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怎样消除宝贝的回园综合症

06-10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家园共育:怎样消除宝贝的回园综合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什么是回园综合症

寒假将近有一个月的假期,在此期间,又有春节等传统节日,孩子的生活跟平时上学会有很多不同。假期宝宝能够和爸爸妈妈开心共度好时光。一家人或回老家过年,或外出度假旅游,孩子处于一种高度兴奋快乐轻松及相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状态中,从而导致假期结束,宝宝不愿意回幼儿园或者不适应幼儿园的情况。

产生回园综合症的原因

节假日使孩子产生了惰性,当要回幼儿园,他心理上本能地产生恐惧,精神无法集中。节假日期间,他们相对缺少约束,身边都是熟悉的亲人,饮食起居样样照顾得妥妥帖帖,几乎没有什么压力,而回到幼儿园却要遵守纪律,依照规定上课、睡觉、完成任务,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感,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

回园综合症的类型

懒床厌食型

平日上幼儿园,宝宝都很准时8点30分睡觉,但是节假日带宝宝去玩,回来晚了,就推迟了宝宝睡觉的时间,结果到了上学,宝宝就是睡不醒,说什么也不想回园。

乐不思蜀型

节假日期间,父母到处到宝宝出去旅游,这当然是好事,宝宝玩得开心,自然就不想上学了。

家庭依赖型

很多宝宝在节假日与家人朝夕相对,在家里又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陪他玩,与幼儿园处处要受约束相比,当然是不想回园啦!

解决回园综合症的方法

及时调节心理落差

节假日期间家里来的亲戚朋友很多,置身于热闹的场景,宝宝可能会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但是节假日后大人们都要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宝宝又要回幼儿园,难免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父母应该及时调节他们的心理落差。开学前给宝宝打"预防针",告诉他们节假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他们喜爱的亲戚和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呆在一起。

恢复良好生活习惯

节假日,大人们难得聚在一起娱乐,因此有时会无暇顾及宝宝的生活规律,宝宝的作息习惯可能被打乱,饮食和睡眠都难以保证。长期这样,有损宝宝的健康。M.YJS21.coM

节假日后,家里的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宝宝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秩序。多和宝宝一起做些能平静情绪的游戏,比如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拼拼图、画画等,尽量少从事一些让宝宝兴奋、激动的活动。胃肠功能紊乱同样影响宝宝的睡眠,饮食上应戒除节假日的重油,为宝宝做些青菜淡粥,睡前一杯热牛奶也是很必要的。

重新强调纪律

小宝宝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节假日期间家里亲戚朋友很多,父母碍于面子,或者老人的阻挠,会不自觉地对宝宝放纵一点,这样很多不良习惯很容易在节假日里养成。如果不及时调整,宝宝会把这些恶习在节假日后带到日常的生活中。父母除了要注意在节假日日里不要过于溺爱和放纵宝宝外,还应该注意节假日后的调整。

购买一些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家里,宝宝表现好,可以夸奖他:"你又像以前一样棒了。"顺便送他一个他喜欢的玩具。

宝宝做出不懂道理的行为时,坚持原则,不要让步,讲道理不听时可以对他的哭闹置之不理。

调动宝宝上学积极性

调动孩子积极的心态。比如多跟孩子讲讲幼儿园的事情,帮助孩子回忆在幼儿园的高兴事和趣事:被老师表扬几次、得到多少小红花、有什么好玩的玩具等,还可跟孩子一起做跟幼儿园相似的亲子游戏活动,避免孩子沉浸在假期的喜悦中而排斥幼儿园。

跟宝宝说一些平时玩得比较要好的小伙伴,激发宝宝希望能够再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渴望。

可以给宝宝描述一些幼儿园新学期的新变化,可能会有新的玩具啊,有新的好玩的游戏啊等等,让孩子对新学期的幼儿园生活产生一个美好的憧憬,这样也会激发宝宝乐于回幼儿园的情绪。

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从正面的角度给孩子以信心。比如,过了一个年,宝宝长大了,本领增加了,老师一定很高兴。老师说了,希望早一点看到宝宝,还等着听宝宝讲过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呢!

