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知识:家庭教育也应该要讲究策略

09-05

如果孩子有厌学情绪,那家庭就起了中间作用,安慰并鼓励孩子!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用心关注,用心倾听,用心帮助,帮助孩子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家教知识:家庭教育也应该要讲究策略”,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家教知识:家庭教育也应该要讲究策略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问题特别使家长们困惑,就是感到对待孩子的办法、招数太少。近日,一位家长谈到一件事。一天要吃晚饭了,8岁的儿子却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妈妈说:“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孩子仍坚持要吃,爸爸说:“羊肉串不卫生,就不能吃;不好好吃饭我揍你!”于是,孩子大哭。奶奶说:“乖乖别哭!吃个羊肉串怕啥?奶奶给你钱!”爷爷说:“你俩跟孩子发什么火?走,爷爷带你吃羊肉串去!”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强制命令而造成的亲子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的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家长面对孩子的教育,或愤怒,或无奈,缺乏科学有效的办法。

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过程,是一场心理战,所以,家庭教育是要讲究策略的。为此,要研究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制定自己的策略。家庭中每个成员有自己不同的角色,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要达到某些共识,目标要一致,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家庭教育要引入新的观念和方法,家长要更新知识,终身学习。如果父母学习一些营养知识,就知道: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应偏碱性,所以,饮食要注意科学搭配;如果只吃羊肉串,不吃主食和蔬菜,肉类使体内偏酸——造成孩子易困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精力,易引起肥胖等。所以羊肉串不应当饭吃。

在具体方法上,父母们也可学习借鉴古代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家教也有“兵法”,不可乱了阵脚。针对上述这个例子,家长应相互配合,可以参考下列做法。

1.调虎离山。爸爸应和颜悦色,找个借口,立即带孩子出门,使孩子暂时脱离情绪对抗的情境,也避免爷爷奶奶的“保护伞”过度的呵护。

2.声东击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淡化其物质需求。爸爸可以说:“你看,为了保护环境,街上卖羊肉串的都没有了。你看,那个人那么胖,走路都喘,咱们吃多了羊肉串,也变得那么胖,多难看……”

3.暗渡陈仓。妈妈也可告诉孩子,自己学会了做羊肉串,可在家里自己做炸羊肉串,既卫生又好吃。家中其他成员都应持同样观点,充当不同的角色,共同在孩子眼皮下做戏,以缓解冲突。

4.以逸待劳。让孩子尽情发泄,但家长不对他的要求做出任何回应,以冷漠说明自己的反对,沉默是金,岿然不动,家人照样都吃饭;孩子自己闹得没劲了,再给他一个台阶下:“你饿了吧,快吃饭,吃完要看精彩的动画片了!”家长们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以淡化冲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惩罚调皮的孩子要讲究策略


1.实施时间。

像治病一样,晚治不如早治。对儿童而言,延迟几小时的惩罚基本已不能防止同类错误的发生。

2.强度。

对孩子而言,不能简单地认为惩罚强度与抑制不良行为的效果成正比。过轻会让孩子萌生满不在乎的“油条”心态,过重则容易引发其不良焦虑及憎恨、远离的反应。

3.连贯性。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能有时候毫不留情的惩罚,有时候又熟视无睹,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错误行为也难以消除。非连贯性惩罚不会给孩子留下“记忆”,反而使孩子的错误行为得到“强化”,甚至使这些行为变成习惯,导致极端“反抗”以后的惩罚。

4.说理性。

只有说明道理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彻底效果,原因是说理不仅能使孩子清楚他们为什么不能做某事,同时还能使孩子知道,违规受惩罚完全是自己造成的,从而萌生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自觉性。

最后,家长仍要注意,惩罚只能视为一种不得己而用之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还应以多鼓励、表扬为原则。惩罚不能是单纯的体罚或责骂,这需要家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把惩罚孩子变成个人的发泄行为。

