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精选说课:有趣的纸张说课稿

12-17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我们的工作任务写说课稿是少不了的,为了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上来,老师们通常会准备一份完整的说课稿,有了说课稿,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一篇优秀的幼儿园说课稿是怎么样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大班科学精选说课:有趣的纸张说课稿》,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说课内容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延伸活动:

可以在探索区域中继续深入活动,不断在尝试中产生挑战数量并用“操作”去迎接挑战。

YJS21.cOm更多幼儿园说课稿小编推荐

幼儿教师精选说课:大班科学《植树去》说课稿


一、说活动内容、讲理念:植树去(7的分合)》选自于世界图书出版社做中学1下册。这节活动位于《多角度分类》之后,意在进一步丰富幼儿按特征分类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时作为本节活动,旨在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探索7的分合,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数量关系,涵盖多方面的知识。新《纲要》要求幼儿应从生活中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和合作能力。本节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取有关数的分解和组成的经验,同时引导幼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与用结合起来。二、说活动目标:根据我对活动内容的理解,结合《指南》中对5—6岁幼儿数学认知活动的相关要求,我将本节活动目标定位为:1、乐于探索,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情感目标)2、探索7的组成,知道7有6种分法。(知识目标)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能力目标)其中活动的重点为探索7的组成,知道7有6种分法。活动的难点为三、说教法:为了帮助幼儿建立对7的分合的正确认识,顺利达成活动目标,突出活动重点,克服活动难点,本节活动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为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创设了“熊大熊二参加植树活动,遇到了要将7棵树分别种在两块地里”的情境,借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形象引领幼儿快乐参与活动。2、操作交流法:在活动中,为每组幼儿都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分一分,栽一栽,说一说的活动,形成了对7的组成的较为直观形象的认识。3、游戏教学法:活动中,通过种树游戏建立对7的分合的初步概念,紧接着通过“碰碰碰”的游戏形成对7的分合的正确认识,最后通过乘坐火车的游戏再巩固。四、说学法:在本节活动中,主要向幼儿渗透如下学法:1、观察记录法:通过幼儿对栽树游戏中两块中树的数量的观察,引导幼儿运用数字记录自己的发现。2、通过幼儿亲身的游戏实践,真实操作中掌握7的分合知识。3、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内、班级幼儿之间,以及师幼的合作交流,形成对7的分合的完整的概念。五、说活动过程:(一)游戏情境的导入:以幼儿喜欢的《熊出没》的主题曲导入,创设熊大熊二参加植树活动,遇到要将7棵树分别种在两块地里的问题,想请小朋友帮忙种树这一情境。(二)游戏活动的准备:主要引导幼儿运用教师准备的材料,通过分一分,栽一栽,记一记,说一说的游戏操作活动,在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形成对7的分合的认识和经验。(三)游戏活动的过程:通过幼儿与教师扮演的数字精灵7的碰碰对的游戏,巩固幼儿对7的分合的较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四)游戏活动的拓展:1、通过去雪岭乘坐7号列车的乘车游戏,再次巩固幼儿对于7的分合的完整的经验。2、鼓励幼儿探索再添一棵树,8棵树该怎么分。3、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幼儿教师精选说课:大班科学《筷子提米》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多年来,我园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在“九五”课题研究基础上,形成了 “重材料投放、促科技教育、唯素质发展”的办园特色。伴随我园“十二·五”课题《幼儿探究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实施开展,可以说各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与感悟。我们发现幼儿对操作性、实验性的活动兴趣高且持久度较长。大米是孩子每天都会接触的东西,但是见到的确实米饭的形式,对“米”的认识有所欠缺。为了让幼儿感知大米可以产生摩擦力的特性,并了解其神奇的魔力,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活动筷子提米。通过简易的材料、简明易懂的步骤,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增强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二、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目标:1、知道筷子提米的原因,初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2、能用不同的材料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利用摩擦力让筷子更牢固的提起瓶子。3、对“筷子能把瓶子提起来”这个现象产生兴趣,原意和小伙伴一起做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三、根据教学目标,我的重点:知道筷子提米的原因,初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难点:能用不同的材料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利用摩擦力让筷子更牢固的提起瓶子。四、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1、知识经验准备教师:知道摩擦力产生的原因、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幼儿:摸过豆类、沙子、石子,知道它们表面不是很光滑,对光滑和粗糙有一定的概念。