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在门口接孩子的时候碰到了一位家长,我问起孩子这几天怎么没上学,这么一问不要紧,她哭诉起来,真拿我老人没办法,孩子说早上起不来,老人就舍不得让孩子来了,这几天在家玩呢。
孟意珂,她儿子今年4岁。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含在嘴里怕化了,搂在怀里怕飞了。这几天集体生活下来,在老师的精心照看下,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可是,孩子的奶奶老是担心孙子在园玩不好,而且怕他不习惯没有奶奶在身边照顾的日子,最后孩子的奶奶最后一个来送,最早一个来接。我把孩子在园的表现和所知道的情况对她说:听他老师说:与同龄幼儿比较,思维、语言、动手能力发展有些缓慢,但整天生龙活虎的比较好动,但是呢,这两天,孩子的进步特别明显…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另外一位妈妈就接着埋怨起来:还还不是孩子爷爷奶奶惯的,从小啊,这孩子就一直跟着他们,老人家对孩子过度地关爱,什么事都是爷爷奶奶包办,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哦……!
作为幼教工作者,不得不提醒家长,在抓经济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对孩子负责。曾记得一位专家说过:"孩子能自己带就自己带"。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实质是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当孩子对的行为果实给自己造成消极后果时,要教育孩子不要归咎于它物,不要责怪别人,而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去选择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好多家长却在自觉不自觉的帮孩子推卸着孩子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很冷,还飘着雪花,有个孩子迟到了,我问他原因,他说都是因为妈妈没叫他,他迟到了。而那位陪同他前来的爸爸竟也连声说;都是他妈妈今天早上没早叫他,所以起来晚了。
平时很多这样的事情,就从这个例子看,它的特点是错误的家教扭曲孩子的责任心,是过分保护型家教。过分的保护性家教是就是父母替孩子代劳了太多不应该代劳的事情,其实质是溺爱。后果是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缺乏自立意识、自理能力、和应有的责任心。
在一种就是,‘是非不分型’家教的家教。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是非不分的’消极现象,其实都是家‘教’给孩子的。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把自己重亲情、轻法理,重私利、轻功德的‘劣根性’传染给孩子。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从小指导孩子在自己行为的选择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例如,让孩子理解按时起床上幼儿园是自己的责任,不能能按时起床去幼儿园,迟到了应‘怪’自己,而不能怪爸爸妈妈,总之,家长要注意通过正确的家教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责任观,用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一大一小的两个哭闹声打破了这场静谧的演出,随着声音望过去,原来是今年刚插班来哦一对双胞胎小姑娘。看情形不对,越来越大声了,。我急忙走过去询问她们怎么了,小双打着哭声慢慢的向我说了:“爸爸答应过看我们做早操的,可他才看了一小点儿,就走了。”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说起这种事,在我们幼儿园不多见,但也不少见。为了安慰两个孩子,身为老师的我撒了个小小的谎:“好,一会儿,我上楼就打电话给你爸爸。叫他以后不能在先走了,一定要等双双做完早操才可以走。”这样,孩子才终于止住了哭声。
事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双双爸爸。也算是完成了我给孩子们许下的承诺。在生活中,孩子面前,大人们更应慎重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答应的每一件事。孩子们都是很真诚的,在他们眼中。大人也应该是这样的:说到做到。请大人们不要因为自己的疏忽伤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信守你的承诺。
今天给小朋友整理衣服,张潇熠凑过来说:“刘老师,长大了我要给你买个宝马车!”“真的吗?谢谢你呀!”刘老师说。
潇熠:“我还给你买个别克车。
”“天哪!”刘老师更高兴了,其实刘老师根本不知道别克是什么车。
潇熠:“我还给你买个坦克!”“好,那我天天换车开!”
梁家皓:“刘老师,我长大给你买个飞机!”“啊?!太好了,我有飞机坐了!”
其他小朋友:“……”
曲老师:“梁家皓,你给刘老师买飞机,给我买什么?”
家皓:“给你买辆汽车!”
曲老师:“不行,汽车没有飞机贵!”
家皓这个小巧嘴可被难住了,大概是考虑买不了两架飞机?
刘老师:“你告诉曲老师:你没有飞机驾驶证!”
哈哈!大家都乐了。
因为刘老师连汽车驾驶证也没有。
看看老师多傻,小朋友几句话就把老师逗得晕头转向的!
