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了逆反心理怎么办?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幼儿园中暑了怎么办教案 12-10

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所谓的脾气越来越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听家长的话,不听摆布,个别还出现了逆反心理,这是个关键时期,一定要处理好,不然孩子容易走歪路,有的孩子和家长有逆反心理,有的和老师有逆反心理,不学这科老师教的课等行,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

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

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零思考方案网 m.Zhe135.Com)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应善于理解孩子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子女应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学龄前孩子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


导读: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怎样教育孩子的逆反心理


许多年轻的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你说这东西不能碰,他偏要去碰碰;你说蔬菜营养好,要多吃,你越讲他越是不吃等等,实在无可奈何。这种现像在心理学上叫做“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幼儿的逆反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搞“独立”,愿意自作“主张”。如果父母不善于对待,他往往就会逆向而行。

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在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

1.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孩子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孩子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2.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孩子,或罚站、罚跪,甚至把孩子逐之门外;另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过分娇惯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反儿童的天性,必然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

孩子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那么,父母“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便不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不易成功;“恨铁不成钢”的耿耿意愿,也得不到谅解。一言以蔽之,父母的殷切教育,都难免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反应,不少人情绪急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方法。可是你越是想压服孩子,而孩子越是压而不服,并且往往使其抵触情绪、对抗行为随之而来。所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注意方法。

1.冷却法。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父母不要恼怒,不可“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否则会火上加油。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2.温暖法。父母要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孩子,经常和他沟通,做他的贴心人。一旦发现他有细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刺激法。要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话,对不对”之类的话来刺激他。

4.心理保健法。帮助指导孩子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良好情感和锻炼意志,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逆反心理虽有妨害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蕴含着很多积极的因素。其中较为显著的是: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宝宝逆反父母怎么办?


导读: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发现成功人士和普通人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因此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过了整天要妈妈的一两岁,宝宝就开始变得闹腾了。和父母做对、故意耍赖、犟、不听话、在大院里疯跑、不爱回家。以前父母给他们吃啥,他们就吃啥。现在也不行了,他们开始要吃这个,不吃那个,不穿这个衣服,喜欢那件衣服,自我意识开始特别强。

这时,习惯照顾宝宝、一切都由自己做主的父母倒不习惯了,开始纳闷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孩子怎么了,难道想造反不成?这时候,打呀骂呀,怎么管教似乎都不见成效,孩子哭喊,父母也焦虑。这时怎么了?

其实,真正的根源是,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有了“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到了五六岁乃至更大,就是一个自我开始发展建立的过程。这时,父母也要学习如何合理的应对,除了照顾孩子吃喝之外,更要照顾他们的心智。

宝宝要自由

宝宝两三岁的时候,开始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表现。这种表现特征事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他们开始学会用手脚等多种方式认知世界,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人抱,甚至不愿让大人拉着手走路。已经能够用简单语言来表达他们意图的宝宝,开始学会说“不”,“我会,我自己来。”,他们要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走路,不过,他们往往因为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喝水打翻杯子,而遭到父母的批评,说他们“不听话”、“犟”。这时候的宝宝非常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幼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此外,这时候的宝宝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当出现这些特征时,父母要开始注意了。因为这是培养孩子性格最重要的时期。当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支持时,小孩就会表现出“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当孩子开始闹独立时,很多父母最常见的反应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调皮”,其实,我们应该给他们热情鼓励和支持,才会让他们健康发展。

父母要支持

父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根据他们独立性的表现,乘机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否则错过时机,很容易形成孩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这一点对于家长来说尤其困难。谁不爱自己唯一的宝宝呢,但如何爱,一定要有智慧有方法。应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抑孩子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此外,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当孩子要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斥责他们,同样,当他们不愿自己去做,习惯依赖父母的时候,也要从兴趣上培养他们自己做事情的能力。比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宝宝做些象征性的劳动。如果能经常地坚持,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探究学龄前孩子逆反心理


导读: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是脾气越来越犟,总是不听话,跟你对着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

学龄前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孩子有嫉妒心该怎么处理呢?


嫉妒是与他人在比较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这种情绪很复杂,羞愧、愤怒、怨恨等等兼而有之。

小孩子有嫉妒心理吗?有人觉得这么小的孩子不太可能。

其实科学证明,嫉妒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产生是很早的。有人做过实验,15个月的孩子,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他就会有所反应,非要让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并紧紧搂住妈妈,好像在说:“这是我的妈妈,不是你的。”

生活中我们发现,好多种情况都能使孩子产生嫉妒。

比如,家里来了别的小朋友,妈妈夸赞几句或表示亲呢些,自家的孩子就会嫉妒,对外来的小朋友来取不友好的态度。

如果别的小朋友有什么好玩的玩具,自己没有,心里就会不好受。

两个孩子玩游戏本来好好的,一个孩子看别人搭积木搭得又快又好,自己却怎么也搭不好,他很着急,索性把两个人的积木全都推了,“我搭不好,你也别想搭成!”……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可见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反应。

现在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由于整天众星捧月一般,许多孩子都染上了“娇”“骄”二气,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做得好,也不愿听夸奖别人的话,嫉妒已成为一种愈来愈严重的通病。

