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如何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

08-06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育儿观念:如何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育儿观念:如何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

分享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受观念的支配,只有在思想上形成这一观念才能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观念的形成又来自于多种途径,既有生活经验的积累又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既有书本上的循循善诱,又有来自外界的影响;而“以分享教育”自古以来便被作为实施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道德教育又属于养成教育。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必须从娃娃抓起,这是从德育层面上理解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的意义所在。

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分享可以带来无穷的快乐。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让他们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这对他们正确理解分享以及他们将来健全人格的形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家庭的养育环境和某些社会因素,导致不少幼儿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缺乏。

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真正具有了分享行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把分享当成换取别人报答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么这种分享便是一种“虚假分享”,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而这种分享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学会分享。

1、利用文学作品时的形象,让孩子体验分享行为的乐趣。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3、通过外部激励深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


人的习惯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人民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它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由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懒怠,骄横甚至无能。良好行为习惯又谈何实现。

2、培养应该持之以恒。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这与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同伴、集体中,学会独立饮食、睡眠、盥洗、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讲明道理。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幼儿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准”“不许”,要多从正面引导,对他的不良行为避免批评引导,而应该直接告诉他:你应该……比如家长在发现孩子抢别人玩具时,应该告诉他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别人借,或者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他明白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争抢吵闹是不对的道理。作为孩子自身来讲,道理听多了,良好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家长对孩子要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孩子灰心丧气。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三岁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励表扬。例如:妈妈看见孩子摔跤了,不要急着把他扶起来,可以马上说:“宝宝真勇敢,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也不哭。”本来孩子也许会哭,可听了妈妈对他的鼓励,也许会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也不会哭鼻子了。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有强烈要求被表扬的愿望,这就要求家长的表扬鼓励要适当,不能给孩子乱戴“高帽子”,让孩子对其行为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这样,逐渐他就会认为表扬是应该的,不表扬就什么也不肯干,甚至会发生为了表扬而养成做假或讨好的行为。表扬主要应该表扬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点,克服困难等。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让他有所遵循和发扬,适当的表扬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5、非语言信息的影响。孩子起初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由于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形象性,所以父母自身行为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某些要求,如: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等,同时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孩子在效仿父母的良好习惯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道理正在于此。

对于孩子某些不良行为,家长可通过施予孩子不愉快的非语言刺激,来减少和控制孩子不良行为的频率,比如:目光注视(以冷峻的目光较长时间的注视孩子)、距离控制(逼近或远离孩子)、轻微的惩罚(拿走孩子喜爱的物品),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和羞愧,从而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

三、注意环境的作用。

在孩子生活的早期阶段,固有认识和行为习惯比较少,因此要培养孩子建立新的、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就比较容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资料都表明: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或多或少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孟母择邻而居,历代被传为教子佳话。

其次,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调皮幼儿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调皮幼儿

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王。全家都以孩子为中心,势必养成孩子的惟我独尊,调皮、任性就悄

然形成了。特别是到了幼儿园以后,有的幼儿就是不知天高地厚。是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常常会

听到老师说:某某太调皮了,实在没办法!谁有高见,教教我吧!确实如此,每位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

孩子,其实,调皮的孩子也有他本身的优点,如聪明、精力充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等等。那么,采取

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调皮孩子,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教育效果呢?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换个口气、相信孩子

我常听同事们抱怨:“我们班那个‘调皮鬼’,天天都挨批评,可他就是改不了。”我一听到这种话,

就想到我们班的小调皮“常常批评”而没有效果,是的,同样的“台词”在批评孩子,没有效果也就理所

当然了。有关研究表明,一直持续一种相同的刺激从而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磊磊小朋友喜欢抢同

伴的玩具,教师常用“磊磊太不讲礼貌,经常抢别人的玩具”来批评他,还不如说:“鹏鹏真不错,从

不抢小朋友的玩具,还把自己的玩具结同伴玩,我们相信磊磊也能和鹏鹏一样。”磊磊听到这些话后,

感到老师还是信任自己的,他就会自觉地克制抢同伴玩具的这种行为。

有一学者去美国视察回来,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美国幼儿教师骂人方式实在非常高明,绝对

