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是幼儿与外界进行交往的最佳途径。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你觉得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主题游戏的开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主题游戏是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向外扩展延伸最后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网络系统。几年来,我园开展的主题游戏常是为应付观摩活动,幼儿在教师的按排下被动地接受游戏。本学期,我从幼儿感兴趣的事情、关心的焦点和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生成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游戏。并按主题游戏的网络联系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开展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一、构建主题网络,平行游戏练习。

小班幼儿正处于以自我为中心阶段,游戏方式大多以平行游戏为主。在幼儿对某一小主题产生游戏欲望后,便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在同一层面投放多种游戏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需要去选择活动材料进行练习。平行练习的过程是幼儿根据自已的意愿,用不同材料,不同方式来表现同一主题的创造性活动,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当我们带着孩子外出散步时,孩子们在草地上欢呼雀跃,有追赶蝴蝶、大声叫喊的;有采来野花戴在头上的;还有伏在地上学小虫爬的。由于每次散步时间短,孩子们玩得意犹未尽,于是产生打扮春天的游戏主题。在组织幼儿认知了春天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打扮春姑娘、快乐的小池塘、绿绿的草地、小鸡出壳等一系列表现春天的网络图。针对每一个主题游戏,我们都开展了平行游戏活动。如在打扮春姑娘时,我在美工区进行扩展,让每个幼儿有机会参与这一游戏。在教室的六张小桌上投放了多种用来装扮的材料,有即时贴,绸带,野花,柳条,旧纱巾,夹子等,孩子们各自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材料,有的用野花夹在头上,用柳条盘成辫子;有的将绸带系在腰间,将纱巾披在肩上;还有的幼儿能够在即时贴上剪花,贴在额上、脸上,打扮得花枝招展。通过这种平行练习,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提高,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审美能力。

二、围绕主题网络,分组游戏活动。

分组活动是在平行练习过多个小主题的基础上,同时提供多种游戏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结合开展的游戏活动。开展分组游戏活动是加强幼儿兴趣性,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有效途径。我们以区域活动的形式将各个小主题用简单的标记区分,让幼儿以插游戏牌的方式选择区域,支配材料。例如,我班幼儿玩过打扮春姑娘,快乐小池塘,绿绿的草地,小鸡出壳等一系列主题游戏后,我们在活动室设置了四大块游戏区,幼儿拿到游戏牌后很快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主题内容和游戏材料,幼儿在玩过一种内容游戏后,还可按意愿与别的组员进行交换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即玩得兴致勃勃,又增强了深入主题游戏的愿望,更使活动区域成了童心的驿站。

三、深化主题网络,综合游戏活动。

综合游戏活动是在游戏的进行和发展中,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将一个个小主题有机结合,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综合游戏活动并不是主题游戏的一个终结,而是游戏发展和幼儿创造的需要。当孩子们玩过一系列游戏后,产生了一种主动探索春天的欲望,有孩子问我:“老师,春天有西瓜吗?”对于这类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让幼儿明白,现在科技发达了,有些水果、蔬菜植物可以反季节栽种,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幼儿认识上的混淆,为了加深幼儿对春天的认知,我利用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春天的资料。家长们积极参与,有的带了图片、书籍;有的带孩子外出郊游,通过放风筝等活动,不但丰富了孩子的知识,而且为孩子的游戏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幼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而综合游戏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了这种机会。在小组游戏活动的基础上,孩子们把自己获得的新信息经过重新组合,融入到游戏玩法的创新中去,如:孩子们在画小河时,有的用毛笔配颜料涂上小蝌蚪,在操作材料上剪下小青蛙;有的用泥工捏了小鱼,用皱纹纸搓了小草,孩子们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技能,共同组建了想象丰富的春天场景;鱼儿在水中游,小蝌蚪在寻找青蛙妈妈,小鸟在歌唱,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通过这种小主题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幼儿的社会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幼儿探索和创造的需要。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


我园地处农村,长期以来比较注重集体式教学,即便是主题教育活动,也是以集体教学为主。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区域活动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区域游戏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按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从而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为了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我园最近开展了“主题背景下幼儿区域游戏的设置与开展”的研讨与探究。

区域游戏的现状

一是游戏的开展没有一定的主题。每个班级设置的区域游戏基本都是独立的,如结构区、图书角、美工区等,似乎跟班级主题开展关系不大,看不到游戏的主题性,更看不到课程的实施内容。

二是游戏环境的创设氛围不浓。活动室里看不到和区域相关的环境创设,呈现更多的是幼儿的桌子和椅子。老师们还习惯于将桌子整齐划一地摆放在一边,有的甚至占据活动室内最主要的空间,没有温馨的区域环境。

三是游戏材料的投放缺乏层次性。游戏材料单一,没有层次性和挑战性。跟踪一个学期看一个年级,游戏材料各个班似乎一个样;跟踪一个班级看,游戏材料似乎一学期不变。教师没有关注孩子的兴趣,也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发展和能力水平,孩子缺乏游戏的兴趣。

四是游戏区域的数量设置单一。班上设置了3—4个区域,将幼儿平均分成3—4组,每天规定好哪组幼儿去哪个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作为个别化学习区域,孩子选择的内容是受限的,玩法是老师已经规定好了的,供孩子选择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达成一个教学目标而让孩子去机械地操作。这种个别化学习绝对不是自主游戏,仅仅就是孩子的练习和任务。

区域游戏的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一些游戏的现状,结合本园情况,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设置与主题相关的区域游戏,减少班级集体教学。

每学期开学前,各个教研组就一起讨论:一学期每个班级可以预设几个主题?一个主题下面开展哪些集体活动?还有哪些集体活动的内容可以放到区域活动中完成?我们将区域游戏活动与主题活动融为一体,减少班级集体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区域游戏活动促使主题活动不断深入。如四月份,小班开展《春天真美丽》这个主题,教师注重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区域间用花朵做隔断;生活区布置纽扣树、小花园;科学区设置找花心游戏……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孩子们不断完善游戏情节,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带宝宝去春游、去田野参观等。还投放一些春天的花草、动物图片或实物,孩子们相互讲述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中班的教师在建构区设置了“春天的公园”,投放了各种用于构造的材料:积木、大小不同的纸盒、易拉罐等;在阅读吧提供春天的诗歌和图谱,让幼儿边摆弄图谱边讲述诗歌;在创意坊美术区里,则以“春天的花草” 和“春天的小动物”为主要内容,幼儿可以结合图示折一折瓢虫、郁金香、小猫,用橡皮泥捏一捏蘑菇、小乌龟、小鱼,在“百宝箱”中选择喜欢的材料,做一做小风筝、蝴蝶等。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游戏,自由创造,体验成功的乐趣。

2.营造与区域游戏相关的氛围,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创设丰富、温馨的游戏环境,能充分激发幼儿游戏活动的兴趣。

