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幼儿个别交谈的能力

08-27

不容置疑的是当我们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时,我们需要经常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教育笔记可以记录老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优秀的教育笔记范文有哪些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教师与幼儿个别交谈的能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与幼儿个别交谈是了解幼儿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发展幼儿语言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等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与幼儿的交谈呢?

1、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选择好话题。在谈话时要有灵活、机智的策略。

2、尊重幼儿的态度,要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3、与幼儿交流首先需要教师从权威地位转为与幼儿共同分享平等交流的地位。

4、给幼儿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无拘无束,自然亲切的气氛。

有的教师说:“每天这么忙,哪有时间与幼儿个别谈话。”其实,幼儿每天点心、就餐、自由活动以及入园、离园等时间都为教师个别交谈提供了理想的机会。例如:离园时,由于有的家长工作忙,会来得迟一点,这时候幼儿看见其他小朋友都走了,心里有点着急,这时候教师就走上去问其中一个幼儿:"你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幼儿回答:“是医生”教师:“哦,你妈妈今天肯定忙,不要着急,一会儿就来了,你喜欢你妈妈吗?”幼儿“喜欢,我妈妈可漂亮了,她打口红,还有长长的头发。”这时候没有走的幼儿都站过来七嘴八舌地说“我妈妈怎么,怎么。。。。。。”一会儿家长们都来了,幼儿们高兴地和教师说再见,离开了幼儿园。也就是在幼儿离园这短短的几分钟,一次教师预先计划的个别交谈结束了。由此例可见,个别交谈不在时间长短,只要教师有此意识,机会是不少的。

个别交谈不一定是教师发起的,幼儿总想把那些在他们看来很有趣的事告诉教师,谈话也就成为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经验分享等,但无论哪种类型的交流要成功进行都要求教师耐心地倾听,对幼儿的谈话表现出兴致勃勃的态度,让幼儿感到“老师认为我讲得很有意思”尤其当幼儿口齿不清的时候或谈话内容含糊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听下去,不能中止交谈,如果时间不够了,教师要用“真想听你讲,可是打铃了,回头再讲给我听,好吗?”这类谈话来结束。

总之,与幼儿个别交谈,对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个别幼儿交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我们幼儿教师要自己在保教工作中培养这种能力,并在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同时也将自身的素质推向新的更高的境界。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蹲下来与孩子交谈


记得新学期开学不久的一个周一的早晨,那时我担任幼儿园小班班主任,我满面笑容地站在教室门口,正忙着迎接小朋友们的到来,忽然传来一阵孩子的哭声。开学已经几周了,多数小朋友都已经开始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每天早晨都会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即便是周一早晨来园哭闹的也很少。这会是谁呢?我仔细一听,原来是我班上的玉雪小朋友。奶奶领着哭闹的玉雪向我走来,我笑容满面的快步上前拉起玉雪的手。可是她还是一边哭一边紧拉着妈妈的手不放,我便蹲下将她轻轻地揽在怀里,亲切地拥抱着她,贴着她的脸颊和蔼地问:“两天没见,老师好想你。你想老师了吗?”玉雪止住了哭声,说:“想。”“那和老师亲亲好吗?”玉雪微笑着亲了亲我。“你和奶奶说再见,我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好!”玉雪高兴地和奶奶挥了挥手再见,蹦蹦跳跳地跑进了教室。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老师的态度如何,对孩子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影响:我站着和玉雪说话时,她依旧是对奶奶那种依恋、对老师那种陌生的情绪;当我蹲下来和小玉雪交谈时,她立刻和老师亲热了起来,情绪一下子转变了过来。由此可见,老师威严地站着面对孩子,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孩子说话,会与孩子拉远距离,给孩子一种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的心理压力,造成孩子心理紧张,对老师产生陌生感。如果老师蹲下来和孩子交谈,从外在表现和内在心理上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就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就会亲近你,他的心理就会放松,情绪愉快;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孩子眼里那不同于成年人的特殊的世界,就能学会理解孩子。

从那以后,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每当与孩子们交谈时,我总是蹲下来,使孩子们从心理上消除老师高高在上的感觉,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晨送晚接和午睡时,与每个孩子亲切拥抱、贴脸颊。现在孩子在我面前,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紧张、拘束、陌生、胆怯,他们与我是那样的亲近,在我面前是那样的无拘无束、活泼大方,我成了他们最好的朋友。

