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游戏:桌下 帐篷 医院

12-16

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师格外重视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游戏结束时,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要合理、自然。生活中你有收集经典的幼儿园游戏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幼儿园区域游戏:桌下 帐篷 医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多年来,四川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一直坚持开展关于游戏的研究。他们以“让幼儿在游戏中玩出智慧、玩出自我、玩出自信、玩出创造,成为‘会玩、勇敢、自信、快乐的儿童’”为目标,努力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有意义的游戏环境和条件,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形成了专注、合作、分享等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品质,体验到了自己的力量,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在与小班幼儿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孩子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会自主学习,挑战自我。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一个个有自信有能力的探究者。观察、解读、支持幼儿游戏的过程,既是发现幼儿兴趣、需要的过程,也是我们走进幼儿内心、获得专业成长的过程。本文以一个小班幼儿开展的游戏活动为案例,分享我们的所思所想。

桌下娃娃家

●怪兽来了,快躲到桌子底下去

晨间游戏时,天天大喊:“怪兽来了,我们快躲起来!”达达、璇璇跟着天天钻到了桌子底下。随后,他们拿了一些海洋球、雪花片、纸筒等材料在桌子底下玩了起来。这样的游戏持续了好几天。

教师相信,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隐藏着某种兴趣或需要,所以,教师对于孩子的这一游戏没有加以简单制止,但一时还把握不准孩子钻到桌子底下游戏的原由,所以准备作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

那天,教师为孩子们讲了一个有关怪兽的故事,还提供了一些有关怪兽的图书,但教师发现,孩子们的后续游戏中并没有涉及有关怪兽的内容。为此,教师又通过录制孩子们的这一游戏视频进一步解读孩子们的游戏,发现他们的桌下游戏内容跟怪兽并不相关,“怪兽”只是他们钻到桌下的一个理由,他们热衷的是把玩具搬到桌底子下躲起来玩。

●我们有个大大的家了

那天,教师把班级所有的桌子拼在了一起,试探性地制造了一个半隐蔽空间。连续几天,教师发现孩子们在这个大大的桌子底下玩起了娃娃家游戏。天天说:“我出去买点水果。”达达说:“我们可以在这里养宠物。”康康问:“我可以来做客吗?”璇璇说:“当然可以,请进!我请你吃水果,我家还有宠物呢!”至此,教师确定了孩子们是对在桌子底下开展这种半隐蔽私密空间中的游戏感兴趣。

3月,乍暖还寒,凉凉的地面不是孩子们久待的地方。孩子的腿脚也大多露在桌子外面,面临绊倒同伴或被同伴踩踏的风险。找一个替代的办法!教师突然想到了孩子们并不陌生的帐篷,帐篷既能满足孩子们在半隐蔽空间游戏的需要,也能延续他们的娃娃家游戏。于是,教师向家长发出了征集帐篷的信息。

初搭帐篷

◆帐篷被挤垮了

家长很快捐赠了2顶帐篷。那天,教师搭好了一个帐篷,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钻进了帐篷,帐篷里瞬间挤满了人。一次又一次,帐篷被扶起又被挤垮。璇璇果断地把帐篷的门关上了:“不能进来了!”可是还是不断有孩子想进去。

教师让孩子们安静下来,组织起第一次讨论来,让大家商量进帐篷活动的规则。教师先问璇璇:“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不能进来了呢?”璇璇回答说:“装不下那么多人。”硕硕接口说:“人太多,帐篷会倒的。”扣扣又说:“帐篷垮了,就谁也玩不成了。”教师趁机问:“那怎么办呢?”硕硕说:“可以再搭一个帐篷!”看来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并未像教师设想的那样会马上建立规则,而是有自己的解决方法,教师决定采纳他们的方法。

●我们自己搭帐篷

于是,教师拿出另一个帐篷,但想着孩子大多刚满三岁,决定仍然替他们搭好这顶帐篷,没想到,孩子们这回强烈要求自己搭。“我看爸爸搭过,要把管子穿进帐篷里。”“我家就有帐篷,要把管子穿好撑起来。”“我跟爸爸妈妈出去玩就住过帐篷,我没有搭过,但我可以学习。”

此时孩子们的兴趣已从在帐篷里玩转移到搭帐篷了,虽然教师并不相信小班孩子可以独立搭好帐篷,但决定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尝试一番,并期待他们能由此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这是一顶需要穿三根管子才能搭建起来的帐篷,硕硕和扣扣刚把帐篷拉起来,璇璇就钻了进去,硕硕和扣扣着急地一放手,帐篷就倒塌了,就这样,孩子们反复搭了两三次仍没有成功,看起来孩子们有些心急而不够理智了,于是教师便组织他们开展了第二次讨论。教师问大家:“帐篷怎么塌了呢?”硕硕说:“管子还没有穿进去,中间没有立杆!”扣扣说:“应该有个人把上面提起来,另一个人来穿管子!”璇璇说:“要合作才行!”于是,康康提着帐篷,璇璇负责穿管子。可穿了很久,璇璇只穿进了一根管子,帐篷仍然撑不起来,孩子们开始失去耐心。

孩子们的失败在教师的预料之中。孩子们只有搭帐篷的间接经验,大肌肉小肌肉的发展水平都还不足以支持他们一次性完成这样具有挑战的任务。

●我们试试工具吧

正当璇璇为撑不起帐篷发愁时,硕硕从娃娃家里拎来了工具箱:“搭帐篷需要工具,我爸爸就是用工具搭的。”达达说:“这样肯定可以,小猪佩奇的爸爸就是用榔头钉帐篷的。”于是,孩子们拿起玩具榔头、钳子、螺丝刀等工具,开始在帐篷顶面敲敲打打起来。

孩子们的“理论”天真幼稚,虽然教师明白孩子们这样使用工具根本无益于帐篷的搭建,但没有制止,而是给予孩子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的机会,以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孩子们就这样沉浸在反复敲打帐篷的乐趣中,似乎忘记了敲打的目的。显然,孩子们的兴趣已从搭建帐篷转移到了玩工具上来了,这很符合小班孩子的特点,他们探究的目的性并不是很强的,目标容易转移,而且容易沉浸在简单动作的重复上。待孩子们略显满足之后,教师尝试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重新引向问题解决上,于是发起了第三次讨论。教师问大家:“你们用工具敲,帐篷立起来了吗?”孩子们说:“没有。”教师追问:“为什么呢?”孩子们无人能作出回答,显然,孩子们不理解其中的关系。

●我们合作搭帐篷

孩子们在继续思考。达达说:“工具没有用,还是得把管子穿进去才行。”璇璇说:“对,刚才我们只穿了一根管子,帐篷肯定立不起来。硕硕,你帮忙拿着帐篷的上面,我再来穿。”于是,孩子们有了第一次合作。此时,班上年龄最大的璇璇成了这个搭建帐篷团队的领导者,她自信、主动、不急躁、有想法、会组织,孩子们很信任她。

穿了两根管子,眼看帐篷就要立起来了,孩子们又一窝蜂地往帐篷里钻了,帐篷不停地晃动起来,璇璇说:“还有一根管子没穿好!”,她很生气。

小班幼儿想问题做事情更多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还不太会考虑他人的感受。这样的矛盾冲突正是让他们学习同理心、学习合作的契机。于是,教师叫停了游戏,组织了第四次讨论,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璇璇生气了,感受自己的行为给璇璇带来的困扰,学习站在璇璇的立场思考问题,学习彼此倾听。教师问大家:“璇璇为什么生气了?”“我们太吵了。”“我们不该拥挤。”璇璇也讲了她生气的理由:“这个帐篷要穿三根管子,现在还有一根管子没穿进去,这样帐篷还是会倒塌的!”教师总结道:“合作就是要大家一起努力,然后一起分享,你们能等穿好了再进去吗?”孩子们纷纷点头。

过后,孩子们再次合作搭帐篷,有的拉住帐篷顶让帐篷立起来,有的拉住帐篷身体不让帐篷摇晃,有的拿起管子后端助力璇璇穿管子,还有的主动担任秩序维护者,提醒旁观的小朋友不要靠近。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帐篷终于搭建起来了。这个成功体验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

