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时它指引人们农耕,现代是人们日常生活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章《白露》
2019年白露节气为:9月8日
二十四节气
白露
中 文 名:白露
外 文 名:White Dew
时 间:第十五个节,每年9月7日或8日
寓 意:天气已经转凉
气候特点: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
三 候: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风俗 活动:祭禹王
风俗 食物:清茶、米酒、龙眼、番薯
养 生:预防秋燥、滋阴益气、贴秋膘
宝典向您推荐的
节气活动
活动一:
寻找露水
白露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露水四季皆有,秋天特别多。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热量散失很快,地面气温迅速下降。温度降低,空气含水汽的能力减小,大气低层的水汽就附在草上、树叶上等,并凝成细小的水珠,即露水。
露水需在大气较稳定,风小,天空晴朗少云,地面热量散失快的天气条件下才能形成。
如果夜间天空有云,或夜间风较大,露水就很难形成,在4-5点的时候,也就是太阳快升起来的时候适合收集露水,深秋雾重的时候时间会延长一些。
成人可以与幼儿一起拿上小吸管、小瓶子,穿上长袖长裤(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穿户外运动的衣服,更加防水防潮),去小区花草丛中、公园里收集露水,感受自然的奇妙与探索的乐趣。
活动二:
一起去采摘
白露正式来了,这个季节会有哪些蔬果成熟了呢?它们长在什么地方呢?比如时令核桃和板栗,是不是非常奇特?孩子们一定也非常好奇,不如趁此金秋带孩子们去寻找果树,条件允许的话自己采摘一些吧。
活动三:来一杯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到了白露节气,秋意渐浓。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成人可以教孩子学习如何泡茶、品茶,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
活动四:
观时令变化
每个节气,都要不同的时令变化,到了白露时节,很多事物都开始吐露白色,“白露棉吐白”,现在正值棉花吐絮期。这时,成人可以带着孩子去观察棉花的吐絮情况,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五:
一起在白露食白物
时令进补是一门大学问,不过也有时候比较简单直接比如白露节气,食白补身。白露时节,天气逐渐凉爽,气候干燥。现在的营养学家多认为,秋季饮食应防燥护阴,滋肾润肺,而白色食物正是补肺。成人可以带着孩子去超市、菜市场去感受生活的气息,找一找哪些时令果蔬都是白色的,自己画一画,也可以尝试和爸爸妈妈一起烹饪菜品。
如,萝卜、山药、莲藕、百合、银耳,龙眼、梨
活动六:
寻白露,剪纸花
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这段时间的清晨,地面和叶子上会有许多露水,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了解到白露的由来,知道白露过后植物上就能看见露水,并一起进行白露剪纸手工活动。
步骤很简单,准备各色彩纸、黑色圆形卡纸、剪刀、超轻黏土、胶棒即可,剪出各色的小花贴在底板上,用白色黏土搓成一颗颗圆圆的露珠点缀在上面,便做好了一幅幅有模有样的“白露图”。
活动七:
一起制作红薯宴
白露配红薯,秋日幸福长,民间认为白露吃红薯可使饭后不发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成人可带幼儿一起将红薯做成美味的佳肴。
如,烤红薯。教师准备红薯,引导幼儿清洗,放到烤箱里,设定合适的温度和时间即可,时间到了就可以品尝美食啦。
如,煮红薯粥。让幼儿尝试洗米放合适的水,再将切好的红薯块放进锅里就可以了。
如,做红薯干。成人与孩子一起将红薯煮熟晾凉,幼儿切条晾晒即可。
晒一段时间就要翻一翻红薯干,两面都晒才好吃。
幸福的品尝
孩子们在制作红薯美食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白露的习俗,体验到了自己动手的幸福感,这就是和孩子一起生活。过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日子,生活就是如此的简单,让我们跟随二十四节气一起幸福地生活吧!
