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性别偏见?很多父母自己就有认知误区!

09-29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孩子有性别偏见?很多父母自己就有认知误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孩子有性别偏见?很多父母自己就有认知误区!

如果你生了个女儿,你会想要把她培养成为女性领导者吗?

但其实,要想把女孩培养成优秀的女性领导者,这个想法实现起来有点“难”——这个世界存在的性别偏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的多: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父母成人,都会对女性领导者报有不同程度的偏见。

哈佛教授曾经引用过2013年的一组统计数据:向公司职员询问喜欢上司的性别,35%的职员希望自己的顶头上司是男性,而只有23%的职员希望自己的上司是女性;这种性别差异在政治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据哈佛教授Weissbourd的研究,23%的女孩和40%男孩都更喜欢男性政治领袖,只有8%的女孩和4%的男孩喜欢女性政治邻袖。

性别偏见的情况在学校和家里也时有发生,在学生阶段,相比女生,男生更容易获得在学生会担任“重要职务”的机会;在家里,妈妈和女儿也会感觉男性更加“靠的住”…..这些都证明了女性领导者的状态:她们在无意中受到性别偏见,这些“无意识”的性别偏见会组为巨大的障碍,影响女孩培养自身的领导力。

那么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性别观点呢?这里有五种方法,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审视父母自身是否存在性别偏见

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的接受各种带有性别偏见的信息:女性应该成为什么样子,男性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这些偏见扎根于我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很难改观,想要带给孩子正确的性别观念,首先我们必须要认识自己存在“性别偏见”,这样才能更好的抵御性别偏见带来的不良影响。

父母要打破长久以来的思维定式,有意的多接受一些“反传统的信息”,比如把一些女性建筑工人和男性护工的照片摆到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有性别偏见;

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还要注意言语措辞,我们的语言中常常隐藏着“性别暗示”,我们会形容女孩美,但却用强壮来形容男孩;

父母可以有意识减少一些指代类性别称呼,例如不要说“女老师”而是直接称其为“老师”;

家长也可以和身边人聊聊你的性别认知情况,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偏见,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把自己的偏见“遗传”给孩子,和身边人聊聊自己的情况,听听别人的反馈,说不到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2.在家中建立没有性别偏见的“安全区”

在很小的时候,孩子们就能意识到男女性别的不同,但孩子的这种意识往往是基础而且狭隘的,如果家长不加以干预和引导,孩子的性别意识就会非常“古板”,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扩大性别认知,防止孩子因为无知而产生性别偏见。

父母应该主动和孩子讨论家庭分工,告诉孩子家里为什么这么分工,为什么做饭的是妈妈开车的是爸爸,而不是让孩子主观的以为做饭是女性的事,而开车是男性的事;

也要多和孩子讨论性别问题,定期和孩子讨论一些例如“我们家里有没性别歧视啊?”“家里对男性和女性的期待有没有不同啊?”的问题,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家长们不要用性别给孩子设限,要尽可能打开孩子的视野,不要以为男孩就一定喜欢运动,而女孩子就一定爱跳芭蕾。可以做“反转”性别的游戏,让女孩想象自己是参议员,运动员和商界领袖,让男孩想象自己是保育员和舞蹈老师,打破偏见让孩子意识到职业与性别无关。

3.帮助孩子走出“性别偏见”的桎梏

孩子们年纪小,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各种性别偏见的环境中,孩子们需要从父母身上学会如何应对和认识性别偏见,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起到良好的榜样。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相比于大人孩子有更加敏锐的察觉力,孩子们更容易意识到生活中隐藏着的“性别歧视”,如果有时间的话,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罗列出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性别歧视,并和孩子们讨论这些性别歧视给他们什么感觉;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应对反应”,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思考如何面对“性别歧视”带来的刻板印象。

4.别让性别成为犯错的理由

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男生会主动去诋毁辱骂或者欺负一些女生,而旁观者也往往会帮男生找好理由“皮就皮一些吧,男孩就这样。”

”男孩就这样”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托词,但这会给男生带来这样不良的心理错觉“因为我是男生,所以我诋毁和辱骂女生的行为,是被允许的,长久下来将会影响孩子的性别认知,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及时制止男生的这种行为。

父母要帮助男孩学会“尊重”女性,告诉男孩诋毁女生的做法对女生伤害很大,而不仅仅是像他们想的“我就是和她开个玩笑而已”那么简单;