家教知识:中班幼儿家庭教育


家教知识:中班幼儿家庭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班的学习生活即将开始,与小班时期相比,他们的“发育更为旺盛”,由简单的直观形向简单的思维性发展,由模仿性向习惯性转变,语言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求知欲望不断增强,有了丰富的情感。此时家长的合理引导能使幼儿的个性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重视品德的培养。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充满期望的,希望他(她)的学习成绩出色,高人一等,因此个别的父母会不顾幼儿的感受刻意地去培养他(她)。这样反而可能会限止了幼儿的全面发展。睿智的父母会根据自己幼儿的特点,从品质的培养入手正确加以引导,会让年幼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快乐,同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处在中班的幼儿,在智力发展方面,我们的父母不必对孩子过于苛求,担心过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更多地应着眼于孩子的品德教育,让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心”、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二:做好幼儿的榜样。

思想家休谟告诉我们: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可见习惯对于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情感受外界的影响大,而家长与幼儿有着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彼此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强烈的感染性。因此每位家长都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为孩子做榜样,从而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之中,一些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便会自然的形成。

三:教育意见要一致。

也就是说在教育幼儿时,家长的态度要和气,教育意见要统一,不要出现两种声音,不要把家长之间教育幼儿的分歧暴露在子女面前,不让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听从谁的教育。同时对孩子的要求和态度要一以贯之,不能“此一时彼一时”,“朝令夕改”,“反复无常”,也不能忽严忽松,以自己的情绪来对待孩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让我们正确把握教育的尺度,引导幼儿全面发展,同时积极配合教师搞好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长批评孩子要讲究窍门


家长批评孩子要讲究窍门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批评孩子时,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认错?其实问题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下面这些问题,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

做错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在父母面前永无法翻身。孩子正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父母要原谅孩子的过错,动辄翻老账,这样很伤孩子幼稚的心,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错处

当我们动怒时常常会急于让孩子认错,会直接针对孩子所做的错事切入。然而,孩子其实不是从小到大都只做错事,必定还有许多可取之处。如果我们只针对眼前的错事指责他,而忽略了他的优点,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大人眼中只看到他不好的行为,似乎大人并不了解他整个人,孩子努力把事情做好以后,往往需要我们的赞扬。同样道理,在我们批评孩子时,也应先对孩子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光把眼睛盯住他的错处。

增加身体接触

在批评孩子时可以搂着他的肩膀说话,或拉着他的手讲道理给他听。我们都知道忠言逆耳,有些听不得一句重话的孩子会非常排斥所有指责他的话。所以当我们实在需要责备他时,应该用眼睛正视孩子,在说着指责他的话时,身体部分要有接触,这样就能达到恩威并用的效果。

批评过后要表达对孩子的感情依旧

批评过后,父母不要一直板着脸说话或不理睬孩子,如果本来打算和孩子出去玩,也不能以孩子今天做错事为理由不带他出去。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就应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

家教知识:幼儿家庭教育之礼仪教育


家教知识:幼儿家庭教育之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幼儿要有礼貌,更多地是自我修养的教育。正确的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培养孩子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而这些,都是慢慢形成的,从小就培养良好的礼仪,幼儿将终身受益。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孩子未进入幼儿园之前家庭几乎承担了全部的教育内容,即使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了集体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是根深蒂固、不可代替的。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能够使孩子在进入学校、社会时更快地去适应新环境、新人物。现代家庭中,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社会交往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合作的精神。相对于礼仪教育,不少家长都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看作是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行为技能的训练。因为知识的教育成果是明显的,背了一首诗、学了一首歌家长马上就能体现出来,而礼仪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往往会被忽视。而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只有在拥有良好的文明礼仪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幼儿家庭礼仪教育主要为幼儿的基本礼仪、家庭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基本礼仪就是生活中一些基本动作:比如随手关门、轻拿轻放等;还有礼貌用语的使用。家庭礼仪主要是对待长辈的礼仪:出门和长辈打招呼、对长辈的尊重等。公共场所礼仪即幼儿在公共场所的行为礼仪:比如电影院看电影要保持秩序、安静,乘车秩序等。