活动八:
学习关于白露的诗词
《凉夜有怀》
唐·白居易
清风吹枕席,白露湿衣裳。
好是相亲夜,漏迟天气凉。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登北楼》
宋·吴则礼
落景孤云共,清商戍角和。
苍烟淡伊洛,白露湿关河。
牧马随鸿雁,行人击骆驼。
暮年余习在,犹欲听边歌。
《秋题牡丹丛》
唐·白居易
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
红艳久已歇,碧芳今亦销。
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夏季第二个节气,意味着夏季渐入炎热,也是自然与人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小满是一段初夏醉美的时光,也是最有智慧内涵的节气;小满物满盈,小麦快长成,大地色彩多,青黄绿白红。这世间的事物,总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沿着节气的脉络,顺理成章地走下去,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节气的系列活动中,学会静下来,学会慢慢来,体会生活的滋味与奇妙。
以上活动均是悉心设计编辑的活动,如果您有更好的活动思路,欢迎您在留言区分享,和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时它指引人们农耕,现代是人们日常生活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章《冬至》
2019年冬至节气为:12月22日
二十四节气
冬至
中 文 名:冬至
外 文 名:Winter Solstice
寓意: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升
时间:第二十二节,每年12月21或22或23日
气候特点:暴雪、低温
三 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风俗活动:办宴席,享祀先祖,官放关扑
风俗食物:姜饭、水饺、汤圆、羊肉汤
养生:防寒保暖
宝典向您推荐的
节气活动
活动一:
一起做手工挂饰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关于冬至节气的手工挂饰,让孩子们懂得了冬至节气的非凡意义,感受不一样传统文化。
材料可以是成人提前准备好的圆形纸板或是网上购买的材料包,手工呈现内容关于冬至即可,如雪人、饺子食物等,成人可以先带着孩子了解冬至节气的元素有哪些再进行制作。
活动二:
一起寻冬的记忆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是我们农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规律,也是万物轮回生长之理。每个时节都有各自不同的、只属于这个时间的细微变化,成人可以孩子一起走到户外,跟随节气追寻冬的脚步,打开五官感知冬季自然变化。
活动三:
吃过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说的是冬至这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就像这长长的面条。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份冬至面,品味节气里的味道。
不同地区吃的面也是各不相同,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计划选择,并准备适量的面粉、配菜,让孩子跟着大人的步骤尝试操作。
配菜准备妥当,面条制作完成后,就可以烧水下锅啦。
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感觉格外香甜。
活动四:
一起为小树穿冬衣
冬日天气寒冷,万物敛收,都在为来年的成长积蓄力量,小朋友们也纷纷穿上棉服、围上围巾过冬,成人可以引导幼儿,除了人类需要保暖,还有哪些也需要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带着孩子去发现,去行动,如果条件允许,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为树刷白石灰,进行冬日树木防冻工作。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的小知识,并且去行动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活动五:
一起包饺子吃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直到现在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这种时刻,自然少不了一节生活实践课啦,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从和面到下锅煮沸全过程参与,不仅能了解食物饺子的由来和意义,还能体验下厨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活动六:
跟着民俗大雪腌个肉
冬日白雪皑皑,除了热腾腾的红薯是我们的最爱,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也占据一席之地,在一个飘雪的时候,带着孩子一起做一串冰糖葫芦,也是一桩美食。
准备适量的山楂果,幼儿清洗去茎梗。
成人在幼儿清洗山楂果时准备熬制糖浆,幼儿将串好的山楂裹上糖浆。
将裹满糖浆的山楂果晾干即可。
酸甜可口,诱人十足的冰糖葫芦就完成啦~
活动七:
