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图标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09-22

毋庸置疑,作为一位刚入职不就的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每阶段教学效果变化记录下来,而教育笔记可以记录老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值得推荐的优秀的教育笔记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图标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

论文摘要:运用小图标进行诗歌教学的教育价值:(1)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2)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的句式、结构。(3)有助于幼儿有效地表达作品。(4)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5)有助于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6)有助于幼儿创编诗歌。(7)有助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小图标的运用策略:1、教学活动中的运用。(1)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运用。(2)、针对不同的活动目标的运用。2、在语言角中小图标教学的指导策略。(1)投放小图标,继续探索操作。(2)提供各种材料,自制图标。

关键词:小图标诗歌教学

正文:诗歌由于主题单纯,语言简洁,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而被幼儿所喜爱,目前在幼儿园的诗歌教学中,如何让幼儿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儿歌的结构和句式是很重要的。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使用大幅图片作为引导幼儿学习诗歌的载体。制作大幅图片往往花费教师很多精力,而且单幅的大画面也不一定能很好的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儿歌的结构和句式,幼儿通常要跟念很多遍,才能学会自己朗诵诗歌。在仿编、创编诗歌时幼儿仍然会感到有困难。运用活动的多媒体课件固然好,但是一般的教师没有制作课件的专业水平,而且也很难买到称心合意的课件,所以也不可能经常运用。我就在探索如何能更好的进行幼儿诗歌教学指导,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在探索过程中我发现:小图标是一种辅助诗歌教学、发展幼儿语言的一个重要工具。

相对于大图片来说,小图标是一种凝练、抽象的记号,而相对于汉字,小图标又具有形象、会意的特质,它是介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学习诗歌的载体。《纲要》提出:“教师要注重幼儿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以往单纯的模仿习得的结果。”当代幼儿与以往同年龄段的幼儿相比已经有新的发展特点,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容易发起主动学习,运用小图标进行诗歌教学是可行的,它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学习诗歌。

一、小图标教学的教育价值

(1)有助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幼儿学习语言是一个储存、以及运用信息的过程。将图标按诗歌内容排列起来,幼儿虽然不认识文字,却从图标呈现的形式中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有助于他们记忆诗歌内容。

(2)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的句式、结构。

诗歌的内部结构、句式的排列规律等属于隐性因素,形象的小图标可以使这些无形、抽象的因素变得具体、生动,让幼儿容易理解。

(3)有助于幼儿有效地表达作品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是诗歌学习的目标之一。

小图标可以帮助幼儿有效表达。在诗歌教学中光靠教师告诉幼儿朗读的要领,幼儿往往记不清楚,难以掌握。但如果在诗句中加入图标符号,幼儿便能自然地在朗诵时区分升降调和快慢。这样一来,小图标就成了活动中有助于语言表达的“指挥棒”。

(4)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

小图标不仅是教师的教具更是幼儿的学具。幼儿人手一份小图标。可以通过自己操作熟悉诗歌,通过和别人交谈满足自己想说的愿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有助于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

幼儿通过看小图标理解诗歌,再通过语言表达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如:在活动中出现图标:“?”幼儿首先认为只是个问号,但通过再次观察和思考,幼儿发现小图标的真正含义是“几点了”“到哪了”“喜欢什么”而不仅仅是问号。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经历了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的过程,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6)有助于幼儿创编诗歌

幼儿通常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联想,在创编诗歌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画出相关内容,或幼儿自己选出或画出联想内容,直观呈现思维的结果,使幼儿看到自己的创编成果,便于同伴间相互交流,可以更进一步丰富创编内容。

(7)有助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了解小图标的用处后,也可学习用简单的小图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发展。同时,简明、概括的小图标与讲述的内容相对应,能有效促进幼儿分析、概括、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小图标的运用策略

1、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针对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运用