在以后的日子里,搭帐篷成了娃娃家游戏最重要的内容。孩子们每天都井然有序地分工搭建帐篷,越搭越熟练。孩子们的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其实小班幼儿也有合作学习的能力,关键是看教师是否相信幼儿能合作,是否给幼儿创造了合作的机会,是否能耐心等待幼儿,让幼儿慢慢学会合作.是否能有效引导幼儿学会合作。

●我们学习遵守规则

吃完早饭,璇璇和几个小伙伴又开始搭帐篷。可伦伦不停地摇晃帐篷,让孩子们无法顺利搭建,大家开始急躁起来。教师问伦伦:“你为什么要一直摇晃帐篷?”伦伦说:“我想进去玩。”达达说:“只有搭帐篷的小朋友才能进去玩。”伦伦同意不再摇帐篷,但也没有参与搭建。

后来,帐篷搭好了,孩子们都进去玩了,伦伦却在一边哭泣起来,原因是他没有参与搭帐篷而不能进去玩,有小伙伴在一旁安慰伦伦。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是孩子顺利加入同伴游戏的前提,这是需要体会和学习的。相信伦伦被同伴拒绝的经历会让他懂得这个道理,并学习融入团队的技能。

●用自己的方式融入游戏

这天,小米来晚了,她非常清楚没有参与搭建帐篷是不能进去玩的.于是她来到帐篷门口喊着:“打雷了,下雨了。”同时把头伸向帐篷问里面的伙伴:“我可以进来玩吗‘?”但孩子们拒绝了她。

小米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她自言自语道:“太阳出来了,我不进来了!”调整好情绪后,小米又说:“怪物来了,怪物来了,我可以进来吗?”孩子们仍以相同的理由拒绝了她。

接着,小米开始给帐篷里的小朋友送东西,一会儿送饭,一会儿送玩具,想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到帐篷里小朋友的游戏中。

小米既要遵守规则又想参与游戏的过程充满了学习的机会:一是她试图通过制造“躲雨”“躲怪兽”的情景进入帐篷,二是反复被同伴拒绝依然乐观、坚持.三是尝试以与同伴互动的方式努力加入同伴游戏。可见,游戏中碰到的困难正是幼儿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契机。

再搭帐篷

一天,有个孩子对教师说:“帐篷太小了,我也想进去玩,可是都没有位子了,可以再给我们一个更大的帐篷吗?”孩子的兴趣是支持孩子深入探究的内驱力,教师决定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搭建方法完全不同的新帐篷。搭建这个新帐篷时,孩子们需要先分清帐篷身、帐篷顶,把帐篷身体打开摆正立起来,然后打开帐篷顶,将其与帐篷身体连接起来。教师相信孩子们有了合作经验的支持,定能接受这一新的挑战,这也是他们需要的递进式学习。

●学习看说明书搭新帐篷

新帐篷是长方形的,由于孩子们的经验还停留在之前的圆形帐篷,他们尝试了好久,帐篷仍然东倒西歪立不起来,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帐篷的底部在哪里,不能摆正这个帐篷底。虽然孩子们碰到了困难,但教师没有急于介入,因为孩子们表现出的搭建耐心和通力合作让教师对孩子们充满期待。

这时,天天发现装帐篷的袋子里有说明书:“这里有图,我们可以看图来搭。”孩子们开始研究起说明书来。天天说:“这个帐篷不是圆的,是长方形的,它的顶也像真的房顶一样。”乐乐说:“这个帐篷和我们以前搭的不一样。”硕硕说:“我们要搭成像图片上的这样才算成功!”

孩子们重新把帐篷摆在地上,对照着说明书区分出了哪一部分是帐篷的身体,哪一部分是帐篷的顶部,并商量决定要先把帐篷身体立起来。几个孩子负责扶着帐篷身体的一边,通过反复看说明书,他们知道尖的部分要朝上。就这样帐篷身体很快稳稳地立起来了。

孩子们接着开始搭帐篷顶,可是因为身高的原因,他们无法把帐篷顶放到帐篷的身体上去,反复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教师见状,便帮忙将帐篷顶放了上去,可是一放上去它就滑落,反复多次依然如此,孩子们觉得很奇怪。璇璇围着帐篷看了一圈,指着帐篷身体与帐篷顶之间的连接处,兴奋地告诉大家:“这里有好多扣子,要把它们扣起来才行!”边说边演示起来。因为先前娃娃家就有用于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的扣扣子操作材料,孩子们马上迁移了已有经验,齐心协力搭好了帐篷。

就这样,教师通过及时回应幼儿,并通过材料的投放向幼儿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将幼儿的探究引向了深入。

让新帐篷不倒

帐篷是搭好了,但孩子们发现大家一进去帐篷就会被挤倒,根本没办法在里面游戏。看到挤在帐篷里东倒西歪的孩子们,教师决定组织大家再次讨论,一起想办法怎么让帐篷不倒,期望孩子们再次接受新的挑战。

●方法一:放小球与雪花片

借鉴之前行之有效的看说明书搭帐篷的经验,诺诺仍然想通过说明书寻求办法:“你们看说明书,好像要往帐篷里面放海洋球,帐篷才不会倒!”其实,说明书上的海洋球只是装饰。只见孩子们马上找来游戏区里的海洋球往帐篷里放,可是帐篷仍然倒了。

教师见状,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往帐篷里放小球呢?”诺诺说:“说明书上是这样画的!”涵涵等几个孩子说:“帐篷下面要放东西,帐篷才能稳。”达达说:“底部要重,帐篷才可以站稳。”原来孩子们拥有底部越重越稳的已有经验。于是,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放了小球还是倒呢?”诺诺说:“可能球不够多,要多放一点,最好再放点雪花片。”于是,孩子们又放入了一些小球和雪花片,可帐篷还是倒了。璇璇说:“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

●方法二:分腿坐

孩子们一时看上去一筹莫展了。为了维持孩子们探究的兴趣,支持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教师决定引导孩子们聚焦到核心问题上来:“达达说要让帐篷的底部重一些才行,那怎么才能让底部变重呢?”孩子们立马想各种办法:“把桌子放进去。”“搬石头进去。”“放很多很多东西进去。”……最后大家决定试试璇璇提出的“找几个小朋友分腿坐在帐篷里”的办法。达达、悠悠、铭铭小心翼翼地进入帐篷,先坐好,再把腿分开,这次帐篷确实没有倒,还很稳当,大家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但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是分腿坐的孩子只能坐着玩,如果一移动身子或躺下,帐篷就会倒。二是帐篷里面全是分开的腿,其他孩子没法在里面游戏。最终大家认为这个办法不是最好的办法。

●方法三:垫毯子

看上去,孩子们有点沮丧,教师正想着怎么启发孩子们,璇璇抬起头来问我:“娃娃家的帐篷和这个一样,为什么娃娃家的帐篷不会倒呢?”教师赶紧鼓励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发现:“是呀,你们去看看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看了很久,终于发现帐篷里垫有一块像地毯一样的软垫,这是孩子们平时铺在地上玩结构游戏时用的软垫。于是,孩子们学样把垫子铺在了新帐篷的底部,新帐篷稳稳地站起来了,帐篷里的游戏总算可以开始了。

孩子们探究让新帐篷不倒的过程让教师深刻体会到:困难正是孩子们学习的机会。作为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迁移与运用已有经验或大胆猜想并验证的机会,这正是发展幼儿探究能力的契机。

帐篷医院游戏的萌发

至此,班里有了三顶帐篷,孩子们沉醉于玩熟悉的娃娃家游戏。

一天,一只“兔子”到娃娃家做客时说:“我生病了,发烧了。”“妈妈”开始为“兔子”量体温、看病。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有生病的“兔子”去娃娃家看病,帐篷就在“娃娃家”和“帐篷医院”之间不断切换。

慢慢地,孩子们开始用积插玩具等制作体温计、针筒、听诊器,给病人贴“退烧贴”、按摩、打针,医院游戏现出雏形。目前,孩子们对帐篷里的医院游戏依然很着迷。教师也被这群如此富有游戏精神的孩子们感动着,思考着后续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们的游戏……