总之,“回园综合症”虽然不是特别大的事情,但是,多少都会影响宝宝的正常学习生活。如果家长能够用积极的方法加以引导,对于消除宝宝“回园综合症”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家园共育:怎样鼓励宝贝在幼儿园说话


在家里活泼好动,爱说爱笑的宝宝,一进幼儿园就化身卓别林,什么话都不说。宝宝在幼儿园为什么不爱说话呢?怎样才能让宝宝在幼儿园也开朗活泼、勇于表达自己呢?

逼迫反成沉默儿,追根溯源找解决办法

如果宝宝只是在幼儿园才保持沉默,而在家里就口若悬河的话,家长就不用太担心孩子有语言发展的障碍,也不必给“不爱说话”扣上“没礼貌”的高帽子。如果家长心情急切,强迫宝宝说话,他会更加紧张,说得磕磕巴巴的再被误解为口吃,情况就更加糟糕,家长也会更加慌乱了。所以家长一方面要重视宝宝的选择性缄默,另一方面又不要急于求成,要求宝宝马上就改变状况,而要循序渐进地从正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不是因为刚上幼儿园,孩子还不习惯而用沉默保护自己?是不是因为不自信而不好表现?是不是因为老师的责怪而存在自制的反应?在责怪孩子不说话前,不妨先找找原因,才可对症处理。

多吃肉和谷,调整激素平衡

任何心理活动必有其相应的生理因素变化。当孩子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孩子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会缺乏自信,甚至会自闭。营养学家相信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能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促进剂的产生,同时全谷食品也能提高血清素,所以多给孩子补充含丰富蛋白质的奶类、豆制品、鱼类、禽类,尤其是红肉类(牛肉、羊肉)。如果孩子贫血,也会造成懒惰,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脏和木耳、鸡蛋也能调整这一状况。

使用积分法鼓励宝宝快乐说话

积分法是鼓励孩子多说话、多表达自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多多配合,积分法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积分法的好处有很多。因为孩子的正确行为需要积累到足够的次数才能获取对应的物质活精神奖励,所以他的动机和持久性可以从中得到培养。而且如果宝宝不能做到预期行为,就要倒扣积分,并不直接对宝宝的身心进行惩罚,它的客观性避免了对宝宝的伤害。

积分法的操作要领之一:用肯定句向宝宝明确目标行为。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你要每天与小朋友说话。”不能这样说:“你不能整天一个人待着。”因为只有肯定句才能让宝宝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而否定句只是告诉他不能做什么,结果宝宝就无法明白他究竟能做什么。

积分法的操作要领之二:从比较容易做到的目标开始。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只要拿够3个积分就可以获得奖励,慢慢地需要5个、10个积分才能获得奖励。这样子会树立起孩子的信心。积分法才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必看:周末过后,孩子的“回园综合症”该如何解决?


暑假刚结束后,开学没两天又到了周末。过完周末短假宝宝的“回园综合症”就“发作”了,表现出很抗拒幼儿园的言行,即使是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又会突然重新害怕起幼儿园来,更不要说才刚刚入园的宝贝。另外,还有些孩子重返幼儿园后变得无精打采、身体乏力、嗜睡、精神不集中。

其实,宝宝的“回园综合症”是正常现象,就像大人放假后不愿上班一样。所以对于还没有自制力的宝宝来说,依然需要家长策略性的引导。家长应在回园前帮助孩子“热身”,以便孩子们尽快“收心”。回园初期,老师也应注意帮助孩子矫正“野”性的延续,以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尽量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让宝宝重新回归幼儿园的生活中。

下面我们来看看都有那些方法吧。

【安排时间温故而知新】

很多宝宝可能在幼儿园学习的时候很乖很听话,但是假期一“疯玩”,所学到的知识都抛之脑后。家长不妨安排一定时间,回顾宝贝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要点,如:新的拼音、汉字等,在回园后才能“温故而知新”。

【激烈的活动尽量不安排在最后一天】

长途旅游和参与刺激的活动,尽量不要安排在假期的最后一天;严加控制玩游戏、看电视的时间,让宝贝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按时作息调整好生物钟】