(1)巧妙利用立体墙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墙面、走廊等空间,将游戏材料进行巧妙地呈现。如小班生活区的“纽扣树”和用各种大小不同瓶口的塑料瓶做成的“花园”,都可以直接布置在墙面上,这样教室里一面单调的墙就变成了美丽的“树林”和“花园”。孩子们进入区域游戏时,只要在此处铺上地垫,就可以直接游戏了。再如大班美工区,教师结合春天的主题,把“桃树”“梨树”“柳树”的树枝布置在走廊里,幼儿每次游戏时,就把折的桃花、梨花、柳条均一一装扮在这些树上,使其不断地枝繁叶茂。活动中,教师也看到了孩子不断发展的轨迹。

(2)合理设置游戏情景。如生活区的穿线游戏,对发展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很有帮助,但以前的穿线游戏幼儿没穿几下就不愿意玩了。于是,教师利用废旧的牛奶盒,做成一个没有门的小房子,里面摆上一只猛兽,幼儿利用穿线游戏给这个小房子装上栅栏,猛兽就出不来了。由于有了富有趣味的游戏情境,幼儿都抢着来玩这个游戏。再比如,在娃娃家的墙面上,教师可以利用展板布置成一栋栋的楼房,贴上幼儿带来的全家福,让幼儿有一种家的感觉,使幼儿能在宽松、温馨的环境中游戏。

(3)规则建立融于情境中。开展区域游戏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包括班级设置区域的数量以及每个区域设定的人数,这些都可以蕴含在环境中。各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游戏图示,如大班把班级的区域设置成一朵花,每个花瓣就表示一个区域名称,每个花瓣上的小瓢虫则表示进入该区域的孩子,这样一目了然,便于教师观察统计:“哪些孩子进入了哪些区域”。如在建构区,老师利用废旧纸盒做成停车场,固定在建构区的墙面上,幼儿游戏结束时可将小车停在里面,既丰富了游戏内容,又便于幼儿取放游戏材料,孩子们非常喜欢。如在超市的游戏中,老师将超市的一面墙设计成一栋楼房的形状,每一间房做成可插超市任务卡片的小袋子,既创设了超市的游戏情境,又解决了任务卡的摆放问题。

3.投放“超市式”的菜单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材料的提供要富有挑战性和层次性。教师在区域材料的提供上要层层递进,既要符合幼儿现有的需要,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如在生活区喂老虎的游戏中,老师提供给幼儿三种小老虎要吃的“糖果”,来帮助他们练习用筷子的技能。三种糖果分别是:方方的塑料做的方糖果、定型粘土做的圆圆大大的糖果、纸团捏起的小糖果。幼儿可以尝试从最好夹的方糖果开始,逐一提升难度,慢慢挑战。还比如在角色区的西点屋游戏中,西点屋提供了两种做点心的游戏材料,一种是用魔术贴和泡沫板及布做成的各种方方、圆圆的大蛋糕,幼儿可以用魔术贴设计各种造型的水果蛋糕。由于使用的是魔术贴,幼儿操作简便,很容易成功。还有一种是提供橡皮泥及几种简单点心或水果的操作图,泥工构造能力强的幼儿则更愿意在这里,按照图示用橡皮泥制作点心或水果。

4.创设富有特色的区域,巧妙融入班级文化。

我园每个年龄班都成立了这样几个相同的区域:生活区、益智区、建构区、角色区、表演区等,但每个区域投放的材料可以不一样。如小班“春天真美丽”的主题中,小一班生活区有系丝巾、穿鞋带、小熊穿衣、袜子配对、编织衣服、包糖果等游戏;而小二班生活区则有喂小动物、种纽扣树、关注小动物、编织衣服等游戏。这样的活动安排既能适应班级幼儿的原有水平,也能考虑到各班幼儿的兴趣及家长资源等等。

各班还可以根据园内的一些特殊节日,预留1—2周时间进行园本主题的开发。如“小蓝猫”科技节中,围绕“喜爱的动物”、“身边的植物”、“美丽的家园”进行系列主题活动,逐步形成班级课程。还可以将班级文化蕴涵于主题实施过程中,如中五班是蝴蝶班,他们把蝴蝶饰品融入环境布置和区域游戏中,阅读区的手偶台和区域间的隔断都装饰成蝴蝶翅膀的模样;班级主题墙的版块是五彩缤纷的蝴蝶足迹;幼儿游戏的标记也设计成一只只飞舞的小蝴蝶。

总之,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给予幼儿自由的游戏空间、自主的游戏氛围,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区域活动不追求统一的结果,追求的是一种寓教于乐的过程。我们确定的理念是:每个区域都很重要,每个区域都能让孩子有所获得,鼓励孩子到每个区域尝试活动。

游戏是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期望通过我们幼教人的努力,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也能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一样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愿孩子们所有的游戏梦想都能实现!

指导小班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非常喜欢玩的区域游戏。游戏中,幼儿喜欢与同伴担任同样的角色,多操作,少交往;部分幼儿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摆弄玩具,他们会将生活中的事物在游戏中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再现出来;由于交往经验有限,不能在游戏中再现生活中的细节。针对小班初期、中期和末期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娃娃家有意识地投放不同的材料,创设有利于幼儿表达的游戏情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小班初期:娃娃家的客人

为幼儿提供对主题有暗示作用的材料

提供的材料有门铃、猫眼、门上张贴的主题交往画面等,幼儿可以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开展游戏。客人进门前要按门铃,让主人听到;主人开门前要看猫眼,是不是自己认识的人;可以模仿画面学习交往动作和行为。

教师以角色的身份进入游戏情境,与幼儿共同游戏

游戏时,教师边按门铃边说:“我是妈妈的同事,来家里做客。”目的是暗示“妈妈”来开门,小孩不能给不认识的人开门。进门后,教师提出话题:“听说你们家搬新家了,我来你家看看。”目的是请主人向客人一一介绍房间,告诉客人各房间的功用,让幼儿带着参观。客人站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再一次提出话题:“哎呀,我有些累了,说了半天都渴了。”目的是引导幼儿礼貌待客。最后,教师看看表准备离开,提问:“时间不早了,我要走了,下次再来。”目的是暗示幼儿用语言主动交往、送客。

因人施教,促进不同幼儿口语的发展

对主动交往的幼儿,教师提出更多话题,给予更多交往机会。可以提问:听说你家搬新家了,谁来带我看看你家都有哪些房间?这是谁的房间?干什么用的?

对能够应答的幼儿,教师要根据提出的每个问题,认真倾听幼儿回答,并根据幼儿的回答给予相关肯定或回应。如,你把桌子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客厅在家里是干什么的地方?你家设计得真好!你说得更好!

