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 好玩的多米诺骨牌教案

05-18

作为一个认真负责任的幼儿园老师,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会准备一份生动有趣的说课稿,有了说课稿,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为了避免幼儿园说课稿随大流,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大班科学活动 好玩的多米诺骨牌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 好玩的多米诺骨牌教案

[设计意图]:

多米诺骨牌是一种集动脑动手于一体的益智活动。骨牌要一张张摆下去,它不仅考验玩者的细心、耐心和意志力,而且还需要玩者有不怕输、不怕失败的精神。排骨牌时,由于骨牌小、轻,容易因意外的外力影响而失败,所以玩者时刻面临和经受着失败的打击。这就要求玩者遇到挫折不气馁、不退缩,要树立信心,鼓起勇气,重新再来。可见,多米诺骨牌的游戏非常有利于幼儿耐心、细致、不怕输等良好品质的形成。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开展多米诺骨牌的教育活动,使这一游戏成为幼儿所喜欢并有益于幼儿形成良好品质的活动呢?我们大胆地进行了尝试,设计并组织了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多米诺骨牌。

[活动目标]:

1、 了解多米诺骨牌的玩法,懂得按顺序排列骨牌的方法,发现骨牌连续倒下与骨牌之间的距离有关系,并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

2、 能耐心、细致地排列骨牌,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录像、多米诺骨牌、多米诺骨牌标志图、画有图案的操作纸等。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象, 了解玩法,发现现象。

1、 观看录像:

教师:小朋友见过多米诺骨牌吗?

幼1:我没见过,什么是多米诺骨牌呢?

幼2:我见过,就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像积木的那样,但我不知道怎么玩。

幼3:我也见过,在电视里看到的,我知道怎么玩,就是排好后用手一推,所有的牌就全部倒下了,可好玩呢。

师:(出示骨牌)哦,没见也没关系,看,这就是多米诺骨牌。它扁扁、长长的、轻轻的,就像小积木一样。多米诺骨牌要怎么玩呢?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录像,我们一起来看看就知道了。

2、提问:录像里,他是怎么玩骨牌的?排好后他怎么做?当他用手轻轻推倒了第一块骨牌后,你发现了什么?(录像一播完,全班幼儿哗地一声欢呼:“耶!倒下了,全部倒下了,变成一条鱼了。”“再来一遍”…于是,教师重复播放了两遍,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同时也让幼儿更加清楚地了解了骨牌的玩法。)

幼1:我看到录像里的人先把骨牌一块一块排在纸张上,再用手推第一块骨牌,好奇怪,骨牌也全部倒下了。

幼2:我看到他很小心的地排,不然骨牌会像第一次一样还没排完就倒下的。

幼3:是啊,骨牌很轻的,很容易倒下的。

……

师:是啊,骨牌很轻,要小心地、慢慢地排排才不会倒下。玩骨牌时要先把骨牌一块接一块按顺序排好,录像里的人就是这样先小心地把骨牌一块接一块按顺序排成鱼的图案,再用手轻轻推倒第一块,骨牌就会一块压着一块连续倒下。

(评:录像清晰地展现了多米诺骨牌玩法的整个过程。录像的播放,一是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有效激发了孩子探究骨牌玩法的欲望,二是借助录像的播放,结合提问,重点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骨牌玩法的关键之处,即小心地把骨牌一块接一块按顺序摆好,再用手轻轻推倒第一块骨牌,让幼儿初步了解多米诺骨牌的玩法。三是因了录像的放大,解决了因骨牌小、幼儿人数多而看不清楚的问题。)

(二)操作发现,探索距离,体验乐趣。

1、第一次操作:发现骨牌连续倒下与骨牌之间的距离有关系。

(1)猜测:

(出示骨牌标志图)这里有三排格子,一排红色,一排绿色,一排蓝色。这些格子就是让小朋友排骨牌的,一个格子放一块骨牌。如果我把骨牌排在这些格子上,再用手指轻轻推倒第一块骨牌,你们猜,哪一排的骨牌会一块压着一块连续倒下呢?为什么?

幼1:我猜是红色的。因为红色格子比较多。

幼2;不对,格子都是一样多的。我猜是绿色的。因为绿色的格子离得比较近。

幼3:不对,应该是蓝色的。蓝色离得也不远啊。

(2)验证:

师:到底是哪种颜色的骨牌会全部倒下呢?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这样的纸张,大家动手来试试。看,先把骨牌一块接一块按顺序排好,再用手指轻轻推倒第一块骨牌,看看骨牌能全部倒下吗?可以一排一排地试,先试完一排再试完另一排,每种颜色的格子都试一试,排的时候,要有耐心了,因为骨牌很轻,要让它站起来可难了,所以我们要轻轻地放稳了,再把手放开,小心别碰到别的小朋友。记住了,排好后只能推一次,看看你刚才猜的对不对。

(3)交流。

——提问:你发现哪一种颜色上的骨牌能全部倒下呢?和你刚才猜的一样吗?