周末短假不长,所以为了让宝宝开心回园,家长尽量要在这两天也和宝宝一起保持正常的作息。家长要引导孩子开始适应上学的生物钟,尽可能的按时起床、睡觉和用餐,并配合一定的户外活动。

【计划好这个假期未达成的愿望】

对宝贝在假期未能达成的愿望,只要是合理的、可能的,就跟孩子订好计划,尽量在下一个假期里实现,作为激励孩子在新学期学业进步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家长要引导孩子转换角色】

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注重寓教于乐的引导。作为家长也应引导孩子转入新的角色,家长要让宝宝知道上课并不枯燥,引导他们体验进取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成功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本身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例如:要孩子按时睡觉休息,但家长却约上几个好友,在家里通宵打麻将。那孩子能休息得好吗?家长应该在这段时间内,和孩子一起把生活作息调整到平时的状态,并尽量创造乐于学习的家庭氛围。

【家长帮助孩子调动上学积极性】

调动孩子积极的心态。比如多跟宝贝讲讲幼儿园的事情,帮助孩子回忆在幼儿园的高兴事和趣事:被老师表扬几次、得到多少小红花、有什么好玩的玩具等,还可跟孩子一起做跟幼儿园相似的亲子游戏活动,避免孩子沉浸在假期的喜悦中而排斥幼儿园。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从正面的角度给孩子以信心。同时给孩子补充一些必要的文具,让孩子感到上学的幸福感,期待着开学。

上述方法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面对造成“回园综合症”的不同“病因”,家长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

“乐不思蜀”型

原因:由于假期一些孩子跟着大人外出游玩,在家休息时间比在幼儿园时少,比较劳累,因此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应。孩子还会由于过度留恋假期生活的愉快而不愿接受约束自己的幼儿园生活。

建议:首先要调整孩子的心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出游的话题或看出游时拍的照片,让孩子懂得假期已过去,该去幼儿园了。然后开要注意多加提醒,比如多跟孩子讲讲幼儿园的事情,帮助孩子回忆在幼儿园的高兴有趣的事,避免孩子沉浸在假期的喜悦中而排斥幼儿园。

耍赖抵抗性

原因:假期打乱了以往的生活节奏。如假期中的暴饮暴食、营养搭配不均,使孩子的各个器官超负荷运作,引发肠胃功能紊乱,或者是因为家长在周末只顾着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而忽略了跟幼儿园学习和生活节奏的衔接。

建议:注意调整假期作息时间。如果是周末,争取按照幼儿园的作息规律带宝宝生活。如果是长假,那么临近开学前,一定要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逐渐跟在园作息时间接近乃至吻合。父母在开学后还要让孩子重新做到起居有序,同时保证营养的均衡。

家庭依赖型

原因:假期使孩子产生了惰性,当要回幼儿园,他心理上本能地产生恐惧,精神无法集中。在假期里,他们相对缺少约束,身边都是熟悉的亲人,饮食起居样样照顾得妥妥帖帖,几乎没有什么压力。而回到幼儿园却要遵守纪律,依照规定上课、睡觉、完成任务,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感,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

建议:首先不能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通通包办,在幼儿园的自理习惯回家以后要继续保持,要让孩子觉得不管在哪这些事情都要自己做。还不能放松对孩子生活技能的训练。

如果孩子吃饭慢,就在家多训练其吃饭技能,或者让孩子少食多添,每次只盛半碗饭,孩子很快吃完,就会觉得有成就感,而不至于因怕慢而影响回园情绪。还要重视语言上的鼓励,如“相信你一定行的,很快就能跟上其他小朋友”,避免“怎么这么慢哪”等埋怨话语,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能干,上幼儿园很快乐。

亲爱的宝贝,幼儿园里有可亲的老师,还有可爱的小伙伴,大家都在幼儿园里等待着你的到来。明天的早晨,一定要按时到园哦。

节后返园“综合症”


节后返园“综合症”