家庭作业好处多、与家长交谈


家庭作业好处多幼儿园适当的布置家庭作业,既让孩子复习了当天学的知识,又增进了亲子关系,这样的“家庭作业”我试了几次效果更好。我先向家长讲清了有关的要求,让幼儿回家后给家长背诵、讲述当天学过的儿歌、古诗和短小的故事,请家长听后把诗歌或故事大意记录下来,第二天由幼儿带来给我。这样的家庭作业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幼儿知道学了后还要给爸爸妈妈“汇报”,学得更加认真了。幼儿向家长讲述的情味与给老师、小朋友讲述不相同,另具特有的联系功效。由于班内人数较多,一、二次教学活动无法让幼儿一一进行背诵、复述等练习,采用这种“作业”形式,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还能经常从家长那里获取反馈信息,利于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采取一些事后的弥补措施;其实,我在教学中的有些不足,家长在听取幼儿讲述时就给弥补了。有的家长在记录时还顺便向我提出一些疑问或建议等,由我再写上答复请幼儿带给家长,这就进一步密切了我与家长的协作和联系。

幼儿案例分析:个别化学习中教师的指导


案例背景

琦琦是个独立聪明的女孩,平时做事不够主动,但老师提问或小朋友有困难时,她总能想到办法解决。本次游戏关于排序的内容,教师只简单提出关注规律,没有说具体操作材料的做法,希望幼儿自主探索与发现。

案例描述

琦琦拿到毛毛虫后,先看看上面的图案,然后便拿起笔来直接画树叶。填好后换了另一个毛毛虫,低头专心地画起来。一会儿,她便画好所有毛毛虫身上的空白图案,我看了看,画得都对。对着她点点头,她朝我笑笑,然后无所事事起来。我便建议到:毛毛虫身上的图案按什么规律排列的?谁和谁是好朋友呢?她听完高兴地拿起毛毛虫看看,说:“这是越来越多的,这是越来越少的……”当她把毛毛虫们分类摆放时,我发现有两组是错的,说到:“它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她说到:“它们身上都是树叶和花。”“哦,图案相同,但是排列规律相同吗?”她又看看毛毛虫,笑着对我摇摇头表示不一样。最后她重新按规律给毛毛虫找到了好朋友。

分析与评价?

琦琦对这个游戏很感兴趣,对于找规律的要求也很清楚,并能独立地完成所有填空操作。她能独立安静地完成操作,教师在此过程只是观察并未干扰,实现了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学习,符合指南的要求。但当她出现困惑表现为无所事事时,教师的介入很及时有效,让游戏得以持续。当出现错误时,教师的及时引导与纠错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若有同伴的共同探讨与发现,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会更加明显,效果会更好。

幼儿计划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大班自由游戏时间,安安在医院里说,要给病更严重的娃娃先看病;贝贝在理发店里,忙着给其他小朋友弄头发,却弄错了先后顺序;建构区中,有的小朋友走到积木筐前,想了想,拿走很多块积木,再到一边慢慢搭,有的小朋友搭好一块,跑回筐前再拿一块继续搭。

显然,计划能力不仅仅是成人才具备的,幼儿也会在某些情境中使用这一能力,对未来行动进行积极和有意识的建构或心理模拟,在一定程度上安排自己的生活。幼儿的计划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具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计划意识与能力?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法,结合幼儿的口语报告,从幼儿计划的结果与过程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对教师提供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研究方法

研究者选取南京某幼儿园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共78名,按年龄分为3组,每组中的男女生人数大致相等。每年龄组中,13名被随机分配到有线索提示组,13名分配到无提示线索组。

实验中,研究者用硬币代表银行、推车代表超市、照相机代表照相馆、头上有吹风机和剪刀的“娃娃”图片代表理发店、邮筒代表邮局(见图1与图2所示)。

在有线索提示组,模型按空间和逻辑顺序依次摆放,幼儿若能发现这种线索并依次通过模型,就算正确完成任务;而在无线索提示组中,则无此类提示。

正式实验前,先让幼儿辨别每个模型分别画的是什么,曾经在哪里见过,并告知每个模型所代表的地点。待幼儿能够正确说出每个模型代表什么、有什么功能后,实验便正式开始,研究者先告知幼儿任务内容和任务要求:

“娃娃要去照相馆照一张照片邮寄出去,可是她的头发又长又乱,于是想去理发弄漂亮一点再照相。她出门时,妈妈让她从超市买一块肥皂回来。娃娃身上没有钱,不过可以去银行取钱,娃娃要怎么做这些事情呢?你来帮她安排一下,先去哪儿做什么,再去哪儿做什么,要快点把事情做完,而且不能漏掉。”

