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

09-29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一位幼儿园教师,我们希望能让小朋友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写好一份优质的幼儿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幼儿百科:蜗牛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编辑推荐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幼儿百科:蜗牛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关于“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有关《我们的蜗牛朋友》课件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 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2020幼儿园大班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及简单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提问和表达,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探究的快乐。

4.探索、发现生活中蜗牛的特征。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观察记录本

活动过程:

一、引发问题,激发孩子仔细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老师:我发现孩子们对蜗牛特别感兴趣,你觉得你最想知道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背壳有什么作用?

幼儿:我想知道蜗牛的眼睛在哪里?耳朵在哪里?鼻子在哪里?蜗牛有牙齿吗?它怎么吃饭的?

幼儿:蜗牛有脚吗?如果没有脚,那么它是怎么走路的呢?

(老师的思考:孩子们提出来这么多有趣的问题,其实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把蜗牛拟人化,把它和小朋友自己的身体功能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而且这些问题还真的难到我了,我也需要去查阅资料才能得到答案。纲要也指出: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何不把问题又抛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呢)

老师:老师对小朋友提出的这些问题也很感兴趣,那我们以后天天早上都去观察蜗牛,看看蜗牛五官到底在哪儿?再仔细观察蜗牛的没有脚是怎么走路的?我们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观察完后我们要一起分享,看哪个小朋友的发现最多。

二、幼儿观察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观察和简单记录。

老师:孩子,你看到蜗牛的头了吗?看到它的眼睛和鼻子了吗?

幼儿:老师,我只看到一个背壳,没有看到蜗牛的头。

老师:那再等等看,可能蜗牛一会儿就会伸出头来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把头伸出来的时候头上还有两个小黑点。

老师:真的有,看仔细了,长在头部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赶快把它记录下来吧。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爬过的地方有一条白色的印子。

老师:真的,观察得真仔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其它的蜗牛爬过的地方是不是都有一条白色的印子呢?

幼儿:好的。

幼儿:老师,我发现蜗牛真的把我们的菜叶吃掉了,但是我看不见它们是怎么吃的。做操前我只看见它在那儿趴着,喝完牛奶后我再看的时候就看见菜叶上有一个洞了。

幼儿:老师,每次我一伸手要去摸蜗牛的时候,它就把头缩进去了,我都看不到它了。

老师:那赶快把这些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和小朋友交流,看他们是否有一样的发现。

(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孩子们的观察非常仔细和耐心,除了晨间活动我组织去观察以外,个别孩子自由时间也去观察,下午放学的时候也会去观察,而且观察一次都要持续很长的时间,还一边观察一边和同伴说着自己的发现。)

三、梳理交流,了解蜗牛的外形特点,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其它问题。

老师:你们观察到蜗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五官到底长在哪儿?

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观察记录本上来和小朋友进行交流。

(幼儿有的画出来一个圆形的贝壳,有的画出来露出头的蜗牛,还有观察得更仔细的孩子还画出了蜗牛贝壳上的一些花纹。幼儿普遍在露出的头上画了眼睛和嘴巴。观察得细致的幼儿孩子头上画了两个触角。有的幼儿还和小朋友分享了蜗牛走路的动态,爬着一动一动的就往前了)

老师:小朋友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也可以提出了来,看其它小朋友有没有答案。

(孩子们提出了没看到蜗牛怎么吃东西,怎么听声音,背壳有什么用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但是通过观察也没有得到答案。)

老师引导:孩子们,你们提出的蜗牛怎么看、怎么听、怎么吃东西的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你们觉得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得到这些答案呢?

幼儿:上网查询、问爸爸妈妈、看书。

老师:那我们就分头去查资料,明天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四、分享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老师:你们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答案是什么?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幼儿:我爸爸给我做网上查了的,我爸爸说蜗牛的视力很差,只能看一点点地距离。

幼儿:蜗牛走路的时候是爬着走的,它会分泌粘液,让路湿一点,这样爬着走就不伤身体了。那个白色的印子就是蜗牛分泌的粘液。

幼儿:蜗牛的背壳是保护的作用,它怕光和坏人,看到强光或者危险的东西就把头缩进去。

幼儿:我妈妈说蜗牛有它们自己的语言,碰碰触角就表示它们在说话了。

老师:小朋友都说出来自己的答案,真能干。接下来我们给蜗牛朋友画个像,把我们知道的都告诉别班的小朋友好吗?