反思与启示

1.怀着敬畏之心去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关注幼儿的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是发现幼儿兴趣的前提。本活动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教师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后不断生成的。我们相信幼儿的一切行为都是有原因的,都反映了他们的某种兴趣或需要,正是这种信念引导我们去走近幼儿,解读幼儿。当幼儿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强烈的内部动机会促使他们投入极大的热情,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性,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支持幼儿持续探究的过程中,把握与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至关重要。

2.心中要有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地图

在观察、解读幼儿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以一般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思维水平为依据,又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本案例让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小班幼儿的探索不是那么有目的性的,他们的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容易受同伴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及时接纳、介入、引导非常重要。只有知道幼儿需要发展哪些知识或技能以及相关的学习品质,了解幼儿既需要自我建构也需要社会建构,才会在幼儿探究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比如在本活动案例中,引导幼儿学习遵守游戏规则、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积极尝试和思考、遇到困难要坚持到底等都成了幼儿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心中要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也即心中要有与幼儿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学习与发展地图,从而在一日生活中灵活把握教育契机,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3.抓住各种有益于儿童探究的问题情境

幼儿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产生疑惑并试图解决问题开始的。从本活动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精彩的学习几乎都发生在幼儿面临困难、产生疑问、解决问题之际。只有真实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潜力,幼儿每一次面临困难、解决问题时都能调动已有经验,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积累集体生活的智慧。因此,教师要随时关注、把握活动的走向,抓住恰当的时机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激发幼儿的思考,让幼儿的探究更加聚焦,从而让幼儿获得有效的学习与发展机会。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幼儿园区域游戏:纸杯游戏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近年来,开展自主游戏已成为幼教界的共识,我们也在这方面不断地进行着探索。

一天,翔翔从家里带来几个用纸杯自制的啤酒桶与好朋友冬冬玩了起来,他们或各自滚着玩,或两人合作推着玩,不时发出快乐的呼喊声。他们的玩乐吸引了小朋友的围观,不少人跃跃欲试。

教师发现纸杯具有易收集、易整理、安全、环保等特点,不失为一种好的游戏材料,于是决定投放一些纸杯供幼儿一试。以下是幼儿纸杯游戏的进展情况和教师的支持过程。

一、尝试垒高,平面建构

自主游戏时,教师投放了很多材料,其中纸杯最受欢迎。松松用很多透明杯子在桌面上垒高,当当和几个小伙伴合作在地面上将很多杯子不断往上搭,蝴蝶跟佳佳合作用纸杯做了电话机……15分钟过后。教师发现萱萱和圆圆等几个开始用杯子在地面上平铺建构,便问:“这是什么?”萱萱说:“我们在做迷宫。”一边回答一边将杯子一个一个按着他们的设计思路排队,最后竟搭成了一座小兔外形的迷宫。

孩子们第一次玩纸杯游戏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初步的创作意识,搭建了不错的作品,如垒高塔、做迷宫、做电话机等。虽然,他们建构的方式比较单一,个别游戏及两两合作游戏较多,搭建也是单层和单面居多,但他们的游戏空间包括地面和桌面,并且在地面上已经有扩散、延续、整体建构等意识,这给了教师小小的惊喜。

在幼儿进行第一次纸杯游戏时,教师没有介入,只是在不断地观察、记录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如材料论:为什么用纸杯搭建的东西容易倒?用积木搭建的东西有那么容易倒吗?为什么?怎样保护用纸杯搭建的作品?以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纸杯的特性及搭建作品容易倒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结合颜色,花样建构

纸杯游戏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深入。一次,一位家长来班里助教.与幼儿一起欣赏了日本画家草间弥生的“点点画"。于是,孩子们突发奇想,要给杯子也画上点点。教师立即满足幼儿的需要,投放了一部分杯子供幼儿涂色。经过幼儿的劳作,这些杯子变身为了各种彩色。五颜六色的杯底或杯身给孩子们的游戏增添了很多可变性和趣味性,孩子们的游戏变得更加丰富了。佳佳、乐乐、婷婷在建城堡时用了两种杯底颜色不一的杯子,一层黄一层红,而在建城堡通道时则一个黄一个红地间隔排列。慧慧巧妙地利用杯底的红色,在杯身上画上五官,使之几分钟变身为“小红帽卫士”。还有扬扬、松松等七八个孩子利用各种有色、无色的纸杯搭建了“超级大城堡”。

多彩的纸杯不但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热情,也带给幼儿的游戏无限的可能,排序、集合、分类等学习活动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杯子有了色彩以后,教师的观察点也有了变化,着重观察、比较、记录在杯子无色和有色两种情况下幼儿游戏的不同效果和创意,了解有色彩的纸杯给游戏带来了什么效应(如游戏兴趣的提高、探究领域的增多、作品内容的丰富等)。游戏后,教师还组织幼儿交流了对游戏材料变化的感受,一起欣赏了带有点点的各种创意作品,鼓励幼儿更加大胆地想象、创造。同时,教师还利用杯子的色彩、大小引导幼儿分类。

五、增加辅材,借物建构

随着游戏的不断开展,有一天,教师突然发现孩子们结合玩具架、椅子、桌子搭建出了更大更复杂的立交桥、海洋公园等作品。有些孩子搭宝塔时还用了立体三层、锥体、横向搭建等方法,思路越来越广……

纸杯游戏仍在继续,孩子们的兴致仍然高涨。回顾玩纸杯游戏的整个过程。我们认为孩子们之所以对纸杯游戏热情不减,并能够持续地搭建出高水准作品,以下两个方面非常关键:

第一,幼儿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探索、创造的空间。

此次纸杯游戏来源于幼儿的自发兴趣——翔翔自制的啤酒桶,教师抓住这个兴趣点后,尝试投放了一些纸杯,结果引发了幼儿的一系列自主行为:自主选择材料和游戏伙伴,自主构思游戏主题,自主发展游戏情节,自主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充分体现了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的特点。

第二,教师充当了真正意义上的观察者、支持者。

我们的许多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但不经意间常常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指挥者、控制者。在纸杯游戏中,教师几乎不直接干预和介入幼儿的游戏,而是退位于幼儿背后,密切关注幼儿的游戏进展,给予必要的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重点做了这几件事:第一,欣赏幼儿的游戏。仔细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状况,及时发现亮点和问题。第二,在幼儿求助时给予适当帮助。第三,在每次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观看游戏录像,欣赏创意作品,引导幼儿发现游戏中的亮点和问题,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无疑,这些做法既给予了幼儿自主游戏的空间,又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了有效引导,推动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浅议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


浅议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

摘要:我园在区域游戏活动的创设、指导中,从幼儿出发,强调自主快乐地学习,通过与活动区域中环境、材料的互动,加强教师的个别指导,从而达到实实在在地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首先从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其次投放丰富开放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再者加强教师的个别指导,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 环境 材料 教师

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与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立足于幼儿,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与集体教育活动相比,区域游戏活动以其组织形式的灵活、活动内容的丰富,而有力地推动着幼儿教育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适宜性,开展主动性学习。”现在,这一理念已经深入幼儿园教学、游戏的各个方面,那么,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快乐地学习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园从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出发,强调让幼儿自主快乐地学习,通过与活动区域中环境、教师、同伴的互动,从而达到实实在在地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从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游戏环境,能给幼儿营造一个更为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园在创设区域环境时首先从幼儿的学习生活需要出发,整体考虑后各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开放式与间隔式相结合,并充分利用阳台、楼梯拐角等空间增加幼儿活动区域的场所。由于我园午睡室采用活动室阁楼的形式,因此给幼儿的活动区域留出了相对充足的空间。