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若既无遗漏项目,也无颠倒关键步骤,则表示通过。如果因为颠倒了关键顺序,没有一次性完成任务,则提示幼儿错误并让他重新做一次。如果幼儿不记得指导语的提示,不记得娃娃要做哪些事情,研究者则再向他说一次指导语,直至其能正确完成。如果幼儿在反复鼓励下仍说自己不会做,或5次以上仍没有完成任务,算其失败,不再让其继续做下去。

在评价幼儿计划的合理性水平时,研究者把幼儿路线中的“多余步骤”定为评价指标。在有提示条件下,最合理的路线为“家、银行、理发店、照相馆、超市、邮局、家”,共需6步;在无提示条件下,最合理的路线为“家、银行、理发店、照相馆(经银行走)、超市、邮局、家”,共需7步。多余步骤量越小说明幼儿能用更少的步骤完成任务,合理性越高,反之,合理性程度越低。比如,幼儿若按最优步骤一次性完成任务,则其多余步骤数为O;如果幼儿在有提示线索组中总共用两次才正确完成任务,第一次路线为“家、银行、理发店、照相馆、超市、邮局、超市、照相馆、超市、邮局、家”,步骤为1O;第二次路线为“家、银行、理发店、照相馆、超市、照相馆、超市、邮局、家”,步骤为8,则其多余步骤为12,前者的表现优于后者。同时,研究者还对幼儿初次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类型进行分析和分类。

结果与分析

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计划水平有所提高

首先,大班幼儿一次性成功完成任务的人数明显高于小中班;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更少犯遗漏和任务颠倒的错误,说明幼儿越年长越能理解任务的逻辑关系;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绕路行为的发生比率也有所降低,说明年长幼儿既能够考虑到任务中包含的必要先行任务和逻辑关系,也能根据空间顺序合理安排路线,因而能计划更短更合理的路线。从幼儿的口语报告中也可以看出,年长幼儿解释自己行动时,更能说明清楚计划的原因。

2.幼儿仍不能很好地利用外部线索

外界向幼儿提供线索,不会提高幼儿的计划水平。幼儿既不能像成人那样可以利用文字记录来减少记忆负荷,也不能利用桌上摆放的物品来提示自己要做的事情,三个年龄组的幼儿都会犯遗漏任务的错误。由此可见,即使到了大班,幼儿仍不能很好的利用外部线索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急于开始任务,未能发现线索的提示作用,边走边思考时也是更多依照自己的逻辑和生活经验,而不关注路线的效率。比如尽管在从银行到超市的路上可以顺便做其他的事情,但很多幼儿去完银行直接就去超市,然后再回过头去做其他的事情。从事后的访谈可以了解到,他们这样是做因为在他们的经能验里,取钱和买东西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活动序列。

3.计划能力与幼儿的个体经验密切相关

在分析幼儿的口语报告时,研究者发现,个人偏好对幼儿的影响远大于指导语。比如,有的幼儿解释“去完银行就去超市,这样可以从超市得到一个塑料袋,好装照片”,事实上研究者根本没有提示幼儿“有塑料袋”;或者有的幼儿说“先去超市是因为肥皂用完了,妈妈会很着急,所以先买了肥皂给妈妈送回家”;还有的幼儿认为“超市人多,所以要先去”,这些情节都是幼儿自己添加的。虽然研究者的指导语中并没有指出哪些项目更重要,但是幼儿会根据个人经验,对一系列任务进行价值判断,并安排优先次序。

讨论

1.幼儿不能进行计划的原因

通过对幼儿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行为观察、数据以及口语报告的分析发现,在本实验中幼儿计划失败主要由如下原因所致。

(1)延迟满足的能力与抑制水平低。实验进行中研究者发现,大多数幼儿在看到模型后就被模型吸引,很想玩。于是基本在研究者说完指导语之后便立刻行动,移动塑料娃娃玩具,有的甚至在主试还没有说完的情况下便急于行动。他们不能为了提前计划路线而抑制立刻开始玩的冲动。在幼儿期,延迟满足能力是逐步发展的,而计划又具有延迟满足的成分。因此,延迟满足的普遍困难,尤其对于年幼幼儿而言,可能导致他们更少的计划。