2、物质材料准备小米、弹珠、蘑菇钉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需要,本次活动,总体的设计思路为:情景导入,激发幼儿探究欲望---幼儿探索帮助筷子妹妹的方法---幼儿探索理解筷子提米的原因---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幼儿记录结果,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具体过程过程如下:一、运用故事,导入实验教师将筷子和细口瓶放在小舞台上,小舞台上有随意移动筷子的空间。1、师:筷子妹妹在路上被坏人追跑,跑了好久好久,好累好累,突然他看到了一座城堡(细口瓶装饰而成),就赶快跑了进去。城堡里好漂亮,她很喜欢这里,她觉得这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就不想离开这里了。可是坏人很快追过来,使劲的把她往外拉呀拉呀!2、师:怎么办?她不想离开这里!不想被坏人抓住,我们该怎么帮助她,让她安全地呆在瓶子城堡里呢?二、 呈现大米材料 ,初步探索实验1、师:你们的办法都不错,今天老师也请来了一位小帮手,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说说什么感觉,猜猜是什么?2、师:我们来看看,他猜对了吗?那大米可以怎么帮助筷子妹妹留在城堡里呢?3、师:他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来试试,等会请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放米,一个放筷子,放好之后看看筷子能不能被拔出来。4、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到的?5、师:教师边做边说步骤!第一步:先把米放入瓶子,第二步:用力按按紧,第三步:用手盖住米防止它掉出来,第四步:把筷子用力塞进去。现在没有成功的再按照**小朋友的方法试一试吧6、师:按照刚才的方法都成功了吗?那你知道为什么大米可以帮助筷子妹妹吗?7、师出示示意图:整体两个方形图案代表细口瓶,中间黑色竖线代表筷子,阴影部分为大米,像大米这样摸上去比较粗糙的,它的身上有许多小手,我们把它紧紧按在瓶子里。他们身上的小手紧紧拉在一起,这样就能把筷子牢牢的抓住,这些小手有个神奇的名字叫——摩擦力!三、分发多种材料和实验记录表,深入探究实验1、师:听到了筷子妹妹遇到危险的事情,更多的好朋友也赶来了,我们来看看有哪些朋友?(教师出示记录表)那这三个朋友能不能成功帮助筷子妹妹呢?请你猜一猜,在“?”记录你的猜测。2、师:谁来介绍一下你的猜测,你觉得沙子能成功,为什么?(3个小朋友)3、师:那我们来试一试吧,还是像刚才一样两个小朋友合作实验,然后把你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小手”一栏中。4、师:谁来说说哪个小帮手能帮助筷子妹妹?为什么弹珠和蘑菇钉不行?5、师小结:弹珠的表面很光滑,身上的小手就比较少,摩擦力也小了,所以抓不住筷子妹妹;蘑菇钉虽然不光滑但是他们之间不能紧紧靠在一起,松松散散的他们相互之间的小手没有拉起来,摩擦力也小了,所以也不能抓住筷子妹妹!四、延伸,结束活动1、师:我们帮筷子妹妹选择了合适的小帮手,这样就能让筷子妹妹安全呆在城堡里了,谢谢小朋友们!2、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小帮手,我们再去找找吧!六、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从选择活动、目标定位、材料准备、主要环节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的十分细致周全。不管从内容,还是材料来看,基本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符合“玩中学”“做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一、科学活动实现情境化本次活动以故事情境的形式展开,围绕着“帮助筷子妹妹”的线索步步深入。活动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调整和实践身边的科学活动,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游戏和实践获得多方面的经验。本次活动“筷子提米”,孩子们从头至尾都是在“帮助筷子妹妹”,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渗透了科学的知识,张开想像的翅膀解释了科学。通过这样的讨论-操作-玩乐-探索,逐步练就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也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学科学兴趣。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把科学活动目标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渗透到游戏之中,孩子们就能在游戏中自由主动的学习。二、创设了安全自由、宽容鼓励的心理环境。活动中我没有对幼儿的行为或者表现进行直接评价,而是积极倾听幼儿间的交流,参与他们的讨论,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在无形中使幼儿产生了安全感。另外我在整个课堂始终面带微笑,拉近了师幼间的距离,真正形成了一种充满“爱意”的绿色课堂氛围。三、创设科学活动探究式氛围有探究才有创造,有疑问才有发现。在科学活动中,恰当把握演示的时机,没有过早地把“为什么会这样”告诉幼儿;而是以验证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这样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当幼儿遇到困难、注意力分散时,能及时指导,使小朋友兴致盎然地重新投入活动。四、目标达成情况:此次活动的目标共有三个。1、知道筷子提米的原因,初步了解摩擦力产生的原因。2、能用不同的材料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利用摩擦力让筷子更牢固的提起瓶子。3、对“筷子能把瓶子提起来”这个现象产生兴趣,原意和小伙伴一起做实验并分享实验结果。第一第三个目标完成较好,幼儿对制作“筷子能把米提起来”很感兴趣,每个幼儿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探索其中的秘密,并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第二个活动目标也达成了,孩子们教师的点拨下,理解了不同材料对摩擦力的影响。第三个目标达成上稍有欠缺。本次活动中还需调整:在活动中应该把更多的“说话”机会交给幼儿。同时在提问、讲解的艺术性方面还应进一步推敲,教师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大的知识信息量,就必须做到语言简炼流畅,通俗易懂。特别是口头提问不宜太长或转变太多,这使幼儿记不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这一点我还做的不够。另外很多细节方面观察不够细致,比如幼儿在用米帮助筷子妹妹遇到困难时,有个别幼儿先成功了,然后又失败了,对此感到困惑等细节上还需要多加注意。

