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两代人的早教分歧

05-29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0两代人的早教分歧”,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早教中,祖辈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矛盾日益严重。教研会上,老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对话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仅靠亲手活动显然是发现、解决不了的。为此,我们设置了一个具有家园共育特色的开放性的亲手课程体系。

说出来

第—步开设家长聊天室。开始,我们让两代人在一起,就“孩子发脾气时怎样处理”、“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您是与孩子父母态度一致,还是迁就孩子”等各自发表议论。结果,祖辈们说要先听父母们说,而父母们说应该多听祖辈的意见。最后,谁都不愿意说,任老师怎么动员都没人开口。这时,有位父亲提议,分开讨论可能效果会好一些。于是,我们采纳了建议,把每月第二周设为祖辈聊天时间,第三周设为父亲聊天时间。(父亲来亲子中心的比较少,所以我们特意定名为“父亲聊天室”,事实上,母亲也都来参加。)

还是同样的讨论题目,在祖辈聊天时间里,老人们讲了很多。比如扬扬奶奶讲的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就很典型,“有一次我们大人在一起玩,孩子在另一屋玩。孩子想参加,父母又不让。孩子就说要小便,因为到厕所就可以看到大人。这样反复了几次,父亲发现孩子根本没有尿,于是父亲说孩子撒慌,打了孩子。我认为父亲没有真正了解孩子想做什么,可我们又不能当着我孙子的面教育儿子,于是就采取了当时回避问题、事后沟通的办法。”

而父母们在单独的聊天时间里也承认,大多数时候都不与祖辈就教育问题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小心翼翼地去和祖辈谈一些教育观点。但恰恰由于不是就问题直接沟通,两代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逐渐加深,时间一长就各做各的。比如,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祖辈们的态度就是慢慢来,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而父亲们就比较急,希望孩子马上自己吃饭,围绕着“吃饭”就产生了矛盾。

教师不论在祖辈聊天还是父母聊天时,都会在最后提供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告诉父亲们尽量耐心观察,尝试用孩子的语言去教育孩子,这样的方式老人容易接受;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饭的事实,也会说服祖辈逐渐接受早期教育的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祖辈们会感到自己耐心细致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小辈的认可,两代人的关系就很融洽。

聊天室中,老人教育老人,父母教育父母,一方面有效实现了家庭教育经验的分享,同时也使教师寻找到了两代人在教育中的矛盾根源——尽管双方都想把孩子教育好,但教育方法上有分歧。根据问题,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育策略,让彼此看到对方教育方式的有效性,以达到首先能肯定对方教育优势、逐步认识自己不足而改之的效果。分页标题

做中学

第二步

,开展家庭节日函授活动。活动本意是提醒家长有效利用家庭废旧材料自制玩具。但在活动中,两代人通过一起讨论如何寻找材料、如何制作以及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沟通了、交流了,看到了各自的教育优势。

比如,一位爷爷在展示活动中告诉大家一个制作不倒翁的小窍门,沙土与糖水就能产生不倒翁。一位奶奶告诉大家,孩子妈妈教孩子制作了一把椅子,而且还让孩子送给奶奶,培养孩子从小懂得关心他人的意识。而一位爸爸告诉大家,用完的水彩笔可以制作小飞机,这使祖辈看到了父亲们对废旧材料也有着许多好的想法。简单的自制玩具活动使两代人发生了有效的沟通。活动本身也让祖辈们了解到,让孩子自己动手才能体验、认识材料的质地与用途;孩子的穿衣、吃饭等生活常规方面,也应该尽可能培养独立意识。

我们还设置了有利于两代人各自发挥优势的课程单元。比如在运动体验心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解读两代人的育儿冲突


两代人经常会在哪些方面产生矛盾?

当两代人的育儿观念产生冲突时,您是如何处理的?

您是否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让矛盾各方都满意?

一方在养育孩子方面有很多传统经验,另一方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比较认可现代的育儿理念。在抚养教育第三代的问题上,祖父母辈和父母辈经常会在很多观念以及细节上意见不统一,有时甚至会有相当大的矛盾。

★教育冲突

送入园PK待在家

宇轩妈妈(私企文员,孩子3岁半):我的孩子出生时,婆婆自告奋勇来给我们带孩子,对孙子亲得很,但是毕竟上了年纪,体力有限,她很少带孩子出去玩。虽然我一有空就带孩子出去,但是工作忙。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邻居和朋友们都说:满三周岁就把他送到幼儿园吧。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可以使他活泼一些,也能学习与人交往和相处。可是我婆婆坚决不同意。她说:咱小虎心太善,身体又弱,到幼儿园肯定受欺负。

点评:让婆婆看看幼儿园的孩子是多么开心和快乐地成长吧。眼见为实,她就会知道孩子们在集体中生活是会获得更多开心的。

大方PK小气

佐佐妈妈(小学老师,孩子5岁):在教育的问题上,我是比较注意从小培养的,但是婆婆有点爱贪小便宜,比如说在幼儿园玩,老师给小朋友吃饼干,儿子也要,她就不注意细节,让儿子自己拿。我每次带儿子出门,都要带个小包,里面装点零食,还有我觉得小孩子喜欢吃是正常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大人的态度。婆婆比较节约,儿子吃了人家的,等儿子自己有食物的时候,她也不让儿子分给别的小朋友吃。

点评:过度节约就是小气啦,如果不好意思和婆婆开口说,那就让老师做个中间人,多对婆婆进行几次“教育”吧。

早教PK放养

贵进妈妈(警察,孩子3岁):老人常说:“你们小时候不也这么带大的吗?”我主张早给孩子认知实物,多与孩子交谈,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老人家经常在一边窃笑,认为我煞有介事,对孩子说大人话,认为孩子听不懂;我主张多给孩子选择和决定的权利,经常与孩子商量达成协议,共同决定做某件事情,老人认为我是多此一举,惯孩子……