制作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中国岁时风俗。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在冬至中国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表达一种迎春的殷殷心意。
亲手制作中国传统九九消寒图,观察整个冬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并用独特的方式记录于自己的消寒表中,九九八十一天后,寒冬就过去了。
活动八:
知三候,感时令
大雪节气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成人可以给幼儿讲解三候的意义,或是一起走进自然寻找这些节气变化,以及其代表的物候现象背后的含义,让孩子们了解这不仅仅是岁月时令的符号记号,更是人类共生的历史,是文化的结晶。
活动九:学习关于冬至的诗词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夜喜逢徐七》
明·高启
君来同客馆,把酒夜相看。
动是经年别,能辞尽夕欢。
雪明窗促曙,阳复座销寒。
世路今如此,悬知后会难。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
宋·曹彦约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工具,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遵循时令变化的规律,在这过程中慢慢找到与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节奏,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以上活动均是悉心设计编辑的活动,如果您有更好的活动思路,欢迎您在留言区分享,和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时它指引人们农耕,现代是人们日常生活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章《秋分》
2019年秋分节气为:9月23日
二十四节气
秋分
中 文 名:秋分
外 文 名:autumnal equinox
寓意:表示秋季中间,昼夜等长
时间:第十五节,每年9月22或23或24日
气候特点: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三 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风俗活动:祭月
风俗食物:竖蛋、吃秋菜、送秋牛、秋祭月
养生:阴平阳秘、收敛闭藏
宝典向您推荐的
节气活动
活动一:
一起采食秋菜
很多地方有个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摘秋菜,并让孩子参与到清洗、烹饪的过程中,感受食物的美好,体验自己劳动果实的幸福。
和苋菜比比身高。
尝试自己清洗苋菜。
准备好厨具,和孩子们一起烹饪美食。
一起观察一下,煮过的苋菜水是什么颜色的。
最后就是开心的品尝环节啦。
活动二:
一起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 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制作一幅秋牛图,感受习俗的趣味。
材料准备白纸、彩笔、剪刀、彩纸、胶棒即可,能力强的孩子可以自己画牛,能力较弱的孩子可由教师提前画好轮廓,再涂色剪下来就可以啦~
将剪画完成的牛贴在背景纸上,再剪一些小花小草进行装饰即可。
可以带着孩子将画送给农民伯伯,大声的告诉农民伯伯, 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活动三:
一起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品尝汤圆,然后取几个汤圆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农田地里,了解古时的智慧和美好祈愿。
活动四:
秋分趣味“五禽戏”
秋分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好时机,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五禽戏,据说五禽是由东汉名医华佗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创编的,一人模仿,一人猜,感受秋日好天气的亲子时光。
活动五:
手工里的处暑
秋分时节,天高气爽,丰收在望,此时也是人们放风筝的大好时节,特别是孩子们最是喜欢。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有在秋分日这一天放风筝的习俗,甚至还会举办放风筝比赛,大大小小的各种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庆祝丰收的节日气氛非常浓郁。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亲手制作风筝、放风筝,感受秋日的快乐。
活动六:
一起来一顿螃蟹大餐
秋日,蟹正肥,秋分时吃顿螃蟹大餐,小确幸不过如此。成人可以带着孩子到超市、菜市场去观察、买螃蟹,并参与到螃蟹烹饪的过程中,最后品尝秋日宴。
和老板了解公母螃蟹的不同,以及分辨的技巧。
活动七:
秋分到,蛋儿俏
