要看主色调,再看颜色搭配等。几次锻炼下来,对幼儿来说可真是受益匪浅。

当然,家长、老师也要发挥“榜样”作用。

幼儿是通过模仿成人世界来提高自我认识的。试想一下,一个妈妈对服装比较讲究,喜欢用不同色彩来打扮自己;另一个妈妈穿衣服色彩单一,总穿暗色,那么两家的孩子对色彩的感受力肯定是不一样的,今后两名幼儿的艺术欣赏力也会有所不同。

选择鲜明风格的衣着培养幼儿的个性

一直以来就发现,衣着和性格有关系,不同性格的人对衣服的看法也不同,互相作用产生奇异的关联。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性格的主要表现。性格的主要表现是一个人的语言、行为,而这里的行为是相当广义的,其中包含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就是衣着。因此,性格会通过衣着体现。衣着对性格的作用主要由于人的审美观造成,是一种视觉心理暗示的效果。

衣服的款式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衣物搭配起来有它不同的风格,有显得可爱的,有显得华丽的,有显得清爽的。

家长可以鼓励引导幼儿穿出自己的风格,并形成正确的性别取向。

男孩的衣服体现“男子汉”气概,女孩的衣服可以突出“柔美”。孩子每天站在镜子前,搭配不同风格的衣服,能够体现自己的喜好、个性,每天都会以自己喜欢的形象出门,觉得这样自己才是最美的。想一想这样的孩子是不是自主而自信的呢?

家园共育:我们都忽略了尊重孩子的意思


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让着弱于自己的小孩,要学会谦让,但是现在这个谦让以及礼让总是让很多人误解,甚至利用这些理由做出一些让你不舒服的事情,平时带着孩子去朋友家玩,或者同事带着自家更小的孩子来串门的时候,这样的现象就会更加频繁的发生。下面一些实例,来给大家讲讲。

“哎,你给给她吧,她那么小头一次来咱家,再说了,只是拿你一个娃娃而已,你还有那么多个呢,给她吧,听话。“妈妈对着8岁的小雅说了这么一段话,小雅心里淌着泪的把她最爱的粉色大熊娃娃递给了只有5岁的小表妹,只是因为小表妹吵着要哭,妈妈安慰着小雅说:”没事哈,就一个娃娃,妈妈回头再给你买一个,没什么的,听话,乖孩子。“

7岁的小君喜欢玩一些男生的爱玩的小玩具,比如她经常爱玩的弹力球,有次去哥哥家里看见他有一个十二生肖系列的小狗狗的弹力球,玩起来之后爱不释手,就不想放下了,哥哥找她要,她也不撒手,俩人争执了起来,伯伯跟哥哥说让让她,回头爸爸再给你买个,哥哥跑去自己的屋子里哭了,伯伯只能无奈的跟君君爸说,“不好意思让你见笑了。”君君爸也很尴尬。

只能匆匆忙忙的带着君君客套了几句回家,说来也真是巧合,也就一个礼拜的时间吧,君君妈妈的同事带着孩子来君君家玩,看见了那个可爱的狗狗弹力球,同样玩上就撒不开手了,哎,这不能说算是一报还一报吧?君君妈同样的劝君君,君君坚强的忍住了泪水,等到同事阿姨带着孩子回家之后,对着妈妈哭了起来。

还有一个小故事其实说起来挺负能量的,小建去了哥哥小林家,看上一个变形金刚就特别喜欢,俩家父母在聊天的时候,小建跟哥哥一起在玩变形金刚打架的游戏,玩了半小时后父母聊的差不多准备回家的时候,就看小建在玩具边上站着不动,一双眼睛直勾勾的看着那个变形金刚,小建妈妈一看就知道小建的心思了,就直接走到小建身边跟小建偷偷说了句:"喜欢就拿,没事,你是小孩子,他们不会说你的。不给的话,你就哭好了。"

小建一听,脸色突然就变好了,拿着玩具就走到父母边上去了,小哥哥看见了就不开心了,跟他说:“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拿走。”小建听见了直接就哭闹起来,伯伯直接就说:“没事,拿吧,没事,我再给他买个。小林啊,别跟弟弟抢,当哥哥要有哥哥的范儿,不就是个玩具么,送给弟弟了。”小林一脸不开心的样子却又不敢不听爸爸的话,只好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亲手送给了弟弟小建。

这种事情,其实在年幼的时候经常发生,这是否是一个好的习惯呢?或者往大了说是一种不好的社会现象?

