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说课稿(合集8篇)

04-30

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义务和责任。教案可以提供教师教学指导,怎样撰写优秀教案?编辑特意为您整理了《昼夜交替说课稿》,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昼夜交替说课稿(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谈话、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本课开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接着让学生发表种种猜测,这就涉及到相对运动的知识,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所以设计模拟实验,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实验、汇报展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喜悦与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假设。

五、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轴是直的)、小灯泡(带灯座和电池夹)、实验记录表、课件。

六、课前活动:

(黑板中间贴着一个圆)

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并说明缘由。

教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科学研究上也一样。这是我们课前进行的一个小活动,现在我们准备上课了,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上课)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出示两张照片:白天的天安门和晚上的天安门)

(1)提问:两张照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2)引出昼和夜。(板书)

(3)提问: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和夜之分呢?这和什么有关系?

如果地球本身会发光,会有昼夜现象吗?

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会有昼夜现象吗?

2、播放小视频:天安门太阳东升西落,白天黑夜交替循环的画面。

(1)提问: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引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

(3)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会交替进行呢?如果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4)过渡: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并作出了种种猜测。我们今天也要象科学家一样,猜测一下有哪些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呢?

(二)推测假设:

1.学生尝试猜测,个别学生示范画出示意图。

2、小组讨论,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其它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示意图。

3、收集学生的猜测: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4、过渡:提出了这么多的观点,那这些观点能不能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怎样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呢?(实验)实验怎么做?太阳在天上,地球在脚下,都是非常巨大的天体啊。(模拟实验)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用其他物体来代替太阳和地球。这就是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模拟实验就是用我们取之方便的材料来当太阳和地球,模拟他们的运动,从而可以找到证据,做出合理的判断。

2、选择模拟实验材料:

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一种正确的都没有,怎样去判断呢?

(三)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1)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呢?(手电筒),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小红旗,贴在地球仪上作标记,假设就是我们的家。

怎样才能让红星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

2、PPT出示实验要求:

(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贴小红旗。

(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

(3)认真观察:小红旗出处昼夜会不会变化?

(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

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实验情况

能否解释昼夜交替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

3、材料员来领材料,实验记录表,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交流沟通。

过渡:各小组来汇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

(四)汇报展示:

(1)PPT出示要求:

1、汇报者按照小组的记录表边操作边讲解。

2、各小组不能重复实验情况。

3、汇报者语言表达准确、简约。

(2)上台展示、交流,给予评价。

(五)实验小结:

提问:我们在做的几个模拟实验,地球或太阳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只要太阳绕地球或地球绕着太阳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六)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有什么收获?

(2)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当我们获得的证据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我们看到的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也就越接近真理。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把你得资料带来我们一起交流。

昼夜交替说课稿(篇2)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 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昼夜交替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三个因素相关。关于昼夜交替知识,许多成人认为太简单了,不用学也知道。事实上,确实有许多学生通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电视媒体等渠道看到过相关的知识。那么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有关此内容的课前调查统计:

这说明学生原先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不稳固的,或者说是书面的形式,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的,不能和他原有的知识进行有序地建构,所以还不能成为学生的知识。基于此,我认为大部分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了解是困惑不解的。

教材安排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

1、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

2、做有关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3、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种可能,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特别要注意,本课不要求学生立刻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昼夜交替现象》是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起始课。本单元共8课,前5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地球的自转,后面3课,研究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四季和极昼极夜。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科学概念:

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假设。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材料:地球仪、及时贴五角星、手电筒、实验记录表

2、教师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准备这样材料,主要是安排了2个活动,其一是学生分组用地球仪和电筒做模拟实验,其二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动态画面,目的是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观看到昼夜交替现象,化抽象为形象,突破学生思维节点,顺利地走出困惑与不解。

四、教学流程

本课一开始就采用谈话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接着让学生发表种种猜测,这就涉及到相对运动的知识,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所以设计模拟实验,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实验、汇报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喜悦与乐趣。