对不愿交往和应答的幼儿,教师可采取的做法是请其他幼儿帮助,教师主动引发谈话,给予表扬和肯定。

小班中期:愉快的生日聚会 发动幼儿参与材料收集;给他们提供展现已有生活经验的机会

幼儿运用自己收集来的材料,自发地开展给娃娃过生日的游戏活动。他们收集了各种餐具、装扮物,以及过生日用的生日盘、刀、叉子、蜡烛和蛋糕盒等材料,还在餐桌上摆放了各种水果和糕点,给娃娃唱生日歌,喂娃娃吃蛋糕。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完成了给娃娃过生日的主题游戏。

引导幼儿参与娃娃家环境的布置,丰富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娃娃家创设“过生日”主题墙,幼儿可以把自己过生日时的照片带到娃娃家,布置在主题墙上,供幼儿在游戏中谈论、讲述,回忆家人给自己过生日时的经验。幼儿和家长也可以在家共同装饰礼物盒、贺卡,带到幼儿园投放到娃娃家供幼儿游戏,并请幼儿讲述这是什么,为什么要准备这件礼物,你会拿着礼物对小寿星说些什么。也可以请幼儿带一些自己会讲的和过生日有关的故事书,讲给娃娃或同伴听,丰富幼儿关于过生日的生活、游戏、经验。

以过生日为主题,开展主题游戏,拓展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师以娃娃的身份告诉幼儿:“今天娃娃过3岁生日,她请了好多小客人一起来庆祝,在娃娃家搞一个生日聚会。欢迎朋友们一起来参加!”孩子们听到提议后非常兴奋。教师提问:“你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吗?到别人家做客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呢?”目的是引导幼儿回忆、交流去做客的礼貌用语和适宜行为。当客人进门时教师提问:“到别人家参加生日聚会应该说些什么呢?”目的是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和祝福语。在进餐和分蛋糕时教师提问:“蛋糕应该怎样分,谁来分呢?”目的是引导幼儿知道,蛋糕、食物应由主人来分,主人要请客人吃饱、吃好。在游戏时教师假装接电话的样子说:“你是某某的妈妈吗,时间不早了要叫孩子回家呀!好的,他们一会儿就回。”暗示幼儿,客人们该离开了,聚会要结束了。当孩子们纷纷准备离开娃娃家时,教师以娃娃的口吻说:“家里这么乱,谁来帮我收拾呀?”暗示幼儿在离开主人家时,要帮助主人收拾好玩具才是有礼貌的行为。

小班末期:边玩边说快乐多

激发兴趣,感受语言交往中的快乐

为了激发幼儿相互交往的兴趣,教师模拟家庭环境,在娃娃家创设了“娃娃游戏室”,幼儿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娃娃游戏室”。在“游戏室”,幼儿可以教娃娃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也可以和同伴一起交流自己喜欢的玩具的名称、玩法、喜欢的原因等。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与幼儿围绕玩具进行交谈,可以提问:“你们家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样的?是谁买的?怎么玩?你为什么喜欢它?”引导幼儿讲述。当幼儿有表达上的困难时,教师可以用问题丰富幼儿的讲述内容,也可以及时为幼儿丰富词汇,引导幼儿用更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娃娃游戏室”玩具的喜爱。

创设情境,主动运用语言交往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主动交往行为较少,教师可通过提示,创造机会,让幼儿尝试进行区域间的互动游戏,引导小班幼儿运用语言主动交往。如,教师可通过设置送票的情节,引导娃娃家幼儿了解娃娃家是可以与表演区进行互动游戏的,从而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为幼儿提供互动的机会。

强化角色,再现生活,引发经验的迁移

对于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的幼儿,可以引导幼儿学习抱娃娃的方法。教师提问:“怎么抱,娃娃才会更舒服?”并请幼儿自由抱娃娃,相互交流体会。教师可以小结重点:“娃娃的头应靠在爸爸(或妈妈)的手臂上。爸爸(或妈妈)一只手托着娃娃的头,另一只手托着娃娃的屁股。”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给娃娃喂饭的方法。教师可以启发提问:“你小时候,爸爸妈妈是怎样给你喂饭的?”“饭很烫时怎么办,怎么喂宝宝?宝宝饭撒在身上,要怎么做?”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交流中,习得经验,感受游戏的快乐。

对于角色意识较差、有时候一个东西可以玩很长时间的幼儿,教师可以多增加一些娃娃供幼儿游戏时使用,然后请幼儿自己进行角色分配。可以请一些小朋友扮演妈妈去抱娃娃、照顾娃娃,另一些小朋友扮演爸爸、哥哥、姐姐等,这样可以帮娃娃煮东西吃,或者帮娃娃洗澡等,增强幼儿角色意识的同时,学习分工合作,增进角色间的相互交流。

对于不会表达、交往的幼儿,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照顾自己的,从而引申到幼儿身上,让幼儿讨论:如果自己当娃娃的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怎么说?爸爸可以做什么,妈妈可以做什么?爸爸出门,妈妈和宝宝会对他说什么?妈妈做饭时,会对爸爸和宝宝说什么?你平时在家会和爸爸妈妈聊什么?通过同伴间的交流,使幼儿分享一些交往技能。

编辑推荐:小班老师如何开展自主游戏感悟


很荣幸有这个学习机会可以在10月15日去参加青岛举办的幼儿园自主游戏实施与学习故事研讨会。听了上海市实验幼儿园园长邵乃济老师和成都市第三幼儿园园长曾琴老师的讲座我感觉获益良多对幼儿的教育以及对幼儿教师有了新的感悟和理解。

上午是邵乃济老师的讲座—在有游戏中研读和推进幼儿发展,邵老师主要从游戏的作用、游戏的材料、英国的幼儿游戏的片段三个方面进行了交流。邵老师重新解读了“教改”中的基本理念:理念确立的要素有4条,人文主义价值观有知识转向对个体的尊重有外在价值转向对内在价值的关注邵老师强调幼儿不是单纯的流水线上的机器。幼儿时不同的个体,我们在教育时应该强调个性、差异,尊重幼儿的选择。另外幼儿的成长不等于单纯知识的增长而是等于身心的全部发展。老师不要所有的孩子一般高,一样的优秀,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邵老师着重强调了加德纳的多元治理理论,幼儿时期多元智力倾向开始发展这个时候老师要注重引导。把幼儿的长处发展到极致就等于该幼儿的风格加上特点这也就是教学的生命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生命成长也就等于当下的生命成长。 教师的心态要放平,教育是一天一天累积起来的,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加上人力资源。另外解放儿童的自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培养其自主性,给予幼儿权利,赋予幼儿自主和责任。幼儿园的游戏分为两种:自主的本体性游戏,该种游戏主要是促进儿童的自主建构,另外一种是游戏化教学,该种游戏是顺应幼儿的学习特点。

