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
女宝四岁半,在幼儿园有几个小男生很喜欢她,见面就要抱她,总是把她弄摔倒,女儿就会哭,告诉我不想让他们抱,我鼓励她自己说出来,她就说,我都说了100遍了他们还是要抱我,但其实并没有说,我该怎么处理?
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如何说“不”的问题。拒绝别人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问题中这个小孩子知道她的同学,就是那些小男生很喜欢她,也知道抱她是没有任何恶意的,但是当别人抱她的时候,她的身体界限受到了侵犯,因为可能没有经过她的同意。那孩子内在的感受是不舒服的,因为她的身体界限被侵犯了。
但是她又没有力量说出不,虽然妈妈或者爸爸已经教导过她可以说不的,她在头脑层面中也知道当别人侵犯到我时我需要说“不”,但是这个不只是在头脑里反反复复的放映,她没有办法说出口,没有办法说出口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力量还不足以拒绝别人。因此在这样的时刻就需要环境中的成人,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带者她一起说:“‘不’,我不愿意,你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不可以抱我。”
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不仅是要告诉孩子需要拒绝,说“不”,同时在这个当下我们还要带着孩子一起说“不”,在心理上给予儿童支持,在行为上为儿童示范。那之后,就是当这个事件发生之后,还要倾听,让她把那种受侵犯之后的愤怒,委屈的情绪宣泄出来,儿童就会从中获得新的力量,下一次的时候她会积攒被倾听后的力量勇敢地对对方说“不”,当然这也是一样的,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这需要孩子和成人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最终儿童有勇气说“不”。
问题二
想咨询一下困扰我好久的问题,我家女宝现在四岁零三个月,三岁偶然发现宝宝会夹腿,现在将近一年了,宝宝还是会那样。我现在觉得她好像上瘾了一样,不知道怎么和她沟通,在幼儿园里也会一样。本来我以为一直用心陪伴,应该让她慢慢的淡忘了,可是她现在要求自己睡觉,其实想一个人悄悄夹腿。请问我该怎么办?
关于夹腿摩擦生殖器这样的行为在3到5岁的孩子身上是很常见的,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常常有意或者无意的在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都会带着一种道德评判在里面。但是实际上我们来看一下,我想从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这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沟通,也跟这个妈妈做一下沟通。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大概要经历七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就叫口唇期,也叫口欲期,年龄是0-1.5岁,这个时候儿童通过口吮吸母亲的乳头,然后从中获得一些快感和安全感、愉悦感。
第二个时期叫做肛欲期,年龄是1.5到3岁,儿童对排泄活动充满兴趣,透过在大小便的时候对自己便便的控制中获得一些成就感。
第三时期,我们称它为性器期,就是3到5岁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身体的阴茎或阴蒂是重要的动情区。男孩子触摸生殖器,女孩子通过摩擦生殖器然后获得一些快感和满足感。
第四个时期是俄狄浦斯时期,这个年龄大概在6到8岁,这样时候表现出男孩对母亲的占有,他会想替代父亲的角色,会表现出跟父亲有很多的抗争。
第五个时期我们称它为潜伏期,是9到11岁。孩子在解决了俄狄浦斯情结后,通过认识的扩大和兴趣范围的延伸,性心理表现得比较平静,性冲动开始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对性奥秘的兴趣,扩展到对其他知识的兴趣上来。他们对性问题的好奇心,可以通过阅读,查找相关书籍或上网了解有关的性的问题。这样,促进了他们普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童开始关注到自己的身体器官。
第六个时期我们称它为青春发育期,是12到15岁,这个时候儿童开始发育,第二性特征出现,身体的发育使儿童对性充满了好奇,他们会从各个层面去了解自己的身体。这个时候男孩子会出现遗精这样的现象。这时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就不互相排斥了,喜欢与异性相处,也懂得欣赏异性。不过由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还是羞于表达这种异性的好感。
第七个时期就是青春期,15到18岁,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内分泌等系统迅猛地发展,第二性特征也日益明显,这样阶段孩子的生殖器逐渐开始成熟。
了解了儿童的性心理发展这七个阶段之后,我们来看看3到5岁的性器期孩子的一些特点。儿童就会通过触摸、抚摸自己的生殖器或者摩擦自己的生殖器来获得快感和满足感,这个时候就是幼儿期的一种自慰现象,他和成人期的那个自慰不是一个概念。在性质上也是不同的。面对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时候,儿童这样摩擦生殖器这样的行为,我们成人不要带着道德的评判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我记得2012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去参加莎拉老师的“爱的智慧”的课程,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答疑阶段,在那个答疑阶段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就提出了这样类似的问题,莎拉老师听到我们这个问题的时候,她很惊讶,当时她就问我们说:“孩子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你们担心什么呢?如果按照你们的教育观点,孩子这样的行为没有伤害到环境,也没有伤害到他人,也没有伤害到自己,为什么不被允许呢?”