1、谈话导入

师: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每天和黑夜交替出现。你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学生对昼夜现象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关注学生是否从地球和太阳运动的角度来提出昼夜现象的假说。

2、学生猜想

学生一开始可能只会提出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观点。教师可启发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教科书列举的四种情况都可能发生昼夜交替现象。这些举例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来解释昼夜。

3、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的作用在于检验假说。要求学生了解如何做模拟实验是必要的。即首先要找出模拟对象的特征,然后用具有相似特征的材料或物体来代替所要模拟的对象,通过对材料或物体的研究来形成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相似性也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问学生,我们模拟的对象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地方相似?让学生选取几种假说来做模拟实验,在实验中要提示学生:观察到什么,才能说明乒乓球上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太阳”和“地球”在如何运动?

师:那这4种猜测到底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模拟实验)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代替阳光?用什么材料代替地球?

(用手电筒代表阳光、地球仪代表地球。)

师:我们的光线该如何照射呢?能从上或从下照射吗?

(光线最要保持水平,从侧面照射到地球仪上)

师:为了方便研究,陈老师在每个地球仪上都贴上星星,以这一点作为我们观测点。

师:你觉得,我们观测到什么?说明出现“昼”,观察到什么说明出现“夜”呢?观察到什么,说明出现昼夜交替?(明暗的变化)

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实验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实验中可以作以下提示:

(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

(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二列。

为了有效进行实验,要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以下是常见的分工:

小组长:监督工作,汇报工作

材料员:管理器材,整理器材

实验员:科学实验,一丝不苟

记录员:尊重事实,如实记录

幻灯片出示实验记录,简单介绍怎么填写,学生实验。

科学记录单第()小组

4、汇报交流

(1)向大家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

(2)教师记录下学生的解释。

(3)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

这些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成立吗?

这些解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吗?

在没有新的证据前,前面哪些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暂时是正确的?

5、总结拓展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验证,认为好几种情况都可能使地球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那么,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研究。也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并把查到的资料带到课堂上来。

五、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通过板书,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练地呈现在黑板上,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指引学路起着重要的点化作用。

昼夜交替说课稿(篇4)

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昼夜交替的解释》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第三课。它既是对前面《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的深入研究,也是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太阳、地球的运动打下铺垫。

该教材共2页,编排思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教材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几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一一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二部分:用模拟实验来检验每一种假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可以用地球仪代表地球,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对每一个假设进行小组实验。

2、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寻找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可能情况,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②让学生体验“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实验、交流、倾听。

情感态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

②让学生了解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证据才能更接近真理。

③在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对昼夜交替的原因作出推测,并能用实验方法进行模拟。

难点:要求学生对每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昼夜交替现象会不会出现。

二、说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昼夜交替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昼夜交替也有一定的联想。但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以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假设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是实物。根据教材实际情况,我没有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主要利用实物进行模拟实验。如:地球仪、手电筒等。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引入新课,大约需要4分钟。首先,通过老师谈话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昼夜”。知道“昼夜”是什么意思吗?“昼夜”是按怎样的规律出现的.呢?学生思考、交流,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昼夜交替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回答自己知道的昼夜交替的原因,从而老师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第二大部分是新授课部分,大约需要33分钟。这一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老师讲述古代科学家对“昼夜交替”的解释,学生倾听,思考、观看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科学家思考的情境。这一环节大约需要4分钟。第二个环节是做相对运动的游戏。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老师请同学甲上来模拟地球不动,同学乙模拟太阳绕着同学甲转。问同学甲:看到乙(太阳)在你视线内怎么出现和消失的?然后向全体同学抛出问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演示。最后老师小结:古代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也可能由于其他运动方式形成的,于是科学家们也提出了很多种假设,大家想想你能找到几种呢?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从而让学生感受相对运动,对“昼夜交替只是太阳绕地球转”提出质疑。第三个环节是模拟“昼夜交替”实验,发现多种情况。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7分钟。通过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来模拟实验,看看你们还能找到几种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也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提出实验要求,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最后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从而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昼夜交替的'多种解释。第四个环节是分析拓展。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对于昼夜交替这一现象我们现在产生了这么多种可能的解释,科学家们在遇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也会提出多种解释。哪种情况才是对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呢?这几种解释中最多只有一种是正确的,但仅仅靠今天的模拟实验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第三大部分是学习小结,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大约需要3分钟。首先请学生谈谈今天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为以后几课学习地球、太阳的运动打下铺垫。