“秋分到,蛋儿俏”,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在古老的传说中,秋分、春分时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据史料记载,秋分立蛋的传统起源于4000年前的中国,以庆祝秋天的来临。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立蛋的游戏,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秋分节气的趣味习俗。
活动八:
记温度,感时节
秋分后,秋意越来越浓,天黑得越来越早,气温逐渐下降,成人可以带着孩子记录秋分节气的温度变化,可以和以前的温度记录进行对比,了解季节的转移与变化特点。
活动九:学习关于秋分的诗词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
唐·元稹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
宋·刘攽
秋分当月半,望魄复宵中。
难得良辰并,仍将吉戊同。
高楼连卜夜,浊酒任治聋。
注想乘槎客,何如击壤翁。
《客中秋夜》
明·孙作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
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
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
《秋分》
郑孝胥
碧云翻墨坠秋光,残暑长廊一雨凉。
松竹欲成楼渐隐,阴晴数变桂初香。
随波籍湜应俱叛,易暴夷齐故不亡。
岁岁登高须强起,霜风好为作重阳。
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工具,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遵循时令变化的规律,在这过程中慢慢找到与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节奏,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以上活动均是悉心设计编辑的活动,如果您有更好的活动思路,欢迎您在留言区分享,和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时它指引人们农耕,现代是人们日常生活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章《寒露》
2019年寒露节气为:10月8日
二十四节气
寒露
中 文 名:寒露
外 文 名:Cold Dew
寓意:气温比白露时更低
时间:第十六节,每年10月7或8或9日
气候特点:气温下降,露水更凉
三 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风俗活动:赏菊、登高
风俗食物:竖蛋、吃秋菜、送秋牛、秋祭月
养生:润肺生津、健脾益胃
宝典向您推荐的
节气活动
活动一:
一起去寻秋
秋日褪尽了酷暑气息,天地呈现一派崭新的光景,有了很多物候的变化,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们走到户外中,去寻找秋天的印记,如郊外看到很多鸟在往南飞”、梧桐树的叶子都慢慢变黄了等等,还可以让孩子将看到的景象画出来,用画笔记录秋的美好,感受自然的变化与美妙。
活动二:
一起赏菊绘菊
自汉魏以来,秋天有赏菊的风俗。至唐宋时,菊之名种培植繁多,盛况逾越前代,成为当时城市居民的一大活动。成人可以带着孩子开展一系列的菊活动,如赏菊、画菊。
成人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或者有菊展的地方去看菊,让孩子了解菊花不同的种类,背后的文化含义等。
材料准备彩色卡纸、水彩笔、剪刀、胶棒。
教师出示实物或者图片,请幼儿观察菊花的特征,了解绘画的内容。小龄段的孩子可以撕出菊花的花瓣,中大龄段的孩子可以用剪刀进行。
教师提前将菊花打印出来,让幼儿进行涂色(小班油画棒、中大班水彩笔),再剪下来粘贴在提前准备好的彩纸上,装饰上背景就完工啦~
有心的老师可以将幼儿的作品做成展板进行展示。
活动三:
一起记录秋凉
随着寒露时节的到来,我们明显感受到了浓浓的凉意,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关注天气,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绘制气温折线图,让孩子了解季节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相对应的自然变化。
活动四:
一起挖红薯
秋日不仅有好天气,还有大丰收,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挖红薯,感受秋收的喜悦,回家后一起烤红薯、蒸红薯米饭、红薯饼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劳动快乐,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
活动五:
一起种植
寒露前后种植正当时,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种植,一起查阅资料,了解气候特点、适合种植的植物等,体验节气、农事,与生活的关系。
可种植的有:菠菜、小萝卜、小白菜、大蒜等。
活动六:
一起折枫叶折纸
秋日是叶子的狂欢,是叶子变黄的季节,可是有一种树叶会变红,它就是枫叶。成人可以带着孩子走到户外中观察枫叶,并一起玩折纸枫叶的手工游戏。
材料准备各色的彩纸,胶棒即可,将彩纸裁成大小统一的长方形,将四角向内折叠,拼接在一起,粘贴在背景纸上即可。
活动七:
知三候,感时节
寒露节气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成人可以给幼儿讲解三候的意义,或是一起走进自然寻找这些节气变化,以及其代表的物候现象背后的含义,让孩子们了解这不仅仅是岁月时令的符号记号,更是人类共生的历史,是文化的结晶。
