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玩具找家》是一个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游戏。在小班身体动作技能的练习中,平衡能力的掌握是一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因此,在本活动的设计中,我有意识增加进行平衡练习的机会,用反复游戏、增加情境、引发兴趣的不同方法,对这一重点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首先要培养的是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只有兴趣才能带动他们进行技能的练习,因此我这样确立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能在相距25厘米的平行线中走。
3、学习收放玩具,熟悉集体生活的常规。
三、教学方法: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游戏法。我设计了“宝宝真能干”的游戏,把热身活动、动作示范、重点练习、难点解决全部放在游戏中进行,让幼儿在不断展开的游戏中快乐、自主地掌握活动技能,实现教育目标。
四、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我选用节奏鲜明的乐曲,带孩子们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游戏《迷迷转》。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做小风车吧,风婆婆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转一转。”教材中的游戏儿歌是:“迷迷转,迷迷转,大风吹来,我就站”。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我将游戏儿歌改为:“迷迷转,迷迷转,小风来了慢慢转,大风来了快快转,风儿停了我就站。”幼儿随儿歌快乐旋转,老师可以利用儿歌来不断调整活动强度,保持幼儿最佳的活动状态。
3、游戏《送玩具回家》,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讲解示范法和练习法,不断用恰当的语言进行鼓励,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基本技能。我分为几层循序渐进地来进行。
首先,创设游戏的情境,带领幼儿初步学习在相距25厘米的平行线中走。
“孩子们,有些小朋友把玩过的玩具忘到了外面,玩具回不了家,急得要哭了,我们一起来找到他们,送他们回家吧!”
找玩具的过程中,带领幼儿练习在平行线中行走。先请幼儿集体在25厘米的平行线中行走,让孩子们自己试一试怎样走才能有快又稳,还不能踩到路边的小草。然后请几名做得好的幼儿示范在平行线中行走的方法,教师讲清动作要点,再次请幼儿一起来试一试在平行线上行走,帮助幼儿掌握平衡的要点。
第二层,分组游戏,送玩具回家。在这一环节中,将幼儿分为几组,送玩具回家,巩固在平行线中行走的技能。老师要不断提醒幼儿要走在路中间,不要踩线。
第三层,找一找还有哪些玩具,把他们也送回家。
在这一环节中,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设置不同的小路,请孩子们在上面行走。有弯曲的小路,高20厘米的平衡板,22厘米左右的小路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个幼儿获得主动发展,同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根据孩子的能力及时调整活动的难度,能让孩子始终处于最佳的唤醒状态,保持活动的兴趣,让孩子们体会到游戏的快乐,并把这种快乐游戏的情感贯穿游戏始终。让幼儿在不断展开的游戏中快乐、自主地掌握活动技能,实现教育目标。
在基本部分的设计安排中,我还要随时注意活动的强度与密度的合理安排,根据多数孩子的表现:如面部是否潮红,是否汗多,喘粗气等,对活动及时进行调整。
4、让幼儿在“蜜蜂做工”的音乐声中,进行放松练习。
以上是我对体育活动《玩具找家》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是环境的创设者,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条件。
小班体育活动:小兔采蘑菇
活动目标:
1.教幼儿练习钻过70厘米高的障碍物。
2.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敏性。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小兔头饰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2—3倍的蘑菇卡片,小篮子4只。
2.在场地中间悬挂一条高约70厘米的长绳,布置成“树林”;场地一端四散撒上“蘑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组织幼儿做“小动物来做操”的模仿操。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告诉幼儿今天的游戏内容。
指导语:今天兔妈妈要带小兔去采蘑菇,可是有一片树林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过去呢?
2.幼儿想出多种办法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哪种方法最好,最后得出结论:钻过树林采蘑菇最好。
指导语:现在就请小兔试着钻过树林采蘑菇,如果你钻过去了,采到了蘑菇,请你告诉我你是怎么钻过去的。
3.教师请尝试成功且动作正确的幼儿告诉大家是怎么钻过去的并示范给大家看,教师小结钻的动作要领:双膝弯弯,腰弯弯,低着头儿钻钻钻。
4.教师请全体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练习,
教师随机指导。指导语:现在小兔们就可以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钻过树林采蘑菇了,小兔们出发!