五、说练习设计、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本课的练习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完善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昼夜交替的解释

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多种解释→寻找更多证据→得出正确解释释

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并自转;

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

六、说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所以评价时,我不是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是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假设推测”这个环节中我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组织探究活动,模拟实验”这个环节中我采取小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实验所作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设计我曾经在五年级4个班进行教学,效果很好,特别是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令我欣慰:

1、学生足够的活动时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根本保证。如:在“学生自己推测假设昼夜交替的原因”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在“学生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动手、动脑,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模拟昼夜交替。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落到实处,更没有发展思维的空间。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的给学生灌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这样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经历“推测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寻找“昼夜交替的原因”,就远胜过老师讲解十倍甚至百倍。虽然在这节课中,我们并没有知识点的传授,但教给了学生寻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回放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中时,给科学教学活动带来的无限生机,更可以感受到小组合作在解决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也许,这就是科学课程的魅力!

昼夜交替说课稿(篇5)

一、聚焦(1分钟)

1.同学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看出这两张照片最大的不同吗?是的,左边是白天的天安门,右边是晚上的天安门。我们把白天又称为(昼),晚上则称为(夜)。

2.我们会不会一直处于昼呢,你所遇到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昼过完是夜,夜过完又是昼;昼和夜在24小时内会不断交替。像昼和夜这样循环(交替)出现的过程,我们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探索(5分钟)

活动一:形成我们的假设

1. 思考现象:

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认真思考视频上方的问题。看完视频,说说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我们身边的哪些星球有关?

没错,可能和太阳还有地球本身有关!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太阳和地球都不运动的情况下,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一直是(昼),另一半一直是(夜),很明显,这与我们遇到的实际情况(不符)。

2. 大胆猜测:

那猜猜看,太阳和地球要怎样运动时,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相信大家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画出来。举例,可以用小圈表示自转,可以用一个大圈表示围绕着转,还可以加箭头表示运动的方向。

接下来请同学们暂停视频,画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二:交流我们的看法

1. 交流观点:你画好了吗?让我们看看其他同学的观点【播放学生画画的视频】,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的观点也在这些图画中吗?让我们在每种观点的左上角给它编号。当然了,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想法,我们还可以在课余一一进行探究。

2. 分类整理:

这么多假设,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如果要给它们分类,可以怎么分呢?比如按照运动中心的.不同,可以怎么分?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了,可以分为:太阳和地球各自为中心、以太阳为中心、以地球为中心

分类后,你觉得哪些相似观点可以进一步合并呢?为什么?其实*号和*号可以合并,因为太阳光向四周传播,太阳是否自转和昼夜交替没有关系。

活动三:做模拟实验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1.完善方案:

通过分类,相信大家对于这些假设,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假设只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环,通常我们还需要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呢?但太阳和地球都如此之大,总不能把太阳和地球请到教室里来上课吧,该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聪明的你已经想到,我们可以用地球仪模拟地球,小灯泡模拟太阳。

同时,为了方便判断是否发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我们还可以在地球仪上贴小亮片作为观测点,只有当观测点上经历了昼-夜-昼-夜的交替后,才能说实验能够验证我们的假设。

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实验顺利进行,老师还要提几个实验中要注意的点:

①模型距离要适中,能够照亮半个地球仪;

②转速也要适中,两个模型保持同一平面,方便观察;

③严格按照假设去进行实验。(该转的转,不该转的不转)

2.小组实验:

现在明白实验要求了吗?接下来暂停视频,开始实验吧!注意:先验证带编号的观点,然后再去验证没有展示出来的其他观点,然后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三、研讨(5分钟)

1.实验结果: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的实验效果吧!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哪些?

