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班赵雪男小朋友的生日,一大早,这个小小的新闻就在班里传开了,“赵雪男的妈妈说了,要在幼儿园给雪男过生日。”“是的,还要送个大大的蛋糕来呢。”“我要送赵雪男生日礼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高兴得手舞足蹈,还有那个小调皮石维旭,更是迫不及待了,不住的跑到老师的跟前问:“老师,雪男的妈妈怎么还不来呀?”在孩子们焦急的等待中总算把蛋糕给盼来了,孩子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老师们正准备给赵雪男筹划过生日的时候,张淑婷突然站起来说:“老师,让我们来吧,我们想自己给雪男过生日。”“老师,答应我们吧!”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看着孩子们自信的眼光,想想以前,孩子们过生日,从来不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老师怎么要求,孩子们就怎么做,何不放手让孩子去做呢,今天,孩子是小主人呀。我们应该听孩子们的。想到这,我笑眯眯的对孩子们说:“好吧,小朋友们肯定想给雪男过一个特别的有意义的生日,老师也来参加,好吗?”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开始准备了,有的搬凳子,有的给雪男化妆,有的准备生日礼物,有的当指挥,孩子们忙而不乱,我们被孩子们的这种氛围深深的吸引了,我们就是孩子们中的一员,听着小指挥的安排,正忙着有劲时候,传来了孩子们动听的歌声:“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只见孩子们把雪男围在中间,有的跳舞,有的唱歌,雪男就像一个小公主,被孩子们簇拥着,接着孩子们又给雪男送了自己准备的礼物,整个环节,都是按孩子的意愿准备的,他们成功了。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总把孩子攥在大人的手心里,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挥,自己去安排,自己去解决,自己去找答案,满足孩子们的欲望,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真的很棒的。
每天午睡起来,我们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孩子。
“老师,帮我穿穿衣服!”“老师,我的纽扣扣不上了!”“老师,给我系一系鞋带!”孩子的叫喊声总是把我们急的手忙脚乱,应接不暇,不给他们穿吧,望着一张张可怜兮兮的小脸,我还真不忍心,但是往深处一想,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本来就差,再这样下去,岂不更糟!怎么办呢?
这段时间的天气非常好,午睡起床后,孩子们仍像往常一样,围在我身边要我帮着做这做那的。
看着那一张张期待的小脸,我“狠”了“狠”心,和彭老师、张老师商量后,我们下了一个决定:“宝宝们,今天我们来个比赛,看谁最先穿好自己的衣服、裤子和鞋子,好吗?都是自己穿的宝宝,老师奖给他一个小星星。
”说着,彭老师还拿出了一整张“金光闪闪”的小星星。
不知是小星星起了诱惑,还是衣服穿少了,孩子们都投入到了比赛中。
过了一会儿,一些能力强的如:佳丽、俊豪小朋友已经穿好了,经过我的检查,穿得还蛮好,我当即给他们贴上了小星星;看见我的举动,其他没穿好的宝宝加快了动作,又过了一会儿,几个平时一直要我帮助穿衣服的孩子,竟然也穿“好”了,虽然他们有的衣服,把领子穿到屁股上了,裤子穿反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穿的,我一样鼓励了他们,给了他们奖品。
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仍拿着衣服坐在床沿上一言不发。
我知道,他们的确不会自己穿,于是,我帮这几个小朋友穿好了衣服。
事后,我仔细想想,其实穿衣服这些事情小朋友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平时主要是我们老师都包办代替了,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的依赖性越来越重,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差,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于是,吃好点心后,我和孩子们来了一次“深入”交流。
我提出:以后午睡起来,小朋友都要尽量自己穿衣服、裤子,看谁的自理能力最强,看谁的进步最大,就可以评上“明星宝宝”了。
孩子们都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
以后的起床,我兑现了我的话,每次起来,都尽量叫孩子们自己穿,有的能力强的小朋友自己穿好后,我还引导他们去帮助那些能力弱些的孩子,这在无形中也给了孩子更多交流的机会;少数几个能力实在弱些的孩子,我则耐心地一步一步教他们,指点他们;还不忘告诉他们要多练习练习,争取早日学会自己穿衣服、穿裤子。
每次看见孩子们或自己或在帮忙下终于全部穿好了衣服,穿好了裤子,看到一张张劳动后满脸通红,鼻尖上微微冒汗的小脸,我心里感到一阵欣慰。
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坚持这样做,虽然这可能有点烦,也会让我花更多的时间,但是,对孩子来说,让他们自己穿衣服、穿裤子,他们有了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我相信,慢慢地,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孩子们对自己也会更有信心。
从这件事中,我也悟出一个道理:凡事要敢放手,要敢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样做的效果总会让你“出乎意料!”
