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10-09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

年幼孩子在一起时,我们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我中心化”的一些外在表现。所谓自我中心,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处于“自我中心”时期的幼儿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同他人的思想区分开来,他不能了解他人的观点,也不能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自我中心是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不能像看待成人那样,认为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膨胀、自私自利。

虽然说自我中心化将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增加而逐渐减弱乃至消失,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变化受到了很大的阻碍。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里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一人所有,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一人身上。家长对孩子的爱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幼儿只知道享受,形成了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随着高层单元建筑的日益增多,幼儿缺少同伴交往,使这种心理定势更加牢固。

由于“自我中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是从“利己”的观点出发的,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本学期,我们重点对幼儿进行了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的教育,取得了一点成效。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

我们班的个别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着某些错误观念,比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教育孩子做事要先想着自己,这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克服自己的“利己”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养观。结合实际,我们利用家长园地、当面交流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我们要求家长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请家长要以一定的行为规则来约束孩子,让孩子也能时常考虑别人的需要,绝不能任其随心所欲、横行霸道。有了家长的配合,我们的教育更为有效了。

二、利用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发展幼儿的利他行为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年幼孩子更喜欢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幼儿可以通过扮演某个角色,体验角色的内心感受,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各种角色,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脱离自我这一中心,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例如,我们在玩角色游戏“娃娃家”时,引导幼儿轮流当“爸爸”、做“妈妈”,让孩子在互换扮演角色的同时,体验到自己如愿扮演角色以及大家共玩游戏时的快乐情感。同样道理,移情训练能使幼儿更好地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更好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理解他人的需要。霍夫曼曾指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基础,是个体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对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是非常有效的。

三、通过同伴交往,使幼儿获得角色转换能力

幼儿的行为除了从父母、老师等成人那里学习模仿来的以外,绝大部分是从同伴那里学来的。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样也就了解了一些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并在相互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考虑别人的需要、感受,从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平等相处、谦让、合作、互助以及共享等品质。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表现中心的前提。”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尽量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我们还鼓励家长多带孩子去串门,让孩子多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来与小朋友一起看、一起玩,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与别人交往时应具有的良好品德。当孩子发生冲突时,我们鼓励孩子自己解决矛盾冲突,以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获得角色转换能力。

四、利用文艺作品进行形象的教育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儿童学习和模仿的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电视剧中的主人公。直观生动的形象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因此,为了帮助幼儿明辨是非,克服那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我们利用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来教育幼儿。如在欣赏了《差一点儿》、《小羊和狼》等故事以后,我们请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另外,老师、父母本身就是幼儿心目中榜样,我们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老师之间的和谐相处、愉快合作,也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感情的培养。

五、通过外部激励和幼儿自我强化促进利他行为的形成

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方法能强化幼儿的利他行为,克服消极的行为。但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有时不仅依靠外部强化,还要依赖于自身的强化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自我强化就是幼儿在活动前自己先设立一些行为和活动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己的活动情况与这些标准对照,如果是达到标准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自责,自己对自己发火、不满。这种自我强化对幼儿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幼儿的自我强化的形成也是离不开外部强化的。

诚然,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的,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强化教育,为使我们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处处受欢迎的社会人,我们将继续努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观念:注重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育儿观念:注重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

昨天我在看报纸的时候又看到了一则新闻就是有关于孩子被拐骗的,看到失去孩子妈妈撕心裂肺的表情,我的心也感受到了同样的疼痛。

是的,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做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不可能因为怕孩子走失而禁锢孩子的自由,将把绑在家里,而是从小就教育孩子怎样保护自己,从防水、防电、防火、防走失等安全教育开始做起,从小就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给他一些简单的自我防卫的本领。如:教育孩子用电:不是不让孩子使用电器,而是教给他 正确使用电器的方法,知道插插座的时候,不要接触到铁片,要正确地使用开关插头……教育孩子防火:从小就知道不要玩火,看一些火灾的记实片,让他们了解火灾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危害,学会逃生、急救等……

教育孩子不要随便陌生人讲话,未经父母允许,不要拿陌生人给的东西,当父母不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时,不要开门,可以先问问他找谁,请陌生人自己跟父母联系、留纸条在门口或是下次再来找父母,并且不能将父母的电话告诉陌生人……教育孩子认识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名字等,假如孩子走丢后,遇到好人或是警察,至少让孩子有线索可以找到自己的家。