点评:让老公勇敢一些,把当年的生活环境和现在的飞速变化做个对比,让老人家们意识到生活是每天变化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生活冲突

当面PK避开

黄老师(海珠区某幼儿园):我们班有个孩子,他的爷爷在家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抽烟,妈妈不好意思去说老人家,让爸爸去,但是爸爸觉得这没什么,他小时候就是这么长大的。最后妈妈就让孩子对爷爷说,“爷爷,你经常抽烟对身体不好,而且你抽烟把身体抽坏了,就不能带我出去玩了,还要住医院,生病打针很疼的”。说了一次后,他的爷爷抽烟的时候就开始避开孩子了。

点评:这种做法还不错,既能让老人感受到孩子对他的爱,又能起到避免吸二手烟和两代人的正面冲突。

喂母乳PK喂奶粉

雅宣妈妈(百货公司管理人员,孩子4岁半):我的那个婆婆呀,简直固执得没有办法说她,而且花样还特别多,我女儿刚出生时,她不让吃母乳,非说奶粉好。当时是七月份,特别热,每次我要给女儿喝水时她就不同意,说是饿了要喝奶粉,不过我也没听她的。后来又不给女儿用奶瓶,非要用勺子喂水喝,说这样不会给她养成叼奶嘴的习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点评:哭笑不得之余还是要反思下生活方面的不同,孩子还小,若不及时纠正,长大之后有负面影响可就后悔莫及了。

答应PK拒绝

石妈妈(公司职员,孩子三岁):我觉得现在老人带孩子都会有宠孩子的行为,去超市,孩子要吃什么,老人都给买。我知道老人也是爱孩子,并无过错,只是有时方法不对。主要看我们家长怎么去和老人们沟通了,比如上街之前,就和孩子说好,今天我们去什么地方,不买东西,要是买东西,只能买几样之内,不能耍赖,不能说话不算数。我们和老人也要商量好,孩子在外面只是好奇,看到什么都想拥有,但是买回来也就是三分钟热度,所以不要总是答应孩子的要求。

点评:就算经济允许,买一些孩子只是一时好奇的东西也是不好的,妈妈要抓住奶奶的爱心,和平商量后,与孩子约法三章,制定家规来克制这种行为。

★祖辈育儿三大优势

从以上两大冲突结果来看,似乎尽是祖辈的不是,其实未必如此!

尽管祖辈的育儿观有些陈旧,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和您共同的,都是爱孩子的。所以年轻的父母,请不要轻易否定祖辈的育孙工作,在发生育儿冲突时,要退而三思,看看祖辈育儿的这三大优势,再心平气和跟老人好好沟通吧。

经验优势

老年人在养育自己孩子的全过程中,处理过许多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亲眼目睹并参与了一个或几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的全过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积累了丰富的育儿经验。可能有些经验已经过时,但在孩子健康方面、做人道德方面,祖辈的经验教训仍有作用。

耐心优势

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需要耐心的工作。而年轻的父母正处在火气旺盛的青壮年期,加之平时工作压力大,普遍患有“耐心缺乏症”。而祖辈家长经历了人事的纷繁,步入了晚年,生活安定,心气平和,他们有更多的耐心给孙辈讲道理。

时间优势

大多年轻父母都是双职工,早出晚归。而祖辈大多退休了,时间充裕。许多祖辈觉得自己年轻时忙于工作,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儿女,愿意将过去的这份遗憾弥补到孙辈身上。事实上,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祖辈重新体验了生命的趣味,生活重新又丰富起来。

★专家点评

两代人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对待很多问题往往不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隔代教育,父辈要做到:

1.尊重理解父母

不管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采取了怎样的育儿方式,其出发点总是好的,要尊重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从这一点出发,怀揣着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所有的矛盾便有了得以调和的出发点。

2.发挥各自优势

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作为爸爸妈妈要注意发现祖辈不同的性格特点,作为引导。比如,爷爷可能很幽默、会很多传统的小游戏,奶奶可能很有爱心,外公可能很严肃等等,在隔代教育中,要发挥祖辈和父辈对孩子不同的教育功能。如果祖辈以前是做教师等行业,他们的教育理念应该和父辈们差距较小,所以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来教养孩子。

3.大胆地商议

在教养问题上如果出现了分歧,那么开诚布公地商量是最好的方法,免得老人觉得在家里没什么地位、是儿女给他的下马威等。

★编者建议

祖辈:当好配角

祖辈要摆正心态,孩子的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自己是起辅助作用的。另外,教育也是科学,是与时俱进的,不要太固执己见,要虚心听取年轻一辈的意见。

父辈:理解+策略

祖辈在抚育孙辈时,最容易出现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和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的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年轻一辈家长应当有策略地应对:

1.不公开指责

不要在孩子面前互指对方的不对,这样容易让孩子不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或者让孩子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想法,以后谁的话也不听。

2.好好沟通

我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可以和父母好好沟通,不要一看自己看不惯的事就冲老人使脸色,说出难听的话,这样谁都下不来台,老人也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就更加难处了,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3.迂回战术

如果遇到那种特别固执的老人,可以默不作声,先把孩子从老人身边带开,尽量让孩子和老人单独处得时间减少,管教孩子时不要在老人的面前,过后让老人的子女好好和老人说(媳妇不要和公婆直接冲突,女婿不要和丈人直接冲突)。

4.亲历亲为

还有一点最好别把孩子寄养在父母那儿(只是指大多数情况下),有时间就尽量自己带!