春节假期快要结束了,上了幼儿园的孩子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到了新年假期,生活作息打乱,大吃疯玩的现象在所难免。假期是爸爸妈妈和宝宝开心共度的好时光,不少家长还会着带宝宝出去玩。宝宝节假日后不愿回园是正常现象,就像大人放长假后不愿上班的周一综合症一样。节假日使孩子产生了惰性,当要回幼儿园,他心理上本能地产生恐惧,精神无法集中。节假日期间,他们相对缺少约束,身边都是熟悉的亲人,饮食起居样样照顾得妥妥帖帖,几乎没有什么压力,而回到幼儿园却要遵守纪律,依照规定上课、睡觉、完成任务,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集体感,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完成。

解决回园综合症的方法:

1、及时调节心理落差。节假日期间家里来的亲戚朋友很多,置身于热闹的场景,宝宝可能会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但是节假日后大人们都要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宝宝又要回幼儿园,难免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父母应该及时调节他们的心理落差,告诉他们节假日结束后的生活同以前一样,他们喜爱的亲戚和爸爸妈妈不能每天跟他呆在一起。

2、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节假日,大人们难得聚在一起娱乐,因此有时会无暇顾及宝宝的生活规律,宝宝的作息习惯可能被打乱,饮食和睡眠都难以保证。尽量在节假日期间仍然保持上幼儿园时的作息习惯。

3、节假日后,家里的环境要尽量从嘈杂恢复安静,确保宝宝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和秩序。多和宝宝一起做些能平静情绪的游戏,比如给他讲故事,和他一起拼拼图、画画等,尽量少从事一些让宝宝兴奋、激动的活动。胃肠功能紊乱同样影响宝宝的睡眠,饮食上应戒除节假日的重油,为宝宝做些青菜淡粥,睡前一杯热牛奶也是很必要的

4、重新强调纪律。小宝宝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节假日期间家里亲戚朋友很多,父母碍于面子,或者老人的阻挠,会不自觉地对宝宝放纵一点,这样很多不良习惯很容易在节假日里养成。如果不及时调整,宝宝会把这些恶习在节假日后带到日常的生活中。父母除了要注意在节假日日里不要过于溺爱和放纵宝宝外,还应该注意节假日后的调整。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工具“间谍”何时丢掉?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境,把家长逼成“特务”,让教育蒙羞,这是社会的悲哀和不幸。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离开父母羽翼保护的幼儿,在幼儿园是否得到细致周到的呵护,始终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幼儿园“谍战剧”的怪象,应该让我们深刻反思和梳理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

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好的幼儿教师就是好的幼儿教育,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就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

做好危机公关建立长效回应机制。幼儿园要及时回应社会关注,开诚布公,做好舆论引导,当出现诸如幼儿体罚事件、流行性疾病、食物中毒、误服药物等舆论比较关注的问题时,要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幼儿园各部门各负责人要明确自己的相关责任,迅速整理相关信息,上报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避免社会和家长因对事件不了解而产生误解;组织部分家长参与到事件的处理中,将社会舆论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积极向媒体开诚布公,积极宣传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理解。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而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化解信任危机。

教师不仅要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也要使家长“亲孩子之师,信孩子之道”,成功地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就愿意和老师进行沟通,也更能理解老师的工作,家长与教师之间和谐包容的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除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定期家访,还可以创新沟通方式,如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等活动;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群,时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

加强幼儿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除了师资力量的重点打造之外,结合幼儿教育阶段孩子性格以及发展的特殊性,相关教育机构还应对其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以及探索。幼儿时期是个性品格的塑造时期,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情况和性格特点创新幼儿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安全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信任危机。

政府要加强幼儿教育的管理。加强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条文较为有限, 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律法规约束,导致幼儿教育发展中办学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强、乱收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素质低等问题的出现。政府要全面系统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法律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幼师从业门槛,加强教育培训,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质量, 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信任危机必须引起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针对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有效应对,共同努力,驱散幼儿教育中的“雾霾”,还孩子一个干净、友爱、欢乐、温暖、灿烂的童年。