怎么去研读幼儿的游戏,可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走进儿童寻常活动。进行观察观察幼儿游戏的场景,对其研究幼儿这么做的背后意义。另一方面探寻儿童发展的规律大致的对班级的孩子有类别的分析施策,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注意原汁原味的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不加任何评价和感情色彩。

下午是曾琴老师的讲座将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游戏。我觉得这和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宗旨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曾琴老师基于对成都三幼的游戏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提出孩子不是容器我们只是往里灌输。教育要思考一个问题教育是用已知的知识来解决已知的问题还是用已知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游戏是孩子的主动的自愿活动,在游戏中应该让孩子自愿的选择同伴,游戏中应以幼儿为主体。曾琴老师特捏强调了用图示理论一种观察解读儿童的新视角。

幼儿园小班主题区角游戏:春天真美丽


区角创设背景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点点滴滴的变化都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渴望走出教室,走进春天,真切感知春天。因此,我们每天利用散步时间和孩子们一起在园内寻找春天的秘密,每周带孩子们到附近的公园去感知、触摸春天。在此基础上,我们和孩子、家长一起收集了纸盒、旧衣服、纽扣、种子等多种材料以及蝌蚪、蜗牛等小动物逐步充实到区角中,鼓励幼儿利用绘画、讲述、操作、记录等多种方式自主表达对春天的感知与体验。

区角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神奇,能关注身边的美丽春天,喜欢亲近大自然。

2.能自主选择游戏区角和游戏伙伴,主动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活动,并积极尝试用多种方式表现春天的特征。

3.乐意参加游戏活动,能大胆表达对春天的理解、喜爱。

区角设置说明

《春天真美丽》主题区角游戏经历了从室内向室外的延伸过程。开始的一周多时间,孩子们在活动室内开展了以下区角游戏:手工区(做风筝,折郁金香,用油泥捏小鸡、毛毛虫、小蜗牛等)、建构区(用纸盒、树枝建构小山、树林)、益智区(看标记,用手工区制作的小花、小动物布置花坛或给小花、小动物排队)、自然角(观察蚕豆、洋葱、芋头等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蝌蚪、蜗牛等小动物的生长变化,做好观察记录)、娃娃家(和小娃娃一起感受春天的变化)。之后,在园中散步的时候,孩子们发现沙池里的沙子松散、可塑,适合堆建小山和植树,游戏起来也更直观形象。于是,我们就将区角游戏延伸到了户外,在沙池中布置了建构区、手工区、益智区、娃娃家,这样就将玩沙游戏和区角游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室外游戏区域投放的材料都是不怕雨水的,如塑料丝带搓成的柳条,布制的桃花,替代花坛的塑料沙盘,插接房子、亭子、小花的塑料积木等。

区角设置内容

区角游戏一:郁金香开了(益智区)

游戏目标

1.尝试按颜色标记、点卡数量、排序标记等插花。

2.感知春天五颜六色花儿开放的美丽。

材料投放

1.各班的美工作品——郁金香(用筷子做花茎)。

2分层投放色卡标记、点卡标记、排序标记。

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自由插花。

2.提醒幼儿按标记插花。

3.自己设计花坛的造型。

区角游戏二:小树林美了(手工区)

游戏目标

1.结合观察到的春天,尝试用折叠、搓揉、粘贴、扣纽扣等方法装扮“春天的树”,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2.知道春天是植树的季节,尝试用铲、挖等方法两人合作栽小树。

材料投放

1.成品材料:红色、粉色边角布料剪成的小花。

2.半成品材料:彩色皱纹纸纸条、扭扭棒、园艺工人修剪大树时废弃的小树枝。

3.辅助材料、工具:浆糊、剪刀、玩具锹等。

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装扮小树。

2.鼓励幼儿尝试合作栽小树。

区角游戏三:小山坡绿了(建构区)

游戏目标

1.通过挖沙、运沙、堆沙、拍沙等动作,感知沙子松散、可塑等特点,促进手眼动作的协调发展。

2.通过与同伴以及大班幼儿合作堆建小山,初步体验合作的快乐。

3.积极尝试利用操作材料装饰小山。

材料投放

1.成品材料:塑料小树、亭子、小桥等。

2.半成品材料:彩色插塑、小球等。

3.玩沙工具:铲子、小桶等。

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工具挖沙、运沙、堆沙、拍沙。

2.鼓励幼儿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帮助。

区角游戏四:小娃娃春游(娃娃家)

游戏目标

1.迁移生活经验,通过带娃娃去春游创造性地发展游戏内容。

2.尝试自己准备带娃娃去春游需要的物品。

3.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往。

材料投放

布娃娃、小推车、娃娃家玩具等。

指导要点

1.提醒幼儿做好春游前的准备。

2.观察幼儿在带娃娃春游时的表现,适时给予指导。

区角游戏规则

1.学会看标记进行操作。

2.小心使用铲子,不扬沙,不争抢工具。

3.能按标记分类整理、收拾材料和用具。

进入角色,开展游戏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而到了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特别喜欢模仿一些他人的行动和语言,扮演一些他人的角色。角色游戏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了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很受欢迎。

那么,什么是角色游戏呢?

角色游戏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人的角色,模仿他人的行动和语言,并且利用一些材料及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经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情感和社交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但因为年龄特征的关系,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的主题扩展,情节得到了发展。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思维也有直觉行动性开始转向具体形象的思维,比起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节要复杂。如在”娃娃家”,小班幼儿只能利用现有的玩具材料来摆弄:看到奶瓶就会给娃娃喂奶,看见条梗就会给娃娃喂饭。但中班幼儿就不同,进入角色的孩子们会想很多相似于成人在家庭中所做的事来模仿,从而进行游戏:如做妈妈的会很周到地整理好家里的事,再去买菜、烧饭,招待客人等;当娃娃病了还会打急救电话呢!做爸爸的还真在家像模像样的修电视机、煤气灶等。他们游戏的主题和内容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熟悉过的周围生活的人和事,他(她)们积累的经验印象越深刻,游戏反映也越自然逼真,角色行为也越形象具体。

其次,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孩子们能依靠已有的思维,在进行主题活动前,就讨论、协商好各自的角色和任务|:如谁当妈妈?谁当爸爸?还会安排好妈妈、爸爸的任务,然后才开始游戏。但小班孩子就不能。他们只会想到什么玩什么,玩到哪里算哪里:如当“爸爸”的看到别人在做“驾驶员”时会毅然前去加入等。

