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爱与关注
女孩常常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当接触了一些童话后,她又会这样想:“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公主。”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她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女孩天性就倾向于关系式的生活方式。她需要父母的爱,她如何才能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呢?男孩靠行动来表达自己,但女孩不同,她靠语言来表达自己,同时,她也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中来获取父母对她的爱,通过与父母交流来获得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
给父母的建议:
1.给女儿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尤其是稳定的家庭环境。
2.让女儿感受到你的爱,如上文所述,给她“理智的爱”。
问题二:多变的情绪
当宝贝女儿告诉父母她遇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时,父母常常会马上就告诉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父母还会为自己的做法而洋洋得意,然而这些小女孩却常常不领情,有时还会大发脾气。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对于正在不断成长的女儿来说,她不仅有很多情绪需要向父母倾诉,更多的时候,她还需要父母认同、肯定并接纳她的情绪。做父母的应当尽量让她倾诉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对此不做任何评价,当她基本平静下来之后,再告诉她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议的办法。
给父母的建议:
1.肯定女儿的情感,使她感觉到被认可、被重视。
2.接纳女儿的情绪,并对她的情绪表示同情。
问题三:人际关系
女孩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女孩最关注的是这些问题:
我们之间有关系吗?
我们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种关系中,我处于何种地位?
要维持关系内的这种联系,我应该做些什么?
情感对女孩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女孩来说,她的自我意识的提升,从根本上来自情感的满足以及人际关系的质量。因此:女孩子是容易受伤的,一旦她心中理想的关系遭到破坏。女孩子是容易妥协和软弱的,为了维护关系,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正当利益。
给父母的建议:
1.降低女孩的敏感程度,帮助她放宽眼界,不再深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
2.让女孩学会爱自己,让她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据某医院眼科教授介绍,每年从一月份开始至今,她们医院的眼科门诊都会迎来一个小高峰,前来看病的患者以学生群体为主。据调查,一个小学五年级的班里有90%的学生有近视眼,这与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正确的看书、写作业姿势等有关,再一个就是多数来医院检查的孩子往往发现视力问题时都已经偏晚。
13岁以下儿童配镜必须散瞳验光
“验光还需要散瞳吗?这样会不会对眼睛有影响啊?”这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验光配镜行业的误区。一般来讲,13岁以下的儿童验光时必须散瞳,散瞳是为了确定屈光不正的类型,鉴别真假性近视和准确的屈光度数。而散瞳对儿童眼睛是无害的,只是让孩子的眼睛暂时处于一种休息状态。
3岁半至4岁的孩子,看电视后总眨眼 应检查视力
很多老人都认为:“小孩不能戴眼镜,否则度数会越戴越大。”眼镜度数的增加并不是戴眼镜造成的,不戴眼镜而持续用眼困难,视力下降反而更快。选择合适的眼镜不仅能提高视力,还能减轻视疲劳。此外,我们看到很多小孩戴眼镜,可能并不是因为近视而是因为散光。
另外,有些学龄前的孩子看电视后总眨眼睛,家长认为其可能是因为看电视时间长,视觉疲劳造成的,只是让其停止看电视,休息休息。夏丽坤说,其实当孩子看电视后总眨眼睛可能是视力出现了问题,这时家长最好带其到医院检查一下视力、验光或检查一下眼底。
视力发育与户外运动有关
很多人都会注意孩子看书或写作业时的光线,家庭灯光照明其实普通的日光灯就足够了,无需特殊的照明,如果孩子看书,也可以在旁边加一个小台灯作为辅助光源,过暗和过强的光线都不好。
孩子平时做作业或看书45分钟应停下来休息5-10分钟,可闭目养神、做眼保健操或远眺。
记者手记:除了用眼过度,遗传等因素外,影响孩子视力的因素可能还和妈妈在孕期补充的营养素不足有关。其中叶黄素是保护眼睛、延缓眼睛老化的重要元素。视网膜及黄斑部负责感受影像、精细视觉与清晰度,平日辨别色彩、阅读识字等工作都需要它,如果黄斑部及视网膜长期缺乏叶黄素,则会影响视力。
叶黄素来源:菠菜、莴苣、芹菜、胡萝卜、玉米、橘子等。
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
新华网浙江频道6月4日电一份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的6%。日前,市红会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邵征阳也告诉记者,小孩的心理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乐乐才一岁半,平时都跟着爷爷奶奶住。不过,最近乐乐的行为让妈妈有些疑惑,不仅脾气拧了起来,而且只要大人一说“乐乐不听话”,他就跑到自己的小床上抱起睡觉用的“毯毯”。上星期天,乐乐妈的手指不小心割破流血,乐乐见了更是哭着跑去小床上抱起毯子一个劲地喊:“妈妈‘毯毯’”。
邵医生认为,乐乐过分依赖毯子,说明大人给予孩子的关注不够,使得辨别能力差的孩子把每天陪他睡觉的“毯毯”错当成一种亲人的安抚,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不再愿意与大人沟通,甚至产生孤独的感觉。“儿童在婴儿期的情绪发展是否健康,将决定着孩子早期智力的萌发,并影响其人格特性的形成乃至成人后的行为。”
要重视孩子的心理表现,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邵医生提供了几个方法:多爱抚孩子,让孩子每天体会父母的关爱;别给孩子不良心理暗示;对孩子少打骂,多沟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泡泡已经一周岁了,回想这一年,真是酸甜苦辣全齐了。泡泡虽然超级可爱,却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经过对育儿方面知识的长期钻研,泡泡妈现如今已俨然成了一个育儿达人啦!