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为其创设了角色区、探索区、美工区、音乐区、阅读区和运动区等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利用墙面,让墙饰成为幼儿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主要以幼儿参与为主,充分调动积极性,让他们与环境产生互动。例如:在“我喜欢的动物”主题活动中,老师将主墙面设计成了春游时参观动物园的背景,由幼儿绘画自己喜爱的动物以及和父母一起收集的动物邮票而成。我们将运动区域设置在走廊外,在地面画上了各种图形和格子、字母、数字等,贴上写有数字的小花,孩子们可进行跳跃运动。各班利用橱柜、桌面及窗台、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和特点布置成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放的活动环境,既能使活动不受干扰,又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如在“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隔断,把教室创设成一个个类似居住的小区环境,其中有开放的面包房,也有较封闭的儿童医院等,让幼儿的活动既能独立开展又能相互联系。教室上空吊挂了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如:“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屋顶挂了多根柳条,将孩子们和家长自制的迎春花和树叶吊挂起来。小小的自然角里,盛开的旱水仙、仙客来,嫩绿的绿萝、山芋苗,再加上灵活的小鱼、小虾,共同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型自然界;探索区里,天平、量杯、地球仪、放大镜等都成了幼儿了解自然、认识世界的操作器材,孩子们一次次的探索、操作,不断地激发了更多的智慧火花。

二、投放丰富开放的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活动自然是离不开操作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游戏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丰富开放的材料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能使孩子尽兴、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如把一些泡沫、碎布、贝壳、树叶、空瓶、纸盒等废旧材料,投放到操作区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小手中变化莫测,转眼间会被制作成娃娃、汽车、蝴蝶、螃蟹等他们所喜爱的玩具,在制作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孩子,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提供材料时,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孩子,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孩子,使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孩子刚升入中班以后,为了有助于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和促进小肌肉的发育,我们设置了“练习使用筷子”的内容,根据孩子的不同水平分成①夹海绵蔬菜②夹芸豆③夹黄豆三个不同层次,按难易程度分装在三个小筐内,同时在最简单的小筐上贴上一颗五角星,表示这是最简单的,依次贴上两个、三个五角星。这样既能改变材料投放的无序、杂乱现象,又能使教师对哪个孩子达到何种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材料会使幼儿失去兴趣,因此,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调整、补充。如在大班幼儿“苏州园林真好看”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刚开始对在美工区中模仿画漏窗很感兴趣,可是画了几次后就觉得没劲了。于是老师就提供了彩泥让幼儿做花窗,之后又在美工区里添加了一些剪好的卷纸芯和鞋盒,请幼儿进行拼搭塑形,虽然一开始孩子有些不知所措,但是经过多次的摆弄、尝试,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灵感,“啊,这个像瓦片……” “看,我搭了一个太阳的漏窗!”“看我的,我搭的是花型漏窗!” ……美工区的孩子又兴奋起来。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我们经过和幼儿的讨论,又试着在美工区里增加了一些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积木;金属的、木制的操作材料、胶粒、插片等,还把一些废旧材料也用于了我们的美工区活动。并鼓励幼儿进行多种加工和操作,增加材料使用时的开放性,让幼儿充分利用多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把这些原材料变成需要建构的具体事物,这样既充实了游戏的内容,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三、加强教师的个别指导,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要实现幼儿真正的自主性学习与创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计划与支持,在幼儿制定了自己的“工作计划”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扮演好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尽可能多的为孩子留出充分探索、质疑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幼儿不断探索。

首先,首先教师要用尊重的态度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等等。了解了这些之后,不是急于介入指导,而是以间接指导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通过材料替换、假设问题的方法来引导幼儿去探索发现。例如:在搭建亭子的活动时,孩子们有的说:“老师,我们不知道用什么东西做亭子的柱子。”有的说:“老师,这个顶怎么装上去呢?”面对幼儿的困难,我们引导孩子们去材料箱找材料,自己尝试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在孩子们的多次尝试后,一座由魔法玉米搭建的屋顶、卡纸卷在吸管外做成柱子的亭子完成了。刚开始时,孩子们想用吸管做柱子,但是发现吸管太细,这时老师适时递上的卡纸给了孩子们启发,帮助他们更好、更满意地完成了柱子的制作。又如:在中班智力区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好长一段时间的探索结果却不外乎于AB、BA这几种方法,幼儿的探索的热情也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AAB、ABC的排序方法,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根据物体的规律进行多种方法的排序。由此可见,教师的适时介入不仅拓宽了幼儿的探索途径,更是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其次,教师要对幼儿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只在幼儿把“球”拋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从而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我们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孩子们摆弄着各式各样的盒子思索着,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为了盒子娃娃后,高兴地展示给老师看,我在肯定幼儿的同时,启发他们将盒子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陆续制作出了手机、汽车、小轿车、卡车……。在这里,教师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创意,对于幼儿只是单一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后,再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以鼓励、开放的评价,来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个别的过程评价中,我们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能力强的孩子,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要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你这么聪明,下次肯定还能做出更好的、不一样的作品,老师等着你的新作品哦!”,使其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表现。而对一些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孩子,评价是为了其自信心与积极性的建立与提高:“哟,你今天真能干,这个问题都解决了,真棒!”“今天你的想法真不错,等会儿小朋友肯定都会向你学习的!”在集体评价中,我们除了让孩子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孩子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内容可以是孩子的作品、热点、认识的障碍、难点、解决的办法等等),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孩子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

区域活动为幼儿的自主化学习和探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只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那么个体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让孩子们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以上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彼此相互相接,相辅相成,幼儿的个体活动与集体互动变得越来越有意义,我们将继续地努力学习、回眸、反思、探索,以不断的提高我园教师独立驾驭区域活动的能力,使区域活动这一教育形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幼儿园区域游戏:蜗牛考察队


幼儿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后,常常会提出一连串问题;在区角中,也常见到孩子们模仿记者,饶有兴趣地向同伴提问。这些幼儿自发的提问行为表现了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之一——喜欢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观察、询问寻求答案,并提出新的困惑。从追求事实真相的角度,幼儿的提问与新闻采访活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成人世界中,新闻采访是专业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并通过文字、影像等手段进行记录的信息传播活动。如何将这一专业活动转变为适合孩子的活动呢?

我园一直秉承首任园长张雪门先生的行为课程教育思想,重视幼儿的实际行动,能够让幼儿实际行动的都让他们去行动。正如张雪门先生所说:“常常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能力。”基于行为课程的理念,我组建了幼儿调查团,并以“蜗牛考察队”命名,把开展幼儿采访活动也纳入课程内容。

蜗牛虽小且爬行缓慢,但其有敏锐的触角和执着不懈的精神,处在幼儿期的儿童如同小小的蜗牛,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但他们也如蜗牛般执着与坚强、敏感与好奇,喜欢用自己的“触角”主动探索周围的大干世界。开展采访活动让幼儿真切地感到成人对他们提问的重视、由衷的赞赏和鼓励,并为幼儿创设一种鼓励发问、大胆交流的氛围,使幼儿像小蜗牛般随时拥有探索的心境。

采访活动和一般教学活动相比,环境更开放,不确定因素更多。为让幼儿掌握相关的关键经验和技能,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四大渐进策略,发展了一套“渐进式”的幼儿采访活动组织体系,促进幼儿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提升能力。从随意到规范的方法渐进

丰富幼儿对社会的认识,提升其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观察分析等能力是我们安排、组织大班幼儿采访活动的主要目的。除了让教师和家长明晰这些目的;如何让大班的孩子们理解“我为什么要去采访”,也是我们一直关注的。比如,在一次去中山广场采访进行锻炼的爷爷奶奶后,我们问了孩子们以下问题:“你以前关心过爷爷奶奶的业余生活吗?”“你以前会主动和陌生人说话吗?”“这次采访活动中自己变大胆了吗?”“你以前注意过自己说话的方式吗?”