(2)元认知能力发展不充分。主试说完指导语后会问幼儿:“你听明白我说什么了吗?你记得这个娃娃要做哪些事情了吗?”幼儿通常会点头,但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还是会犯较多的遗漏错误。这一方面与其延迟满足和抑制水平能力低有关,也与其元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有关。幼儿的元认知能力较低,对于自己的记忆能力估计过高,不能有效地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与监控。

(3)没有意识到计划的重要性。越年幼的幼儿越无法理解只有多花一些时间计划路线,才能在行动中节约时间,而是立刻行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么在语言中用“快快地”这样一些副词修饰动作,要么在动作上用较快的速度移动娃娃来体现出来。年龄越大的儿童思考时间越长,这说明了他们更能意识到计划在完成任务中的重要性,计划能力的发展是他们思维品质提高的一个表现。

2.幼儿计划能力的培养

以上所述的发展阶段及发展所需的内外支持,提示我们在对幼儿的计划能力进行培养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重视家长及老师等成人的榜样作用。成人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进行计划。比如,讨论未来发生的事情,如“你想要做什么”,“你认为我们会在那遇见谁”,“会发生什么呢”;向幼儿展示成人的计划行为,提供榜样,包括在去超市购物前列一张购物清单,或者与幼儿一起为某件事情做准备工作。

其次,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幼儿经历越丰富,越知道在某一事件中会发生什么,要怎么做,需要什么。比如知道去动物园之前,可以准备些喂动物的食物。因此,让儿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计划。

再次,多给孩子亲自计划的机会,树立计划意识。幼儿的计划能力没有完全发展,原因之一可能是成人安排好了一切,使幼儿缺乏亲自计划的机会,即便幼儿知道未来要做的事情,但不能将其转化为提前的计划,也不能保证他们能执行计划。幼儿需要更多的计划经验,并需要成人给予支持,这样才能促进早期计划能力的发展。

个别关注 俘获童心


个别关注俘获童心-

“老师,我会讲什么什么故事。”

“什么故事呀?”

“就不告诉你。”

噢!她竟然故意吊我胃口。

“不说算了,我不喜欢听故事。”

我也故意逗她。

“我给你讲讲吧?”

这次主动送上门来。

“好呀。可老师现在忙着呢,能不能等我把这些工作做完呀?”

“好吧。”

不到两分钟。

“老师,好了吗?”

“再等一小会儿。”

不到一分钟。

“老师,好了吗?”

……

这个急切地要给我讲故事的孩子是小二班的男孩子:家伟。认知他的人都会惊异于她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这一切,缘于我对孩子的特别关注。

认识小宝的场景很特别,至今记忆犹新:

奶奶把她送到教室时,已经是早饭时间。可小家伟哭哭啼啼不让奶奶离开。而奶奶竟然把包一放,端着碗就为小宝打饭,然后当着全体师生的面,旁若无人地喂孩子吃饭。初来乍到,我不便说话,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孩子:家伟。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孩子胆小,不爱说话,没有玩伴,在幼儿园里的情绪说不上低落,也说不上愉悦,很少看见她开怀大笑,大多数时候是皱着眉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很想走近他,可苦于没有合适的切入点,不知从何入手。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在区域活动中上,我看着家伟自己在那摆积木。 起初,我静静地观察他,发现他工作时很专注,但一般不与其他小朋友合作,总是一个人完成一些项目,然后毁掉重做。一般在一个工作时间里不与别人换工作。

渐渐地,他开始主动接近我。他每摆好一个造型就会怯怯地叫:“老师,你看我的。”无论我当时在做什么,都会停下来,蹲到他的身边,看着他的工作真诚地赞赏、鼓励,还会笑着问他“这是什么呀?给我说说。”有时她会用很低的声音慢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时他会羞羞地说:“我也不知道。”再后来,孩子们工作时,不等他叫我,当我巡视到他身边时,就会停下来问他做的是什么,他都会笑着回答我的问题。如果室内光线较好,我会用相机照下孩子们的作品,有时也会为他拍照,她都会显得特别兴奋,说要回家告诉妈妈老师给他照相了。

现在,家伟在幼儿园里每天情绪愉悦,有说有笑,看起来很快乐。每天的自由时间,有时她会故意碰碰我,以引起我的注意;有时她会跑到我身边,给我唱儿歌;有时也会找我说说话。我知道,我用个别关注法,又俘获了一颗纯真的童心,非常希望我们的相处能为他的幼儿园生活增添欢愉。