泡泡出生时遭遇病理性黄疸,康复回家后,小家伙先是夜啼,每天从晚上11点开始,哭到凌晨两三点才睡,一定要竖着抱,还得走,必须抱着睡,睡着了还哼唧哼唧,醒了就找奶。等大了一点,那个皮啊,一刻都不停,所谓的一觉到天亮,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传说。
我整天上网钻研:夜啼是不是缺钙?多动是不是缺锌?睡不踏实是吃多了还是没吃饱?究竟夜里要连续睡多久才算正常?甚至他睡觉时我也不敢睡,就坐在他床边看着。后来一位儿科老专家对我说:孩子只要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最主要精神好,你就没什么需要担心的,睡觉哼唧你就让他哼唧,他睡他的你睡你的,要学会适当地忽视孩子,否则太过担心的话,对你对他都不好。
后来想想,其实这话非常正确,我们每个做妈妈的,都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于关注,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喂养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太过于刻板和教条。经常有妈妈问我:我的孩子一个月了,吃不饱,一顿我该给他加多少奶粉呢。其实在我的宝宝一个月时,性黄疸,康复回家后,小家伙先是夜啼,每天从晚上11点开始,哭到凌晨两三点才睡,一定要竖着抱,还得走,必须抱着睡,睡着了还哼唧哼唧,醒了就找奶。等大了一点,那个皮啊,一刻都不停,所谓的一觉到天亮,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传说。
我整天上网钻研:夜啼是不是缺钙?多动是不是缺锌?睡不踏实是吃多了还是没吃饱?究竟夜里要连续睡多久才算正常?甚至他睡觉时我也不敢睡,就坐在他床边看着。后来一位儿科老专家对我说:孩子只要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最主要精神好,你就没什么需要担心的,睡觉哼唧你就让他哼唧,他睡他的你睡你的,要学会适当地忽视孩子,否则太过担心的话,对你对他都不好。
后来想想,其实这话非常正确,我们每个做妈妈的,都对孩子的一举一动过于关注,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科学喂养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太过于刻板和教条。经常有妈妈问我:我的孩子一个月了,吃不饱,一顿我该给他加多少奶粉呢。其实在我的宝宝一个月时,我也会经常上网查询相关问题,但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孩子饿了会主动要吃,而吃饱了他也不会再吃了。
平时经常在点点周刊群里和妈妈们交流育儿经,经常发现有妈妈问:我的宝宝感冒了,或者发烧了,或者拉肚子了,应该吃什么药呢。我想说的是: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三样是宝宝们最常见的问题。而面对这些问题时,妈妈们不应急于用吃药或者打吊针来解决问题。妈妈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细心观察,如果宝宝精神好,那基本就无大碍。最好是用食疗的方法来让宝宝们尽快恢复。如果太过依赖药物,往往就会破坏孩子们的免疫力。比如感冒了,如果宝宝精神和饮食都正常,那么注意给他保暖,用稍热的水给他泡脚,或者用45度左右的水给他泡澡,可吃一些温性的食物,比如鸡汤,山药,红糖等;如果宝宝咳嗽,白萝卜炖排骨,是非常好的止咳食物;如果宝宝发烧了,精神好,体温低于39度,肯喝水,那么妈妈们可以尝试着用物理方法给宝宝降温,贴退烧帖,用温水擦拭身体。如果体温高于39度,可以吃些退烧药;如果宝宝拉肚子,同样,在宝宝精神状态好的情况下,可以给他吃一些妈咪爱和蒙脱石散。
饮食上,煮透的香菇水,煮熟的胡萝卜,都是不错的止泻食物。当然了,当宝宝们不舒服的时候,出于保险,妈妈们应该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详细的诊断。
在一次讲座中,我问台下的小同学:“父母要求你们考前几名的,请举手。”台下300多个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举了手。我又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我看你刚才没举手,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多少名呢?”小男孩站起来说:“我爸爸、妈妈说考前10名怎么能行,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是第一名!”
一位小网友给我留言:“每次考试父母总要我考前几名,太烦了!难道考前几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面对孩子的质问,父母们是否感觉到他们身上承受的学习压力?