通过讨论,孩子们有了反思及新的认识:从“很少关心”到“经常关注”,从“偶尔主动”到“主动出击”,从“有点礼貌”到“句句有礼”。师幼的深入对话使孩子们逐渐梳理出采访活动的好处,清晰了对“我为什么要采访”的认识。

采访行动刚开始,幼儿表现得相对随意,常常不成功。有的孩子一开口,没有得到理睬,就不敢再问;有的孩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或者说不清;有的孩子说着说着,就变成回答对方问题,而忘了自己是来采访别人的……于是,我们经常在采访活动之后,和孩子们共同讨论,记录有用的办法,为孩子们搭建一定的经验支架。比如,针对采访内容,确定合适的采访对象;主动上前,介绍自己;有礼貌地采访别人,面带微笑,声音响亮;采访前可以说“您好,打扰一下,我想采访您可以吗”;采访后可以说“谢谢您的配合,祝您愉快”;如果别人没有空接受采访,也要表示谢意。

采访活动初期,孩子们还发现一个问题,采访时记不住原来想好的问题;采访后,也常常记不住别人说过的话。有的孩子模仿电视里的记者采访,拿着纸笔,但因为不会快速记录,就画一些简单的符号,之后自己也认不出来。于是,我们启发大班孩子设计采访表格,一来在采访前梳理采访头绪,二来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问题,三来能在采访时帮助及时记录。最初,确定采访主题后,我们提供现成表格,让幼儿设计问题并记录回答。当幼儿有了一定的采访经验,对表格比较熟悉后,我们尽量让幼儿自行设计,比如“警察的工作”、“国庆那些事儿”的采访记录表。针对大班幼儿处于文字敏感期,我们还一起研发了归纳记录法、谐音记录法、首字记录法、特殊符号记录法等,节省幼儿的记录时间,解决记完了却看不明白的尴尬问题。从预设到自主的内容渐进

为了让采访活动更趋挑战性和丰富性,我们将主题活动与采访活动相互渗透,预设了每个主题相关的采访内容,一来孩子们能通过此形式获得更多的主题知识与经验,二来可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拓展采访能力。例如,在《走进传统》主题中,预设了“爷爷奶奶咪索西”、“中药的秘密”的采访活动;在《热闹的活动》主题中,预设“春日印象园本节”、“南塘闹元宵”采访活动;在《好看的电视》主题中,预设“你眼中的春晚”、“年代秀、动画情”采访活动等。

随着预设活动中幼儿采访能力的提升,我们逐渐减少预设内容的比例,更多鼓励幼儿进行自发、自主的采访行动,比如遇到小朋友带来新玩具,植物角里的小鱼少了一条等就可以自己去采访。我们鼓励孩子们多发问,多思考,并且积极回应别人的提问。同时,生活中突发的有价值事件,如果符合幼儿的认知,我们也会随机生成采访活动。比如,某老师参加市运动会排舞比赛获得第一名,孩子们受成人高度关注的氛围感染,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向参加排舞的老师们进行采访。采访中,孩子们不但对市运动会有了一定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懂得了付出与收获的含义。最后,师生共同命名此活动为“老师是我们的骄傲”。

从熟悉到陌生的环境渐进

调查采访需要有明确的采访对象,并且与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为了帮助孩子们克服与陌生人交往的胆怯,我们先让幼儿从采访周边认识的同伴、家人人手,如采访好朋友的兴趣爱好、采访爸爸的一日工作作息等等。然后,我们帮助幼儿逐渐面对陌生的人,先是面向园内的陌生幼儿、教职工、家长,如采访老师的新年愿望、食堂叔叔阿姨的职责。最后,我们带领幼儿走进社会,鼓励幼儿面对陌生人进行采访活动,如国庆幸福指数调查、采访超市工作人员等等。

同时,开辟“小记者在行动”的论坛版块,将采访实录及反思及时记录在班级的网络论坛上,让家长了解我们的采访行动,并对家庭采访活动予以指导。从“陌生”到“熟悉”的体验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一种新鲜的快乐,更是一种有意义的挑战。从平行到团队的合作渐进

除了个人采访,我们还鼓励幼儿以分组的形式进行采访活动。刚开始,哪怕是大班幼儿也往往以平行活动为主,很少有协商、互助等合作行为。

比如,在大班的“安全特搜别动队之灭火器在哪儿”考察采访活动中,孩子们分成4组进行考察采访。行动前,为了让幼儿对幼儿园的结构有一番了解,教师从事务老师那里借到了一张幼儿园的平面设计图。让教师惊讶的是,一些男孩的空间方位感特别强,居然能看懂平面图。现场考察中,第1、2小组由于意见不统一,浪费了很多时间,也多走了不少回头路;第3小组为确定采访对象,争论不停,最终没有完成采访任务;第4小组是唯一一组借助教师指导而圆满完成任务的。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并回放给孩子们看,以此案例分析了团队合作应注意的方面,如发挥男孩会看平面图的优势,合理分工,互相协作;先制定搜索路线及采访对象,做好计划再行动;有意见分歧时,能及时沟通等。

有了挫折体验和成功经验的分享,我们逐渐提高了小组合作式的考察采访活动频率,孩子们互相模仿、学习他人在考察采访中的好经验、好方法,合作意识不断激发,逐渐摸索出有效的合作方式,学会了分工、协商、分享、等待、帮助等关键经验。从单一到整合的氛围渐进

采访活动常态化后,我们将采访活动整合进幼儿园方方面面的活动,构建从单一到整合的采访活动氛围。

例如,每到园内大型活动时,大班都会组织若干幼儿化身小记者,到活动现场进行采访,并在园报中刊登小记者们的采访内容,同时摄录小记者们的采访视频在各个班级巡回播放。同时,我们在教室、走廊、大厅等处设置“小记者在行动”的墙面版块,请每个幼儿可以随时将自己的采访调查结果、照片展示在上面,这既方便了孩子间的交流,更为重要的是使他们更有信心开展采访实践活动,也让家长不断了解幼儿采访活动的理念和目的。这样充分挖掘墙面的展示功能,可以让越来越多的家长理解并支持采访活动。

我们发现,家庭的影响对孩子采访兴趣的持续时间和投入程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们提出采访活动向家庭延伸的设想,以“采集信息,快乐访问”为突破口,向家长发出创立“家庭蜗牛考察队”的倡议,得到了家长们的积极响应。正如一名家长在论坛上的留言:“现在,我的女儿俨然成了一名小小记者,乐此不彼地进行采访,我们也尽可能地给予女儿锻炼的机会,旅途中的游记采访、节假日的走亲访友、一起制定采访表格等等,我还想把她每一次的采访都用录音笔记录下来,这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家庭配合下的延伸采访调动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强化了幼儿敢表达、敢质疑和乐于交往的积极品质。

——学前教育

幼儿园区域游戏:规则与创新


在中国的几乎所有大小城镇,“棋牌室”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所谓的“棋牌室”中,没有“棋”只有“牌”。究其生发之因,则颇耐人寻味,似与规则和创新有关,寓意着人们的追求取向,对当今教育有着重要的警示。

棋类游戏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中国象棋有32枚棋子,将有将法,兵有兵招,千古不变,围棋亦如是。这些棋类游戏的共同特点是,一局终了,重新开始,大家又回到同一个起点上来面对相同的棋盘,依循相同的规则行棋;水平差的,即使殚精竭虑,依然没有什么获胜的机会。与棋类相比较,牌类则有较多的创新。作为游戏的扑克和麻将,虽然也有固定的张数,但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玩法,变化多端,新规叠出。纵观当下社会大众娱乐的兴趣爱好变化,喜欢“棋类”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喜欢玩的是“牌类”。究其因,就在于牌类游戏中,一局终了可以重新洗牌,即使水平略逊一筹,只要拿到一手好牌,就可以有赢得胜利的机会。

娱乐远离“棋类”而亲近“牌类”这一变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在人们希望拥有更多机会、渴望更多自主权力的当下,教育究竟应该为未来做怎样的准备?我们应如何在规则与变化中保持平衡?我们将如何回应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能力的挖掘、创新活动的呼唤?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学力

在强调对基本社会规则遵守的前提下,教育需要培养学生更多的创新意识。创新有两层涵义,一层是为整个社会、文化带来有价值的变革;另一层是对个人而言,是指给个人带来的新经验。通俗地说,凡是解决前人未能弄清的问题,改变前人已认定的东西,提出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的办法就是一种创新。而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探求未知,创造新知,改变已知的进程与结果也是一种创新。不管是哪个层面上的创新意义,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