家园共育:怎样帮孩子克服尿床的毛病


大部分孩子到两岁半时,夜间就不尿床了,但少数孩子超过5、6岁时,却还经常尿床,有时甚至一夜数次,给大人增添了不少麻烦。到底有多少小孩会尿床呢?简单地说,大概是七岁的儿童约百分之七,以后每年有十五分之一的儿童会好起来,到了成人时,大概还有百分之一的人仍会尿床。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如果一个5岁以上的孩子,每星期仍有3次以上的夜间尿床,并且持续6星期以上,就可诊断为小儿遗尿症(俗称尿床)。家长应该明白:尿床是一种疾病,而不是孩子的故意行为,责备和羞辱非但不能解决尿床问题,反而会导致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出现自卑、胆怯、不合群等心理和行为问题。

孩子夜间尿床基本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属于生理上的问题:

1.潜在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等;

2.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夜间的排尿量多于膀胱的容量所致;

3.膀胱功能不健全如膀胱容量太小、弹性太差、肌肉力量太弱等。

另一种情况主要是属于心理上的问题。特别是孩子曾经学会过控制小便,而又突然出现尿床,那大多数是由于精神紧张,忧郁压抑所致。假如孩子的生活出现较大的变动,出现了新的困难和情绪上的困扰,都可能破坏孩子原来已形成的控制尿的能力。一旦尿床了,孩子又会深感羞耻、害怕,这又作为一种新精神紧张的因素,加重孩子的压抑感,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两种情况中,因心理因素而引起尿床的占大多数。

1.治疗有关潜在的疾病。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这种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利尿激素药物治疗。

2.膀胱功能不健全者可以通过让孩子多喝水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膀胱容量,并训练他们适当的憋尿,以训练他们的控制力。当孩子尿尿时,可训练他们时断时续,以体验对膀胱括约肌的收缩。

3.适当减少饮水。在孩子睡前2个小时不要让他喝饮料,上床前让他排空小便。

4.定时叫醒。把孩子尿床的时间记录下来,从中找出规律,然后定时叫醒他撒尿,以免尿床。

5.起床排便。从睡梦中唤醒孩子后,要让他起床排便,不能让孩子在昏睡中

6.为孩子准备一张干净温暖的床。要让孩子有一个舒适的入睡环境,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的腰、腿受凉。

7.消除引起孩子紧张的因素。树立孩子克服尿床的信心,及时发现孩子内心心的紧张。

8.对孩子的遗尿千万不要嘲笑,这样会加重他的自卑感,打击他的自信心;

而是应该对孩子不尿床的记录进行表扬和奖励,使孩子对不尿床的行为有愉快的情绪反馈,使不尿床的行为能不断地巩固起来。

家园共育策略


爱人者才能被人爱,就如同想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一样的相同道理。当然,想要孩子喜欢你,爱你,那你就先要喜欢他们,爱他们。

也许每一位家长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许多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长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更注重表达的方式,这样一来,当父母的爱变成一种简单不加修饰的说教时,孩子往往就容易产生对抗的情绪。当然,这种逆反心理的累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那么,怎样正确的向孩子表达爱呢?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而不是总是居高临下摆出家长的作风。

美国有位博士说,你应该准备一张每日爱的检查表:

1、告诉您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

2、通过温和的触觉来传达您对孩子的爱意。

3、关心您的孩子的行踪,注意到他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出去。

4、告诉您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注意到您的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6、问孩子对您的意见。

7、耐心而且彻底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8、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可以委与适当的重任。

9、因势利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那位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三种规则:

第一、留出时间。每一天至少留出15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坐在地板上和您初学走路的宝宝一去玩;或和您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或帮助您6-12岁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买一张激光唱碟。

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即使是发现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本着研讨的精神与孩子分辨道理,倾听他们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第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应该知道自己对孩子所说话的分量。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候情绪激动的对您说:“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这时候您不要上来就说:“你又犯什么错了?”相反,您应该设法澄清这件事,“老师对你大叫?那一顶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这句话将来会起到魔术般的奇迹,孩子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现在您能赶大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了。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那种令人困窘的情况就会随之消失,您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对您表达一种感受,您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回应。比如孩子跑回家对您说:“我的球队今天赢了!”这时您可以不要说:“去把外套挂起来!”或者“作业做了吗?”