避免两代人育儿冲突的10大兵法,和谐养娃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年轻父母往往趋于理性,着眼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智力开发等;而老人,是趋于感性的,他们疼爱孙辈,往往愿意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没太理会这些做法对孩子是不是弊大于利。因此,隔代育儿的矛盾自然是一出接一出。 很多妈妈为此深感烦恼。别急,我们奉上10招儿经过实践证明的、颇有成效的“兵法”。

私聊

当我们和老人产生矛盾后,首先要注意找准“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与爷爷、奶奶沟通,那就请爸爸出马;如果是与姥姥、姥爷沟通,就请妈妈出马。而且,不要把问题搬上台面,一定要找没人的场合私聊。这样,即使老人意识到确实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诚以对。此外,在沟通之初,年轻父母要尽量先表达对老人的感谢和关爱,再慢慢切入正题。

【兵法运用】

洋洋1岁多了,正是一刻也闲不住的时候。奶奶怕孙子在屋子里跑会磕到,就不许孩子到处跑,只允许孩子坐着玩。这样的过度保护当然对孩子不利,于是爸爸上阵,他先是肯定老人为此事没少费心,特别辛苦,然后说明了限制孩子的活动对孩子各方面发展都不好的弊端,并和母亲一起找到了一些实用的解决办法,比如给家具的棱角装上安全角,把家重新收拾了一遍,排除安全隐患等等。

说事实

当发现老人对孩子有溺爱现象或不妥当的教育方法时,我们要顾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从侧面提醒,说话只说事实,而不带批评或任何让老人马上改变自己做法的要求。切不可当众驳斥老人,那样只会伤了老人的心,还让矛盾更加恶化。

【兵法运用】

关于给孩子穿多穿少这件事,溪溪妈和公婆常有矛盾。妈妈说不要给孩子穿太多,可老人总怕孩子冷,怎么着也说不通。后来溪溪妈换了种方式,只要她觉得孩子穿得多了,就会摸摸孩子身上和后背上的汗,然后也让婆婆来摸摸,问她要不要给孩子换衣服。但是除此之外,她就什么也不说了。过了一阵,她发现婆婆也开始在早晚给孩子穿得多一些,而中午就给换成薄的。用事实说话的方式见效了。

找对理由

在养育上和老人产生分歧时,不要在问题表面争论不休。如果有科学依据,不妨将反驳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础上。这样既体现了对老人尊重,又容易让老人接受建议。毕竟,所有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愿意孩子越来越好的。坚信这一点,你的理由如果有根有据,老人一定也愿意改变自己的做法。

【兵法运用】

天天妈妈发现,婆婆把自己给孩子买的很多贵一些的玩具都藏了起来,只让她玩小时的那些不值钱的旧玩具。奶奶的理由是,想等小家伙会好好玩了再给她玩,现在她的手不稳,一不留神就把玩具摔坏了,而且有时候还故意摔打或拆卸它们。面对老人如此的“好心”,妈妈哭笑不得,于是她这样引导婆婆:“我给孩子买的玩具都是专门针对她现在这个年龄段的,有时候即使她摔打或拆卸玩具也没什么不好,既能锻炼动手能力,还能促进智力发育。如果现在不让她玩,她会比别的小朋友在智力开发上落后很多。”奶奶当然不希望孙女比别人差,于是赶紧把玩具都找了出来。

把握时机

教育孩子讲契机,说服老人也要讲时机。如果对方此时心情愉悦,或是正好碰上孩子出现这个问题,建议和意见易于被老人接受;如果气氛、场合不对,说服则易遭遇“反击”,最终问题没有解决,还导致不欢而散。

【兵法运用】

依依3岁了,有些胆小,平时见了邻居、亲戚也不怎么打招呼。爷爷觉得孩子没礼貌,为这事说过孩子好几次。而妈妈觉得小孩子不能“贴标签”,应该及时鼓励和正向强化。

有一次,爷爷的一位老朋友来家里做客,两人多年不见,相聊甚欢。依依在熟悉了客人和现场气氛后,主动走过去问了声“爷爷好”,还给客人递上了水果,爷爷觉得格外有面子。等送走客人后,依依妈赶紧把自己的想法和公公沟通了一番,希望他以后不要强迫孩子,给孩子一个熟悉陌生环境的时间后再和人打招呼,效果会更好。爷爷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曲线救国

和老人在养育中发生重大分歧时,万不可针锋相对,否则问题解决不了,大家的关系还会恶化。试试这招——曲线救国,即借别人的嘴说你想说的话。

【兵法运用】

●请亲友帮忙 古语讲“三人成虎”,因此,当老人对某个科学教育理念或方法拒不接受时,不妨发动亲朋好友联合向他“灌输”。当然,这不是声讨,可以请亲友(最好是老人平时就比较认可的人)在和老人闲聊的时候,比较含蓄地说出此意。

●请老师帮忙 哪个老人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得到老师的喜爱?所以,当老师就孩子问题提出请家长配合时,老人一般都会很用心。那就不妨拜托老师在老人接送孩子时,和他沟通教育中的问题。

●请专家帮忙 当下媒体中专家讲育儿知识和方法的节目很多,可请老人一起看。专家的指导更有说服力,便于老人接受。如果节目内容正好跟自家的矛盾相同,也不妨让老人自己看,给他反思的空间。这也是一种不“揭短”的做法,给老人留足面子。凡事给对方台阶,大事才能化小。

老幼兼顾

年轻父母想说服老人时,往往站在对孩子好的角度去说,比如:“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但这样的说法容易让老人产生逆反心理:难道我是故意对孩子不好吗?因此,在和老人讨论养育问题时,不妨老幼兼顾,既为孩子考虑,又为老人着想。多站在老人角度上想问题,也许事情更容易解决。如果遇到强势的老人,你可能无法说服他,他也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误,那么就不妨以柔克刚,让老人体会到因为自己的让步而使你不再为难,他们会很有成就感。

