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实验:"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差别巨大

07-08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斯坦福实验:"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差别巨大》,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

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美国的小学老师已经制定了一个专门的“话术表”,当遇到学生表现突出的时候,就用这10句话来替换。对于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其实也是可以借鉴一下的。

1.你很努力

当孩子将他的劳动成果拿给你看的时候,除了要表示对成果的认可,也要表示对孩子的汗水的认可。

2.尽管很难,但你始终没有放弃

当孩子完成了一件对他而言非常艰难的事情时,家长一定要肯定孩子的坚韧心态和永不言弃的心。

3.你做事的态度非常不错

有时候,失去了成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正确的态度,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保持端正的态度。

4.你又进步了

当孩子能力有所提升的时候,家长应该从具体的地方表扬孩子的进步,让孩子养成注重细节的习惯。

5.这个方法很有创意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想法很胡闹,其实天马行空的思维才是孩子的优势,家长应当保护孩子的创新力而不是扼杀。

6.你和小伙伴的合作很到位

未来社会一定离不开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合作其实也就是一种沟通能力的表现,赞赏合作能力,也是提升孩子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7.这件事情你很负责任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领导者的话,就一定要从小刺激孩子的责任心和领导能力,让孩子体会到,领导一件事情的感觉有多么爽。

8.你帮同学完成任务,很棒!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别人,其实也是让自己进步的一种方式。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帮助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9.你很重视别人的意见,非常好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别人的意见对自己的决策会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夸奖孩子重视别人的意见,其实也能帮助孩子拥有更宽广的胸怀。

10.很高兴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能出色地完成一件事情,有时候是因为一个人的努力和细心,有时候是因为一个人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表扬策略,实质上就是表扬聪明,但效果很不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差别如此惊人


一句话即可区分表扬与鼓励

曾经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首先,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

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

“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

“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受到鼓励的孩子,更勇于接受挑战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

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挫折会让接受“表扬”的孩子倍受打击

第三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

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这次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表扬与鼓励的不同结果,差别令人震惊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

“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面对孩子,你必须要懂得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

“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真为你骄傲!”

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

“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真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而输不起。不让表扬成为孩子的“紧箍咒”,要让鼓励变成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定海神针”。其实家长有时候分辨不清鼓励和表扬的区别,就像唐僧也分辨不清真假美猴王。

表扬与鼓励教育的差别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答案会让你正视孩子教育方法的。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那么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呢?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表扬”与“鼓励”的差别有多大?


斯坦福大学着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斯坦福教授40年研究成果:孩子靠这项能力定胜负


斯坦福教授40年研究成果:孩子靠这项能力定胜负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沃尔特·米歇尔教授开展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心理学研究,其中有一个实验特别有趣,叫做“棉花糖实验”,它揭示了孩子成功的秘诀:延迟满足能力,米歇尔教授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快来看看他的实验过程吧:

实验开始,研究人员让每个孩子都单独进入一个设置了隐藏摄像机的小房间,然后把一个棉花糖放在孩子面前。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自己要离开房间一会,如果孩子在研究人员离开期间没有把棉花糖吃掉,那么孩子就能再得到一个棉花糖作为奖赏。但是如果孩子在研究人员回来之前把棉花糖吃了,那孩子就不会得到第二个棉花糖。所以孩子面临着这样的选择:立刻吃掉眼前的一个棉花糖,或者等一会,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就能吃两个。

米歇尔教授通过隐藏摄像机观察孩子的反应:一些孩子没等研究人员离开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面前的棉花糖,一些孩子在研究人员离开后扭动身体或跳来跳去,想要克制自己,但还是没有忍住,吃掉了第一个棉花糖,还有一些孩子一直忍住没吃,直到研究人员回来。

研究真正有趣的地方还在后面:时光流逝,孩子们慢慢长大,40年后米歇尔教授对当年的孩子进行了后续调查,了解了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调查结果耐人寻味。

调查发现,那些拥有自控力的孩子发展得更好: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拥有更好的社交技巧,而且在各种测试中都表现优异……可以说,拥有自控力的孩子在方方面面都能获得成功。那么自控力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么?能不能通过后天培养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决定再次开展棉花糖实验,不过研究人员在给孩子棉花糖之前,先给了每个孩子一盒蜡笔,并把孩子分成了两组。

研究人员向第一组孩子许诺,如果孩子在研究人员离开期间不打开这盒蜡笔的话,他们将得到一盒更大的蜡笔,但是研究人员并没有兑现承诺。研究人员向第二组孩子做出了同样的许诺,并且兑现了诺言。

可以想象,经过“蜡笔测试”后,第一组的孩子不再相信研究人员,在“棉花糖测试”中很快地吃掉了棉花糖,而第二组孩子则相信研究人员会兑现诺言,所以没有吃掉棉花糖。

罗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孩子的自控力并非是先天的,而是受外部环境和成长经历影响的,所以父母应该避免让孩子受到负面的影响,告诉孩子要学会抵制眼前的诱惑,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帮孩子学会自律。这里有三个简单的方法父母可以借鉴:

1.从小事做起,养成习惯

帮孩子从一些小事开始做起,慢慢地养成好习惯。比如说,如果想要让孩子养成锻炼的习惯,那么今天的目标就设定为慢跑10分钟,如果想要让孩子养成写作的习惯,那么今天的目标就设定为写5个句子。家长不要担心一开始练得太少,因为训练的强度可以慢慢地增加,重要是让孩子可以达到一个个小目标,逐渐培养孩子的信心,养成习惯。

2.每天去反思,持之以恒

宋飞是史上最成功的喜剧演员之一,他说要想创作好的喜剧就要写出好的笑话,要想写出好的笑话就要坚持每天写作。父母也应该这样去引导孩子,让孩子每天都回想一下自己做了什么,把一件件大事拆分成为不同的细节,不断反思改进,只要日积月累地坚持下来,孩子就会受益匪浅。

3.提高行动力,不要拖延

孩子每天要做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多,做起来也没有那么困难,只是孩子通常会犹豫、会拖延,比如发邮件、收拾房间,父母可以让孩子规定自己完成任务的时间,不断调整时长,让孩子掌握自己的时间,优化每天的安排,提高行动力。

“棉花糖实验”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你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父母们也可以在家里测测自己孩子的自控力,来看看孩子有没有延迟满足能力,能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斯坦福实验:"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差别巨大》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鼓励孩子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