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电影观后感(范本5篇)

06-30

作文可以记录生活和学习,经常写作文能提高我们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等多种综合能力。写作就是反复的、随时的,多个角度的去练习。一篇优秀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人生电影观后感(范本5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1

上周五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秀美人生》这部影片,怀着高兴与激动的心情我走进电影院,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面容清秀,衣着朴素,体态轻盈的一个小姑娘,一口流利的广西话给人感觉是那么真实亲切。

黄文秀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但是她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得了十万块钱的奖学金,本应该正是穿装打扮的年纪,但她没有为自己所用,而是把一部分给了父母,另外一部分贷款买车,买车的目的也是为了她的理想—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到了山区后她和她的同伴们不畏艰难,住在简陋的房间里,在这样一个年代里,这样的女孩子已经少之甚少,但是文秀就是这样一个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女孩。她坚持走很多的山路去帮助那些贫困户,每当她看到那些贫困户的时候都会默默地流泪,一心想着这些需要帮助的群众甚至把自己的生活费都给了他们。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秀走到老银匠家时环顾四周,破烂不堪,家里最值钱的就算这匹跛脚老马了,但每天还用这匹跛脚的老马送两个孙子上学,就在这时文秀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眼眶也红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可怜的人呢?文秀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以及和他一样需要帮助的可怜人。

她就这样一直奋战在扶贫攻坚战一线,作为80后教师的我要向文秀学习,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尽心尽力去教导我的学生,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精力都投身于我的事业中去,做一名合格的党员教师。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2

影片《人生》以它浓厚的乡土气息,逼真的生活画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态,主人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赢得了观众。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影片中的高加林,有他自己的感情、思想和人生观。他不愿像他的父辈们那样,为了温饱,一辈子匍匐在黄土地上。他有知识、有文化,想发挥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种新的人生。就这点来说,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气质——创造开拓,不满足于现实。然而,高加林并没能主宰命运,他反倒被现实“嘲弄”了。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他的民办教师地位被无端挤掉了,他唯一能够发挥才干的机会被剥夺了。他痛苦、伤心、愤懑。新一代农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与高家庄这个落后、愚昧、闭塞的小山村格格不入。因此,高加林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愿望成为必然。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加林一脚踏进了城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一个使他能施展才干、尽情挥洒才华的天地。生活的'召唤、理想的憧憬,使他干劲倍增:深夜冒雨抢险救灾;不顾疲劳连夜改写报道,他为新的人生进取着,努力着。

影片中高加林的蔑视世俗、自强不息以及不安于现状的闯劲和干劲让人感动。然而高加林也有他的弱点。当他看到家乡贫穷、愚昧、落后时,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去改变,而要逃避现实呢?他以为,摆脱了家乡小山村的羁绊,就可以一显身手了,可正是由于他的软弱自私,才使他走过了一段遗憾的人生。

影片中另一个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纠葛,有人认为高加林是现代生活中的“陈世美”,而我却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的分手是现实的必然。现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为基础的,刘巧珍虽然有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美德:温柔、善良、勤劳贤惠、通情达理,而且长得也很美,然而她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与高加林缺少共同语言,更谈不上志同道合。他们的爱情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所以在爱情和事业的选择上,高加林选择了后者,这是必然的。而最终他和黄亚萍不得不分手,家乡那个曾爱他如痴如狂,却又被他抛弃的姑娘巧珍也已被廹另嫁了。在这双重打击下,高加林几乎绝望了,他背着铺盖卷,灰心丧气,满腹辛酸地回到家乡。山依旧,水依旧,桥还是那座桥,一样的景,两样的情。一曲《叫声哥哥,你快回来》荡气回肠,令人肝肠寸断。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却永远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声,倾诉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时,一条弯曲的路在他脚下延伸,这是一条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该怎样去走呢?

世上每个人的人生路都会有曲折和坎坷,在这条路上,我们该怎样留下自己的脚印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深思,都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3

看完电影《奇幻人生》,故事大概是讲一个作家在写一本书,而她每次写的主人公的结局都是悲剧收场。“奇幻”的是,她每次写的故事都会在现实中发生。那就是说她每本书写的主人公都会在现实中死去。这次的主人公叫法瑞尔,一位普通的税务员。法瑞尔的生活很规律、很精准,他有一块表时刻提醒着是时候该做什么。他喜欢数数,每次刷牙,上下、左右各刷多少下,他都数得很准确。直到某个星期三,一切都改变了。那天早上,他在刷牙的时候开始,听到有人精确地描述他的生活,包括心理,还预言他将会死去。他的生活由此变得混乱,那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中当下的情况的,包括法瑞尔的心理活动,法瑞尔很害怕,不知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去。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他去咨询了文学教授霍夫曼,教授建议他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在等待死亡的过程中,他不再数数,尝试实现自己的梦想——演奏吉他,追求爱情,他发现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好。在教授的帮助下,法瑞尔找到写他的故事的作家,这下作家才知道自己笔下的人物原来就在现实中,而且自己竟决定着这个人的命运。作家最终决定改变早已经构思好的结果,法瑞尔虽然遇上车祸,但所幸没有死去。