孩子刚升入大班的时候,为了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我要求孩子来园以后自己脱衣服,并且挂好衣服。在我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还是有好多的家长替孩子拖衣服挂衣服,上前说了好几次但这种现象还是有,现在都一个宝,家长心疼孩子可以理解,但是也不能老是替孩子做该孩子做的是啊!怎么改变这一现象呢,得想个法子才行。
于是我就把衣服架子拿到教室来放在桌子上,孩子们进教室在桌子上脱衣服,挂衣服,家长不许进教室,这样就杜绝家长包办孩子做事情的现象了,而且我还要求孩子回家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老让爸爸妈妈帮你做,还把表现好的孩子发到我们班的群里,让其他的家长也跟着学习,效果不错,现在孩子们都能自己穿脱衣服并且挂好,而且还能主动帮助其他的孩子,我们在锻炼孩子自理能力开了一个好头,同样也希望家长而坚持下去,孩子的事情然他自己做,学会放手。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靠老师一方面的培养就够了,还需要家长的配合,我们家园联合共同来培养宝贝们!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解决
我班的小朋友每天来园时,喜欢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玩具,孩子们喜欢在一起玩玩具,有的自己玩,有的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间长了,孩子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的时候,一定得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
明明小朋友一向都十分爱惜属于自己的东西,玩具带到幼儿园里,自己不玩的时候总是很小心地把它放在玩具柜里,可是别人的玩具有时候也很好玩的,于是他就藏好自己的玩具,不客气地拿别人的玩具玩。如果别的小朋友要拿回但他却还没有玩够,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再给我玩一会儿吧,不要这么小气,老师说有好玩的玩具要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如果小朋友真的大方还好,要是碰上真的“小气”的,那就要发生纠纷了。我却装作没看见这一现象,我想尽量让小朋友通过的规则发挥作用,让孩子的行为得到自然的后果。后来,明明发现每次在争抢玩具时自己都是失败者,因为别的小朋友都会站在另一个小朋友的身边说:“明明是个小气鬼,我们不要跟他玩。”于是,每当他要玩别人玩具的时候,大家都会马上把玩具抢回去,抱在怀里,不肯给他,他觉得很委屈,就到我这里来倾诉:“老师,他们不和我玩。“是吗?那为什么呢?”明明嘟着嘴巴:“我也不知道。”我假装想了想说:“我知道了,我给你想个好办法,下次你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先要跟别人商量,商量好了,别人就会跟你玩了。这个办法一定有用,不信你试试。”后来,明明在想玩别人玩具的时候,会事先询问:“让我玩一会好吗?”碰到爽快的,就给了,碰到不爽快的或讲条件的“我们交换玩”,这时,他有时会犹豫,考虑半天,在玩别人的玩具时,老惦记着自己的玩具,赶快又换了回来。渐渐的明明也能把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了。
在传统教育玩玩具的做法是:小朋友要学会谦让,老师往往回说“你们俩一起玩吧”或者“先让他玩,玩好了他会换给你的”。这些要求和劝告虽然常常能够奏效,但久而久之,活动室里发生了问题,就会找老师投诉,要求处理。其实,小朋友在交往中出现争执,让他们自己来解决,当时机不成熟,孩子没有内在迫切需要的时候,老师不出面。孩子自私,藏自己的玩具,“不合法”地玩别人的玩具,可让他满足一下自己一时的欲望,教师不必干预,也不指责,让他来尝尝自己的行为带来的苦果,让孩子自己碰壁、自己回头。陈鹤琴说过:“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孩子自己能够想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想,要让孩子自己根据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去慢慢认识他自己的行为同他自己经受的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要坚持奉行“让孩子自己解决”的教育原则。
为了丰富幼儿的课间活动,让孩子在空余时间有事可做,我们鼓励孩子从家里自带一些小玩具到幼儿园来玩。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想以此培养孩子合作、谦让、互助的精神。因此,在孩子带来玩具时,我们都是极力引导孩子相互交换着玩。就这样,我们的自带玩具活动开展了两个多月,原本认为非常适合孩子的活动,可现在带的孩子却是越来越少,带的玩具越来越小。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起来。
午饭过后,孩子们都围坐在一起,一些孩子拿出了自己的玩具,起劲地摆弄着。这时,几个没有带玩具的孩子走过来要求加入,因为玩具比较小,没有共同玩的空间,于是遭到了拒绝。立刻,其中的一个孩子嚷了起来:“你不谦让,老师说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我告诉老师。”几个孩子转身就朝我走来,七嘴八舌地诉说着。总是在倾诉自己的理由,诉说别的孩子的自私、不团结。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正想按照惯例叫那几个有玩具的孩子把玩具拿出来分享,突然一个念头闪过,于是我说“今天是星期四,是我们的玩具自己玩日。今天,如剽尔不想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分享的,就自己做主,自己的玩具自己玩。”立刻,这几个孩子傻了眼,原本以为我会支持他们来分享别人的玩具,这时不知该做什么好了。我从教室里拿出一些小玩具、书本,分给没有玩具的孩子,但这些的吸引力明显没有那些新鲜的自带玩具强。
