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用正确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不足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07-21

今天早上入园时,承承妈妈愁眉苦脸地对我说:“老师,承承在家又含手指了,真拿他没办法。”承承是我们班的一个比较活泼的孩子,长的小小的但是特别机灵,大家都非常喜欢他,但是他有一个咬手指的坏习惯很让人头疼。和家长沟通时得知他们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身体很健康,只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他们安心了许多,但是改掉这个习惯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家里承承的父母想尽了各种办法都不管用,照咬不误。在幼儿园我也经常看到并制止他,但是效果不太明显,他会趁我不注意时候偷偷的咬手指,这个坏习惯再不改掉,对他以后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一定要帮承承改掉这个坏习惯。

用什么方法才能使承承不咬手指呢?真巧,今天下午有一节《认识小手》活动,我给每个孩子的手指上画上五官,并起上名字,让他们和手指娃娃做好朋友,要爱护它们,不能咬或者含他们,这样手指娃娃会不舒服的。接着,我又启发孩子们说出手指娃娃有哪些本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出很多答案,当然承承也回答了这个问题。借此机会我接着问:“手指娃娃做了这么多的事情,那么它的身上脏吗?现在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下就知道了。”孩子们通过视频观察发现指甲里藏了许多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我告诉大家这些细菌如果吃到嘴里,就会生病,因此我们一定要及时给手指娃娃洗澡,做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从此以后,我细心的观察着承承的一些变化,并及时的鼓励他,一周下来,承承咬手指的坏习惯慢慢改掉了。

孩子爱咬指甲,反映一种心理情绪,纠正孩子咬指甲的习惯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交朋友,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改掉孩子的坏习惯。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做游戏等。家长、老师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作为老师我很开心,看着孩子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心愿,同时也知道了我们对孩子要有耐心,对工作要有热情,在看到孩子不足时要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这样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好地进行下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正确对待孩子不肯认错


孩子年龄小,其生理机能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常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是难免的,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认识错误,改了就好。可是有些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错,倔强、执拗,确实令人生气。

1、孩子做错了事,自己不知是错的

如三四岁的孩子,常有把衣服纽扣扣错位,将袜底穿到脚面上,把两只鞋子穿反等现象;再大一点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顽皮、好打闹,有时会把衣服弄破,或是为了探个究竟,把新买的玩具拆得乱七八糟……这都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的,他全然不知错。对这类错误,家长不应该过多地责备孩子,更不要说那些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如:“你真笨”,“你真是没用”等等。而应该在“如何做”上给予具体指导,不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积极主动进取的愿望,在一次次战胜错误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本领,学会辨别对与错。

2、孩子做错了事拒绝认错

有的孩子个性强,倔强、执拗、任性、自以为是,做错了事不愿承认,怕认错后丢面子。有的孩子则从来没有认错的习惯,这与家长的教育有关系,如孩子摔倒了,家长不教育孩子走路要当心,反而怨地不好;小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家长往往是袒护自己的孩子,说别人的不是;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等等,都是导致孩子做错事又拒绝认错的原因。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急于追究错误的大小,而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承认错误上,首先,家长必须改变以上不正确的做法,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怨天、怨地,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再就是鼓励孩子说实话,以亲切的态度告诉孩子:“做错了事没关系只要勇改地承认错误并愿意改正,就是好孩子。”同时严肃地指出:“做了错事又不肯承认是错上加错!爸爸妈妈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待孩子表示认错后,肯定他的进步,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什么地方,其严重程度、不良后果等,教孩子应该怎样做,让他从中接受教训,为今后正确的行为打下基础。

3、孩子做错事,怕受惩罚,不敢认错

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呵斥就是打骂,常使孩子惊恐万状,无所适从。当孩子做了错事后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只好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要帮助孩子克服和纠正这种不良行为,家长必须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教育。

家长制的作风要不得,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孩子虽小,但也有他独立愿望,有自尊心,孩子做了错事,家长采取打骂孩子的做法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持冷静的态度,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本着重动机、轻后果的原则,原谅孩子因生理、心理因素及缺乏经验造成的过失。孩子毕竟是孩子,但是对其行为、品德上的错误则要毫不客气地给予严厉批评,绝不姑息迁就,以便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增强道德判断能力,少犯错误。

