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

幼儿园四个太阳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 09-23

育儿观念: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这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后果真的很严重


这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后果真的很严重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

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

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早上出门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一起吃饭时

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

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父母脾气变坏时

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发生直接冲突时

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

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

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

育儿观念: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育儿观念:不要急于批评孩子

我的侄子乐乐非常喜欢画画,一有空就趴在小桌子上涂涂抹抹。哥哥和嫂子高兴地一连给他买了好几大盒最棒的水彩笔和油画棒,但却从来看不到他拿出一幅像样的作品来。在哥哥嫂子的眼里,几乎每张图画都是各种颜料的堆积,色彩缤纷却不知所云。尽管如此,哥哥嫂子一点也不着急,心想:孩子还小,让他慢慢练,早晚会有出息的。没想到,乐乐的一幅“妈妈肖像”把哥哥嫂子的美好愿望击得粉碎。

这天,我们全家都在家看电视,乐乐说要给妈妈画肖像,还煞有介事的学着画家作画的样子,让嫂子打扮一下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不要动,自己在一旁拉开了写生的架势。嫂子忍着得意,老老实实的为儿子当了一回模特。好不容易等乐乐画完,哥哥抢先拿过去欣赏起来,只见他连连点头、大声叫“好”,乐的快岔了气。

可是嫂子呢?不看这张画还好,一看火气随之而起,忍不住质问乐乐:“我就长这样啊?我的嘴有那么大吗?”她啪的一下把画拍在桌子上,接着,嫂子又愤怒的转向幸灾乐祸的哥哥,说:“你笑什么笑!”

我把那张画拿了过来,仔细的一看,原来,乐乐画中的妈妈长着一张大圆脸,眼睛画在脑门上,一头秀发只剩几根毛毛,脸上的色彩又蓝又绿,一张红红的大嘴巴格外突出,嫂子一向引以为荣的细长的弯眉毛却没有了,耳朵也不见了,总之,样子怪里怪气,别提多难看了。

乐乐本来觉得自己把妈妈画的特别漂亮,正等着大人夸奖自己呢,没想到妈妈会这么生气,吓得赶紧溜到自己的小屋里搭积木去了,半天不敢出来。

在我看来呀,嫂子真的是错怪乐乐了。

幼儿的小肌肉活动能力还比较差,手腕和手的动作不灵活,把画的形象画的歪歪扭扭、怪模怪样是很自然的。

在色彩运用上,幼儿喜欢选择对比强烈的高浓度颜色,把自己觉得好看的鲜艳的色彩,随心所欲的涂抹在画纸上,至于这些大红大绿和真实的颜色是不是一致,他们才不管呢。而这,恰恰是幼儿真实心灵的流露。

当然,最最引起妈妈不满意的是她的眉毛和耳朵没有了,嘴巴却大得出奇,简直像个怪物。这就要说到幼儿想象的特点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乐乐是在写生,实际上,他是把平日对妈妈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想象表达在画纸上,这里的写生对乐乐来说只是一种好玩的形式,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在孩子看来,最生动的是人的嘴巴和眼睛,因为它们经常在活动,所以孩子肯定不会把他们漏掉,而眉毛和耳朵(特别是后者),几乎看不到他们有什么作用,把他们省略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乐乐把妈妈的嘴巴画的又大又突出,应该算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家长朋友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事呢?我们不妨为有这样的宝贝而感到骄傲吧!