不像我们某些老师只会大吼大叫。他们常常自己先蹲下去,和孩子的眼睛齐高,然后慢慢地牵起小孩子

的手。开始温柔的说话。这时,小孩子对老师的这种姿势,都会觉得不可思议而新奇,对于老师说的内

容自然会听得很清楚。”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发挥效果,主要是“这一蹲”,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教师和

幼儿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幼儿和教师贴得更近了。作为教师,更应该改变自己的态度,尤其对于

调皮儿童,更应该亲近他们,交流时和他的视线处在同一高度,他们会觉得教师是多么的亲切可爱,自然

而然地,你训戒他的话也就很容易听进去了。

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

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

了事,便知道会被老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老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

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

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

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二、多鼓励、少批评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被成人厌弃的幼儿,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或逆反

心理。比如,有些调皮孩子,他们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打闹闹,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及关

注不够,他们中有的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老师的关注,获得老师的爱。因此,对于调皮儿童,教师

更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语言和表情,而要通过多种形式,向他们表示我们的爱。即使只是一个会心的微笑

、一句关心的话语、几下亲切的抚摸,都会使他们感受到“老师还是爱我的,我应该听老师的话”。尽

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孩子,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

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我班有一个“调皮大王”上课时经常不举手突然提问题,打断老师的话,造

成课堂秩序的混乱。虽经多方教育但收效甚微。我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他有较强的表现欲,但由于不

善于控制自己,常常事与愿违。于是,我便在一次早谈“守纪律的好孩子”活动中,在全班幼儿面前表

扬了他,并对他提出了要求:“你很聪明,反应快,老师很喜欢你;如果你能当个守纪律的好孩子,老

师讲完后再举手提问题,老师就更喜欢你了。”此后,他真的改掉了这一坏毛病。我因而在区角活动或

午餐后请他当“图书管理员”,他认真负责,坚持到底,小朋友对他的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使他体

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从这以后,他在区角活动或午餐后再也不到处乱跑,到处捣蛋了。可见,适时

地给调皮的孩子一些鼓励,很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家园配合,统一教育策略

孩子就像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什么样的家庭,很容易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因此,对于调皮儿童

的教育,我们更应注重家园联系这一重要的环节。从家庭入手,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家长的素质,以

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通过家访、家长问卷以及电话联系等多种渠道,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调皮孩

子的办法。在此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优势互补,形成最佳合力。调皮的孩子大多精力充沛,在家中无

法完全“渲泄”,因而显得特别顽皮。有的连睡觉时都在被窝里玩玩具,家长烦恼不已。其实调皮孩子

他们渴望能多与人交往,但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却无人作伴,与其玩耍。于是他们在家时就会倾其所

有的玩具拨弄不停,借此“渲泄”。所以,我们建议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让他们尽情玩耍,通常会

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平时在家中,也可让他们多做些安静的活动。如拼图、画画、手工制作、听故事

、看图书等,通过动静结合,引起孩子的兴趣,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在家庭访问中,经常可听到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年纪这么小,有时说他也听不懂,气不过,就只

好揍他了。”这时,我们告诉家长,打孩子并非一种好的管教方式。孩子在挨过一次打后如果再犯同样

的错误,就再打得重一点,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不但使孩子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还很可能演变

成孩子对父母管教的反抗或顶嘴。我们建设家长采取“冷处理”、精神鼓励等方法,以取得家园教育方

法的一致与默契,并且及时地互相反馈幼儿在家在园的情况,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经过

一段时间的家园共同配合教育,大多数“调皮”孩子的行为习惯及多方面的表现,都有明显的进步。

以上的几点方法是借鉴,也是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教

育调皮孩子的策略,为培养好下一代,我们共同努力吧!

