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期教育

什么是教育笔记 幼儿园什么是游戏 07-28

早期教育是指幼儿从出生之日起所实行的适合年龄特点的教育。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刺激引起孩子的反射活动,这就是幼儿的早期学习。

早期教育对于儿童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事实证明,早期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婴儿出生时大脑皮层的发育已达到可能形成条件反射的程度,就是说能接受来自各种感官的刺激。如辨别味道,感受音乐,用眼睛跟踪物体。但这种能力只有在外界不同刺激下才能发展起来,更早的给予刺激

,可以加速先天潜在能力的早期表现。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不给予刺激和训练,有的细胞活动能力就会降低,已形成的反射还会消失。儿童两岁神经纤维已发育很好,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联系,三岁已形成网络联系,神经纤维已髓鞘化。两岁脑重已达成人三分之一,三岁达成人的四分之三,七岁达成人的百分之九十。这些都说明,早期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有三大重要意义:

(1)早期教育可以促进脑的发育,开发智力。Yjs21.com

(2)早期教育能对小儿心理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尤其在出生后头几年,正常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能使小儿的早期生活得到丰富多采的训练,从而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社群活动、语言反应、脑力思维等心理活动受到良好的影响。

(3)振兴中华,实现四化需要众多身心健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现代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专门人才,早期教育就是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早期教育不仅可以造就超常儿童,更为实用的是可以使普通儿童更聪明。教育家们认为,凡是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智商可以增加几十分。有人曾对得最高分和最低分的那些儿童的家庭情况作过分析,结果是,得最高分的那些孩子的家长,一般比较重视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即使孩子进了幼儿园,也不放任自流。可是得分最低的那些儿童家长,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即接受教育和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期。有些能力如果在婴儿期没有学到,以后再想学是比较困难的。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做一项实验,他从孤儿院挑选一批新生儿置于暗室,只给他们机械式的援助以保证存活,不给予任何社会刺激。实验中发现,起初,这些被试者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差不多,随后机能逐渐退化直至痴愚地步。由于社会舆论的谴责,此实验停止了。但被试孩子只有少数恢复了正常,大多数虽经多方努力,仍没恢复人类的天性,造成终生痴傻。

人脑生理学研究表明,脑的发育是惊人的。新生儿脑重只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3,但到了6、7岁时他的重量已接近成人。3岁时,人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已完成了70%~80%,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若以17岁达到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其余是以后达到的”。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因此父母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识字阅读等。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身体健康。假设你的孩子确实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常,却体弱多病,试问“神童”可以维持多久。

有句名言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可惜的是真正领悟此话的真谛却不容易,许多人到了中年以后,因身体不好而才悟其深刻含义。“健康第一”的道理虽易懂,做起来却不容易。革命需要身体,赚钱需要身体,娱乐需要身体,过日子也需要身体。本钱是要投入的,不论做任何事都需要把身体这个本钱投进去。若要身体好,基础要打牢。儿童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育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试想,若一味地只强调智力开发和阅读识字,就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生态平衡”错位。没有强壮的体能,如何承担日后的学业和事业。

从生理发育上看,孩子1~7岁时期是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氧气和活动量。因此让孩子多自由活动,偶尔搞得“浑身是汗”、“一身乌黑”也无妨。冬天适当冻一冻,夏天适当熬一熬,也许对孩子的键康会积累一笔财富。

早期教育要重视良好性格、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如孩子跌倒了,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冒雨送孩子上幼儿园等。不要小看这些平凡的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分外绚丽的花朵。因此,早期教育首要的不仅仅是智力开发,同时应重视体质的锻炼,身体的键康,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培养。

早期教育:零岁教育要做些什么


整理了关于早期教育:零岁教育要做些什么,希望对新手爸妈对早期孩子正确教育引导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现在,零岁教育开始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爸爸妈妈从怀孕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孩子的成长,生怕错过了孩子的关键期。但是如今各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爸爸妈妈都不知道选择哪一种,也不知道怎样才能实施正确有效的零岁教育。

事实上,年轻的爸爸妈妈可以放轻松。虽然,零岁教育对人的成长帮助很大,可是我们并非教育家,过度的紧张会让我们变得手忙脚乱。怎么样才可以让教育变得简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零岁教育