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认知经验不够丰富,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中班幼儿思维活跃,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来理解文学作品。大班幼儿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喜欢参加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理解能力不断增强,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基于以上特点,教师运用图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图标类型随年龄不同而变化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运用的小图标类型应逐渐由形象符号向抽象符号过渡。为小班幼儿制作的小图标应具体形象、颜色鲜艳,画面大而清晰;为中班幼儿制作的小图标开始向抽象过渡,可出现简笔画;为大班幼儿制作的小图标可出现简单的文字符号。如幼儿认识的一些简单的独体字:上、下、左、右、大、小等。小图标的抽象性更明显,也可以让幼儿制作。如:小班诗歌〈〈吃饼干〉〉“饼干圆圆,圆圆饼干。用手掰开,变成小船。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啊呜~~~小船真甜!”在学习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制作具体形象、色彩鲜明、相对比较大的图标,当教师根据诗歌内容,一一将图标有顺序的排列,幼儿根据小图标就能马上理解儿歌的内容,朗诵儿歌。又如在:大班诗歌〈〈青蛙给星星打电话〉〉教学中,我们制作的图标,就提高了概括性。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制作的图标就具有抽象性,如“?”就不是仅仅表示问号,而是表示“有些啥”在这首诗歌的小图标中还出现了汉字“太阳,白云,月亮”如此可见,为大班幼儿制作的图标更具有抽象性,甚至往代表性的图象发展。

②图标出现时间随年龄不同而变化

在小班,图标较适宜出现在学习诗歌之前,幼儿在对图标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后,再结合作品进行学习;在中大班,图标宜出现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幼儿可运用图标理解作品的内容。如:小班诗歌〈〈小雨点〉〉在活动前教师先逐一出小图标并请幼儿说说老师画的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当幼儿全都理解小图标后再进行诗歌教学活动,这样,幼儿就能更好、更快的理解诗歌、朗诵诗歌了③图标操作方法随年龄不同而变化

在小班教师使用图标时可伴以表情、手势等,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而中大班则不需要。更多的让幼儿自己去理解图标,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针对不同的活动目标的运用

①新授活动,教师可配合背景图、音乐出现小图标,给幼儿完整的体验。

②复习、创编活动,则可选用简单、抽象的图标,并可以脱离背景图使用。如在儿歌《吃饼干》学习活动中,教师进行第一层次活动时图标是沿轮廓剪下的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并配合背景图使用,此时的图标相当于教具;进行第二层次活动——复习儿歌时,教师则把图标贴在放行白纸上,供幼儿自主学习,此时的图标相当于一种标记符号。

2、在语言角中小图标教学的指导策略。

(1)投放小图标,继续探索操作

在语言角可以投放一些学过的诗歌的图标来帮助幼儿巩固、复习。幼儿非常感兴趣,常常几个小朋友一起边指着这些小图标边大声朗读诗歌。另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小图标来帮助幼儿仿编诗歌。如:在学习了诗歌《春天的色彩》后,提供了青蛙、蝌蚪等一些动物和红、黄、蓝等色彩的图标。小朋友就仿编出了:“春天是白色的,看那青蛙的白肚皮;春天是黑色的,看那一群小蝌蚪!”有了小图标的帮助幼儿仿编就简单多了。

(2)提供各种材料,自制图标

教师在区角中投放一些纸、油画棒、记号笔等,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图标,根据所画的图标创编诗歌,也可以记录自己仿编的诗歌。这种方式不但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绘画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觉得将小图标运用到幼儿园各种教学活动,如:看图讲述教学、故事教学、歌曲教学中,效果也很明显。但在具体使用中各有不同的特点,还有待我们努力探索、不断总结。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幼儿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充分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但是多媒体的不适使用也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多媒体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而要与传统的手段有机结合。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媒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切不可牵强附会,搞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滥用多媒体。例如在诗歌“快来听故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以童话的形式呈现诗歌的内容,但是不能取代传统的分句教学,否则容易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幼儿的诗歌学习。

2、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时,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坚决克服重教轻学,以教代学的倾向,始终要突出幼儿的主体性,着重于激发、促进指导幼儿的学习。同时,也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机交互不能取代教师与幼儿间的交互作用,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策略融于课件的合理运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8以内的加减”中,教师把8的分合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幼儿,花园里有5只蝴蝶,又飞来了3只,最后出现“?”的画面,当幼儿看到这些场景时其实心中已经明白是什么,应该怎样做了。但教师要突出主导作用,及时引导幼儿运用完整的语言进行描述,而不能让幼儿只是单一的列式进行人机交互,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主体作用的发挥,让教师了解幼儿的思维过程。