肢体语言阅读与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


-->

所谓肢体语言(body1an—guage),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广义上,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基于肢体语言不同于口头语言的特点,我们在指导幼儿开展早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了“通过肢体语言的阅读发展幼儿阅读能力”的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幼儿的早期阅读中,肢体语言的运用和阅读具有以下作用:(1)由于肢体语言符合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因而容易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2)有助于幼儿“读懂”社会中人们的肢体语言,感知他人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力。(3)将幼儿一时难以理解的语言配以教师适当的肢体语言向幼儿解释,能帮助幼儿轻松学习和掌握词汇。(4)藉以动态的凭借物(如VCD哑剧表演等)所积累的感知经验和记忆表象,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讲述能力,使幼儿的讲述更为完整、连贯、生动。(5)有利于培养幼儿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但要真正发挥这些作用,教师必须重视肢体语言的科学设计。

一、肢体语言的设计要求

1.肢体动作要生活化,富有童趣,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联系。幼儿的大部分经验来源于生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因此,生活化、趣味性强的动作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也更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

2.肢体动作应简单、明了,且幅度大而夸张。简单明了的肢体动作能让幼儿清楚地感知和把握重点。而为了能使幼儿对表演内容观察得更为仔细、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必须将肢体动作的幅度加大并夸张。实践证明,这类动作能清楚地表明动作的含义,加深幼儿对动作的理解。

3.表达肢体语言的速度要适宜,且具有节奏感。由于幼儿年龄较小,需要时间去思考、分析、理解表演内容,因此肢体动作初次呈现时的速度要比常速慢一些,这样才能使幼儿看得清楚、理解得全面。同时,肢体动作还应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在表演的过程中体现快慢的节奏感。在容易理解的部分,肢体动作表现的速度可以快一点;在重难点部分表现的速度要慢一些,重在让幼儿理解表演内容。

4.表演者的表情要丰富。表演者丰富的面部表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有价值的阅读信息,体验表演动作的含义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

5.肢体动作的表演应配以合理的场景、道具以及背景音乐等。合理的场景能让幼儿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帮助幼儿全面理解阅读的内容;道具能进一步说明和解释动作的含义;而背景音乐则能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让表演者能更加轻松地传达作品的情感。

6.要建立共同的理解背景,避免产生歧义或偏差。肢体语言是在某一个背景下由一方向另一方或多方个体来表现,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在不同背景下,即使是同一个动作所表达的含义也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个体对此产生的理解也会有很大不同。为此,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针对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师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尽力避免容易让幼儿产生歧义的场景设计,努力为全体幼儿建立共同的认知背景。

二、肢体语言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运用

1.在合适的文学作品中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

在早期阅读中运用肢体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使用肢体语言而使用肢体语言,而应当在合适的文学作品中运用肢体语言。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在以下三类作品中使用肢体语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①专业人土的表演内容。教师可以收集适合于幼儿阅读的有关专业人士表演的影像资料,比如喜剧大师卓别林的表演、一些著名的哑剧演员的表演等,纳入到教学中来。②幼儿的现实生活内容。比如在组织完幼儿的秋游等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部分孩子将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肢体语言的表演传达给其他幼儿,让其他幼儿阅读。③教师精心选择的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故事内容。故事的表演给人的想象空间比较大,不会局限幼儿的思维,比如故事《猴子学样》、《小猫钓鱼》等,幼儿在阅读这类故事的表演内容时往往能捕捉到故事中的情感线索,这是幼儿聆听故事时所无法体验到的。

同时,笔者也发现有些作品不太适合使用肢体语言,比如优美的散文、意境深远的诗歌等,因为肢体语言表演得成功与否取决于表演者的水平,而我们日常教学环境下的表演者都不是专业人士,受其表演水平的影响,肢体动作还无法将作品所蕴涵的意境准确地传达给阅读者,这样就容易破坏作品的“原汁原味”,使本来可以通过声音等形式就能正确传达的意思变得复杂、不易理解,阅读者阅读起来容易产生误解,肢体语言的阅读也就失去了效用。