幼1:耶,我猜对了。我刚才就猜是红色的会全部倒下,真的是红色。

幼2:我也发现了,是红色的才会全部倒下,绿色只能推一块倒一块。

幼3:是啊,我的也是只有红色的才能全部倒下。蓝色的用手一推,只倒下一些,还有一些没有倒下。

幼4:那是因为蓝色的中间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所以不能全部倒下啊。

幼5:绿色的格子和格子之间离得很远,所以用手推第一块骨牌,其他骨牌也不能全部倒下。

……

——教师演示,验证幼儿的发现。

——讨论:为什么只有排在红色格子上的骨牌能全部倒下呢?你们有什么办法让绿色和蓝色格子上的骨牌也全部倒下?

幼1:把绿色骨牌拉得靠近一些,这样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比较近,就能全部倒下了。

幼2:我觉得可以在它们中间再加上一些骨牌,也许也能全部倒下。

幼3:我刚才试了一下,在蓝色的骨牌比较宽的那个地方加了两块骨牌,它们也能全部倒下。

幼4:只要把绿色和蓝色格子上的骨牌像红色格子一样排,就能全部倒下。

……

(评:猜测和验证是科学活动的必要过程。这一环节,教师利用画有不同间距的格子,先让幼儿猜测哪一种颜色格子上的骨牌会全倒,再让幼儿把骨牌小心地放在相应的格子上加以验证,目的一是让幼儿进一步了解骨牌的玩法,二是引导幼儿发现骨牌连续倒下与骨牌之间的距离有关系。不同颜色格子的运用,通过格子间距离的对比,把骨牌之间的距离清楚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便于幼儿的发现。同时,在该环节中,教师不时小声地提醒幼儿要小心、慢慢地排放骨牌,有助于幼儿耐心、细致品质的培养。)

2、第二次操作:探索骨牌全倒的秘密。

(1) 提出要求:小朋友说了许多不一样的方法,这些方法行得通吗?它能不能让每种颜色的骨牌都能全部倒下呢?你们再去动手试试,看看刚才大家说的方法行不行?怎样才能让排在绿色和蓝色格子上的骨牌也能像红色格子上的骨牌一样全部倒下?

(2) 幼儿操作。

(3) 交流: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绿色和蓝色格了上的骨牌也能全部倒下的?

幼1:我把绿色格子上的骨牌一块一块排得近些,它就能全部倒下。

幼2:我在蓝色格子中离得比较远的地方加了3块骨牌,它也能全部倒下了。

幼3;我在每块绿色格子中间都加了一块骨牌,绿色格子上的骨牌也能全部倒下了。

教师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用了增加骨牌的方法、有的是移动骨牌,这些办法都能让骨牌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哦,原来排骨牌时,每块骨牌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了,要排得近一些,我们轻轻推倒第一块骨牌,它们才会一块压着一块全部倒下。

(评:有挑战性才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有问题才能突显解决的方法。在该环节,教师通过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原来不能全部倒下的骨牌也能一块压着一块全部倒下呢?”引发了幼儿解决的需要,他们尝试着用自己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有的移动骨牌,以缩短骨牌之间的距离,有的在间距大的骨牌之间增放骨牌…尽管如此,仍然是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最后,教师再以简洁的语言帮助幼儿梳理出方法,让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即每块骨牌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了,要排得近一些,我们轻轻推倒第一块骨牌,它才会一块压着一块全部倒下,为活动的进一步拓展做好了准备,使得该活动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三)活动延伸:图案的排列,体验玩牌的乐趣。

(1)出示图案,激发欲望:我们都学会怎样排骨牌了,戴老师还会像录像里的人一样把骨牌排成各种图案,你们行吗?想不想试一试?好,今天戴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画有,画有苹果、蜗牛…图案的纸,小朋友每个人找个位置坐下来,把骨牌小心地排在图案上,排好后用手指轻轻推倒第一块骨牌,试试看你能不能成功,如果不能成功,请你想出办法来解决,小心,可不能影响到其他小朋友。

(2)幼儿操作:注意提醒幼儿耐心地操作。

(4) 活动延伸:这个游戏好玩吧?是啊,真的很好玩,回去后我们还可以继续玩这个好玩的游戏,如果没成功也没关系,再试试,想办法让它成功。

(评:图案的提供,引导幼儿迁移、运用已获得的经验,挑战更大的难关(因为前面的环节都是直线的排列,而图案中有曲线的排列,增加了难度),满足幼儿经验不断提高的需要,再一次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只见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专注地操作着、尝试着,不时传来他们“耶,我成功了”的欢呼声,体验着探究与成功的快乐,真正达到好玩的境界,再一次把活动推向高潮。)

[活动的拓展]:

1、 提供画有直线、曲线及各种简单图案的图片,让幼儿探究拐弯处的排列。

2、 控制数量相同的骨牌及同样长度的图案,引导幼儿探究排列骨牌的最佳距离。

3、 探究图案中颜色的搭配,使骨牌倒下的图案更具美感。

4、 开展合作性的骨牌比赛活动。从小面积排列到大面积,从2人合作到小组合作,不断增加挑战难度。

[活动点评]:

多米诺骨牌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活动,它需要玩者有耐心、不怕失败的精神。回放这一活动的整个过程,成功之处体现在:

1、 内容的选择——适宜有效。到了大班下学期,幼儿十分盼望着能玩和大人一样的游戏。幼儿平时看到的更多的是大人们把骨牌排成各种图案,用手轻轻推倒第一块骨牌,其他骨牌就会一块接着一块全部倒下,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富有吸引力,而好玩的多米诺骨牌就为幼儿提供了这么一次机会,满足了幼儿积攒已久的心愿,有效地挑起了幼儿参与探究的欲望。

2、 环节的处理——层层递进。活动中,教师对于环节的处理,难度层层提升。首先是直线上的探究。教师先是通过观看录像,引发兴趣、了解玩法,接着是在动手的操作验证中获得骨牌全部倒下的经验,从有格子的提示→直线上无格子的排列,难度在逐层加大;其次是有图案的排列。从直线→曲线,这是一个难度的跳跃,但由于有了直线上丰富的经验,这个难度对于幼儿来说,是“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

3、 态度的培养——贯穿始终。骨牌轻、小,很容易因外力的影响而失败。因而,从观看录像的那一刻起,教师就不断地强调:要小心排,慢慢放,排好一块再排下一块,别着急,慢慢来,一定会成功的…直到活动的结束,正是老师温馨的提示和鼓励,安抚了幼儿急躁的心,使得更多的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幼儿耐心、细致的良好品质。

Yjs21.Com更多幼儿园说课稿扩展阅读

大班数学活动说课稿 失踪的皮诺博士


大班数学活动《失踪的皮诺博士》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与大自然的万物J 息、息相关,大自然的神秘带来了数字世界的神奇。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己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他们孜孜不倦地对数字充满着好奇和敏感,让我有了进一步引领他们走进数字世界的愿望。

生活中的发现总是那么的出其不意,当孩子们发现玉米的横排总是以双数规律呈现,神奇的现象止不住孩子们继续发现寻找自然规律的脚步,所以,当《 失踪的皮诺博士》来到了我的面前,我就禁不住像找到了一个失去己久的载体,迫不及待地要和孩子们分享其中的秘密。

( (失踪的皮诺博士》 是一个有趣的绘本故事,主要蕴含了组成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数的简单规律,比如:用棋子组成三角形,最少需要3 颗:如果要做个更大的三角形,就需要6 颗棋子;比这个做得更大呢,就需要10 颗。这样3 、6 、10 这类的数字,可以以三角形的形状排列。为了让幼儿能轻松、自主地感知这一抽象规律,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在ipad 下的keynote 软件制作了基于平板的、交互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趣味的情境,搭载了灵活的互动平台,幼儿也以“小侦探”的角色,运用棋子多次操作、记录、验证,充分感受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延伸到探究大自然万物间蕴藏的数字规律,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二、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 、初步探索图形变化与数字之间的关系,感知数字蕴含的奇妙规律。2 、尝试按一定的线索去分析、推理,寻找有趣的逻辑秘密。3 、愿意积极探究、思考问题,享受数学活动的快乐。

三、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有下过棋子的经验,知道棋子是摆放在横线和竖线的交点上。(二)物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幼儿操作材料:

( 1 )围棋棋子人手30 颗左右;

( 2 )格子操作纸:(其中一面为三角形格子,一面为正方形格子,如图所示)

三角形格子图:

正方形格子图: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 3 )每组一幅花园图片和记录纸。

四、教法和学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活动中,我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立足幼儿己有的知识经验,着眼于幼儿发展的需要,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作用。本次活动中,我所展示的“多媒体课件”一改传统的pPt 、flash 的软件制作,而采用了ipad 下的keynote 软件制作,使棋子的展示可以根据幼儿的交流在格子图上随机摆放,操作更加灵活简便,也为幼儿分析梳理操作结果提供了平台,为突破重难点环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活动中,我重点将“操作法”来作为幼儿的学法,本次活动中的幼儿操作可以分成三个层次,首先采用了个体操作的形式,让幼儿在摆弄棋子的过程中了解数字与三角形变化之间的关系;利用两两合作操作的形式,让幼儿结伴探究数字与正方形变化的关系;最后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发现花园中的花朵与数字之间的秘密。三个层次的操作是相互联系的,前一操作是后一操作的基础,并且是不断提升的。

五、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赋予幼儿角色

l 、教师讲述故事:著名的数学家皮诺博士神秘失踪了,博士夫人急忙请来了布力侦探。布力侦探在博士的书房里发现了重要的线索一一笔记本。

2 、那我们一起也来做“小侦探”,去笔记本里寻找线索吧!

【 边播放课件边以故事导入,直切主题,赋予幼儿“小侦探”任务意识,为寻找线索、自主发现探索作铺垫。】

(二)自主探索,寻找数字与三角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1 、出示笔记本上一张奇怪的格子图,孩子们会直观地感受到这张图都是由三角形组成的。随即呈现一串数字:3 、6 、10 .· · … ,引发孩子们思考这一串数字与三角形格子图之间的关系,为接下去的探索活动唤起兴趣。

2 、幼儿自主探索:

( 1 )交代任务:小朋友们每人都有一张这样的图,那用我们的小棋子在图上摆一摆。你会发现什么呢?