零岁教育,主要是从出生到1岁进行的教育,但我更倾向于“无限接近零岁的教育”这一说法。因为胎儿还在妈妈肚子里面的时候就能够接受不同的信息,孩子出生后就已经有着不同的个性。

教育不是始于出生那一刻,怀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所以,零岁教育应该涵盖出生之前(怀孕期间)和之后(1岁以前)的这一段时间。

零岁教育,教什么

不可否认,很多爸爸妈妈想要进行早期教育无非是想让宝宝变得更聪明。

的确,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也是这样成长的,像是莫扎特,贝多芬。可是,我们也应该知道,这些接受特别教育的孩子,虽然有着非常惊人成绩,可是也会出现其他“并发症”。

这些才华横溢的伟人,他们的人生既有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丰富多彩和美满幸福,也有着非常多的精神磨难。以莫扎特为例,他身染重病,在父亲死后,生活窘迫,最后在妄想和忧郁中英华早逝。贝多芬嗜酒成性,52岁得了黄疸,53岁吐血,4年后就离开了人世。

所以,单纯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能够造就天才,可是如果缺少心性和人品的培养,也无法获得幸福。因此,零岁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智商,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心性和人品,其实通俗地讲就是“心灵教育”

孩子的“特殊能力”

说到心灵教育,很多人觉得它很空泛。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类型认识”这种“特殊能力”。

爸爸妈妈可能会发现:宝宝才出生几天就已经能够辨别出妈妈的声音,记住妈妈的样子。幼小的孩子还不认识字,有时候在看到"coca cola"的招牌时能说出那是可口可乐。是不是觉得非常神奇?

主要是由于婴儿和幼小的孩子都有着原封不动接受影像的“特殊能力”,孩子有着这方面的"特殊能力"是因为孩子和大人的认识方式是不一样的。婴儿认识妈妈除了看妈妈的样子,还能够通过母亲身上的气味、声音、搂抱方式和姿势等综合性的感受来得知。

成人看到“coca cola”的招牌时,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然后一个个字母拼成一个单词,而幼小的孩子是将招牌上的字体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知道这个样子的东西就代表着“可口可乐"。所以孩子是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的。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类型教育理论”,“类型”一词来自英文“pattern”,婴儿通过“类型”在认识文字的同时还能够认识无形的东西和抽象的事项。比如,妈妈让孩子说谢谢的时候,孩子是把“谢谢”所包含的礼貌行为、氛围以及语言和表情等所有的内容作为一个类型去认识的。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把这种类型认识的积累称作教育的话,教育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让宝宝从小学会爱

正因为孩子具有“类型认识”这种“特殊能力”,因此想要让宝宝知道一件事物,只需要展示在宝宝面前就可以了。比方说爱,宝宝从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家人之间充满爱意、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出生以后,爸爸妈妈对宝宝也非常好。

这样,婴儿就可以通过“类型认识”很容易地感受到家人的爱,虽然现在还不能十分理解,可是在以后学到这个字的时候,他就明白什么叫做爱,并通过自己切身的感受去深深理解它。这时候,他对爱的理解不仅仅是字面的抽象理解上,就变成了能力。

要是孩子的婴儿阶段没有感受到爱,就算孩子长大了也很难真正理解“爱”。

让宝宝成为像你那样的人

爸爸妈妈都会想孩子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孩子会有期待。但是,要让这个期望变为现实,不能仅仅是靠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人的能力、个性和爱好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父母之间相互体谅、尊重老人,就算不特意去教孩子,孩子也会充满爱心。等婴儿长大以后,父母的行为方式就会再现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变成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人。

所以,要想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要先做出榜样。

缔造独一无二的零岁教育

你是不是还是有些迷茫?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每个爸爸妈妈都有着不一样的性格,每个家庭都能给予孩子不同的类型,所以,只要用心出发,就能教育好孩子。

什么是家庭教育?


1: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监护人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即监护人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兄弟姐妹,亲戚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准确而言,家庭教育概念如下:

家庭教育是以孩子为视角的父母教育。以孩子的成长和品格为导向,着手于孩子问题行为的辨识与校正,为孩子的生长经历赋予正向感知与信念,同时针对性提升孩子的各项能力与素质(即综合能力),最终达到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

家庭教育的范围始于胎教,终于终生!

