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孩子都讨厌父母的哪些行为?

08-20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育儿观念:孩子都讨厌父母的哪些行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与儿童网络社区盒子世界共同发起的“2010年度儿童调查”的结果,有一万多名孩子票选出自己最讨厌父母的五大行为,分别是——

一、不擅鼓励孩子,常打击孩子(包括贬低、嘲讽等);

在盒子世界的盒子推推上,经常会有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从来就不对他说赞扬的话,他每天听到的都是诸如“你怎么这题都不会做?真笨!”“这张试卷这么简单,你还错了N题,真是太不像话了!”……,孩子们真心地期盼,父母能多说说“你真棒!”

“哎!我最渴望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对我说声‘你真棒!’我喜欢听‘你真棒’这一句话,这句话不仅能让我更快乐,而且让我更自信。”

盒子世界点评:父母们应该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二、将子女作为攀比工具,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

“你看人家鹏鹏,晚上回到家就学习,哪像你,又看电视,又看报纸,你能不能跟人家学学?”10岁的小盒子黎黎学着妈妈的腔调在盒子推推上留言,“我如果进了家门后不是马上去学习,妈妈的唠叨就会立刻‘袭来’。尤其让我厌烦的是,她老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其实,那个鹏鹏除了成绩好之外,根本没什么朋友。我才不要像他那样呢!”

还有孩子明明已经在进步了,爸爸妈妈还是对他不满意,“我最讨厌父母老是拿别人和我比了,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又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努力与进步他们都看不到呢?”m.yjs21.cOM

盒子世界点评:对于孩子,不要用过分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他在某一方面可能会弱点,但另一方面一定会强点。作为父母,更应该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不用盲目地攀比。特别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比,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叛逆。

三、永远将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孩子,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很多父母都喜欢干涉孩子的穿着、发型,乃至鞋子,并且总认为自己的眼光才是正确的,其实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都会有自己的选择。12岁的小盒子萧萧说,她每次和妈妈逛街的过程都会吵架:妈妈看中的衣服,自己觉得太土、太保守;自己看中的衣服,妈妈又觉得太不像话。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妈妈偏偏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永远都要听从于她的安排。

在盒子推推上,也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留言——“小孩也有自尊。妈妈却不这样认为,给我挑的衣服都很难看,我不肯穿,他也让我穿,我想自己选衣服,她还是不肯,非常郁闷.......”

盒子世界点评:孩子总会长大的,他们会有自己的选择,尊重他们的喜好,倾听他们的声音,孩子会回报给你同样的尊重与喜爱。

四、专制,自以为是,不懂装懂,错了还硬撑着;

“妈妈可能更年期要到了吧,似乎看我做什么都看不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14岁的小盒子航航说,记得去年暑假,同学到景德镇旅游,大老远的给她带回来一个青花瓷的花瓶。“为了不弄坏,我小心翼翼地把盖子和瓶子分别包了一层层报纸,刚拿到家,还没来得及打开,妈妈下班回来了,她以为只有瓶子,结果一抖,把盖子打碎了。明明她错了,我本以为她会跟我说声‘对不起’,没想到她却‘反咬一口’:‘你自己的东西,怎么不好好收拾。’真让人特别失望。”

盒子世界点评: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当然不能例外,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要学会以平等的视角去对待孩子,做他们的朋友。如果在家里总是父母在专制独裁地下命令,只会让孩子在心灵上离父母越来越远。

五、喜欢体罚孩子

“为什么小孩不听话就会挨打?”“为什么大人可以打小孩?”在盒子推推上,经常会有孩子如此发问。小盒子珠珠更是发泄说,“他们动不动就打人,就知道打,我都习惯了,在这个家里,我根本没什么地位。现在只想早点长大,早点离开这个家。”

在盒子世界“我受过什么惩罚”的话题,引来了很多孩子对此的讨论。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们记住的惩罚,都是一些在他们看来并不合理的处罚,虽然有些并不带有体罚的性质。比如,被罚抄最长的课文很多遍;比如被罚站,被妈妈罚不准吃饭;当然也有极端的例子,被爸爸打了10个巴掌……