【兵法运用】

彤彤2岁多了,每次吃饭还都是奶奶追着喂,这让妈妈十分烦恼。有一次,奶奶在追喂中不小心磕了自己的脚。彤彤妈知道后跟婆婆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 “妈,您年纪大了,这样满屋子追着彤彤跑是很累的,万一磕着碰着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而且,您每次喂完她自己也吃不好饭,时间长了胃该坏了。咱们还是锻炼孩子自己吃吧?!”彤彤妈的话让婆婆听了很受用,她开始和儿媳妇一起琢磨起了让孩子对吃饭感兴趣的点子。

转移引导对象

有很多事,矛盾的焦点并不在老人身上,也许只是导火索由老人引发。那么就要冷静一下,掐断导火索,回过头去找真正的矛盾焦点。

【兵法运用】

●爸爸版 欢欢爸是个超级球迷,这个周日上午又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欢欢跑来找爸爸玩,爸爸心不在焉,没看好孩子,欢欢一下子碰到了桌子上。两个母亲闻讯赶来,婆婆见此情景,反而说教起了媳妇:“你就不应该让他看着。”欢欢妈甚是委屈,但是她什么也没跟婆婆争执,而是决定转战“地下”,私下和老公沟通,让他知道当爸爸的责任。

●孩子版 乐乐要喝水,奶奶赶紧给倒上,并叮嘱她:“现在还烫,你别碰,一会儿奶奶喂你。”妈妈不愿意孩子这么被溺爱,四体不勤。于是她绕过婆婆这样引导孩子:“宝宝,杯子在桌子上,热水要凉一会儿才能喝,你可以用手指轻轻地碰杯子外面试试烫不烫,过一会儿再尝一小口。正好,妈妈也口渴了,我也倒了一杯,一会儿咱俩一起试。”

常谈心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大家因某种缘分走到了一起,那么生活中的大情小事就应该相互体谅和关怀。平时多与老人交流,不要总说孩子的事,多多沟通生活中其他的事也能加深彼此的感情,利于在双方有矛盾时相互理解和宽容。

【兵法运用】

小美妈妈每天回家,都要和婆婆一起聊会儿天,说些家长里短的事,报纸上和电视上看到的新闻,小区邻居的家庭琐事。其实小美妈妈是个电脑工程师,对这些话题并没有多大兴趣,但她会认真倾听婆婆的讲述,还要夸张地回应。因此,小美妈妈和婆婆的关系特别融洽。这虽然表面上看似与育儿无关,但若与婆媳聊得来,很多育儿问题也就容易说通了。

善意的谎言

很多矛盾,有时候只需一个玩笑、一个善意的谎言就能轻松解决。尤其是对于物质上的矛盾,不少老人都是一路节俭过来的,当看到为孩子花费过高时,会觉得不值。此时不妨来个善意的谎言,使其安心。比如,给孩子用稍贵些但是品质高的用品时,不妨跟老人把价格说得便宜一些,或者尽量说是打折、特价、单位发的、朋友送的等等。

【兵法运用】

小雨爸妈平时都特别忙,只有周末花“重金”带孩子去上上亲子课,好让亲子时间的含金量更高一些。但同去的姥姥打听到了亲子课的收费标准之后,就唠叨不断。小雨爸爸意识到了这点后,一是有意识地让老人看到孩子上亲子课后的进步,同时告诉她,这是自己的一个朋友开的,只是象征性地收他们些钱。姥姥也就不再那么计较了。

冷处理

对于老人在育儿上的一些错误做法或说教,有时候不必争个面红耳赤,冷处理反而效果更好。年轻父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对老人的指责、不满权当没听见就好了。不过,适当的时候,撒撒娇,表示自己很无奈什么的,老人的气也就消了。

【兵法运用】

佳佳2岁,开始在家里翻箱倒柜。奶奶看孩子把抽屉里的东西翻得到处都是,很是头疼,总是指责妈妈惯孩子,什么也不管。而佳佳妈妈其实早有应对,她已经把重要的抽屉都上了安全锁,佳佳能拉开的抽屉里面的不是纱巾、衣服,就是一些对孩子没有伤害、又好收拾的物品。妈妈觉得这会儿正是孩子好奇心强、想探索的时候,不必强行管制孩子。但对于婆婆的抱怨,她既不生气也不回嘴。婆婆唠叨一通,也就作罢了。

在养育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当老人执意坚持自己的观点或做法,而这种做法又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时,年轻父母则不妨做点让步;如果是原则性问题,那么在坚持己见的同时,也要讲求沟通方式,不要“硬碰硬”,更不要得理不让人。老人帮我们带孩子,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帮助,应该尽量让他们感到宽心、肯定和安慰。

宝宝早教


宝宝早教

教孩读儿歌唱儿歌的好方法

我认为孩子读儿歌,唱儿歌比较好的方法是平时自己编一些儿歌跟生活密切相关的。还有从买来的书上记住一些好的儿歌,到有场景的地方说给孩子听,那样一遍两遍孩子就会了。两岁的时候我家宝宝让我编地球仪的儿歌,我家有个小地球仪,她就让我编,我说编不来,她说她编“地球仪,圆溜溜”就是她最早编的儿歌。我也经常给她编生活中的常遇到的生活儿歌。胡萝卜(胡萝卜,红又长,胡萝卜素里面藏,天天吃点胡萝卜,身体长得很健康),不踩草(小草向你微微笑,亲你走路绕一绕,小草向你挥挥手,请你阳光道上走)这样孩子喜欢喜欢吃胡萝卜,不踩草,还有很多了儿歌,在这就不跟亲们一一说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早教]让孩子跟自己比,不要总跟别的孩子比