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


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谎言

一天下午放学时,小宇妈妈来接孩子的时候,向我讲述了一件她感到惊讶不可思议的事情。早晨,小宇爸爸送孩子入园,孩子下车时,一不小心手指被车门夹了一个黄豆大的紫疱,爸爸见没有什么事,于是就直接将孩子送入幼儿园了,没有与老师交流孩子受伤的事,反打电话给孩子的妈妈了,告诉她孩子的手被车门夹了,没什么大碍。放学时,小宇妈妈来园接孩子,小宇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涵涵小朋友打我了,还将我的手指打了一个大疱,老师批评了涵涵,涵涵跟我说:对不起”,小宇的妈妈听了很生气,认为这孩子怎么能说谎呢?便及时与我进行了沟通。我听了当时也感到震惊!但我又一想,不能简单地、武断地认为孩子在说谎,便和小宇的妈妈进行了分析:

一是:孩子可以将想象当作现实了,涵涵小朋友经常会与同伴发生冲突,与人交往出现攻击性行为。小宇手指被夹的时候可能受到了爸爸的责怪,便把自己的“不小心”想象成了涵涵的攻击性行为,发泄自己的不满,掩盖自己的过失,成人应该原谅孩子的过失行为,教给孩子避免发生过失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责怪。

二是:孩子受了伤可能很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家长和老师)的同情和关心,可是家长和老师都忽略了,或是反而有责怪的现象,于是孩子便找个对象跟自己说:“对不起”,进行自我安慰。对于感情细腻、敏感的孩子,成人在给予孩子同情和关心的同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鼓励孩子勇敢起来。另外,老师对某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过多批评,可能造成了孩子心中的负面影响,是老师教育过程出现的失误,发现问题后老师就忘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我的分析,小宇的妈妈一下子豁然开朗了,知道如何去做了。

要教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家长或老师应善待他们的谎言,根据不同情况客观分析,对他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即使孩子有了错误,只要说了真话,就应肯定他们的做人之道,并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不用打骂、惩罚、斥责等消极的方法对待孩子,或避免他们以谎言应付家长或老师,要与孩子成为朋友,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如果是因为家长或老师的原因造成孩子说谎,家长或老师应检讨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并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思维和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他们做出合理的解释。孩子说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成人应该细致了解从细微处入手,从而保护孩子脆弱的心灵。

育儿知识:如何正确的夸孩子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基本上都知道教育孩子要“正面激励”,整天“宝宝真棒!”、“宝宝太厉害了!”。但是这么一味地夸,真的好吗?万一哪天没人夸了,孩子心里难道不会有落差?

所以,夸孩子可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

如何表达才是对孩子最适用的夸奖方式呢?一起来看看这些基础的表达方式吧。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

2、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

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

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

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4、夸样貌不夸礼貌

“真可爱、真帅气!”这是家长喜欢的夸别人家孩子的用语。

可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夸样貌就会让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本领,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他们造成了误区。其实,你可以夸奖孩子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是他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喜欢被夸奖,过度的夸奖总是会适得其反,因此夸奖就要夸在点子上!

育儿知识:辅食水果的正确添加方法


水果营养丰富、口感甜脆,是宝宝最喜爱的主要辅食之一。最近不少宝妈都问我怎么给宝宝吃水果,为什么宝宝吃完水果就腹泻?是不是有些水果不适合小宝宝食用?今天,我们针对这些问题来个一次性大揭秘,将我们关于水果的疑问全部一网打尽!

一、不同月份的宝宝适合什么样的水果?

4~6月龄:榨汁、制泥

4~6个月的宝宝吃水果,有两个方法能比较方便地适应宝宝的咀嚼能力,一个是榨汁,一个是制泥

质地比较硬的水果如苹果、梨、草莓等都可以榨汁。质地较软的香蕉、香瓜、西瓜、质地较面的苹果等则可以用勺子浅浅地刮着吃,刮下来就是泥糊状,宝宝都能咽得了。软软的香蕉也可以用勺子压成稀糊状吃,硬的苹果、梨等还可以用磨泥器磨成泥状