当时发问的老师还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当这种状况出现时,那转移这个孩子注意力会不会更好的帮助他呢?”莎拉老师就瞪大眼睛说,“为什么要打断孩子的这种体验呢?”
当然,莎拉老师的回答是带着自己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但是我们如果从儿童性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就知道儿童在探索自己的身体,透过摩擦生殖器在探索自己的身体是他生命发展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话,当我们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就不会带着这种道德的评判,这样子儿童能够感受到的环境也是一个宽松的、爱的环境。
针对孩子这样摩擦生殖器的状况,她又处在这样的性器期,所以我的建议是我们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来发展孩子的兴趣,让她做她感兴趣的事情,以此来宣泄孩子身体的能量,让孩子从自己喜欢的活动和事物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升华孩子生命本能的能量,和孩子在一起的成人需要打破一些限制性的信念,从心理发展的角度,心理健康的角度去对性有一个认知。
3
问题三
女儿快六周岁,读大班,老师反映女儿爱被人抚摸拥抱,还有换衣服时也不怕羞,光着身子被全班同学围观也不害羞(午休换衣服)。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平常爸爸会当着她的面给我亲吻还拥抱)?要如何引导?
在儿童的一个行为出现后,我们需要透过儿童的行为看到她的心理需求。比如说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而人的童年都需要透过父母的抚摸获得身体的智能,也获得爱的感受。
建议你在家给到孩子肌肤的抚摸,比如说你可以和她一起洗澡,在肌肤上和她有接触,和她睡觉的时候拥抱她,亲吻她,满足她对肌肤感觉的需求。而这样的肌肤接触也给到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妈妈爱你,而让她深深的感受到被爱和被关注包围着,之后也要给她慢慢的建立界线,比如说拿《百科全书》给她讲人体,给她讲隐私,让她明白并学会保护隐私,同时现在也有很多绘本也在教给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隐私,这些都是学习的资源和途径。
正常来讲,你和爸爸在她面前表达爱不会给她造成这样的结果,反而父母相互之间表达爱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
一个研究生格塞尔做的孪生子爬梯实验:孪生子之一的T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而孪生子C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愿尝试爬梯,但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也就是说C到了某一时期,不用预先训练,爬楼的成绩和T一样好。这表明在某些方面,儿童的成长是受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提前训练,效果不一定更好。
另一个研究是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时,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地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前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说:“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
哈佛大学儿科专家布雷泽尔顿说:“人人都想培养美国最聪慧的孩子,而不是全面调教得最好和心情最舒畅的孩子。”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澳大利亚的儿童教育有两点给人印象深刻:一是“狠心”;二是“宽容”。