很多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的短处跟别人的孩子长处比,那样比,自己也越比自己和孩子心里不舒服,也起不到进步的作用。

我听周专家说孩子是“信出来、敬出来的”,孩子感觉你信任他,他也会信任你。有不少人认为孩子是夸出来的,就不停的夸孩子,夸孩子没错,但也要适度,免得孩子骄傲任性,听不仅半句批评的话语。我是很少说孩子‘真棒’的,(真棒一定是很让我吃惊的表现)一个月可能就那么一两次,说得最多的是‘不错’。

有条件的父母把孩子读的东西录下来,让他跟自己比,我家宝宝,三岁以前很喜欢跟自己比读儿歌、猜谜语、读唐诗、拼图,她在跟自己比的过程中反复的把读过的东西复习,时间长了,她就认识那些字了,识字以后,她想了解书上的东西就有读书的欲望。

[早教]三岁前要语言教育

这几天睡觉前,当我背三字经哄宝宝睡觉时,我突然发现宝宝能跟着我的节拍背诵三字经中的几句,真是又喜又惊。要知道宝宝还没满20个月呢。回想自己平时所做,我得出一个结论:语言功能开发的越早越好。在宝宝还不会说话前,每天睡觉时,我总是要不背唐诗给他听要不背三字经给他听。看来这一做法是真确的。我将继续下去。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也试试!

[早教]识字的好方法

经常碰都不少父母经常会问我:“你们家孩子怎么那么小就认识那么多字(我家宝宝在超市读书从今年8月份开始就自己读书了,我初步估计她可能认识2000多字)?我就跟他们说:“我经常给孩子读儿歌,读唐诗,猜谜语,读故事。”孩子先是看画面能读我读过的内容,当孩子看着画面能读以后,我每次给孩子读书的时候我就指着字读,两三个月后,宝宝也像我一样指着字读书。在三个月我家宝宝就能独自读书了,那是她三周岁半还差一个月。两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爱组词。每天‘逮’到一个字就组词,看到街上的广告更是一张广告也不放过,每张都要读上一遍才罢休。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带孩子读书的时候,孩子也得跟着自己读。我自己认为:孩子跟我读不跟我读效果是一样的,孩子玩着的时候也是在听着我读。譬如我都唐诗(有72首的一本),那时孩子两周岁差一个月,每天晚上睡觉前我给孩子读上一遍,可能才读十几首孩子就睡着了,但一般情况下我会读完,一星期后,宝宝愿意看着我读,第三星期她跟我一起读,第四星期她自己读(当然那是宝宝不识字,我估计宝宝是根据画面而读)。

教孩子儿歌、猜谜语的时候,很多儿歌、谜语都是有场景的地方说给孩子听。有的儿歌谜语是自己看景而编的,有的是买回来的书上自己先记住,孩子先把那些东西会背,在有场景的地方说给孩子听,一两遍孩子记住了,回来看着画面再读。教孩子读的东西,很多都是自己先读先背。

当然故事我讲得少读得多,经常读故事给孩子,孩子也喜欢看着我给她读故事。带着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在给她度过的故事,洗手、洗脸、洗脚、刷牙时多数给她讲一些关于讲卫生的故事。我带她读过的故事字数有100多万字。谜语300多首,儿歌300多首(宝宝22个月时,她能背200多首,我家宝宝说话比较早14个月的时候说话就比较清楚了,只是‘花’经常说成‘哈’,‘瓜’说成‘嘎’),唐诗去年底能背120多首。

早教]让宝宝早学会看书及背书

我家宝宝今天刚好二周岁一个月,每次一出去别人都问:你家宝宝是不是三岁多了?我笑笑说:没有,才两岁.我家宝宝不但个子长得高,而且在说话/做事方面都觉得比实际年龄大,个高这是没办法,可以是遗传,但是说话方面可能就是从小培养的,宝宝从在月子里都是在我及她爸爸的念叼声中睡觉的,别的小孩要拍呀!摇呀才能入睡,我家宝宝不是,睡觉一直是我们念一些唐诗/三字经等等的书声睡着的,所以她的记忆力超好,不到两岁时就能数四十个数字.背十多个唐诗,三字经的第一部分,还会一些童谣,所以有时我很庆幸有宝宝时刻陪伴在身边.现在我也会买一些有趣的童谣书/一些认知识/认动物的小书给她看,她非常感兴趣.

家庭早教歌


家庭早教歌

为人父,为人母,早启蒙,要记住。

美海伦,盲聋女,师早教,上哈佛。

德卡尔,痴呆儿,父早教,名遐迩。

昔仲永,五能文,不使教,泯众人。

印狼孩,远人群,十七岁,不懂言。

三岁前,最关键,敏感期,要抓紧。

初生儿,有潜能,大开发,教之任。

好目标,定准确,育啥人,要明确;

扬天性,求完美,有自信,有爱心,

有智慧,有责任,有活力,有创新。

好环境,要安康,宜身心,悦耳目;

给自由,使轻松,不压抑,心所属;

我爱你,不离口,夫妇和,家庭睦。

好态度,是基础,有约束,更爱抚;

翘拇指,多赞赏,莫指责,勿动粗;

儿有错,冷处理,护自尊

,讲道理。

好心态,顺自然,不好高,不骛远;

他儿长,我儿短,不比拟,心自安;

儿成才,我成长,同欢乐,共健康。

好方法,何其多,听音乐,念儿歌,

读古诗,学数数,辨色彩,认形图,

玩游戏,学识字,看动画,讲故事。

玩中学,寓于乐;问中学,好处多;

