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银行大大矛盾--浅议大班幼儿"银行"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

12-16

幼儿园游戏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适当的游戏是提高幼儿注意力的最佳手段。幼师应加强游戏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有趣的幼儿园游戏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小小银行大大矛盾--浅议大班幼儿"银行"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孩子们每人一本银行卡,是他们在游戏中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凭证。每天参加游戏后获取相应的工资,银行卡上会有不同面值的印章表示;每次消费后也会扣除表示相应钱数的印章。孩子们持着银行卡在小小的游戏世界里有规则地快乐地交往着,俨然一个小小社会。

幼儿在游戏交往中总存在着一些矛盾,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再现。在游戏中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习自己解决矛盾,学习克制自己的欲望,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同伴谦让、合作、协商,共同完成游戏任务,体验游戏中特有的愉悦。大班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时,"银行"游戏作为整个游戏社会里的纽带和桥梁,是开展角色游戏必不可缺的。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里,发生着许多矛盾而又有趣的故事。

"银行"游戏中的"矛"和"盾"--让"经历"走向"经验"

1.合理地解决"钱领光"的矛盾一一存钱,拓展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楠楠(银行工作人员)很着急:"老师,我们银行的钱快被领光了,怎么办呢?"我问"你想到什么好办法了吗?""我拿纸再画一些吧,可是画出来的能算吗?"正说着,娃娃家的妈妈抱着钱罐走过。"让妈妈来我们银行存钱吧!"楠楠期待地看着我。在我的鼓励下,楠楠在各游戏区一家一家地询问要不要来存钱,我也很配合地提供了多本空白银行卡,让楠楠给过来存钱的各区域的店家都配上。为吸引大家来存钱,楠楠还准备了小礼品--一张精美的小贴纸。

老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当幼儿在遇到矛盾和困惑时,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为幼儿主动构建游戏提供了平台。有了这样的支撑点,孩子们在游戏中就能积极思考,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游戏情节不断拓展,游戏内容不断丰富。

2.智慧地解决"抢钱啦"的矛盾--赚钱,平衡了各游戏区的活动

舟舟(银行工作人员)跑来告诉我:"老师,凡凡抢我们银行的钱!"舟舟的告状很明显是希望老师能及时地制止或批评凡凡,但我将此事延迟到了游戏评价的时候。凡凡开始解释:"老师,我想去'开心乐园'玩,'开心乐园'要两块钱,可是我银行卡上只有一块钱了,我就想向银行多要一块钱!"凡凡的解释让他的行为暂时得到了大家的原谅。但"缺钱了该怎么办?"引发了幼儿的讨论。有的孩子说:"跟'开心乐园'的工作人员商量一下,只有一块钱,少玩一些玩具行不行?"有的孩子说:"没有两块钱就去只要一块钱的地方玩!"还有的孩子说:"先去工作,赚够了钱再去'开心乐园',这样自己会玩得很开心!"……讨论的结果让孩子们知道了在钱不够的情况下有多种方法可以应对,而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赚钱来解决。

如此规则制定后,孩子们在游戏时会根据银行卡上钱的状况主动选择消费类的还是赚钱类游戏,在玩消费类游戏时也能主动选择等待时间较短的游戏区域,从此,"抢钱"的情况再没有发生过。所以说如果能很好地组织"银行"游戏,会对幼儿游戏的种类、速度、频率起到调节和平衡的作用。

3.人性地解决"无存款"的矛盾--借贷,体验了人世间的真情感

如如(银行工作人员)和娃娃家的妈妈吵起来了,原因是娃娃家的妈妈银行卡上没有存款,可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急着要用钱,就坚持要在银行领钱,而如如坚持自己的意见就是不给领,两人都觉得自己有道理就争吵开了。这时,我就跟娃娃家的妈妈说:"你应该好好地跟人家商量,告诉他们你的孩子生病了,他们一定会让你领钱的。"这位妈妈就走过去说:"求求你们啦!我们家的孩子生病住院了,要是没钱,他就会死掉的。"如如想了想,说:"那好吧!你需要多少,我们先借给你,不过你要记得来还。"

幼儿在角色交往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游戏中的角色关系就是社会关系的再现,借贷的出现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写照。孩子们在角色交往中产生了矛盾,矛盾双方共同协商,以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如案例中的借贷。教师把解决矛盾的机会交给孩子,让孩子们在这个协商过程中,体验到病人家属那种着急、痛苦的情绪,在与人为善的原则下把钱借给了他。在这一矛盾解决的过程中,孩子们帮助别人解决了困难,提高了与人协商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也进一步萌发了关心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的社会情感。

4.科学地解决"还款难"的矛盾--还贷,明白了个人信用的重要

自从有了娃娃家妈妈跟银行借钱的事,借贷就成了银行里常有的业务,从生病需要借贷发展到购物、玩都要借贷,导致银行一直人满为患。"老师,银行里的人太多了,好多人又要来借钱!钱都被借光了。"大彬(银行工作人员)不停地埋怨着。"怎么办?"我们在评价时再次将此矛盾抛给孩子们讨论。讨论结果:1.借贷需要说明原因,银行根据需要发放贷款。2.借贷后就不能直接再次去银行取钱,必须通过工作(桌面操作游戏)赚钱还款后才行。3.不还款的人因信用不好,下次游戏被银行列为黑名单--被限制参与各种消费性游戏。

有了新的规则,孩子们直觉地感受到了跟银行借钱不那么简单、随便了,每次借款多了一份责任感,大家都会认真考虑后再决定跟银行借钱。这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完善了游戏规则,也明白了有借必还的道理。幼儿在游戏中形成了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强烈意识,认识到了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愉快地参与各种游戏,体验交往的乐趣。