( 2 )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教师巡视,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做以下几个提示:A 、摆放棋子的时候要摆放在交叉点上。

B 、用及时纠错的方式强调要拼摆成“三角形”这一要求。

( 3 )幼儿再次操作,并集体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幼儿的交流,教师用电子笔记软件及时拍摄、展示、修改他的操作结果,并逐步引导幼儿发现数字与三角形图形之间的关系:用3 颗、6 颗、10 颗棋子都可以拼搭成三角形,棋子越多,三角形就越大。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完整用棋子演示三角形从小到大变化的过程,每次变化及时用相应的数字来进行表示,让幼儿感知到3 、6 、10 与三角形变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在这里的完整演示,我运用三种不同颜色的棋子,不仅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了由小到大三角形的拼摆过程,也清晰地呈现出逐层增加的规律性。】

3 、抛出问题,引发思考:三角形如果继续变大,那么接下来需要几颗棋子呢?【 这个问题给予了孩子“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让孩子们对己有知识的进行拓展,为下面的进一步探究做铺垫。相信能力强的孩子会根据上面的规律来进行推理:可以用16 颗、23 颗· 一棋子来继续将三角形变大。1

4 、继续讲述故事:布力侦探根据小朋友找寻出的秘密就上路找博士了,突然发现小路上有石子,一定是博士留下的,3 颗、6 颗、10 颗。线索又断了!

三、结伴合作,寻找数字与正方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1 、再次翻开博士的笔记本上,发现这回的格子图是由正方形组成的。数字不见了,成了三个问号?这里面究竟又藏着什么样的数字秘密呢?

【 此刻让幼儿先进行自由猜测,教师相信孩子们在上一环节探索的基础上会产生拼出大小不同的正方形与需要棋子多少之间的联系。数字的暂时隐藏,改变了上一环节简单的数字与图形之间匹配的关系,给了孩子更大的自主建构的空间。】

2 、幼儿两两结伴探索,并把每次探索的结果用数字记录下来。

3 、集体交流:你用几颗棋子拼出了正方形?

【 根据幼儿讲述的,教师随机拍摄展示出操作结果,请幼儿观察自己记录下的‘, 1 氏4 、9 ”三个数字,并进行思考:如何排列?并说出排列的理由,引发幼儿发现:正方形的变大,数字也会变大。】

4 、教师在平板上完整演示孩子的交流结果,也可让孩子来进行互动,直观威普正方形

由小变大的过程,出示相应的数字来验证孩子们的发现。

5 、猜猜把正方形再变大,数字16 后面会是几呢?再后面呢?让幼儿感受到图形和数字的无形变大。

6 、教师继续讲述故事:小侦探根据发现的4 、9 、16 这串数字上路啦,瞧!树上挂的小旗上有棋子摆成的正方形,4 颗、9 颗、16 颗。哈哈。终于找到博士啦!

四、小组合作,寻找大自然中蕴含的数字秘密

1 、原来博士在花园里呢,他又发现了一串数字:1 、2 、3 、5 、8 、13 、21 … … 那这串数字和花瓣之间有什么秘密呢?

【 那么在这里,我请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每组一张花园图,一起数数并记录下每一朵花的花瓣数量,感受这些数字是来源于大自然中。】

2 、这一串数字之间也藏着秘密呢,那我们一起来猜猜。幼儿随意猜测,如幼儿猜出l 十2 = 3 , 2 + 3 二5 ,则肯定幼儿的猜想。并知道前两个数字加起来就是后一个数字的秘密。3 、师小结:其实大自然中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衍都藏着很多很多与数字有关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

【 这一环节以花瓣为载体,运用数数、匹配、猜测,充分感受大自然万物间蕴藏的数字规律,增进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大自然的欲望。】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刚刚我组织的是一节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圈》。

首先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起少儿频道的“智慧树”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其中有一档非常受小朋友欢迎的节目叫《科学泡泡》,每一期都会介绍一个科学小游戏,当孩子们看了节目以后,常常会交流讨论。有时还会学电视里的样子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其中有一个实验叫神奇的圈,只是将纸条的一端扭转180°,小纸圈就有了无限的秘密。想到孩子们拿起一张纸,除了折纸、撕纸、画画、团纸球以外,几乎不会玩其他的新花样了,受此启发,我设计了此节活动,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比较、记录等科学探索方法,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了解纸圈的秘密,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探索麦比乌斯圈的制作方法。

2.在多次操作探索中了解麦比乌斯圈的特点,感受其神奇的变化。

3.能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科学的奇妙。

三、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的设计力图体现层次感、递进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能动地学习。

主要预设了以下四个环节:

1.寻找神奇的圈,在比较中感知异同

活动一开始,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两种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圈的做法不一样。接着让孩子们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的特点,这是本活动的重点。我采用的是让孩子们在两个圈上画线的办法,让孩子直观地看到,普通圈的线在一个面上,而麦比乌斯圈上的线既通过红色的一面又经过白色的一面,让孩子感受到麦比乌斯圈的的神奇,有了操作和探索的兴趣,同时为下一环节打下了基础。