户外学,认万物;随时学,不怕苦。

教劳动,勤家计;教礼貌,懂礼仪;

教规矩,守纪律;教饮食,长身体。

护好奇,养兴趣,成习惯,皆动力。

有理想,有毅力,小年纪,懂自立。

使懒散,使恐惧,使忧虑,儿最忌。

爱吾儿,有学问,翘翘板,要平稳;

好父母,好孩儿,大家唱,早教歌。

(2009年10月)

宝宝早教的方法


导读: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他们接受知识,发展智力的最好途径。所以在教幼儿时,一定要在幼儿游戏上动脑筋、下功夫。

每个幼儿都有不同于其他幼儿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教育必须根据:每个幼儿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恰到好处的方法这里仅介绍几种基本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从训练感觉器官人手。由于人的感觉器官都是受大脑支配的,通过对受大脑支配感觉器官的训练,可以促进大脑智力发展。那么,如何训练幼儿的感觉器官呢?为了发展幼儿的听觉,可以给他们听悦耳的音乐和优美的诗篇;为了发展幼儿的视觉,可以让他们看美丽的图画和各种实物等;为了发展幼儿的味觉,可以让它们品尝滋味;为了发展幼儿的嗅觉,可以让他们陪着大人在厨房里烹调;为了发展幼儿的皮肤敏感性,要以给予他们各种软、硬、冷、热等刺激。

二、从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人手。语言是幼儿接受知识的工具为了充分发挥幼儿潜在能力,必须尽早让孩子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别能力以后,就可以拿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东西给他看,同时用的缓清晰的语调重复这些东西的名称。当孩子稍稍能听懂说话时,大人就应不厌其烦地和他们的名称。当孩子稍稍能听懂说话时,大人就应不厌烦地和他们对话,或给他们讲故事。当孩子能说出完整话语时,大人就不仅要经常给孩子讲故事,而且还要让孩子重复。这要久而久之,坚持练习,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很快地发展起来。

三、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是他们接受知识,发展智力的最好途径。所以在教幼儿时,一定要在幼儿游戏上动脑筋、下功夫。游戏的方法很多,幼儿模仿性强,保姆可以先从模仿游人手,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发展,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游戏。需要指出的是,家政服务员不应对孩子的游戏不闻不问,而应该陪着孩子做游戏。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来帮助幼儿不断地认识、理解及把握周围的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大脑的潜力。

四、大自然中的知识是无究无尽的。家政服务员应该尽一切可能,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去,以大自然为主题,向孩子讲解有关动物、植物、矿物、天文、地理等知识,使孩子在领略自然的同时,学到大量知识,并丰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早教就是提前教宝宝知识吗?


早教专家:早教不是简单的提前灌输知识,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

这位妈妈提到的“早教”及其对智力提升有益的观点,已获得国内外许多专家和父母的认同。然而,早教并不是简单的提前灌输知识,而是指从小开始注重宝宝能力的培养。

早教主要在0-6岁,为什么不等7岁上学以后呢?因为宝宝0-6岁大脑分区发育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某些时期大脑对某些信息接收特别快,我们称为“窗口期”。不同的生理功能的窗口期也不一样的,比如说:出生~1岁半是视觉的窗口期;1~3岁语言的窗口期;0~4岁数学和逻辑能力窗口期……

在不同窗口期,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孩子各种能力的自小养成是又快又好。相反,若错过了窗口期,宝宝虽仍接受相应的知识,但已经事倍功半了。引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怀特博士的话:“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有关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窍6个月或更多一点时间,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习经历中获得成功。”

早教不追求立杆见影的效果,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影响长远的发展。因此,妈妈们只要科学早教,不但不会影响宝宝日后的学习,反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摈弃目标:早教的最高境界


贝蒂·艾德华绘画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想画好一张脸,就要将关注的重心放在想要表现的主体之外,也就是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这些部位周围那些看起来很奇怪的形状上,只有这样,一张细腻逼真的脸才会真正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样,在与宝宝相处时,我们也要首先摒弃目标,才能真正进入早教的更高境界。

贝蒂·艾德华带来的启示

贝蒂·艾德华有一部著作叫《像艺术家那样思考》,是一本关于绘画的著作,里面谈的自然都是与绘画有关的事情,看起来跟育儿毫无关系。但是,书中提到的一些绘画的方法,其实跟育儿的道理还是非常贴近的。

贝蒂在这本书里面主要谈的是人像素描,奇怪的是,她并没有教我们怎么画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而是教我们怎么画这些需要表现的部位之外的形状。按照贝蒂的说法,如果我们去关注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这些部位,我们就很容易被小时候所接受的那种表现这些部位的符号所控制,以致影响我们更好地去观察我们想要表现的主体,导致我们的观察严重失真。

在看了大半本书之后,我试着去临摹了一个线描的头像,只是凭着我的感觉随便画了一下。就这样,仅仅花了三五分钟,我就勾勒出了一个大致的形象。看到我自己亲手描出的这幅“画”,我自己都惊呆了。我,一个绘画盲,居然也能大致把这样的一个头像描摹出来,并且比我平时临摹的头像要逼真多了。如果我像以往那样,只是去关注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等部位,我想,我是无论如何也描摹不了这么好的。

看完我这段关于绘画体验的描述,相信大家都明白我究竟要说些什么了。如同贝蒂教给我们的绘画技巧一样,在宝宝的教育问题上,如果我们也能抛开那些功利的目标,更多地关注怎样才能跟宝宝在一起玩得更加开心,那么,我们就能更轻松地和宝宝相处,同时也将许许多多跟教育相关的内容在无形中带进来。