3、运用多媒体技术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该用时慎重选择应用,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必要的媒体形式最好不要出现,以免干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用教师必要的讲解、幼儿的思维活动时间。例如在大班美术绘画活动“猴子”中,重点是让幼儿描绘出猴子的各种形态,教师只需要利用多媒体边播放轻松的音乐边呈现猴子的一些生活片断就行了,而不必要在此过程中过多地利用声音媒体讲述猴子的生活习性,这样做容易干扰教学重点,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4、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辅之以多媒体技术,在发展感官的活动、手工操作活动及社会实践性活动中即是如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优选适当的教学策略,不要盲目追求教学手段的新颖性。如在小班故事“爸爸不见了”中,教师只用为幼儿设置游戏场景,不必要辅之以多媒体技术,让幼儿在实际的角色扮演中学习自我保护知识。

5、课件的制作应该以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依据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规律加以科学的设计,注重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使课件的通用性与个别性有机结合。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考虑不同层次幼儿不同的智能发展水平、认知特点及个性心理特征,设置相应的个别化教学措施,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浅谈换元法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妙用


-->

整理了关于幼儿社会培养论文论文《浅谈换元法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妙用》,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换元法原本是数学领域解题时常有的方法,后被借鉴到语言教学中仿编诗歌来用,即把诗歌中的某一个元素替换成另一个同类的或相近的元素,从而达到让幼儿进一步巩固练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整体韵律,学会仿编诗歌,达到知识迁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多年的语言教学尝试,发现换元法不止适用于诗歌教学,它还可以渗透在幼儿其它时间段的语言学习环节中。《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创设更多更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主动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实践我们将“换元法”渗透到了以下几种语言活动环境进行:

一、诗歌童谣中的换元法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语言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诗歌童谣是幼儿学习语言时最喜欢的一种体裁,它格式整齐,韵律感强,押韵上口,幼儿仿编起来也比较容易。如:在诗歌《祖国、祖国,幸福的摇篮》中,“辽阔的大地是花朵的摇篮,无边的天空是星星的摇篮,伟大的祖国是我们的摇篮……”,我们利用诗歌中的一些有关联的事物为单元进行换元,提高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以往知识的迁移运用。启发幼儿思考:诗歌中是“辽阔的大地”,想想还有什么地方也可以用“辽阔的”来形容呢?“这些地方是谁的摇篮呢?”幼儿在讨论中,渐渐仿编出了新的诗歌“辽阔的大海是鱼儿的摇篮,无边的沙漠是骆驼的摇篮……”幼儿用换元仿编诗歌的时候,不但要在脑子里寻找哪些事物间有联系,而且同时还要兼顾到语言押韵,这样思维筛选的过程又是对知识迁移能力的一种锻炼。当幼儿用换元法自己仿编出新的童谣和小伙伴们一起朗诵时,兴奋和喜悦溢于言表,成功的体验让幼儿心理上得到满足,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二、在故事中的换元法能够帮助幼儿仿编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陈鹤琴先生说过,“故事是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精神食粮”。的确,幼儿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仿编故事对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以及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换元法就可以帮助幼儿拓宽思路以换元的形式仿编出许多新故事。

1、故事中典型句式的换元每个故事中都包含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和典型的句式,如故事《逃家小兔》中,如果兔宝宝变成小鱼,兔妈妈就变成捕鱼的人;如果兔宝宝变成小花藏到花园里,兔妈妈就变成园丁陪在小兔身边来照顾它。老师就可以针对故事中“如果……就……”这个句式,引发幼儿思考,“如果你是那只小兔子,你会变成什么藏起来呢?”或是转换角色“如果你是兔妈妈,你的宝宝变成帆船,你就会变成什么陪在它身边?”这样句式中的换元,既启发幼儿进行了创造性的思考又让幼儿一遍遍的复习巩固了句式练习。为以后同种情景下的句式运用做好了语言储备。