2.制作神奇的圈,在翻转中发现秘密

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但我并没有直接示范做圈的方法,而是放手让幼儿独立去尝试、探索,在反复尝试后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环节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举例:……直到探索成功为止。这样的一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意志力的过程。)

做完以后,再让孩子用手在上面画一画,验证一下是否画了两种颜色,同时加深孩子对圈的一面性的印象。

3.剪开神奇的圈,在操作中积累知识

此环节一共让孩子尝试剪了两次,第一次是剪一根线,在老师讲解示范了剪的方法后幼儿进行尝试,发现一个圈剪开后变成一个大圈,意外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孩子们跃跃欲试。接下来幼儿对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是什么样子进行了猜测并记录,在操作、探索、证实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神秘、紧张、欣喜和成功,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同时明白了科学现象就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得到发现和证实的。(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充分说的机会,引发幼儿分享交流的欲望,满足幼儿将自己的已有经验向同伴分享的愿望,使幼儿在相互交流中分享新的经验。)

4.想象神奇的圈,在延伸中迁移经验

本环节我小结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后提出新的疑问,“剪三、四次、更多次,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幼儿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更有趣、更深远的探索,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相信以后的探索将更有趣、更深远。

整个活动中,我至始至终都没提到纸圈的名称——麦比乌斯圈,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因为这对孩子来说似乎显得有点遥远、空洞。我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是浅显、有趣的,它不是一个简单学习科学名词、认识科学现象的过程,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得出一个自己能够理解的结论,并把这个结论作为进一步探索的起点,引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我想,刚才上课的这些孩子,以后当他们接触到麦比乌斯圈时,或许会想起今天的科学游戏。总之,整个活动中充溢着游戏的快乐和科学的神奇,层层递进的环节不断给幼儿带来强烈的质疑和发现的惊喜,力求体现“科学活动中人文性、科学味”的理念。

活动中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大班科学活动《彩色的阳光》


下面是“大班科学活动《彩色的阳光》”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

说活动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的特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来制定本次活动的目标:

1、通过自主观察、探索、发现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借助各种材料学习探索发现太阳光的方法,激发幼儿发现身边事物本质的兴趣。

3、初步尝试分格对应记录实验过程,培养协商交往能力。 

说教材

活动背景

我从两方面来分析: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活动《彩色的阳光》就是取材于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一种现象:阳光。阳光虽然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很多幼儿都不知道阳光原来是多彩的!另外基于阳光的不可见性,我决定通过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探索中去产生疑问,调节认识。

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幼儿对自然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已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具体材料为中介和强梁,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所以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材料,我根据陈鹤琴“玩中学、玩中教”的思想,让幼儿通过玩一玩、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认识太阳光的七种色彩。从玩一种材料→玩多种材料,从填简单的记录表→填复杂的记录表,我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出发。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只有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提升幼儿的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幼儿必有的:

(1)已经接触过简单的记录表。

(2)认识三棱镜,知道它的玩法。

物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以下三项物质准备。

(1)三棱镜人手一面。

(2)两类记录表《彩色的阳光》(含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色笔四组加教师一张大记录表(上面没有材料的图片),及一份与大表大小匹配的材料图片。

(3)实验用品;肥皂泡、多棱面小球、CD光碟、透明薄膜若干。

天气要求:晴朗的天气。

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发现七色光。

活动难点:分层次记录实验过程。

说活动过程

这次活动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来实施:

初玩材料,感知多彩→再玩材料,加深认识→课后延伸,巩固经验。

一、玩三棱镜,初步感知阳光的多彩。

1、引发兴趣,发现阳光的色彩。

师幼人手一面三棱镜

师:“把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我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我自身的演示引导幼儿去发现阳光的奥秘,在幼儿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入下一小环节。)

2、记录简单的记录表。

教师出示记录表:“请你再用三棱镜对着阳光看一看,看到什么颜色就在颜色下的格子里打√”。

幼儿自由运用三棱镜观察记录。

(这里我请幼儿记录简单的记录表,唤醒幼儿已有的经验,为下面记录复杂的记录表打下基础。)

3、反馈记录表。

请幼儿边说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

4、小结。

师:“这是谁的颜色?”

共同小结:“原来阳光不是无色的,它是多彩的。”

(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玩三棱镜这一种材料,发现了阳光的多彩。幼儿通过操作记录法,使这一问题在脑中变得更清晰,“那阳光到底有哪些颜色呢?”通过这一提问,自然过渡到第二环节。)

二、加深认识,寻找运用多种材料探索的方法。

1、介绍材料,引发探究欲望。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师出示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大记录表上贴上材料图片。

2、认识记录表。

(1)出示先前简单的记录表

师:“这张记录表和刚才的有什么不一样?”