5.幼儿游戏,当幼儿把蘑菇全部采完游戏结束。
三.结束部分
1.兔妈妈表扬认真学本领的小兔,小兔们把蘑菇送给兔奶奶吃。
2.复习游戏“小兔小兔真爱玩”。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因此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的目标发展区发展。了解幼儿的真实发展状况,是每位教师设计和组织活动的必要前提。因此,我首先分析一下我班幼儿的发展情况:
本班幼儿的体育技能水平突出,创造能力强,在开展利旧利废做做玩玩活动中,与家长共同制作了许多自制体育器械,如用瓶子装水变成桩,走蛇行步或打保龄球。但是我发现孩子们总是爱自个儿玩,缺乏协商、合作意识,胆小不爱表现,不懂得与他人一起体验成功的情感,针对我班幼儿的这些情况,我该如何挖掘有效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下面让我来分析一下教学内容。
二、 活动内容的生成与依据
许多时候我们热切关注的事物,孩子们恰恰无所谓,而他们所关注的事物往往又出乎我们的意料。在上次做做玩玩自制体育器械活动中,有2个孩子将报纸揉成团,一个放在地上当球踢,一个朝上抛接球,他们玩得不亦热乎,吸引了其他孩子的目光,大家都玩起纸球来。《纲要》中提出:尽可能运用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教学,并注重各领域间的整合教学,本着《纲要》的精神,我遵循孩子的兴趣,依据本班幼儿的情况,设计本节体育课。
为了充分利用我园的现有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十分注意孩子们对各种事物的兴趣点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幼儿园体育室内有一根拔河的绳子,是当年亲子运动会家长队和教师队比赛时所购置的,孩子们对这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很好奇,经常上前摸摸、弄弄,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们便将绳子放到操场上,孩子围绕着绳子便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玩法,不同的年龄也就创造了不同的奇思妙想,孩子的自创的一些方法,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活动。根据中班孩子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乐意遵守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初步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有一定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但注意力不太稳定的心理特点和运动能力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玩绳子的活动。本次《过河》就是根据孩子围着绳子跳来跳去所产生的一个活动。
二、设计意图
新《纲要》在幼儿健康领域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要求我们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常州市教研室2005年下发的《幼儿健康教育总目标》中,中班上学期体育锻炼目标第三条中也提到:中班幼儿能够熟练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因此本次活动选用大绳作为主要教学用具,以《过河》游戏方式来发展中班幼儿的跳跃能力。
本活动主要是充分利用我园现有活动资源,创设活动情景,利用游戏的方式组织孩子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活动中我们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基础,尊重孩子的能力差异和动作发展的不同层次。通过活动中难度的不同实现不同发展目标,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感觉
三、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通过游戏,使幼儿能够熟练进行立定跳远的动作练习,基本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敢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跳过一定距离,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发展基本活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孩子们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养成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四、过程分析
(一)、开始部分:收心热身阶段5—6分钟。
通过建构活动场地——“池塘”,赋予幼儿特定的游戏角色,通过角色的变化——“蝌蚪的成长过程”的游戏方式,使幼儿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活动中来,同时身心得到充分舒展,注意力集中,为后面的活动作好铺垫。
活动步骤:幼儿跟随教师进入场地,做热身运动游戏“小蝌蚪变变变”。
游戏方式:幼儿做蝌蚪跟随教师在“池塘”中游动(慢跑)——蝌蚪长出两条后腿(伏地后蹬)——蝌蚪长出两条前腿(伏地做蛙泳动作)——变成青蛙(起立自由的模仿青蛙跳跃动作)——
一串青蛙跳跳跳(集体排队练习)。(二)、基本部分:增智促技-育心强体阶段15-20分钟本阶段分为两个环节:活动一、跳田埂
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使幼儿巩固已有的立定跳远动作技能,学习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通过场地难度的循序渐进,使幼儿由立定跳远自然过渡到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
本环节为活动的教学重点,通过本环节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助跑跨跳的动作概念,并敢于尝试用该方法去挑战自己的运动极限。从而为后续的活动作好动作经验的准备。
在场地设置上为回环形,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幼儿能够统一动作练习方向,避免幼儿活动中的碰撞,从而减少伤害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讲解和维持秩序的时间浪费。
本环节预设目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人人都可以完成的动作目标,既活动的开始部分,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的活动难度。第二层次为挑战目标,既保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提高而达到的活动目标。第三层次为极限目标,要求幼儿必须打破原有动作概念才能突破提高的目标难度。
活动过程:教师用平衡布道做田埂,并通过调整田埂的高度和宽度增加活动练习的难度,幼儿在教师设置好的场地上,集体巡回练习,游戏难度达到大部分幼儿无法进行继续游戏时,教师组织幼儿思考、实践,并邀请个别幼儿展示助跑跨跳动作,激发幼儿尝试练习动作。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和挑战目标选择不同的难度场地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并适时的调整场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二:“跳过小河”
本环节通过游戏活动的三个难度层次的递进,使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正确的助跑跨跳的动作概念,并不断尝试用该方法去挑战自己的运动极限。
活动过程:首先教师用绳子对折放在地上作小河,小河的形状为由窄逐渐变宽,目的是为了照顾幼儿能力的个体差异性,幼儿进行第一次尝试:自由跳过小河,引导幼儿看看自己能跳过多宽的河面,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要求:注意安全,避免冲撞。
在幼儿自由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邀请个别幼儿展示动作,幼儿集体跟随练习。
第二次尝试:增加难度,通过下雨了,河水变宽的情景,提高跳过小河的难度,幼儿自主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跳过小河。教师在幼儿分散尝试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活动量表现,适时集中幼儿观看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展示动作,一可以加强动作概念,二是调节活动密度,避免过度疲劳。
目的: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敢于挑战自我的意识。
第三次游戏:增加游戏色彩:河里游来了鳄鱼、对面田里出现害虫,小青蛙要躲过鳄鱼的捕杀过河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幼儿依次进行游戏。
目的:巩固幼儿学习的成果,提高锻炼效果。幼儿的活动情绪会因为鳄鱼的出现达到高潮,兴奋点比较高,因此在这一环节组织过程中,游戏开始阶段教师必须讲清楚来去活动路线,避免出现面对面的碰撞事故。
(三)、结束部分:放松整理阶段:3—5分钟目的:使幼儿身心从紧张的游戏环境中逐渐放松,并慢慢恢复平静。
步骤:1、放松游戏:青蛙戏水。请孩子们在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动作等等。2、帮助教师收拾场地,结束活动。
活动结果预测:
预计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活动中孩子的平均心率约在130—140次/分,练习密度在40——45%。基本达到预计的认知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活动中,孩子是精神是放松的,情绪是愉悦的,参与活动的意识是主动的,参与活动的难度可选择的,每个人都能够在自身的原有能力上得到发展,同时在生理心理上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活动,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