果汁的营养远不如果泥,所以榨汁的方法要少用,每次也不能喂太多,更不要加糖。榨汁的水果中,皮可以吃的水果一般是果皮的营养要比果肉的营养更丰富,建议将水果洗干净后连皮一起榨,榨好后,用滤网把渣滓过滤掉

特别提醒:洗水果时,我们将洗干净的水果浸泡在淡盐水中5~10分钟,可有效清除果皮上的农药残留。此外,家长应该避免给宝宝吃刚从冰箱里面冷藏过的水果,需静置一段时间再喂给宝宝吃

7~9月龄:水果条(水果片)

7~9个月的宝宝吃水果,榨汁、刮泥仍然是主流,但是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新的方法,比如水果条。这个时期的宝宝正处于出牙期,很喜欢咬东西,也就是磨牙,水果条正好可以起到磨牙的作用

苹果、梨、香瓜都可以做成拇指粗、1寸长的条给他抓着吃。但是长度不能太长,太长有可能折断或者被宝宝大块咬下,造成卡喉。切多长,可以放到宝宝手里试试看:让宝宝整把握着,能露出一点头是最好的,宝宝正好能咬住,却不容易折断

在这个阶段内,除了水果,萝卜、黄瓜、番茄等类似水果的蔬菜都可以做成磨牙条给宝宝吃。不过,水果条的主要作用是磨牙,宝宝真正能吃到肚子里的部分非常小,作为营养的必要补充,刮泥、研磨成泥吃或者榨汁喝,还是吃水果的主要手段

特别提醒:给宝宝吃蔬菜或者水果条的时候,必须有大人在旁边看着,一旦发现他咬下一大块,就要及时从他嘴里掏出来(大块水果,或葡萄等误吞会使宝宝有窒息的风险)

10~12月龄:练习吐皮、吐籽

10~12个月宝宝的牙齿的咀嚼力度和舌头的灵活度都已经有了相当的提高,给宝宝吃水果的时候,榨汁、刮泥、磨成泥仍是主要方法,水果条(水果片)的方法仍可继续使用,另外还可以直接尝试整个水果

苹果、梨等洗干净,不用削皮,直接给宝宝,宝宝在吃的过程中会尝试把皮啃下来然后吐掉。如果是吃葡萄,剥皮之后可以不用把籽挤出来,告诉宝宝把籽吐出来,看他能否做到。吃西瓜也可以这样做。吐皮和吐籽练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宝宝舌头的灵活度,对他尽早掌握饮食安全的相关技能和提高语言能力都有好处

特别提醒:练习吐籽的水果一定要是籽比较小的种类,西瓜、葡萄和石榴都可以,即使没吐出来,也能咽下去,不会噎着。而红枣、荔枝之类籽比较大的,就不能让宝宝独自去吃整个的了,以免噎着

二、哪些水果容易引起宝宝过敏?

1.榴莲、龙眼

这类水果一般价格昂贵、营养价值也较为丰富,因而家长们总是愿意为孩子买点尝尝。但是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榴莲还是龙眼都是热性十足的水果,即使是身体比较弱的大人吃多了,也很容易出现咽喉疼痛、大便干燥、消化不良等上火的现象,更何况是消化系统本身就娇嫩的孩子了

2.芒果

芒果这种食物评价两极分化的厉害,爱它的人把它夸上天,恨它的人一点都不肯碰。其实芒果的汁液当中含有的特殊成分,容易导致人过敏,而小宝宝的免疫系统正处于建立期,出现过敏现象的概率也更大,待宝宝稍大些再让宝宝和芒果接触才是个好选择

3.荔枝

荔枝也属于一种“贵族”水果,然而它是最需要注意的,因为荔枝吃多了可造成体内血糖下降,从而出现饭量大减、面色苍白手脚发凉等症状的“荔枝病”,而这个若是不注意,可能会导致人出现呼吸衰竭。对于贪吃的宝宝而言,这并非一个好的选择

4.猕猴桃

近年来儿童对猕猴桃产生过敏反应的数量急剧上升,如果你什么都没有考虑过就给宝宝吃猕猴桃,这个影响非常大,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因过敏而产生的患病率已经有些震惊,从有些成年人对猕猴桃的过敏反应只是一些轻微的症状可以看出,婴儿和5岁以下的儿童吃猕猴桃是有着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5.西瓜