对待个别学生可以严格要求,但严格应建立在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的基础上,也所谓叫严而有格。

改变不了别人,咱就改变自己。心里宽容些,心情愉快些,看这些调皮捣蛋的也变成可爱的了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

现在很多小学生由于缺乏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比较容易冲动,经常会为一些小事发脾气,比如有同学碰翻了他的铅笔盒,同学们不愿意按照他的建议玩游戏,或是被老师批评了,都有可能引起某些孩子大发脾气。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的相关内容。

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

尊重孩子,让他自己做主、有些孩子倔强是因为他们坚持自己的主张和想法,比如要求自己决定衣物、用品的款式,自己选择去哪儿玩或学不学琴。这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意志。父母在这样的事情上,应以尊重孩子的想法为主,提建议为辅,让孩子自己做主。如果父母担心孩子太小而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可给孩子一两次机会,让他体验选择的结果,这对培养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是有裨益的。

避免情绪失控有些孩子的倔强来自父母的“遗传”。一些家长自身脾气就很暴躁,孩子倔强,父母更加光火。由于父母本身脾气暴躁而引起孩子倔强任性的,父母首先要反省自身,对孩子要保持宽容的态度,允许孩子犯错误和自作一些主张。对不听话的孩子非打即骂,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要么失去自信、过于懦弱,要么过于倔强和叛逆。

如何教育倔强的孩子

转移注意力,化解情绪。有时候,在孩子的牛脾气将要发作的时候,父母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化解。例如,下雨了,不方便出门,可孩子想去儿童乐园玩。父母可先开解他:“下雨了,儿童乐园里一定到处都是水,一个小朋友也没有,一点也不好玩。”如果孩子依旧闹着要出去,情绪有些烦躁不安了,父母可试着用他感兴趣的活动吸引他,转移他的注意力。孩子是“健忘”的,很快就会忘记自己刚刚的情绪。

怎么教育倔强的孩子

家长们要学会冷静

当儿童性格倔强的时候,家长们应该做的首先是要平息自己的情绪,头脑冷静地处理问题。而不是将孩子当成对手,大吵大闹或者是简单粗暴的打一顿。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他会用自己稚嫩的思维试着理解这个世界时,因此,家长们应该冷静下来,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尝试去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

鼓励和支持孩子正确的想法

面对孩子的倔强任性行为,家长们不能够只表达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要让孩子有表达和解释的机会,让他说清楚坚持这件事的理由,这样可以防止家长冤枉孩子。如果他对这一表面很无理的要求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家长们不仅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们满足需求。

家长们要学会恩威并用

如果孩子老是无理取闹,而且喜欢用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家长们要学会恩威并用。如当孩子哭闹的时侯家长可在一旁悄悄观察,不予理睬,孩子看到自己这样并未引起重视,时间久了就会放弃这种表达方式。

在幼儿园中,不乏个性倔强的幼儿,这些独生子女们家里人爱着、护着、宠着,凡事千依百顺,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我要怎样就怎样”的行为特点。这类孩子的特征尤为明显,这些幼儿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所谓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

这种自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示中、逻辑中,更重要的在儿童的外部行为中也比比皆是。孩子虽小,但都有个性,也有其独特的年龄特点。对待个性倔强的幼儿,作为教师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要选择恰当的激励方式引导幼儿去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

冷处理就是当幼儿不良个性发生时,将他置于一边,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关注,久而久之这种不良个性就可能消退。由于其家庭背景的特殊,使他形成了个性倔强的性格。在一次区角活动中,由于他选择的区角人已经满了,我希望他去别的区角玩,过一会儿再回来,他执意不去,无论老师讲什么道理,他都听不进去,还不停地哭闹着。

出现这种状况时,就选择采取冷处理,不去理睬他,然后捕捉幼儿的兴趣及爱好,过了一会儿拿出他喜欢玩的玩具,让小伙伴们一起来,让他只能眼看着,不能玩。然后告诉他不让玩的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到他主动认错,让他讲出错在那里,之后给予表扬、鼓励,让他懂得倔强是达不到目的的,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孩子脾气大又倔强怎么办

和孩子成为朋友。要和自己的孩子成为好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们必需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其实了解一个人的心理也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难。毕竟我们都经历过这些阶段。除了回想自己在那个时候的所做所为之外,还应该仔细的观察和聆听现在孩子们一言一行。

做到所谓知己知彼。迎合孩子们的习性和他们进行交往。应注意的是同他们谈话的声音应该保持柔和。声音过大会使他们产生畏惧感,因此也就阻碍了与他们的交流。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让他们崇拜而不是屈服。当你的能力在孩子们的眼中变的无所不能时,你就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了。

第一,你要能够回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无论回答的对与否,都必须让他们认为有道理。第二,能够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第三,能够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一旦你这个朋友在他们的心目中成了崇拜的偶像。

那么你说什么他们都会很高兴的接受。不会去判断是对还是错。孩子们之所以能听老师的话,那是因为在他们眼中,老师就是无所不能的人,是他们的崇拜偶像。所以只要是老师说的话,他们都会认为是对的。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叛逆的孩子?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叛逆的孩子?

