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出独立宝宝

10-15

俗话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和准备。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提前寻找一些资料。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宠出独立宝宝”,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导读:经常有人对我说,你的孩子真乖、真独立、真好带,不像别人的孩子,被惯坏了,总是闹。其实这是一个误解。

受宠的Sam

经常有人对我说,你的孩子真乖、真独立、真好带,不像别人的孩子,被惯坏了,总是闹。其实这是一个误解。Sam才是真正被“宠”出来的孩子呢,正是因为他得到了足够的母爱,才会表现得十分平静。那些“闹”的孩子,恰恰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注意力和爱,才用“闹”来唤醒大人的注意。

Sam被我母乳喂养到2岁多,虽然有人说母乳喂养的弊端在于牵制了母亲,但是在我看来,这是天经地义而又必不可少的。由于他的全部喂养基本由我来承担,在这期间,我充分了解他的秉性脾气、了解怎样才能满足他的一切需要、对他的需求十分敏感,并且根据他给我发出来的信号,尽力满足他的成长需求。他也因此对我建立了至高无上的信任感、依赖感和爱。

因为我一直和Sam在一起,他的分离焦虑阶段度过得十分顺利,从来都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分离焦虑。1岁之后到2岁之间,有一段时间他表现得特别需要我的注意力,无论做什么都要我看见——“妈妈看!妈妈看Sam!”我知道他这是因为什么,所以很愉快地接受他的需求并且注意时刻满足他。他成长中的一切细节,都在我的观察之中。妈妈陪着他长大。

Sam宣布独立

从出生到两个半月,Sam在我们给他安排的卧室里自己睡婴儿床(crib),我在那个房间里睡单人床,夜里起来喂奶。当时我丈夫正在组织一个大型会议,非常辛苦,所以我们跟他分开睡。

两个半月到4个月,Sam夜里不起来吃奶,于是把婴儿床搬到主卧室,一家三口一个屋子睡。

4个月以后,Sam又每天夜里起来吃奶,我觉得抱来抱去的麻烦,干脆让他跟我们一床睡。开始还不很确定这样做好不好,后来读了西尔斯医生的《亲密育儿百科》,发现我这样做是歪打正着,是受到鼓励的,而且他讲的好处——比如有利于夜间哺乳、增进孩子对母亲的信任、加强孩子的安全感、改进母子双方的睡眠,等等,都在我们身上应验了,于是我立刻受到鼓舞,并且极力推崇这一做法。

再长大一些,我们把单人床搬进主卧室,放到双人床旁边,一家三口睡的比较宽敞了。但是,同时在小卧室我们又安了一张单人床,平常Sam在这张床上睡午觉,所以他十分熟悉小屋,知道这是他自己的屋子。

Sam在1岁9个月时,我要去美国芝加哥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前后一共要离开Sam整整一个星期。当时曾经犹豫良久,一边是结交了16年之久的亲密好友,是我最初赴美时的担保人兼监护人,后来还主持了我和丈夫的婚礼,年逾不惑始成婚,他的婚礼我是赴汤蹈火也要去,而且还要代表所有他在中国结交的中外朋友发言;另一边是自出生至今从来没有离开过左右的幼儿,一下子走掉一个星期,我可怎么放得下心?

婆婆打电话说,你去吧,你会发现,你对孩子的思念远远超过他对你不在家的不适应。他还没反应过来呢,你也就回来了。放心去吧。于是我撇下孩子,去了芝加哥。到了那里,我魂不守舍,把一架崭新的富士牌数码相机落在了出租车里。整整一个星期,我都没有睡好觉,还需要不断地挤奶。回到北京,进了家门,Sam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奶奶!”扑进我的怀里,吃了个够。

没几天,晚上哄他睡觉时,他突然说:“小屋睡!”于是让他在小屋里睡了一觉。好么,这下是一去不复返了。开始,他睡得好,我倒睡不着了,特别不习惯他不在我身边的那种感觉,夜夜起来几次去看他。后来,我们都一觉睡到大天亮。凌晨他会吧哒吧哒跑过来,上我们的大床,把他老爸踢出去,让他在小屋睡个回笼觉。