2.使用时注意将表演动作的分解与整合有效结合。

在使用肢体语言的过程中,由于肢体语言的传达过程是动态的,要让幼儿利用这较短的时间完全理解表演内容显然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带领幼儿完整阅读,并对表演内容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应当将表演动作进行分解,即把完整的表演动作按教学内容有机地分成几个表演片段,带领幼儿多次阅读表演的小片段,依次将各表演片段阅读完,然后在幼儿理解各表演片段的基础上,再进行完整阅读,以帮助幼儿把获得的经验加以完整再现和总结,从而理解表演内容、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在阅读活动《窗外的垃圾》中,教师先让幼儿完整阅读表演内容,并提问“故事里有谁?它们分别做了什么?”“有小猫、小狗……它们在乱扔垃圾……”从幼儿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对整个故事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教师将表演内容分段呈现,带领幼儿分别观看每一个动物的表演,这样幼儿就能对表演的内容观察得更为仔细,理解得也更加透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带领幼儿完整地阅读表演内容,鼓励幼儿跟着表演内容进行完整、连贯的讲述,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使肢体语言的阅读变为有效阅读。

由于幼儿受经验缺乏的限制,理解力还不够,所以在阅读肢体语言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帮助。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在幼儿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多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通过引导性提问、组织讨论、比较分析等形式及时帮助幼儿消化理解的难点,使幼儿对肢体语言的阅读变为有效阅读。比如,还是在阅读活动《窗外的垃圾》中,教师在幼儿每一次观看表演前,都会根据学习的重难点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如“它脸上的表情怎样?这说明它的心情怎样?”“看到马路上有很多垃圾的小兔是怎么做的?其它动物看到了小兔扫垃圾后心理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在不断加深层次的引导性提问中逐渐理解和掌握了故事内容。教师除了是引导者,同时还是组织者——在什么时候该带领幼儿观看哪一段表演、一段表演结束后小演员该做些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活动前设计好。

4.表演与语言要恰当结合。

肢体语言可以以哑剧等某种没有语言的表演形式呈现,但有时在表演中恰当加入适量语言,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比如,在大班肢体语言讲述活动《猴子学样》中,表演者在进行肢体表演的同时加入了一些词语,如表示天气状况的感叹词“热啊”、疑问词“咦”等,这样,能使幼儿更容易读出阅读内容,并更加确定自己所读到的内容。但是,加入的语言不宜过量,否则肢体语言会失去原有的教学价值。

肢体语言的阅读仅仅是提高幼儿阅读能力的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可以将肢体语言与其他语言(如书面语、口头语)等相结合,以话剧、动画等形式呈现,丰富肢体语言,使肢体语言更为生动,为提高早期阅读活动的质量增添新的元素。

双减政策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反思与心得 【荐】


紧跟教育政策可以实现我国制定的教育目标,“双减”政策出台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当我们学习了“双减”之后都会有所感悟,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双减的教育笔记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地编辑了“双减政策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反思与心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双减政策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反思与心得【篇一】

“双减”政策的目的在于让教育回归本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

一、备课要减负

为了学生更需抓实备课,提高备课精度,注重实效。如研究学情与教材,提高备课实效,不仅增加了授课知识点的分层,也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在哪个环节可以进行展示的的集备,充分将学生主体落实,时时不忘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课堂教学

1.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投入度,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从教材走向生活的思想,课上引入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和学习材料,从事例和材料中获取知识,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实践转化和综合应用。

2.充分利用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当堂学、当堂测、当日清。做优课后解惑服务,让疑惑的及时消化,让消化的及时巩固,不留疑惑至明日。

3.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建立,强调从“做中学”获取知识,将实验室搬进了课堂,将实验仪器放在教室内,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实验,利用实验解惑遇到的困难,注重了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作业原来每天15分钟,而现在不留作业。但对学生的要求却没有放松,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更好有针对性的提升能力,让他们关注科技的魅力,教育他们成为一名关心国家、服务社会的人才。有效的减负,价值的高效,为国育才,强国有我。

双减政策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反思与心得【篇二】

“双减”政策落地,很多人调侃拼爹时代正式到来。有网友表示,“拼爹”拼的不是家长的学历、财力,而是家庭教育的理念、素养、水平和维护亲子关系的能力。家庭教育实质是生活教育,核心是让孩子成人。

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人,再是学会生活,最后才能学会学习。“双减”政策的指导思想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家长因此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保障孩子的睡眠时间,加强体育运动,鼓励孩子拥有艺术、体育类的兴趣爱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也很重要。

厘清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责任,孩子学科学习的事情,放心交给学校,家长则关注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为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基础。“双减”后多出的课后时间如何安排?这需要家长更高质量的陪伴,游戏、运动、阅读和交流等。