盒子世界点评:滥用体罚只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观念:父母做了哪些事,会让孩子恨你


育儿观念:父母做了哪些事,会让孩子恨你

每个宝宝生来最喜欢的人,应该就是爸爸妈妈。但长大成人后,有些人却痛恨自己的父母,有些甚至关系冷淡到破裂。究竟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孩子最后痛恨自己的父母呢?总结了一些各路网友成长中的痛点,希望爸妈都能引以为戒。

☆孩子需要保护的时候,没有挺身而出

看过一件事情,9岁的小女孩住在乡下,被自己的爷爷猥亵了,告诉来看望自己的爸爸,爸爸居然生气地让她别乱说,爷爷只是给你检查一下身体。小姑娘害怕无助,在最需要爸爸保护的时候,得到的只是一顿责骂。

孩子的一生或许会发生这么特殊事情,需要爸爸妈妈为自己挺身而出,如果连父母都不相信自己,不保护自己,孩子又能求助于谁呢?

☆孩子最爱的东西被抢,却不闻不问

之前就画过一篇漫画,5岁的小妹妹最爱的滑板车,被远房亲戚的小男孩看上了,死缠烂打地要,小妹妹的妈妈为了面子,把滑板车强硬地给了对方的小男孩,还扇了一巴掌。从此小妹妹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即使有了,不久也会失去。所以长大以后,从来不敢奢求好东西,各种患得患失。

你以为孩子小,这种事情记不住,但孩子不仅仅记住了,还记在心里一辈子,并且影响自己一辈子。

☆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多少人的人生因为父母年轻时候的梦想而改变了?自己完成不了的梦想,要么就努力去完成,要么就埋藏心底。孩子不是我们的缩小版,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没有义务替你去做你做不了的事情。

每个孩子的人生都有无数种可能,他能自己飞得更高更远,爸爸妈妈不应该是折断他翅膀的人。

☆教育孩子以棍棒为主

“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样话成为了无数父母棍棒教育的口头禅,也成为了很多孩子一生最深的痛。打孩子,可能会起到一时的效果,但更多的是孩子对你的害怕,而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至于没做错事,纯属是在外面受气,回来找孩子出气的,就简直是冤枉了。

长期被打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自卑内向的人。长大以后或许他会孝顺你,但未必心里会感激和爱你。

☆总拿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相信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敌人,叫“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比身高,上学比成绩,工作比收入,结婚也要比个早晚...在一次又一次的对比中,家长的攀比心远远超过于关心孩子的本身,家长不再关心孩子是不是过得不开心,而是有没有给自己争脸面。

如果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那自己先从做“别人家的父母”做起吧。

☆不信任孩子,一次犯错就把孩子定型

看过一个网友的经历,他8、9岁的时候,很喜欢超人玩具,就去偷妈妈藏在月饼盒里的零钱去买,结果被发现了,抓回来棒揍一顿,从此不敢再偷。但是后来妈妈丢钱找不到的时候,还是会怀疑他,让他感觉很难过,难道偷过钱的孩子,从此就进入黑名单?

连自己最亲近的爸妈都不相信自己知错能改,那孩子为什么要改?不能因为一次犯错,就在心里把孩子定型了。

☆否定孩子,认为孩子的成功是运气

当年我考上省重点大学的时候,我爸爸就说因为我运气好,才考得上。当时是真的伤心难过,自己付出的努力就被一句“运气好”给抹杀了。虽然过去那么多年,原谅了他。但我多么希望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候,取得成绩,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而不是把一切归结为“好运气”。

孩子总在批评和否定的环境中成长,他会认为即使自己再努力也得不到认可,还不如省点力气别努力了。一直被否定的孩子最终就会成为你所否定的那种人。

☆以打击为教育方法

很多父母以为一直打击孩子,就能激发起孩子的奋斗心,努力考个好成绩。但如果孩子性格敏感,激将法不仅不管用,还会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容易让孩子养成了自卑的性格,等长大以后,无论取得多大的成绩,依然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从小就一直在父母的否定中长大,这样的孩子一辈子都在寻求别人的肯定。