依恋不是坏毛病

好多家长都把孩子对自己的依恋看作是必须纠正的“坏毛病”,把满足孩子依恋的需要当成“宠”和“惯”,认为这样会怂恿孩子越来越粘人。数不清有多少妈妈曾经向我咨询,怎样才能够改掉孩子吃着奶入睡的“坏习惯”?记不清有多少家长,在听说孩子跟我们一起睡觉、或者听到我推荐父母和孩子一起睡时,谆谆告诫我:“这样下去,孩子岂不是永远离不开爸爸妈妈了,永远不能够独立了!”

于是,当我告诉大家,Sam主动从我们大床搬出去自己睡觉时,他们都感到不可思议,都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本来也是,传统的育儿观念,往往不肯让孩子的需求做主,把孩子的需求看作是累赘和毛病,横加阻挠,强行改正。似乎只要顺其自然,就是放任自流,孩子就会无节制无休止地依赖父母,父母也永远不能够摆脱孩子。

Sam为什么会主动要求独立?根据西尔斯医生、国际母乳会的理论,只要孩子的依赖心理得到完全的满足,他有了充分的安全感,就会主动走向独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吃饱了的人,是不会继续喊饿的,而是会把注意力从食物上移开,转向其他更有趣的事情。

独立,无需刻意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孙瑞雪说:“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爱使人独立,独立使精神发展,爱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有了爱才有独立性,有了爱才导致独立性。”(《爱和自由》)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能够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他自己要准备好了(ready),愿意接受独立时,才行。就像Sam上厕所,没有ready之前,即使把他,他也会反抗,还是要尿裤子。又如Sam的睡觉,两岁之前他几乎每夜都会醒几次,到了快两岁,他能够睡一整夜不起来。不少父母对于孩子夜间频繁醒来感到十分不耐烦,总是千方百计想让孩子一觉睡到天亮,其实这种违背儿童天性的做法,往往招致两败俱伤。如果接受孩子睡眠的特性,耐心安抚夜间醒来的孩子,慢慢地到了一定时间,孩子就会安稳地睡上一整夜了。YjS21.coM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不是什么真正的问题。只要我们耐心地等一等,满足孩子不同时期的需求,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和时间表来发展,许多所谓的“问题”都会烟消云散。

Sam自己主动断了奶,主动要求搬出我们的大床,自己睡一间屋子,并且开始能够自己玩儿一段时间,不需要大人的陪伴了。我将这一切归功于他内心安全感的充分建立,他的依赖感被充分满足,因此才能够自然地走向独立。

曾经有一阵子,因为稿约比较多,我白天陪Sam的时间少了。丈夫因为要组织一个大型会议,半夜才回家。晚上我一个人带Sam睡觉,他无论多困,从要求上床到真正入睡,往往“折腾”1个半小时,搂着我唱歌、说话、咯咯笑。我知道他是在弥补和我在一起的时间,所以耐心地陪他,而不是急着回到电脑前接着写稿子。陪伴他从两方面讲是幸福的:被需要的幸福,以及满足他的需求的幸福。

有时早晨醒来,Sam会过来搂着我,肉嘟嘟的小脸贴着我的腮帮子,亲热亲热,还喃喃自语:“妈妈爱Sam……”

幸福啊!幸福!心里痒酥酥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六招培养出勇士宝宝


导读:当他处于陌生环境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处理,只会躲在爸妈身后,没有任何行为来保护自己。宝宝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和外在的力量抗衡,只能粘在爸妈身边,期望成人能够保护自己。

窝里横的宝宝,多半生活在爸妈过分保护、溺爱的家庭中,特别是隔代带养的宝宝,更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这些爸妈总怕自己的宝宝受别人欺侮或出什么事故,不许宝宝出门与同龄伙伴交往,或者吓唬宝宝说外面有坏人,会把小宝宝卖掉,宝宝自然就胆小害怕起来。