5.巧妙地解决"光赚钱"的矛盾--消费,感受了消费带来的愉悦

随着银行卡的长期使用,没钱的幼儿意识到卡上没有钱什么事儿都做不成而不去消费,有一定钱币的幼儿会为了下次活动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开始节省,不舍得花钱,孩子们之间也开始相互攀比"谁的卡上钱更多",这直接导致了孩子们每天忙于参加可赚钱的工作类的游戏。没有了消费,就没有了人员的流动,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忙碌着。"点心店""医院""超市"没有了人来人往,它们的服务职能被遗忘了,这里的工作人员也就没法赚钱了。整个游戏的内在平衡再次被打破,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孩子们在游戏中表现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不容忽视,他们在游戏中模拟成人赚钱、消费等活动时,开始关注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关注自己的工作效果。如何进一步让大家享受工作所赚到的钱所带来的快乐,成了拉动消费、促进人员流动、保证游戏真正平衡的关键点。现实生活中的"通胀与消费的关系"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是鼓励幼儿大胆消费。让孩子们知道每隔一段时间"超市"等店里的物品的消费价格会上涨,银行卡上只能买到吏少的东西。二是帮助幼儿体验消费带来的快乐。如讲评时重点分享孩子们快乐的消费体验,"邀请朋友一起去点心店享用小点心,喝杯饮料,聊聊天!""带上一点小礼物去娃娃家作客!""在'开心乐园'玩玩小玩具,饿了买上一个汉堡!"……有了这样的经验,孩子们参与消费类游戏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孩子们在游戏中都有自己的玩法,老师引导他们介绍自己的快乐经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也给其他幼儿提供了分享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机会。孩子们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相互交往,相互帮助,努力协调着自己与同伴的关系,努力了解、学习成人世界里的社会规则,提高了处世和交往的能力。

可见,"银行"游戏与其他游戏都有着密切联系,在自主游戏中是很好的中介,它能有效地促进整个自主游戏的相互联系,并起到调节平衡游戏的作用。此外,银行的职能又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小小"银行"游戏里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而一次次的探索、解决就是社会经验的丰富、生活能力的历炼和共生共长的过程。

"银行"游戏中的"分享"和"助人"--让"经验"成就"亲社会行为"

在由"银行"游戏串连起来的一系列角色游戏中,孩子之间要进行交往,交往能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使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得到锻炼和提高。

1.分享

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分享行为时往往相伴的是"快乐",我们要认可、鼓励他们具体的分享行为,还要更多地关注幼儿在分享行为中的情感体验,以增加他们在未来游戏中的分享行为。

例如,为了让孩子们积攒在银行卡上的钱流通起来,由"银行"出面组织了一个"玩具展销洽谈会",请幼儿从自己家里带来玩具作为"商家"参加会展。在会上,商家当场介绍自己商品的名称、使用方法、作用并当场演示,其他各商家根据自己的需要"订货购买",钱够了一次付清,可获赠礼品;钱不够可去银行贷款。并在使用后组织"反馈会",让购买者说一说买这些物品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丁丁从家里带来的自动电子秤,经介绍后被菜场经理承承买去。在反馈会上,承承笑眯眯地说:"丁丁厂里生产的电子秤称东西又快又准又方便,受到顾客欢迎,也为我们工作带来了方便,真是太感谢了。"并深深地鞠一躬。同时,承承还感谢了"银行"的支持,让他贷款购买电子秤后赚到了更多的钱。在此过程中,幼儿感到自己小小的行为为大家带来了快乐,同时也为自己带来了方便,分享从这里开始。

分享的对象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情感的。在角色游戏中,老师要引导幼儿学习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提高幼儿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诱发幼儿更多的分享行为。如在角色游戏中,"医生"治好了"娃娃"的病,"医生"会很高兴。老师及时引导他通知"娃娃"的爸爸妈妈,让孩子的家人一起分享病愈后的喜悦。又如"银行"的工作人员被评为"优秀员工",在"行长"宣布时,老师、小朋友会鼓掌向他祝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2.助人

混龄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让不同年龄孩子交往的环境,我们尝试了和小班孩子联合游戏。在游戏中,大小幼儿的能力差异相当大。小孩子乐意听从大孩子的安排,大孩子也愿意在游戏中带领着他们,谦让着他们。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大班幼儿当爸爸妈妈,小班幼儿当娃娃,大班幼儿就要模仿成人:招待客人、打扫卫生、烧饭、上班、去超市刷卡购物、去银行还款等等;小班孩子则可以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去银行存"压岁钱",养成简单的存钱概念,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以"银行"为媒介的角色游戏是孩子们对社会的再现和升华,以混班形式开展角色游戏;年龄不同的幼儿在由"银行"串连起来的一系列游戏中以不同的角色身份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学习,强帮弱,大帮小,形成团结友爱的集体,促进了幼儿友爱、互助、谦和等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总之,在角色游戏指导过程中,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才会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后记