为了更好地实施幼儿家庭礼仪教育,家长需要把礼仪教育灵活地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随机进行。幼儿在家和幼儿园的洗漱、吃饭、睡觉等日常生活行为都是礼仪教育的契机,家长要在日常的生活的各个环节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情境,制定各项行为规则。同时对每个环节的行为提出具体的要求,把礼仪内容细化到各个环节中。例如,进餐做到文明用餐,保持桌面干净,爱惜粮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餐后自觉收拾餐具,养成漱口和擦嘴的好习惯。

良好的家庭礼仪氛围能促进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立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让孩子在和谐、温暖和相亲相爱的家庭人际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每个幼儿都是潜力股,家长应该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多多关注幼儿的礼仪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做一个有风度,有涵养的孩子。良好的礼仪习惯能让孩子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对孩子而言,是终生受益的。中国是礼仪之邦,良好的礼仪,不管在家,在社会,都能为自己争光,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家教知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教知识:幼儿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是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成人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榜样的力量去影响诱导孩子的发展,而不是以说教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种无声的潜意识教育方法,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往往比有声的教育作用更大。

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教子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就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才能发掘出孩子无限的潜力。

家庭教育的重点

1

宽容、善待

家长对于儿童教育的概念,第一是要宽容、善待。保护他们正常的生活,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也就是说,把儿童当作儿童来对待,儿童不是马戏团的小狗,必须学十八般武艺,走钢丝,钻火圈。

2

等待

第二是等待。现在家长太着急,容不得孩子自然成长,找各种速成的门道,拼命施化肥,能接什么好果子吗?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3岁不会的事5岁做得很好,5岁不会背的东西6岁不成问题,三年级不会做的题四年级做起来轻轻松松,着什么急呢?各种速成的东西满足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

3

解放

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耳朵,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不能过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过早定向。花盆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现在的做法是,层层施压,拔苗助长,大量施“化肥、农药”,把孩子的时间、空间全部占据了,那就把人教傻了,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4

发现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现他的自我,发现他的个性。更为具体的呢,第一,身心健康比上名校更重要。对于孩童来说,身心健康无疑是最重要的。“健康第一”并不是一句空话,体现在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热爱户外活动。

我们知道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身体健康,性格开朗,人缘好,活动和动手能力强,“除了学习不好,什么都好”。他们这种开朗、乐观的性格是战胜应试教育挫折、自我疗伤的“秘密武器”,并将带给他们一生的好运,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父母和孩子沟通要讲究方法


父母和孩子沟通要讲究方法

父母和孩子沟通,谈心是一个好方法。和孩子谈心,父母可以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通过语言把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思想比较准确地传达给孩子。那么,父母和孩子谈心时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让谈心更有效呢?石家庄市建明小学副校长杜萱介绍说,父母和孩子谈心,应该讲究方法技巧,注意以下几点———

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与孩子的感情距离渐渐拉大。因此,家长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比如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沟通效果也会好得多。

放平自己的心态。不少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表情,让孩子感到不易亲近。杜校长说,父母与孩子谈心,应该放低姿态,同时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替孩子考虑,不能总是以长者自居,应及时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

利用典型,善抓谈话的机会。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时好,孩子也比较容易听得进去。一般来说,家长会之后是孩子们最急于和父母谈话的时候,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况。

有的放矢,主题明确。针对孩子的什么思想,解决孩子的什么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在谈话时,围绕主题进行双向交流,使孩子有所得。如果遇到了敏感的问题,也不要回避。对于不宜直接说的,可以采取侧面启发的方式,不要态度暧昧,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谈话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直叙法,父母直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其特点是快捷,但只适合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间接法,向孩子讲一个小故事或引用一个事例等,引起孩子谈话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导到谈话的主题上来,这个方法使用比较普遍。

语言精炼,把握谈话的时间。孩子都反对啰嗦,最忌没完没了的唠叨。在谈话达到目的后,要适可而止。谈话可以经常进行,但不求长谈,只求效果。另外,父母在与孩子谈话时,不妨语言幽默一些。

