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比!

09-29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育儿观念: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晚上,嘟嘟在餐桌上问爸爸:“粑粑!粑粑!你知道你们家长最喜欢什么样的小孩吗?”爸爸想了想:“聪明一些的,懂事一些的乖孩子!”嘟嘟马上摇摇头,嘟着嘴巴说:“才不是呢!你们喜欢的是别人家的小孩啊!”

家长总是这样,在和人聊天的时候,谈到孩子,总会莫名其妙的就贬低自己的孩子,夸奖别人的孩子,甚至有些父母还整天唠叨唠叨去的,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攀比,然后输的还总是自己的孩子。

殊不知,这样的话语,带给孩子的是多么大的伤害!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什么都不懂或者什么都不在乎,当父母经常说这样的话时,大人给孩子的感觉是背叛和遗弃。

孩子可能因为小还不会反抗,但这种负面的不良影响会慢慢积累,孩子渐渐地不仅学会了嫉妒,还对父母产生怨恨,这种“别人家的孩子”会让孩子非常在意大人的看法,心灵也会变得异常敏感。

贬低孩子,具体有哪方面的危害?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无论让孩子跟差生或优生比较,都是不健康的心理。经常跟差生比较容易让孩子沾沾自喜、自满自大,如果跟优生比较,听到父母表扬别人贬低自己,孩子会因为不如人而自尊受创。

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不如人时,很可能孩子已经很失落,甚至正在想办法努力。如果无知的父母这么一对比,孩子感觉到大人的背叛——父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不喜欢自己,孩子无论在父母面前还是“别人家孩子”面前都会觉得低人一等,也没有了改变的动力。

孩子会抗拒反感

处于弱势的孩子被“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是非常受伤的,孩子由于难受会抗拒反感,久而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比如“他那么好,你让他当你儿子”,“我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我就是这样子”,或者故意往差的方向表现,以表达自己的不满。

相信作为父母的你,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管是童年时学习成绩的对比,还是成年后工作的对比、相貌的对比、成就的对比等等,把你和别人做对比,你不如意时自然会非常的难过、不舒服,但你想过没有,身为父母的你,怎么也把这份难受转嫁给自己的孩子了呢?

“别人家孩子”给你带来了多少阴影,难道你已经遗忘了吗?如果你还记得,那你怎么会忍心把这份阴影带给你可爱的孩子呢?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个性,也有自己的脾气和发展路径,没有绝对的优秀和不优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无需进行比较。毕竟,人生的马拉松,从来不是谁跑在前面就是赢了。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培育自己的孩子,让他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请勿拿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这么争气呢!”……您小时候是否经常听到父母唠叨这些熟悉的话语,您现在是否也常对孩子这样说呢?最近,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毕业时,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

微博热议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最近,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万六千多条,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

做我自己abc:大人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比如说“看看人家谁谁谁,人家干什么都比你干得好,再看看你”大人可知道孩子听了心里什么滋味吗?

Dr_Bruce: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孩子”。

八月堂: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吴雨熹peter:“别人家的孩子”引发社会大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反感呢?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长对他/她的要求是什么?特别是孩子进入12岁后的“身份认知模糊期”,他/她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家长又反复拿“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泛个性的优点集合体来指导他/她,孩子必然会迷失方向。

歇在树上的风_p23:与女儿一起读《别人家的孩子》,女儿慨叹:我怎么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对她说:你一直都是别人的“别人家的孩子”。

学途: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或是把自己没有上好学的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CrossCloud: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好而自己家的不好。那是因为有的家长虽然和自己家的孩子朝日相处,但确不懂如何客观评价孩子,更多地看到了缺点,而却非常愿意看到或听到其他孩子如何优秀云云,殊不知有时看到的只是表面。

痛苦经历:“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也许还会延续到高中、大学。”现在读初三的小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小恒说,一开始我的心态是很生气,觉得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我强,认为他们不喜欢我,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厌烦,对他们的这种所谓的“激励”的教育方式很厌恶。