很多家长来电,说家有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抱怨多多。例如无法沟通、叛逆、不听话、也不知道一天都在想什么等等。确实,我处接到的大量青少年案例中,青春期叛逆占相当大的一部分。

有位家长来信说:孩子刚上初二,也不知怎么就变成这样了,每天都喜欢呆在家里不出门,要么上网聊天玩游戏,要么就是看电视。和他说话吧,也爱理不理的,什么都不和我们说。我们可急死了,也很愁。不知该和孩子交流,也不知怎样来教育他。

恩诺教育首席心理专家周建林老师分析:

像上述案例中说到的孩子是青春期很典型的表现:沟通困难、与家里人矛盾重重、逆反心理滋生,他们基本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人际关系紧张。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都有着深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学生看得很紧,除了学习似乎其他并没有多么重要。而同学之间也或多或少都只限于学业分数的竞争关系。与老师家长关系紧张、同学相处不融洽,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第二,逆反心理严重。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希望能得到家长、大人的尊重,希望自己能被像个大人一般地对待。但是往往在家长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于是依旧用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来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他们无法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强制性的压迫只能将孩子越推越远,逆反心理越来越重。更有甚者造成人格结构异常,对周围的人均抱有敌对和戒备心理。

第三,学习负担过大。

社会竞争的激烈,学校老师一味强调升学率,家长也只关系孩子的成绩好坏。所以现在孩子的身上背负着过重的学习负担,不仅是平日在课堂上,还包括休息日的课外辅导。家长似乎想通过一切方式来为孩子的成绩提升扫平道路。可感到学习负担沉重的孩子,被压迫得太狠就会产生逆反厌学的情绪。有些孩子甚至以离家出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学业压力的反抗。

第四,角色观念变异。

青少年是接受新兴事物的主力军,所以在很多时候都得不到家长老师的理解,从而遭到指责。在接受了大量这样指责负面的信息后,原本正常的积极向上的角色也会随之法伤改变,在家长和老师“你就不行”的指责中真的表现出了不行的状态,渐渐也放弃了读书,原本热衷的兴趣,只投身于网络游戏、早恋等行为当中。

恩诺教育周老师:针对青春期特殊阶段的孩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理解、尊重和信任。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用灵活的教育方式,鼓励孩子多参与社会活动、多与伙伴交流,在感受爱的同时也学会去爱。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育儿观念: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尊重别人家庭教育,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这是父母们面临的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在多数人的观念中,感恩就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感谢朋友的帮助之恩,感谢上司的栽培之恩。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种感恩是具有狭隘性和局限性的。

其实,对于新一代的孩子们来说,感恩更应是一种智慧、一种态度、一种格调,而不应该只局限于道德教育中的感恩。另外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别人并不是天生的,它是良好教育的结果。只要认真培养,孩子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

首先父母们应该尊重孩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对孩子的尊重应充满于日常生活。如果孩子帮你做了事,要对孩子说谢谢。有什么事,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

父母之间、也应经常说“谢谢”“对不起”“不客气”“你请”等等。有些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揭对方的短处,甚至谩骂对方。这会给孩子造成很恶劣的影响。父母要成为尊重别人的榜样,处处尊重别人。父母的一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当孩子有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时,可能他并不是不尊重别人而是他还不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孩子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做会伤害别人,这时我们不要责骂孩子,而是要静下心来,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问问孩子如果别人这样对待自己,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这样做的坏处。告诉孩子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真正做到了这些,我想孩子就真正学会了善待他人。教育孩子善待父母也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家族的传统往往是一辈留—辈,代代相传,自己对父母如何,自己的子女会看到眼里记在心上,自己不孝敬父母,那么也甭想指望自己的子女孝敬自已。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所以,教育自己的孩子尊老爱幼懂得感恩,首先要从我们家长自身做起。要给孩子做最好的学习榜样。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观念:如何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笔记分享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