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商量少命令
比如提醒孩子该做作业了,可以这样说:“到时间了,你是不是该做作业了?”而不要直来直去地说:“别看电视了,快去做作业!”这样,孩子就会感觉你很尊重他,愿意听你的话。
多引导少训斥
其实家长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越自尊,越会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赢得别人的尊重。当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对待,对于孩子的坏品行、坏习惯等,父母不必要委婉,但也不可采用训斥的方式,而是要平等而又严肃地与他谈话,指出其危害性,要求其改正,并订出一些惩罚措施。
多交朋友少窥探“隐私”
很多孩子都特别反感家长翻看自己的书包,偷看自己的日记。实际上,家长应和孩子交朋友,平时多抽时间和孩子聊聊天,问一问孩子学校的事情,人际关系情况,对一些事物的看法等等。这样,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尊重和信任,他们也会越来越信任父母,就会把父母当成倾诉对象,而不是保密对象了。
父母爱孩子,这是勿庸置疑的事情。正因为爱,父母才会费尽心机地教育和引导孩子。但这种教育和引导一定要以孩子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颗智慧的心。
孩子性子犟,总是不听话,不少父母常为此对孩子采取粗暴手段。殊不知,打骂责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我讲一位外国父亲与其孩子们的故事:有一天,这个家的几个孩子向父亲提出一个要求,他们想看某部限制级的电影。他们举出了种种理由,如影片被列为限制级是因为它隐含色情内容,但这些内容从未直接在影片中出现过;它的语言相当优美,有利于我们学习口语表达;影片的特技效果非常精彩……听完所有的理由,父亲依然坚决地回答:“不行!”
到了晚上,父亲问,是否愿意品尝他烘烤的含有果仁和巧克力的蛋糕。果仁和巧克力一向是孩子们最喜欢吃的食品。他对孩子说:“我选用了你们最喜欢的配方,而且添加了一些‘新花样’”。孩子们问是什么新花样,父亲平静地回答:“在蛋糕里加了点狗粪。”接着,这位父亲又向孩子们保证,新添的狗粪只加了一点点,丝毫也不影响蛋糕的美味,他说自己花了很多心血来烘烤蛋糕,温度和时间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这个蛋糕的口味肯定是一流的。他一劝再劝,孩子们依然无动于衷——没有人愿意尝一下那些蛋糕,哪怕只是一小口。
于是,这位父亲告诉孩子,他们想看的电影就如同这种用果仁和巧克力做的蛋糕。人们习惯的思维往往会诱使人们相信一点点邪恶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正如那一块蛋糕,哪怕只加了一点点狗粪,都会使美味佳肴变得令人作呕。父亲说,虽然电影行业让人们相信今天大多数电影老少皆宜,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这位父亲的一席话让孩子们心中敞亮了,孩子们此后再没提过要看限制级影片。好一个睿智的父亲,他的做法简直令人拍案叫绝。一个掺了狗粪的蛋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让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该如何取舍。
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
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东东讲故事,讲着讲着,东东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儿子的小手。不一会儿,东东“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
解析: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瓜瓜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瓜瓜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
解析: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言语暗示
浩浩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浩浩,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浩浩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
解析: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的“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小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小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解析: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示,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
小时候被宠坏,长大了就是祸害!如果孩子有下面几种情况,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01
对外人发脾气
当孩子会说“我”这个词的时候,意味着孩子已经具有了“自我意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孩子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一旦自己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哭闹、发脾气。不过大多数孩子都是局限于“窝里横”,虽然偶尔对父母耍耍性子,但在外人面前还是比较收敛的。
但是,如果孩子对外人都经常耍性子、发脾气的话,可能意味着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有点过度膨胀了。这时候,家长就需要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对孩子有点过于顺从了。
02
跟父母谈条件
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往往就会萌发“交换观念”,用自己的劳动去跟父母换一些小奖励:“妈妈,我考了100分,你能带我去吃必胜客吗?”“妈妈,我要是好好吃饭的话,一会能让我看会动画片吗?”这是一种很聪明的行为,有付出,有回报。
但是有的孩子,却发展到了无理谈条件甚至威胁父母的程度:“你不给我买玩具,我就摔你的手机!”“你不让我看电视,我就把饭倒地上!”这明显就是“强盗逻辑”,不跟你讲道理,反正你必须满足我!也就是说,孩子在试图控制你!
如果有这种情况,父母就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经常过于轻易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不是经常用物质诱惑来要求孩子做事情。
03
拒绝分享
两三岁的孩子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还是比较正常的,毕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中心”观念比较重。但如果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甚至小学,仍然不愿意分享的话,就不是什么好苗头了。
任由孩子发展下去,他不但不跟同学分享,甚至都不跟父母、爷爷奶奶分享。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非常自私,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真心朋友不多。
04
使唤爷爷奶奶
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对爷爷奶奶吆三喝四:“我上学都迟到了,你怎么不早叫我?”“我都等你半天了,怎么才来接我?”“菜这么咸,你老糊涂了么?”……
一般来说,当孩子尝试着挑战家长权威的时候,一般都是拿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下手的。因为老人往往舍不得训孩子,容易对孩子百依百顺。
孩子对老人吆三喝四时间长了,“自我中心”的意识会急剧膨胀,变得目无尊长,叛逆难管。等到了青春期,就会很难控制。而且,孩子现在对爷爷奶奶的态度,就是将来对年迈的父母的态度。推荐关注微信公众号:chen1252139371,教育联盟之精英学习圈!
05
从来不帮忙做家务
有些孩子“眼里没活儿”:自己书桌乱糟糟的也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一大滩水也不知道拖一拖,妈妈忙着做饭让他帮忙摘菜都不乐意。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会自我安慰:“不愿干就算了,把成绩弄好就行”“现在懒点就懒点吧,长大就好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因所谓的“爱”而不让孩子参与家务,那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发展,越长大越不好管教。
教育孩子,平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这样的话语尽量不要说
“不要怪他,他还小,长大了就不这样了!”
经常见到这样的护子心切的家长,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不管是父母教育孩子还是孩子闯了祸别人找上门,都会用“孩子小,别跟他一般见识”来替孩子开脱,试问这个社会会以“还小”为借口原谅孩子的一切过失吗?
“乖乖吃饭,吃完饭妈妈给你买......"
听完这句话,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你的孩子总是拿不吃饭、不上学等理由威胁你了,暂时的诱惑或许会让孩子听话,但是你总不能整天用这种诱惑的方法使孩子听话吧?
“桌子坏坏,打它,谁让他磕着宝宝的?”
无形之中你在告诉孩子,孩子磕到是桌子的过错,与自己的不小心没有关系。时间久了,孩子会养成一种推卸责任的意识,对孩子的将来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学会拒绝
从明天起,拒绝百依百顺,拒绝心软,不要因为看见孩子掉眼泪就慌忙的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秉承着这样的原则做家长:该买的、需要的咱一样也不给孩子落下,不该买的、多余的,能不买就不买。
惯子如杀子,愿每一个家长都能成为开明的父母,让孩子活的有温度、有力度、也要有“难度”,孩子一定要爱,但千万不要溺爱!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