相反,应该以一个问题的回应来说:“你们球队得分多少?”您的问题暗示了“我听到了你所说的事情,我对此感兴趣,想知道得更多一些。”这重沟通技巧是以兴趣向孩子展示了您对他的爱。

第三、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为家长,您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情绪。当您不能按照孩子的意愿给他买一辆价格昂贵的电动小汽车时,孩子会对您发脾气,甚至会以哭闹来要挟您。您可以不给他买那辆小汽车,但您不能不让他发脾气。因为对于还没有思想能力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他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来,而作为家长就要考虑诸多因素。因此,您应该在孩子哭闹过后再耐心解释为什么不能买

家园共育:怎样防止孩子脆弱的玻璃心


现在,好多家庭都有2胎娃娃,爸妈稍有不慎,就会引来孩子的“玻璃心”,从各方面的了解中,感觉其实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都起源于小孩太敏感脆弱玻璃心,自我调节能力底下,一点点挫折就造成极大的损伤。那么如何教育可以使孩子心理强健,不害怕挫折和打击呢?即便遇到问题,也可以良好的自我调节。

1、“透过你的世界观的,我的眼”

比方说,俩小孩打架,A妈妈把孩子拉开,问A“你怎么能让他欺负你?”那难以避免的,A长大了会有“受害者心态”。“他欺负我,全世界欺负我”。老这样看问题,脆弱那是妥妥的。B妈妈把孩子拉开,对B说“你俩是好朋友,老在一起玩儿,又亲密,发生点儿小摩擦正常。不跟你好的、不跟你玩儿也不会也有争执啊!”这何止是更淡定的视角,还是小处着眼的情商教育啊!我们都喜欢成熟、乐观、从容、坚定、心思澄明的人。

如果家长没有这样引导的功力,只能拼将来遇到好老师的概率了,特别聪明敏感的孩子这事儿也能想明白,不过是不是要走很多弯路、付上很多情绪代价?

2、“给坏脾气一个容身之处”

脆弱的孩子中有一拨,因为负面情绪累积的太多,太痛,所以才脆弱逃避。成人伤了心还不去谈恋爱了呢,何况小孩子?孩子脆弱有这样一个循环:事情有难度——面对的时候烦躁——被大人否认、压抑(有什么可着急的?你耐心一点儿!/你那么急躁有用吗?)——负面情绪得不到处理——面对可能再次出现的情绪“痛点”,选择逃避。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你很难过,跟某人倾诉,某人一副不以为然,你马上就生出“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强烈感慨,发誓“以后再跟这货说这问题我就是怂包”!

可你除了某人,还有某某人,闺蜜朋友什么的一大把,不愁没地儿宣泄。而孩子,除了父母以外,就再少有其他的情绪支持者了。如果在父母这儿都被堵,基本上就没戏了。按照循环走下去,脆弱逃避是迟早的。

3、“爹妈云淡风轻,孩子处变不惊”

见过不少火急火燎、凡事儿大惊小怪的家长,我妈是这样的人,我自己以前也是这样一个人。作为一个以前也有这毛病、现在“预后良好”的病友,我对这个问题,简直不仅仅能用“感同身受”来形容。我之所以以前脆弱,觉得一遇到事儿跟天塌了一样,本能地想要躲起来,是因为我妈是这样对事情反应的。从她惊慌的样子我觉着事儿很严重——大人都处理不了的事儿,小孩子就只能接受恐惧的折磨。

其实后来才发现是小事儿,没啥大不了的。但心理阴影已经存在了,习惯性的心理反应已经形成了。再说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学习心理学、完成充分地自我觉察。我的其他实践经验也告诉我,孩子之所以脆弱、逃避困难,跟爹妈反应过度绝对有关系。

所以,孩子急,孩子怕,孩子慌,咱得淡定。你从来见有战斗力的部队,中层将领着急忙慌地进入帐篷“报~~~~~”,其统帅啥时候跟着他一起着急过?不是胸有成竹地指挥若定吗?如果有着急,等着丢盔弃甲吧!整个部队会变得无比脆弱。所以,以“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做形容最恰切不过了。方法还是要找的,但是在情绪回应和思想境界上一定不能输了气势。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园共育:怎样消除宝贝的回园综合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