2、故事中主角和配角的换元大班上期的教材中有一个故事《老奶奶的新房子》,故事中的主角是老奶奶,配角是邻居成员,我们就启发幼儿将此故事利用换元法仿编成森林里小动物身上发生的故事,老师还出示许多动物图片供幼儿参考,结果孩子们就编出了《老山羊的新房子》、《老兔子的新房子》等等情节相同的新故事来。在分享环节中,孩子们一边为自己的创新而兴奋一边为“老奶奶”变成了“老山羊”而可笑不已。

3、故事中关键情节的换元故事《小马过河》中“过河”是故事发展的关键情节,我们让孩子想小马在运粮的过程中还会遇上什么困难呢?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爬山”、“过山洞”、“跨小桥”等体育游戏中经常遇到的障碍,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了小马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尝试爬过高山的,故事的名字就叫《小马运粮》、《小马钻山洞》等,因为故事情节的变化会引起相关事物的一些变化,比如小马在运粮过程中要爬山,遇到老牛会怎么说?遇到松鼠会怎么说?这将在仿编过程中语言组织的难度更大,而且幼儿的思维需要更灵活,老师一定给予幼儿适宜的引导和协助,共同完成故事的仿编,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另外我们还可将故事的结尾部分看成是一个单元整体,启发幼儿想象,以换元法的形式使故事结尾的情节发生变化,用另一种说法,也类似于续编故事结尾。故事除了现在的结尾,还有可能发生其它新的故事结尾吗?比如在故事《不讲卫生的噜噜猪》,幼儿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噜噜猪不讲卫生的后果,可能是有病上医院打针了;可能是在小动物朋友的帮助下变得爱清洁、讲卫生了;也有可能是噜噜猪脏到别人都认不出来了,没有人愿意和它做朋友了等等。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仿编积极性顿时高涨起来,纷纷表示要将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结尾和小伙伴们分享,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日常游戏中的换元法能够使游戏常玩常新。

游戏中的换元法也将带给幼儿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手指游戏“顶锅盖”,“顶锅盖,顶锅盖,辣椒辣了不能怪”我们可以利用“换元法”把它改成语言游戏,老师启发幼儿回忆自己吃过的饭菜,哪些比较喜欢?哪些饭菜不合胃口?然后把这些新想出来饭菜和口味都编到双人游戏中玩,规则是不能和小伙伴说重复。你看孩子编出的五花八门的游戏词“菠菜咸了不能怪”、“牛肉硬了不能怪”、“鸡蛋臭了不能怪”,这些幽默诙谐的游戏童谣更增加了幼儿间游戏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儿对语言学习的灵活运用能力。

幼儿学习语言就是在这种轻松、自然的的氛围中,反复感知、使用的过程中而自然习得。巧用换元法,一方面使幼儿提高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更进一步的理解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其用法,将词组和句式在创编的过程中得以巩固、加深印象,继而达到融汇贯通的目的;另一方面,诗歌、故事和游戏中的创编增强了幼儿学习语言的灵活性、变通性,是孩子们的语言学习活而不僵、灵而不乱。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正所谓是“老方法新途径”!

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


-->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浅谈方言在幼儿普通话教育中的影响》,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普通话是一张名片,一张好的名片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社交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然而在普通话大力推广大的主流之下,近一个时期,社会上又不时传来“保护方言”、“保卫方言”的口号声。在一场争论后,勿庸置疑,开展普通话应是一项长期而深入的工作。

一、为什么要学说普通话,并从幼儿抓起

(一)幼儿期是学习语言、形成口语的关键时期。孩子好模仿,敢讲敢说,喜欢与人交往,如若幼儿学语言的最佳年龄期受到了方言的影响,形成方言语音、语感的原型定式,很难矫正。我们大班一幼儿中班之前跟随爷爷奶奶在胶东地区长大,入园后,他与大家很难交流,因为胶东口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很大,所以他不愿说话,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经过近一年半的普通话练习,个别发音还是胶东方言语调。可见,方言影响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和情感交流。