家长经验:把自己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公务员陈梅佳曾经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而与女儿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那时女儿上初二,有一次她无意中在女儿面前说起同事的女儿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哪知女儿非常敏感,立马很委屈地说:“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以前看到女儿类似的反应,陈梅佳都会认为女儿不够虚心,见不得她表扬别人。可是这次女儿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女儿做女儿好了”,她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

后来冷静下来一想,陈梅佳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将女儿,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陈梅佳说:“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置若罔闻。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后来,我和丈夫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专家建议:比别人不如比自己

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黄老师表示,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父母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此外,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

“别人家的孩子”动手能力是怎么培养


我家宝贝都是在三岁左右进的类似于幼儿园的私立小学学前班,主要图的是这里有正式的执照幼教,原本是寄希望于老师的知识启蒙。可是慢慢的我发现孩子们在幼儿园除了每天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老师们带他们做得最多的,还真不是识字,写字,数数这类智力启蒙,而是各类手工!老师的话是:三岁左右正是孩子们手上小肌肉群发育时期,让孩子们学习使用各种家用工具会提高孩子们的手指灵活度。

不仅如此,幼儿园的老师还会教孩子们一些简单又贴近生活的劳动技能:比如带孩子们到户外的小花园里进行各类田间游戏,顺便传授给孩子们植物生长的原理;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了厨艺课…… 等等,这也算是在实践中学习吧,既好玩又有趣,就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不知不觉的就有了进步。

学校:各式各样的课题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表现主题

上了小学,按说总该以功课为主,少玩这些“没用”的手工游戏了吧?其实不然,虽说孩子们专门做手工的时间缩短了一些,但孩子们动手能力培养却用另一种方式得到补充----那就是做课题。

上学的孩子们动手能力自然不是学前班的幼儿可比,老师还经常启发小朋友们用手头上简单的环保材料,比如卫生纸的纸筒内芯,饮料瓶,甚至鞋盒子,他们可以用这些东西还原书中的一个场景(阅读类课题),做出海底生物世界,一个动物园(科学类课题),我甚至见过孩子们用冰棍筷子搭出来的艾菲尔铁塔(手工类课题)!

社会:商家回馈社区,为孩子们提供手工活动的各类材料

在美国可以说整个社会对孩子们的教育都很重视,不仅是学校,就连商家各类回馈社区的行动,最后都会体现到孩子身上,比如销售各种建材的HomeDepot,各家连锁店在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会为孩子们提供自己动手做家具的机会。

这类活动,不仅商家要提供机会,还需要家长努力配合,不仅要把孩子送来,还要陪着孩子一起来玩,毕竟在活动中使用的是货真价实的锤子,钉子,年纪小的小朋友没有家长的陪伴是无法独立完成的。

这种活动好不好玩?不用我说,但是看拥挤的人头,很多小朋友身上一身的颜料,就可以想象它们玩得有多开心,毕竟这是一个机会孩子们可以玩大人的“玩具”,好玩不好玩在其次,难得的是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就是弄坏了家长也不会批评,不是么?

家庭:父母的支持是孩子们手工活动的动力

不知是否因为父母经常在厨房活动的原因,这个地方一直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在美国很多家庭主妇都很喜欢自己做各类甜点,我们也经常会收到邻居做的蛋糕和饼干,这简直成了敦亲睦邻的一大利器。

除了带孩子做家务,美国父母对孩子们要完成的各类课题也是倾力支持,我们家宝贝每次课题的手工活动,都是我们全家人的智慧结晶。

总而言之,美国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是日积月累的手工活动锻炼出来的,而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支持与鼓励,则是孩子们创造力与兴趣的源泉。