幼儿教师精选说课:中班科学《摘果子》说课稿


一、说活动内容“摘果子”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读、写10以内的数,并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了5以内的加法的意义和算法后,第一次接触5以内的减法。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笑笑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减法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初步感知减法的含义,体会减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意识,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打好基础。二、说幼儿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和经历了大量的减法应用,他们能准确的得知计算的结果,但缺乏用数学的形式来表达生活中的减法现象。他们对于减法的意义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缺乏了解。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减法的含义,体验减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人合作意识。课堂上需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意识。三、说活动目标知识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并能够正确口算5以内的减法。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语言交流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体会减法的含义。教学难点: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具:多媒体课件,口算卡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本课我采用观察操作,练习,讨论,游戏等多种方法交替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减法含义。学法:学生本课中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减法的理解。五、说活动流程(一)游戏情境导入: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利用旧知的复习,以笑笑奖励同学们吃最新鲜的果子导入“摘果子”这一情境。(二)游戏活动准备:首先让学生看图观察,树上原来有几个果子?笑笑摘走几个?还剩几个?教师引导学生讲图意提问题,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问题能力,又为以后学习减法应用题打下基础。这里引导学生了解到5可以分成2和3,接着告诉同学们在数学领域我们用减法来解决这一的问题,引出课题。并指名列式计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读算式,认识减号。为了加深对减法的理解,我问:“你是怎样知道还剩3个果子?为什么用减法算?”并让同学们说出5-2=3这道减法算式的意义。同时出示鸟儿飞走的情境以巩固减法的意义。为使每个学生对减法含义的理解,建立在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同桌分学具小圆片的练习。一人说另一人摆。最后我引导学生明白,减法的表示方式除了拿走一部分,还可以用划线、圈出部分等形式来表示。然后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减法,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与减法有关,你能举例说明吗?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减法,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游戏活动过程:练习是发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练习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学习了新知识后,我安排了课中操,将练一练的第一题转换成手指操来调节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巩固5以内减法。做操结束以比赛抢答的形式完成练一练2——5题,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效率。组织小竞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让他们动手,动口,他们的注意力才会集中,让他们每个人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产生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最后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游戏“找朋友”让孩子们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结束本节课。(四)游戏活动延伸:一堂课的结束,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我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这节课我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自主感受,协调发展。力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说课


一:教材分析(设计意图)

班上有一位孩子带来了一张碟片,上面都是一些皮影戏,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我紧紧抓住了幼儿感兴趣的这一事情设计了本次活动,以玩手影为导入,在循序渐进地深入,从而让幼儿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而且《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这是我选择了“影子”这一现象作为科学教育的内容的又一依据。在活动中,我利用实验比较、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

二:目标确定

大班幼儿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寻找探索发现影子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科学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亲自探索和发展获得有关经验的过程。《纲要》指出:科学教育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针对本班幼儿科学教育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知道影子的存在。

2、探索发现影子的形成原因。即: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了影子,并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的位置的关系。

3、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合作、判断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1、难点: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2、重点:光线照射在物体上,物体挡住光线就产生影子。

四: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目标和《纲要》中指出的,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我做了以下准备:

1、选择阳光灿烂的日子进行教学活动

2、把多功能厅布置成一个光影实验室、投影仪

五:教法与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根据教学目标,我用集体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我主要运用了: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时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从小就养成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六: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1、玩手影游戏引起幼儿的兴趣。2、引导幼儿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3、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4、延伸活动。

(一):玩手影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设计了玩手影游戏,如:孔雀、小鸟、狐狸、小狗等手影。