再者,中班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能认真扮演角色,并且还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因为他们在游戏前就分配好了各自的角色,所以他们绝大多数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浓厚兴趣,能主动地投入,并能按事先商讨好的角色的任务去游戏,有时还会创造性地发展一些。如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汽车站”游戏:有几位“乘客”上了车,先后买了票子,然后当中的一人当起“小偷”,他偷一位“女乘客”的包,于是大家一起来抓“他”,并把他制服,还让“驾驶员”“把他送到“派出所”,其间的几个角色还真扮演的逼真,看得出游戏时他们的投入程度,和对“汽车站”游戏规则的掌握程度。但小班的孩子在进行同样的游戏是肯定达不到这个程度的。

最后,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后的谈话积极主动。正因为中班幼儿在进行游戏时能积极地投入到角色中去,所以,等到游戏结束后,他们对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及各自担任角色的情况会积极地进行评议和争议。如当“汽车站”的游戏一结束,几个孩子就议论开了:“我这个小偷本领很大吧,你们几个人才把我给抓住”“下次我们再玩时弄个假手拷,这样更好玩”等等。

角色游戏给幼儿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但我们也不否定:在幼儿游戏时还会经常地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游戏不能顺利地进行,因为角色游戏的需要和幼儿有限的能力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适宜地指导。

那么,如何来指导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分工合作,互相协商。

不难发现,在中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最多的还是通过角色扮演来满足自己的愿望。于是,自然地产生了角色分配的矛盾: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为了扮演某个角色而争得不可开交。这时,就非常需要教师地指导和引导,使他们明白各个角色所担当的重任及分工合作才能进行游戏的道理。因此,教师可在游戏前通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来分工,让孩子们懂得互相协商、互相合作的重要。记得在《小兔乖乖》教学活动结束后,我把动物头饰放到了“表演区”。当时,我就想到孩子们在游戏时可能都会争当“兔妈妈”,因为在教学活动时,他们都要来表演“兔妈妈”,没人愿意当“大灰狼”。于是,我就在孩子们进行游戏前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谈话。

教师:你们喜欢《小兔乖乖》中的谁?

幼儿:兔妈妈。

教师:还有吗?

幼儿:长耳朵

短尾巴,

红眼睛。

教师:为什么不喜欢大灰狼?

幼儿:因为它要吃小兔,太坏了,

因为它长得太难看了,还要吃小兔。

教师:是呀,大灰狼专门干坏事,的确太坏了,怪不得我们小朋友都不喜欢它。但是,如果我们来表演这个故事,没人当大会狼,我们能表演吗?

幼儿:不能。

教师“那怎么办?

幼儿:……(都摇头,)

教师:其实,我们只是表演,就像电视、电影里的演员们一样,不是表演坏人就变坏人了,只要演的成功都是好演员。同样,谁要是把大灰狼的凶狠样子表演出来了,还真算是好演员呢!

通过这次谈话,我发现孩子们在进行故事表演时,角色分配的问题自然解决了,孩子们不在为没人当“大灰狼”而争论不已。相反,他们的游戏顺利进行了。

二:善于观察,个别引导。

幼儿在游戏时,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而要随时了解幼儿游戏的情况,善于观察每位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便通过游戏来改变其弱点、不良行为习惯等。我班的天瑜就是个很内向的男孩。每次游戏,都是别人拖着充当一些次要的角色。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医院”里当病人,“高医生”在给他看病。于是,我进去,蹲下和他说:“我看你这位病人一直请“高医生”看病,肯定学到了“高医生”的一些本领,现在就当一回医生给我看看病吧”!在我半拖半拉之下,他终于当了一回“医生”。游戏结束后,我及时地表扬了他。以后,我还多次创造机会让他担任重要角色慢慢地,他活跃了,每次游戏都能主动地参与,连他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真的变了。还有几次,在游戏时,总有孩子来“告状”:说辉辉总是去捣乱。原来,辉辉是个爱动的孩子,很调皮,在游戏时喜欢蹿来蹿去,因此,许多孩子见他来了,就不欢迎,甚至讨厌。于是,我就请他当起了“值勤警卫”,让他戴个军帽,并趁机告诉他:警卫要保证各个活动区的安全,发现有人闹事什么的,要制止。结果,他认真地干了起来,还真受到大家的欢迎。由此不难看出,教师在幼儿进行游戏时的观察和及时引导是何等的重要!

三;适宜指导,发展情节。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生活经验的有限,在游戏时对角色的理解还很肤浅,有时还会出现问题。如钓鱼的小猫见自己钓不到鱼便直接拿住鱼钩去钓;娃娃家来了几位男客人竟搓起麻将等。这时候需要我们教师及时以合作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游戏,在了解的基础上适时指导,以提高幼儿扮演的水平,从而丰富游戏的内容,促进游戏的健康发展和深入。记得有次游戏,“医院”里传来了吵闹声。原来,有位“病人”竟装做“精神病人”,在大吵大闹,还去抢“医生”的听筒。结果,其他区域的孩子都过来看。这时,我赶紧走进“医院”,对“医生”说:“他是我的孩子,又发神经了,我们给他打针“镇定剂”让他安静吧!”“医生”赶紧行动起来了。游戏又可以继续进行了。

教师能深入游戏,通过建议、参与,启迪了幼儿的思维,使他们动脑筋解决了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克服了游戏的障碍,也促进了游戏主题的深化,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总之,角色游戏是以孩子为主体的自愿游戏,教师要随时把目标记在心里,并掌握好幼儿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加以引导,这样,游戏会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

“没有游戏的幼儿园不是真正的幼儿园,不会指导游戏的老师不是真正的老师。”相信,我们都愿做个会指导游戏的老师,去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幼儿一起快乐游戏!

优文收藏: 小班老师如何开展自主游戏感悟


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把自主游戏活动的开展放在首要位置,尽管现在许多幼儿园每天都有开展自主游戏活动,但它应有的价值作用却极少得到发挥。许多教师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重视的仅仅是“游戏”这个表面形式,总是在放纵型和形式化自主游戏这两种片面和极端的形态中游离,而忽视了游戏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无所获得。那么,如何在幼儿园有效开展自主游戏活动,真正发挥游戏的独特教育作用呢?