西瓜是夏季的象征,坐在空调屋里抱着一半个西瓜用勺子吃,简直幸福指数上涨啊。不过你知道吗?如果你的宝宝有明显季节性花粉过敏,就要让你的宝宝尽量远离西瓜,据统计,至少一半对花粉过敏的人也出现了对西瓜过敏的情况,因为西瓜里含有一小部分的花粉成分。西瓜引起的过敏反应通常在嘴巴、舌头和喉咙,如喉咙瘙痒和舌头肿胀

6.菠萝

菠萝含有能分解蛋白质的菠萝蛋白酶,它是引发菠萝过敏的主要成分,对口腔黏膜和嘴唇幼嫩表皮有刺激作用。菠萝过敏症表现为阵发性剧烈腹绞痛、呕吐、腹泻,并有皮肤瘙痒、潮红,四肢及口舌发麻,多汗,荨麻疹,结膜出血,呼吸困难等。处理及时,于2~3日内可恢复

特别提醒:若宝宝出现过敏,家长应立即停止进食菠萝,洗净手部和脸部并及时就医。正确食用菠萝的方法是:将菠萝切成小块放在盐水中浸泡20分钟或者加热蒸煮,菠萝口味更加甜美,并且,可破坏菠萝中致敏性物质蛋白酶,达到脱敏的效果,避免宝宝过敏

7.桃子

桃子营养价值高又比较甜,很受宝宝欢迎。然而给宝宝吃桃子,也有引起过敏的情况,宝妈还需要多注意

吃毛桃过敏的原因有点复杂,可能是接触桃毛引起全身瘙痒过敏,也可能是桃肉引起的过敏。吃桃子过敏可表现为起红疹子,瘙痒,过敏性休克等症状。在给宝宝吃桃子时,宝妈切记要清洗干净,避免让宝宝接触桃毛。如果夫妻二人或家庭成员有对桃子过敏的情况,给宝宝吃桃子时更是要多谨慎

另外,宝宝吃桃子不过敏的情况下,给宝宝吃桃子的同时可不要大量饮水哦。桃子里的糖分多,在水份的作用下会大量发酵,易引起腹泻

这只是一部分已经出现了过敏反应的水果,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水果不要让宝宝吃生的,比如对银桦树花粉过敏的孩子就不能吃苹果、李子、桃、油桃这些,幸运的是煮熟后水果中的过敏原会被破坏,我们可以吃煮熟的水果或者罐头

三、怎么增加水果种类?

为宝宝添加水果辅食时,家长需先少量添加一种水果,比如八分之一个苹果,然后观察3天,确保宝宝无过敏或其他不适现象之后,再一点一点地加量,或增加另一种水果。

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嫉妒心


我们班的宝宝年龄都在2-3岁,这个时候孩子的嫉妒心理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在自我意识萌芽的同时,每个孩子都会产生一定的嫉妒心。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嫉妒心理呢?

1、倾听孩子的心理感受,了解幼儿嫉妒的原因。

幼儿往往会对于拥有自己所没有物品的同伴或者受到老师表扬的同伴表现出愤怒,这时教师需要正确引导,而不是大声呵斥他。

2、尽量避免使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环境刺激,正确评价每个幼儿。

每个幼儿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恰当的表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可以肯定他其他方面的优点,告诉他哪一方面还存在不足,使幼儿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

3、转化幼儿消极的嫉妒心理。

采取积极的方式使嫉妒的消极作用向积极方向转化。如核桃看到红花栏里自己的贴纸比别的小朋友少,老师可以鼓励幼儿说:“瞧,你已经有三个小红花了了,再有一颗爱护玩具的贴纸就可以跟其他宝宝一样多了,加油哦!

4、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讲故事、做游戏,使幼儿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可能各方面都胜过别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育儿知识:如何教大班孩子正确看待输赢


现代社会谁都回避不了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没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一个人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生活在今天的孩子,要想让他们能在明天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成为生活的强者,就要特别注重对幼儿竞争意识的培养。但是,过犹不及。鉴于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家长从小就对孩子灌输“只能赢不能输”的观念,但是让孩子如何对待输赢,当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该如何面对呢?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竞争呢?