其实,这几种假设都能够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但事实只能有一个。究竟哪个才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呢?回顾这些假设,关键在于:我们要确定(太阳)和(地球)的运动关系,而确定它们的运动关系仅靠假设与观察还远远不够。

2.数据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的漫漫征途中获取到了更多精准的数据,这或许对你的观点会有帮助。

看完后你有什么新想法?为什么?有同学可能已经发现:由于两者之间的距离太远,地球绕太阳或者太阳绕地球都需要绕很大一个圈。不管是哪个作为中心,昼夜交替的时间都远远超过24小时,这与我们的现实情况不符合。所以,昼夜交替现象不可能只是因为太阳绕地球或者地球绕太阳就能产生的。

剩下的假设又有什么共同特点?看,地球都在自转!

3.持续探究:

其实科学家们对于一个问题的探讨,也是这样一个去伪求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收集证据,多次进行模拟实验,最终完善或修正观点。因此,要解释昼夜交替现象,我们也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科学探究不分地点,希望同学们课余去收集更多的证据来修正你们的假设,看看谁的观点能笑到最后。

昼夜交替说课稿(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四单元中的第三课《昼夜交替的解释》。

从教材编写来看是要鼓励学生打开思路,设想各种引起昼夜现象的可能,从而经历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本课共有3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其中科学探究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时如何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带进茫茫宇宙,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是本课的第一个整合点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首先,我利用课件结合神舟七号航天员的太空行走。激起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强烈兴趣“想像这三位叔叔一样遨游太空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着太空服到宇宙空间去逛一逛。”接着出示课件,提出问题。

二、大胆猜想,提出假设。

学生们围绕“地球和太阳之间怎样相互运动才使首都北京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这个问题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提出以下假设: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自转;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三、动手实验,积极探究。

针对这些假设学生们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进行模拟实验,并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将形成昼夜交替现象不合理的假设一一排除然而由于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运动这一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抽象难理解,学生无法感知它们之间的“动感”,因此给教学设置了障碍,形成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形成了本课的第二个整合点。针对这一环节我演示了假设与事实不相符的课件:

1、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放映课件)我对这一条不合理的假设进行了拓展引出了地心说告诉他们这种错误的学说影响后人长达一千多年之久。直到16世纪“日心说”才由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正式提出。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为了加深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合理解释的理解,我又利用课件演示了正确的假设。

这样一来,学生如同置身在茫茫宇宙中,亲眼目睹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运动,使他们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昼夜交替现象,理解得更清晰,更透彻,使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四、全面总结,拓展延伸。

课的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做了全面的总结,并以九大行星为例进行了拓展延伸“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太阳周围的行星有九颗,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但是有一些科学家,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对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质疑,进行了更精密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发现冥王星不属于行星,前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将冥王星排除,在太阳周围的行星由九颗减为了八颗。以此来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好好学习,将来揭开宇宙空间中更多的秘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昼夜交替说课稿(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从小进行模拟实验难猜测的能力。

3、学会用绘图的方法构建模型,借助模型进行研究。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地球仪、大头针、手电筒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发知识冲突。

1.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可谁知道,地球上怎么会出现白天和黑夜?

2.问: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能把太阳在空中是怎样移动的,画出来吗?

(意图:学生对昼夜变化的感知是零碎的,让学生将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通过画图的方式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把握认知的起点,构建一个初始的认知模型。)

3.学生组内交流,描述自己的作品。

4.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你怎样对这幅图进行评价?

(意图:力求让学生对自己所见的昼夜变化现象进行真实描述,有的学生虽然从科普书上看到昼夜变化的介绍,但他们不能把概念(书中文字的描述)与自己所看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思考。通过讨论,让他们发现感性认识与书本知识之间的矛盾,在矛盾中激励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推测猜想,交流假设。

1.提出猜想。

(1)追问: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地球上昼夜的变化呢?

