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罗圈腿勿让宝宝过早学站立

09-30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远离罗圈腿勿让宝宝过早学站立》,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远离罗圈腿勿让宝宝过早学站立

远离罗圈腿勿让宝宝过早学站立,因为当大人们过早的让婴儿在大人腿上蹦跳,过早的”训练”孩子站立、行走等,这些都是可能导致宝宝形成“罗圈腿”的可能。

甚至有些不明白原有的网友还盲目的担心,怕自己家的宝宝一直穿连体衣会导致腿成罗圈腿?那是否真的如此呢?其实不是的,刚刚我们在前言里已经提到了形成“罗圈腿”的原因,所以这个网友的担心肯定是不合实际的,我们就来听听儿科专家崔玉涛微博表示,给婴儿穿连体衣不应是造成今后“罗圈腿”等下肢发育异常的前提。除非总给孩子穿过短的连体衣。倒是过早让婴儿在大人腿上蹦跳;早期“训练”孩子站立、行走等,可能会导致今后发生“罗圈腿”的可能。孩子的大运动发育是水到渠成的发育过程,过早、过多人为干预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宝宝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容易出现畸形。

幼儿过早站立学走路才是易出现腿部畸形的主要原因。很多妈妈愿意把宝宝放入学步车内,认为这样既省劲又可以防止小孩摔倒,但实际上,长期依赖学步车对宝宝的成长可能不利。由于宝宝骨骼还没有完全发育到能支撑身体的全部重量,过早使用学步车让宝宝站立或走路,宝宝的脚跟基本不用力,过多使用会让宝宝习惯性地形成前脚掌着地的走路姿势,出现o形腿、x型腿等情况。因此学步车使用应该恰当,尤其不能过早、过多地使用。在此专家提醒家长,有的宝宝刚5、6个月就喜欢站立,但不能因此就让他一直站。宝宝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骨结构以软骨成分为主,骨骼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肌肉的力量比较薄弱,骨骼容易弯曲变形,长期处于一种姿势,就会出现畸形。

一旦发现宝宝有x形腿、o形腿,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慌张,应该上医院寻求医师帮助。一般畸形6公分以内的以观察、随访为主。超过6公分的需要到医院骨科求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相关链接:如何正确判断孩子是否罗圈腿?

判断小儿是否是罗圈腿的方法:让宝宝仰卧,然后用双手轻轻拉直宝宝双腿,向中间靠拢。正常情况下宝宝的两腿靠拢时,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是并拢的,如果有间隙,就应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宝宝下肢发育的问题。如果按上面的方法,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之间的间隙超过10厘米,很可能就是罗圈腿了,家长应马上带孩子就诊,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进行骨科矫正治疗。

另外我们再了解下造成小儿罗圈腿的原因。造成宝宝罗圈腿的原因很多,如软骨营养障碍等,但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为多,早期以多汗、易惊为主要症状,如不及时纠正,会影响骨骼发育。佝偻病患儿长到1岁左右,学站学走路时,腿部难以负荷身体的重量,就会导致下肢朝外侧弯曲而形成罗圈腿。家长要以科学的养育方法预防小儿罗圈腿的发生。合理喂养,多去户外活动。由于幼儿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腿部力量常不能过度承受身体重量,容易引起腿的变形,因此不要过早、过久地站立和学步,少用学步车。不要过早穿较硬的皮鞋,因为婴幼儿腿部力量较弱,学行走时穿硬质的鞋,会影响下肢正常发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让宝宝远离电视的伤害


生活中,很多家长明知幼儿粘迷电视十分有害,但苦于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无良策应对,显得极为被动和苦恼。幼儿健康成长的现状和家长的呼声表明,远离电视,还宝宝健康成长环境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了,更需要付诸实践。

专家认为,“让幼儿远离电视,做一个健康宝宝”,可以在以下方面着手:

1.家长以身作则,远离电视,给幼儿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要想让孩子远离电视,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时少看电视,甚至不看电视,让孩子习惯家长也不看电视的家庭环境,这样,不给孩子任何看电视的借口或条件。

2.转移宝宝注意力,让电视慢慢从孩子的视野中变淡。每天到宝宝习惯看电视的时段时,家长要善于以漫不经心的行为转移幼儿的视野,可以以带外散步,或者和幼儿聊天的形式,转移幼儿的关注焦点。长此以往,对幼儿远离电视有一定帮助。