因此“焦虑”“恐惧”成为当今的“童年病”,也成为当下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别让孩子患上“童年恐慌”症
什么是童年恐慌?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较长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童年恐慌最直接的表现是孩子的情绪急切不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然而,孩子的这些心理变化却没有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
一位初三男生在我的博客留言,表达了他的内心困惑:
我爸妈都是医生,他们都是北京某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上学时就品学兼优,各方面都很拔尖。而我却完全不同,我从小就不喜欢上学,成绩经常是班上中下游。每次开家长会回来,父母总是没有笑脸,盯着我看半天,“当时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抱错了?怎么一点儿都不像我们呢?”但他们还是要求我考前10名。不断在我面前如数家珍似的说他们当年读书时的骄人成绩,我听了就想吐。让我害怕的是,过年过节家里一来客人,让我“骄傲”的父母就自嘲:“你们看,我们俩都是医生,养个儿子比难民还瘦。我们俩都是硕士学位,可儿子现在考试第10名都困难。”在我听来是一种挖苦,还好我的脸皮厚。后来,只要家里一来客人,我就干脆躲出去。有时我想,独生子女真倒霉,如果我有个兄弟姐妹什么的,让他去出国读博士,让父母骄傲,我就不用担惊受怕了。
我喜欢做饭,准确地说是烹调。连饭店里的松鼠鳜鱼都会做,而且味道绝不比饭店的差。但父母坚决不让我考技校。我很苦恼,考不了前10名、喜欢烹调的我,不是我父母的骄傲,是谁的骄傲呢?
这个男孩的苦恼,正是“童年恐慌”的表现。
听到孩子的追问“我是谁的骄傲”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内心的无奈与焦虑。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成绩、名次方面的要求决定了孩子的幸福与苦恼。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又往往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然而,一个致命的难题在于,父母对学历和成绩的高期望、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孩子绝对无法实现的。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绝望和无奈就成为很多孩子的主要情绪状态。
二、撩开“前10名”的虚荣面纱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考第一名。但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与第一名无缘呢?孩子们认为是自己笨或倒霉,父母们对此困惑不解,“别人的孩子行,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一个美国人揭开了这个谜。
哈佛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有些人能够创作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具有领导才能……以上这些人其实都是人才,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我们不能说上述的人谁最聪明,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各自的聪明才智。
反观现实,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偏重于孩子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却忽视了儿童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潜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而对品德、体育、音乐、劳技等“副科”不重视。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8个智能是平等的,凭什么前两个就可以主宰命运而另外6个就被打入另册?尽管教育改革尚未到位,对人的评价尚欠公平,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在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培养他,这是父母们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说来有趣,当人们热衷于孩子考前几名的时候,杭州市一位小学特级教师周武,却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了“第10名现象”。周老师在对许多毕业生的跟踪中看到,那些当年经常考前几名的学生发展平平,而考试成绩总在第10名左右的学生,反而发展得更优秀一些。可能的原因是,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压力远远小于前者,因而有更多发展综合素质的空间。
家长不能忽视孩子预习习惯的建立
1、大部分家长忽略了高效预习的习惯培养
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主要是回家后作业有没有及时的完成,考试有没有考好,上课有没有专心听讲;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似乎是很重视,但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那就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主要介绍一下高效预习的学习习惯;高效预习的习惯是保证孩子较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的前提条件,而这种学习习惯往往被大多数家长所忽视,除非老师明确的布置了预习任务,否则家长是不会督促孩子去做的;
2、为什么高效预习的习惯很重要
为什么高效预习的习惯很重要呢?它把以老师为主,被动接受知识的的学习方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方式,如果孩子能够在上课前完成了相关的课程预习,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基本消化,那么,上课对他来说就是复习课,而不是讲新课,这样做能带来两大好处,第一个,孩子通过预习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他依然还有很多困惑和问题,当他带着这些困惑和问题去上课的时候,他的注意力会有选择性地集中,这样,及培养了孩子的主动思考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第二,当一个孩子带着困惑和问题去听课的时候,他的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这样,他的自我学习的兴趣会大幅提高;当一个学生能够主动的、高度集中的去学习时,他对知识的掌握自然就会很好;
3、最好做到深层次的预习
当然预习也有很多种,当前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是一种浅层次的预习,即快速浏览课本,初步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这是学习预热,对学习效果有一定帮助,但不是特别大;另外一种就是深层次的预习,不仅需要孩子提前掌握知识概念,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概念,并形成学科思想,并能够解决各类复杂问题,这是需要大家重点关注的;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的学生在寒暑假做什么,进行深层次的预习和主动学习,他们不仅把下学期或全年的课程内容全部预习一遍,而且还做到了融会贯通;
4、补课不能替代预习
很多家长也会说,我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进行补课,不也是提前预习的一种形式吗?在这里我想提醒家长,补课的本质是什么?它实际是一种补救措施,是一种对未能较好掌握的学科知识的补充,是一种临时手段,不应该是常态。第二,补课仍然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这种外在的被动的知识输入形式是无法替代孩子主动的内在的预习;此外,补课的学习效率相对低效,家长设想一下,听一个人讲四十五分钟还是自己看书四十五分钟,哪一个速度快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定是我们看书快。
5、最后
最后,希望各位家长重视孩子高效预习的习惯培养,通过孩子们主动学习,在上课之前掌握相关的学科内容,带着自己的疑惑和难点去上课,来大幅度的提升学习效率,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