(二)学说普通话有利于识字和阅读,为孩子入学后掌握书面语言、理解字义打下基础。普通话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有利于今后的外语学习。幼儿期的口语训练会让他们掌握一批词汇,对字的音、形、意形成统一联系认识,促进辨音能力形成,有利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哈佛女孩”“剑桥男孩”“天才少年”无一不是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自主阅读了大量图书,从早期教育看,不说普通话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三)防止语音上出现根本性的错误,避免口语交流中产生误会

一次,老师组织小朋友讲述父母的生活习惯,明明说妈妈最喜欢吃“老醋白菜”,旁边一小朋友惊讶的站起来说我妈妈也爱吃“老醋白菜”,明明反驳我说的是“老cu(厨)白菜”…可是明明确实把“厨”念成“醋”了。据了解明明的妈妈老家在内蒙,其方言习惯就是除了三声之外的一声和二声的语调都接近四声,加上读音又不准便如此了。明明的父亲普通话相对标准一些,让明明能分辨出他人的读音是否正确,但自己却发音不准,像这种现象更难矫正。

二、分析方言对幼儿普通话学习影响之大的原因

为什么方言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言是一种情绪。许多从小在方言区长大的家长认为“它”能最真、最切地表达情感。加之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语法和发音不够标准对孩子会有不好的影响,平时便用方言交流,幼儿直接模仿,影响了幼儿的普通话学习。部分家长表示不是没有意识到,而是自身条件还不够。正如明明一例,幼儿期给幼儿创设一种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幼儿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语言。家长用方言与幼儿交流,幼儿便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方言)回应。

(二)方言是一种情结。方言时时系着情深故土。家长希望孩子“不忘本”“不忘根”,从而让孩子也感受一下“本乡本土”的语言。我园虽身处城区,但多数幼儿家长都是来自农村,幼儿之间的交往受父母的影响,都不得不使用方言进行交流。

笔者对东营市境内的六所幼儿园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胜利油田两所幼儿园的60名家长中,有53名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东营市区两所幼儿园的60名家长中有39名家长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县区两所幼儿园的60名家长中平时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的仅有11名。与之对应的调查结果显示,油田的幼儿普通话水平高于东营市区的幼儿,东营市区的幼儿又大大高于县区的幼儿。由此可见,家长讲普通话的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普通话水平。笔者深入调查的一班级中,全班20名幼儿平舌音、翘舌音混淆的有8人,舌根音、舌尖音混淆的有4人,长此以往,必然阻碍了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普通话教学中要克服方言的不利影响就要从根本上了解方言。

方言,又称地方话,一般定义为“方言是它存在的区域内各个不同区域的实际存在形式。”比如说山东方言就是汉语在山东的存在形式。

例如:在笔者对东营市区幼儿园所做的调查中有趣的发现,不但普通话与方言有区别,方言与方言之间也有区别。如:东营广饶一段方言:“下雪了,天bei (白)了,地bei (白)了,liao chu ni(到处)都bei(白)了,而利津方言就不知liao chu ni 是什么意思。可见,在同地区的幼儿用方言也不利于交流。

三、普通话学习中克服方言的影响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家长和教师共建一个自由、宽松的纯普通话语境

新《纲要》提出: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环境。普通话的学习也应如此,成人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坚持用普通话与幼儿交流,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让幼儿敞开胸怀勇敢地说。

教育随笔:新媒体、新技术在幼儿园数学中的应用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数学活动应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材料的丰富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能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下面就结合我设计的这次中班数学活动具体谈谈新媒体、新技术在幼儿园数学中的应用。

一、白板屏幕遮盖、动画淡入功能。

在导入活动的时候,运用了电子白板中的屏幕遮盖、动画淡入功能。给幼儿呈现了一片美丽的森林和漂亮的的房子,幼儿仿佛身临其境,都愿意去小熊家里做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二、图片拖拉功能。