3.以幼儿书籍、益智玩具或其它事物来淡幼儿的“电视瘾”。在日常教育中,家长要善于经常引导孩子多看看健康有益的书籍,比如西游记等传统故事类的漫画图书,培养与提高幼儿的其他兴趣点,以此淡化孩子的“电视瘾”。实践表明,幼儿之所以对电视如此痴迷,缘于其对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而健康类的图书和益智玩具也转移幼儿兴趣点、开心幼儿潜能、满足幼儿好奇心的良好选择。

4.善用小技巧,让宝宝慢慢与电视保持距离。好育园论坛上一些热心家长建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善用一些小技巧,如善意地“提醒”幼儿,电视也需要睡觉,需要休息,或者告诉幼儿,今天电视去亲戚家了,明天才能回来,之如此类的小技巧,会让可爱的小宝宝慢慢与电视保持距离。

如何让宝宝远离默默噌噌的


其实,每个家庭里都有一个小磨蹭。成人在自己制定的时间表里忙忙碌碌、来去匆匆,然而,孩子则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根本无法理解时间的紧迫性。他们磨磨蹭蹭的行为真的是这简直让大人伤透了脑筋。

磨蹭是幼儿的天性使然

孩子的磨蹭问题固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我们又不能把磨蹭视为洪水猛兽,一旦看到孩子磨蹭就对他横加指责。幼儿磨蹭可以说是正常现象。

其实,有些宝宝对于他感兴趣的事,动作就很快,没兴趣的事或事物本身难度较高,都会妨碍他做事的速度。

“小磨蹭”提速方案

和宝宝比赛:孩子都喜欢比赛游戏,喜欢当第一。经常与宝宝搞一些小比赛,如比赛吃饭、穿衣、收拾玩具,使他在游戏中提高动作的敏捷程度。这时宝宝会很高兴地赶紧把事情做完。

和时间“赛跑”:帮宝宝设计一张“比赛”成绩表,记下最初做某件事所用的时间,然后记录每天实际完成所用的时间,如果比以前有进步,就给予奖励。让宝宝先从简单容易的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任务进发,一直到达合适的时间为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缩短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这是克服动作慢的直接办法。

记数法:与宝宝事先讲明白,看数到第几声的时候他可以做完某件事情。等他准备好,你说“开始”就计数,“1、2、3、4,5……”,宝宝为了完成任务,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他的动作依然很慢,你就故意数快一点。

如果在快要结尾的时候,他还差得较远,就放慢记数速度,让他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你总能很巧妙地常常使宝宝在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把事情做完,就能使他获得成功的感觉。只要及时完成了任务,就一定要表扬孩子。

体验“磨蹭”带来的后果:你首先估计出宝宝尽最大能力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在这个时间内完成这项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时间一到就停止。如到了吃饭时间,他仍然不愿吃饭,或慢腾腾地吃,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对他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同时杜绝给宝宝吃零食,等他一会儿饿了又没东西吃的时候,就会尝到磨蹭的苦头,认识到吃饭磨蹭的害处。

小闹钟——学会管理时间:和宝宝一起制订一张作息时间表,什么时间起床,洗漱用多长时间,吃早点多长时间,都做出合理安排。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在宝宝做一件事之前上个闹钟,到点时闹钟铃声大作,提醒他时间够久了,不能再磨蹭了。小闹钟嘀嘀答答地响,对宝宝就是一个督促,容易产生紧迫感。

在提高宝宝做事速度的同时,一定要告诉他,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在做好的同时,速度能再快一点就更好了。家长可以提倡多让孩子接受这样的方式,这样对孩子成长的优势是很多的。

孩子不宜过早学打高尔夫


每周一至周五,郑先生都会驱车送五岁的女儿去市中心边上的一个高尔夫球练习场上课。每堂课两小时,收费200美元,给女儿授课的是一位来自苏格兰的职业高尔夫球教练。

但现在新学年开始了,小姑娘只好减少学高尔夫球的时间,参加另一个高尔夫球场开设的周末班。除学校安排得满满的课程外,她还要去一个学前教育机构上课,课程被称为少儿MBA课程。

35岁的季女士曾是一位信息技术专家,她的丈夫是一家知名报社的广告部经理。他们属于上海新一代富有的家长,正想方设法巩固其子女在一个迅速崛起的精英阶层中的地位。

现在竞赛很早就开始了,受重视的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孩子们在今后预期要过的精英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和经验。除了让孩子尽早练习高尔夫球外,有钱人还送孩子去学习芭蕾、音乐、马术、滑冰、滑雪甚至马球。

青少年高尔夫运动从2005年开始在北京逐渐升温,不到一年时间便达到了高峰。从北京朝阳SGA高尔夫俱乐部、体育训练局、天一高尔夫俱乐部等各大培训机构了解到,暑期北京各大青少年高尔夫运动俱乐部都出现了报名火爆的局面。