银行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银行游戏中,我们让孩子们接触了"钱币",感受了它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以它为媒介,串连着班级里的所有游戏,折射着我们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这对大班孩子来说是必要的知识经验积累。我们将继续探索,让这小小的银行游戏变幻出现实大社会,让孩子们在这里获得分享、助人、合作、谦让、同情、宽容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电子技术、媒体技术已介入幼儿游戏,许多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虚拟的世界里。在这种电子游戏的世界里,幼儿获得了广泛的信息。但更多的给孩子带来负面效应:1。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受到限制。2。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3。缺少了在多维的人际关系中成长的环境。而民间游戏是民间传下来的一种游戏形式。它简单易学,不受场地、人数、孩子接收能力差异的限制,三五成群就可以进行。它不仅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口语能力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幼儿的同伴关系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同伴关系指在游戏中幼儿在一起玩耍和游戏。鲁本斯坦和沃斯曾经试验,设计两种情景:一是独自玩,一是与同伴一起玩。结果表明,与同伴一起玩比独自玩,其游戏更趋于复杂化,更能发现物体的性质。如此可见,幼儿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从以下两点谈谈:

1、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头。”又如游戏“拍大麦”中,“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2、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

二、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从早晨来园开始:晨检、游戏、进餐、午睡等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都在和教师进行密切的交往。在这些交往中,幼儿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教师把幼儿当作有独立人格的人,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他们的人格,这样幼儿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例如:“新娘坐轿”游戏中,有的幼儿不愿做“新娘”,他们知道“新娘”是“狼婆子”。这样,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选择,说:“你们先看其他小朋友玩的多开心呀!”当他们看见其他的孩子玩得很高兴时,自己也想积极参加了。教师的话语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多以肯定的语气鼓励幼儿,让孩子树立信心重新参与游戏。

民间游戏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浅议玩具在游戏中的作用


浅议玩具在游戏中的作用

玩具是支持游戏活动进行的一切物质条件和工具,包括结构性较高的玩具,如积木、拼图、拼板等;也包括结构性较低的游戏材料,如废旧报纸、天然材料等。游戏活动的内容以玩具为支撑,玩具影响着游戏活动价值的实现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玩具是发起儿童游戏活动的起因

玩具是儿童游戏活动发生的直接诱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正处于动作思维或直观思维阶段,他们是“行动派”,停止了对外界物体的动作就停止了对该物体的思考。因此,儿童只有通过对玩具的感知、触摸和摆弄,才会引起相应的心理活动和体验,为游戏活动的发生与开展准备各种心理条件。例如,幼儿看见“洋娃娃”,就想玩“过家家”的游戏;看见玩具“小汽车”,就想成为“司机”,这都是玩具所引发的儿童游戏活动的心理动力。

玩具是儿童游戏活动发起的物质诱因。游戏活动是儿童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模仿,是儿童练习已经习得的经验与技能的方式。当儿童从玩具身上看到自己熟悉的东西,就有欲望将自己已有的相关经验和所见所想展现出来,于是,游戏活动的开始便有了内在动力,有了发生的可能性。游戏活动发生的影响因素是纷繁复杂的,包括客观物质因素和各种主观心理因素。然而,在这些众多因素中,玩具是儿童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影响游戏发生的外在客观因素,是儿童直接操纵和摆弄的物体,构成了儿童游戏发生、发展的物质诱因。

二、玩具的种类和特点对游戏内容的影响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儿童的权利。在游戏中,儿童积累经验,形成个性。游戏的教育价值与发展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游戏内容的选择与确立。玩具作为游戏活动的支柱,对游戏活动内容选择与转变具有决定作用。玩具的种类和特点不同,所引发的游戏活动内容也有所不同。

玩具的种类划分有不同的角度,如果从玩具功能特点上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形象玩具,主要有玩具娃娃、玩具动物、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等。第二类,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拼板、魔方、套塔、套碗、棋类玩具、纸板等。第三类,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沙、雪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第四类,体育玩具,主要指在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械、材料等。第五类,音乐玩具,主要指各种能发出悦耳声响的玩具。第六类,娱乐玩具,主要指一些小动物或人物的滑稽造型,如“不倒翁”“小鸭游水”“小猴打鼓”“小鸡吃米”等。第七类,某些日常物品(往往是废旧的)或天然材料及自制玩具,如小椅子、纸张、小木块、纸盒子、小瓶子、旧轮胎、树枝、树叶等,它们本身就可以成为儿童游戏中的玩具。

每一种类型的玩具都有各自的特点,有其独特的发展价值,并且都有相应类型的游戏活动与之相适应。比如,形象玩具会引发幼儿做角色游戏,有布娃娃,儿童就想扮演“妈妈”的角色。智力玩具一般在智力游戏中较为常见。结构造型玩具的玩法一般比较固定,儿童在建构活动中,运用的主要是这类玩具。音乐玩具与娱乐玩具常引发表演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天然材料及其自制玩具,这类材料结构性较低,一般会引发儿童的创造性游戏,儿童发挥想象的能力,将眼前的玩具赋予崭新的意义,使玩具价值超越了它本身的存在,促进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游戏的内容以玩具为支撑,玩具决定游戏内容或主题。

三、玩具对儿童游戏价值实现的影响

游戏与儿童成长的关系十分密切,游戏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很重要的环境,为儿童经验的获得与应用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机会,主要表现在游戏促进了儿童智力、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然而,这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玩具的支撑。

首先,游戏对儿童智力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象征性功能。象征性功能主要是指联结“信号物”与“被信号物”的心理结构。象征性游戏的发展使儿童在自己的世界里再现现实中遇见的人、物、社会事件等,将现实中获得的社会经验在游戏中应用,同时,也丰富了游戏世界的内容和形式。二是创造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通常超过他的实际水平、高于他的日常行为表现。游戏蕴藏和凝聚了儿童发展的所有可能与趋向。玩具在游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象征性游戏中,玩具充当了“信号物”的作用,是儿童产生联想的“引子”,儿童将头脑中已有的事件、经验、知识及意向等在游戏中展现出来,游戏给儿童应用已有经验提供了机会和途径,更是促进了儿童想象力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基本都是通过玩具表现出来的,玩具是儿童表现自我的媒介和工具,尤其是形象玩具,使儿童游戏更丰富、更生动、更充实,游戏的价值也就更能充分地实现。