对待孩子要更有耐心,同时要提升自己与孩子相处的能力,不能动不动就起冲突。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责任心、主动性、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这些都需要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培养渗透。

例如,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庭作业要定时、快速、限时独立完成,注意书面清洁程度等。还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前提,生活习惯是学习习惯的基础。在家中,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在学校,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这样的劳动过程中,既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责任心。最后,家长要和教师协同,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包括怎么复习、纠错、总结归纳等,这些专业性问题,可以多向老师请教。‘双减’政策落地后,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了解孩子成长规律,提升家庭教育素养与能力,这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双减政策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反思与心得【篇三】

关于双减政策下,作为一名在职老师,心得体会如下:

首先,我们明确的认识到作业是实现学生学习知识,巩固所学的好帮手,它是对学科教学的补充,更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科目增多,学生各科作业总量就越来越大,对于一些家长来说辅导孩子功课成为了最大的负担,特别是高年级,使得“减负提质”成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个话题。

每一个教师对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作业布置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就需要我们因材施教,既要保证学生“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要有通盘的考虑,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孩子们都能在作业完成中获得成就感。对于要求“吃得好”的学生,我们老师可以给出一些学习建议,由家长自主为孩子选择,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控,而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辅助,但全由学生意愿。此外,学科作业有各科任教师负责、跨学科作业可以有专人负责汇总、学校层面可以设计社会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一学期的学习中都有一定的提升。

“双减”政策下,孩子的额外作业会明显减少,但学习质量可不能打折扣。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要向课堂要质量以外,更要关注学生作业的评价与跟进。作业设计可以分为三部分,课堂作业学生要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并由任课老师批改、指导;校内作业学生课利用课余时间、自习课、延时等时间完成,教师要由针对性的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分析学生的作业质量情况,以便于更清晰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况,可在此基础上更加高效的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家庭作业是学生独立完成或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如各类实践性作业。特别是“惩罚性”作业,老师们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让孩子得到强化知识的同时,不能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

学校布置的各类有针对性的作业要形成“常态化”,都需要老师和家长通力合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得到学业提升,而不是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将其转化为一种负担。作业的变革影响着课堂教学等其他环节的改变,也更受其他环节的影响。今后,我们要关注作业方面的专项研究,更要进行高效课堂的探索,让学生在做作业中进一步巩固所学,得到长足进步。

双减政策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反思与心得【篇四】

今年,国家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等各方责任,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前两天学习了中小学义务教育“双减”意见以后对减负提质的提法感触颇多,从我本人的内心深处,真正地感受到减负提质的重要性及紧迫性。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是每个人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时光。但是,现在的孩子却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因为他们的童年时光被大量的作业和各种课外补习班所淹没。

作为一名教师,我更欣赏那些上课认真听讲,能够有效的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的学习,回家认真预习、复习、独立完成好作业的孩子。这些孩子,能有效地把基础知识学好,他们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每当看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上累得小脸煞白,经常十一、二点睡觉就很心疼。作为一名老师,我充分地认识到教学活动中讲求技巧,让孩子们从繁重的课业学习中解脱出来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一、要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努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切实地给学生进行减负。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精神就是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这就决定教师的讲只能是精讲。要达到精讲,我认为就必须做到一课一得或两得,不可贪多求全。每篇课文值得探讨的知识点很多,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就要抓住教学重点,大胆地裁剪取舍。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个人觉得要做到五条:

(一)是精心备课。在深钻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备课,做到备过程、备语言、备板书、备习题、备教具。

(二)是减少时间损耗。要求学生课前作好上课准备,合理提高课堂密度,增加教学信息量,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改变课堂结构,达到讲、练、查结合,知识点落实,体现精讲精练。

(四)是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通过投影等多媒体作用于学生各种感官,以增加直观性和形象性,增加信息传输量,提高学生储存记忆的速度、效率。

(五)是对后进生实行及时的辅导。

二、多一些开放作业。以开放性的作业提高和改善学生的思维,通过解放和开发学生思维以达把学生从枯燥烦闷的作业中解脱出来的目的。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知识后,反复抄写只能加重学生负担,在学习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们理解的更透彻,应立足于教材又超越教材,让他们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及时代背景,拓展阅读相关的文章,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感到繁重枯燥。在教学过程中要受用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学习任务完成。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对于学生的减负,我们还是一味的减,更不可能一味地空减,而是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有意的,有目的的转变学生思想,从而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而变为主动地学习,才有可能达到我们减负所期望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不时地、不断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自学习惯,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外阅读和勤于练笔的习惯。