电子白板中的图片拖拉功能巧妙地应用到了数学活动《小熊的家中》,通过图片拖拉的功能,幼儿能自由操作,对物品进行分类整理。小朋友们看到小熊家里放得乱乱的汽车、积木等都非常乐意帮助小熊整理,在玩一玩中,幼儿知道了可以按照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三、通过白板纠错功能,幼儿能发现分类的正确方法。

白板纠错功能,能更加巩固幼儿发现分类的方法。例如为了让幼儿巩固知道气球可以按照颜色分类,我运用了白板中的纠错功能,给幼儿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自由操作,在操作中幼儿非常感兴趣,也进一步知道了可以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交互式电子白板非常适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中游戏的设计,幼儿愿意观察、操作,交互式白板在数学活动中能让幼儿自由操作,但是幼儿操作不能全体操作,所以传统教学也不能丢,要把握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点。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提供了操作卡片,这样全体幼儿都能进行操作。但是这次活动中操作的还是较少,活动之后我觉得应该让幼儿对实物进行分类,幼儿操作时间不够充足,没有创设幼儿交流的机会。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应该多多注意,加以改进,向有经验的老师多请教。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为幼儿预留充分的自护空间,日常活动中规范语言,为幼儿传递良好的语感。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兴趣教学


-->

整理了了关于幼儿语言教育论文《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兴趣教学》,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内容摘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的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激发学习兴趣,抓好自学读书环节,使学生爱学、乐学,增强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课堂教学中心,落实校园文化核心,广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发展学生能力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投入了很大的热情, 工作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关键词] 学习、兴趣、识字、主体、激发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实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的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呢?我认为小学阶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只要从学科本身、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从生活中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中产生探究。下面我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兴趣教学。

一、在文字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促使儿童努力学习、创造思维的内动力。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一)、识字能力的培养

识字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培养识字能力,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首先要注意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并在识写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能做到爱学、乐学、轻松学,坚决破除以死记硬背、多抄多写为主要方法的不良识字习惯。其次,要重视教给学生“活”的识记方法,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为今后的自学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思维、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通过讲授专业、高深的心理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小学识字教学要善于发现挖掘儿童身边“熟识”的语言物质材料,充分结合儿童身心规律培养的识字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措施指导识字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下面结合教学体会介绍几种识字教学方法:

1、插图识字法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配有大量的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加上教师的引导,自然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学生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学生记忆。接着让学生看清自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

2、游戏识字法

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在新字教学中,以猜谜的方法教学生字。方法是先出现几个新字编上号码,老师念谜语或儿歌,学生以手势表示猜得的结果,比比谁猜得字又准又快。如,一横一竖是什么?(十);“上”字边上长尾巴。(土);手脚并用是什么?(捉)。双木不成林----“相”,人在云上走----“会”,三个猪儿一个槽,一个猪儿吃,两个猪儿瞄----“心”。

3、歌诀识字法

儿歌琅琅上口,生动有趣,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平日教学中注意抓住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如:“一撇一捺要分家,两笔写成八八八。”又如教学“碧”字,编成“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如教“坏”字,编成“地里不长草,坏了”;再如教“法、丢”时,我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生字的教学有一定的认识。我认为难度是成递减式的,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二类字的不断集累,学生要掌握的一类字,就是十分容易了,年级越高认识生字越多,难度就越小。当然,生字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作为教师,要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通过反思、总结、提升,去寻找更好、更适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真正让学生由“学全”到会“会学”,更好地为他们掌握祖国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激情引趣,形成持久动力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那就是习惯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朱熹的“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无不阐释着“乐学”与“好学”的真谛。在教学中挖掘各个学科的情趣资源,寻找学习各种知识的最佳切入点,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交互使用的开放式教学方法,引发儿童对鲜明形象的感知和探究未知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产生求知的欲望,享受表达的喜悦。从做有兴趣的、有趣味的事开始,逐步到有兴趣地去做一切必须做的事,并完成从“乐趣”到“兴趣”,再到“理趣”,直至“志趣”的发展过程。