弱者有理或者说被要者的一种要面子的行为,在中国,面子很重要,别人家去你家,要招待好,同时有所求,也要礼貌的回应。但是!礼貌是有限度的,请不要拿孩子的玩具去取悦别人家的孩子!在这件事本身来看,孩子到别人家就想拿别人家的玩具时,已经做到了不礼貌的情况,不要跟我说这只是一个孩子,不要强求他做这做那,懂礼貌就应知道不该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应该在幼年时期孩子的家长教育范围之内的东西。

很多孩子在被要了东西之后,会养成不好的习惯,会变得自私,不会分享,不合群,一看别人家孩子来了,闺女就赶紧把自己的玩具啊娃娃啊什么的藏到另一个屋里子,关上门,不让别人进。怕丢失自己最爱的小财富。父母往往在这个时候总会跟孩子谈心讲:“不就是一件玩具么?爸妈再给你买一件。不要这么小气。”既然是送给自家孩子的玩具,那么对于孩子玩具的归属就请不要干涉了,对孩子来说,玩具不仅仅是玩具,我们要换位思考。

如果你总是说孩子“不爱分享”、“不大方”,那父母应该首先做出表率,什么样的才叫大方!比如:把最心爱的包包送给别人?把最喜欢的房子、车子、票子与人分享?

不要觉得玩具和房子、车子没法比,其实全在于拥有者的态度,孩子和你一样,把玩具当成自己的宝贝。

或者你也可以试想这样的场景:

别人来你家拿走你的两件喜欢的衣服、包包等,你还不能表现出不开心;

别人把你家房子、车子、票子充公,说要支持广大苦难人民…你还得鞭炮庆祝!

说老实话,用自己孩子的玩具取悦别人家的孩子,真心不可取!

而喜欢拿别人东西的小孩子会养成以下几个坏习惯以及坏的后果。

1、碰到想要的东西就要拿,学会了“假哭”

有句成语叫“恃宠而骄”,意思大约是倚仗别人的宠爱而骄傲自满,而孩子只是因为大人对他的宠爱,或者抹不开面子,就给了他,一次二次,孩子觉得这个法子可行啊,百试不爽,就可能经常用了,一来二去,孩子去哪都哭闹,自己作为家长也搞得毫无办法了。只能丢脸。

2、没规矩,不会讲道理

孩子从小就得宠,大家都惯着他,都在说:“没事,孩子小,我们让让他就好了。”现在小了都这样,长大之后自然而然还是这个样子,等到长大了,没有人再惯着他,他我行我素的姿态会招来很多人的讨厌,免不了发生冲突,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的人以后很难交到正派的朋友,因为守规矩在日常来说是一件基本的事情,没有规矩的人很容易被群体排除在外。我们小时候讲的是规矩,大了之后,规矩就变成了法律,再哭再闹,法律不容情。

3、影响自己以及父母的形象

说实话,孩子怎么样,真的是看家长如何教育,父母从小开始教育,别人家的东西不能拿,如果喜欢可以告诉爸爸妈妈,我们去给你买,实在想要,也可以去找人家换,用自己的玩具跟人家的换,但是不能抢!如果这点很基本的要求都不会教,那真心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漏洞,同时虽然大家都知道背后说人不好,但是你家孩子要是把认识的都要了一遍,你就真别怪人家合起伙来说你家教的问题了。

家园共育策略


爱人者才能被人爱,就如同想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一样的相同道理。当然,想要孩子喜欢你,爱你,那你就先要喜欢他们,爱他们。

也许每一位家长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许多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长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更注重表达的方式,这样一来,当父母的爱变成一种简单不加修饰的说教时,孩子往往就容易产生对抗的情绪。当然,这种逆反心理的累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那么,怎样正确的向孩子表达爱呢?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而不是总是居高临下摆出家长的作风。

美国有位博士说,你应该准备一张每日爱的检查表:

1、告诉您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

2、通过温和的触觉来传达您对孩子的爱意。

3、关心您的孩子的行踪,注意到他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出去。

4、告诉您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注意到您的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6、问孩子对您的意见。

7、耐心而且彻底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8、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可以委与适当的重任。

9、因势利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那位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三种规则:

第一、留出时间。每一天至少留出15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坐在地板上和您初学走路的宝宝一去玩;或和您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或帮助您6-12岁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买一张激光唱碟。

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即使是发现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本着研讨的精神与孩子分辨道理,倾听他们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第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应该知道自己对孩子所说话的分量。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候情绪激动的对您说:“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这时候您不要上来就说:“你又犯什么错了?”相反,您应该设法澄清这件事,“老师对你大叫?那一顶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这句话将来会起到魔术般的奇迹,孩子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现在您能赶大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了。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那种令人困窘的情况就会随之消失,您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对您表达一种感受,您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回应。比如孩子跑回家对您说:“我的球队今天赢了!”这时您可以不要说:“去把外套挂起来!”或者“作业做了吗?”