(让幼儿也自由操作玩玩感受乐趣,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愿望激发出来)

这时我可以这样的指导语:为什么会产生影子呢?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幼儿自由玩自由发言,体现幼儿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原则,引出本次课题)

(二):寻找影子、了解影子的特征

带领孩子到室外去,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幼儿寻找影子。看一看影子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了解:太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体上,身体挡住了太阳光就产生了影子。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阳光灿烂的自然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为后面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也为后面的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

为什么会有影子的呢?教师带领幼儿回教室做另一个实验:发现没有光,影子就不存在了,有了光才会有影子。

这时我就可以用这样的指导语:看一看,光和影子在一起吗?影子在光的哪一面?引导幼儿带着另外两个问题回到草场上,你发现你的影子的光源是什么?你的影子是在太阳的另一边吗?(幼儿自由交流讲述)得到: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探索发现影子与光源的位置关系,启发幼儿开动脑筋知道影子总在光的另一边,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在此环节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方法。)

四:活动的延伸

1、在玩踩影子的游戏中,孩子们能充分体验到其中的乐趣,真的是其乐无穷。让幼儿带着有趣的问题在意犹未尽欢快的气氛中结束活动。

(这一环节调动了幼儿身体的各个部分,充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天性)

2、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和影子”的有趣现象,除了太阳光能产生影子以外,还有什么也会产生影子?

(在这里,其实活动还没结束,我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进一步探索影子的有趣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说课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我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 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 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 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 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个问题为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这里,我还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幼儿懂得必须两两合作进行。要求不能掉在桌上,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用石子和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在这二个环节里,我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幼儿更方便的找到相应颜色的格子作记录。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已经观察到事物 的表面现象,对于蕴藏的科学原理还需要老师的提升。

所以我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

大班科学活动《滚动的轨迹》说课


我一直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应该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的培养上。因此,我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上特别注意活动内容“源于生活,缘于兴趣”。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滚动》就是我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新主题。在平时的活动中幼儿常拿一些物品在滚滚、玩玩,中间你一言我一句的说“我的圆积木会滚,你的方的不会,我的这样滚的,你的这样滚的……”等等,由于幼儿受到无意注意和表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左右,他们对物体滚动的探索缺乏深度。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从而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2、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3、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物体滚动的轨迹,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以及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通过玩一玩、分一分找出滚动物体的特征”。将“探究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滚动的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活动所需的材料、地点,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和潜力都能得到真正发挥,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自主建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以此解决重点难点。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如当幼儿在探究球体的滚动轨迹时出现的疑议,老师就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进行直接指导,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以此突破重点难点。

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三个环节:探索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是延伸活动

第一环节:探索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顺”应幼儿活动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滚动”所需材料、场地等等,让幼儿首先了解什么叫滚动,然后再请幼儿玩玩、分分物体中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激起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探索圆形物体滚动轨迹的不同。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这些圆圆的东西它们在滚动时走的路线一样吗?”,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物体滚动的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让幼儿在喜欢的“玩”中,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己全部的智慧,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以此解决活动的难点。

在这个环节我还将“增进幼儿表达与交流能力”这个隐性目标有机整合在科学活动之中,适时的创设让幼儿用“记录表”和语言交流的方式表达幼儿自己想法的空间,幼儿通过思考和交流梳理头脑中的信息,明晰所发现的事物特征和关系,以及自己的探究过程,再通过与同伴的讨论,观点的相互碰撞,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以此发展幼儿准确的表达方式。

另外通过我给大家讲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科学的热爱。

第三环节:活动延伸

在本环节中,我请幼儿下课后去尝试将不会滚动的东西滚动起来,并发现它们的滚动轨迹。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滚动”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究兴趣得到更好的延伸。

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电池


一、说教材

《有趣的电池》是幼儿通过玩各种各样有趣的玩具,和自己的不断观察探索,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揭开电池的各种秘密,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识电池,并学会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其中还渗透了废电池回收的内容,从而萌发了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与幼儿园的环境课题紧密相连 。该内容既使幼儿了解了电池的外形、种类、简单的功能,还让幼儿自己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选取这一题材是因为该内容层次清楚,且所使用的材料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易激起幼儿探索的强烈愿望,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我确定本活动的目标为:

1、使幼儿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及简单的功能。

2、在尝试性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培养幼儿尝试性精神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收集多于幼儿人数的电动玩具,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电池装配示意图,会发光的花两朵。该教具弥补了图片枯燥、不生动的缺陷,而其可操作性特点,既使幼儿一目了然,又便于教师讲解,强调重点。