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学校教育在传承先人智慧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季羡林先生曾说:“一个文化,不管在某一时期内发展得多么辉煌灿烂,如果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又没有外来的新成分注入,结果必然会销声匿迹。”当下的基础教育中,因为受制于未来应试的考量,基础性学力的培养着力过多,也过猛,而发展性学力与创造性学力的关注不够。学生每天都要做题,而学习中的问题,大致都是提供一定的情景(条件),学生借助于一定的方法来获得结论,即情景(条件)一方法一结论。在我看来,方法的来源与应用,即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远比方法本身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情景一方法”环节。课堂应该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现实的课堂里,得出方法的过程总是相对简单生硬,而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变式训练”上。把已知的方法“炒熟”固然重要,但会占据大量时间,会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会增强学生的依赖性,会导致学生厌恶学习。波利亚认为:“贯穿在任何科学发现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主要是合情推理。”只有从“已知条件”和“问题情境”的分析,到得出方法的思维过程,体现出一种相对的确定性和必然性,学生才不会感到突然和害怕。一味的方法操练,与大棚蔬菜、45天的速成鸡没有什么两样,反映出人们的急功近利。长此以往,我们永远只能等着别人发现公式,掌握核心技术,而我们只是运用公式,培养“操作工人”,生产“贴牌产品”。

教育更应遵道而行

敢于打破既定的规则、善于展现灵活的变通,这固然有利于个人的创造和发挥,但也为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因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追名逐利、急功近利的投机心理。

在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教育者更要明白不是所有的规则都可以打破的,不是所有的规则都适合创新。社会基本规则是人类的共识,是维系人类有序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相互诚信的前提。这些规则不但不可以打破,而且应该加强遵守的力度,如对个体生命的敬畏,对个人隐私的尊重,对既有契约的遵守等。不能因为在既定规则内比不过别人,就寄希望于游戏规则的改变,而是要积极地通过努力创造条件。

教育的道理都是古老的大道理。孔子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末期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倡导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当时,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而孔子开办私学,广招学徒。所招收的学生中,既有像子贡这样的贵族子弟,也有像颜回这样交不起学费的寒门之子,充分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大众性和教育对象的普适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内涵十分丰富,这是千百年来经过岁月的淘洗后沉淀下来的教育准则,倘若我们能够依循于此,就不会有太多的“齐步走”,就不会有太多的童心提前“硬化”。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有的擅长形象,有的擅长动手……可我们现在的教育偏重于逻辑,总是把孩子依照逻辑能力来分成三六九等,总是重科学轻人文,总是醉心于对学生时空的占领,一味放纵提升分数的才能,而忽视对学生心灵的培养。

每个人的成长发展足迹是不同的,但人的成长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应遵道而行。我以为,教育的“道”就是两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如果规律是求真的结果,价值是向善的追求,那么教育就应该是求真、向善、尚美的事业。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长期的贫穷,人们总是急功近利,追名逐利,只顾“术”的变换创新,缺乏“道”的坚守。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品位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大幅收窄,只有现实的取向,没有终极的关怀;就学校而言,所有的竞赛、保送、加分、自主招生,都会演变成学校的沽名钓誉,家长的赌博,甚至演变成权力的附庸。作为教育人,在这浮躁的社会现实里,应该有所坚守。在规则面前要保持一份敬畏,在机遇面前要保留一份淡定。

规则和创新看似矛盾,实则是辩证的。从规则来看创新,创新就是继承必须继承的规则,打破可以打破的规则,完善能够完善的规则,从而实现在规则中寻找突破,突破后创造新的规则。故,创新有道,乃规则之化!对尚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渴求卓越是创新的动力,持之以恒的行动更是创新的保证!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应该在规则中求生存,在创新中谋发展。

幼儿园区域游戏:《摇铃铛》等


《摇铃铛》 

游戏目的:

1、训练幼儿听声音记数,初步培养幼儿的心算能力;

2、发展幼儿的听觉系统、记忆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游戏内容:

1、在游戏前准备铃铛一个。

2、家长拍手引起幼儿注意,并问"我拍了几下"引起幼儿游戏兴趣。家长说"好,你注意听,拍完我要问拍几下。"幼儿回答正确后家长说"我现在敲铃"敲一回,问一回。然后让幼儿敲铃,并说出自己敲了几下。

游戏指导:

1、铃声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幼儿的听觉系统。

2、尽量让幼儿敲铃,边敲边说出敲了几下,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

二、《看谁数得对》

游戏目的:

1、使幼儿真正理解1~4的真正涵义;

2、训练幼儿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内容:

1、家长准备小猫、小狗、小羊卡片各一张(可自选)。

2、家长先拿出小猫卡片说:你们是小猫,先叫几下(幼儿会叫"喵、喵")现在我们做游戏。我说小猫叫一声,你就叫"喵",我说小猫叫2声,你就叫"喵、喵",依次说到4声。做完游戏后,家长和幼儿对换角色继续下去。说完再拿出小狗小羊的卡片依上面的方法继续游戏,直到幼儿熟练掌握。

游戏指导:

1、游戏时,幼儿叫声不对,家长可以引导幼儿。不能直接叫所要的声数。

2、此游戏可以多个小朋友一同进行。 

三、《看谁的记忆里强》

游戏目的:

1、训练幼儿数数的能力,强化实物点数的能力;

2、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及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游戏内容:

1、准备1个苹果,2个皮球、3个梨、4个橘子;报纸若干张(其他幼儿熟悉物品皆可,家长可据情况引申)。

2、家长将准备好的物品散乱的放在桌子上,让幼儿向后转,等家长用报纸把这些物品覆盖起来布置好之后,再请幼儿转过身来坐好。游戏时,家长对幼儿说"报纸下面覆盖了许多样小物品,把报纸掀开之后,很快的看几分钟,并要记住这许多物品的名称和个数"说完后,就打开报纸,让幼儿仔细观察约3分钟,然后用报纸遮盖起来。最后让幼儿把物品一件件的说出来,有几个同类物品要说出同类物的总数。看是否说得多,说得对。

游戏指导:

1、家长布置物品时,幼儿不许回头窥看。

2、物品的体积不要太大,以小物品为宜,而且是幼儿认识并能叫出名字的。

3、观看的物品根据幼儿的反应能力,可多可少,难度提高。比如:两个苹果、三个梨、三块积木、四只笔。

4、可以请小朋友来家中一同玩游戏。看谁说得多,看谁说得快。 

四、《小猫钓鱼》

游戏目的:

1、训练幼儿点数的能力以及知道在1的基础上添上1是2,再添上1是3,再添上1是4;

2、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游戏内容:

1、家长先要准备好小猫钓鱼的玩具一套。

2、家长告诉幼儿。"你今天扮演小猫,看看你能钓多少条鱼?"幼儿拿起钓杆开始钓鱼(这种玩具是一直转动的,而且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可以锻炼幼儿)当幼儿钓到一条时,家长就问"钓到几条?"幼儿会回答"1"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家长说"一条与再添上一条鱼是几条?"幼儿回答"2条"。第三条时引导幼儿说出"2条鱼再添上一条鱼是3条鱼"当幼儿钓到第4条鱼时,家长问幼儿:一共钓了几条鱼?并且让幼儿仔细数钓到鱼的个数,说出总数,"3条鱼加上1条鱼是4条鱼"。

游戏指导:

1、幼儿钓鱼时,家长要鼓励幼儿不慌不忙的钓鱼,锻炼耐心。对于钓不到鱼的幼儿,家长可以手把手的帮助。

2、幼儿在达到游戏目标时,若有兴趣,把鱼放在里面重新进行。 

五、《卡片数字游戏故事》

游戏目的:

1、训练幼儿对数字大小的认知能力。

2、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游戏内容:

这个数字游戏故事,可以在睡前也可以在饭后散步时。可以和宝宝开始讲了:

小蜜蜂,小蝴蝶,小蜻蜓比赛谁飞得快。

开始,它们不相上下,分不清谁飞得最快。

突然,小蝴蝶惊叫一声,摔了下来。"你怎么了?"小蜜蜂,小蜻蜓连忙停下来,关切地问。

原来,刚才小蝴蝶不小心撞在一根树枝上,翅膀受伤了。小蜜蜂,小蜻蜓替小蝴蝶包扎好伤口,让它好好休息。"都是我不好,害得你们也玩不成了。"小蝴蝶不好意思地说。"没关系,我们在这里也可以玩的。"小蜻蜓说:"让我们来玩卡片游戏吧。"小蜻蜓找来四张硬纸,在每张硬纸上分别写上:1,0,5,2,这样便组成了四张卡片。"我们怎么玩呢?"小蜜蜂,小蝴蝶同时问。

小蜻蜓想了想,出的题分别是:

1)用这几张卡片排出一个最大的数。

2)用这几张卡片排出一个最小的数。

3)用这几张卡片可排出多少个不相同的数?