相反,应该以一个问题的回应来说:“你们球队得分多少?”您的问题暗示了“我听到了你所说的事情,我对此感兴趣,想知道得更多一些。”这重沟通技巧是以兴趣向孩子展示了您对他的爱。

第三、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为家长,您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情绪。当您不能按照孩子的意愿给他买一辆价格昂贵的电动小汽车时,孩子会对您发脾气,甚至会以哭闹来要挟您。您可以不给他买那辆小汽车,但您不能不让他发脾气。因为对于还没有思想能力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他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来,而作为家长就要考虑诸多因素。因此,您应该在孩子哭闹过后再耐心解释为什么不能买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工具“间谍”何时丢掉?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境,把家长逼成“特务”,让教育蒙羞,这是社会的悲哀和不幸。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离开父母羽翼保护的幼儿,在幼儿园是否得到细致周到的呵护,始终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幼儿园“谍战剧”的怪象,应该让我们深刻反思和梳理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

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好的幼儿教师就是好的幼儿教育,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就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

做好危机公关建立长效回应机制。幼儿园要及时回应社会关注,开诚布公,做好舆论引导,当出现诸如幼儿体罚事件、流行性疾病、食物中毒、误服药物等舆论比较关注的问题时,要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幼儿园各部门各负责人要明确自己的相关责任,迅速整理相关信息,上报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避免社会和家长因对事件不了解而产生误解;组织部分家长参与到事件的处理中,将社会舆论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积极向媒体开诚布公,积极宣传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理解。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而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化解信任危机。

教师不仅要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也要使家长“亲孩子之师,信孩子之道”,成功地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就愿意和老师进行沟通,也更能理解老师的工作,家长与教师之间和谐包容的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除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定期家访,还可以创新沟通方式,如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等活动;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群,时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

加强幼儿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除了师资力量的重点打造之外,结合幼儿教育阶段孩子性格以及发展的特殊性,相关教育机构还应对其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以及探索。幼儿时期是个性品格的塑造时期,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情况和性格特点创新幼儿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安全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信任危机。

政府要加强幼儿教育的管理。加强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条文较为有限, 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律法规约束,导致幼儿教育发展中办学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强、乱收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素质低等问题的出现。政府要全面系统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法律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幼师从业门槛,加强教育培训,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质量, 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信任危机必须引起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针对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有效应对,共同努力,驱散幼儿教育中的“雾霾”,还孩子一个干净、友爱、欢乐、温暖、灿烂的童年。

家园共育:孩子嫉妒吃醋,是他们的情感敏感期到了!


娇娇妈的话:孩子想要引起关注的心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嫉妒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家长必须从小帮助孩子战胜它。

娇娇突然变得爱吃醋,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从不允许别人靠近我们的床,哪怕是她爸爸。她经常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抱着我说:“妈妈,我最爱的就是你了,你爱不爱我呀?”每次只要回答:“妈妈也爱你!”她就开始不乐意,然后开始说:“妈妈,你应该说你最爱的是我。”我哑然失笑。

每次她表弟来我家里玩,她会制止我照顾弟弟,“妈妈,你不能把我的玩具拿给弟弟玩,这都是我的玩具!”“妈妈不许对弟弟好,只可以对我好!”不小心被她发现我给弟弟一袋零食,就会两汪眼泪,很认真的对我说:“妈妈!我发现你对我的爱有点少了!”无理取闹又可怜见的小模样,真是让我又爱又疼。

很多父母会遭遇跟我一样的情况,到了某个时期,孩子突然开始对父母的感情有占有欲,突然变得开始吃醋、嫉妒,不让爸爸妈妈对别人好,只能对他好,又萌又让人无奈。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这是开始霸道不讲理了,其实父母又误解孩子们了,开始嫉妒是孩子的情感敏感期到了。

情感敏感期是孩子从依恋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有获得情感满足,孩子才能安安心心的走向独立,他要有足够的爱来确定,无论如何父母都是爱他的,支持他的,然后才能独立。

还有一些父母会以为,孩子这么霸道,不行不能顺着他,惯吃惯喝不惯毛病,会对孩子批评或者不理会。然而这时候敏感的孩子们需要的是更悉心的照料和呵护,他们需要足够的爱来构建对世界的安全感。

面对敏感期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要让孩子给出一个理由。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提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多了。无论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不要马上拒绝,给孩子一个说明理由的机会,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而后父母们再说出自己的理由,进行沟通和合理的解决。这样即与孩子拉近了距离听到了孩子的心声,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使用这招父母们们要“多听”。