一候鸿鴈来宾。鴈以仲秋先至者为主,季秋后至者为宾。《通书》作来滨。滨,水际也,亦通。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雀,小鸟也,其类不一,此为黄雀。大水,海也,《国语》云: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蛤,蚌属,此小者也。
三候菊有黄华。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故言有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
活动八:学习关于寒露的诗词
《池上》
唐·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巽公院五咏·芙蓉亭》
唐·柳宗元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唐·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後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客中秋夜》
明·孙作
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
月皎空山静,天清一雁闻。
感时愁独在,排闷酒初醺。
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工具,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遵循时令变化的规律,在这过程中慢慢找到与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节奏,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以上活动均是悉心设计编辑的活动,如果您有更好的活动思路,欢迎您在留言区分享,和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时它指引人们农耕,现代是人们日常生活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章《小暑》
2019年小暑节气为:7月7日
二十四节气
小暑
中 文 名:小暑
外 文 名:Slight Heat
寓意:天气开始炎热
时间:第十一节,一般为每年7月6至7或8日
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进入伏旱期
三 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风俗活动:祭神祀祖、消夏避伏
风俗食物:饺子
养生:劳逸结合,保护阳气
宝典向您推荐的
节气活动
活动一:
一起做可爱的蟋蟀
小暑节气,天气越来越炎热,不得不提的就是暑的使者——蟋蟀;生活在田野里的蟋蟀,受不了这么热的天气,把自己的家搬到了庭院墙角下来避暑,开始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内,成人就可以带着孩子认识蟋蟀以及进行蟋蟀的艺术创作,可以画画或者立体作品。
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蟋蟀外形特征,再进行绘画。
准备小木桩、树枝等材料进行拼画。
设计绘画情景并添画。
活动二:
一起演一场有趣的绘本剧
除了创作关于蟋蟀的美工作品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蚂蚁和蟋蟀》,并准备道具分演角色,了解节气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
活动三:
一起斗蟋蟀
古时人们将斗蟋蟀视为夏天的娱乐活动,这个时候的蟋蟀活动旺盛,尤其是夜半时分就更能听见它们清脆的鸣叫声。人们把两只蟋蟀放进一个盆或笼子里,用一根细茅草心作“探子”,撩拨蟋蟀的须、尾、水牙,以引其咬斗。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到户外寻找蟋蟀,寻两只蟋蟀一起开场亲子pk赛,感受古时游戏的乐趣。
活动四:
一起尝尝新
小暑时各地时兴“尝新”的习俗。早前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稻子,小暑时节都已收割完毕。所谓“尝新”就是将这些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谷神,然后尝新米、喝新酒。尤其是南方部分地区的人们,还习惯在这天用新米做粥喝。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制作一锅美味的粥进行品尝。
活动五:
晒伏晒书画
小暑时节正值农历六月,正是天气炎热的时候;此时气温高,日照长,家家户户都选择这一天晒伏,自古也有趁着小暑六月节晒衣曝书的民俗。老师可以带着孩子把班级的书籍、玩偶等等放到户外进行晾晒,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把书籍、玩具、衣服等东西一起晾晒。
活动六:
立竿测影
不同的节气时间,太阳射点各不同。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立一根竿,测测当午时分的影子,以及站在太阳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并和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发现节气变化的秘密。
活动七:
感受节气温度的变化