嫉妒是一种低级情感。有嫉妒心的孩子,往往爱指责别人,或想办法让别人不如自己。

有些孩子还会性格逐渐变得古怪起来。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有害的。

作为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嫉妒心理后,应及时进行疏导。

首先,要防止幼儿嫉妒心理的产生。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平时要多关心孩子,注意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这一时期家长对孩子的表扬,称赞要恰当,不能过分夸大,应该客观,实事求是。要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既表扬孩子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以免由于孩子盲目自满而产生“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的心理。

其次,一般的孩子见别的小朋友获奖,往往心里会不太好受,家长此时应注意进行感情引导,也就是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另一种积极情感来冲淡和代替伤害性的情感。比如,家长陪孩子聊聊天,用温柔的话语,鼓励的目光,给孩子以暗示,表示自己的希望。

这时家长不能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人家怎么能做好,你真笨!”“没出息”等等。

因为这时孩子已经是妒火中烧了,再听这些,无疑是火上加油,不但鼓励不成,反而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嫉妒心的孩子,多数有自卑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只知道嫉妒强者,给自己造成心理上的内耗。

所以,家长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有必要。

另外,家长还应培养孩子从小就养成宽容,厚道,友善等健康的心理品质,让幼儿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不骄不躁,这样对孩子的一生都将有好处。

第三,对已经产生嫉妒心理的孩子要做工作。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讲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取得成功的,他们平时是怎么努力的。以防止孩子只看见别人获得奖励,而忽略别人付出的劳动过程,对那种处处要占上风,事事以他为中心,爱嫉妒,不容人的孩子,家长也要严厉批评,使其认识错误,奋起直追。要避免孩子受自悲,自弃,攻击等不良心理的影响。

孩子受欺负了不还手怎么办?


“我家孩子很乖巧,很活泼,但从来不攻击人,最近连人家打他都不还手,甚至比他小的小朋友都欺负他。可能是遗传了一些我软弱的性格,也可能是环境造成的。看着孩子被欺负的样子,真的好心痛,好着急,也好自责。我该怎么办啊?”一位网友妈妈在西祠发帖求助。

如果你发现孩子被小伙伴“欺负”了,会怎么做呢?

寒江42:我儿子就是这样的,很老实,从来不跟别的孩子抢玩具不说,别人抢走他的玩具,他也不会去要回来。我有时也很发愁,明年去上幼儿园,不知道会不会被小朋友欺负哦。不过娃他爸很淡定,说教会孩子打架很容易,但教会孩子懂得谦让就不容易了,我想想,说得也有道理。

emily_zhang178:我们小宇就是这样,被人打不知道还手,在幼儿园经常被小朋友抓伤或是推倒的,他也不敢告诉老师,我经常告诉他被人欺负了一定要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可怜的小宇还是不敢哦。应该让孩子知道谦让,不能打架的,从小就欺负别的小朋友,长大了还了得啊,被欺负的小朋友也应该知道保护自己才是哦!

兔兔小茜:说句不好听的,我很支持孩子在幼儿园或学校强势一些,特别是女孩子。孩子受欺负,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阴影。我家逗逗不到3岁,说太多她听不懂(如:谁打你了,你就打谁;谁不打你,你也不能打人家。)这种话很绕口,大人也能绕晕,我索性就跟她说:谁打你你就打他。现在这个社会弱肉强食,我的观点就是孩子要开朗乐观,要强势。也许我的观点不是很对,但是我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孩子的。

南京夫子庙小吃:柴华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也经常会被小朋友欺负,后来慢慢就好些了。看到自己的宝宝被欺负,每一个妈妈都很难受,小孩子之间的交流方式可能不一样,有时候拍拍打打并不是故意的,而是一种交流方式。在幼儿园里被欺负,我一般都让孩子告诉老师。在外面玩的时候,我会告诉柴华,有小朋友不礼貌的时候,要告诉他,你这样做不好,你再这样我就不和你玩了。

摇钱树开花:我们家宝贝还好,每次宝贝回来都会主动讲出来,我们就会教育她怎么反击,总的来说也不会吃亏!

柔情似水66:原来我家的也是一直被欺负,后来我也教她要强势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但这种东西是教不会的。还好我家宝宝会见机行事,看到比她强势的,她会主动示好,把好吃的、好玩的主动和别人分享,人家也不好意思欺负她了,看到比她弱的,睬都不睬,呵呵,小人精。

妞827:我家糖糖胆子很小,不知道以后上幼儿园了会不会被小朋友欺负。不过她现在在家里倒是挺凶的,我和她爸是希望她以后在外面也凶一点,至少不会被人欺负。

驹家宝典:我家就是这样,打不还手,我教都教不会,但我也发现孩子的大度和包容,很会原谅人,人缘好,情商高,现在给他学跆拳道,不打人,最起码学会自保吧。

victoryjing:为什么要还手?我家会还手,但这不代表他就厉害,不代表不被欺负。我们还是教他不能用打人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对的。不还手,反而能远离这种纠缠。

只爱向日葵:你愁宝宝被欺负,我愁我家宝宝太要强,都怕别的家长不让孩子和我宝宝玩,现在想着方法给她上规矩。

椰子茶:我女儿是“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必犯你”。小时候和她说过,不能和小朋友们打架,在一起要友好地相处,可女儿说:那人家打我怎么办,为什么他们能打我,我不能打他们,不公平。这样是好是坏呢?每个家里只有一个宝贝,当然不想让别的孩子欺负,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孩子有自我保护的能力,毕竟家长不可能一天24小时跟在小人的身后。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