其次,游戏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可以得到满足。在游戏中,儿童充分享受现实中所不能获得的自由。游戏的规则也是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游戏中的儿童是愉悦的、活泼的、惬意的,玩具成为儿童获得快乐的重要源泉。儿童在现实中遭到的消极情绪需要得到宣泄和消除,这种需要在游戏中可以得到满足,游戏有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地成长。玩具是儿童的“伙伴”、要好的“朋友”,发展了儿童的友谊,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体验,儿童在游戏中与布娃娃的感情会转移到现实中,促进了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游戏中的儿童宣泄不良情绪也是以玩具为发泄对象。可见,玩具在游戏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游戏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别的儿童合作、交往,需要社会交往技能。玩具在游戏中经常成为游戏中的儿童的交往中介或媒介,儿童通过某件玩具而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儿童为了争抢同一个玩具而发生冲突,此时,儿童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将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学会了谦让,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技能等,游戏促进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游戏的本体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玩具的支撑,玩具是游戏活动的物质支柱。

中班游戏课教案《超市、银行、幼儿园》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按意愿独立地确定游戏主题的能力,主题鲜明而稳定。

2.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

二、活动准备

1.超市、银行、幼儿园等主题游戏玩具。

2.让幼儿了解超市、银行的工作性质、内容。

三、活动过程观察及调整

1.教师出示超市、银行、幼儿园等的主题游戏玩具,直接引入游戏。师说"今天我们来玩角色游戏,这些玩具可以玩什么主题的游戏?"

2.师幼一起回忆上次游戏情况,指出游戏中的不足,提醒幼儿在这次游戏中改进。

师:小朋友也发现了游戏时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次游戏时我们更要改正了,做个讲礼貌、爱护玩具的好孩子,好吗?

3.幼儿自选主题,合作布置游戏场景。

4.引导幼儿分配和协商角色,可用"自报公议"、"猜拳"的方法解决。

刚开始幼儿还在争吵着当同一个角色,在老师的建议下,学习着用谦让、猜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启发幼儿各游戏主题串起来玩。

6.结束游戏:

(1)组织幼儿独立地、有条理地归类摆放玩具和整理游戏场地。

(2)让幼儿自评各自玩的游戏情况。

中班角色游戏教案《超市、银行、幼儿园》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按意愿独立地确定游戏主题的能力,主题鲜明而稳定。

2、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超市、银行、幼儿园等主题游戏玩具。

2、让幼儿了解超市、银行的工作性质、内容。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超市、银行、幼儿园等的主题游戏玩具,直接引入游戏。

师说“今天我们来玩角色游戏,这些玩具可以玩什么主题的游戏?”

2、师幼一起回忆上次游戏情况,指出游戏中的不足,提醒幼儿在这次游戏中改进。

师:小朋友也发现了游戏时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次游戏时我们更要改 正了,做个讲礼貌、爱护玩具的好孩子,好吗?

3、幼儿自选主题,合作布置游戏场景。

4、引导幼儿分配和协商角色,可用“自报公议”、“猜拳”的方法解决。

刚开始幼儿还在争吵着当同一个角色,在老师的建议下,学习着用谦让、猜 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启发幼儿各游戏主题串起来玩。

6、结束游戏:

(1)、组织幼儿独立地、有条理地归类摆放玩具和整理游戏场地。

(2)、让幼儿自评各自玩的游戏情况。

幼儿中班游戏活动教案《超市、银行、幼儿园》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按意愿独立地确定游戏主题的能力,主题鲜明而稳定。

2.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

二、活动准备:

1.超市、银行、幼儿园等主题游戏玩具。

2.让幼儿了解超市、银行的工作性质、内容。

三、活动过程观察及调整:

1.教师出示超市、银行、幼儿园等的主题游戏玩具,直接引入游戏。师说"今天我们来玩角色游戏,这些玩具可以玩什么主题的游戏?"

2.师幼一起回忆上次游戏情况,指出游戏中的不足,提醒幼儿在这次游戏中改进。

师:小朋友也发现了游戏时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次游戏时我们更要改 正了,做个讲礼貌、爱护玩具的好孩子,好吗?

3.幼儿自选主题,合作布置游戏场景。

4.引导幼儿分配和协商角色,可用"自报公议"、"猜拳"的方法解决。

刚开始幼儿还在争吵着当同一个角色,在老师的建议下,学习着用谦让、猜 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启发幼儿各游戏主题串起来玩。

6.结束游戏:

(1)组织幼儿独立地、有条理地归类摆放玩具和整理游戏场地。

(2)让幼儿自评各自玩的游戏情况。

中班角色游戏活动教案:超市、银行、幼儿园教案


中班角色游戏活动超市、银行、幼儿园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培养幼儿按意愿独立地确定游戏主题的能力,主题鲜明而稳定,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超市、银行、幼儿园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按意愿独立地确定游戏主题的能力,主题鲜明而稳定。

2、让幼儿学会协商分配角色,与同伴积极交往,友好合作。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活动准备

1、超市、银行、幼儿园等主题游戏玩具。

2、让幼儿了解超市、银行的工作性质、内容。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超市、银行、幼儿园等的主题游戏玩具,直接引入游戏。

师说“今天我们来玩角色游戏,这些玩具可以玩什么主题的游戏?”