夸奖幼儿需要讲究的艺术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夸奖孩子、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艺术。对幼儿来说,表扬这个词似乎太正规了点,因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表扬”的词义是:“对好人好事公开赞美”。幼儿的行为好像还没拔到那个高度,所以我们采用“夸奖”一词似乎更贴切。

夸奖是阳光雨露

幼儿与成人一样,是喜欢被人夸奖称赞,不喜欢被人批评指责的。越是夸奖他,他就会做得越好。生活的例子证实,还没到周岁的宝宝就喜欢看别人的笑脸、听别人的夸奖。他听到赞扬的话,会高兴地拍手,还会在别人的鼓励下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演小把戏。

父母的夸奖不仅能使幼儿获得愉悦快乐的情感体验,还能帮助孩子获得自信心,激发他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愿望,而这种自信心和积极性,是培养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动力。

可以说适当的夸奖,对幼小的孩子像禾苗遇到阳光,得到的是光明、温暖和成长的希望。但如果夸奖过多过滥不得当,就像酷暑的烈日,能把幼苗灼伤枯萎。我们现在的许多家长尤其是妈妈,总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赞不绝口,时常把“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真是个好孩子”的话挂在的嘴边,希望能夸出个孩子来。然而实际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

美国的一些幼教专家专门就夸奖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他们为幼儿园的孩子设计了一些非语言性的难题。当孩子们完成后,他们对其中的一部份孩子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而对另外的一部份孩子却说:“你们答对了8道题,你们确实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了。”在此之后,立即给这些孩子两种新任务让他们选择:一种是较容易完成、并有把握做得非常好的任务。另一种是比较难完成、并有可能会出点小差错,但能够从中学到一些重要的新技能的任务。

接下来专家看到,那些被夸奖为聪明的孩子中的一大半都会选择较容易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只想再次得到聪明的夸奖,不想承担失败或出错的风险。而那些被夸奖付出努力的孩子几乎都选择了比较难完成的任务,他们对挑战新事物很感兴趣。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你总是一味地夸奖孩子聪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会把一切好的结果与脑子聪明画等号,今后他做成了一件事情就会认为自己很聪明。如果遇到了挫折,他则可能以此判定“我不聪明”,还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只有当你为孩子付出的努力而夸奖他时,他才会明白父母最看重的是他付出的努力,他愿意在父母的鼓励下加倍努力,寻求更多的挑战。

你用什么方式夸奖孩子

夸奖孩子也是有学问的。儿童心理学家们通过深入的研究,把夸奖、赞赏儿童的方式分为三种:

第一种——个人取向。针对儿童的个人特质的夸奖,常说:“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种夸奖方式对孩子起到的效果最差。因为,常受到父母用个人取向方式夸奖的孩子,遇到新的任务时,更愿意挑选那些能使自己成功的任务,以换取再次的夸奖,想永远当大人眼中的聪明宝宝。他们害怕失败,也总是逃避有困难的任务,实在躲不开的话,他们多数会放弃努力,甩手不干了。

第二种——过程取向。针对儿童完成任务的过程所做出的努力和运用的智慧来夸奖,常说:“你真努力!”“你的方法很好!”。这种夸奖方式起到的效果最好。因为,儿童常常听到父母这样的夸奖后,不会感到有压力,既不会因为一个小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会碰到一次失败而灰心丧气。他们能够正确面对失败和错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任务都会自己加倍努力坚持到底,试着用各种方法和窍门去攻克难关、完成任务。他们把心思放在提高自己的技能上面,并不在乎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如何。

第三种——结果取向。针对儿童完成任务的结果去夸奖,常说:“你做对了!”“你干得很棒!”。这种夸奖方式起到的效果比过程取向的夸奖要差一些。因为父母仅就儿童某次行为成功的结果去夸奖,使他们觉得好的结果是最重要的,“如果下次我失败了,我就是愚笨的”。因此,当他遇到失败时,就会变得沮丧、自我价值感降低,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减弱。

可以说,个人取向和结果取向的夸奖方式,都存在严重的欠缺,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不利。父母夸奖孩子应该多采用过程取向的方式,引导幼儿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肯定他们努力完成任务而开动脑筋所付出一些辛劳和技能。

那么参照心理学家的研究,看看我们身边的妈妈们又是怎样夸奖孩子的呢?