小暑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象征温度的节气之一,进入小暑时节,开天气开始炎热起来,离三伏天也就不远了。成人与幼儿一起观看天气预报,了解不同区域的温差,以及记录自己生活地域的节气时间段的每日温度,和之前节气的记录册对比,感受着节气交替的变化。
活动八:
观天气预未来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六月好下隔道雨,六月好下牛背雨。”小暑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古时的人们观察总结出了关于不同天气变化等特征来提前做好准备。虽然现在我们不用从事农事,但是成人可以将这些关于天气的农事谚语教给孩子,并一起观察起观察天气的变化,一起预测天气, 让孩子节气里天气变化的奥秘以及古时人们的智慧。
活动九:知三候,感时令
小暑节气有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成人可以给幼儿讲解三候的意义,或是一起走进自然寻找这些节气变化,以及其代表的物候现象背后的含义,让孩子们了解这不仅仅是岁月时令的符号记号,更是人类共生的历史,是文化的结晶。
活动十:
学习有关小暑的诗词
《小暑六月节》
唐·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
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依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纳凉》
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苦热》
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时有微凉不是风。
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工具,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遵循时令变化的规律,在这过程中慢慢找到与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节奏,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以上活动均是悉心设计编辑的活动,如果您有更好的活动思路,欢迎您在留言区分享,和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结语》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时它指引人们农耕,现代是人们日常生活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结晶。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章《大 暑》
2019年大暑节气为:7月23日
二十四节气
大暑
中 文 名:大暑
外 文 名:Great Heat
寓意: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时间:第十二节,每年7月22或23或24日
气候特点:高温酷热
三 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风俗活动:晒伏姜,烧伏香
风俗食物:饮伏茶
养生:补脾健胃
宝典向您推荐的
节气活动
活动一:
一起绘一幅盛夏星萤图
大暑节气,一候腐草为萤。还记得小时候,在盛夏的晚饭后,大人小孩三三两两来到巷子里,白日的闷热好像消散了一些,一阵阵凉风吹过,小孩子快活的从这头跑到另一头,偶尔遇见一群萤火虫,便是整个夏日最最开心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可能很少有机会有这样的时刻,但是成人可以带着孩子认识萤火虫以及进行萤火虫的艺术创作,可以画画或者立体作品。
一张卡纸,一些颜料就可以拥有盛夏夜晚的美好时光。
可以用多种材料进行表现,如画纸、水粉。
剪好的瓶子卡纸,粘贴上剪画好的萤火虫,稍一点缀背景,意境马上就出来了。
活动二:
一起品盛夏美食
中国除了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美食也是“海纳百川”,同一个节日、节气,但各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饮食文化。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了解不同地区或者民族的节气饮食,并一起品尝,感受时令的变化、不同的味蕾。
山东:不少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夏日闷热人湿气大,消耗大,喝羊汤健腺益气温补。
台湾:吃菠萝,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
(各个地区的选择各不相同,小编暂先列出这几种,大人可以带着孩子们多多了解和品尝哟)
活动三:
一起做一碗凉面
夏日酷暑难耐,除了摇扇降温,还可以来一碗凉面去去热气呀。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制作一碗凉面,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菜、过水、摆盘等等。
活动四:
一起来一场清凉大战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大人小孩无不燥热,清清凉凉的水就是我们最好的慰藉呀,成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玩一场清凉大战、打水枪、水中嬉戏等等,既消暑又有趣,何乐而不为?