2、师幼一起回忆上次游戏情况,指出游戏中的不足,提醒幼儿在这次游戏中改进。

师:小朋友也发现了游戏时我们有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次游戏时我们更要改 正了,做个讲礼貌、爱护玩具的好孩子,好吗?

3、幼儿自选主题,合作布置游戏场景。

4、引导幼儿分配和协商角色,可用“自报公议”、“猜拳”的方法解决。

刚开始幼儿还在争吵着当同一个角色,在老师的建议下,学习着用谦让、猜 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5、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启发幼儿各游戏主题串起来玩。

6、结束游戏:

(1)、组织幼儿独立地、有条理地归类摆放玩具和整理游戏场地。

(2)、让幼儿自评各自玩的游戏情况。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民间游戏中幼儿自主性初探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自主性活动,自主性是游戏的主要特征。自幼儿园开展市级重点课题《幼儿园民间游戏新探索》的研究以来,如何贯彻《纲要》精神,如何发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性,是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经常思考与着力研究的重点。在市教研室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看待幼儿对游戏的自主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与玩具材料发生互动,使孩子们真正产生兴趣和自主感体验,引导幼儿成为民间游戏的主人。

关注民间游戏的多样性,引导幼儿自主体验

民间游戏种类繁多,玩法各式各样,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每一种民间游戏都有其独特的功能,都能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进行自主体验与感受,获得愉悦。我们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实施的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将民间游戏按照五大领域进行分类,如健康类(体育类)有钻山洞、拍山墙、老狼老狼几点了、猎人抓小兔、鱼和虾;语言类有猜蒙、摸箱子、传话、老鼠笼、两只小蜜蜂;社会类有猜头领、小蜘蛛、地雷;科学类有弹球、弄手影、打陀螺、选将军、吹泡泡;艺术类有网小鱼、找朋友、击鼓传花等等。

如小班艺术类民间游戏“找朋友”,我们在游戏中增加了幼儿自选动物头饰的情节,并配上相应的音乐与歌曲,邀请者根据自己所选头饰的角色表演动作邀请朋友,使这个古老的游戏增添了许多乐趣,吸引孩子们自主参与游戏。

又如中班语言类民间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都能成为主体,并且玩出新花样,教师有意提供了桃花、桂花等胸饰,既拓展了幼儿认识多种花卉的途径,又增添了游戏的情趣。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当“荷花”“桃花”或“桂花”,游戏中的对话也因花卉的变化而变化。“荷花荷花几月开”的游戏渐渐演变成“×花×花几月开”。

关注民间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幼儿主动参与

通过前期的家长问卷,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家长们对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民间游戏记忆深刻,如“打瓦片”“丢手绢”“老鹰抓小鸡”“捉迷藏”等。为什么家长对这些儿时的游戏会有如此深刻的记忆?其原因就是民间游戏特有的民俗趣味,那些有趣的儿歌与口令,简单易学的游戏规则,使游戏者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和趣味。

针对课题研究目标与重点,我们从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入手,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组织开展游戏,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民间游戏中来。如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我们用KT板和纸盒做成立体的草丛,将整个活动场地布置成一大片草地的游戏环境。游戏一开始,小兔们跟着兔妈妈边念儿歌边做双脚齐跳动作,来到草地上吃草。真实的游戏情境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孩子们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都把自己当成是真的小兔子,完全融入到游戏之中。这个过程是幼儿兴趣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刻,天性自由表露,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的时刻。就连好动的、调皮的幼儿都能自主地参与到游戏中来。

关注民间游戏的规则性,增强幼儿自我约束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民间游戏大多以体育锻炼活动为主,通过游戏练习走、跑、跳、投、平衡、钻、爬等一些基本动作,增强动作的协调性。游戏规则是游戏开展安全有序的重要保障。只有孩子们在游戏中遵守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才能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发展。

如大班民间游戏“夹粽子”,游戏目标为:发展幼儿手腕小肌肉群,不断提高其手部力量;发展幼儿的走、平衡等基本动作。为了使游戏更有趣,由老师和孩子们商定后共同在场地上创设了游戏场景:用各种颜料瓶摆成了一条彩色的树林,平衡木当做小桥。最初的游戏规则是:必须要夹住“粽子”从起点回到终点。在游戏中,有的孩子为了能够较快地完成任务,就会不遵守游戏规则,“粽子”夹不住就用手托,孩子们往往会因此而争吵起来,导致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于是,我们就“如何遵守游戏规则”这一问题引导孩子共同讨论。

师:有的小朋友在游戏中不能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你们说,怎么办?

幼1:××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不夹也没关系。

幼2:我们的游戏就是夹粽子,不夹怎么玩?