首先,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两个道理:一是要正视输赢,“胜败乃兵家常事”。做竞赛性游戏有赢也有输,能赢固然很好,输了也没有关系,只要进了最大努力就行;二是认输并不是服输。认输只是承认自己当时不如别人,但并不意味着自己甘愿一直不如别人;输了之后,要认真分析原因所在,以便进一步学习、提高,争取下一次能赢。

幼儿学会了正确看待输赢,接下来怎么做才能培养他们的竞争能力呢?

(1)大胆放手,培养幼儿的主动精神。

竞争意识,从其实质来说就是主动精神,也就是“我要学,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学,要我做”。这种主动不仅是幼儿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内在动力,也是幼儿及时抓住机遇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宠着、爱着,特别是爷爷奶奶,恨不得什么都包办代替,养成孩子依赖性强的坏习惯。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养成惟我独尊的个性,难免在今后的社会中受挫。所以,很多时候家长都必须得“硬”起心肠,只要孩子能做的就不帮他做,只要孩子能说的就不代替他说,把孩子推到前面而不是扶着、抱着他,这样才能让孩子逐渐意识到:一切都得依靠自己,只有自己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成绩,才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2)提高效率,加强幼儿的时间观念。

竞争既要强调实力,又要讲求实效。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幼儿惜时、守时、抓紧时间、提高效率的意识和习惯。从孩子上幼儿园起,成人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比如:放学回家,他先要完成作业才能玩,晚上再精彩的电视节目也不能多看,到了规定的时间就要上床睡觉。慢慢地,等他长大了一点后,就让他自己安排作息时间,并督促他执行。有时,孩子马虎偷懒了,也给他一些小小的惩罚,让他感受到“如果不抓紧时间就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事实,进而接受教训,逐渐形成时效观念。

(3)正视输赢,磨练幼儿的意志品质。

竞争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的,怎样正确对待输赢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竞争行为,因此竞争最终将是意志力的较量。一般来说,一个人经受的考验越多,承受的困难和压力越大,意志就会磨练得越坚强,也越不害怕竞争。

输赢是我们一生中必须去面对的问题,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不让他们正确面对输赢。要让孩子有一定的竞争意识,让他们知道赢了不能骄傲,输了不能气馁,这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如果家长一味地让孩子只能赢不能输,孩子的承受挫折能力会很差。

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有发展。培养幼儿从小就有竞争意识,不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让幼儿从小懂得爱拼才会赢的道理,才能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多姿多彩的大舞台上利于不败之地!

正确对待孩子的“怪问题”


“为什么”是孩子最早会问的问题之一。虽然数不清的为什么常常会让最有耐心的父母都头疼不已,但这却表示,孩子正在以主动的方式学习。

这些“怪问题”孩子有没有问过你呢?看看这里的答案能不能给你一点启发。

1、为什么下雨后蚂蚁会从地底下爬上来

因为蚂蚁住在它的地下宫殿中。尽管科学家们不能确定,但他们还是认为,雨下得很大的时候,蚂蚁的地下宫殿里会积很多水,蚂蚁怕被淹死,所以就会爬到地面上来。

2、为什么长颈鹿有那么长的脖子?

因为长颈鹿爱吃长在大树顶上的新鲜叶子,但这些树非常高,为了吃到这些叶子,长颈鹿就一定要有很长的脖子才行。有些长颈鹿的脖子有2米多长呢!

长颈鹿的脖子虽然很长,但是它们脖子里的骨头却和我们人类的一样多,只是它们的每块骨头都很长而已。

3、我们为什么要住在房子里?

我们只有住在房子里才能抵御坏天气,抵御夏天炎热的太阳和冬天寒冷的北风。世界各地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房子,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居住的气候环境。比如那些居住的河畔的人,常常用竹子或木头将房子支在半空中,以抵御洪水的侵袭。

4、为什么我得打扫自己的房间?