这样的宝宝一旦走出家门,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往往会搬出在家里的作风来指使别人,但小伙伴可不吃这一套,宝宝这时不但指挥不动别人,反而会遭到小伙伴们的拒绝。经过几次这样的挫折,再加上自我能力不足,宝宝只好采取逃避,躲在一旁生闷气,拒绝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时间一长,当宝宝的不满情绪和怨恨累积到一定程度,需要发泄时,突破口自然转向家庭中的“弱者”,以自己在家里更加地横行霸道来补偿,达到心理上暂时的“平衡”。

家庭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家庭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告诉我们,当给宝宝越多的时候,宝宝的索取也就越多。一方面,爸妈溺爱宝宝,宝宝要什么就给什么;另一方面,宝宝对爸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一点点小事就想要让爸妈帮自己做。一味迁就下去的话,宝宝会认为爸妈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爸妈就该为自己服务,甚至会下命令来指使妈妈。随着宝宝的成长,需求越来越大,索取越来越多,直到爸妈无力支付的那一天。当要求不被满足时,宝宝甚至会对爸妈施加暴力,许多悲剧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由爸妈自己酿成的。

宝宝的心理分析

宝宝在外面感觉害怕,从心理学上说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窝里横的宝宝,缺乏与外界的碰撞,离开了窝以后,就不知所措了。当他处于陌生环境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处理,只会躲在爸妈身后,没有任何行为来保护自己。宝宝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和外在的力量抗衡,只能粘在爸妈身边,期望成人能够保护自己。这种宝宝在幼儿园里无法和别的小朋友一块儿玩耍,总爱缠着老师不放。而老师又不可能只对付一个宝宝,于是宝宝便越发感到不安,渐渐地不想上幼儿园了。如此下去,宝宝的交友能力便成长不起来。

改变宝宝有妙招

1家庭应改变溺爱的教育方式

爸妈过分溺爱宝宝,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以宝宝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导致宝宝变得自大、自私和任性。因此,爸妈应改变教育模式,对宝宝要严爱相济,让宝宝在家庭中的地位成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员,重新制定家庭规则,而且每个人都要遵守。

2教会宝宝懂礼貌,守规则

这两点在人际交往中是重要的两点,只有充分尊重别人的权利,你的权利才会被尊重。只有遵守共同的规则,生活才会井然有序。

3停止对宝宝的过度保护

对于宝宝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宝宝自己尝试去做,由于宝宝在这之前一直是被大人帮着做事情,所以,一开始时他还会说帮我做,这时不要再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应该对他说:自己试着做做看。在这种情况下,宝宝会渐渐地开始鼓起勇气自己试着做起来。宝宝有一点成功,有一点努力,都应当及时地夸奖宝宝,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责备宝宝,责备会让她更不知所措。宝宝需要爸妈的引导。爸妈在这个阶段不要给宝宝设置过高的目标。一旦宝宝产生挫折感,就会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

4不比较

不要拿宝宝和别人家的宝宝进行比较。有些妈妈总是对宝宝抱怨:你真笨,这有什么可害怕的呀?你看看人家豆豆。等等,宝宝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优点,努力补充自己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

5创造交往机会

宝宝的勇气与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爸妈可以代替给予的,必须是宝宝自身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的,这是谁也给予不了的。爸妈要给宝宝创造交往的机会,主动地带宝宝到户外玩,让宝宝多接触同龄小朋友,让宝宝在与小朋友交往中学会谦和合作。宝宝在交往中发生的争吵,只要没有危险,爸妈最好不要干涉。遇事让宝宝自己动手去试试,以培养宝宝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减少依赖性。

6爸妈要有耐心

要宝宝由胆怯变得勇敢大方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不仅仅是只想办法让他变得不胆怯,而是要从本质上提升宝宝的自我力量。在这一点一点成功经验的过程中,宝宝会逐渐产生这样的自信:我能行!只有爸妈放开保护的大手,宝宝才能敢字当头,要有意识锻炼宝宝的胆量,坚持一贯地培养,就会开花结果的。

如何去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


导读: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开始萌芽发展,不喜欢大人把他当作什么都不会干的“小孩子”,喜欢有独立做事的机会。这种意识能增强孩子独立性,锻炼孩子的意志。大人应该理解并满足孩子这种心理,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独睡,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性。