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展板:我们的蜗牛朋友。

活动反思:

教育内容的生成应基于孩子的问题需要。孩子们的在观察蜗牛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说明孩子们在思考,在分析,需要得到一定的支持与帮助,这时如果老师视而不见,那么就会错失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通过对孩子问题的分析和思考,确定生成蜗牛这个主题的教育活动,我觉得能够发展孩子的细致观察能力,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而且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大胆分享交流的能力。

教师采取的行为策略应有利于孩子目前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孩子们提出了有关蜗牛的若干问题之后,我采取了三个策略来解决问题。首先我选择了采取了激发孩子仔细观察这样一个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细致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的能力,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是优良的学习品质,对孩子解决目前问题和今后的成长非常有帮助。第二,我采取了让孩子主动寻求答案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是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孩子们除了观察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家庭教育资源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这一策略可以发展孩子用多种方法大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采取的策略是幼儿大胆分享和交流的策略。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蜗牛有了自己的认识,产生了表达和分享的需要。于是我就采取了这一策略。这一策略的产生是为了让孩子在分享活动中充分表达和聆听别人的答案,发挥同伴互助学习的作用,对发展幼儿语言倾听与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有促进作用。这3个策略的解决既有利于目前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需要。

教师隐性地指导是为了突出孩子主动地学习。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有关蜗牛的知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通过观察和询问得到答案的,这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答者,促进了幼儿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的作用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观察和交流的平台,发挥的是隐性指导作用,重在激发和调动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孩子体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感受其中的快乐。

幼儿百科: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蜗牛》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爬行方式,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放大镜、玻璃瓶、塑料板、木板、玻璃板、木棍、各种食物等。

活动过程:

一、捉蜗牛

雨过天晴,带领幼儿到野外捉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提问:你是在哪儿捉到蜗牛的?捉了几个?

二、采用多种方法观察蜗牛

1、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说出其特征。

2、用手触摸蜗牛的身体和壳,轻触蜗牛的“角”,看有何反应。

3、将蜗牛分别放在塑料板、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观察留下了什么,从玻璃板的背面观察蜗牛的身体。

4、游戏:蜗牛赛跑。每个幼儿选取自己的“最佳选手”参赛,看哪个蜗牛获得冠军,从而观察蜗牛的爬行方式。

5、让蜗牛相互背负着爬行。观察大蜗牛驮着小蜗牛、小蜗牛驮着大蜗牛爬行有什么不同,小蜗牛驮阗大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6、让蜗牛在竖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断调转木棍的方蜗牛(大班科学)向,看看蜗牛会怎样,蜗牛为什么掉不下来?

7、幼儿自由观察,引导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方法。

三、喂蜗牛

鼓励幼儿用不同的食物喂蜗牛,观察一下它们爱吃什么。

四、养蜗牛

和幼儿一起讨论饲养蜗牛的条件。

创设下列不同条件,让幼儿观察,动脑思考:你想将你的蜗牛放在哪个“家”里饲养?为什么?

1、将蜗牛放入空瓶中,瓶中盖上玻璃。

2、将蜗牛放入有水的瓶子中,瓶口盖上纱布。

3、将蜗牛放入有干沙的瓶子里,瓶口盖上纱布。

4、将蜗牛放入有湿沙的瓶子里,瓶口盖上纱布。

鼓励幼儿想办法为蜗牛创设更好的“家”。

幼儿在欢快的“蜗牛与黄鹂鸟”的乐曲中,模仿蜗牛爬行的动作,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一)、准确把握教材本课是观察蜗牛这样的小动物,在活动中,我从动物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入手,在环境布置和材料选择上有的放矢,考虑较为周详。由于蜗牛具有胆小、怕受惊扰、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等生活习性,在环境布置上,我利用窗帘遮挡光线,要求学生较为安静,不能惊吓我们的动物朋友,营造了一个适宜蜗牛出来爬行的物理环境,课堂上的蜗牛表现得很活跃。在材料选择上,蜗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张明胶片,底下衬一张白纸。白纸是为了防止桌子与蜗牛相近的颜色混淆学生的观察判断,明胶片的利用有两大作用,第一是减少磨擦,利于蜗牛的爬行;其二是让学生能多角度地对蜗牛进行观察。在材料中还用到了纸杯,一方面是蜗牛会乱爬,会影响到课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把蜗牛套入纸杯中,减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倾听同学的发言。

(二)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3分,汇报交流6到7分钟。第二个活动学生小组观察蜗牛壳用时6分,汇报交流9分。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送给学生的蜗牛食物,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对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三)对本课以及科学教学的一些探讨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幼儿百科:蜗牛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我们的蜗牛朋友》及教学反思》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幼儿园大班教案及反思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