育儿观念:当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时,请沉住气


育儿观念:当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时,请沉住气

幼儿园举办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我们点点班邀请家长来园看孩子在园的一日活动,亲身了解自己宝宝在园的情况。集体活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孩子们有序的进行着,给爸爸妈妈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到最后活动接近尾声时,我组织孩子们操作学具,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沅沅选择的是彩色圆柱体排序的工作,按照要求这个工作应该是从左到右从粗到细逐一排序,先拿最粗的,然后在剩下的当中继续找到最粗的,依次排列。沅沅一上来就拿了个不粗也不细的,自己摆起来,站在一边的妈妈一看就急了,叫起来:“沅沅,沅沅,不是这样摆!”我轻声示意沅沅的妈妈,沉住气,慢慢看。只见沅沅从中间那个不粗不细的逐一越来越细摆下去,摆完了,剩下那些粗的,又从中间挑最细的挨个往左摆,这时其余的孩子都完成了,只剩下沅沅在那,妈妈又一次着急了,恨不得亲自动手去摆,脸色也沉了下来。我又一次示意沅沅妈妈沉住气,耐心看。沅沅把剩下的圆柱体一个个挨个试,摆错了摇摇头,嘴里嘟囔着:“不对,不对。”摆对了满意地笑了。终于,沅沅把圆柱体正确的从粗到细排列起来了,周围的家长都鼓起掌来,沅沅妈妈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幼儿园经常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目的是加强家园之间的了解,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了解老师的工作。总有一些孩子,他们会在家长开放日中表现的这样那样不尽人意,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面子上挂不住。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你静下心来,给孩子时间,每件事情,在孩子的这个年龄段该学会的东西,他们都会学会,只不过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孩子学得慢一些罢了。所以,当自己的孩子表现的不如别人时,请家长一定要沉住气,相信孩子,他们是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育儿观:不要拿孩子做攀比


育儿观:不要拿孩子做攀比下班回到家就听到婆婆在训儿子:“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某某某现在在做什么,你就知道天天要去广场玩,不能做点有利于学习的事吗?”看到儿子小脸上是一脸的不服,回应着婆婆说:“广场上人多得去了,你就知道天天呆在家里,你怎么就不像别人的奶奶一样天天去广场呢?”听明白了,原来儿子又想到广场溜冰去,可奶奶不肯陪,就出现了这一幕。我不能说婆婆的不对,因为老人教育孩子是从攀比中走过来的,她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和存在性。我只能找个借口带儿子去广场玩玩。等儿子消气后,再跟儿子重谈了这个话题。我问:“奶奶跟你说的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儿子说:“我没错,奶奶不陪就算了,还老拿我跟别人比,哼!不理奶奶了。”说着,委屈的泪水还在眼里打起转来。我边把儿子拥到怀里,边激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妈妈告诉你,奶奶呢!也是为你好所以才这样说,但她也是有错不应该拿你和别人比,我家睿睿是很优秀听话的孩子,那能说比别人差呢!是不是?即然奶奶老说你作业没完成,不肯带你出去玩,那睿睿下次记得要把作业先完成后,再让奶奶陪你出去,若奶奶还是不肯陪,那你也不能跟奶奶吵,你要想办法说服奶奶,吵说明什么?儿子嘟着个嘴没回应,小家伙还在生气。我接着说,吵说明一个人怕自己理亏,那睿睿把作业都完成了再要求出去玩,那一定不会理亏了是不是?儿子听了点点头。我趁机又说那现在睿睿知道下次要出来玩,为能有理由说服奶奶,那要先把什么事做好?儿子轻声的回道,把作业完成。嗯!睿睿就是好样的,来,让妈妈亲一个,说着在儿子的额头上亲了一口。儿子小脸上也终于露出了笑容。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许多天,但婆婆的攀比始终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痕,从儿子的言语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得到,有时儿子做好某件事后,就会问我,“妈妈,你说像这件事某某小朋友会比我做得好吗?”又或者说:“这件事某某小朋友会做吗?”孩子在忧心着,他担心有人做得比他好,你更想知道别人做得怎么样。听得让我心酸,才多大个孩子,就承受着这般的压力。

我一直反对拿孩子做攀比,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没有必要去和别人比。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优点,每个孩子都该在他实际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人孩子的复制品。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永远不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自己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我就应该祝贺他、肯定他、鼓励他。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永远是孩子的基石。孩子需要的是一位可以给他们方法,来帮他们“成长”的家长,而不是用攀比做鞭挞,攀比只会把自己的孩子越比越没。