2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及独立性开始萌芽发展,不喜欢大人把他当作什么都不会干的“小孩子”,喜欢有独立做事的机会。这种意识能增强孩子独立性,锻炼孩子的意志。大人应该理解并满足孩子这种心理,从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从小独睡,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性。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能在大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学习自己穿脱衣服,自己铺床铺被,自己关闭电灯,然后静静地睡觉。这是独立生活能力很好的锻炼机会,大人要及时给予鼓励,对于做的不适当的地方,也不应求全责备,关键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毕竟年龄小,仍有照顾自己不周全之处,大人要给予关怀和一定的帮助。首先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与健康,小床应有栏杆,防止孩子从床上摔下来。冬季被子要宽大些,这样被子不易踢开,刚开始独睡时,大人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睡眠情况,最好半夜起来看看孩子的被子是否盖好,以免孩子受凉感冒。也有些孩子可能比较胆小,刚开始独睡时有些害怕,大人可在旁边陪一会儿,等孩子睡着了再离开。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独睡了。通过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将日益增强。

过分逼迫出叛逆


导读:不要过分地逼迫孩子做某些事情,孩子虽小,但是他们的心里也是有主张的,强迫只会使得孩子心生叛逆。

问:过年亲友聚会很多,3岁的女儿表现让我很心烦。我让她把玩具给亲戚孩子玩,她不肯,让她给客人分点心,她也不肯。有什么办法可以改掉孩子“小气”的毛病呢?

燕燕妈妈:我认为,看到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玩,送给好朋友,家长不能立刻就下定义,说他“小气”。

我看过一本育儿书,觉得挺有道理;在教孩子学会分享的同时,也有必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是可以分享的,是可以给别人的,哪些东西是自己最喜欢、珍贵的,就是不能送给别人的。如果是后者,大人就不应该违背孩子看上去是“自私”的意愿。有一次,一个朋友带女儿来我家玩,临走前,小姑娘抱着一个维尼熊玩具就是不肯放,我女儿则怎么都不愿意。那个维尼熊是女儿从小到大,每天晚上都陪她睡觉的玩具,我能理解女儿的心情,就跟朋友说明了实情。然后,我拿出另一个毛绒玩具,征得女儿同意后,让她送给小伙伴。在责怪孩子之前,家长要先理解孩子的想法,再做出判断。

子轩妈妈:我发现,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并不能意识到这个东西是我的,那个东西是他的,有时候,只是想占有他喜欢的东西。如果简单地让他把喜欢的东西给别人,结果可能是孩子大哭一场,甚至产生逆反情绪。爸爸妈妈要想办法让孩子感到,分享是件愉快的事情。例如,带孩子去小区的儿童乐园玩,可以让孩子带个皮球,鼓励他和别的孩子一起扔球玩,告诉孩子,“你看,你多受欢迎”。子轩跟我们去旅游,明明想好要给好朋友带礼物,临送出前又反悔了,两辆小车一会说送红的,一会说送蓝的,犹豫不决。其实,孩子的心情我也能体谅,下次,我就干脆买一模一样的两辆车,孩子果然送得很爽气。我觉得,与其生硬地命令,不妨用些“小花招”帮助孩子正确地待人处世。

兜兜妈妈:我是一个4岁男孩的妈妈,也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觉得,要让孩子不自私,家长自己应该做榜样。我们幼儿园每年都会举行亲子春游,总有小部分家长把孩子“保护”得太好,总是跟孩子说,这个玩具很贵的,不要随便给别人玩,这个东西我们带得不多,你不要拿去给别人吃了。往往这些孩子平时也常常被其他伙伴说成“小气鬼”。因为看了不少这样的例子,所以,兜兜出生后,我和他爸爸就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创造机会让他体会什么是分享。比如,每次吃苹果,我就把苹果削成一块一块,让他拿给在场的每个人,自己再吃。有时候,他看到别人弄坏了自己的玩具会发脾气,我就让他自己选择,是不是以后都不要这个好朋友了。通常,兜兜想了一会,都会摇头。要相信,孩子再小,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力,大人做的就是适时地引导。