2:家庭教育,监护人可以体罚孩子吗?

从法律上说是不行的。

但我们是一个流行传统文化,崇尚礼仪廉孝的民族。

从传统意义与现实需要来说,如果孩子行为触即底限与原则,可以体罚。比如经常坐地打滚,蛮不讲理,偷东西等违法行为等等。每位家长要明确底限。

注:体罚不是冷暴力,不是辱骂,不是棍棒出孝子。望子成龙的心情,在孩子的理解中就是压力。所以监护人应该就事论事,不要参杂其它无关的言词。

调查中,经常听到某些家长把工作生活的不易,发泄到孩子身上。负能量满满的。比如,我怎么养了你这个没用孩子?我每天工作那么辛苦你还不争气!

真实案例:一位22岁的孩子,现在性格孤僻,只有2个朋友而且都是老实人,他解释:因为其它人都很虚伪!他非常恨当初的老师和父母。据回忆,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成绩非常好。到了二年级换了一个“嫌贫爱富”的老师,总是对他冷嘲热讽,最后导致厌学,成绩一落千丈。家长由于不懂家庭教育,看到孩子成绩差就骂。孩子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不去死”?

3:家庭教育,监护人应该注意什么?

(1)错误的赞美,导致孩子自以为是。分清楚什么是鼓励,什么是赞美,什么是炫耀。

一切平常心就好,可以赞美孩子的品行和行为,但不要赞美孩子的天赋。

不要在别人面前“过多”的赞美自己孩子,也不要在自己孩子面前“过多”的提别人家的孩子。前者是炫耀,后者是压力。

(2)穷养误区。现在很多家庭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但他们相信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然后刻意让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艰苦的家庭中。其实这句话只是个例,不能适用所有孩子。孰不知,这种误区会让孩子从小缺少自信,缺少依靠,缺少被保护的感觉。可以让孩子体验“穷”的感觉,但不要长期生活的“穷”的环境中。

(3)富养误区。这类家长相信的是另一句话“在穷不能穷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己本身是农民,工人,却要送孩子去一些私立学校。导致孩子被同学看不起。不是一个生活水平的人,聊不到一块去。

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去体验一些“富”的世界。让孩子有个目标,开阔一下视界。但不能长期生活在不对等的环境中,否则物极必反。

一句话,正常心态,平常对待。不要太刻意去营造一种虚假的环境。同时富人不要大手大脚,穷人不要砸锅卖铁。生活水平保持在目及范围内的平均水平即可。

(4)帮孩子做事的误区。笔者相信一句话“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家长可以给帮助,给支持,但不要替代!

有些家长为了孩子早点回家,就到学校帮孩子打扫卫生。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依赖,变懒。

正确的做法是,孩子自己去打扫,如果孩子做得不对可以善意的指正。如果孩子要求你帮他一起扫,你回他一句话: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

PS:视角很重要。学会从孩子的视角理解孩子的世界。不要以为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就相当然的认为自己很了解现在的孩子。

4:树立家规,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规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孰不知,家无规,而社会却有制度。

你让一个从小散养成性的孩子,突然走进充满制度的学校,怎么可能快速适应?

假如适应期为一个月,你知道这一个月会发生什么事吗?各种突如其来的约束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多大负担吗?如果学习落下一个月,后面靠自己追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家规”能更好管理类似家庭这种小单位的群体成员。

假如孩子范了错,违反“家规”。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理有据。该怎么罚就怎么罚。是“家规”在惩罚,不是家长凭直觉和情感在惩罚。

“家规”一定要具备公平,公正的原则。

PS:"家规“只是制度,在孩子该表扬的时候,该鼓励的时候,该自由的时候,想到得到爱的时候,不要吝啬表达你的支持和爱。

小孩子的认知很简单,你对他好,他就认为你是爱他的。

总结:不要过度宠爱,不要过度保护,不营造虚假环境,不要过度散养。凡事不要过度。孩子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既然社会是有制度的,那么家庭也要有“家规”。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给女儿最好的保护是底线教育

第一个底线教育:身体底线。

作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诫女儿:

不要为任何事情出卖和伤害自己的身体。

第二个底线教育:生活底线。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

女儿考上大学后,父亲给她寄钱。

“1200元够不够?”

