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一.选材
此活动的选材来源于生活,筷子是幼儿比较熟悉的一种餐具,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用筷子进食是我国的一大特点。
常言道,心灵手巧。使用筷子是手的精细协调动作。用筷子夹食物时,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腕、肩及肘关节也要同时参与。从大脑各区分工情况来看,控制手和面部肌肉活动的区域要比其它肌肉运动区域大得多,肌肉活动时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可见,及早进行手的活动功能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享受用筷子进餐的乐趣,另一方面对幼儿的智力发育也有好处。中班幼儿的小肌肉不断的发展,可以掌握多种动作技能,而且会比较协调。但班里大部分幼儿不会使用筷子吃饭。因此,我选择此教材让幼儿在游戏练习中学会使用筷子,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
2.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根据
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定位于: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为此,我作了以下的准备: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卖汤圆》音乐磁带和录音机。
三.教学方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本次活动中,我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法: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操作探究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法:中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好动是他们这一年龄段的突出特点。因此,我设计了“筷子舞”“搭建筷子”等一些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
说学法:
1.操作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一次操作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教师示范的观察进行练习,他们不一定会使用的很正确,那也不要紧,在第二次的实践活动中,幼儿通过品尝,强化了筷子的使用方法,教师适时的个别指导,就巩固了练习方法。在尝试筷子进行各种活动时,孩子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过程: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导入活动——学习筷子使用方法——练习筷子的实践活动——筷子游戏
1.导入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采用谜语引起幼儿对筷子的兴趣,“姐妹双双一样长,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热热都经过,酸甜苦辣一起尝。”这个谜语形象的讲述了筷子的外型特点和用途。在孩子们兴趣勃勃的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筷子,简单介绍它的来源和用途,激发幼儿操作筷子的欲望,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并落实了第一个目标。
2.学习活动。
筷子的使用方法有一定的标准,因此,我在幼儿第一次练习前,先示范讲解使用筷子的动作要领,再让幼儿练习自由练习。第二次的学习,我配上了音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练习并拢筷子拨饭、张开筷子夹菜等动作。
3.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在这环节里我为幼儿提供了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落实了第二个目标,在音乐中,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最后是小结使用筷子的好处。
4.游戏活动。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因此,在幼儿使用筷子品尝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随音乐用筷子敲出欢快的节奏,吸引幼儿一起来打击节奏乐。这个游戏活动渗透了艺术活动,在幼儿跳完节奏舞后,教师提问:“筷子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幼儿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在这环节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
五.活动评价
纵观整个活动,各环节紧密相连,相互渗透,所有环节都是围绕“筷子”来进行。本次活动,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整合”的设计思想,有效贯彻了《纲要》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相信,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在活动中享受使用筷子的乐趣。
这是大班科学神奇的纸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得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对xx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白纸人手若干张、书若干本、记号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书和纸1、老师:书和纸这对好朋友,今天发生了争执。
瞧!书神气地说道:"当我站起来的时候,能稳稳地站住!"老师操作:书本稳稳地站着。
可是,纸听了很不服气,说:"你能站,我也能稳稳地站着!"2、猜想:你们觉得纸能站起来吗?
请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猜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
1、到底你的好办法能不能帮助纸稳稳地站起来?
2、老师在后面的每个桌子上都放了许多纸,待会请你去试一试你的办法,并把你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记录纸上。(出示记录纸)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4、集合幼儿,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小结:纸真神奇,大家通过折、卷等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使纸站了起来,纸开心极了,它在你们的帮助下终于稳稳地站起来了。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
可是,书又说了:"我不仅能站站住,而且还能把你纸稳稳地托起来呢!"老师演示,书托起一张薄薄的纸。
1、纸也能托起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请幼儿再次实验。
幼儿根据记录表讲述,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升难度(幼儿第三次实验)。
你们听,书又说了:"你才托起一本书,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纸呢!"老师演示,书托起好多纸。
1.纸也能托起很多书吗?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幼儿实验。
小结:教师统计托书最多的是哪一种形状的纸?
五、总结。
纸的支撑力跟它接触的地方、高度都有关,上下接触的面大,它的支撑力就大,相反,接触的面小,力就小。在这个活动中,还有好多科学知识呢,我们以后再去慢慢探索。
六、拓展生活经验。
1、在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也使用这种方法使它们的力气大起来的。
2、教师举例讲述。
七、延伸活动。
请幼儿找找幼儿园里有哪些东西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的?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相关文章《大班科学活动:雪到底干不干净?》:大班科学活动雪到底干不干净?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学会用实验的方法了解雪, 并学会使用工具来验证。培养幼儿喜欢探索事物,现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活动雪到底干不干净?教案吧。
《大班科学教案:酸甜苦辣》:大班科学活动酸甜苦辣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设计意图,活动准备,活动结束,活动反思,活动过程等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如绘画、色彩、表情、音乐表现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酸甜苦辣教案吧。
《大班科学教案:用磁铁来开车》:大班科学活动用磁铁来开车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概要,准备活动,活动内容,注意事项,活动评价等内容,了解铁和磁铁可以互相吸引。通过实验,观察用磁铁可以牵引汽车移动。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科学用磁铁来开车教案吧。
这是大班科学神奇的纸环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纸条制作成麦比乌斯圈。通过比较发现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3、大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发现。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准备】
1、长纸条。
2、麦比乌斯圈若干个,分别有一条线、二条线、三条线。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笔。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共同制作纸圈。
1、出示纸条:这是什么?(纸条)
2、变一变,看它变成了什么?(纸圈)
3、你会做吗?请小朋友来做一个这样的纸圈。
4、教师出示麦比乌斯圈,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圈,看一看,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有什么不同?