独立性格早培养


导读:独立自主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较显著地不依赖、不追随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活动。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很多父母都觉得,小宝宝还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要等到孩子大些才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其实不然,也许孩子还不能自己去做什么事情,但是独立性的性格和意识,应该是越早培养越好。

独立自主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较显著地不依赖、不追随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活动。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孩子一岁左右时,就可以进行独立自主性的培养。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孩子

你要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普遍具备的各种能力。知道在什么年龄,孩子应该会做什么事情了,那么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赖别人。你还要了解你孩子的“特别性”。知道你的孩子有哪些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地方,对这些特别之处,你要相应地采取特别的教育。如有的能力是你孩子的强项,那么你可以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他;若你的孩子生性敏感、胆小,那么你应该多鼓励他大胆尝试。

其次,在进行孩子的独立性培养的时候,要做到:

1、给予充分的活动自由

孩子的独立自主性是在独立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就应该为他提供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2、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的爱。与他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从而使他对你和周围事物都具有信任感。因为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基础。只有当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难时一定会得到帮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胆地去探索外界和尝试活动。因此,在孩子活动时,你应该陪伴在他身边,给他鼓励。

3、循序渐进,不随便批评

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作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请先冷静地分析一下孩子没有达到要求的原因,以科学的准则来衡量,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孩子两岁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关键期,要好好把握。

两岁左右,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什么事都要坚持自己做,拒绝别人的帮助。这是孩子心理发展的第一个“执拗期”。父母正好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印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适时地提供给他适当的帮助、指导和赞美,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1、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吧!

2、创造一个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环境安全了,同时教给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就免除了你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也就不会过多限制孩子的活动,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就获得了机会和可能。教给孩子基本的安全常识,让孩子学会躲避危险,学会自我保护。让孩子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和学习的同时,不会受到不必要的危害,为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发展提供安全的保障。

大声说出你的爱


导读:互相表达亲情,是一件非常珍贵而美好的事,亲子双方都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

保持和孩子的亲密“接触”对于促进亲子关系很重要。

你会跟孩子说“宝宝我爱你”吗?你的孩子也会愿意跟你表达“爸爸妈妈我爱你”吗?对于中国人来说,直白地谈论“爱”总是很难,更何况是在存有年龄代沟的亲子之间。但是专家认为,互相表达亲情,是一件非常珍贵而美好的事,亲子双方都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

借节日父母孩子大胆说爱

“宝贝,晚安,妈妈爱你!”一个母亲温柔慈祥地吻别自己的孩子,和孩子道“晚安”,而孩子也回赠母亲一个吻……这样的镜头似乎只能在欧美的影片里看到,中国家庭的亲子之间少有这样的表达方式。然而在2008年12月25日,广州富力君悦大酒店里也惊喜上演了来自三个不同家庭的感人一幕:三个家庭的孩子就读于广州不同的学校,他们都参与了“君悦爱与感谢”的活动,用他们的文章和行动向父母大胆表达“爱和感谢”。

广州芳村小学四年五班的邓智彰小朋友在征文中写道:“感谢父母,是你们的细心呵护让我快乐成长;感谢父母,是你们的耐心启发让我学会许多知识;是你们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让我懂得真爱……”体育东路小学五年级的厉楚盈仿冰心的《寄母亲》,也写了一个《寄给母亲的信》:“我喜欢花,每日坚持给它们浇水。有的姹紫嫣红,有的却枯萎凋零。我仍然不灰心地照顾它,希望有一天能盛情开放,开在我要它开的地方。母亲,您像一股春风,吹暖我这朵小小的花。倘若您看见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不要惊讶它开放在床头。那是您至爱的女儿坚持培育的,冬寒春暖,只为那一天深情地含羞绽放。”而来自梅园西路五年二班的刘潮锐小朋友则用非常质朴的语言对妈妈讲了《我的心里话》:“妈妈,我知道您永远有做不尽的家务。妈妈,我怕您终有一天会累倒啊,可每当我向您提出帮忙做家务时您总说让我管好学业就满足了。妈妈请你相信我,我不但可以拿到好成绩,还可以帮你做家务,分担你的劳累。儿子已经长大了!”