☆给不到孩子想要的陪伴

在孩子最需要父母的年纪,父母因为忙碌的工作,应酬社交而忽略了孩子。或者你会说,我必须要努力赚钱,才能过日子,维持生计啊。对孩子来说,比起金钱,他们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等你以为赚够了钱时,或者你的孩子已经不再需要你的陪伴了。

如果不是到了无法生存的情况,再苦也不要让孩子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变得敏感偏激、内向自卑。如果父母两个人都上班,就在周末多抽空陪孩子看看书、出去走走,一起过个亲子周末。大人需要钱,但孩子需要的是爱。

☆当着孩子面,父母无止尽的争吵

如果父母整天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影响非常大,如果争吵的内容是因为孩子,更容易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是自己才导致爸妈争吵的。长久以来,孩子的性格容易内心自卑。

夫妻要是有争吵,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有什么话关上房门好好说,让孩子参与到父母之间的争吵,是件残忍的事情。

☆父母间的家庭暴力

对孩子来说,父母吵架可能已经是噩梦,但面对父母间家暴,可能对孩子更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长期身处在暴力的家庭环境下,孩子长大后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虽然恨透了家庭暴力,但长大以后,却潜移默化地用暴力去解决家庭问题。原生家庭的悲剧很可能会一代一代地重复上演。

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爱的爸爸妈妈互相伤害更残忍的画面了。

☆打着爱的名义强迫孩子妥协

“爸妈这样做是为了你好”多少父母说过这句话?很多的时候,父母只是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感受。但如果真的爱孩子,难道不是应该让他遵循自己内心去做选择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模样,家长要做的是为孩子适当地修枝剪叶,而不是剪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育儿观念:幼儿“说谎”行为


育儿观念:幼儿“说谎”行为

幼儿园里总是会有说谎的不良习惯,教师面对幼儿说谎的教育,一般都是提醒幼儿说谎是不好的习惯,不是好孩子的表现。或者告诉家长,提醒家长与幼儿园配合教育纠正幼儿的行为。但是没有人去探究幼儿为什么会说谎。结合实际,我粗浅的概括了以下原因:

(1)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处于直觉思维阶段,对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模糊,总是会把自己的想象认为成现实,并且把这个“现实”当成是事实告诉成人,成人就把这当成是“说谎”。但是这只是幼儿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2)家长的诱导询问方式

最近,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导致家长对幼儿园教师和阿姨的信任度降到很低,家长总是对幼儿的在园生活充满了忧虑,这样的忧虑,使得家长每天都会详细询问幼儿一天的生活,事无巨细,询问幼儿是否有被老师骂、老师打,有没有被阿姨粗鲁对待,有没有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检查身上有没有伤口、红痕等,这样的忧虑,老师可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家长在询问的方式上有时候也会下意识得代入自己的忧虑,家长会这样询问“是不是被老师打的/是不是被小朋友打的”这样的封闭式问法,导致有些幼儿没有说谎的想法,也会诱导他们往这个趋势走,这样最后就变成了说谎,家长会兴冲冲地来“问罪”,但是最后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就会说“你怎么可以说谎呢”,但是这真的是孩子说的吗?难道不是家长自己这么想的嘛?为减少这样的误会,家长询问幼儿时多用开放式提问,比如“是谁弄伤你的/哪个老师骂你了”。这样的就不会诱导幼儿了。

育儿观念:父母无意,孩子有心


育儿观念:父母无意,孩子有心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话不无道理。孩子与您朝夕相处,您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有时候,您无意中的一些言行,可能会使我们老师的辛苦付诸东流。因此,您可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送进我们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幼儿园不是孩子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它代替不了家庭教育。您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孩子,责无旁贷呦!

您不相信?请看——

镜头一:一天早晨,明明的母亲送他来幼儿园,一见到我就说:“老师,您帮我说说这孩子,让他把头发剪了,可他就不听,他最听您的。”我马上问明明:“明明,你怎么不听妈妈的话呢?”明明说:“我爸爸的头发怎么那么长?”