育儿观念:不要扼杀孩子的精彩


育儿观念:不要扼杀孩子的精彩

有一次组织美术活动《圆的畅想》,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以圆来大胆的创作想象画。在设计方案时,我仔细分析了教材,也请教了曾组织过此活动的教师,听了她的意见。认为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孩子们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想象添画的内容会比较单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将孩子们可能添画的种种形象一一加以示范,但结果出人意料,孩子们的画面普通单调,我感受到了这次活动的失败。但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又向组织过该活动的教师求教,经过比较,我发现这个教师班里的孩子所表现的画面十分丰富和丰满。原来,这位老师在示范引导时要求孩子画面要丰满,形象要丰富,然后给于孩子充分的自主权。孩子们愿意画什么就是什么。而我则一再强调“要画得和别人不一样”结果由于我要求的太多,孩子无所适从,就造成了这样的失败,孩子们有可能出现的精彩就这样被扼杀了。

不论什么活动,教师的指导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指导应该明确到位,不能有太多的要求,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影响表达表现。特别是艺术活动,教师只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孩子才能大胆地去想象,才能创作出精彩的作品。

育儿观念: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育儿观念: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我的侄子乐乐非常喜欢画画,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兴地一连给他买了好几大盒最棒的水彩笔和油画棒,但却从来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来。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几乎每张图画都是各种颜料的堆积,色彩缤纷却不知所云。尽管如此,哥哥嫂子一点也不着急,心想:孩子还小,让他慢慢练,早晚会有出息的。没想到,乐乐的一幅“妈妈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

这天,我们全家都在家看电视,乐乐说要给妈妈画肖像,还煞有介事的学着画家作画的样子,让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不要动,自己在一旁拉开了写生的架势。嫂子忍着得意,老老实实的为儿子当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乐乐画完,哥哥抢先拿过去欣赏起来,只见他连连点头、大声叫“好”,乐的快岔了气。

可是嫂子呢?不看这张画还好,一看火气随之而起,忍不住质问乐乐:“我就长这样啊?我的嘴有那么大吗?”她啪的一下把画拍在桌子上,接着,嫂子又愤怒的转向幸灾乐祸的哥哥,说:“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张画拿了过来,仔细的一看,原来,乐乐画中的妈妈长着一张大圆脸,眼睛画在脑门上,一头秀发只剩几根毛毛,脸上的色彩又蓝又绿,一张红红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为荣的细长的弯眉毛却没有了,耳朵也不见了,总之,样子怪里怪气,别提多难看了。

乐乐本来觉得自己把妈妈画的特别漂亮,正等着大人夸奖自己呢,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吓得赶紧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积木去了,半天不敢出来。

在我看来呀,嫂子真的是错怪乐乐了。

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还比较差,手腕和手的动作不灵活,把画的形象画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样是很自然的。

在色彩运用上,幼儿喜欢选择对比强烈的高浓度颜色,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鲜艳的色彩,随心所欲的涂抹在画纸上,至于这些大红大绿和真实的颜色是不是一致,他们才不管呢。而这,恰恰是幼儿真实心灵的流露。

当然,最最引起妈妈不满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没有了,嘴巴却大得出奇,简直像个怪物。这就要说到幼儿想象的特点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乐乐是在写生,实际上,他是把平日对妈妈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在画纸上,这里的写生对乐乐来说只是一种好玩的形式,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在孩子看来,最生动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为它们经常在活动,所以孩子肯定不会把他们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别是后者),几乎看不到他们有什么作用,把他们省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乐乐把妈妈的嘴巴画的又大又突出,应该算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家长朋友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事呢?我们不妨为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骄傲吧!

妈妈不要拿我和别人比,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


俞悦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记得小班刚刚进来的时候,每天总是不愿放开妈妈的手,总是会问好多遍:“顾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呀?”面对这个漂亮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我们给予了充足的耐心和爱心。渐渐地她熟悉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对周围一切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这儿看看,那儿摸摸,但是总是显得有些胆怯。