看到孩子这么贴心懂事,他们的爸爸妈妈觉得特别幸福。“你们平时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表达也这么直接吗?”记者问。邓智彰小朋友的妈妈开心地说:“是的。我和他爸爸一直希望和孩子营造一种朋友一样的关系,可以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孩子心里想说的一切都可以和我们交流。每天睡觉前我都会拥抱小智,亲他的小脸,跟他说‘妈妈爱你’,然后才睡觉。”“小智也很喜欢拥抱我们,每天我们下班回家的时候,他都会跑出来搂住我们的脖子。很多孩子不怎么愿意跟家长说学校里发生的事,可小智什么都跟我们聊。”邓智彰的爸爸补充道。看到这样其乐融融的一家人,连旁人都禁不住感动。

现状大部分中国家庭仍羞于说“爱”

但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家庭在亲子之间能很好地互相表达感情并不太多。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以用“撒娇”的方式表达对于父母爱的渴望,而对于更多年长的父母来说,“爱”似乎非常难于说出口。

琳琳今年上小学四年级,近日她给本版发来邮件,谈起自己心中的一个小问题:“为什么爸爸不牵我的手呢?”琳琳说,记得小时候,跟爸爸上街,爸爸会拉着自己的手,“我非常喜欢那种感觉,爸爸的手又大又厚,感觉好温暖。”可是最近,琳琳一拉爸爸的手,爸爸就只一小会就会松开,好像不是很愿意牵琳琳的手了;今年10岁的刚刚也很喜欢搂着妈妈的脖子,可一有这样的举动,刚刚就被妈妈说成“粘人”、“羞不羞啊”等,也让刚刚觉得有点失落。

“你会对孩子说‘我爱你’吗?”记者近日在大洋网-亲亲宝贝论坛调查发现,有75%的父母在孩子处于婴儿懵懂的时期时会偶尔说说,大部分家长在孩子3岁上幼儿园以后就很少直接地表达对孩子的爱了。相应地,孩子就更少跟父母表达感情,久而久之,原本应该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反而可能变得慢慢疏远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专家说法

情感表达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其实“表达爱”并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广州“父母学堂”会长许化利认为:“‘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一种情感,无论存在于异性之间还是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真正的爱都是最珍贵的东西,也只有爱,能够带给人幸福的感受。因此,如果在亲子之间存在着这种珍贵的感情,就应该尽力维护好,并且‘发扬光大’,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家人的爱就是阳光雨露,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而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爱是他们辛苦工作之余最大的安慰。”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刘中良则认为,良好的情感表达是顺畅的亲子沟通中的必要因素。如果家长和孩子可以经常用爱的表达来互相温暖,可以大大拉近彼此的距离,缩短“代沟”,让孩子更热爱生命、更快乐、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与父母交流,减少“问题儿童”的发生。

“肌肤之亲”有助亲子交流

为了了解“肌肤接触”的意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只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它的母亲分开,然后分别给小猴子两种“代母”,一种是外表冰冷,但是设计跟母猴十分相像的用铁丝和纸糊成的“木偶猴”,另外一种则是一块简单的小块长毛毯。一段时间以后,心理学家发现,小猴子对和母猴长相相似的“木偶猴”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反而经常和长毛毯一起“玩耍”。专家认为,在哺乳动物形成对“爱”的感觉里,肌肤的感觉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从一定意义上说,“爱”就“接触”。因此,父母越多和孩子“肌肤之亲”,就越有助于亲子之间感情的交流。

别让孩子成“索爱”一族

如果希望孩子能对自己表达情感,家长自己就应该先做表率。因为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事实上是由父母主导的。据专家介绍,孩子会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方式,如果父母本身就是比较内向和倾向于较少交流的,那么很难要求孩子主动表达感情。因此,家长应该常常让孩子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家长对孩子的感情尤其要表达,别让孩子成为“索爱”一族。

喜欢《宠出独立宝宝》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入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