4)用这几张卡片可排出多少个不相同的数?

(这题中的数字任选,看宝宝年龄)宝宝也来和小蜜蜂,小蝴蝶一起来想一想吧,看看你快还是小蜜蜂小蝴蝶快。

游戏指导:

关于这个数字卡片游戏,可根据宝宝的年龄来选数字定难易程度。

幼儿园区域游戏:管子总动员


游戏材料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为。为了激发幼儿与材料积极互动,从而获得自主的体验和经验的提升,教师需要在投放材料时客观地观察幼儿的游戏,较为准确地去判断、把握幼儿现有的经验和发展需求。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游戏“管子总动员”时,追随幼儿的兴趣,基于幼儿的游戏经验和需求调整材料,使幼儿在与价值隐藏、功能多元的材料的互动中生发出多种探索行为,玩出快乐,玩出智慧。

游戏缘起

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了一批粗细不同的管子放在建构区。教师发现多名幼儿对管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会儿用管子当传话筒,一会儿用管子当望远镜,一会儿又用细管子玩起了“高尔夫”……不亦乐乎。看来,管子因其可以穿透等特征而蕴藏着许多创意玩法。

于是,教师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多提供一些管子,孩子们会怎么玩?他们已有哪些经验?将管子与哪些材料组合起来能玩出更多的花样?如何能让孩子更有兴趣、更积极……基于此,教师最后决定以管子为主体材料,提供长管子、短管子、粗管子、细管子、双通管等,同时基于对幼儿已有经验及发展需求的初步判断,提供小球、小汽车玩具、木板、彩色水瓶等多种辅助材料。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一系列的思考,教师对幼儿当前的游戏生成取向、幼儿的兴趣需要等进行了初步的判断,在游戏开始之初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符合幼儿当前需要的、幼儿感兴趣的“材料群”。

游戏第一阶段

投放长短不一的管子后,孩子们很快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忙开了:浩浩在多根短粗的管子上面放上一块木板搭成车子,在反复移动“车子”的过程中探索管子的滚动特性。宁宁和楠楠一起用管子、木板和彩色水瓶玩起了“保龄球”的游戏,楠楠拿起一段粗管子说:“我用很大的力气,一下子就可以把这些瓶子击倒!”宁宁试图多放几个水瓶,给楠楠增加难度,可惜水瓶不够了。

远远、赛赛等几位幼儿对管子通透、可以传输物体等特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远远不断尝试着往管子里投球、灌水等,还利用双通管让长长的管子转弯了。每当发现球或者水从管子一端进入,从另一端出来时,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当球进入管子时,赛赛便马上趴在地上,试图看到球在管子里的情况,嘴里还不时地说着:“里面黑乎乎的,小皮球是在坐滑梯吗?”远远回应道:“看不清楚啊,小皮球好像是在玩过山车吧!”一旁的牛牛则说:“过山车的轨道复杂多了,四通八达的,像立交桥一样。这几根管子才不能做过山车呢!”说完也把头探到管子的另一端,想对管子里面探个究竟。

通过多次游戏,孩子们从最初的随意摆弄管子,到渐渐熟悉管子的特性,并根据其特性出现了一些探索行为。比如,浩浩、宁宁、楠楠通过与材料的多次互动,开始较好地把握管子“滚动”的特点;远远、赛赛等孩子则受到管子的穿透性的启发,开始关注进入管子内部的物体的状况。由于管子两头通透、中间封闭,他们不能观察到管子内部的物体滚动时的变化,因而感到遗憾。同时,由于管子只能在两头转接,基本以“延长”和“转弯”的方式进行搭建,难以实现孩子们所说的类似“过山车”等复杂物体的建构,因而限制了孩子们的游戏内容和创造行为。怎样进一步支持孩子们的游戏呢?教师试图对材料进行调整与加工,游戏很快进入到了第二阶段。

游戏第二阶段

根据第一阶段的游戏观察,基于幼儿的游戏需求,教师和幼儿一起对一部分管子进行了截面、镂空等处理.以便幼儿能够观察到管子内部物体活动的情况。这些经过加工的管子被孩子们称为“怪管子”。另外,教师还根据幼儿的需要增加了水量不同、大小不同的彩色水瓶。

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怪管子”,开始进行各种组合搭建,出现了各种诸如水渠、高架桥、隧道之类的建构作品。比如,柯柯与楠楠合作完成了管子渠道的搭建,又试图用各种材质的球在管子里进行比赛,看谁的球滚得快。亮亮、威威、多多和媛媛等幼儿则用管子和木板组合搭建了高架桥和水渠,探索水流动的秘密。经过截面的管子能让幼儿清晰地看到管子内部的情景,这大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游戏热情,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尝试,乐此不疲。但遗憾的是,由于管子比较硬,在管子中穿越的物体不能任意转弯,常常需要幼儿用手去拨动,因而让幼儿略显失望。

在教师通过镂空、截面,改变了一些管子的形态后,孩子们出现了更为丰富、更具探究性的游戏行为。同时,通过两个阶段的游戏,幼儿开始出现多角度的游戏构想,游戏主题趋于稳定,合作行为不断发生,他们开始试图通过管子的连接、拼插、组合等方式不断建构新的游戏经验,木板、球类、水瓶等辅助材料也越来越多地被幼儿所利用。但由于管子质地较为坚硬,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构造与游戏的推进。

游戏第三阶段

教师根据对幼儿现有经验的分析和未来游戏需求的判断,决定添加软管子。

在发现新材料后,幼儿非常兴奋,三三两两地开始摆弄粗细不同的软管子。很快,多多和媛媛等几名幼儿发现了软管子“软、易弯”等特性。教师对多多和媛媛说:“你们前天的水渠不是不能转弯吗?看看这根管子能不能帮你们的忙。”媛媛马上回应道:“对啊,我们再来造个水渠,让水流到很远的地方去吧!”游戏进行二十多分钟后,孩子们在转弯处接上了软管子,“水渠”能转弯了,水真的流到了很远的地方。多多激动地叫道:“我家的自来水就是这样流过来的吧!”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未过多地强调软管子的特性,而是让幼儿自主操作与发现,并通过适时的提问推进游戏主题,培养幼儿坚持、合作等品质,提高建构水平,丰富“水的流动”等经验。

在这次游戏中,宁宁和楠楠再次合作,协商建构高架隧道。只见他们先用截面的硬管子架好了高架桥的第一层,再用软管子架起了第二层。教师也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教师发现高架桥缺少上桥的斜坡,便提醒道:“这么高的桥,汽车该怎么上去呢?"孩子们很快发现高架桥还需要上桥口和下桥口。不一会儿,一座错落有序、四通八达的高架隧道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大家欢呼起来,马上有人拿起小汽车玩具玩起了游戏。

通过几个阶段的游戏,幼儿的游戏经验不断得到提升,他们开始出现持续而深入的游戏主题和游戏行为,逐步进入真正自主的游戏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仅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与自主选择材料的权利,并适时调整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还发挥“年长一点的游戏伙伴”的作用,给予适宜的引导与帮助。

“管子总动员”游戏仍在进行着,孩子们不断地玩出新花样,而教师的思考、调整也从未停止……

分析与思考

观察“管子总动员”游戏的进程,我们发现孩子们积极、主动、快乐,教师则始终作为一个支持者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助推着游戏的发展。

一、判断游戏需求,及时调整材料

幼儿的自主性游戏水平,不仅有赖于教师的适度引导,也有赖于根据需求逐步调整的游戏材料。

在该游戏过程中,教师对材料做了多次调整,而每一次调整都是以对幼儿前期游戏经验的判断与把握为基础的。例如,教师发现幼儿很想知道管子内部物体的活动情况,便及时对管子进行了镂空、截面等处理;教师发现幼儿希望管子能自如地转弯,便及时增加了软管子等。这样的调整及时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求,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二、基于不同经验,投放多结构材料

材料的外在特征决定着材料对幼儿行为及发展的显性功能,“结构性”是材料的外在重要特征之一。材料的结构性主要是指材料使用方法的规定性,材料的结构性程度即教师对材料使用方法的规定性程度。从结构性角度而言,主要有“高结构、低结构、非结构”三种材料类型。那么,在自主性游戏中,怎样的材料结构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使幼儿获得发展呢?