★玲玲画了一幅“我家的房子”,兴冲冲地举着画让妈妈评价。玲玲妈妈像大多数家长那样夸奖说:“真漂亮!你画得好极了。”这样的似乎夸奖很自然,好像没什么错。但是仔细想来,如果你总是这样夸奖孩子,她会觉得不过如此,今后不再相信你的评价,或者认为画画很简单,一旦遇到问题反倒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其实,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说:“你一定动了脑筋有了灵感,才画出了这么美的颜色和线条。快告诉我你是怎么想的,这里为什么要画成圆形,为什么要选翠绿的颜色?”孩子会很乐意回答你提的问题,给你讲她画画的过程。

采用这种方式是重本质,是在评论孩子为画画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单纯地对事情的结果做出好与坏的判断。重本质的夸奖能够激励孩子的积极行动,如同给他们增加了继续画画的动力。

对待孩子的磨蹭要讲究方法


相信很多家长一提起孩子磨蹭就非常头疼,无论家长多么着急,孩子就是不紧不慢地按自己的节奏来,遇到心急的家长,可能逮着孩子就是臭骂一顿,搞得家长和孩子的心情都非常糟糕,坏透了。那么做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孩子的磨蹭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谈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待孩子的磨蹭要讲究方法

首先我想做为家长对待孩子的磨蹭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地催促,更不能着急上火。其实孩子磨蹭多是有原因的,家长看到孩子做事磨蹭时,要先提醒自己不能着急,不能骂,要心平气和地想想,孩子为什么会磨蹭,磨蹭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症下药,相信效果比你发脾气要好的多。

就拿早上起床这件事来说

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似乎没听到一样,还在呼呼大睡。遇到心急的家长,对孩子大声地吼:都几点了?还不快起床?再不起床要迟到了!有的家长更离谱的是,喊了几声看孩子还是没动,就直接上去把孩子被子给掀了,搞的一早上整个家庭气氛都紧张。孩子虽然不情愿地起床了,但是整个心情非常低落,洗脸刷牙也是慢吞吞的。

对于孩子不起床的正确做法

我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想一下,昨天晚上孩子是不是睡的很晚?导致睡眠不足,早上起不来?还是有其它原因孩子不想起床?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家长都不要冲孩子发火,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轻轻地走到孩子的床边,给孩子一个吻,然后轻轻地晃动宝宝几下,然后对孩子说:“宝贝,醒醒,该起床了,已经7:00了,再不起要迟到了等等”。相信家长们如果这样做,孩子们会很配合地快速起床,起床后洗脸刷牙也是非常地快,而不会慢吞吞的了,这样家长和孩子都会有一个愉快地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从幼儿园抓起

还有就是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写作业写了几个小时,9:00了都还没写完,而且一边写一边玩,看到这种情况90%的家长要发脾气了。但是我想说的是,关于写作业,家长们应该从孩子上幼儿园抓起,每天明确地给孩子规定放学后必须要先写作业,作业写完以后,才可以做其它的事情,比方说看电视玩游戏等等。孩子为了早点看电视绝对会早早地把作业写完,这个在我们家孩子身上得到了印证,效果非常好,孩子现在上小学了,写作业从不用我催促,每次作业早早就写完了,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就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打打羽毛球、乒乓球或是看看电视什么的。

习惯是很重要的

如果孩子幼儿园时没养成好的习惯,上了小学家长就比较操心了。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放任不管。一但养成磨蹭拖拉的习惯,后面就比较麻烦了。对于磨蹭拖拉的孩子,家长可以想出一些策略,激发孩子写作业的兴趣。