2、面对孩子乱发脾气,父母要冷处理。

进入3岁以后,孩子的脾气就开始见长,稍不顺心和有些不痛快,他就找碴发作,这时父母们不要上了他们的当,因为他想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娇娇妈建议这时采取冷处理。如果这次你主动去哄他,他下次还会用相同的方法达到他想达到的目的。如果你跟他硬碰硬这使孩子更加的逆反,而且还不能解决问题。冷处理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娇娇妈也是试验了很多次。

3、当宝贝感情脆弱时,父母们不要吝啬你们的爱。

在敏感期的孩子们,他们偶尔会“多愁善感”、偶尔会“有感而发”,其实他们是在向爸爸妈妈们暗示“我需要你们的爱”,这时父母们千万不要吝啬你们的爱,抛开我们中国人的含蓄,大胆的去拥抱他们、亲吻他们、大胆的说出:“宝贝,爸爸(妈妈)爱你!”就是这么简单的动作、简单的话语,就能让他们那幼小的心灵得到非常大的满足。其实父母们试着早晚各一次给孩子们来个拥抱、来个亲吻、说一句“我爱你”,那样我们的孩子以后也会有一个博爱的胸怀去面对一切。

家园共育:赏识我们的孩子


家园共育:赏识我们的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都是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的心理还算比较熟悉,处理起这些高中学生的事情来也还算得心应手,但谈到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我相信我们每位家长都会有过感到痛苦的时候,特别是在孩子开始懂事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之后。

4月份过去了,我们的儿子已经过了四周岁了,做事情有时会固执己见,不听长辈的劝告,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要花较长的时间、通过耐心教导让他改正坏习惯。但有些不是很好的习惯却不能彻底改掉。教来教去,很多时候弄得自己伤透脑筋。为此,作为父母的我们开始好好研究以前自己用过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在回顾一些教育影片,如美国电影《师生情》、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找到了些教育孩子的智慧;我们在学习一些教育资料,如宿茂臻老师的“举左手与右手的故事”、周宏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冯恩洪老师的“及格+特长”模式教育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总结起来也就是让孩子时刻品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失败的苦头;多鼓励,少埋怨。这些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这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在教育过程中要融入情感、融入道德、更要融入智慧。因为我们应该意识到离开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离开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离开智慧的教育是失去活力的。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这些忌讳一定不要犯!


幼儿园老师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幼儿园及幼儿园老师的接纳和信任程度决定了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童年生活质量。

和宝贝一起遵守幼儿园的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定,其目的是在某些方面硬性约束孩子,让幼儿园的管理松紧有度。可是,在部分家长眼里,幼儿园的规矩如同虚设,给老师的工作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其实,家长如果对幼儿园的规定有异议,可以与老师沟通,切忌漠视自己的孩子违反幼儿园的规定,家长面对的,仅仅是自己家的孩子,可是,幼师面对的,是全班甚至全校好多孩子,或许有些规定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并不适应,但是,请相信,规定绝对是为了绝大多数孩子更安全的成长而建立的。

遇事冷静的和老师沟通

经常在幼儿园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家长为了孩子在幼儿园时的一点小磕碰,跟幼儿园老师闹的剑拔弩张,一个劲地埋怨老师推卸责任,甚至和老师动手。

家园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家长在找老师“理论”之前请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切不可一时冲动与老师起冲突,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也会伤了孩子。

再忙也要参考学校的亲子活动,多和老师沟通

经常有家长打电话来请假说不能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其实,幼师知道,家长们很忙。但是,孩子的第一负责人是家长,最应该了解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也是家长。幼儿园组织各种活动的目的在于给家长提供了解孩子的机会,增进亲子间的交流,如果家长不参加,受到损失的,是孩子。

还有一部分家长几乎从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存在,从来不在微信群里交流,从来不与老师沟通,这样,老师怎么发挥家园的作用,怎么更好的因材施教呢?

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家长

这个社会,对幼师的误解真是太深太深了。以至于不少家长觉得,幼儿园就是哄孩子的地方,我交了钱,老师就应该把孩子哄好。但是,真诚的想说一句:幼儿老师不是保姆,家长也不是幼师的领导。并不是交了钱,所有的老师都要唯唯诺诺任劳任怨。

新时代的家园关系是平等的,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重要力量,没有领导与被领导之分。家园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在于彼此理解,相互尊重。

家园共育的真谛——尊重与宽容,也唯有宽容与尊重才能使得家园和谐,老师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最终让孩子受益。

喜欢《家园共育:孩子到了大班,变成小大人“懂事”了?》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