切莫批评教育孩子的几个时间点


切莫批评教育孩子的几个时间点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接下来向大家介绍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动机。

【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

一、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二、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三、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而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四、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五、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六、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主任、刚刚当选为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此时家长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七、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八、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温馨提示:家长如果能处处留心观察,准确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适时地对子女进行引导和教育,也完全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内容为大家介绍的就是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育儿观念:孩子被老师批评了


育儿观念:孩子被老师批评了

尊师重教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一个尊字不仅是说要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老师意见的尊重。家长对老师不说是言听计从,也基本上应该是全力支持。至少这是我少年时代的校风,学风和家风。那个时候,虽然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也都面临着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的压力,但老师们好像还是以教书育人为主,对待学生的态度基本上是公平公正的。所以说,如果你沦落到被老师批评,写条子,或者请家长的地步,多数都是因为你确实犯了错误。那个时候的家长如果被请到学校里,即便是再难堪,再尴尬,也会相信老师这么做是有道理的,是为了自己孩子好的。只有极少数的家长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会去质疑或者指责老师的公正性。至于孩子们自己,即便有些委屈,也很难在家长那里找到理解和支持。因为除了极个别的例子,一般被批评的孩子都是确实犯了错误,只是主动还是被动,轻还是重的区别。那么老师如何处理,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彻底的公平还有那么重要吗?

转眼许多年过去了,时代变了,大环境也变了。在美国这个地方养孩子还真是什么都是新鲜的,未知的。我自己成长的过程中的那些心得和经验好像都不太用得上。美国也讲究尊师重教,但这个尊字好像更多的体现在对老师的感谢上。每个学期孩子的班上都有TeacherAppreciationWeek(教师感谢周)。在这一个星期里,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每天都要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比如,周一每人给老师带去一朵鲜花;周二穿老师喜欢的颜色的衣服;周三给老师写一张感谢卡;周四给老师画一幅画;周五大家一起给老师唱一首歌。至于平时,孩子们都跟老师打成一片,好像朋友一般聊天和相处。所以往往给孩子和家长一种错觉,觉得美国小学的老师不像是老师,更像是孩子头儿。每天高高兴兴的带着小朋友们一边玩儿,一边学,鼓励永远多于批评,让每个孩子都能轻轻松松的快乐成长。在这成长过程中,美国老师灌输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公平,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被要求一切都应该以公平为准则。你既要尽力公平的去对待别人,也要争取被别人公平的对待,好像这是这个自由国度里的一个基本原则。时间长了,我们这些中国家长也会忘记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里,多多少少被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过的经历,倾向于相信美国的老师可以做到真正的公平。

我大儿子从上学前班到现在马上要进入高中了,无论在什么样的老师的班上,永远是一个模范学生,从来没被老师批评过。我和先生每次去开家长会,听到的永远都是表扬。先生每次回来偷着乐,说:“我这是哪世修来的福?我小时候可是经常被请家长的学生,现在居然养了个这么争气的儿子。”只可惜他乐的太早了,五年以后轮到给小儿子开家长会的时候,他基本上就乐不出来了。小儿子天生活泼好动,而且属于头脑简单,看不清状况的孩子。当年第一天去幼儿园,中午老师好不容易安排小朋友们都躺下睡午觉了,他没过5分钟就跳上桌子自己玩儿开了,结果被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一顿。自从第一次被老师批评了以后,无论是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小儿子被老师批评那都是经常的事。被批评的原因各种各样:排队的时候讲话,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看别的书,在操场上玩儿的时候和小朋友有争执。。。。不过基本上都属于口头警告,批评完了也就过去了。现在上三年级了,批评的形式由口头升级为书面了,因为老师说8,9岁的孩子要开始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

小儿子上三年级的第一天回来就神情十分严肃的告诉我:“妈咪,我们这个学期如果犯错误,老师就会给家长写个纸条让签字。如果纸条太多了,暑假之前的去水上乐园的活动就不让参加了。”我说:“那你可得多注意了。”我本以为从小儿子老师那里来的纸条会一张接一张,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两,三个月过去了,居然一张纸条也没见到。问小儿子怎么回事,他说:“老师现在给纸条让签字,我当然不能犯错误了。如果二年级老师也给纸条,我上课早就不说话了。”“嘿,这什么孩子呀!”不过淘气的孩子再善于伪装,也终究会露出马脚。