教育随笔:承诺
每次当我带幼儿在上课时,可能是由于时间以及其他种种方面的问题,比如说有时候后面是美术课。有的幼儿画的很快,有的幼儿则很慢,到了下课甚至是要组织后面一个活动了,这些幼儿都没有完成,我就会让他们收起来,让他们下午起床以后再画,或是再做,但是下午又因为安排了各类活动,经常没有时间再去让他们做这些事情。
后来就有孩子问我:“郑老师你不是说让我们下午再练习拍球的吗?郑老师你不是说今天下午要带我们……。”后来当孩子们不在身边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这些事情看起来很简单,好象没什么,其实想想。还是有很多问题在里面的,这不仅仅是时间来不及的问题,这涉及到了一个教师的诚信问题,
经常会有教师教育孩子,说话要算话,要有信用,说到了就要做到,做事情不能光用嘴巴说说而不去做,要说到做到,可是回过来再看看我们自己呢?不也是说了又不算吗?说的多而做的少,这样的话怎么去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如果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又怎么能去要求别人完成呢?
有时候,听到孩子们和我说,他要怎么做,他会怎么做,可是往往又做不到,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很生气,你既然都知道,都会说,为什么不去做,为什么做不到。仔细想想也觉得自己很可笑,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又怎么能去怪孩子呢。做为一个成人,已经对自己有相当的约束力,都不能做到说话算话,说到做到,还能去怪孩子做不到吗。
其实,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就一定要给孩子作出一个好的榜样,给了孩子承诺,就算完成起来会有所困难,也应该尽力去做,这样就算你没有很好的做到,相信你所尽的努力孩子他也会看到,他就不会去怪责你,这样,孩子就会从这里看到,学到。答应了别人的事,就尽力去完成,去做好,应该从小就要给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
虽然孩子很小,但有很多的道理孩子都懂,和他们沟通,和他们说,他们也都会理解,作为教师,一方面是要带领带领孩子去学习如何去分辨好与坏,另一方面就是让孩子去观察现实,去学习。那是在教室里不能完成的,有很多事不是在教室里说说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孩子从社会,从他人那里观察,分辨,学习的,所以,不光光是教师,希望每个人都尽自己的努力给孩子做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时候就会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那是因为家长不了解一些话说出口以后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甚至是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当然,这里的孩子是指还不具备很明确的辨别是非能力的宝宝。以下四句话,建议家长一定不要常对孩子说。 第一句:"你看人家谁谁"
家长爱比较,这种比较大多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较,这样的做的初衷显然是想让孩子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奋起追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真的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不见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陷,别说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是你历经世事沧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验满腹的大人,也有不如人的地方。而这样拿自己孩子短处和别人长处对比,不仅不会让孩子完善,更有可能的是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从而让孩子陷入两种困境:一种是自卑,另一种是嫉妒。我的父母嫌我不如别人,我比不过他,我抬不起头,我嫉妒他,这两种情绪一旦形成,立刻相互转化,从而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鼓励永远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句:"别人抢你东西,你不会抢他的啊"
大人看着自己孩子受欺负,心里不爽,但又实在不好意思亲自动手去帮孩子抢,只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能争口气,于是就教育孩子,别人怎么对你,你就怎么还回来。
想想,这样的思想多么可怕,以怨报怨,怨怨相报何时了。今天小朋友抢了你一颗糖果,你告诉他要抢回来,于是无形之中孩子头脑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等长大了,别人打你一拳,你要砍他一刀;别人得到上司宠爱,你要想方设法破坏,人一旦把仇恨的种子埋进心里,就会变成一条毒蛇,盘踞你的大脑,滋生出报复心,而这样的种子,正是当年家长一句"别人抢你东西,你不会抢他的啊"种下的。
第三句:"爸爸对你好还是妈妈对你好?"
