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感是什么?解释起来非常繁琐,但是通俗地来说就是个人存在的价值高,同时别人能够接受你。日常生活中充斥着集体荣誉感、团队荣誉感、班级荣誉感,当然还有个人荣誉感。那么,孩子的荣誉感具体是什么呢?爸爸妈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呢?
一、什么是孩子的荣誉感
孩子的荣誉感,是一种能促进孩子奋勇向前的动力。荣誉感可以提高孩子待人接物做事的积极性,促进孩子积极地做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意义。??
二、孩子缺乏荣誉感的坏处
1.孩子缺乏荣誉感,平时就只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同时不会去主动帮助他人,为人相对也比较自私。
2.孩子缺乏荣誉感,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渴望。??
3.孩子缺乏荣誉感,对自己的价值认识比较差,不知道自己能够创造出多大的价值,这一般都是因为自卑或者自信心不足所致。??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荣誉感
1.孩子的荣誉感不是一出生就有的,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出来的,这期间少不了爸爸妈妈的努力。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如果是值得表扬的,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夸奖,千万不能吝啬自己的赞美。
2.表扬孩子要讲究一个度,根据孩子的所作所为,适度地表扬和鼓励孩子,这样才是对孩子的肯定,从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孩子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就会更努力了。??
3.单凭家长的表扬还是不够的,孩子非常喜欢被称赞,他们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赞许。因此,老师也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鼓励,一来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被认可了,二来还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与人交流。??
4.给孩子定下目标,让孩子知道该往哪里努力,又或者是孩子有目标的话,爸爸妈妈要善于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和长处,让孩子知道该往哪里努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荣誉感。??
5.学会尊重孩子,但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严重的时候还可以给孩子一点小惩罚,不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所在,知道该如何改正错误。??
荣誉感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动力,所以爸爸妈妈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荣誉感,让孩子有前进的方向。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发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响下,可以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 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 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诚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第三: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现在的父母大多忙于挣钱,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会忽略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些父母可能简单的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一些物质的简单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项任务,即使这项任务带有挑战性,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父母的教正方式,欣赏孩子,是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应该有的基本态度。最后,要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世界上,没有一条缀满鲜花的路铺在孩子面前,只待他去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果子,去体会种种成功的欢乐,谁也躲不开那生活中必然会有的失败和挫折。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老师教学的管理来完成的,还有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需。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堡垒,也是文化冲突的避风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园文化情感的内化及熏陶。家长应该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孩子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我不冷..."
"胡说!这么冷还说不冷,我都冻得直哆嗦,你一定要再穿件毛衣!”
......
“宝贝,再多吃一点!”
“我饱了。”
“不行!才吃了这么点儿,怎么可能就饱了?你一定还没有饱,再吃点儿!”
......
“爸爸,我怕......"
"怕什么?有什么好怕的?一点儿都不可怕!你怎么那么胆小,没出息..."
......
"这水太凉了,不要再游泳了,赶紧上来!”
“我不觉得凉啊,挺舒服的。”
“我说凉就是凉!你赶紧起来,要感冒了..."
......
“明明是你不对你还生气!你有什么理由生气?!”
不知道这样的对话在大家做父母的和孩子之间有没有出现过。我回想自己的童年,发现这样的对话几乎天天都有,而且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一直到前两年我和我先生去参加了一个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营会,其中的一个讲题叫做“感觉就是感觉,感觉没有对错”时,我才醒悟到,原来感觉是自己的,是真实的。虽然这个讲题是针对夫妻关系的,可是我觉得在我们的亲子关系当中不也应该带入这种概念吗?对同一个东西或是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这是多么正常啊。
可为什么作为夫妻一方,作为父母,我们那么不能理解和接受配偶或是孩子的不一样的感觉呢?做父母亲的,因为觉得自己是大人了,觉得孩子年龄小,不懂得正确判断,就一直否定孩子的感觉。孩子觉得“不冷”,父母觉得“冷”,父母就立刻判断孩子的感觉是错的并纠正。孩子对很小的事情感觉害怕,父母作为大人无法体会无法理解,只能强加否定,更甚者还带上嘲讽。想想看,作为孩子,虽然年纪小,有自己的感觉也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却一再地不被接纳,不被认同,他们是多么迷惘,多么无奈,甚至严重的会不相信自己,会否定自己,压抑自己,变得无法正确认知和判断自己的感觉。