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在暑期预计招收两期学员,每一期30人,据负责人介绍:“7月初第一期开课前一周,就有上百人打电话咨询,不但第一期的30人排满了,报名参加8月份的第二期学员,也只能等9月份开学后上长期班了。比前一年50人的报名人数翻了一番。”

“去年暑期班我们招收了二十多名学员,今年6月打出广告短短两个星期就有四十多人报名。”另一个高尔夫俱乐部的负责人这样说。

孩子学打高尔夫首先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不菲的学费,从许多城市各大高尔夫俱乐部的招生简章看到,报名学费均在千元以上。有一个SGA高尔夫俱乐部给孩子们制订了专门的暑假短期培训方案,在夏令营的十天期间,每人每期收费2800元。体育训练局暑期班为4000元。而其他各个俱乐部的价格也都在2000元至4000元不等。

“学打高尔夫不但可以学习如何打球,锻炼身体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学到更多的高尔夫礼仪和做人的道理。”一位家长认为,扩大交际圈子,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成为家长热衷让孩子学打高尔夫的目的。

而另一位孩子的母亲则更关心孩子的自身修养。“高尔夫在美国也是一项贵族运动,让孩子学打高尔夫可以培养他的贵族气质,提高自身沉稳自信的气质修养,而且将来考美国名牌大学还可以加分。”

在一个SGA高尔夫俱乐部少儿暑期班,孩子们和教练、伙伴之间完全用英语交谈的授课体现出孩子们的国际化特点。在基础训练课上,这些小学员身穿高尔夫专用服装,头戴休闲帽,手拿专业球杆,有模有样地并排站在每个人的“打席”位置上。澳大利亚教练一边纠正每个人的挥杆动作,一边用英语讲解起杆角度等技术要领。

其实,过早学习高尔夫可能造成儿童肢体发育不平衡。 高尔夫强调训练人的手眼协调能力、肌肉力量、目测能力等,对于六岁以下的学前儿童来说,这些技术性的训练都为时过早。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类似皮划艇、射箭、高尔夫等众多价格高昂的“少儿贵族夏令营”,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打高尔夫球可以接触素质高的阶层,这或多或少体现了家长的虚荣心。当然,家长的心态也会影响孩子。参加“贵族夏令营”的孩子,难保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误想法,打高尔夫、懂马术、玩皮划艇等,就是受人尊重、令人羡慕的社会“精英”,从而产生互相攀比的心理。所以,不管是任何运动,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否则很可能成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负担。

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脆弱,是一触即破的蛋壳心理的本质。而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对其一生都有危害。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经常听到一些孩子挨了批评,或是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让笔者再次想到“蛋壳心理”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危害。

蛋壳心理,也就是一触即破的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现在大多数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很多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那么,孩子这种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蛋壳心理的形成也不是一两天的,它是多年的错误的教育所导致的。在中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多年来都是一味地注重书本知识,忽略了孩子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父母总是千方百计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不舍得批评和管教……总之,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危害,这也是他们人生旅途上的隐患。令人担忧的是,许许多多的父母尚未认识到这些,因此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有增无减。一些家长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好管、难教育。一位小学5年级学生的妈妈一脸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是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动辄就以离家出走或自杀相威胁。”可见,娇纵孩子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困扰千千万万的家庭。

父母对孩子的爱毋庸怀疑,但生活是无情的,哪位父母又能保证,你的孩子一生不会受到挫折呢?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也许会有无数的灾难在等着他。你的孩子又如何承受呢?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勇敢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则是万丈深渊。”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为什么前线的战士经常忍受严寒,忍受瓢泼大雨,却极少患感冒呢?因为那个环境使他们的肌体经常体验应急反应,在体验这种反应的过程中,身体的抵抗力提高了好几倍。因此,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劣性刺激,给他一点苦吃。建议父母在孩子蜜一般甜的生活中加一点苦的滋味,在孩子事事顺心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

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明代吕近溪为父母写的一首《小儿语》说:“儿小任性娇惯,大来负了亲心;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此诗可给那些不懂爱子之道、教子之方的父母一些启示。

几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都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心疼和难过,并想办法替孩子解决困难。举一个最常见、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孩子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之后,他不是面对困境,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就像孩子摔倒后,若总是得到父母的搀扶,他就会在再一次摔倒之后,趴在那里等待被搀扶,甚至本不感到疼也哇哇大哭,以换得大人的爱抚。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父母应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小鸡躲在母鸡的翅膀底下,永远也不会长大;孩子偎在父母的怀里,永远也不会坚强。

请您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让蛋壳心理远离孩子!