幼3: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小鸡被捉到时,就少玩一次游戏,夹不住掉下来,就让他少玩一次。

讨论的结果,大家形成了新增一条游戏规则的共识:在游戏中,掉下“粽子”的小朋友就停止一次游戏。

“孩子在前,教师在后”,这是我们一贯秉承的理念。从最初的游戏规则建立、碰到困难集体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我们都让孩子参与其中,使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游戏规则是孩子们根据游戏需要而制定的,孩子们自我约束的能力明显增强,都愿意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违反游戏规则的现象少了,孩子间的争吵也就少了,游戏又能很好地开展下去了。

关注民间游戏的合作性,促进幼儿互动体验

从年级组平行研究的状况来看,不管是小班的民间游戏还是中大班的民间游戏,如拉绳、翻翻乐、推小车、迈十步等,游戏基本都在两三个幼儿或更多的幼儿之间展开,需要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整个游戏。这自然引发了不同主体间的自主互动,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不同的互动体验。

如小班民间游戏“躲猫猫”,我们巧妙地运用了幼儿园的大型木质器械的自身结构,引导小猫们煞有其事地躲藏起来:“今天天气真正好,我们一起躲猫猫,123躲躲好,一会妈妈就来找!”当儿歌念到“123躲躲好”时,“小猫”们开心地躲起来,等待“猫妈妈”来找。在游戏过程中,为了让孩子们体验不同的合作方式,我们不断变化游戏角色进行游戏:先由老师做猫妈妈、幼儿做小猫,再由个别幼儿做猫妈妈、其他人做小猫,最后由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互相交流:“你躲在哪里?”“你是在哪儿被妈妈找到的?”“我躲在滑梯后面”,“我躲在大树旁”,“我躲在圆筒里……”在游戏中,能力强的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对方位有了一定的认识,会说出一定的方位词,如上下、里外等等;能力弱的孩子在其他孩子的带动下,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乐于与他人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民间游戏中,我们积极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自由选择游戏角色、大胆在游戏中进行交流,充分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让民间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快乐之源。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让民间游戏发挥出其更大的教育价值。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吴老师:您好!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即“玩什么”、“怎么玩”、“与谁一起玩”,都由游戏者自己选择决定,这种自由让幼儿感到愉悦并产生自信。同时,游戏也是有规则的,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的体现之一,就是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而游戏者对规则的态度本身也体现了自由意志,也就是说,游戏者对规则是能够理解的,是为了自己游戏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规则的遵守是有利于实现自己游戏意愿的。当幼儿能够自觉执行游戏的规则时,也说明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自发性走向了自主性。

您提及的案例涉及的正是游戏规则与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关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视角来和您探讨这个问题。

游戏规则与游戏中的日常行为规则

规则是用以协调游戏者之间的行为的,游戏中的规则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规则。一种是游戏本身的规则,比如制定游戏中的规则,这是游戏得以开展并决定胜负的重要元素,如棋牌类规则游戏,就有出牌规则和走棋规则,这种规则需要所有游戏者在游戏前获得一致的认同,一旦游戏开始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规则具有共识性和外显性。而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体现的是幼儿对角色行为的认知,如医生会做什么说什么,营业员有哪些行为职责,这类规则全在于游戏者的经验常识,起到装扮行为顺利进行的作用。每个幼儿的角色认知水平不同,游戏水平就不同,因此这类规则具有个体性和内隐性。另一种规则虽然也用于游戏过程中协调玩伴之间的行为,但它是属于游戏情境之外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日常行为规则,比如在分配角色扮演者、协商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构思游戏玩法时,涉及的规则有轮流、谦让、共享、按序、归位等。这一类规则常常用来处理角色纠纷、玩具纠纷,或者通过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类规则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各类活动的常规。本案例中的“插牌”就是一种角色分配中的按序规则,即谁先插到牌谁玩。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的游戏意愿

我们知道,规则是对行为的某种限定,这种限定所导致的行为结果有时带来正面影响,有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这里就涉及一个规则的合理性问题。比如排队,有时体现的是秩序带来的高效行为,有时可能就是一种无意义等待的低效行为。因此制定任何一条规则,一定要清楚制定这条规则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再考虑规则可能产生的效应是什么。就幼儿的游戏而言,规则应当是用以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意愿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但在许多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中,幼儿游戏的自主性仍然有限。因为教师对幼儿在游戏中究竟有多大的自主权有不同理解,尤其是为了防止游戏中产生各类纠纷,或者避免游戏中出现混乱局面,常常会制定一些规则来限定幼儿的游戏行为。本案例中,您的出发点很好,希望通过“插牌”的形式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充分自选游戏角色,尊重幼儿对角色的选择权,可没有想到的是,“插牌”却惹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一规则的合理性了。

我们可以设问一下:规则是出于老师的管理,还是出于幼儿游戏的意愿?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否则游戏将不再具有游戏的意义。我们认为,检验游戏中的规则是否合理,就是看这条规则是限制还是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意愿。那么,我们来看看是谁需要这条游戏规则?是老师需要,还是幼儿需要?从表面上看,“插牌”是幼儿用来自行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的,每个幼儿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插牌”是有限的,当几个幼儿都想扮演同一个角色时,“插牌”限制了某些幼儿的意愿,只有捷足先登者才能如愿,这就大大限制了其他幼儿的游戏意愿,那些未能如愿的幼儿就会想方设法在牌子上大做文章。而且,“插牌”还会限制幼儿游戏行为的创造性。因为一方面,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反映,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对生活事件的理解和体验不同,表现的游戏情节也会不同,因此游戏主题、游戏情节以及游戏中扮演的角色也是经常变化的。而这里的“插牌”先是规定了每个游戏主题的角色种类,这也就限定了游戏情节的大致范围,然后通过选择而固定了某个幼儿的角色身份,这也就限制了幼儿随着游戏情节的展开而灵活转换角色的机会。也就是说,幼儿没有机会生成一些新的游戏主题和新的角色。另一方面,角色游戏是一种合作性的游戏,大部分是对应性角色,如医生和病人、营业员和顾客,对应性角色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性行为,这种合作互动行为只有在协商和了解角色关系的基础上才得以顺利展开。角色协商意味着玩伴的自由组合和玩伴之间的合作构思情节,而且到了大班,角色游戏的水平越高角色交往水平就越高,角色行为就越具有不同主题和区域之间的流动性。而“插牌”排斥了幼儿之间的角色协商,大家只对那块牌子负责,先下手为强,这就弱化了角色之间的融洽关系,不仅使玩伴之间容易产生纠纷,还会降低游戏的行为水平。