(2)师介绍记录法。

师:“我们先选一种材料对着阳光看一看,再在这种材料后面的格子里用‘√’表示出你所看到的颜色。

(3)游戏:“你说我指”。

(幼儿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在这一下环节中,我利用前记录表和新记录表比较,让他们通过直观的对比,认识新记录表。另外这一环节我利用游戏解决了分层次记录这一难点,为下面的操作打好基础。)

3、自主探究活动。

(1)布置任务:

A、每个人选其中的两种材料玩一玩。

B、填写记录表。

(2)幼儿自由分组活动。

教师个别巡视。

(3)反馈活动结果。

师:“你用了什么材料?”

“你看到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上台边回答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请四位选择不同材料的幼儿)

同伴互相检查记录表。

4、验证展示记录表。

(在这一环节红,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但同时我又明确提出了要求:只能玩两种材料,这是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一下子要求幼儿操作四种材料,违背了幼儿的操作水平,选两种材料,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操作需求,而且在选材料中,当两个人发生碰撞,就需要协商解决,能力目标在这时得到了体现。同时,幼儿的操作水平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的巡视指导兼顾了这些幼儿,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在反馈展示环节中,我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自主回答展示记录表,通过同伴间的体验交流让他们验证自己的操作。)

总结延伸,区角玩一玩,巩固经验

总结1 

师:“太阳光到底有哪些颜色呢?”

请幼儿根据记录表总结:“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请、蓝、紫组成的。”

延伸:2 

把材料投放到区角,请幼儿玩一玩自己没有玩过的材料。

(衡量一次科学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的核心在与它的教育价值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而我的最后一环节也体现了这一点。另外区角活动在现代科学教育中起到了主流作用,一次活动只是一个科学旅程的开始,区角活动是它的延续与发展。)

关于“大班科学活动《彩色的阳光》”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纸》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活动的指导要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次科学活动正是遵循了这一要点,内容《神奇的纸》与材料“铅画纸”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进行提炼、深化,在层层递进的环节中,引导幼儿多次实践尝试,探究“怎样才能让纸站于桌上不倒?如何折叠才能在纸上放多块积木?最多能摆放几块?……”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动手动脑中探究问题、产生问题、再次尝试,就这样在探索、实践和游戏中幼儿的探究欲望增强了,亲身感受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

说活动重难点: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说活动目标: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操作与发现的乐趣。

(本人依据《纲要》中科学教案提出的目标要求,并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活动目标。)

说活动准备:方形铅画纸若干张、木头积木数小筐。

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延伸活动:

可以在探索区域中继续深入活动,不断在尝试中产生挑战数量并用“操作”去迎接挑战。

大班科学活动——溶解的秘密(说课稿)


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

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

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奇特的花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孩子们的眼里,大自然的花花草草是那样的漂亮神奇,没有善恶之分。孩子们生活的周围永远都有花草树木的陪伴:春天,公园里观赏各种各样开放的鲜花;夏天,在绿荫底下乘凉;秋天,一起捡落叶;冬天,给小树穿上棉袄……所以,孩子们喜欢花花草草,也愿意了解它们,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世界上的植物有很多种,而每一种植物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植物们在外形、生长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由于环境资源的破坏,有的植物繁殖过多,而有的植物又濒临灭绝……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植物世界之中蕴涵着多种多样的教育价值。

大班幼儿对植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幼儿已经初步认识了园内的各种花草树木,但是,幼儿的有关植物的知识和经验是零散的,需要教师给予孩子们归整和梳理,帮助孩子们形成一个有关植物的比较完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花花草草,热爱整个世界,热爱整个地球的美好情感。这才是一个完整儿童、完整人的基本素养。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探索、讨论等等,大胆表述对植物世界的认识,发现植物之间的不同,探讨植物的独特之处,了解植物世界和我们人类世界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激发幼儿热爱植物和保护植物的美好情感。

在《奇特的花草》这个活动中,我着重解说一下植物的自我保护。因为我认为,植物的自身保护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和它们各不相同的外形特征有着很大的关联。另外,如今对独生子女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植物的自我保护教学活动的开展恰恰可以激起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说活动目标

基于教材的综上特点,我从认知、情感、能力三方面来制定这次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知道植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

2、能把观察到的植物的信息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目标(1)(2)综合了认知和能力两方面的目标。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重点目标定位在认知和能力两方面。其中“知道植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能够对植物的各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进行分析分类,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3)是社会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幼儿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兴趣,同时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科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三、说活动准备

只有了解了幼儿原有的经验,才能提升幼儿的已有经验,所以以下两经验是这

次活动的成功开展的有力保障。

1、知识准备:

认识各种植物,对各种植物感兴趣,通过看书、看录象、问成人的途径对植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有所了解。

2、物质准备:

(1)、玫瑰花

(2)、录象:“植物的自我保护”

3、植物的图片、标记、白纸、笔

四、说教学方法

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调查问卷法、语言讨论法和游戏法

1、调查问卷法: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调查、分析、讨论和统计的方法获得各种植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调查分析,和同伴资源共享。

2、语言讨论法:在教学活动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对植物自我保护方法的分类时,我就引导幼儿对各自的调查分析进行讨论与分享,同时集体归纳植物的自我保护方法。

3、游戏法:通过“会保护自己的植物”的游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

五、说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对花草保护自己产生兴趣。

1、出示玫瑰,这是什么?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它有什么特征?