女儿回答:“够了。”

父亲又说:“想买什么就买,别亏自己。”

女儿听了,半天不作声。

父亲觉得奇怪:“怎么了?”

女儿说:“室友和我一样,每月家里也是给1200元,但她生活质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麦当劳……”

父亲说:“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误学习。”

“她没有打工,是在谈恋爱。

有一次她约会回来对我说,其实她不喜欢那个男生,只是喜欢他替自己买单而已。她还说我傻,可惜了这张脸,如果她有像我这样漂亮的脸,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钱。”

父亲放下电话,立即给女儿打了1500元,回家又给女儿发了一封邮件:

“从这月起,我每月给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买零食。还有,如果你恋爱了就要告诉我。我每月再给你500元,作为恋爱经费。请你一定要记住,每次约会,都不要忘了带上自己的钱包。”

这位父亲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在给女儿灌输一个生活底线——要有经济独立能力。“经济独立的女人,是最有尊严的女人。经济不独立,人格便不独立。人格不独立,爱情便不独立。”

第三个底线教育:感情底线。

第四个底线教育:生命底线。

给男孩子最好的保护是阳光教育

有一个14岁的男孩,放学后看到书亭里有一本喜欢了很久的书,可是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于是就大着胆子把书藏进了怀里,谁知被刚转身的老板发现了,老板把他扭送进了派出所,几名警察轮流审问他,还打电话通知了孩子的父亲。

很快,孩子的父亲就赶到了。男孩低着头,默默等待父亲的责骂。

“我想,这一定是个误会。”父亲淡淡地开口了,“因为我非常了解我的儿子,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欢这本书,只是因为没有带足钱,才这样的。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钱买下这本书,这事就算结束了。” 然后,父亲就掏出了钱包。男孩惊呆了,他看着父亲,父亲也看着他,眼里没有责备,有的只是爱怜。

出了派出所,父亲停下了脚步,他捧起孩子那张满含羞愧与感动的脸说:

儿子,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会犯错误。听着,忘记它!不要让它在你心里留下阴影,好好学习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你依然是一个让父母骄傲的孩子!

说完,他郑重地将这本书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声大哭,父亲慈爱地将他搂进了怀里。

男孩子的成长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教育,受到社会过多负面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入歧途,陷入阴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阳光教育,教会孩子学会承担,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一个阳光教育:冒险教育。

教育家理查德说得好:

缺乏冒险精神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墨守成规,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创新。

第二个阳光教育:规则教育。

作家林曦讲过一个教育故事:

孩子与同学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问他:“你很委屈,很生气吗?”

孩子说:“嗯,我要报仇。”

我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电视里一样,用剑刺他。”

“好,这样很解气,爸爸帮你准备一下。”

过了一会,我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楼。

孩子一脸惊讶:“你怎么拿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会被带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个月,所以要给你带换洗衣服;如果用剑的话,就要呆很长时间,肯定得准备被子啊!”

孩子红着脸说:“真的会这样吗?”

我回答:“嗯,法律规定是这样。”

“那我们算了吧。”

“可是,你不是很生气吗?”

“其实我也有错,我不生气了,我去跟他道歉。”

“好,爸爸支持你。”

在“冒险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得增加一个“规则教育”,

用规则来平衡冒险。

我特别喜欢这位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坏的结果想一想,这个最坏的结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试一试。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个阳光教育:挫折教育。

第四个阳光教育:独立教育。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如果不放手,不狠心,一直将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那么有朝一日当他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时,将无所适从。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从小独立,那是一种最明智的爱,苦尽甘来。

对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会面临不同的危险和挑战,父母能够做的,不是为他们预知每一次风雨,而是教会他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能以合适的方式去解决。

社会上常说穷养儿富养女,其实不然,穷养出来的男孩成长后也许很容易被物质诱惑,而富养出来的女儿或许也会太天真。

最好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特性引导孩子,对于女孩,告诉她们做事的极限,对于儿子,让他们减少被影响同化的可能性,这才是我们对于孩子最需要教会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