让孩子远离星座迷信


无意中和邻居聊天时得知,他的孩子对一种“星座指南”的书很感兴趣。

邻居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手头有了几个零用钱,就买了这样的书。邻居说,儿子的文具盒、课程表都与星座有关,他对自己的星座、幸运数字、幸运颜色了如指掌,甚至还能给父母“卜上一卦”,非常痴迷。

“星座迷信”对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危害显而易见。倘若我们对“星座迷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产生的危害恐怕就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了。

星座是星空中看起来像某种形态、人们又用神话中的人物、动物或器物命名的星群。而人的命运、前途除了有机遇的因素之外,更多的则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靠的是自己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用星座去占卜命运,甚至指导日常生活,是荒唐无知的。但是令人痛心的是,这种无知与荒唐之举,竟受到中小学生的推崇,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诚然,出现“星座迷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求源无非有两点:

首先,学校正面理论灌输没能阻挡住这些负面影响的冲击。

其次,诸如星运走势、星座物语、星座与血型等宣扬迷信的垃圾书刊、网络散布各个角落,而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差,遇到这种所谓的“新鲜事物”,就不分良莠一股脑儿地接受。

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率先垂范,不去迷信星座或其他方式的占卜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净化报纸、杂志、网络的内容乃至整个社会的环境,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还孩子一个纯洁的心灵。

让孩子远离“蛋壳心理”


关键词:蛋壳心理

导读:如今很多孩子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有的孩子外表高傲,内心脆弱,敏感多疑;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这种心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导致“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作为父母,谁也不愿意让孩子经历苦难,尤其是那些在艰苦岁月中长大的父母更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因此,作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为孩子设计美好的明天,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极尽赞美之词,却舍不得批评和管教……过分娇纵、百般溺爱是导致这种心理的最直接原因。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孩子蹒跚学步时,摔倒后父母无不疾步上前,扶起孩子心疼地又哄又揉,安慰半天。其实父母的这种态度只会加重孩子的“蛋壳心理”。当他再遇到困难时,他不是勇敢地面对,积极想办法解决,而是下意识地等待别人的安慰和帮助。在等待过程中,他会越来越失去面对困境的勇气,心理也会越来越脆弱。

一个受不了委屈、经不起挫折、害怕困难的人,是不可能面对激烈的竞争的。因此,与其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作为家长,不妨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制造”一点挫折,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保持自信,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泰然处之;培养孩子的韧劲和抗挫折的能力,以及受挫折后的恢复能力,还有不向挫折低头的精神。另外,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使他们学会接受拒绝,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如何让宝宝从小喜欢学数学


数学是研究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是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千万不要以为数学是上学之后的事情哦,专家告诉我们,婴幼儿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宝宝0-3岁年龄段,就应该引导和启发他们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了,因为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正是从这样一些基本的“细胞”开始的。

幼儿数学所涵盖层面简单地可概括为数、量、图形空间和逻辑关系四个方面。数主要是对数字的理解,如能数数、计数;量主要是对多与少的理解,如能比较一杯水与半杯水哪个多;图形空间包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感,如能识别圆形、三角形,能辨别前后左右等;逻辑关系主要是推理能力,如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进行分类,能比较大小、高矮、远近等。

说到这里,妈妈一定犯愁了:如何让小baby在生活中快乐轻松地学数学,觉得数学好玩呢?如何将数学学习设计成一件件宝贵而诱人的礼物,让小baby乐于获取呢?哈哈,小菜在这里教您一招,那就是:游戏!和你的宝宝玩各种数学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玩乐,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得到数学能力的培养。

下面这些游戏,可都是对培养宝宝的数学能力的“科学配方”哦!既简单又很有效。看了之后,不妨和宝宝试试吧。

适合年龄:0-1岁

刚出生的婴儿分不清自身与客体,慢慢地,就有了这种区分能力,活动的东西已经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婴儿尤其喜欢颜色鲜艳的、能发出响声的物品,妈妈可以在生活中对婴儿多“灌输”一些数字。妈妈还可以把数字唱给宝宝听,培养宝宝的数感。

数字谣,唱一唱(培养数感)

妈妈可以将1-9用自己熟悉的曲调唱给宝宝听,并且边唱边拍手,这样既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又能培养宝宝的节奏感。

宝宝稍大些,大人可以唱一些有内容的数字儿歌,这里推荐一首好听易学的数字歌谣(曲调任意,只要表现出欢快的节奏就可以):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摇,

5像衣钩挂衣帽,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

9像勺子能盛饭,0像鸡蛋做蛋糕。

唱的时候大人可以利用一些图片、实物、手势或动作,让孩子感受到歌谣对应的内容。虽然不满1岁的宝宝还不能跟着你唱,但他(她)对这些数字歌谣可感兴趣了。等他(她)大些,你再唱这首歌,你会发现他(她)很快就学会了,或许还会做出几个可爱的动作呢!