下午孩子游戏时间,我特意找了一些天天带玩具来的孩子谈心。“你为什么不愿意把玩具借给别人玩一会呢?”孩子们给我的回答让我惊讶:“我就一个,给了他们我玩什么呢?”“他天天都不带,都来要我的,我不喜欢给他玩了。”“××上次把我的玩具都弄坏了,我妈妈说不许给别人玩了……”孩子们的理由都很充分,让我找不出什么理由来反驳。这也让我联想到“带玩具的孩子越来越少,带的玩具越来越小”这一现象,是不是也和这有关呢。于是,我特意留心了一下那些不带玩具的孩子,真的有一部分是很少甚至是从来没带过玩具来。我悄·哨地问了其中的两个孩子,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哑口无言。“我们家的玩具带来要弄坏的,我妈妈说玩玩人家的也是一样的。”“我不想给人家玩,所以我就不带了。”
孩子的话,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反思。在平时,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知道谦让,有好东西要分享。但却往往忽视了责任、天性方面的考虑。自我为中心是3—6岁孩子的年龄特征,当他只有一个玩具的时候,我们以“谦让”、“分享”的大帽子扣在他们头上,为了得到老师、同伴的肯定,孩子不得不忍痛“分享”自己的玩具。久而久之,为了不“忍痛”,干脆就不带了。而不带的孩子更可以向带玩具的孩子“分享”不同的玩具,这更让一些孩子的责任心越来越淡,带的人越来越少。同伴问的分享,有时难免会造成一些玩具的损坏,于是更让一些家长、孩子不满,就难怪带来的玩具会越来越小了。
于是,在以后的自带玩具玩的活动中,我不再极力鼓励孩子来分享,而是让孩子自己作主,选择是否要分享,和谁分享。并且将星期四定为“玩具自己玩日”,所有带玩具的孩子之间可以交换,不带的孩子由老师提供一些图书和小玩具。这样既给孩子相互交流、分享的空间,也给孩子自己作主的机会,更给孩子提高责任心的空间。
很快就要吃饭了,孩子们都在那里说话。想起我们班的孩子有些腼腆,要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我提议让小朋友们来为大家唱歌、讲故事、数数等等的形式让幼儿参与。一开始,孩子们都很拘谨,后来,慢慢形成了一种定式,孩子们也就习惯了,并且都抢着要到前面来展示,一些活泼的孩子都开始踊跃参与。但也有腼腆的孩子。丹丹就是个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并且来到我班时间不长,对老师的要求和班里的一些常规还不太悉。丹丹,你来试试好吗?我试着问她,没抱太大的希望。她手中一边玩着衣角,一边胆怯的走了上来,实在是让我没有想到。丹丹给大家表演了一个手指游戏,真的是棒极了!丹丹,如果你的声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我们再来试试?丹丹又说了一边,这次声音明显大了许多。我又引导小朋友集体对她进行了鼓励,丹丹笑得合不拢嘴。其他的幼儿现在也争先恐后的要参加。当孩子都轮完一轮,我们也开饭了。孩子们吃饭的时候脸上也挂着笑容。现在,我们把饭前的空余时间留给孩子们,成为孩子们自己展现自己的机会。孩子们现在能大胆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也能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应多给孩子这样的空间,让孩子们有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进了班级,自由的选择活动区玩,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玩小车,有的玩积木,有的涂涂画画等,室里自由游戏秩序井然。看见时钟指向了八点十分,我想到该组织孩子们去户外了。于是照例放一段音乐,示意大家整理。许多孩子们听见音乐声便自觉地收起手里的玩具材料。整理得快的就已经坐在小椅子上等候出发,整理得慢的正在加快速度。我发现有好几个孩子似乎并不在乎音乐的提示,全然不顾周围的同伴一个个整理,他们还在忙碌自己的游戏。我冲着那几个孩子说道:“快点过来,我们要走了。”说完用严厉的眼神注视那几个孩子。只见他们拽着手中的物品极不情愿放回,一副很不心甘的样子。我有点生气,走过去,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搭一座象房屋的样子;另两个孩子的手里还拿着橡皮泥没有放回去。难怪他们不愿意整理,原来还想继续他们的游戏,不舍得离开。
如果我在这时候强制中断他们没有完成的,那么他们会怎么想?心情会不会因此不悦?以后对该活动还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兴趣呢?孩子的要求合理吗?规则是为自己方便,还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当设定的班级常规和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是该服从规定还是满足需要呢?常规是社会的客观存在,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逐步认识、理解和遵守常规是必要的。常规对秩序感的建立及保障园教育的顺利进行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园《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要关注的主体意识和初步的社会意识的孕育,为学会生活、学会探究、学会表达提供灵活多样的课程及其空间。同时,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发展变化和个体差异,有效地实现目标。所以,我让还没完成游戏的幼儿让他们玩好后再出来户外活动,两个孩子开心的继续进行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两个孩子收好了玩具,蹦蹦跳跳的出来和大家一起户外活动了,他们的脸上露着满足的笑容。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