例如:在“遨游汉字王国”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内容上划分,帮助学生分为了:追溯字源、字林拾趣、咬文嚼字、汉字文化、以及魅力汉字五个研究小组。丰富的研究内容,细致的研究分工,使学生在研究之初就找到了适合于自己兴趣需要的、能够力所能力的研究内容,而且这些研究内容的确定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研究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咬文嚼字”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由最初的走上街头寻找错别字并倡导其改正,到理性的开展“字林啄木鸟”活动,学生们就经历了一个实践──分析──再实践的过程。他们从逐门逐户的寻找,感受到源头之毒可治全程污染的重要性,进行了“错别字产生的原因”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他们再次走上街头,这次他们是为获取有说服力的数据进行实践。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学生们在运用他们自己已有的汉字知识去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贡献,而且研究过程中他们看到的那意料之外的“现象”真正触动了他们的心灵,他们真的触目惊心了,他们心痛了,羞愧了,有的甚至愤怒了,于是,热爱汉字,呵护汉字,为纯洁汉字做出自己的贡献的情感真正被激发了。

2、 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而且他们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习兴趣

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学生主体主要是作为认知主体而存在,在教学实践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性。

(一)、抓好自学读书环节,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的可能性。这样,就可能改变过去被动接受学习时对知识的不甚了了、囫囵吞枣的现象,在对新知识的理解方面,无论在准确性上还是深刻性上都有所提高;同时,学生由于获得了较多的思考机会,就可能培养和提高自己提取信息、进行分析、做出结论、进行评价的信息加工能力,从而发展其主体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1、竞争。由两个或多个学习小组(或个人)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掌握的最透彻。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合作。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互相提示或进行分工合作,通过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多方交流、共同提高,培养协作意识。

朗读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


导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假日活动课,我教三年级学生学习唐诗,一节课学习两首,当堂背诵。有一个叫茅吉多的学生总是第一个背出,学生们也很佩服他。经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其他同学都是轻轻地读,而他总是放声诵读。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鉴赏美

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读多吟,真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塞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精炼明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非常优美的意境。前两句高度形象地概括了进入诗人视野的万里河山,后两句即景生情,把学生领入更广阔的视野。但我们更深一层考虑就会领悟到它说出的另一番道理,诸如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人往高处走的人生暗示。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肩上。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譬如《庐山云雾》,任何讲解都是苍白乏力的,必须用心去诵读吟味,才能领略到那如诗如画如乐的美。

五、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有法,她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课时,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有盛开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使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句子,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然后再出现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朗读还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吧。

朗读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导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

朗读在整个语言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效果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一、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在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它既是经验的,又是不自觉的。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我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动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既包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反复运用语言而不自觉地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又包括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使用语言而形成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我是这么处理的: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中的“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划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我们中国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大量背诵范文,是中国人学习语文的一个基本方法。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我们中国人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有一位心理学家,叫高木重朗,他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他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我就叫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我办公室里大声地读,也真奇,没几分钟他们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假日活动课,我教三年级学生学习唐诗,一节课学习两首,当堂背诵。有一个叫茅吉多的学生总是第一个背出,学生们也很佩服他。经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其他同学都是轻轻地读,而他总是放声诵读。我想原因也在这儿吧。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三、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朗读是表层的、个别的感受,属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于理性认识,是第一步的深化。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其一定的道理。比如我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去这样的总理吗?’”。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通过朗读他们都体会到了作者的自豪和对总理的敬佩心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将理解到的东西体现于朗读中。在请个别朗读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高声”、“全世界”、“这样的”。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都能听见”、“看啊”、“每个夜晚都”上。

四、朗读鉴赏美

像朱自清、冰心等人的作品,多读多吟,真能陶冶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塞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俏俏的,草软绵绵的。”原先不以为意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全都赋予了生气,仿佛那和谐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这盎然的诗意怎么可能不让人感受到美呢?我们千万不要在朗读上吝啬时间。因为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美的感受会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在不知不觉间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比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人通过精炼明白的语言,为我们创造了非常优美的意境。前两句高度形象地概括了进入诗人视野的万里河山,后两句即景生情,把学生领入更广阔的视野。但我们更深一层考虑就会领悟到它说出的另一番道理,诸如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怀,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人往高处走的人生暗示。