只要是自己的孩子,无论爸爸妈妈对孩子都不可能有了差心,这种情况下问出这样的问题就是无事生非。很明显,孩子很难在这个问题里做出什么选择,因为在他心里,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爸爸妈妈对他都很好,但必须要回答,这个时候有一个完美答案就是"爸爸妈妈都好"。家长问出这个问题,很明显是想听这个完美答案,他们会觉得孩子懂事,因而夸奖几句。久而久之,孩子在回答的时候,为了得到父母的表扬,就会不自觉地就带上一种迎合,奉承的意思,你喜欢听什么,我就说给你听,慢慢孩子长大了,不用教就懂得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这种东西绝对不是天生的,幼年的教育在其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句:"谁欺负你,爸爸(妈妈)去给你打他"
这句话很平常,或许在说出口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目的性,只是父母为表示对孩子的喜爱,是啊,孩子是心头肉,自己还舍不得捅一指头呢,别人要敢打还不急了眼?但这样的话说多了,就会给孩子这样一种心理暗示:别人欺负我,我不怕,我爸爸(妈妈)会给我报仇。再往下发展,或许会主动去欺负别人,反正有父母在背后撑腰呢。
这就是仗势。父母教给孩子的,应该是自立自强,绝不应该是仗着另一股力量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孩子小,受了欺负父母可以报仇,进入社会了呢?孩子又会不自觉地想到倚仗父母的金钱,关系,实在没有可仗的了,就会想方设法寻找更强大的势力去投靠,这样的人,本质上已经坏掉了。
就是这么稀松平常的几句话,恐怕很多家长都在无意之间对孩子说起过,但很少有人考虑过这几句话会对孩子的人格起到怎么样一种作用。很多时候,看似复杂的事情,原因其实很小很微不足道,尤其是这种心理上的暗示,更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或许即使在这样的教育下,你的孩子仍然可以成长为一个可以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但他的品质,绝对会存在瑕疵。
但对孩子们来讲,要做到这些是多么不容易,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有时表现得非常无助,而幼儿期又是幼儿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而这时老师应多注意幼儿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给于孩子正确的引导。
桥桥是个奇怪的孩子,在家中他能说会道,在幼儿园他胆小、害羞,金口难开。
桥桥的妈妈来园接他时常开玩笑说:“我们桥桥在幼儿园是个小哑巴。
”在这种心理的暗示下,使得桥桥开口更为艰难。
在我们的引导下,妈妈来接时已改口说:“我们桥桥的声音真好听,在家我们桥桥的小嘴巴很会讲。
”一次次的鼓励、帮助下,桥桥已能主动向老师问好了。
只是每次请他上台表演节目时,总见他欲言又止,露出求助的眼神,一脸尴尬。
为了使他能彻底战胜自我,我们经常组织小朋友上台表演节目,并有意鼓励桥桥上台,开始时老师请其他小朋友与她一起表演节目,慢慢过渡到老师适当帮助,再到单独表演。
现在的桥桥活泼开朗很多,有时还会主动与老师搭话。
这一年桥桥是转折较大的一年。
安棋是班内年龄较小的幼儿,调皮的她每次遇到困难,总哭丧着脸求助老师,嘴里还会不停地说:“老师我不会,帮帮我”对于自信不足、依赖性强的她,我一般不直接帮她解决问题,而是让她了解,其实事情并不难,安抚她紧张、惧怕的消极情绪,然后鼓励她自己试一试,及时给予赞赏,使她对自己逐渐充满信心。
以往,我总感到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比较困难。
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虚幻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十分实在的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的。
在幼儿园我们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理解孩子的感受,调节好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适当的心理引导,这样对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才会有更大的意义。
一天,忙碌的早晨,我正在接待陆续到来的幼儿,豆豆跑到我的身边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师,我的书坏了。”我看了一下,发现有一个角破了一点,于是我对他说:“知道了,等会帮你修。”得到我答复的豆豆开心的拿着书走了,我又忙起了我的工作。快到中午放学的时候,我正在让孩子们拿水壶和衣服准备放学,豆豆又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的书这里坏了。”那会我无暇顾及,就对豆豆说道:“好的,你放在桌子上,等会放完学我帮你修。”放完学我就急急忙忙去接孩子了。下午一晃到了下班的时间,我正在整理桌上的东西,突然看见那本坏了的书出现在我的面前,羞愧感涌上心头,看着这本几次出现在我面前的书,它好像在对着我说:“说话不算话的人,你不是说要修好我的吗?怎么忘记了呢?”想想一天的时间,我一句“等会儿”让单纯的孩子在期待中度过了一天;我一句“等会儿”就这样推脱了一件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事情,却从来没想起曾经“等会儿”的承诺……。
想想不仅对于班级的孩子,甚至在家中“等会儿”也成为我对孩子的口头禅——当孩子吵着要听故事的时候,忙碌的我就会说“等会儿”;孩子说有重要的事和我说的时候,我也一句“等会儿”应付过去。而这“等会儿”通常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而孩子呢?他们忘记了吗?他们是否在想:“等会儿”是多久呢?
很多家长一定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孩子的问题与自己的事情冲突了或者是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就习惯性地对孩子说“等会儿”,但是“等会儿”是多久呢?我们从来没去想过,因为我们很快就忘记了,可在孩子们脑中这“等会儿”会由一两分钟转变为永远,在这转变。期盼的过程中,他们会迷惑、失望。久而久之,他们便不再会相信大人,在他们眼中,大人说的“等会儿”就意味着会让他们失望。
作为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诚信,说话算话的好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习惯对孩子说“等会儿”的家长和老师们说这句话的时候,请在心里想清楚,这个“等会儿”是多久呢?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家长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家长玩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