父母要允许男孩表达自己的感情,鼓励男生说出自己的担忧以及脆弱,鼓励男孩表达自己同情以及忧虑,而不是一直要求男孩保持“男子汉”的形象;

此外,父母还要教会男孩绅士风度,男孩不仅自己要做到不诋毁女性,在其他人诋毁或者欺负女性的时候,也要及时的站出来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女性。

5.培养女孩自信,帮助女性建立领导力

“不被信任”是很多女性都面临的问题,因为性别偏见,女性时常被其他人质疑有没有足够的领导能力,但对女性来说,实力才是最好的回击,在实际接触中让别人体会自己的领导能力,用实力来消除其他人的性别偏见。

家长应该有计划的提高女孩子领导能力,多和和女孩讨论职业规划,一起讨论“你对什么有兴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领导?”类似的议题,并向孩子展示其他成功女性的例子,让女孩意识到女性也可以取得成就。

家长要给女孩更多锻练领导力的机会,让女孩在公众面前演讲,让女孩有机会参与团队决策,提高女孩的领导能力;

鼓励女孩学会和其他人合作,团队合作是当今社会的基本能力,父母要培养女孩的协作能力,让女孩可以在团队协作中学会自我成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父母陪伴孩子的3个误区

1、可以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关键是等到寒假结束,需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由于原先生物钟已经打乱了,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

对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寒假没有规矩。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可以彻底放松

有不少家长认为放假了就让孩子“放松放松”,不用参加兴趣班,这是很好的见解!不过,对于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还是要完成的。学琴、学画之类的小孩子,需要每天有一定时间练习,不能随意间断,即便在寒假里也需要坚持。

对策

父母事先跟孩子一起商议好大家都认可的日程表,可以规定每天几点到几点是学习的时间,或者规定每天要有多长时间是必须用于学习的,或者每天要完成多少学习任务(比方画一张画,练一张纸的字等),但具体安排在什么时候可以相对灵活一些。

3、让孩子“宅”在家

孩子在家或仅是老人陪伴,容易一整天抱着电子设备。看太多电视、玩电脑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活动不足,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不仅容易发胖,而且精神状态也不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百无聊赖的样子。

对策

周末家长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家长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还可以鼓励他跟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自有他们的乐趣,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

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父母教育孩子十大误区


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2)把孩子当成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做事,喜欢互斗。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浇油。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5)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认为越用功越好。一切面向高考,面向出国。

很多父母愚蠢地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人生的目标两个,一是高考,二是留学。目标定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诱苦苦哀求,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个科举时代遗留的过时观念,仍旧深存人心。

其实事实摆在面前,现在有很多人出国回来还是找不到工作。许多名校毕业生现在也难以适应社会。在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6)认为睡觉就是懒惰。

成长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国教育界正在集体犯罪,剥夺孩子们的睡眠时间。毁灭中华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时。全国还在推广早起才健康的错误观念。睡眠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7)认为孩子不应该做家事,应该把时间拿来学习。

社会学家调查的结果说明,常做家务事的孩子将来生活比较幸福。可能是因为处理事情的能力比较强。所以长大以后比较容易应对挫折。或者比较能面对挫折。中国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学习好,剥夺了孩子做家务事的机会,剥夺了孩子学习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感和轻松的一面。

或许因为各种压力,家庭的基本气氛就是逼孩子学习。什么是家庭生活?什么是亲子活动?完全不知道。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失去了幽默感,失去了轻松。一切都是逼,都是赶,都是高考。

9)认为父母的爱可以是对子女任何不合理要求的借口。

很多人以为父母的爱就可以当作一切的借口。很多父母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样做,也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想用这句话堵住子女的反驳。父母的要求应该要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的义务,并非享受。

中国父母,经过传统的教育,习惯把养育儿女当成艰苦的义务。也因为这个苦,而常常暗示或明示子女要回报,孝顺。比较正确的态度是养孩子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享受。应该享受和子女相处的时光。享受着孩子健康成长的乐趣。