电影以作家书写人生的方式来表现主题的方式比较特别。在表现法瑞尔的精确性方面,导演采用了几种方式塑造人物个性,如在画面上增加几何代数线条、数字;同事请教法瑞尔心算乘法;不停转动的手表;生活中法瑞尔刷牙、走路的节奏等。

主题方面,电影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知道自己将要死去,你会怎样过余生?故事的主人公相当理性,先去了解为什么自己会死,会怎样死,有没有可能改变,可以说是相对积极的应对。当他知道无法改变结果时,他亦顺其自然,在最后一天,照常上班,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坦然面对现实。整个剧情基本是在意料之中发展。要思考的是我们的习惯,改变一下会更好。法瑞尔原本以来曲奇很难吃,在女主角的盛情之下,他还是勉强地吃了一口,然后发现原来曲奇很美味!他原本以为生活就要按“规律”走(每天按时做好每一件事,正常地上班,努力工作),但后来尝试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后,他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按自己喜欢的路子走,可以过得更好。

如果现在,我们还不敢去做些改变,不防设想一下,假如我们将要死去,我们还会按现在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吗?或是会去做一些尝试?人生的终点站我们永远猜不到,不知什么时候会离去。不过话说回来,不怕不敢尝试,只怕连想都不敢想,不知自己要什么。小时候看过中央电视台《奇思妙想》,里面有个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做到做不到,一试就知道”。就是这样子。至于如何突破想法,我还在努力中。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4

自党号召各级人民群众驻村扶贫以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离开城市,走向麦田,而《秀美人生》中的主人公黄文秀,也是这个大部队中的一员。这一部有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不仅仅打动了我,更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黄文秀是一名北师大硕士毕业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她,选择了来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献一份心力,即便父亲患了癌症,自己已焦急的不知如何是好,她依然不忘记村里百姓大大小小的事,她的坚强让无数人肃然起敬,她乐观的心态,做事的态度,都让我们无不为之动容。最终黄文秀的去世也让我们流下惋惜的泪水。

现实中的驻村干部,有弄虚作假,鼓弄生事的,也有像黄文秀同志这样一心为民,一心向党的。古人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只有驻村干部与群众坐一条凳子,喝一缸子水,做一家子人,工作中把百姓冷暖放在心头,初心才能在群众基础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我们也应当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履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人生电影观后感 篇5

某天晚上在阳台上洗衣服时自我批评:是否我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问题,为什么孩子有些问题屡教不改?洗完衣服下楼看李安传。李安小时候读过两所小学,一所西式的,崇尚自由,老师循循善诱:李安你人长得这么细,为何心这么粗?一所日式小学,非常严厉,老师藤条在手,李安几乎每天都要因为粗心挨打,他母亲每天晚上看见儿子身上的伤痕都掩面而泣。李安说不论是西式学校的春风化雨还是日式学校的狂风化雨,都没有改变他粗心的毛病。看到此,我原谅了自己(安慰自己):改变并非易事。

看书过程中,李太太成了我感兴趣的一位人。李太太是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李安说她能不麻烦别人的事她都自己来。生第一个儿子时,胎膜早破,彼时李安在纽约,她在伊利诺伊大学读博。她独自一人在深夜里驾驶快没油的汽车去医院。医生问她需要通知丈夫吗,她说不必了,问她通知家人吗,她也说不必。医生一度认为她是一个弃妇。生二胎时,李安掐准时间守着,在挤孩子时想握住太太的手却被夫人推开,认为他帮不上什么忙。李安觉得自己很没有参与感。这样看来李太太未免也太过理性了,有些不近人情。但正是这样一位独立理性的女性,才成就了李安。大学毕业后,李安因为各种原因有六年没有拍片,窝在家。李太太没怎么理他,唯一的要求是他不要闲着,做些什么,赚不赚钱不重要。在他情绪低落时带会带他出去吃东西,父母来了叮嘱父母不要唠叨女婿(毕竟赋闲在家的女婿在岳父母眼中总归有点窝囊)。李太太博士毕业,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价值自己证明,不需要通过丈夫(的成就)来肯定自己,也就不会太在意丈夫的成就。

虽然如此,李太太也是一步步从当初的李太太走到后来的李太太。李安说他太太在博士毕业工作后的前半年,真的很难过,都不想活了。不过后来她好像也想开了,家里只要过得去就好。可能因为双方父母也会变相接济一下,毕竟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薪水不高,养不了一家人。第二个孩子出生时,是李安最低迷的时候,事业未见起色,太太得了甲亢,每周体重减轻好几磅。我不知道当年的李太太会不会焦虑。但是焦虑又何妨?生活中应该找不出从不焦虑的人吧。焦虑,调整,再焦虑,再调整,于是日子也就过下去了。李安说回台湾拍《饮食男女》,因为大儿子阿猫不愿意写作业,太太很生气,两周不接李安的电话。看到这里,我哈哈大笑,李太太接地气的一面让她形象更加丰满了。