那么,是否一概否认“插牌”的价值呢?当然不是。在那些个别化的平行性活动的区域里,“插牌”或许能形成幼儿的规则意识。比如在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科学探索区等,用“插牌”、“小脚印”等形式来限定人数是可行的,可以告诉幼儿这里的空间和材料只能容纳几个小朋友。同时,这些区域里的活动相对独立,不需要进行跨主题跨区域的交往行为,且有些活动持续时间不长,个人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进出区域进行轮换,暂且没有轮到的幼儿随时有可能发现空位而获得实现意愿的机会。这里的“插牌”可以起到明示与调节的作用,反复按此规则行动,幼儿就能养成根据先来后到进行活动的习惯。幼儿的规则意识与规则认知

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规则认知水平确实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按照皮亚杰的说法,就是“从规则他律走向规则自律”的过程,即从规则的外部强制性走向规则的内在自觉性,这是规则内化的过程。皮亚杰也特别指出,“规则内化”是在玩伴自由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而总是在权威强制下执行规则的幼儿,一旦离开了权威就会违反规则,因为规则对于他们是被动的。而在自由交往中经常体验成功交往经验和失败交往教训的幼儿,能够自觉按照规则行事,因为规则的公正性常常使他们受益。所以,教师必须意识到游戏中的“自由”虽然容易引起纠纷,但纠纷意味着幼儿之间产生了社会认知冲突,这恰恰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解决纠纷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和体验规则的过程,他们会体验到不同的解决方法所产生的不同结果:有时争抢会两败俱伤,霸道会导致孤立,暂时得益会丧失其他;有时这里吃点小亏那里赢得更多,退让一步反而玩得更开心,给予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给予……因此,自由交往中处理纠纷让幼儿学会了协商,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让步,什么时候要保护自己,规则在其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规则不偏不倚地站在纠纷双方的中间位置上,让幼儿体验公正。

本案例中,尽管按照插牌确定角色是一种事先制定的规则,但由于这一规则是老师制定的,至少不是所有幼儿自己的需要,则具有一定的外部强制性。所以规则没有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一旦在权威视线之外,幼儿仍然会违反规则,体现了幼儿对规则的他律性。我们知道,角色游戏中幼儿争抢同一个角色是经常发生的角色纠纷,用“插牌”去限制还不如让幼儿体验互不相让的消极后果,或者体验协商的积极效应。我们或许会发现,“互不相让”的结果要么大家都玩不成,要么多个角色挤在一起显得不好玩,自然就会有幼儿自动退出。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幼儿就会通过协商自动调节,甚至会自己产生规则。这样才会让幼儿在社会性交往方面得到成长。

教师对游戏的支持与管理

游戏是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反映活动,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在游戏中的创造性,完全取决于他们有多少自由表现的机会。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支持力度,就体现为能否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游戏环境,让幼儿体验到最充分的行为自主性。但自由常常带来游戏中的混乱,带来各种游戏纠纷,这让很多教师不得不加强对游戏的管理,一方面用规则限制自由,一方面以权威解决纠纷。最终教师满足于幼儿游戏的外在秩序:不发出过大响声,不随便走动,不跨区使用物品。其结果是无须体验行为的自然后果,在强制规则的作用下,幼儿对规则认知的内化速度大打折扣;无须协商行为的一致认同,在有条不紊的行为规范中,幼儿游戏的创意也大大减少了。

这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不然。游戏是自由的,但又是受规则约束的。游戏中的规则应该是为了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满足游戏的需要而由游戏者共同协商产生的,是在幼儿体验到没有这些规则而不利于游戏开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游戏中的规则不具有外在的强迫性,即使是成人为幼儿制定,也应当是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得到所有幼儿的一致认同,这样的规则不是让成人用来裁判幼儿行为,而是让幼儿用来协调自己行为的。因此游戏的自由,就不仅包括幼儿对游戏行为的自主,也包括自觉自愿接受游戏中规则的约束。

在本案例中,不仅规则是老师制定的(尽管老师的出发点是想让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但实际上是限制了幼儿自己协商角色扮演者的机会),而且在处理纠纷时老师成为裁判,为幼儿做出决定(“怎么能因为没有玩到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互相争吵呢?你们两个都没有学会谦让的本领。”“今天老师破例同意你们两人一起做贝贝家的爸爸。”“是月月插到的插牌,应该她当点心师。”)。如果幼儿总是在规则的强制和权威的主导下行动,其社会性成熟会受到限制。

总之,我们应思考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职责定位,努力做到:教师的角色——幼儿游戏的支持者,而非管理者;对待游戏纠纷的态度——把纠纷看成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契机,无须非做防患于未然的控制;对游戏中混乱局面的判断——弄清是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还是一种无规则失控;理解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是体现自由意志的内在约束,而不追求强制性的外在秩序。

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实践新解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深入实施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教育评价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重视。近十年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评价在理论层面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各种先进理论的介绍方面,无法将理论与具体实践中的适宜性联系起来。在实践层面,比较侧重从教学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虽然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正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但由于之前的研究更多指向的是游戏本身,对幼儿游戏中的发展评价研究十分缺乏,因而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评价的路径

1.幼儿表现: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即探究多种适应性、实用性的幼儿评价方法,如发展目标阶段检核、个案观察、档案袋记录、轶事记录、幼儿故事、作品取样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价者可以从中获得幼儿发展的真实信息,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进行非统一标准的多元评价。