镜头二:有一天,红红来学校后,走到我身边说:“老师,我今天当值日生好吗?”我笑着回答:“今天我已安排李玉值日了,你明天值日好吗?”第二天来园后,我便对红红说:“红红,今天是你值日,记住哦!”红红高兴地说:“老师,您真好,说话算数,可我妈说话老不算数,老说带我去公园玩,可一直没带我去。”

镜头三:一天,航航来园后,脱掉外衣,对他爸爸说:“爸,你帮我把衣服叠一下。”谁知这位父亲说:“你自个儿叠!”这时我才明白航航为什么老说脏话。

怎么样?相信了吧?有时,在您看来很不起眼的事,却能给孩子带来极坏的影响。那第一位家长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成了儿子“崇拜的偶像”,第二位家长也许还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对自己失去了信任感;第三位家长也许未察觉出自己已教给儿子不少不文明的话。类似这样的“镜头”我们见多了,说心里话,也伤透了脑筋。怎么办?您能不能这样——

以身作则。孩子模仿能力强,对他(她)敬爱的人更有一种天然的模仿倾向。但是,率真的孩子对美丑的辨别能力很差,如果您在思想上没有主动教育孩子的意识,往往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可能使孩子把您身上本来不好的东西当做好的东西加以模仿。

说话算数。孩子与您有血缘关系,感情最深,对您最信任。一旦失信于他,就会使这种信任感降低,甚至消失。

家庭氛围文明和谐。孩子骂人等不良习惯并非先天具有,也非后天一日形成,而是长期受周围不良环境影响所致。因此,凡有各种不良习气(哪怕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的父母应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使孩子生活在文明的家庭环境中。

育儿观念: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育儿观念: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一是不能纵容娇惯。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掌上明珠?

不能打?不能骂?吃要高档?穿要名牌?玩具随要随买?不买就

收不了场?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表现得很明显?由此让孩子养

成许多不良习惯?到头来孩子还要怪罪父母“你们为什么就不理

解我们这一代?”对于孩子的错?不能包容?要适时指出哪些是

对的?哪些是错的?对的就继续鼓励?错的就帮助孩子一起纠正?

同时?要培养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

家长就不要包办替代。

二是注重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永远是孩子

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将对孩子的人生起到很大的示范作

用。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就象现在很多父母

不许孩子沉迷网络?自己却通宵达旦?对网游乐此不疲?父母要

孩子不要抽烟饮酒?自己却整天烟雾缭绕?酒气熏天?如何让孩

子做到?正所谓?己所不欲?无施于人?

三是要培养孩子的行为能力。第一要用眼睛认真的观察生活和周

围的环境?第二要用耳朵认真地听别人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第

三要用手认真的记录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成日记??第四要

用脑认真思考看到的、听到的、记下的?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

点?第五要用嘴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要做到这

些?需要有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只要坚持做了?孩子的

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步得到锻

炼和提高。

四是要善于与孩子做朋友。父母不要总高高在上?动不动就老子

长老子短?总认为我生你养你?你就应该听我的话?按我的意志

办事。孩子也有孩子的自尊?孩子也有孩子的隐私?孩子也有孩

子的观点?要善于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沟通?自己说的孩子

不理解?要讲明道理让孩子慢慢理解和接受?自己错了的也不要

为了一己面子将错就错?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当然?不同的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他们有

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教育孩子时?还得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努

力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潜力点?不要去抹杀孩子的个性?有针对

性地培养教育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育儿观念:娇气孩子背后溺爱的父母

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照理来说孩子们应该已经能够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记得以前带过的两届小班也差不多一个多月就全能适应了,但是这一次却发现将近两个月了,还是有很多孩子早上来园会哭,活动中会哭,吃饭的时候会哭,甚至做做游戏会哭着说想妈妈、想奶奶、想回家。还有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不愿自己动手吃饭,一定要老师喂,不喂就说吃不下了,不想吃了,喂她就能把饭都吃光。数数这几个孩子,再联想与家长沟通之后的情况,不难看出,这几个娇气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溺爱的家长。