二、说教法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我采用了观察法和尝试探索法,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幼儿玩玩具,发现电池的作用,进而观察电池,了解电池的外行,并通过自制的教具帮助幼儿探索电池正确的安装方法,突破难点。作后,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并确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说学法

老师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以形形色色可爱的电动玩具,把幼儿带入一个乐趣融融的玩具游乐城,视、听、运动觉的完整结合,使幼儿更愉快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边探索边表述自己发现了什么秘密,锻炼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难易搭配的玩具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活动的目标与要求,我为幼儿提供了三次不同程度的尝试探索机会。

第一次:感知电动玩具有电池和没电池时的不同状态。幼儿自由选择玩具,老师巡回了解幼儿发现了什么,如有的玩具是会动的,有的会响、会发光。该环节是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电池的功用。

第二次:认识电池并给玩具们选配合适的电池。师:电池的本领真大,你见过电池吗?你的椅子下面就躲着一位电池朋友,请你等会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告诉大家电池是长的怎么样的,你发现电池上有什么秘密?(这一步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下一步就要请幼儿尝试给玩具装电池了老师了解幼儿安装情况,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盒中也有“+、-”。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和探索装电池的正确方法,其中的难点主要是利用自制的教具会发光的花来解决。

再次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该环节主要是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了解初步的环保知识。

五、自评

本次活动的设计我主要注重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能在活动中引导和鼓励幼儿创新,收到了较高的效益。在教具的运用上能考虑恰当、实用、美观。在教学中还重视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效果较好。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说课稿


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影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影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但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不会在意到它的存在.只 要孩子一注意,他们就会对影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幼儿对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和兴趣,在《纲要》中科学目标提到“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 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我先从人的影子出发,逐步过渡到对物和物的影子的探索。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2、目标定位。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

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2)通过参与实践操作活动,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3)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性质是让幼儿探索事物的具体现象和获得科学

经验为主要目的,因此,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感知影子的有趣,主要是影子的形成”。难点是:“引导幼儿参与探索,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了解影子的特征,初步获得物与物的影子的关系”。

4、活动准备

1、白纸、手电、各种玩具等若干。在第二环节探索物体的特征用。

2、多功能教室开着幻灯机。为第一环节幼儿在光束前走过出现影子用。

3、找影子卡片难易两份。

4、粉笔若干,为活动延伸中画影子做的准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 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日感染孩子外,还采用适宜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 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手电与玩具做游戏的实验,引导幼儿将手电照射在玩具上,会产生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来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自由讨论——巩固练习——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带领幼儿从开着的幻灯机旁走过,出现自己的影子,让幼儿在前面做做不同的动作,感知影子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回到位置上,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影子)如果幼儿说不出就请

一幼儿再次上来演示,其他幼儿观察。向幼儿介绍这个黑黑的就是他的影子。再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请一幼儿走到另外一边,让幼儿看看墙上有没有影子,让幼儿进行对比,有了对比幼儿很快就会明白:有了光,物体挡住光才会产生影子。

由开着的幻灯机的光引出生活中的手电筒也会发出亮亮的光,从而让幼儿进行探索操作。由于手电筒在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很少用到,于是先让幼儿了解一下手电 也能发光的功能。“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手电打开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在墙上演示一下,出现亮的光。

2、自由探索。(10分钟)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

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材料,供幼儿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松氛围中,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让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这部分是从人影子过 渡到物体与物体的影子的探索,符合了幼儿的认知水平。但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是个难点,怎样突破呢?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幼儿 从观察影子的颜色、影子的形状来观察。

3、自由讨论(5分钟)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影子的经验进行整理。提 问:“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请个别有不同发现的幼儿来演示。总结出:原来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由于材料投放在幼儿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避免了空洞性,

4、巩固练习。(5分钟)

进行找影子的练习,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操作材料分成难易两份:一份是不同影子连线;另一份是在两种相似的影子中圈出与前面的图一模一样的影子,它可以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形态认知能力。

小动物要和影子做游戏,可是他们不知到自己的影子在哪里?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影子吗?讲解操作卡片做法。

5、延伸活动:绘画影子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有很多东西都能让物体产生影子。那我们一起到外面阳光下去找找,有没有影子呢?一起画一画影子。在这里为了让幼儿不受空间的限制, 选择很大的空间来画影子。幼儿可以选择玩具来画或与同伴合作来画自己的影子,这样培养了他们合作积极配合的精神。有了绘画比较,才能深层次的探索:“物体 的影子会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

相信《大班科学精选说课:有趣的纸张说课稿》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