2.游戏环境:评价游戏的环境与材料。对所提供的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科学合理程度,与幼儿经验水平、发展能力的适应程度作出评价,以促使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的投放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

3.教师指导:评价教师的指导策略。对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包括游戏预设、观察指导、游戏讲评等,是否对幼儿的发展有效作出评价。旨在帮助教师在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基础上作出游戏计划、游戏指导与游戏评讲。

二、评价的工具

针对幼儿在游戏中显现的发展水平,我们借鉴《作品取样分析系统》一书中的“幼儿发展检核表”,对游戏中关键因子评价系统进行了分析与选择性的检索,确定并初步形成了游戏中的评价工具系统。

工具一: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检核表

从幼儿游戏显性的“语言与表达能力”“运用与操作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个性与社会发展”四个维度对幼儿进行发展评估。每个发展维度都有具体的分类发展目标:“语言与表达”——倾听、会话、表演与表征;“运用与操作材料”——材料的运用、材料的操作;“思维能力”——问题意识、规律与关系、探究;“个性与社会发展”——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学习方式、互动与冲突。每类发展目标均有细致的分类描述与不同发展进程的描述。运用此工具对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每学年在学期初、学期末、学年末进行三次评价。每周对5个~6个幼儿进行观察,经过4周~5周的周期性观察,获取人均3次的发展状况信息。

工具二:幼儿发展多元叙事性记录

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即时、多变的,随着游戏交往的深入,游戏情境的变化,幼儿的动作、行为、语言、情绪均在发生着难以预测的变化。为及时有效捕捉幼儿发展的信息,我们采用叙事性记录的方法,尝试多种适应性、实用性的幼儿发展状况记录,如个案观察记录、档案袋记录、轶事记录、作品取样等,这些叙事性记录可以生动地显示幼儿的发展,反映幼儿的游戏过程,为教师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分析评价提供支撑。

工具三:游戏环境与幼儿发展需要适应性评价检核表

检核表从“游戏场地的占用面积”“不同游戏区的数量”“游戏区内容的适龄、适宜性”“游戏区的外部结构”“游戏区的内部结构”“游戏区的安全、卫生”六个维度对游戏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对每个主题进行两次观察,分别在主题开展的初期和中期,获得两次环境方面的评价信息,为主题开展中游戏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调整作出指导。

工具四:游戏中教师指导与幼儿发展需求适应性评价

以“教师在游戏进行中的指导行为”为评价依据.从游戏开始、游戏过程、游戏讲评三个环节对教师的指导进行评价与反思。这一观察工具的使用与教师的日常游戏观察记录相结合,既可以获得幼儿行为表现方面的描述性记载,也有助于及时获取教师的分析与反思评价。

三、可行性与实效性检核

1.促研究新进展

一系列新工具的使用,会改变教师以往很多的工作习惯,并带来意见与建议。反馈意见的改进与优化是研究能不断持续深入发展的生命力。我们定期对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展示与交流,通过观摩游戏现场,让教师在游戏现场开展发展评价。教师在亲身经历中谈感受、摆问题,共同面对问题与困难,集体商讨改进的策略。通过一次次的分享、交流、修改、调整,观察、评价的工具越来越完善,也更易于操作与使用。

2.构研究新模式

对于不同的幼儿园,我们遵循“量力而行、辐射全区”的理念,以开发区直属幼儿园为龙头,将区内43所幼儿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4个片区,启动“片区重点领题——深入开展研究——总结梳理经验——区内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充分发挥区内优质幼儿园、骨干师资的引领作用,辐射片区内所有幼儿园,共同参与研究,研、展、训合一,并以此作为全区青年教师重点研训的内容,从师资源头保证游戏的质量。

3.显研究新视角

幼儿发展评价一直是一线教师的操作瓶颈,教师们缺乏科学使用观察工具的指导与实践。随着科学评价观念的引入,尤其是在适宜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幼儿发展评价渐渐地从关注定量评价走向定性评价,体现出过程取向的评价理念。这使得一些贴近幼儿教师实际操作的故事描述、作品分析、日常轶事观察、档案袋记录等方法进入了日常评价的视野。我们针对幼儿园现状、幼儿实际情况创建的这些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使得定量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转变了教师的关注视角,将幼儿发展放到了研究的首要位置上。

四、方向与价值再究

对于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研究,我们既要向研究的深度要质量,又要向研究的广度求延展。研究如何渐进深入,如何取得更有价值的突破,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

1.获得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结果

幼儿发展评价需要综合整体地获取多侧面、多维度的信息,在众多原始信息基础上,教师需要透过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综合、梳理和分析,通过价值判断与分析了解幼儿的需求。这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重要内容。

2.依据结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教育目标

在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行计划的修正、材料的更新、环境的创设等后续跟进工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需要教育行为的落实,而教师的自觉主动成长是教学研究持续深入发展不变的主题。

3.关注幼儿个体差异性并形成有效的个体教育方案

幼儿发展评价更多地转向了幼儿个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需要因人而异更好地为幼儿个体设计教育方案。其中的视角、策略都会发生较大的转变,也会产生新的问题。

4.与其他类型活动发展评价的有机结合

游戏中的幼儿发展评价仅仅是幼儿发展评价系统中的一个内容,除此之外,幼儿的发展评价还需要关注教学、日常等活动,不能顾此失彼。

[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小小银行大大矛盾--浅议大班幼儿"银行"游戏中的社会性发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大班游戏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