父母要做好性别教育中的定位


性别教育,就是指引导和影响孩子向适合于自己自然性别特征的健康的个性品质、风格、行为发展的活动。对孩子的早期性别教育,主要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教育。其中首要的一步就是‘性别认同’,它依赖于和谐、自然的双性环境和双性影响力:父母相互支持,能展现出各自的性别优势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孩子,能自然地、顺利地认同自己的性别。相反,也有一些影响孩子性别认同的不良因素,比如:父母把女孩当男孩养或把男孩当女孩养;孩子处于单亲家庭或只与父母亲中单方关系密切;家庭氛围中‘阴盛阳衰’的味道太浓;父母关系不和、相互拆台等。为使孩子能顺利地认同自己的性别,今后更健康、更全面地发展,父母应尽力为孩子创设最完美的受教育环境。

性别教育包括一定的性知识教育,但是性知识教育绝非性别教育的全部。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给他们一个不受侵害的童年和少年,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同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

有男孩的家庭,尽量多由父亲带,给孩子以男性的力量和阳刚;有女孩的家庭,则多由母亲带,教会孩子善解人意、温柔贤淑。“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应该注意,异性家长不能太随意,需要把握一个度,这就是既要让孩子了解性别的差异,却又不能因性别的差异而对孩子造成过多的束缚与心理的压力。要培养孩子与同性父母的亲密关系:父亲应常常陪儿子玩,母亲也要有单独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让孩子从他(她)们身上习得良好的行为。”

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

由于很多家长对性别教育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性别教育了。当面对越来越多的泼辣女孩和越来越多的细腻敏感男孩,他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

性别角色意识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而社会环境和媒体的影响对孩子来说不能忽视。“现在的电视剧似乎进入了‘男色时代’,而广告中的某些性取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超女’的出现更使孩子们认为只要长得漂亮或唱得好就会成功。因此,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想取得成功,并不是仅靠姣好的外表,这个社会还是注重个人能力的。

虽然当今社会追求男女平等,但这种平等是在尊重自然性别特征前提下的平等发展,是塑造人格的平等,不是性别无差异的平等。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如:男孩多多学习女孩的细心、善于表达和善解人意,女孩则多多学习男孩的刚毅、坚定和开朗。“现在提倡的‘中性化’就是要综合男性和女性的优点,兼收并蓄,而不是男人女性化和女人男性化。

孩子身上很多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父母没有耐心


教育孩子,你为什么没耐心

当和朋友谈到孩子时,我总会告诉他们一些儿童教育的方法。然而却听到不少家长说,我可没有象你这么有耐心教育孩子啊。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都渴望的,他们内心确实也想把孩子教好,然而实际实施教育时却没耐心了。为什么这么多家长没耐心去教育好自己唯一的孩子呢? 我认为除了人的惰性心理在作崇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观念不强,不懂得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看不到家庭教育带来的长远利益;家庭教育责任感不强,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耐心与否会影响着孩子的身心。这里我仅从讲故事和倾听两方面分析一下。

给尚不识字的幼儿讲故事,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关。幼儿要求母亲每晚讲故事给他听,有的甚至要求一个故事反复讲。

然而不少母亲要么嫌麻烦不想多讲,要么因忙于家务事又推脱掉一晚,或者不能坚持给孩子天天讲。不就是一个故事吗?等他自己会看书识字了自己看也不晚。

放弃讲故事就是放弃发展孩子语言能力的机会,放弃早期阅读兴趣的培养。如果她能把讲故事和积累词汇、发展语言能力以及培养将来的阅读习惯联系起来,恐怕就不会没有耐心了。

记得去年暑期中央电视台采访高考作文满分的考生时,一无例外地谈到父母小时候经常给他们讲故事。大凡有成就的作家,小时候也都经书香薰染。

国外的家长素质普遍高,很重视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母亲一直给孩子朗读故事直到他上中学为止。我孩子3周岁的时候也常常缠着我睡前讲故事,有时一个故事要我反复地讲,还不准漏一字。

当然天天给孩子讲故事,也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而我一直坚持下来,是什么激励我坚持不懈地当孩子的“故事书”呢?是早期教育理念。每当想停下来不讲的时候,一想到孩子前几天又从书中学会了一个新词汇,或者想到我的每一次讲故事,就是在为他的前进搭梯子时,我的精神又为之一振,耐着性子讲得口干舌燥也毫无怨言。经过我长期的亲子共读,他的词汇量大增,语言表达能力超过同龄人,也较早地走上独立阅读之路。