家长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磨蹭

家长不能一看到孩子没写完作业就盲目地发脾气,要搞清楚状况再想解决办法。针对不同原因的磨蹭,家长要多留心观察,多注意分析下原因。如果孩子是因为作业不会写而磨蹭,家长就要主动就帮助孩子,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难题解决了,写起来就很快了。

家长要以身做则

同时也要求家长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孩子写作业时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不做影响孩子写作业的事情。家长可以在旁边看看书,读读报纸,或是坐在孩子旁边看孩子写作业,都是很好地选择,给孩子写作业创造好的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快速地写作业,不至于出现磨蹭拖拉的现象。

家庭教育常识要讲科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在对学生及其家长广泛调查、深入分析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反映了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揭示了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家庭教育的新思路。

多年来,面向广大家长的科学家庭教育理念传播、教育行为的引领、教育能力训练方面存在许多缺陷,不靠谱的家庭教育指导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迎合家长急于求成的心态,做了许多与科学规律相悖的传播。以至于家长们关心的和热衷投入的,往往偏离了家庭教育科学的轨道,违背了孩子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徒劳无益,事与愿违,自己受累不讨好不说,还给孩子的成长帮了倒忙。

家长们普遍认同的家庭教育常识为什么被研究结论颠覆了呢?细细想来,正是因为那些常识未必科学,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没弄清楚。

家庭教育应当看重什么?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内容的全面性和过程的连续性,经过日复一日连续的培育、强化,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生存发展的能力,这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础。而研究报告显示:“学生减负并未减压,学习仍是家庭教育重中之重”,反映了家长功利的教育价值观。其实一些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非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力的提升。盯着孩子的分数,对孩子的要求、指导以提高成绩为目的,似乎看得见、摸得着、能立竿见影,却激发不出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习成了完成老师家长的任务,难免使孩子厌烦、抵触。如果从更广的意义上认识学习,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效果会截然不同。

父母的教育责任是什么?从根本上说,父母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成为适应社会的独立的人。父母最该做的事,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许多父母把自己当作孩子学习上的“拐杖”,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陪着孩子上学前班、课外班,指望提前的、额外的学习对孩子提高成绩有所帮助。在把孩子交给社会教育机构的同时,也放弃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和家庭自身的优势。我曾引用研究报告结论“学前班课外班都没多大用”发了一条微博,新浪“育儿名博”@王人平先生评论说:“更大的弊端是,很多父母以这种花了很多钱送孩子上各种班的方式,来为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不作为找借口,逃避责任。因为相比于送孩子去各种班,激发孩子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发展孩子专注力、自控力、自信心等意志品质这些让孩子一生受益的事,需要父母更多的付出。”我非常认同这一分析。众多家长看似勤劳、不惜牺牲自己陪孩子上各种“班”,其实是一种不自信、不善于动脑筋的做法。学前班、课外班、择校并不能换来孩子学习上的优势和理想的学业成就的研究结论,应当促使父母们认真反省自己的选择了。

家庭对孩子的作用是什么?家庭是一个生态系统,对孩子教育发挥作用的,不仅有家长的言教、身教,还有温馨、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如研究报告所言,“融洽的亲子关系是情感支持”、“丰富的家庭活动是智力支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即所谓“境教”。那些通常不被人们看重的“爸爸经常和孩子做的事”,乃至“家人共进晚餐”成为明显的积极影响的因素,正是这种“境教”的作用。还有的家长重视孩子教育却忽视夫妻关系,舍得为孩子投入却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难以使家庭教育收到理想的功效。

研究结论颠覆固有的家庭教育常识,所反映的不仅是家长的问题。不能否认的现实是,一些老师更喜欢那些上过学前班的孩子,一些学校依然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社会的正面引领和帮助不足以使广大家长具有科学理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这组报告也启发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进行更多的思考。

家园共育《家教知识:家庭教育也应该要讲究策略》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