通过“管子总动员”游戏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结构性”决定了幼儿探索行为的创造性和多样性。材料的结构性越多样,幼儿的游戏行为就会越丰富。“高结构”“低结构”“非结构”的材料并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游戏群体、不同的游戏情境,选择“结构多样”的游戏材料。同时,应积极倡导“以低结构材料为主、其他结构性材料为辅”的多结构材料投放方式,从而激发幼儿多角度的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引发幼儿更为丰富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为。例如,在“管子总动员”游戏的最初阶段,教师及时关注到了幼儿当前不同的经验水平,既提供了单个的、低结构的管子,又提供了高结构的汽车玩具、球类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结构多样、能诱发多种游戏可能的“材料群”。

三、关注游戏进程,优化游戏材料

在“管子总动员”游戏中.教师通过添加、组合、加工、保存等多种调整策略,优化游戏材料。

添加材料往往能够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使游戏出现新的转机。例如,教师在游戏之初只提供了白色管子,后来逐步添加了花管子、软管子等,不断以添加材料的方式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

组合材料是指将各种不同结构程度的游戏材料组合在一起,以引发幼儿新的活动,形成新的游戏(如下表)。例如,在游戏中,教师根据前期对幼儿经验的判断,从空间摆放的角度对“材料群”进行了多种组合。

加工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切、割、挖等方法,改变材料的部分形态,使其具备更为丰富的游戏功能。例如在游戏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对管子进行截面、镂空等加工处理,从而引发幼儿更多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为。

保存材料是指将幼儿暂时不需要的材料转移到材料库中,以便幼儿根据游戏需要自由取放。

总之,在“管子总动员”的游戏中,教师始终以游戏支持者和游戏伙伴的身份发挥着作用,不断拓宽幼儿的游戏思路,而幼儿则始终是自由的、自主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生成游戏的主题、情节等,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积累了经验,提高了能力,获得了愉快的体验。

2020幼儿园区域游戏教案《邮局》


活动背景

现代社会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使得人们借助邮局传递信息的传统做法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邮局毕竟还存在着,从幼儿园的门卫叔叔那里,孩子们看到了从各地寄来的各种各样信件:在自家的信箱中,孩子们也发现了邮递员叔叔送来的报刊和杂志,因此,邮局就自然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于是,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就设立了一个名为“银杏小邮局”的活动区域。

活动目标

1.了解邮局有收寄信件与包裹的功能。

2.初步了解书信的书写格式,寄信的方法和步骤。

3.了解并体验邮递员的工作。

4.运用观察、讨论、体验、参观等手段,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区域环境创设

1.有关邮局的图片展示和介绍,如邮递员、邮箱、信封等。

2.设置“小小集邮册”版面,张贴各种邮票。

3.自制若干邮箱。

活动过程

[活动一]设计邮票

材料准备:事先制成的、大小不同的邮票形纸张:记号笔、油画棒、彩笔等各种绘画工具。

活动内容: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纸张和绘画工具制作邮票。

重点观察:

1.幼儿对邮票基本特征,如面值、“中国邮政”的字样等认知程度。

2.幼儿能否大胆想象并设计邮票。

3.引导幼儿有主题地成套设计邮票,如奥运邮票。

[活动二]离园悄悄话

材料准备:自制的邮箱、纸张、记号笔、油画棒、信封等。

活动内容:

1.在标准信纸上,仿照信的格式,用符号、绘画或者文字的形式记录与好朋友分别时想说的悄悄话,并塞入信封。

2.书写信封并投入自制的信箱。

重点观察:

幼儿在写信、写信封以及寄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

[活动三]辨信

材料准备有错的信封、设立信件分类标志和区域。

活动内容:分辨信封上的错误并分类摆放到相应区域。

重点观察:

幼儿对信封上各种信息的认知能力。

[活动四]小小邮递员

材料准备:在自制邮箱上依次张贴数字1~6。

活动内容:

1.邮递员检查信件是否符合要求,如是否有详细的地址并张贴邮票。

2.信封背面张贴加减试题一道,幼儿运算后将信封投入与答案相同数字的邮箱。(信封内藏有正确答案,幼儿可及时验证答案。)

重点观察:

1.幼儿对邮递员工作的认知程度,并能按照规则开展模仿游戏。

2.幼儿能否快速进行十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幼儿园区域游戏表格(秋季)游戏活动备课


区 域 活 动 记 载 表第三周 主题:你变我变大家变 9月12日—— 9月16日 区域名称 目标与要求 投放材料 美术区 “做馒头”,能用搓、压、团等方法捏出不同形状、花色的馒头。 橡皮泥 益智区 在图形拼搭中体验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将卡纸剪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等。 语言区 能大胆讲述故事发生的情节,尝试能用语言描述麦子变成食品的过程。 幼儿活动材料:故事《花瓣儿风车》”。 表演区 看节奏卡用乐曲正确敲出节奏。 提供各类小乐器以及节奏卡。 建构区 “自由创意”,使用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创意出多种造型。 提供各种积木 区域活动反思记录表第三周 主题:你变我变大家变(1)9月12日—— 9月16日班级:大(2)班 执教者: 星 期 调 整 与 措 施 一 建议:把每天重点观察指导的区域中的发现、问题简要记录来,并提出解决策略,记录游戏中的亮点或不足,可侧重于材料投放的是否合适、幼儿对游戏内容是否感兴趣、游戏区的布局是否合理等几方面,文字不要求多,简洁明了,讲究实用、可操作! 二 三 四 五

幼儿园区域游戏:小猪和我捉迷藏


设计意图:

朱太太离开家后,家中的环境、人物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隐喻朱家父子像猪一样的生活情境。画面中出现了一个个小猪图案,比如:月亮猪、瓷砖猪、影子猪、照片猪、纽扣猪、水龙头猪、调味罐猪,就连报纸上的小图片也变成了猪……孩子对这些变化十分感兴趣。为此,我们设计了这个活动,提供材料让孩子寻找各种各样的猪,并进行点数、记录等,以引导孩子关注图画中的细节,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阅读内容。

目标:

1.寻找画面中的“小猪”并进行点数、记录,体验与同伴合作统计的乐趣。

2.能够运用做标记的方法点数物体,做到不漏数、不重复数。

材料:

将两套《朱家故事》图画书中的部分页面塑封并穿绳装订成两本书,每一页下方空白处有“小猪数量:——————”字样:塑封的“小猪之最”统计表两份(如图);水彩笔、抹布等。

玩法:

1.在塑封图画书中寻找小猪图案。

2.选择喜欢的颜色在找到的小猪图案上做标记,如圆圈、勾、三角形等。

3.清点每一页中小猪图案的数量,并用数字表示。

4.寻找最多小猪、最大小猪、最小小猪、最有趣小猪、最难找小猪、最早出现的小猪、最晚出现的小猪等,完成“小猪之最”统计表,并将相应的页码写在空格内。

5.和同伴交流操作结果,说说谁清点得更正确,最有趣的小猪是哪个,为什么,等等。

观察与指导:

1.观察幼儿是否需要其他工具、材料(比如放大镜等)。

2.观察幼儿能否做标记并正确清点小猪数量,指导幼儿不重复数、不漏数。

3.观察幼儿是否愿意和同伴交流,鼓励幼儿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

相信《幼儿园区域游戏:桌下 帐篷 医院》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区域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