设定目标带来的局限性

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早教是很玄妙的一件事情。加上不少人都会错误地诠释早教,将早教简单地理解为“教”,以为早教就是教宝宝知识,或者提升宝宝的某项能力等,于是早教就不可避免地带上浓厚的功利色彩。“8个月的宝宝应该怎样早教呢?”“4个月的宝宝怎样早教呢?”“怎样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呢?”“怎样提高宝宝的思维能力呢?”在与父母们的交流中,我接触到的问题大致都跳不出这个圈子。

实际上,如果我们设定一个目标来实施我们的早教策略,我们的目标常常会不那么容易实现,甚至有可能彻底走偏。比如有位妈妈发现自家宝宝的语言能力比同龄的宝宝差了一截,于是她很迫切地想改变这种状况,每天花很多时间去教宝宝说“爸爸”“妈妈”之类的词汇,可是宝宝一点儿都不配合。

我不想否认这位妈妈的一片好心,但是,我更想提醒这位好心的妈妈:正因为她的目的性太强了,所以才会忽视宝宝真正的需求,跟宝宝别着劲儿来。同时,也正因为忽视了宝宝真正的需求,她的早教才无法跟上宝宝的步伐,自然也就无法跟宝宝内在的需求发生和谐的共振,进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更可怕的是,由于这位妈妈过分关注语言能力的提升这个目标,所以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妨碍宝宝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她要求宝宝冲着爸爸叫“爸爸”的时候,小家伙或许正在关注他手中的某个玩具,他在很认真地观察这个玩具的色彩、形状,感受它的质地、粗糙度、冷暖。实际上,也就是正通过手中的这个玩具全面提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等多种能力,而妈妈的打扰却导致他中断了这种探索行为,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情啊!

除了让我们的目标走偏之外,过于关注那些功利的东西,还很容易影响父母的心态,变得比较焦虑,更加急切地想要去改变宝宝。于是,父母自身的情绪和行为就带给宝宝压力,让宝宝的情绪也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一个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让我们的早教充满了压力甚至是火药味。更严重的是,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宝宝产生一种挫败心理,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变得越来越自卑。

摒弃目标,玩出早教境界

即便不懂心理学、不懂教育学,每个父母也都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育儿专家,而且也只有父母才是最好的育儿专家。因为只有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宝宝,知道为宝宝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方式。对宝宝来说,游戏就是他的工作,就是他的生活。实际上,不管宝宝要锻炼什么能力,我们都可以通过摒弃目标来轻轻松松地玩出来。要玩出早教的最佳境界,其实真的不难,难的是我们一定要首先摒弃内心设定的那些所谓的目标。

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谈到我和楚楚玩信封的游戏,在《林怡教你玩游戏》这本书里,我也提到了这个小小的事例。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简单、非常平常的小游戏,但是这个游戏一样可以带给宝宝许多许多。这个游戏起因于楚楚对我的一个信封产生了兴趣,他试图要我的那个信封,于是,我将信封里面的东西抽出来,把信封递给他。因为他还小,手眼协调能力欠佳,在我递给他的时候,他一失手,信封就飘飘洒洒地落到了地面。我赶紧去接,看到我慌慌张张弯腰抓信封的模样,楚楚乐得不行,因为信封非正常的掉落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通过余光,我观察到了他的这一反应,于是我灵机一动,立刻跟他玩起了抓信封的游戏:

我假装很笨拙地去捉那只空中飘飞的信封,并且再度“失手”让它掉落了下去。

“天,又没抓住,这次我可得小心了。”我一边说,一边捡起信封,两只手十分用力地抓住信封往上提,仿佛那只信封沉得像一个大砣陀似的。

“这次我可得抓紧了,不能再让它跑掉了。”我假装在跟信封较劲,而那只信封总是那么不听话,它一会儿要往左,一会儿要往右,就像被施了魔法。楚楚看到我和信封搏斗,开心极了。“你看,它老个不听话,又想跑。呀,它要往上跑!又要往左跑!不好,它又往下跑了!谁来帮帮我吧!”“呀,不小心又掉了,你看,它还拐了一个弯往下掉!唉……”“嘿,我终于抓到你了!”我的情绪总在随着游戏情形的变化而变化,一会儿沮丧,一会儿信誓旦旦,一会儿又开心之极,一会儿显得很愤怒……

看到抓信封的事情这么有意思,楚楚也过来帮忙了,一起参与到这个游戏中,并开始用他不算太清楚的口齿来描述抓信封的事件……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游戏,我们玩了2个多小时,小家伙一直不肯停歇,直到他们要回家了,这个游戏才被打断,在小家伙不乐意的嚷嚷声中勉强结束。在大人看来,这个游戏是如此无聊,从头至尾不过都是在捡信封而已。可对于宝宝来说,这个简单的游戏却是如此有趣。这个有趣的游戏并没有很刻意,也没有设定任何的目标,只不过顺势而为罢了,可是它一样带给宝宝许多的收获:

◎我们用不同的叙述方式对情景进行描述——楚楚获得了丰富的语言刺激,他的语言能力通过这个游戏得到了提升;

◎我们的情绪随着抓放信封的过程不断在变化——楚楚对情绪的感悟力被提升了,明白了什么样的语调、表情与什么样的情景和情绪相关;

◎对信封运行轨迹的描述——让楚楚有了对空间位置、速度、轨迹等诸多概念的初步认识;

◎抓信封的过程——楚楚不断地跑来跑去,跳来跳去,双眼瞄住了信封,伸手去抓,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他手指的灵活性,也促进了他的大运动和手眼协调能力发展;

…………

如果我们过于关注游戏的功用,这个游戏就会被我们所枪毙,我们就会失去一次非常好的、全方位引导宝宝全面发展的机会。在抓信封的过程中,除了上述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之外,游戏过程中发生的那些因果关系,以及突发事件还可以锻炼楚楚的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等。于是,非常多的早教内容就这样被一个寻常的小游戏带了进来,而我们事先并没有设定任何目标。也正因为没有目标,我们的游戏才会很随意,我和楚楚之间除了快乐,再没有别的可能影响情绪的不良成分。

实际上,只要我们想方设法让游戏玩得充满趣味,根本就无需去考虑究竟能够给予宝宝什么。只要我们去做了,我们自然就会有收获。如同绘画一样,我们关注的是主体之外的形状,但最终我们获得的则是意想不到的、富有表现力的主体本身。

关于“过度早教”的辨析


很多家长“过度早教”了吗?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叫过度?