为了照顾这个家,爸爸妈妈有很多工作要做。你也可以帮助爸爸妈妈,那就是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东西。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家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当然,对你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问题。这时,你可以参考儿童百科全书之类的书籍。尽管书里提供的有些答案对学龄前的孩子过于复杂,但只要你略作调整就可以让孩子理解了。

孩子的问题有特点

孩子的“为什么”除了和成人一样,是对知识信息的要求之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

●以“我”出发。对于孩子来说,问“为什么”的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比如孩子问“为什么那台机器声音这么大?”就完全可以理解成“你保证它不会弄伤我吗”。

●想得到某种承诺。有时候,孩子问“为什么”是为了让大人给他一种承诺,比如他问“为什么我要照相?”就是想让你告诉他“因为照片可以留作纪念,宝宝长大了也可以看到小时候的样子。”

●表示惊讶。很多时候,孩子向你提出问题,是为了表达他的惊讶之情。比如孩子问“为什么雨下得这么大?”更多的是他看了屋外的瓢泼大雨之后发出的感慨。

对待“怪问题”要有“好态度”

提问是孩子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所以无论孩子的问题多古怪,都要请你认真对待。

●弄清孩子想知道什么。孩子常常没有能力提出一个完整确切的问题,并以此获得他想知道的信息,所以有时候你的答案并不能令孩子满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回答之前,你可以先反问孩子一个问题:“宝贝,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还是不知道孩子想问的到底是什么,你就可以问一个指向那个答案的问题,比如:“松鼠在窝里睡觉。你是不是想知道这个呢?”

●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回答。学龄前儿童并不需要知道每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你只需要用适合他年龄的词语回答他就行了。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问:“为什么东西会往下落?”一种很不错的回答就是:“地球在拉它们。地球这样做你是看不到的。这种现象还有个特殊的说法:引力。”

●承认自己不知道。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你不是一个“万事通”。当孩子提出你根本回答不了的问题时,你大可以直截了当的告诉他:“对不起,这个妈妈也不知道。”孩子会理解的。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会想办法找到答案,并且的确这样做了,那就更好了。

●不要打断孩子的问题。无论一系列“为什么”让你有多么心烦,也请你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的问题太多了,烦死人了!”这只会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问问题不好。

这时正确的做法是,设法把问题往后拖一拖。你可以对孩子说“妈妈正在做家务,你过会儿再问,好吗?”或者试着换个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可以问他:“我们一起玩‘过家家’好吗?

正确对待孩子的坏习惯


正确对待孩子的坏习惯转眼间,孩子们又开学了,宝宝也上幼儿园嘞,她上幼儿园可开心了,不像别的孩子一直哭,而是对这么多小朋友感到新奇,对新环境有很多的期待,爱上了幼儿园。这让我非常的欣慰,孩子一天天长大了。

可是没上幼儿园几天,许多坏习惯都带回来了,比如说地上随便座,咬手指甲等。最让我担心的就是在想事的时候喜欢咬手指甲,开始只是偶尔咬,可时间一长,不仅是想事情的时候,就是看电视的时候也咬指甲。虽然我经常提醒宝宝,但是宝宝每次都记不住。

我知道想要宝宝改掉坏习惯,就必须用一种方法,让她知道咬指甲是不好的。

周末,我准备了一下资料,打算给宝宝“上课"。

“宝宝,你看看这个"。

我吧图片递给宝宝,上面的东西让宝宝吓了一跳。

“这是什么呀,看着真恶心。"

“这是妈妈从医生阿姨那里拿的",我指着图片上的东西说,“你看这些东西就是放大的细菌,是不是很吓人。"

宝宝点点头。

"你知道吗,这些细菌都是你指甲里面的。"

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是吗,我怎么看不到呀。"

"细菌是一种很微小的生物,眼睛是当然看不到的,不过你看,"我指着宝宝的指甲,"你看这里面是不是有黑色的东西?"

"这就是细菌?"

"这些是脏东西,里面就有这样很多的细菌,你想想看,你咬指甲的时候,这些细菌都跑到你的嘴里,然后跑到你的肚子里,是不是很可怕。"

"真的好吓人哦",宝宝看着自己的指甲。

"是呀,所以你以后不能在咬手指甲了"。

经过我这样一讲,宝宝开始注意不在咬指甲啦,慢慢的改掉这个坏毛病。

孩子难免有一些不好的习惯,这时,一味地指责或者打骂都只能起到反作用,因为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他觉得是无所谓的行为,强行阻止只会让他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做为父母,面对孩子的坏习惯,应该耐心的解说和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习惯是错误的,才能让孩子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