倾听是保持良好沟通及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渠道,是呵护孩子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本手段。然而不少家长总爱不耐烦地打断孩子的话,或者是心不在焉地敷衍。为什么不能专心听、认真听呢?有的认为孩子的话毕竟是孩子的话,没多大意义,懒得听;有的刚好遇上自己情绪不佳,没心思听;有的对孩子的话题不感兴趣,不想听。比如,有的孩子好奇心极强,爱对某一问题刨根问底,家长问得不耐烦的时候便将话题打断,这实际上是打断了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感,泯灭了孩子的探索心和进取心。又比如孩子在津津乐道于他的足球赛,而家长却这一没爱好,和孩子没有共同语言,渐渐地,两代人的距离便拉开了,代沟产生了。家长一方面在埋怨孩子大了,和自己的关系不再如小时候那样亲密无间了,一方面又不愿耐着性子走进孩子生活的世界,不愿“迁就”于孩子的爱好。每当孩子找我说话时,我总是微笑着认真倾听他诉说,听他讲天文地理、科学常识等等,遇上听不懂的也装做听得懂的样子,表现出兴趣盎然,并随声附和;耐心地听他陈述芝麻绿豆之事,并及时引发相关话题和他一起辨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孩子的说的事也许我们看来是小事,然而对他来说却是大事,值得一说的事。如果我们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每一个声音,都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每一次提问,还愁父(母)子关系不能改善吗?

往往,孩子身上很多问题的产生,是父母在教育上没有耐心引起的。

以下就用几句话来作为献给家长的自勉:

一、当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时,没耐心的你厌烦的表情,烦掉了他的好奇心;

二、当孩子慢腾腾穿衣系鞋时,没耐心的你上前帮代劳,帮掉了他的独立性;

三、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时,没耐心的你忙着自己事,忙出了他的孤独感;

四、当孩子正向你诉说苦恼时,没耐心的你打断了话语,打跑了他的亲和力;

五、当孩子汇报不合格成绩时,没耐心的你来一顿责骂,骂掉了他的自信心;

六、当孩子因怕挨打而说谎时,没耐心的你真给一顿打,打掉了他的诚实观;

七、当孩子要你再讲个故事时,没耐心的你找借口推脱,推掉了他的求知欲。

父母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初为人母,为人父的你,面对孩子的第一声啼哭,第一个微笑,第一步行走....是不是在开心愉悦的同时,也在担忧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呢?

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其实,这都是因为孩子是最厉害的观察者。因为他们会通过观察成人的言行举止,记忆和学习。而父母作为孩子生活中最为依赖和亲近的人,就会是影响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人。

很多家长会要求孩子好好读书、认真写作业....自己却在家里嗑瓜子,搓麻将,看电视....因为他们下意识的认为,成长只是孩子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往往出在自己身上。因为孩子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父母经常在他面前表现出来的一面。

所以,作为父母,必须和孩子共同成长,并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才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父母怎样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为新手父母,其实在很多方面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形象,于是,婴幼儿早期教育便产生了。

虽然之前我们提到过,国内的婴幼儿早教并不规范,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愿意带宝宝参加早教课堂;当然,有愿意的自然就有反对的。可是无论是反对的,还是愿意的,总会有不少家长误解早教的意义。

其实在我看来,早教真正的目的很简单:

首先,早教并不是让孩子真的去学习什么,而是帮助宝宝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拓展视野;同时对宝宝进行大运动发展的具体训练。

其次,平时很多家长可能都比较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宝宝。所以,家长可以通过早教课堂的机会,进行一周2-3次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最后,借助早教课堂这个平台,帮助父母了解和学习如何做好父母。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应该是每一位父母都喜欢和愿意的事情了。带着孩子一起来早教课堂上课,看着孩子一点一滴的不断成长,是每一位家长都开心的事情。

现如今科学育儿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而作为父母,就不能只是通过书籍来学习,而是应该通过时间以及实践,像初生的宝宝一样,努力吸收这个全新领域的有益养料来充实自己。

所谓“言传身教”,身为父母,和宝宝一起在早教课堂中学习,通过学习早教老师的理论知识、肢体语言、语调语态...以及观察宝宝的行为举止,情绪变化等,知道甚至是能够熟练应对宝宝的任何突发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舞台上,父母从来不是观众,更加不是导演。

父母和孩子一样,都是舞台上的演员。父母通过学习,通过实践,陪伴孩子茁壮的成长。而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共同成长,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帮助孩子变得更好。

相信《孩子有性别偏见?很多父母自己就有认知误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认知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