也许有些人理解的”过度早教“,是类似于”揠苗助长“型的,急于求成,希望”助长“却适得其反,”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揠苗助长的过度很直观,但在幼儿教育中如何来评估是否过度呢?

依据幼儿教育的著名研究者丽莲.凯茨的看法,幼儿教育教给孩子4方面:知识、技能、意向和情感。知识和技能好理解,前者包括事实概念故事等,技能如学会用剪刀,绘画、弹琴和各种运动技能等;意象(disposition)指特有好奇心、愿意寻求挑战、毅力等;情感如孩子感到被接受,自信或焦虑不安等。

如果孩子在早期教育中这四方面都得到增长(或至少某些方面没有损害),那么就不是过度早教,反而是很适宜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Bruner.1960)。因此,早期教育教还是不教,不是问题,如何更有教育智慧地教才是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如何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让3岁多的孩子”认识三角形“:

可以让孩子边看图边读绘本《好饿的小蛇》,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孩子对各种形状感兴趣

让孩子带上”三角形“眼镜去发现自然界里的三角形物体(也许孩子们会发现,原来身边有这么多三角形!)这一点特别有意义,国内孩子学的很多学科知识往往和现实生活脱节,孩子们不知道“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可以让孩子试一试许多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其他的形状和物体吗?也许孩子拼出了另一个三角形,也许还评出了其他形状:也许有些孩子用三角形拼出了一棵树的样子:

老师还可以让孩子们排队站成一个三角形……等等“认识三角形”的课可以做得很丰富甚至相当深入。学前教育提倡整合课程,即把各学科有机整合在课程中,而非像中小学那样的分科教学。在上面的”认识三角形“的课程中,孩子在听故事、观察环境、拼图等活动中丰富了对三角形的体验和理解,在认识和探索三角形中又感到新鲜有趣,对孩子”知识、技能、意向和情感“四方面都有正向的促进。这样适宜孩子的早期教育自然没有过度之说。

但如果老师只是拿了张形状的挂图要求小班的孩子在课上记住这是三角形,这是四方形,这是梯形,这是六边形……,让孩子反复记忆,记错了甚至还批评孩子……这样的早期教育也许短期内看似增加了孩子一些知识,但这往往是以损害孩子的”意向和情感“作为代价的(孩子以后也许就讨厌几何学科了)。而正如莉莲·凯茨所说,如果因为过早地教孩子知识而损伤了孩子的意向和情感,是非常得不偿失的,因为意向和情感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影响更为长远。这大概就是‘揠苗助长”似的过度早教。

简而言之,学前教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新的研究发现和教育实践层出不穷,需要老师们开拓视野,多方面学习和实践才能比较好把握。老师或家长若采用方法得当、适宜孩子认识能力、能引发孩子兴趣的早期教育十分有益,也无所谓”过度早教”;但如果用揠苗助长式的“过度早教”,也许孩子的确更早掌握了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对孩子成长影响更为长远的意向和情感却被损害了,这是”过度早教“吗?也许只能算是视野狭窄、无知者无畏的早教,长远来看,“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早期教育教还是不教,不是问题,如何更有教育智慧地教才是问题。如果方法合宜,无所谓”过度早教”;如果方法不当,片面重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忽视意向和情感的成长,的确可能有揠苗助长的负作用,似乎暂时“拔高”了,却无益于孩子的将来。

幼儿英语早教的好处


寒假就要来临,您是否也意识到各种辅导培训班正在热火朝天地招生!

没错,现在每个父母都注重孩子的英语成绩,想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好的发展,所以幼儿英语早教就成了父母关心的问题,那么,幼儿英语早教有什么好处呢?

1.培养孩子英语思维

语言不单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的表达方式.在幼儿阶段养成英语思维,这样就有了学英语的底子,对今后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幼儿先以英语思考为先,再用英语圆满地表达自己;如果先以中文思考然后用再英文表达,那就是所说的中国式英语了。

身为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养成英语的思维习惯,潜移默化地学会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2.提供英语环境

科学研究证明,0-6岁是语言敏感期,是婴幼儿学习语言最佳时机,也是最适合宝宝英语早教的最佳时期。

坚持每天给幼儿听英语歌,让婴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享受“音乐浴”,让婴幼儿的大脑饱享营养大餐。

优美的旋律能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极大的激发脑神经的活动,使大脑的潜能得到升华,进而取得开发婴幼儿智力的特殊效果。

3.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语言其实是非常自然又愉快的事情,它是开启通往另一个世界大门的钥匙,让人的眼界宽广,体验另一个国度的文化。

可是现在中国孩子学习英语大多却是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多强调背语法、背单词,而听说就落下了。

这样直接导致了孩子学英语的兴趣的降低,学英语变成一种机动性、被动的学习。很多时候都是死记硬背,临阵磨枪,考完试如果不学了,马上又会忘记,造成学了白学的尴尬境地。

如果能让孩子在学龄前奠定基础,到了上学的时候会轻松许多,有了自信,对英语的兴趣也就更浓厚了。

喜欢《2020两代人的早教分歧》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早教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