2、原来玫瑰的身上有刺,你知道这个刺是它用来做什么的吗?

3、小结:为了防止人们来采摘它,玫瑰的身上长满了刺,这个刺是它用来保护自己的。

(这一环节通过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导入课题,同时调动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共享调查问卷

玫瑰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能想办法保护自己,你们已经对其他植物的自我保护进行了调查,请你们拿出来和好朋友说一说。

(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展示并大胆表述自己的调查分析,和同伴资源共享。)

(三)、集体讨论分析,对有相同自我保护方法的花草进行分类

教师请个别小朋友对自己的调查进行大胆表述,同时对有相同自我保护方法的花草进行分类,边分类边出示标记和幼儿共同记录,共分为以下几种保护方法:

1、放臭气:烟草、水毒芹

2、身上有有毒物质:丝兰、龙舌兰

3、身上有刺:金银花、月季花、蔷薇花、玫瑰

4、拟态:圆石草、角石草

5、小结:植物们也很聪明,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依靠自己的气味,有的依靠自己身上长刺,还有的利用拟态来保护自己。这些植物真能干!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和幼儿对各自的调查分析表进行讨论与分享,同时集体归纳它们的相同。通过表述、操作分类、分析探讨、记录等方法,使重点得以突破,难点目标进一步解决。)

6、观看录象“植物的自我保护”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看并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调查分析。

(在此环节中,通过直观的录象观看,帮助幼儿验证自己的调查,充分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重难点目标也得以突破提升。)

(四)、巩固游戏:会保护自己的植物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会保护自己的植物”,当老师出示植物的保护方法的图示后,请你们找一找哪个植物用的是这个保护方法,然后学一学它保护自己的动作,看看谁找到的速度最快。

(利用游戏的形式,,进一步使幼儿通过竞争性的游戏,达到在玩中学的目的,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既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又使幼儿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五)、“我的自我保护”

植物们都想办法来保护自己,我们小朋友能不能为自己想象创造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在纸上画下来。

(此环节运用绘画这一表现方式,鼓励幼儿想象创造自我保护的方法,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最终使活动目标得以深化,并回归生活。)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说课稿


大班科学说课稿:有趣的影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影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但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不会在意到它的存在.只 要孩子一注意,他们就会对影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幼儿对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和兴趣,在《纲要》中科学目标提到“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 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我先从人的影子出发,逐步过渡到对物和物的影子的探索。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2、目标定位。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

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2)通过参与实践操作活动,感知影子的特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3)萌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性质是让幼儿探索事物的具体现象和获得科学

经验为主要目的,因此,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感知影子的有趣,主要是影子的形成”。难点是:“引导幼儿参与探索,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了解影子的特征,初步获得物与物的影子的关系”。

4、活动准备

1、白纸、手电、各种玩具等若干。在第二环节探索物体的特征用。

2、多功能教室开着幻灯机。为第一环节幼儿在光束前走过出现影子用。

3、找影子卡片难易两份。

4、粉笔若干,为活动延伸中画影子做的准备。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 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日感染孩子外,还采用适宜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 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 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环节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用手电与玩具做游戏的实验,引导幼儿将手电照射在玩具上,会产生什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我采用了环环相扣来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自由讨论——巩固练习——延伸活动

1、激发兴趣。(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带领幼儿从开着的幻灯机旁走过,出现自己的影子,让幼儿在前面做做不同的动作,感知影子的有趣,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回到位置上,提问: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影子)如果幼儿说不出就请

一幼儿再次上来演示,其他幼儿观察。向幼儿介绍这个黑黑的就是他的影子。再次提问: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请一幼儿走到另外一边,让幼儿看看墙上有没有影子,让幼儿进行对比,有了对比幼儿很快就会明白:有了光,物体挡住光才会产生影子。

由开着的幻灯机的光引出生活中的手电筒也会发出亮亮的光,从而让幼儿进行探索操作。由于手电筒在现在的孩子生活中很少用到,于是先让幼儿了解一下手电 也能发光的功能。“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手电打开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在墙上演示一下,出现亮的光。

2、自由探索。(10分钟)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

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材料,供幼儿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松氛围中,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让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这部分是从人影子过 渡到物体与物体的影子的探索,符合了幼儿的认知水平。但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是个难点,怎样突破呢?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幼儿 从观察影子的颜色、影子的形状来观察。

3、自由讨论(5分钟)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的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影子的经验进行整理。提 问:“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请个别有不同发现的幼儿来演示。总结出:原来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 由于材料投放在幼儿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避免了空洞性,

4、巩固练习。(5分钟)

进行找影子的练习,巩固幼儿对影子的认识。操作材料分成难易两份:一份是不同影子连线;另一份是在两种相似的影子中圈出与前面的图一模一样的影子,它可以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形态认知能力。

小动物要和影子做游戏,可是他们不知到自己的影子在哪里?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影子吗?讲解操作卡片做法。