1.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

自主、愉悦、鼓励的游戏环境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建立游戏环境时,应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游戏氛围,在游戏过程中,和幼儿形成一种平等、友善、关心的师幼关系与互助、团结、协作的同伴关系,和幼儿一起游戏、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使幼儿在一个宽松、自由、有秩序、接纳、愉快的游戏环境下,主动投入到游戏中,无拘无束地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游戏,从而创造自我和实现自我。

2.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

在开展自主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游戏内容的来源非常广泛,只要是贴近幼儿生活、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游戏活动的内容。选择自主游戏内容,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1)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

實践中,我们经常都会有所发现,幼儿会在某一时期对某些事物或现象非常感兴趣。如果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游戏效果。如周三下午的午点是吃包子,孩子们突然对今天的包子是什么馅呀?包子是怎么包的?等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了满足小朋友的需要,周五的“美食街”活动,我带着小朋友一起和面、擀皮、准备包子馅,教小朋友怎么样包包子,蒸包子,最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亲手包的包子。小朋友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不但提高动手能力,还获得了知识和体验,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幸福感也是满满的。

(2)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

适合幼儿个体发展的自主游戏有很多,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应根据幼儿个体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游戏内容。这类游戏的内容可以是对幼儿未来生活、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幼儿在不久的将来将要进入小学,为了帮助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小学活动,我们开设了“上小学”的游戏,通过相关的知识介绍、信息传递、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幼儿了解上学前所要学习的本领,从而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任务意识,为他们上小学做好准备。

当然,游戏更多的时候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以及教师对幼儿品质教育和关键性经验等因素的交叉作用。如这段时间幼儿园开展的晨练活动中需要用到纸棒,在开展自主游戏时,我们会有意识的开设制作纸棒的活动,让小朋友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了开展晨练活动对材料的需求。不仅如此,在游戏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游戏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的对游戏内容进行调整,敏感地抓住幼儿活动中出现的教育契机,不断丰富游戏内容,实现目标与活动的互动,扩展游戏的教育价值。

3.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是幼儿表现游戏内容、发展游戏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柱。由于游戏具有主动、自发和开放的特点,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有利于幼儿在与不同材料的互动中增强感官刺激,利用材料去想象和创造,从而促进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新的游戏情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由此可见,幼儿游戏材料主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而日常生活中的非结构性材料,是幼儿所熟悉的物品,这些物品结构多样、种类繁多,是幼儿游戏的首选材料,也最适合幼儿使用。如在游戏“加工坊”中,孩子们利用收集到的盒子等进行各种造型或装饰。有的小朋友把盒子做成一辆小汽车;有的小朋友把盒子做成一张小床……小朋友在乐此不疲的活动中收获成功。只有努力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可利用材料,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游戏的质量和水平。

4.制定合理的游戏规则

幼儿喜欢自主游戏活动,但有些孩子在活动时,就像出笼的鸟,喜欢大吵大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缺乏一定的行为规范,教师面对放任自流的孩子,不知所措,困惑多多等。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自主与规则是同步的。因此,游戏中的自由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之上。在自主游戏中,如果想让幼儿遵守游戏规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参与到制订游戏规则中,这样建立起来的游戏规则才是最被幼儿理解、接受和更愿意自觉遵守,当幼儿逐步将规则内化成自己行为的一部分时,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就能真正做到“收”、“放”自如了。当然,不同年龄段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自主”与“规则”的培养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5.进行适当的指导

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幼儿在进行自主性游戏时,教师是

不能参与和指导的。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当幼儿游戏中出现了问题,教师不敢去介入和指导,惟恐又犯了“以老师为主导”的错误,甚至有教师在进行指导时无法把握指导的“度”,从而大大削减了游戏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在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有教师适当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和游戏水平的提高。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什么时候展开指导?指导的程度是怎样呢?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际游戏开展活动中不断的探索。需要教师有效的调控与点拨和适当的帮助,这样才能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让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 6.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合作性

幼儿是游戏的探索者和游戏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主体性是自主游戏活动的核心,游戏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主体参与游戏活动的情况。因此,在自主游戏开展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幼儿,让每一位幼儿主动去感知、去接受、去体验,这样,幼儿获得的新知识和新体验,理解也最为深刻。

幼儿的自主游戏过程还是幼儿个体不断与外界交互作用的过程。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同、操作能力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游戏中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幼儿进入游戏活动前,我们有必要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幼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确定一個比较合理的、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游戏方式。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更需要幼儿的合作,相互讨论、相互借鉴、开发思路,使游戏活动的方向更正确,环节更合理,结果更有效。

7.开展有效的评价

评价是幼儿自信心获得的重要手段,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指南》指出:“教师和幼儿都是活动的评价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和合作的过程。”游戏结束后开展有效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游戏的评价,是教师指导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已有经验提升的重要途径。引导幼儿进行评价,能让幼儿在总结―反思―实践提高―再总结―再反思的螺旋式循环体系中提升游戏水平的同时,还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真正成为游戏讲评的主人。

浅谈大班结构游戏的开展


导读:在每次活动后我都组织孩子们一起欣赏作品,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种成就感。同时请他们评价,说说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在以后的建构中可以借鉴;找找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在这个学期我把结构游戏作为本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对于如何开展大班的大型结构游戏颇有感受。在开展此类游戏时我会做以下几点,在这个过程也有一些感触。

首先,和小朋友们共同讨论所要开展结构游戏的主题。

大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讨论能力和社会阅历,通过集体的讨论他们会选出自己常见的大型建筑物,比如说:桥、社区、某某街道、商场等等,都是他们所熟悉有直接经验的东西,这样就有利于游戏的开展,而且从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的合作能力与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对主题进行平面设计并确定可行方案。

请每组的小朋友在一张图画纸上画出讨论完后的主题构造,然后把所有的设计图贴在一起请幼儿讨论采纳哪组的方案比较合适并说说为什么,如此一来所有的孩子们都对即将要开展的主题非常了解,知道要搭建什么东西,各个部位所处的位置,让他们在搭建的时候有目的有计划,不盲目地依自己喜好搭设。比如,在开展以“桥”为主题的结构游戏中,我就请孩子们分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每组设计的方案各不相同,有的单纯就画所见的桥,有的画了桥以及桥下的东西,还有的在桥的两边建起美丽的社区,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采纳了后种设计。

第三,依据设计图进行分组搭建。

孩子们有了设计图以后就会开始自由选择自己的“工程”,其中如果发现比例失调的话老师就要进行协调。他们会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搭建,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挣抢事件,于是在这个时候就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包括一些辅助材料,比如纸盒、树叶等等。当使用材料发生冲突时,我便会引导他们进行协商或是想了办法利用其它相似材料。在搭“桥”的时候,由于社区的围墙与桥体的材料一样,于是我就引导这两个“工程队”进行讨论协商,后来他们“社区工程队”就选择了雪花片来做围墙。同时这个过程最能体现孩子的合作精神,在观察他们搭桥的时候发现有的孩子愿意放弃自己正喜欢搭的桥体去帮助本队人稳固桥墩,而有的却不是,尽管桥非常容易倒塌,他还是把自己喜欢搭桥体的事进行到底,倒了就扶,完全没有团队意识。如此反复后我就会和他谈谈话,让他自己找出不成功的原因,经过探讨在以后的活动中他就慢慢学会了合作。

最后,共同欣赏作品并进行评价。

在每次活动后我都组织孩子们一起欣赏作品,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种成就感。同时请他们评价,说说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在以后的建构中可以借鉴;找找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论小班幼儿游戏的开展情况与生活经验的关系