活动五:
一起自制雪糕
虽说夏天孩子要少吃雪糕,但是耐不住孩子渴望的小眼神呀。这是大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自制雪糕,既健康卫生,又增加了亲子时间。材料很简单,只需要一盒牛奶或者酸奶,几种喜欢吃的水果就可以。
和孩子一起清洗水果并切好。
将提前准备好的牛奶或者酸奶倒进水果里。
将水果牛奶倒进模具里,并放进冰箱里冷藏就可以了。
美味又健康的雪糕做好啦,当孩子吵着想吃雪糕时就试试吧。
活动六:
一起熬制一锅祛湿粥
大暑正值三伏天,炎热多雨潮湿,这时的身体很容易积累大量的湿气。重视养生的人们早已把祛湿茶泡上,但是孩子年龄小,脾胃弱,在选择祛湿茶等时需谨慎。那这时候,成人可以选择更为稳妥一点的祛湿粥品给孩子祛湿温补,一起去菜市场采购、清洗、熬制,这也是一场美好的健康亲子旅呀。
可选择山药粥
红豆薏米粥等
活动七:
体会高温对生活的影响
大暑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是夏季的第六个节气,是一种最热的时期,《山海经》说:“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三伏天的到来,更加有的盛夏的真实感。成人与幼儿一起观看天气预报,了解不同区域的温差,以及记录自己生活地域的节气时间段的每日温度,和之前节气的记录册对比,感受着节气交替的变化。
成人除了带着孩子看天气预报、温度计测量的方法外,还可以放冰块、冷冻物、水果等,看其在烈日下的变化,以及所用的时间。
活动八:
一起观察食物在不同温度的变化
现在天气炎热,食物不好储存,很多食物需要及时吃完或者放到冷藏层去保存,这是不同温度对于食物的影响。成人可以带着孩子观察同一食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如观察水果、蔬菜、馒头等在冰箱冷藏层、保鲜层、室内、室外不同的变化,时间可以设定为一个小时、半天、一天均可,让孩子仔细观察食物表面的变化(如水分蒸发、萎缩等)、腐败的情况等等,让孩子感受温度的力量。
活动九:
和孩子走进夏天里,了解身边那些“不怕热”
夏日烈日炎炎,都想躲在屋子里吃着西瓜喝着冷饮,但是有很多人还在这样的高温下坚持工作着,大人可以带着孩子了解有哪些岗位上的人仍在坚持,如环卫工人、交警、建筑工人、公路维修工等等,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将自制的冷饮、水果冰糕等送给他们,给他们的夏日带来一丝清凉,让孩子们了解他们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学习感恩,学会关心身边的人。
除了有“不怕热”的人们,自然界里那些动物们没有空调和冰糕,但是依旧可以安然度夏,凭的就是一身“本事”——散热。大人可以带着孩子观察夏天里不同动物的“散热”方式,并通过看书、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的方法去了解其原因等等,还可以做成记录小手册,等开学了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如狗伸出舌头气喘不止,这是狗散发体内热量的重要方式。体内部分的热量由喉部和舌面排出后,狗会感到舒适、凉爽。因此,天越热,它喘的越厉害。
猴:天热时,长尾猴总爱摇摆它那条长长的尾巴。原来,它的尾巴里有一条特殊的静脉,能将体内的热量迅速的散发出去。
兔:炎热的夏季,兔子的两只耳朵在不停的扇动。实际上,它是在通过扇动耳朵来散发体内的热量,让身体变得凉快。
蚂蚁:蚂蚁会自己动手建筑“空调房”。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蚂蚁巢都建筑在树上,里面有许多“房间”。“房间”之间都有夹层和通道,不但可以保持巢穴内的凉爽,还可以使气流通畅。
活动十:
一起寻找夏日小虫
夏天炎热,大家都躲在屋子不出来,不想活动,不想说话,但是屋外的世界很热闹,蝉鸣呱叫好不惬意。成人在选择傍晚时分,日将落夜未来,和孩子趁着一丝丝凉意去小区里、公园里寻找夏日的小虫子吧,观察它们的生长环境、饮食活动等等,既接触了自然,还锻炼了孩子对于身边事物的观察力,这也是夏日里有趣的一件小事情呀。
活动十一:
观天气预未来
大暑是夏季的第六个节气。古时人们根据大暑的炎热情况,预测后来的天气。如,“大暑热,秋后凉”“大暑热得慌,四个月无霜”“大暑不热,冬天不冷”等等,在大暑雷阵雨的日子里,人们总结出看云识天气的顾虑,如。“东闪闪无半滴,西闪闪走不及”等,成人可以将这些关于天气的农事谚语教给孩子,并一起观察起观察天气的变化,一起预测天气, 让孩子节气里天气变化的奥秘以及古时人们的智慧。
活动十二:知三候,感时令
大暑节气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成人可以给幼儿讲解三候的意义,或是一起走进自然寻找这些节气变化,以及其代表的物候现象背后的含义,让孩子们了解这不仅仅是岁月时令的符号记号,更是人类共生的历史,是文化的结晶。
节气不仅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工具,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更与我们身心的感觉相关,遵循时令变化的规律,在这过程中慢慢找到与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节奏,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生活教育。
以上活动均是悉心设计编辑的活动,如果您有更好的活动思路,欢迎您在留言区分享,和我们一起把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结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