所以,我们要用大量时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肩上。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譬如《庐山云雾》,任何讲解都是苍白乏力的,必须用心去诵读吟味,才能领略到那如诗如画如乐的美。

五、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是重视朗读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是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朗读又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读懂别人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这看法不一定全面。但对小学生而言,写这一关是非过不可的。我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模仿得好,翻出新意,并进而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有法,她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一课时,先是大量呈现了春景图,有盛开的梨花、桃花、杏花,也有绿茵茵的草地、繁茂的野花等等,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使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春景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再让孩子们学习课文,细细品味文中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句子,他们就能体会到春带给作者的心灵震动,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对他们并不是很熟悉的散文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和感悟了。然后再出现声像资料“春天的公园”、“春天的山林”、“春天的田野”、“春天的校园”,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过的语言细细描摹,他们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朗读还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不仅如此,还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读”是前提,“读”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前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我想原因就在这里吧。

在幼儿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

临泽县平川学区芦湾小学 李晓琴

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其传输信息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方式,以全方位方式进行,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随着它不断的发展和深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充分活跃幼儿思维、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形象直观,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途径,幼儿在观察中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多媒体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独具优势。

如学习散文诗《春姑娘》这一活动,我尝试使用多媒体演示了春天的景象,“春风吹来,春姑娘回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集“声、色、画、乐”于一体,更激发了幼儿观察的欲望。这样形象直观地演示,使原来比较抽象的散文诗,变得活灵活现。幼儿听着春天美妙的音乐,看到小草在发芽、花朵在盛开、鸟儿在歌唱……在观察中,幼儿获得了深刻的感知,在脑海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象,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

又如,在科学活动《观察小鸡》时,我跟小朋友一起观看了课件《小鸡出壳》,通过观察,使幼儿知道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先用嘴啄破蛋壳,把头钻出来,然后脚用力一蹬,才从蛋壳里钻出来……设想,如果这一课用图片出示的话,效果就远不及动画来得形象生动。

二、动画激趣,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力如奔驰的骏马,在思维的天地里往来驰聘。想象力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果在活动中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效果会很好。

在教学活动《小羊过桥》中,我做了前半段故事的动画,“……小黑羊和小白羊分别在河的两边,河上有一条独木桥,他们两个都要过桥……”画面在此定格,接着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幼儿充分发挥想象。于是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他们两个谁也不让谁,后来都掉到了河里。”有的说:“他们会互相谦让……”孩子的思维就像插上了翅膀,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三、全面感受,提高幼儿的审美力。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利用图片进行教学,虽然也可以反映比较丰富的内容,但毕竟幼儿看到的都是静止的形象,因此,幼儿在活动中很难获得全面感受。而利用电脑动画这一多媒体手段,能更好地体现美的因素,如色彩美、造型美、动态美等等,而且会表现得更鲜明、更强烈。

如在科学活动《认识长江、黄河》时,我特意从网上下载了关于长江、黄河实景的动画,把祖国的两大母亲河真实地呈现在幼儿的面前,让他们感受到滔滔黄河、浩浩长江的磅礴气势,以及长江山峡的美景,黄河之水的震撼。这无疑是一次美的体验,激发了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美术欣赏《民居建筑》一课中,使用课件展示各地风情的民居建筑,效果就更佳了。如雄伟的公寓大厦、漂亮的花园别墅,还有山中的窑洞、林中的竹楼、草原的蒙古包……无一不从造型、色彩等多种角度给幼儿以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培养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中具有美感事物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需要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人才,多媒体为我们创设情境、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音乐活动《雪花和雨滴》中,我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小雪花在天空中自由舞蹈、轻轻飘落的景象。在这美丽的雪景中,幼儿跟着老师学会了歌词的第一段。接着我又播放了小雨滴的动画,并引导幼儿根据第一段歌词的结构进行创编,幼儿把动画中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创编各具特色。在这一活动中,多媒体动画给了幼儿很大的启发、点拨,使幼儿思路开阔,充分发挥了创造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只要能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尊重客观、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就一定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浅谈小图标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在小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