摘要:游戏活动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够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建构提供一种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游戏生态”。可是,如何能有效的帮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高能力呢?小班的孩子们游戏开展的基础是什么?本文通过案例阐述法,浅论生活经验与游戏开展的关系。

关键词:经验重要性 教师 家长 指导 丰富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生活活动外,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游戏。其中,自主性游戏十分重要,孩子们通过角色的扮演,与同伴或者老师或者陌生人进行交流,社会性由此得以发展。但是,从本班来看,只有少数的孩子会进行自主性游戏。通过观察,我发现,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行自主性游戏的必要基础。

一、不同土,不同果

为了与班级创建的主题环境“猪猪侠”相适应,另个娃娃家取名为“菲菲家”和“波比家”。

(一)充满惊喜的波比家

这天,小铄选择了“波比家”的爸爸,雯雯则是“波比家”的妈妈。小铄靠在梳妆台上,双手背在身后,我以为他不高兴,就上前询问原因。出乎意料,他神神秘秘的说:“我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很好奇,“为什么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呢?”我追问。“因为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退出波比家,静静地看着后续的发展。看见雯雯推着小波比出来,小铄脸上露出笑容,“生日快乐。”雯雯一愣,反应过来后笑着感谢。“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小铄递过去一条手工项链,雯雯开心地接过去,戴在了脖子里。

(二)争吵不断的菲菲家

“干什么啊。”菲菲家传来争吵的声音。“这是我的宝宝,我要带他去买东西。”“妈妈”芮芮说到。“奶奶”月月赶紧反驳,“不行,菲菲要在家里睡觉。”“爷爷”小昕无关的推着推车要去买东西。芮芮和月月争了一会,最终月月胜利,小菲菲在家里睡觉。芮芮左看看,右看看,来到梳妆台前,拿出东西准备化妆;月月看着化妆很有意思,也过来参与,于是新一轮的争吵又开始了。

从上述两个案列可以看出,这是两种不同经验水平孩子进行的游戏。波比家进行的非常精彩,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可以得出,小铄和雯雯的生活经验非常的丰富,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原来前不久小铄家里妈妈过生日,爸爸买了一条项链给妈妈了一个惊喜,于是他今天也想了“生日送惊喜”的游戏情节;雯雯配合的也非常的好,刚开始她没有反应,很快就也参与到游戏情节中;这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波比家。而菲菲家,可以看出,这几个孩子没有“家”的概念,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没有商量,独自进行游戏。为了菲菲的出行不出行,进行争吵,为了化妆问题又进行争吵,这是一个争吵不断的波比家。

由此得出,生活经验的不同,孩子们进行的游戏情境也不同,游戏的愉悦感也不同。

二、改善土,利生长

生活经验的不同,孩子们的后续发展也不同。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的进行游戏、开展游戏,必不可免——老师就会精心安排,孩子就会被动的听从调动,被动的进行游戏,这样的结果是与自主相违背的。所以,为了提高孩子们的游戏能力,就要提高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提高孩子们的认知水平。

(一)教师的有效策略

1.创造游戏环境,激发游戏欲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孩子们进行游戏的基础,那么游戏环境就是媒介。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当然,也要考虑到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幼儿过多的刺激,使幼儿无所适从;同时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启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2.介绍规则方法,保证顺利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也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1],这也是班级常规的一部分,并不是强制孩子们进行游戏。比如两个娃娃家,看展前肯定要进行家族的介绍,让孩子们有初步的概念,哪一个是菲菲家,哪一个波比家。要介绍选择游戏的方法,我们采用的是夹夹牌的方法。孩子们还需要掌握游戏的时间,过度的游戏也会适得其反。

3.把握指导时机,进行良好启发。

在幼儿园游戏中,教师要改善指导技巧,既要实现延续游戏的教育目标,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把握好指导的度的基础上,把握好指导的时机。教师的指导时机也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当,幼儿的自主性就能充分体现。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二)家长的有效策略

1.了解孩子经验,重视生活经验。

孩子们的游戏,一定程度上反馈的家里的生活情况。就如波比家和菲菲家,孩子们扮演的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如何,孩子们就和如何。打个比方,如果家里的爷爷是负责买菜的,那么扮演爷爷孩子就会去买菜,因为这是他直接从家里获得经验;如果家里的爸爸一直在打游戏,那么孩子就会扮演一个一直打游戏的爸爸,不工作也不照顾宝宝。所以为了有效的提高,老师和家长也应该进行沟通交流,请家长重视孩子们的经验反馈。

2.耐心引导观察,细心讲解工作。

近来,我们根据孩子们的游戏反应,“娃娃生病了。”“娃娃感冒发烧了。”新增了一个“宝贝护理站”,这个游戏设计到了医生和护士,那么医生的工作是什么?护士的工作有是什么呢?在经过简单的游戏开展后,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经验水平停留在“医生就是打针的”上面,那么家长又该怎么做呢?可以带着孩子就近参观社区医院,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看病的过程,了解医生和护士的主要工作。通过家园配合,相信孩子们一定能提高游戏的水平。

经验就如泥土,有了泥土,小草才会长高,花儿才会结果。有的土贫瘠,小草虽能发芽但长不高,花儿虽能开花却不茂盛;有的土肥沃,小草又浓又密,花儿鲜艳美丽。所以,我们要正确理解生活经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重视生活经验与游戏水平的关系,尽量做到每一个孩子,都能开花结果。

亲子课程中点名游戏的开展


点名游戏,是指亲子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婴幼儿在亲子课堂上面对其他的孩子和家长作自我介绍,以促进婴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游戏。点名游戏是O~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中的一种常用形式。

O~3岁婴幼儿的亲子课程都可以采用点名游戏。当然,3岁前孩子的身心发展在每一个阶段各有其特点,也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要设计合适的点名游戏,必须了解O~3岁孩子的发展特点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发展情况。

点名游戏的价值

认知价值:使孩子知道自己和自己所处环境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爱好、天气、地点等)。

语言价值: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能够向别人说明自己的基本情况:帮助孩子学会使用“我”这个人称代词来指代自己;帮助孩子能够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社会性价值: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胆量,敢于向他人介绍自己,消除陌生感;帮助孩子认识更多的朋友,发展其人际关系;培养孩子听指令做事的能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

家长价值: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作自我介绍的重要性:教会家长帮助孩子作自我介绍的方法。

点名游戏的开展形式

(一)歌曲类

老师和家长共同唱特定的点名歌,歌曲结束后,邀请孩子到老师身边作自我介绍。点名歌可以自己创作,也可以用一些熟悉的歌曲填词完成。比如歌曲《找朋友》:“找个好朋友,找个好朋友,找到××小宝宝,做我好朋友。”在唱歌的时候,可以配以相应的乐器打节拍,如摇铃、铃鼓、沙锤等。