就拿我们班的哭泣包冉冉来说吧,到现在仍然是每天来园都要大哭,要抱她才不会哭,不抱就会一直哭,还越哭越大声,也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不愿意参与活动,宁愿自己一个人站着。有时候其他小朋友出现了状况我们去处理没有人陪他的时候,她就开始哭着说想妈妈了。和她的妈妈联系沟通之后,从妈妈的话里我们了解到她以前在家的时候与同龄孩子的交往基本没有,因为妈妈觉得小区里的游乐设施不卫生,不愿意带她下楼去玩,就算要玩也是去市区的大型室内游乐场,而且都是大人全程陪同,养成了孩子现在这个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的性格。因为没有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所以冉冉在幼儿园只黏着老师,如果老师没有空就会觉得孤单,会觉得被冷落,然后就会觉得委屈,想妈妈,最后就是用哭来表达。

我们班还有一个小朋友比较特别,开学前的家访中他的爸爸就说自己的孩子是过敏性体质,两周岁之前是蛋白质过敏,然后我们就询问现在能喝牛奶、吃鸡蛋之类的东西吗?爸爸的回答比较矛盾,他又想让我们照顾孩子的过敏但又说不要让孩子太特别,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待遇就好,别的小朋友吃的他们家也要吃的,但是又强调蛋白质过敏,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了。还有从平时爸爸妈妈来园接送孩子以及和我们的沟通中就能看出爸爸妈妈在家应该是特别溺爱孩子的。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家家基本不吃菜,家长开放活动那天,妈妈看到家家把菜倒掉之后就说他们在家的时候都是拿一个特别卡通的小碗,然后在碗里放一点点菜让他吃的,所以导致家家在幼儿园都不吃幼儿园的饭菜。当我听到妈妈这样说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希望在家的时候不要再这样让家家吃饭了,因为这样他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那他就不会好好的吃饭,这样下去会没有营养,孩子的身体肯定会不行的。

像这样娇气的孩子我们班还有很多,孩子们为什么娇气成这样,不难看出都和家长的溺爱有关,我们班的小雨小朋友,她的妈妈都说奶奶在家超级宠她,连爸爸妈妈都管不了,妈妈在和我们的沟通中都是很无奈的语气,我觉得要想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家长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就需要彻底的改变,家长不可能跟着、陪着孩子一生,孩子总要长大,现在是幼儿园,可以说孩子还小,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进入小学,进入初中,到那时再来改就已经晚了

育儿观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责任心


育儿观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责任心

责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的有无和大小是一个人能否取得他人和社会承认的重要因素。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承担着不同的责任,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然而生活中大多数家长并非如此,总认为孩子还小,不用承担责任。即使孩子在家做些擦擦桌子、摆摆碗筷之类的家务事,或是给家长倒杯水、递个苹果的举手之劳,家长都认为是帮助大人做好事,从而加以大力赏识与表扬。我们成人是怎么了?孩子做点事情,都是帮助别人,作为家庭的一员,难道孩子自己就没半点责任?在幼儿园,教师虽然能指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教育孩子时,也往往告诉孩子:“回家时要爱劳动,要帮妈妈扫地、擦桌子……”,在对孩子开展爱心教育时,也时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要帮他们拿拖鞋、倒杯水…”,不管是老师或家长,这种长期的“帮”意识导致孩子们责任意识严重流失,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就是自己的事情也不懂得自己做,因为一贯都是家长做的,他们已习以为常了,这就好比“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更不用说富有爱心了。那么,孩子的责任心究竟该如何培养呢?