自从学习了这个功课都,我和先生都讨论并下了决心,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在面对孩子有和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和看法时,我们的态度和做法。之前,我们也是和我们的父母辈一样,类似上面的对话也时时都出现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现在我们改变了,比如,如果我们觉得天气冷,而孩子不觉得,我们会先接纳她的感觉,会说“你不觉得冷,是吗?”然后说出我们的感觉“可是爸爸妈妈觉得好冷呢!”这样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但是没有谁是对谁是错。如果孩子因为不觉得冷而不愿意多穿衣服而大人却担心着凉的话,我就会把衣服带着,她如果一直不觉得需要穿,就不要穿。比如孩子害怕什么,我们也会先说“你害怕它,对吗?爸爸(妈妈)知道了。”然后再想办法解释和引导她。如果孩子还是怕,那就接受,我们的孩子何必要如此无畏呢?很多事情等他们慢慢长大了,对这个世界有更多了解了,也就不再害怕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在我做晚饭的时候跟我说她肚子饿了,而明明在一个小时前她才吃了她的下午茶点。这个时候,我会问她“你是真的肚子饿,还是只是嘴馋了想吃零食呢?”(因为我们家的规矩是吃正餐前不可以吃零食或是别的东西)如果她还是坚持说是“肚子饿了”,我就会说“我知道你的肚子饿了,但是现在快要吃饭了,你不可以再吃其他的东西。再忍耐一下,晚饭很快就好了。”认同孩子的感觉并不意味着顺从他们的要求。认同了孩子的感觉,之后再加以引导和教育。这样,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工作20年,我曾经在形形色色的学校工作过:有边远山区的公办学校,有发达地区的公办学校有针对中产阶级的中端私立学校,有为成功人士打造的私立贵族学校。最差的学校,学生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最好的学校,学生锦衣玉食,一年学费就高达十几万。因此,我对各种学校的运营模式,管理风格,教学质量,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有家长问我:小学生到底是让孩子上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我说,上什么样的学校,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有没有在孩子身上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选择私立学校,我建议晚上还是把孩子接回去,和孩子呆在一起,这样能给孩子一个温馨的童年回忆,有利于据安全人格的塑造。如果要想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最好是自己看着孩子完成作业。究竟需要看几年,我认为至少应该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缺乏自觉性的阶段,别想着让孩子独立,更别想着早早撒手。缺失了父母陪伴的童年,难免会留下缺憾。
我们在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时候,往往会看一些很直观,很显性的东西——升学率,多少人考上了重点高中,多少人考上了一本……其实,这些外在的数据,对于个体的生命而言,意义并不大。换句话说,你们学校考上了多少北大清华,和我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我只关心自己的孩子,提高了多少,进步了多少。更何况,教育的效果,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还表现在品格形成,特别是一个孩子的做事方式和行为态度。毫不夸张地讲,学校高了形形色色的德育活动,这些活动再丰富,都不足以承担起孩子地品德教化。人是社会化的个体,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少不了家长的影响和教导。
许多所谓的名校,学生的起点已经很好,换做一个中等资质的教师来教,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也不是什么问题。抛开学生因为年龄、心理成熟自然带来的成长和进步,教师的作用,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真正的教育,是关注个体的成长。而这一点,在绝大多数学校,根本做不到。或者说,99%的学校,都做不到。一个班,少则4、5十人,多则7、8十人,一节课下来,教师平均到一个孩子身上,亦分钟都不到,教师哪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成长。教学效率底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一直强调这样一个观点:自己的孩子,主要靠自己教!有的家长,看着孩子一天天退步,依然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后果很可怕。说真的,早大多数情况侠,教师不能帮助你解决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晚上,孩子在家做作业,一个家长,盯一个孩子,发现问题随时指正、讲解,达不到要求马上重来,许多问题都可以消灭在萌芽状态。三年五载下来,孩子拖欠作业、做事马虎、丢三落四、不讲卫生等问题,都可以在家长的监督和训练下,得到很好的训练和解决。家长重视孩子的品德、学习,学生自认会认为这些事情很重要,进而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最个性化的教育,肯定是一对一,何况作为父母的,还有情感的投入和滋润。因此,做家长的,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责任,能自己做的,最好自己去做。任何培训机构,很难做到一个教师,看管一个孩子,还要百分之百的情感投入。如果真有这样的教育,费用也会高得离谱,至少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支付得起的。所以,把孩子留在学校,让老师看着完成作业,或者送到补习机构,都不是最好的选择,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补习机构。
部分家长说,我的工作很忙啊,晚上要应酬,要工作,要谈生意……那我们想一想,是你的生意重要,还是您的孩子更重要?如果你能够挣到足够多的钱,可以请一个德才兼备的家庭教师,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认为你可以放下一部分责任。现实生活是,你可能不愿意支付那么高的报酬;即使愿意,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曾经有位家长跟我说,老师,你让我去辅导孩子,你知道我一个晚上能挣多少钱么?我没有反驳他,心里却在琢磨:你连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了,还算是“富有”么?
也有家长说,我教不了自己的孩子啊。现在的知识好难,我自己都搞不懂;现在的孩子好难教,根本不听我的。我要说的是,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会,估计老师也把你家的孩子教不会;如果你家的孩子不听你的话,估计也很难听老师的话。虽然表面上表现出来言听计从的样子,内心深处依然排除师长的教导。不会就学,不对就改,没有那个家长,天生就能照顾好孩子。成功的家长,也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无论是什么样的老师,都不能代替家长本身的投入。在一年十几万学费的学校里,照样有成绩不几个的学生,照样有品性不良的孩子。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现实:高收费不等于好教育。不要认为给孩子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你的使命就完成了。在我所见到的很多优秀学生中,大部分都由全职妈妈照顾,或者父母晚上在家全程陪同。很多教育专家,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忙于他认为更重要的事情,在孩子的身上投入太少。
一句话,世界上最好的学校,是家庭;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