(二)动作类

教师利用运动游戏来进行点名。比如游戏《小皮球找朋友》:教师将小球推向某个孩子,某个孩子接住小球,便可上前作自我介绍。

(三)木偶类

教师利用木偶做表演来进行点名。木偶包括:手指木偶、布袋木偶、真人偶、提线木偶等。比如老师将手偶“跳跳虎”戴到手上,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朋友!”然后边操纵跳跳虎边模仿其声音:“大家好,我是跳跳虎,今年2岁了,我想和你们交朋友,××宝宝,你能到我这里来吗?”教师在模拟木偶的时候,要注意声音的抑扬顿挫。当木偶出现的时候,教师要保持一种新奇的眼神和语气,使孩子将注意力集中过来。

(四)儿歌类

老师采用朗朗上口的儿歌进行点名。比如儿歌《点豆花》:“点豆花,点豆花,点到谁,谁开花!点到了××宝宝,请××宝宝过来作自我介绍。”采用的儿歌可以根据儿童的月龄来确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步采用三字儿歌、四字儿歌等。教师念儿歌时,可配以相应动作或材料。

(五)认知类

老师利用认知游戏进行点名。比如《颜色对对碰》。老师给孩子发一只彩色气球(或其他有颜色的玩具),谁的颜色和老师的气球颜色一致,就请孩子上前去和老师的气球对对碰,并介绍自己。认知类的点名游戏,要求老师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来开展。

(六)创意类

老师利用一定的创意材料来进行点名游戏。比如,老师制作一个可爱的五彩电视框,还有长长的天线。老师首先示范,将电视框放于头前,将脸从电视框中呈现出来,像现场直播一样进行自我介绍。创意类的点名游戏,要求老师根据班中孩子的月龄情况及其他具体身心发展特点来开展,不拘泥于传统形式。

点名游戏的开展程序

在准备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孩子在本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设计适合的点名游戏,并准备点名所需材料(道具、音乐、儿歌、场地等),然后亲子教师引导所有的孩子和妈妈围成弧形,分别坐在事先设计好的图标上,准备开始点名。

点名时,亲子教师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请孩子自我介绍:通过一定的点名游戏形式,依顺序请孩子到老师身边,面向大家作自我介绍,教师引导孩子说“谢谢大家”,并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贴花、糖果等),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如拥抱、表扬、亲吻等)。

最后,教师可用合适的音乐节奏,用手伴着拍子给每一个孩子唱名。如:“拍拍手给×××,×××,×××,拍拍手给×××,拍拍手。”此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取舍。

点名游戏的原则

(一)与月龄相适应的原则

前面已提到,3岁前婴幼儿的身心发展在每一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因此,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设计合适的点名游戏。下面以语言发展为例。

1岁前的婴儿还不能开口说话,不必硬性要求孩子开口,老师可要求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到老师身边,由家长代替孩子,对着其他孩子和家长作自我介绍,家长可以边作自我介绍,边让孩子向大家挥挥手。这样做,一方面让孩子熟悉环境,另一方面,也在指导家长如何在生活当中引导孩子开口说话。1~2岁的孩子。特别是1岁半的孩子,可以说:“大家好,我叫×××”。2~3岁的孩子可以增加一些介绍内容,比如说:“大家好,我叫×××,我2岁半了,是个男孩。”月龄稍大的孩子,还可以增加有个人特色的介绍,比如说:“大家好,我叫XXX,我2岁半了,我喜欢喜羊羊。”还可以让孩子做简单的表演动作,比如挥挥手、拍拍肩等。

(二)积极鼓励的原则

行为主义认为,强化是使行为保持的重要原因。强化包括物质强化和心理强化。在点名游戏中,老师在孩子自我介绍后,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比如,老师在孩子自我介绍后,拍掌微笑说:“XX孩子真棒!我们欢迎你!”带领大家一起鼓掌欢迎这位孩子。在积极的强化环境中,孩子对自我介绍会产生成就感和更大的兴趣,并且能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

(三)愉悦的原则

教师在设计和开展点名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愉悦性,游戏中要始终洋溢着一种愉快的气氛,不能让家长认为点名游戏是在考察孩子的语言能力或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影响游戏的轻松和愉悦。应该让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让孩子和家长在每一次的点名活动中都保持着愉快的情绪。

(四)尊重孩子的原则

有的孩子不愿意参与点名游戏,不愿作自我介绍时,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和引导,切不可强迫。

孩子不愿做点名游戏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有时点名游戏中,孩子不愿意到老师身边作自我介绍,或是不听老师的指令到处乱跑,完全没有进入到老师安排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要仔细分析原因。并找到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可能的原因有:

不适应陌生环境,惧怕陌生人。此种情况可以让其父母领着孩子一起作自我介绍,消除恐惧感,逐渐让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做自我介绍,或是让孩子在原地作自我介绍,以后再慢慢引导孩子到老师身边去。

受到课堂上的无关刺激影响。有时孩子因为教室里有太多其他刺激,如玩具、图书等,孩子被这些事物吸引,而无法跟随老师的语言和指令。因而活动开始前,应该尽量移开教室中的所有无关物品,消除环境无关刺激。

身体及其他方面不舒服。这时要理解并尊重孩子,不必强迫其作自我介绍,对身体不适的孩子要密切关注。

点名游戏设计不合理,或教师语言平淡无奇。教师应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精心设计点名游戏,增强点名游戏的趣味性,让孩子乐于参与其中,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绘声绘色,吸引孩子参与。

开展点名游戏的注意事项

老师尽量不要走到孩子身边去询问基本情况,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到老师身边,面对大家作自我介绍,以锻炼孩子大胆地站出来向他人介绍自己。

可以和当堂课程目标联系。比如当堂课的活动目标是“认识红色和绿色”,那么可以将点名游戏和此活动结合起来。比如,老师出示一个“绿豆蛙”手偶,说:“大家好,我是绿豆蛙,我穿的绿衣服,我想和你们交朋友。”在点名游戏中强调活动的目标,同时也给了孩子更多机会去认识绿色。

点名游戏时可以考虑“首尾呼应”。比如,采用真人偶开始点名游戏,亲子课程结束环节中也可以使用真人偶和孩子说再见。

老师设计点名游戏时,可以和生活时代充分联系起来。比如,如果老师采用手偶式的点名游戏,可以采用当下十分流行、孩子们很熟悉又特别喜爱的喜羊羊作为手偶,或是采用世博会的海宝作为手偶,都可以提高孩子和家长的兴趣,增强点名游戏的吸引性,更好地引导孩子顺利完成点名游戏。

当某些孩子对教师手中的点名游戏材料特别感兴趣,作完自我介绍后不愿意回到父母身边时,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让孩子回去,便于下一环节的开展。比如,答应孩子待会将玩具给他玩,但承诺了一定要兑现。

相信《小班主题游戏的开展》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