在李安不得不在家做家庭主夫的六年,也是他人生中的最低潮的六年,他并没有放弃做导演的梦想,坚持写剧本,因为他发现身边当上导演,又做出点成绩来的,都是持续写剧本的人,而不是打工的人。许多人一出校门就有工作,如剧务、剪接或制作,到后来就继续那份工作,很难再往导演方面发展。他自嘲所以我赖在家中,不肯去做赚钱的工作。我若是有日本丈夫志节的话,早该切腹了。许多人好奇我怎么熬过那一段心情郁闷时期。当年我没办法跟命运抗衡,但我死皮赖脸地待在电影圈,继续从事这一行,当时机来了,就迎上前去,如此而已。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那六年难以想象的心碎,不堪,以及要疯掉。他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上天派过来的传种接代的工具。原来那些没有实现梦想的人,并不是放弃了梦想,而是走着走着不小心把梦想弄丢了。李安把自己的梦想成真归功于太太,惠嘉对我最大的支持,就是她自己独立生活。她没有要求我一定要出去上班。要不是碰到我太太,我可能没有机会追求我的电影生涯。与其说是李太太成全了他,不如说是他自己的偏好。李安自己坦言喜欢独立自主的女性。但李安那独立自主的女人最恨做饭洗碗,觉得完全是浪费生命与精神。

李安分析自己与夫人的性格,是典型的互补性格,我委婉柔和又心不在焉,不太懂得照顾自己和别人;太太性情刚直专注、独立聪明,和她所学的微生物科学理性中带细腻的性质很像。他和多年的合作伙伴詹姆斯的性格也是互补。我俩的组合很奇特,他打前锋,我担任后卫,我们一起激发出来的狗血,常由我去完成、做后半段的坚持詹姆斯学识丰富,跳跃式的思考,反应快,口才便给,对流行很敏感我则保守老实,不太懂得谋略,而谋略正是他的强项。他会特别考虑詹提出的与他不同的意见,因为相信詹是个很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及卖片人。前段时间陈羽凡的吸毒事件有公众号在分析羽泉这个组合为什么能二十年不解散,原因在于陈羽凡和胡海泉的性格是互补的,作者认为性格互补比性格雷同更有利于一个组合的稳定。我们在享受与同类人的臭味相投时,也不要排斥那些与我们大不同的人,难免他们不会成为我们的贵人。

在看此书前,我20xx年或20xx年看的《色,戒》,很喜欢电影里的汤唯,以及电影的文艺范;20xx年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杭州进修那年和读大班的儿子一起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等到那只老虎终于走了,儿子不顾电影还没结束赶紧跑出了影厅;20xx年看了《理智与情感》。看了此书,发现对于电影《卧虎藏龙》,李安花了很多的心血,改剧本,拍摄,后期制作,以及最后的宣传造势,无不呕心沥血。如果不看书,我这种情感粗糙的人根本无法体会导演的良苦用心。于是我找了《卧虎藏龙》的电影来细细看。

《与魔鬼共骑》是我看了本书以后想看的一部电影,是一部与美国多年沉淀早已深植人心黑白分明的价值观不同的南北战争片。我们将之还原成当年价值观混乱不明,兄弟阋墙,派别杂沓又残暴野蛮的状态,观众看到黑人替南方作战时,虽是史实,但与既定印象相违背。拍电影,作为一位导演要做许多的功课。比如拍这部电影,李安看了《杀人心理学》,人类中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的人可以自然地杀人。这种保护人种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拍这部电影时,李安最奇特的经验是找到一批特殊的临时演员,一个民间团体。这群人对某个历史时代深感兴趣,组织起来,熟读历史,自备当时的服装、装备、扮相,连讲话都操着当时的强调片酬每人每天150美元他们只求在原野上呼啸、追逐或打斗,体验当年南北战争的情境。哇,万恶的美帝真是无奇不有。

李安应该算是一位传统的华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拍《卧虎藏龙》中可见一斑,他研究道家,钻研武术,把阴阳融入电影中。李安相信运气,拍第一部电影《推手》的前夕在厨房里打翻一瓶番茄酱,整个厨房一片红点,他在思索这究竟是一个什么兆头。老二出生后,李安的事业突飞猛进,他笑言中国人说生孩子会改运的。李安在拍《色,戒》时,刚好此书出版,很想看看李安是怎样谈《色,戒》的。

从李安戏假情真的电影人生中我看到了热爱,他对电影的热爱。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