(2)学生小组讨论。(要求:用画图的方法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也可以在图画中补充一些说明文字。)

2.交流猜想。

(意图:猜想就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部分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已有所闻,但与昼夜形成的关系模糊不清。指导学生学会用画图的方式进行猜想,然后对图画进行描述,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或修改初始的认知模型。)

三、建立模型,模拟实验。

1.建立模型。

(1)过渡:同学们,准备怎样向别人解释你的猜想呢?

(2)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实验过程如何操作?(小组讨论并记录)

(3)全班交流并完善各组实验计划。(在交流中,要明确在建立模型的操作过程中的注意点,比如手电筒应该怎么放、怎么观察白天和黑夜)

(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的行为习惯。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

2.模拟实验

(1)完成实验,并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下来。

(2)实验小组的同学到讲台处边演示边描述。

(3)生生评价并互动。(着重解决操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通过自己的解释过后所发现的或产生的新问题。)

四、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1.问:实验中的四种情况你认为哪种情况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最大?

2.学生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形成正确的认知。

(意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科学的正确的结论。)

五、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1.问:为什么平时我们看到的是太阳在空中移动,而不像实验中所看到的那样,感觉不到是地球的自转引起了昼夜的变化呢?

2.学生讨论,想办法进行解释。

可提示:你坐在高速行驶的车上看窗外的感觉如何?

昼夜交替说课稿(篇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20xx级1班的陈启龙,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课时一昼夜交替。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紧紧围绕地球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地理意义进行学习,而昼夜交替则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它对我们以后学习时差和昼夜长短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学生对昼夜交替的学习有利于透过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到事物本质规律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晨昏线的判读和特征及运用。

2.难点:晨昏线的判别和特点。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读图分析能力要求很高,晨昏线特征的运用是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运用之一。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法为主,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运用教学挂图,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晨昏线的特征,同时辅以情景创设,采用设问式教学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学中运用地球仪,地图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一些小问题(如在同一时间里,为什么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两个环节进行。

我的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三分钟,新课教学十九分钟,总结一分钟。

(一)贴近生活,导入新课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现象联系紧密,因此我通过生活中的白天黑夜引出昼夜现象,再指出日复一日白天黑夜往复交替的事实,从而引出昼夜交替现象。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境,明确关系

在引入新课的基础上,首先要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昼夜现象呢?),为了实现学生由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到从空间上进行地理规律的分析的思维角度转变,我写一副对联(人间豪杰立地顶天,天外来客俯视星河)来对学生作出引导,通过教学挂图让学生从宇宙空间角度来认识昼夜现象,点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概念,并明确这是由太阳和地球双方的特性决定的。接下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现象。再指出相对于静态的昼夜现象,昼夜交替则是动态的,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是在昼夜现象的而基础上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

2.步步引导,合理过度

在上面知道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通过生活中日复一日的昼夜交替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这里的一日是指太阳日(24小时),在这里要强调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地球和太阳,是以太阳作为参考点,所以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再指出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3.图文结合,突破难点

让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指出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挂图形象直观的出分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一个圈。再指出,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通过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黄昏日落的自然下现象引导出晨昏线的判读方法,即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经过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经过的分界线为昏线。在这里要强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这个前提条件。接下来,通过教学挂图来分析晨昏线的特征,针对晨昏线是过地心的大圆的这个特点,以赤道为例补充说明球体上大圆的知识点。在特点中重点强调晨昏线平分赤道,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六点,昏线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十八点,并指出这点在以后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以及将经过的纬线分割为昼弧和夜弧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即可得出,作简要解释即可。

六、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

一、昼夜现象四、晨昏线

二、交替原因1.构成

三、交替周期2.特点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纲目式板书,比较简略,易于突出重点,有利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昼夜交替说课稿(合集8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说课稿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昼夜交替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