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能力对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及对其今后走上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妈妈们的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秘技1:亲子早交谈——不怕“对牛弹琴”
开心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不断跟他说话,不管他听不听得懂。我们看着他的眼睛,表情夸张,有声有色地与他讲这讲那,有时还把嘴巴的发音方式特夸张地对着开心,给他潜移默化的感知。
秘技2:早期阅读——先口语,再书面语
开心4~5个月时,我们就和他一起看大书,每天有计划有目的、定时地阅读色彩鲜艳、物体醒目、形象美观的图片、卡片、图书。1岁左右开心开始阅读《婴儿画报》。一周给他讲2~3个故事,反复、轮流、循环地讲。一个故事开始讲时我们是非常口语化的,尽可能地发挥想象,拓展讲述许多画面上没有直接表现的线索、情节、对话、心理活动等,为宝宝对故事的理解作好铺垫。宝宝慢慢熟悉后,我们讲述同一个故事时再慢慢提炼较为规范的书面语言,便于开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词汇、语句,尝试简单的复述故事。
秘技3:声情并茂——跟宝宝谈话
在与宝宝交谈时我们总是声情并茂,甚至有点夸张。生动多变的语气、语调给宝宝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也激发出他的模仿欲望。开心表达起来语汇更丰富,表情更贴切。
秘技4:有话必答——积极回应宝宝
当宝宝呼唤,询问、倾诉甚至是自言自语时,我们都给予积极,及时的回应。因为语言是在交流与应用的过程中逐渐熟练和掌握的,宝宝在互相交流的环境中才能经常锻炼语言表述,我们就在交谈中及时纠正、指导、拓展宝宝的语言表述。宝宝想说、敢说、愿说了,语言自然发展得好了。
秘技5:亲子交谈——多问一句,让想象延伸
开心平时说什么,指认什么,我们通常会多问一句:“像什么?在干什么?”等。有一次开心指着我的毛衣领子说:“你的衣服是一条一条的!”我就问:“像什么?”开心说:“像鱼的尾巴!”“那么鱼会干什么呢?”“在水里游泳!”长此以往,宝宝渐渐会在表述时自然地进行想象,他常常会说:“囡囡大便了,大了个香蕉”、“纸头飘起来了,像树叶呢!”他的独白语言变得相对更多、更丰富更有创意。
秘技6:看电视——边看边说
开心很小就喜欢看电视。他看电视时,我们从不把他一个人丢下,趁机去做其他事情,而是在一旁陪伴他,并针对电视节目解说,提问,讨论,帮助他利用电视媒体学习语言。
秘技7:家庭表演——提供复习的机会
家里的音响、话筒如今可发挥了大作用,开心本来不太愿意复习幼儿园教过的儿歌,现在我们只要一插话筒,一开音响,开心就跃跃欲试,自告奋勇来表演,从《滑滑梯》到《老师本领大》再到《五门开开》,每一首儿歌都朗诵得津津有味。复习儿歌也是帮助宝宝学习、记忆、运用语言的好方法。利用家庭表演的方式既为宝宝提供了复习的机会,也锻炼了宝宝的胆量。
秘技8:角色游戏——锻炼对话表演
亲子时光,我们常常一起玩角色游戏,如拿被子蒙起头躲在里面玩“小兔和狼”的游戏,我当大灰狼,开心当兔子。又如用广告纸做个小拍子,玩“拍蚊子”游戏。开心当蚊子来叮我,我就一拍子“打死它”。我们分角色彼此对话表演,不同的主题,不断加入的新情节,逐步渗透的新对白,宝宝在有趣的角色游戏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幼师与宝宝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交流是宝宝认识世界、学习新事物和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可以促进宝宝的智力、情感和社交发展。以下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幼师如何更好与宝宝交流”,以供参考,欢迎收藏阅读!