俞悦妈妈每天都会来幼儿园接送孩子,每天早上总是会与老师们主动交流,“你看xxx怎么样,但是俞悦怎么样”是俞悦妈妈的口头禅。于是每天都会上演类似这样的对话:“顾老师,你看我们遇到邹佳秀小朋友早上吃馄饨她可以吃两碗,还要加一个鸡蛋,但是俞悦一碗都吃不了,真是让我头痛。”“顾老师,你看周瑾钰跳舞跳得多好呀,但是俞悦也去学,让她在大家面前表现一下都不敢,真是让我头痛。”“顾老师,你看黄思睿去画画班,画画学的多好,但是俞悦去学画画老师都说她不认真,真是气死我了。”“顾老师,你看张承宇回家都说得出今天学了些什么,你看俞悦问她就只会躲到我的身后……”不难看出,俞悦妈妈就像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寄语孩子很高的期望。还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于是我留心观察俞悦,发现孩子的节奏感、身体协调性确实没有别的孩子好,多数孩子已经掌握的动作,她做起来拍子总是不对,而且常常出错。在幼儿园跳舞时总表现出兴趣缺缺的样子,每当我问小朋友谁愿意来为大家表现一下,她总是藏起自己的小手,低着头生怕老师请她,显得那么的不自信,还皱着一张小脸。但是她对于画画却很感兴趣,能够将自己的奇思妙想画下来。针对这一发现我与俞悦妈妈进行交流,“俞悦妈妈你觉得孩子最擅长什么呀?”“俞悦挺喜欢画画的,家里的的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视机旁都会有她的画,而且呀她只要看到电视里的东西也可以自己画下来,画得还有模有样的呢!有时候她想法都让我感到惊奇。”从俞悦妈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还是十分了解孩子的爱好的,于是我继续追问。“那孩子参加舞蹈班时开心么?”“哎,每次送她去舞蹈班总是垂着头,还说自己跳的不好,小朋友都笑话她,可是周瑾钰她们都能跳得那么好,俞悦怎么就学不好呢,我回家还总是帮她复习,付出的努力都不比别人少呀。”发现俞悦妈妈的问题是喜欢将孩子进行对比,于是我把俞悦在学校的表现告诉她,俞悦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她说:“顾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总是拿俞悦与别的孩子进行对比,孩子的压力很大,脸上总是缺乏笑容,当妈妈的总是希望孩子过得快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谢谢您......”

在一次区域游戏讲评时,我意外地发现俞悦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而且还挺着胸膛,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我请她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俞悦介绍自己的作品海底世界,下面的小朋友都露出了钦佩的眼神,“哇,她连海蛇都画出来了,真能干呀......”俞悦的小眼睛都笑弯了。自由活动时,俞悦拉着我的手对我说:“顾老师,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妈妈现在就让我参加画画班了,可以不去学跳舞咯,我要画一幅画送给妈妈......”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有一个愉快的童年。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咿呀学语,到蹒

跚学步,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带给我们的都是惊喜。这时候,对孩子教育的问题摆在我

们面前。0-3岁,是孩子最关键的时期,作为家长,我们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些什么?

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所幸我接触到了孙瑞雪,开始读她的一系列书,又买来蒙特梭丽的

全套书籍,开始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确,正是由于孩子,我们才开始认认真真对

待生活,对待生命,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开始看各种儿童教育的书。参加王财贵教授

的读经教育活动,也参与各种国学活动,了解国学在早期教育中的理论。了解华德福教

育,学习人智学。了解到最后,才发现古今中外,育儿教育无他,就是真正从人性出发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引导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其实真正需要教育的是家

长。如果我们家长做对了,孩子就都是好孩子。但在律己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是最难

遵守规则的,坏习惯的改正也是很难,而孩子,要比我们优秀的多。

儿子上幼儿园了,居然没怎么哭,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看来老师们还真是有一

套。有时候我在想,老师们是如何做到的,又要教育孩子,陪孩子们玩耍,还要记录孩

子成长,还要在qq群里应付家长,真的是不易。孩子回来,我问他在幼儿园里认识了哪

些新朋友,做了些什么?但总没有答案。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的问法有问题,使得孩子

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当我改变了方法,孩子开始愿意跟我沟通幼儿园里的事情,甚至还

会跟我说,我们来聊聊天吧。呵呵,就像个小大人,一本正经的聊天。孩子的内心是细

腻的,他们的感觉是敏锐的,如何真正的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需要学习的课题。

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老师,给了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的学习。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才是新手。

感谢老师们的付出,愿和老师们携手,关注孩子教育,关注个人成长,让我们一起

努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观念: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比!》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