5、延伸活动:绘画影子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有很多东西都能让物体产生影子。那我们一起到外面阳光下去找找,有没有影子呢?一起画一画影子。在这里为了让幼儿不受空间的限制, 选择很大的空间来画影子。幼儿可以选择玩具来画或与同伴合作来画自己的影子,这样培养了他们合作积极配合的精神。有了绘画比较,才能深层次的探索:“物体 的影子会随着光源的变化而变化。”

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我们的牙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们的牙齿》

一、说教材: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欲望。”保护牙齿是大班普通的科学内容,活动内容较为枯燥,于是我在教学形式上下了工夫。一是从幼儿熟悉的事例入手,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让幼儿亲身体验龋齿的形成原因以及了解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幼儿坚持早晚刷牙,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的目标。二是利用实验材料、图片、课件等多种操作材料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一活动特点,我设计了《我们的牙齿》这一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表面的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知道,幼儿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事物的需要更强烈。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因此,结合大班幼儿科学教育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观察了解牙齿的结构、数量和特点,愿意做龋齿检查和治疗。

2.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3.通过活动体验,切身体会到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利于健康成长,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带来的快乐与美德:能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表现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的意思。

三、说重难点:

根据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目标了解保护牙齿的常识,关注自己牙齿的健康,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作为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做了知识方面的准备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知识方面的准备:

1.知道本班幼儿保护牙齿的情况。创设保护牙齿宣传角。

物质方面的准备:

1.准备教育挂图《有用的牙齿》、

2.牙齿模型教具、苹果

五、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法、提问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利用观察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提问法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通过提问观察并回答,让孩子更方便的理解故事的内容。表演法让幼儿在通过学习对话的同时演绎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话,更容易的使幼儿理解不同形象的心理活动,方便孩子理解故事的发展情节以及故事的内容。

六、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表演法等。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察图片直接获得印象。表演法是幼儿在学习中理解故事形象的心理变化,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七、说教学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孩子的兴趣,小朋友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手掌珍贵似明珠,行动笨拙傻乎乎,样子像狗爱玩耍,下水上树有功夫。”这是什么动物呢?(小熊)一开始活动,我就让幼儿做他们非常熟悉且十分喜爱的游戏——猜谜语,把小熊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运用儿童语言编成谜语,唤起小熊在幼儿大脑中的印象,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因为幼儿对小熊比较熟悉,很快就能猜出来,因此大大地增强了自信心,感受到是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较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让幼儿带着问题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名字叫《小熊拔牙》。小熊为什么要拔牙呢?”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这时幼儿边听故事边看课件,来了解故事内容。听完后老师提问:故事的名称、故事中有谁?小熊为什么会牙疼呢?最后都有谁来帮助小熊拔牙齿呢?又发生了什么?有谁知道我们自己的牙齿是什么样子的?

(三)直观形象导人内容

展示牙齿的挂图或模型教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观察了解牙齿的形状、排列顺序,交流牙齿的分类名称,并点数同伴切牙、尖牙和磨牙的数量。

(人的一生总共有两副牙列,第一副牙列称为乳牙列,是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从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萌出完毕。自6-7岁至12-13岁,乳牙逐渐拖落而被恒牙所替代。恒牙是继乳牙脱落后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损伤而致脱落后再无牙替代。近代人第三磨牙有所退化趋势,故一般人恒牙数在28-32个之间。

(四)通过体验和观察来认识牙齿

1、请幼儿品尝苹果片并引导幼儿回答。

(1)你是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咬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呢?(门牙)门牙长在哪里?

(2)我们用了哪些牙齿把苹果嚼碎的?我们叫它什么牙?(磨牙)磨牙长在哪里?(请幼儿模仿吃鸡腿)

(3)我们怎样吃鸡腿?哪些牙齿把鸡腿撕下来的?我们叫它什么牙?(尖牙也叫犬牙)尖牙长在哪里?

(五)在游戏《猜猜我是谁》中,加深对牙齿的初步认识。

小朋友,猜猜我是谁,我住在嘴巴的中间,长得方方的(门牙):我长得尖尖的,住在门牙的两边(尖牙):我长得比较大,住在嘴巴的最后面(磨牙)。

(六)讨论与交流;

1.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介绍牙齿的作用及如何保护牙齿的课件。

教师提问:(1)牙齿有什么用处?(2)牙齿的敌人是谁?

2.牙齿的用处可真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白白的牙齿呢?(让幼儿思考讨论保护牙齿的方法,并模仿其动作。

(七)出示牙齿模型教具和牙刷,边念《刷牙歌》,边引导幼儿学习和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

活动延伸:

1、结合进餐活动,让幼儿体验怎样用牙吃肉、芹菜等难嚼的食物,不泡饭,养成正确使用牙齿进食的习惯,提醒幼儿饭后用清水漱口。

2、请家长参观保护牙齿宣传角,阅读保护牙齿的相关资料。督促幼儿每天早晚刷牙,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相信《大班科学活动 好玩的多米诺骨牌教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说课稿,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大班科学的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