1. 沟通方式: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与宝宝交流,使用高亮度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增加关注和吸引力。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好地保持宝宝的注意力。
2. 注重眼神交流:
保持与宝宝的眼神交流,表明你在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情感。这有助于建立和加强亲密的关系。
3. 使用非语言交流:
幼师可以通过触摸、拥抱、笑容等非语言方式与宝宝交流。这种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可以传递情感,让宝宝感受到被照顾和关爱。
4. 听取宝宝的声音:
鼓励宝宝用声音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哭泣、咿咿呀呀等。及时回应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建立互信和情感联系。
5. 创设互动环境:
为宝宝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游戏,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师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和玩具,与宝宝一起玩耍,建立互动、亲密的关系。
6. 尊重宝宝的意愿:
尊重宝宝的意愿和选择,给予他们独立决策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主性。
7. 倾听宝宝的话语:
虽然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幼师应该倾听他们的话语,示意他们的发言被重视。鼓励宝宝用简单的词汇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这有助于他们语言发展和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
导读:孩子敢与父母“抬杠”,说明他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如果他在父母不赞成的前提下,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他会拼着一股干劲去做好,因为他要让我们明白,他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如果做不好,孩子也会承担后果,不会推卸责任。这时候,切记不要说风凉话,要鼓励孩子的敢作敢为,同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孩子下一次作出正确的决定,找到更好的行动方法。
一、给孩子选择,而不要给孩子答案
对于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妈妈可以摆出两双都合脚、穿上去都舒适的鞋,对孩子说:“宝宝今天想穿哪一双鞋呢?”可别小看这一举动,这样一来,小孩子就不是简单、机械地伸脚穿鞋,而是要动脑筋想一想了。“人一动脑子,上帝就怕了”,这虽是一句俏皮话,但是说明了人只要动脑子,就可以变得很强大。
要注意的是,给孩子的选择范围不要太大,如果上例中的妈妈,拉着小孩的手问:“宝宝,今天想穿什么鞋呢?”孩子一定一脸茫然地看着妈妈。另外,选择的物件也一定要是同类,例如上例中的妈妈摆出的是两双都舒适的鞋,若是摆一双孩子的小鞋和一双妈妈的大鞋来让孩子选择,这样做就不太恰当。
二、让孩子承受自主的结果
乍听之下,这句话有些可怕,孩子那么小,就要承受结果,是不是残忍了一些?当然,所谓的结果一定是孩子能够承受的,而且,在孩子做出决定之前,父母可以给予其暗示,或是一旦产生不良结果时,采取一定的应对策略。但是,一定不要去干扰孩子的决定,而是应提醒他,一定要再想一想,只要思考妥当了,就果断地付诸行动。
三、正确对待孩子“抬杠”
有时,父母要孩子“这样做”,可他偏要“那样做”。这时候,父母的反应就非常重要。有的人也许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心里想:“我养你这么大,敢不听话了。现在还小,以后长大了,翅膀硬了,那还得了!”这样的反应实在是糟糕透顶,对孩子发怒是父母缺少智慧的表现。父母发怒,孩子心里一定是害怕的,最后不得不服从决定。这样多发几次脾气后,孩子再也不敢有自己的主张了,只有唯父母马首是瞻,父母说往东就往东,再也不敢往其他方向了。
可是有智慧的父母不会这样去培养一个没有主见、不能独立的孩子。他们面对孩子的“抬杠”,会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孩子,你如果不接受妈妈的决定,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妈妈还是希望你再想一想。”如果我们这样讲,孩子一定会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从而决定是不是要听取意见。
从另一个方面看,孩子敢与父母“抬杠”,说明他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如果他在父母不赞成的前提下,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他会拼着一股干劲去做好,因为他要让我们明白,他的决定才是正确的。如果做不好,孩子也会承担后果,不会推卸责任。这时候,切记不要说风凉话,要鼓励孩子的敢作敢为,同时,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孩子下一次作出正确的决定,找到更好的行动方法。
四、常问孩子想要什么
不少父母都自以为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可是真问孩子后,回答或许会让父母惊愕:孩子怎么会想要这样的东西?
几乎所有的父母总爱问:“孩子,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孩子的回答也总是能让人满心欢喜,因为父母问了多次之后,孩子也大概知道了父母所期望的答案。
“长大了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是让孩子有一个远大的梦想,但是,如果经常问孩子:“你明天想要什么?”这就高明多了。因为明天即将到来,伸手可及,愿望也可以很快实现,同时,孩子也会有思考的紧迫感,因为不立即决定,明天很快就会成为今天,然后成为昨天。
接下来,父母应鼓励孩子在“明天”到来前完成自己许下的愿望。他的愿望得到重视,并很快可以实现,这将大大鼓励孩子确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
五、让孩子参与家务
孩子多数时候好像是父母的观众,家中的事务,他并不清楚,家中的麻烦,他更是不得而知。
培养独立能力,首先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然后促使其努力去执行。执行中一定会遇到挫折,此时父母要多鼓励,巧妙地告知改进的方法,孩子的独立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这样,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展翅高飞,大有作为。
多语言环境会让宝宝更聪明
多语言环境对婴儿的成长有许多好处,因此生长在多语言环境中的宝宝相对于生活在单语言环境中的宝宝会更聪明些。
一岁的诺亚·塞尔维多生活在一个多语言世界中:他的爸爸说英语,他的妈妈说韩语,他的奶奶和外婆分别说英语和菲律宾的塔加路族语。华盛顿大学的帕特丽夏·库尔教授在对诺亚这样的孩子进行研究后发现,多语言环境对婴儿的成长有许多好处。
库尔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婴儿学习语言的惊人过程。目前,她在实验室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研究像诺亚这样同时学习好几种语言的婴儿。
在诺亚妈妈的积极配合下,研究人员对诺亚的大脑活动进行了记录。研究人员给诺亚戴上一个安装有电极的帽子,这种帽子不会引起疼痛的感觉,能在婴儿听到类似“ba”和“da”这些组成语言的最基本元素时,记录下他们大脑中的电子信号活动。
新生儿能区别不同语言
库尔教授表示,在最开始时,婴儿的大脑就像是一张白纸。她说:“新生儿能够区别所有的语言。”然而,当他们长到6个月大时,大多数婴儿就只能对自己从父母和其他人那里重复听到的声音作出反应,而通常情况下他们听到的只有一种语言。
那么,如果婴儿在家里或类似的实验中同时听到两种语言,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研究结果显示,在这种情况下生活的婴儿,会对两种语言都作出反应,并且他们对这两种语言所作出的反应分别来自大脑的不同区域。
库尔解释说:“在婴儿的大脑中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电路。其中一个对他们的母语产生反应,另一个则对第二种语言产生反应。”
许多研究都表明,从大脑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转换的能力,能使婴儿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表现,也就是说,多语言的环境能让他们变得更聪明。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