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身心不健康,则会对事物产生错误的认识与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对于学生个人的心理教育在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亦相当的重要。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能力与品质


-->

临泽县平川学区黄家堡小学 田淑香

童年与故事分不开。故事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广泛的涉及范围,神奇的关系等,正好满足幼儿丰富、天真的想象与好奇。大多数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故事中学习知识,认知道理。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在故事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加深词汇记忆

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的是幼儿对故事中词语的理解能力。只有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语言,知道故事里形象生动地讲些什么,才能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集中注意力地倾听故事。这就要求讲故事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边讲边作解释。特别是对年龄小,词汇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地方言进行解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形手势或借助实物进行解释。例如:词语“亮闪闪”,可以出示一面镜子,通过轻微晃动反射出的光,让幼儿感受亮闪闪的感觉,从而理解这一词语的意思,同时也加深幼儿对这一词语的印象,进一步强化幼儿对词语的记忆。要让幼儿加深对故事中词语的记忆,还应当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经常复习,灵活运用。教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提问幼儿,以复习的形式巩固幼儿对词语的认识与记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运用,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词语的记忆,同时也让幼儿学习如何运用该词语。

二、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只让幼儿听故事,而不试着让他们讲故事,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幼儿在倾听完三遍故事后,能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记住故事中的重要人物。这时可以让幼儿尝试着复述故事。起初,教师和家长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帮幼儿回忆故事的重要情节及发展过程,把握好故事的整体。但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要尽量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性地复述故事内容。当幼儿基本掌握故事内容后,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复述故事了。幼儿刚学习复述时只能讲出故事中的片段,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把这些片段连接起来。通过多次的复述训练,幼儿慢慢地能从复述片段过渡到复述完整的故事。在复述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语言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表现力

当幼儿学会复述故事后,就应当教幼儿进一步学习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神态表情、手形手势等。不同的语音语调,丰富的神态表情,夸张的动作等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倾听故事中犹如身临其镜般的感觉,同时也给了幼儿模仿的榜样。在倾听故事中,幼儿知道大灰狼的声音是粗声粗气的;知道伤心的时候紧皱眉头哭泣,惊讶时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知道老爷爷的形象是驼着背,捋着胡子……。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对这些声音、表情、动作等加以模仿,让幼儿知道怎样讲故事好听,怎样做动作形象,并把这些语调手势等运用到复述故事中,大胆投入地把故事讲出来。在生动形象的复述训练中,幼儿提高了模仿能力与语言表现力,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幼儿内心充满想象,他们拥有自己丰富、天真的思想。故事虚拟、夸张等特点,正好满足幼儿充满想象的心理特征。当幼儿听到故事中的人物遇到困难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如何解决,结果怎样?这时,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展开想象,思考解决的办法,也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幼儿说出正确的答案。例如:故事《小羊和狼》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尾,它留给幼儿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幼儿自由发挥。许多幼儿在听完故事后,能展开想象,给故事编一个完整的结尾。有的说:当狼要吃掉小羊时,猎人出现了,打死了大灰狼,救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朋友们来了,用石头打跑了大灰狼;还有的说:小羊从地上抓起沙子扬向大灰狼的眼睛,趁机逃跑了……。故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只要教师和家长把握好时机,让幼儿在故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审美情趣

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它能培养幼儿的品质与情操。幼儿在故事中认知道理,反思自我,教师与家长应教育幼儿明辨是非,区分好坏,让幼儿说说怎样做才对。在故事《懂礼貌的好孩子》中,幼儿在大人的引导下能正确区分小猫懂礼貌,小狗不懂礼貌,我们要向小猫学习,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故事不仅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在故事中,幼儿富有爱心、同情心,为故事中的人物着急、担心、高兴、悲伤。例如:在故事《迷路的小鸭》中,当幼儿听到小鸭迷路回不了家时,都为它担心着急,听到小鸭哭着找妈妈时,都皱起眉头,对它充满怜爱与同情,听到小朋友把小鸭送回家时,都松了口气,为小鸭高兴。这个故事中的种种感受让幼儿在无形中陶冶了情操,体验着审美情趣,并教育幼儿爱护小动物的好品质。

故事还能对幼儿进行感性教育、挫折教育,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注意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等,教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教育时机,让故事陪伴着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习、成长。

相信《教师与幼儿个别交谈的能力》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