在堪培拉的一家幼儿园,记者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有气无力、孤单单地靠在一边,脸蛋红扑扑的显然正在发烧。可她的身旁并没有人嘘寒问暖。面对记者的询问,老师萨曼莎却若无其事地说,一般孩子发烧不超过38℃就不用吃药,家长也不会因为孩子感冒发烧就不送孩子上幼儿园。受过专门训练的萨曼莎接下来的话更让记者感到吃惊:“孩子得点小病、携带点小病毒照样可以到学校来,这样有助于其他孩子增强免疫力。”
在澳大利亚,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会赞许地道声“谢谢”。这样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让孩子们觉得,他在学校受到了尊重。至于对学生的体罚和打骂,这在澳大利亚是被严格禁止的,一旦发生,学生就有权把老师告上法庭。老师给出的评语里看不到“差”这个字眼,而多是用“有待学会”“还需练习”等婉转用语提醒孩子及家长。
儿童教育经典电影
1.《小鞋子》伊朗 导演:马吉德·马基迪
这是一部充满童趣而又写实的儿童电影, 《小鞋子》这部电影就像她的名字一般,朴实而又简单,是阿里那颗真诚善良的童心打动了观众,是影片中处处闪现的人性之美,成就了她的经典地位。
2、《霹雳贝贝》 中国 导演:翁路铭
中国电影百年就没有几部科幻片,《霹雳贝贝》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一部。孩子是天真而又无知的,贝贝从最早的滥用电力,到后来懂得运用自己的能力做好事,最后又懂得去照顾别人,展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
3、《少年黄飞鸿之铁猴子》 中国香港 袁和平
侠盗铁猴子劫富济贫,少年黄飞鸿和老爸黄麒英不明就里,还帮助官府捉拿铁猴子,结果黄麒英引起公愤,连个馒头都买不着。黄飞鸿后来帮助他老爸和铁猴子一块惩奸除恶,上演了一场正邪火海大战。
4、《爱·回家》韩国 导演:李贞香
《爱·回家》故事并不出奇,讲述了城里来的外孙如何与农村外婆取得理解的故事。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这部宣扬爱的影片又唤起了人们对骨肉亲情的重视,以真情打动人,是这部电影最可贵的地方。
5、《好小子》系列 中国台湾 导演:朱延平
这是台湾的一套经典动作喜剧,三个好小子集智勇双全、心地善良、稀里糊涂、任性调皮等诸多优良品质于一身,在救人于危难的同时,还不时闹出些令人捧腹的笑话。
6、《小孩不笨》 新加坡 导演:梁普智
《小孩不笨》以幽默的方式探讨了家庭和学校给孩子们带来的压力,也表现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的代沟,和父母与子女之间永远有解决不完的矛盾等种种社会问题。这部为儿童大声疾呼的电影,是在向全社会呼吁——“救救孩子,多关心一下孩子吧。”
7、《星球大战》全系列 美国 导演:乔治·卢卡斯
《星球大战》在欧美是老少通吃的电影,每一代的少年儿童都会在其父母的影响下爱上《星战》,这场外太空的战争虽然已经谢幕,但是关于她的神话会一直流传下去……
8、《神探飞机头》系列 美国 导演:汤姆·萨迪亚克等
这是一部宣扬动物保护主义的电影,不存在说教、烦闷的情节,少根弦儿的金?凯瑞会让那些蔑视动物生命的家伙后悔生出来的。
9、《谁陷害了兔子罗杰?》 美国 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
泽米基斯的电影同样想象力丰富,影史上第一部真人与动画合演的长片,颠覆性的视听语言,让孩子们更加珍惜与动画人物相处的美好时光。
10、《纳尼亚传奇》 美国 导演:安德鲁·亚当森
这是一部儿童版的魔幻史诗大作,少年人同样可以拯救苍生。在衣橱中发生的故事充满了无限的魅力,每一个孩子都梦想着能在衣橱发现一个惊天的大秘密!
11、《美丽人生》 意大利 导演:罗伯托·贝尼尼
一个带有幽默色彩的二战悲剧,父亲为了让儿子健康快活的成长,编织了一个巨大的谎言,这不仅给儿子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年,也让“二战”成为了儿子记忆中快乐往事。
12、《三毛流浪记》 中国 导演:赵明、严恭
在改编漫画《三毛流浪记》的众多影视作品中,这部电影是最得原著神韵得影片,剧中的小演员王龙基简直演活了三毛这个人物,精彩的演出让人折服。
13、《少年特工考迪》系列 美国 导演:哈罗德·兹瓦特等
少年特工考迪》满足了少年们青春期的种种幻想,趁着还年轻,赶快看一部《少年特工考迪》吧,长大了再看《考迪》,可不会有这么好玩儿了。
14、《特工小子》系列 美国 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虎父无犬子,父母都是顶尖特工,两个孩子自然非等闲之辈。父母都被大坏蛋给捉走了,两位神勇的小特工披挂上阵,誓要与恶势力周旋到底!