一、改变观念,从习以为常的“帮”意识中走出来,为孩子创设一个负起责任的环境

我们成人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幼儿园乃至社会的一员,作为一个小公民,有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小学会为自己、为他人负责,长大了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当然,这些不应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除了强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还要让孩子为家庭、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分配给2-3岁的孩子收拾玩具、帮助传递一些小物品;分配给4岁的孩子摆放碗筷、椅凳、帮大人拎包;分配给5岁的孩子自己取事物吃,做一些简单的卫生清理工作;分配给6-7岁的孩子存取衣物、接待小客人等,即做到分配给孩子的事务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并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作个有心人,注意自己的措辞,改变以往“你帮…”而变成“我们一起来…”、“你能不能……?”、“你……好吗?”等商量、征求的口吻,让孩子乐于接受;同时,要让孩子了解一下我们成人除了工作以外,回家还要做很多的家务,要帮孩子洗衣服做饭等等,让孩子明白,我们做的许多事都是因为他们还小不能做,而帮他们的。

二、教育孩子不推卸责任,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

受年龄以及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孩子对许多事或出于好奇,或出于顽皮的天性,或出于对社会生活缺乏知识和经验,往往会因自己的不恰当行为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这完全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但是,过度的宽容对孩子有害无益,它只会让孩子淡漠自己的责任意识。比如,孩子摔倒了,哭个不停,成人就跺跺地板说:“都是这该死的地板,把我们宝宝摔疼了”;孩子在玩耍时不慎把头磕在墙上,大人往往先是给孩子揉揉头,然后用东西敲打墙壁,拿墙壁出气给孩子看,把孩子撞墙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墙壁,类似事情比比皆是。我们这样处理,对当时的孩子也许能起到一点安慰作用,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事情经历过几次之后,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磕了、碰了,忘了什么东西,都是别人不好,我是没有责任的。孩子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慢慢地他就会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如此的想法、意识和习惯,难道不是我们成人无意中造就的吗?所以,当孩子因自己的行为造成过错时,我们正确的做法就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不良后果的原因,在此事件中孩子本身的过错和应承担的责任,以及以后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等,从而使过错行为成为强化孩子责任心的契机。前美国总统里根的父亲教育里根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里根12岁的时候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窗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那是在1920年,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他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说玻璃是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待长大成为总统后,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对自己的过失负责。”这个故事难道不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吗?

三、培养孩子的爱心

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人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承担什么责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教孩子学会爱自己,进而去爱别人、爱社会。然而在我们的身边,会经常看到小孩子动不动就打人的一幕,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挨打了还笑嘻嘻的,说小孩嘛不懂事,何况也不疼!待大点儿了就不这样啦,就会懂得负责任、有爱心了!果真如此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一所中学的校长,有一天到一个班级里,发现地板上都是纸屑,他就拿起扫帚扫起来。教室的另一端几个学生在聊天,其中一个男同学说:“来来来,校长,这儿还有呢!”我看后,心里就象倒翻了五味瓶,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类似的事情很多。如果说孩子们长大了就有责任心了,就有爱心了,那么,也就不会有留学生不懂履行报效祖国的义务和责任而滞留海外,也就不会有为实验而伤害狗熊的大学生,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事情不会做、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的现象发生,也就不会有为了一点小事而杀害亲生父母的事,也就不会有……凡此种种,岂不令人担忧?要知道,孩子最初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心更多的是缘于爱心。

四、为孩子做表率

我们成人的社会行为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宋代思想家张载曾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我们日常所表现出的责任感的强弱,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终身的。我们在抱怨孩子缺乏责任心时,应当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阻碍孩子责任的形成或削弱孩子的责任心。譬如,我们是否包办、代替做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务?是否娇惯与过度保护孩子,并轻易对孩子许诺?是否要孩子绝对服从自己或者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

对任何人来说,能做好的事而不去做,那是缺乏责任感;同样,对尽自己的全力做不到的事而硬要去做,则是滥用责任感。我们成人要经常反思自己,要随时随地对自己言行负责。如果我们经常对人吹牛、夸海口,而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时间长了,孩子也会悄悄模仿,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自己说的话不承担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这有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和健康成长。

总之,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更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去深入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并适时调整教育方案。所以这些,都要求我们能够持之以恒,而我们本身的持之以恒则又给孩子起到了示范作用,促进孩子责任心的养成。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责任心就是一座连着多彩世界的桥梁。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从一点一滴做起,扎扎实实为他们架设好那通往美好人生的桥梁!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观念:孩子都讨厌父母的哪些行为?》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开学父母要做哪些准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