母婴提示:在唱数字的时候,语速尽量缓慢,吐字要清晰。

摸一摸,抓一抓(感知物体属性)

大人可准备1支香蕉、1个苹果,拿着香蕉和苹果先后在小孩眼前晃动,并说出物品的名称:“香蕉。”“苹果。”反复几次后,让孩子接触这些物品,感知物体的个别性,并给他(她)描述:“香蕉,长长的,黄黄的。”“苹果,圆圆的,红红的。”反复多次。然后,把香蕉、苹果放在桌子上,逗引孩子去抓握,不管抓到哪个,都要加以鼓励,并告诉他(她)抓到的是什么:“呀,宝贝抓到了1个苹果!”“哇,宝贝好聪明,抓到了1支香蕉!”

母婴提示:勿让孩子抓握一些过大过重或尖锐的物品,一般选择没有尖角的较轻物品,颜色亮丽的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链接:玩积木。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积木,然后让孩子将其推倒,促进孩子理解因果关系;在收拾积木的时候教孩子数数。

宝宝过早入园的不良后果


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要,不少幼儿园已经开始招收小年龄段(3岁以下)的宝贝入园。宝贝早点入园满足了妈妈们工作的需要,但是妈咪的心常常被揪得紧紧的:宝贝那么小,他在幼儿园会遭遇些什么呢?他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到底这么小送到园里,对孩子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幼儿园还是等孩子3岁后再送

刘女士的孩子曾是小小班的孩子。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保姆,她将两岁两个月的女儿送到了幼儿园,而孩子在小小班的一年时间里,就是她们一家与疾病搏斗的一年。班上只要有一个孩子感冒,她家的孩子就会被传染,冬天她和老公常常顶风冒雪在深更半夜打的带孩子去看急诊,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孩子在上小小班时还感染了手口足病,所幸不严重。刘女士粗略统计了一下,因为疾病、天气恶劣等原因女儿实际上只上了半年小小班;而治病花去了七千多元。

专家建议说,如果家里有人带孩子,建议三周岁再上幼儿园。因为两周岁的孩子自身的抵抗力是最弱的,而幼儿园是一个公共场所,再好的幼儿园也不会像家里一对一的照顾那么好。年龄越小的孩子与父母的分离焦虑越强烈,这种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进食,进而会影响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别容易生病。从孩子的健康考虑还是三岁比较好点。而两岁左右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说要大小便。另外,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感受到的那种亲情是幼儿园里所感受不到的!

最好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

小虎的妈妈赵娟是一名保险公司的职员,她说:我儿子2岁多了,,因为一家人都宠着他一个,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差,于是我坚持把他送进了幼儿园。赵娟说,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并不是想学多少知识,而是想让他学会和别人相处,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的社会中,情商的发展绝对比智商重要。像是道德、基本常识啊、如何找朋友玩啊、跟朋友生气了又怎么办,她认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比文化知识来的重要。这些都只有在幼儿园里才能学得到。

专家则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她说,现在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幼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地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地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幼儿园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入园太早淡了亲情

刘可瑞夫妇都是从外地来长沙工作的年轻父母,俩口子的工作又忙,无奈之下他们让两岁四个月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小班,而且还是全托。刚开始孩子非常不情愿去,每次去都哭得很厉害,从早上起床情绪就不好,为此还影响早上的食欲。

孩子适应幼儿园之后反而对班上的保育员产生了依赖,回家后与父母亲热一阵之后就自已呆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与爸爸妈妈讲话明显少了很多。

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认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小班孩子的入园年龄应满3周岁。父母提早送孩子入园的想法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认为自己不会带,早入托就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家长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但幼儿在2岁之前仍处在恋母情结阶段,最好以家庭抚养为主;离开父母、家庭的时间不宜太长。6个月-2岁是孩子与父母的特殊情感连接阶段,直到2岁以后才调整为“伙伴关系”,适宜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由于婴幼儿阶段是早期依恋感发展的最佳时期,过早入园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心理负担。此外,由于孩子尚未与父母建立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对其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进入高层次情感发展都会产生影响。

相信《远离罗圈腿勿让宝宝过早学站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宝宝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