15、《鲁冰花》 中国台湾 导演:杨立国
鲁冰花原意是闽南语“路边花”,是一种长在茶树旁边,死后肥沃土地,让茶树生长更茂盛的花。郭云天老师为艺术奉献了他的事业,年幼的古阿明为艺术奉献了他的生命。
16、《帝企鹅日记》 法国 导演:吕克·雅克
纪录片大师吕克?雅克的又一部力作,用纪实性的风格,生动刻画了关于企鹅繁衍生息的一切活动,这部影片诙谐幽默,有助于孩子更了解生物与自然。
17、《阿郎的故事》 中国香港 导演:杜琪峰
一个破裂已久的家庭,因为母亲从未得知儿子的存在而再度聚首。曾经屡屡犯错的父亲阿郎,一心想要挽回妻子对他死去的心,但孩子才是妈妈最关心的人。剧中的父子之情刻画得尤为真挚,是杜琪峰作品中难得的温情电影。
18、《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 美国 导演:布莱德·西伯林
一部充满奇思妙想的经典电影,剧中的三个小主人公个个本领高超,面对一次次死亡的威胁都轻易化解,那个无恶不作的坏叔父想要谋夺他们的财产?做梦!
19、《大气层消失》 中国 导演:冯小宁
又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部科幻作品,地球上空的大气层危在旦夕,一个小男孩忽然能挺懂动物的语言了,拯救地球的使命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地身上。
20、《小铃铛》系列 中国 导演:谢添
一部真人与木偶合演的童话电影,幽默搞笑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木偶明星“小铃铛”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经典的木偶形象。
21、《阿呆与阿瓜》 美国 导演:法拉利兄弟
如果没有在童年时欣赏过这部电影,那对孩子来说将会时莫大的损失。(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
22、《小飞侠》 美国 导演:哈根
小飞侠住在一个梦幻岛上,那里的孩子永远也张不大。时时来骚扰他们的铁钩船长虚有其表,总是成为小飞侠取乐的对象,这是一部充满梦幻的电影,华美的特效场景让人如痴如醉。
23、《新天堂电影院》 意大利 导演:吉塞贝·托纳托雷
一部关于成长和电影的作品,为了电影,托托就连爱情都被迫放弃了,这是一部对儿童进行电影启蒙教育的影片,推荐每个影迷给他们的孩子看。
国外儿童教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和典范,值得中国家长学习和借鉴。
从小培养责任感
教育典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个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钱还给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点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恰当应用期望效应
教育典范: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班主任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他的母亲却认为,老师当面骂学生“笨”,恰恰说明了老师自己的无能。她把爱迪生接回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爱迪生后来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与母亲的教育和恰当地应用期望效应是分不开的。
点评: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期望应与子女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捕捉成才的敏感区
教育典范:19世纪着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叫他画静物写生,对象是插满秋萝的花瓶。在麦克斯韦的笔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圆圈,叶子则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细心的父亲立即发现小麦克斯韦对数学特别敏感,就开始教他几何学和代数,培养他的数学才能。
点评:发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岁时,会对某一方面表现出极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时捕捉孩子的“敏感区”,顺势予以引导,为孩子的成才打开通道。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典范:在德国,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10~14岁的孩子要参加修剪草坪之类的劳动。在美国,1岁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饭,看不到父母端着饭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
点评: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已成为国内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弊端。事实证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的欠缺,已是我们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视的重大问题。
在实践中教育儿童
教育典范:在瑞典,2岁多的小班学生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称。在夏天,每星期中有两天需要老师带着小朋友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像土地不会吸收玻璃,而且还会伤害到人和动物的脚,太阳光反射聚焦还会引起火灾,所以不可乱扔玻璃垃圾。瑞典的环境建设搞得那么好,与瑞典人从小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点评: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儿童接受,瑞典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接受、对生活及人类的热爱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家园共育《儿童教育性睡前故事-魔鬼的三根金发》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