十二月初的一天下午我去接小儿子放学,老远就看见他沉着一张脸走过来。我问他怎么了,他忍着马上就要掉出来的眼泪说:“老师今天给了我一张纸条。”还没等我张嘴,他马上接着说:“但这一点儿也不公平,因为Jack给我告状,说我在厕所里把擦过手的湿纸巾扔在他的脸上了,可我根本就没有!”听了小儿子的话,我第一反应是老师怎么也不了解一下情况呢?我问:“那你跟老师解释一下没有?”小儿子说:“我跟老师说了,我没扔他脸上。但老师说她不管,因为她认为我昨天也在厕所里扔湿纸巾了。”听到这儿我想,这得去找老师问问清楚,不能这么冤枉孩子吧!但刚走了两步,我就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是小时候那些让人不齿的,包癖孩子的不懂事的家长。冷静了一下,我又问他:“既然你没扔到Jack脸上,他为什么给你告状呢?”小儿子说:“因为我把湿纸巾扔到墙上了。”听了这话我已经嗅出一些味道,这熊孩子一定是干错事在先,还差点儿让我犯了只听一面之词的错误。

经过循循善诱,挤牙膏一样的询问,我终于大概其弄清楚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是小儿子和同年级其他几个男孩子这两天一直在跟厕所的墙过不去。他们每次洗手用纸擦过之后,不说好好的把湿纸巾扔进垃圾桶,却比赛往墙上扔,看谁的一团湿乎乎的纸巾可以贴在墙上。之所以那天被Jack告了状,是因为老师在头一天已经严令禁止过了。Jack说小儿子往他脸上扔,确实是言过其实,因为他只是想由此更引起老师的重视。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弄清楚了,但小儿子仍然是不服气,他认为:第一,不是他先开始这个游戏的;第二,还有别的孩子也扔了,但老师没有给纸条;第三,老师不应该相信Jack的话,因为他没有往他的脸上扔。所以总而言之一句话,老师不公平。听了儿子的理论,我觉得是应该跟他讨论一下什么是公平,有没有真正的公平。

我首先明确的告诉他,老师给他纸条做为惩罚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第一虽说不是他第一个开始的这个游戏,但他确实参与了。而且在老师严令禁止的第二天仍然明知故犯,从这一点上讲他就应该受到惩罚。另外,跟着别人犯错也是犯错,不能说因为有人这么做了,这件事就可以被认为是正确的。很多孩子小的时候总搞不清楚一件事,他们觉得别人先跟我说话了,别人先破坏规矩了,别人先用不好听的字词了。。。。反正不是我先开始的,所以我就没错误了。我告诉小儿子,在这种情况下你的错误跟先开始的那个人一样,因为你在跟随,回应他的时候没有用自己的脑子想想这样做到底对不对。第二,至于老师没有给其他也扔湿纸巾的孩子纸条,确实不是完全的公平,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彻底的公平。我们可以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寻找,争取公平,但不能因为没有被公平的对待就可以免除自己的错误。这跟被冤枉有本质的区别。第三,至于小朋友夸大事实,老师偏听偏信这件事,虽然听着让人气愤,但并不影响你确实做错了事的这个本质。所以说在这件事上被老师批评惩罚一点儿也不委屈。听了我讲的话,小儿子从气得马上要爆炸的青蛙,变成了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主要是他觉得我讲的有道理。

小儿子在学校里还是会时不时的犯错误,被批评。有时他自己就知道错了,对老师的批评欣然接受;有时还是会觉得自己没有错,老师不公平,回家气鼓鼓的跟我抱怨申诉。但无论什么时候,我再也没有去找老师理论的冲动。事实证明老师几乎没有过真正冤枉孩子的时候,当然有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无法完全了解事情的全部侧面,在批评惩罚孩子的时候让一两个漏网,看起来有失公平,但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绝对的公平呢?我认为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懂得,只要自己确实犯错误了,就要接受批评。如果不谈犯错的本质,而一味的在其他层面或细枝末节上纠缠,找理由为自己开脱那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