5、你会做这个圈吗?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会做了吗?请你来做一个这样的圈。
8、你做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你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麦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麦比乌斯圈。麦比乌斯圈还有许多的秘密呢。现在,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二、比较:普通的圈和麦比乌斯圈,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1、讲解做法:现在,小朋友都有了两个圈。请你用彩笔找一个点,然后轻轻的拖动你的纸圈,在纸圈的内侧画线。最后要让你画的线连接起来。(教师示范)
2、操作:幼儿画线。
3、幼儿表述: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教师小结: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麦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黄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5、麦比乌斯圈就是这么神奇,老师这里还有一列麦比乌斯火车呢,我请两个小朋友坐坐看。呜呜,我们的火车出发了,看,小朋友们正在蓝色的车厢里,我们的小朋友又来到了红色的车厢里。宝贝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6、幼儿思考回答:麦比乌斯圈把两个面连在了一起。
7、教师小结:孩子们说的太对了。普通的圈都有两个面,麦比乌斯圈呢是把这两个面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面。
三、探索:沿着麦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秘密。老师还要再考考你。(普通纸圈)我这里有一个普通的纸圈,我们来猜测一下,如果沿着纸圈上的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2、老师来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时候,要先对折剪一个小口,然后再沿着线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开。
3、瞧,它变成什么了?
(二)1、老师这里还给你准备了什么?瞧,是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如果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我们来剪一剪好不好?请小朋友拿出剪刀,我们来做一做试一试。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请幼儿讲述。看一下,现在的麦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5、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6、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三)1、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师:这个麦比乌斯圈上有两条线,那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都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究竟是谁猜的正确呢?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请小朋友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把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幼儿讲述
5、跟你猜测的一样吗?有许多的东西我们的猜测其实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能确认。我们的科学家呢就是这么做的。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麦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麦比乌斯圈。
四、拓展延伸:了解麦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小科学家们,你知道吗?麦比乌斯圈不但好玩,还很有用呢。科学家们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出示立交桥的图片)立交桥,有了立交桥呢,我们的车辆就不会那么拥挤堵塞了,麦比乌斯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出示过山车图片)这个是过山车,玩过山车的时候你无论转多少个圈最终都会回到起点上,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机器上的一种传输带,利用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原理增加了摩擦的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最大程度的节约。还有我们的磁带,要听完一面换另一面,日本的科学家呢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发明了可以不用换就能听完两面。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当然,利用麦比乌斯圈的原理还能发明更多的东西,希望你们成大了做个大科学家发现人们不知道的更多的秘密。
2、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五、游戏:麦比乌斯圈火车。让我们坐上我们的麦比乌斯圈火车到教室里一起剪剪看,记住要把你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请第一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小朋友已经从蓝色的车厢开到了红色的车厢。到站了。请第二组小朋友上火车。呜呜,让我们跟老师们再见。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相关文章《大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大班科学活动声音的秘密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延伸,活动过程等内容,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不同的声音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科学声音的秘密教案吧。
《大班科学教案:海陆空大集合》:大班科学活动海陆空大集合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知道交通工具的不同类型及其功能。通过比较、讨论及分类活动,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并初步认识相应的汉字“水中、地面、天空”。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海陆空大集合教案吧。
《大班科学活动:你喜欢什么声音》:大班科学活动你喜欢什么声音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等内容,对声音感兴趣,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初步了解噪音的危害,喜欢欣赏悦耳的声音。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活动你喜欢什么声音教案吧。
这是大班科学神奇的纸圈教案反思,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 (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 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相关文章《饮用水污染成最危险人为灾害,每天致死五千儿童》:
《大班科学教案:影子的游戏》:大班科学活动影子的游戏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通过欣赏、比较光影的相关作品,体验自然界中的光影现象,感受并发现生活中光影的关系。对剪影艺术和摄影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科学影子的游戏教案吧。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水》: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水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存在着一股收缩的力——表面张力。会用语言和符号表述自己的实验猜测和观察到的现象。认识汉字水,理解汉字“神奇”的意思。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水教案吧。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纸》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