这个丢失的孩子,是外来人口的子女,他们平时工作忙,孩子交给别人托管要又花钱,因此,让孩子在门口或是市场玩,父母掉以轻心,这样,孩子就被人贩子盯上了,人贩子有可能只用一颗两毛钱的糖就将孩子骗走了,并以最快的速度卖出去,可以说,人贩子的背后是有更大的主使者的,他们不是一般的犯罪团伙。如果交给了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我向他们也就不会这么容易就得手。

经常有家长问我:“老师,你们用什么方法管这些孩子呀?你看,你们带几十孩子到外面玩,他们既文明又安全。我们只带一个的孩子出去玩,他要么就摔交,要么就跟人打架。”

事实确实如此,我们不能因为怕孩子受伤或是打架而不让孩子出来活动,儿童处于成长关键期,他们的健康比什么来得重要,而我们应该保证孩子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因此,孩子每天都要锻炼,上体育课、做课间操、玩大型器械等都是锻炼的好方式。我们老师带一群孩子出来玩时,我们会先教孩子玩的技能技巧,使他们懂得怎样玩?怎样玩才是安全的?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自我保护的能力,比如:玩滑滑梯时,头不能先落地,否则有可能会使头部受伤,在滑梯上面,不要争先恐后,要学会互相谦让的等,家长缺少的是正确的引导。

我们在关爱儿童健康的同时,儿童的安全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而安全教育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加强孩子教育的同时与家长多沟通,让家长也注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我们都希望每个儿童都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的童年,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孩子的需求。

育儿观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育儿观念: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是父母的希望。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下面就从五个方面谈谈我和点点爸爸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格。

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民主、和谐家庭气氛能使孩子生活态度积极、主动,这样孩子就能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如果生活在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经常吵架,孩子就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家庭中有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和点点爸爸约定:1)决不能在孩子争吵,有问题事后都静下心来一起再好好解决;2)平时工作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决不能迁怒于孩子;3)工作中再苦再累回家后也一定要打起精神随时随地给孩子做好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孩子,决不能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4)决不打骂孩子。对孩子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的进行教育。5)细心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质

生活中,有的父母为了当时哄骗住孩子,经常轻易对孩子许下诺言,但又经常忘记去实现它。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相信赖非常重要。对孩子要绝对遵守诺言,让孩子懂得自己说过的话就一定要兑现,只要我们答应了孩子的请求,比如什么时间买什么东西,或者什么时间带她去哪里玩,我们都一定会坚持做到。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没有做到,我们会主动的给点点说对不起并解释原因,并且及时去补救。家长不能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就可以忽视自己许下的诺言,孩子会耳濡目染,你在孩子面前守信了,孩子也会成为一个守信的人。

如果孩子求一件我们不能给她的东西,或者根本就是无理的要求。我们就坚决说“不”,然后解释为何拒绝她,绝不随便答应。

三、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都是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如果让孩子在生活上完全依赖成人,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也不利于孩子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形成。如果连自己的事情都处理不好又怎么处理好其她的事情呢,因此我们对点点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基本上一直在努力教她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从吃饭、穿衣到收拾自己的物品都教她自己来做。比如玩完玩具要主动地收拾好,东西在哪里拿的用完要放回哪里等等。有的时候点点并不能说一次就记住,这时要有耐心的教她,反复给她讲。有时候我也采取惩罚措施,比如有一次她画完了画就把勾线笔、油画棒随便丢在座位上了,我说你赶紧把它收起来吧,点点就是不听,我说如果不收拾好,妈妈就给你收起来了,你就再也不能画画了,说了几遍后她还是坐在沙发上不动,我就会给它收走锁了起来。后来她又想画画了,就对我说:“妈妈我以后保证画完了就把勾线笔和油画棒放好,你把他们给我,好吗?”我立即拒绝了她,并说“你还有很多喜欢的玩具,以后你都能把它们整理好,妈妈就把勾线笔和油画棒给你。”为此,我们还持续观察了她三天。

四、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

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我们的孩子能主动和熟人打招呼、能学会谦让,家长的心里是不是也有一种很欣慰的感觉呢?因此,我和点点爸爸也从生活点滴中教育点点关心别人。例如:我们常坐公共汽车出门,车上会有热心人让位置给我们坐,我们就会有礼貌的谢谢别人;有时我们也会让座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经过言传身教,现在,我们坐公交车出门,如果车上只有一个位置,点点是不会主动去坐,总是让给我们坐,她自己则站在旁边;如果有老人、孕妇上车,她会主动招呼她们过来,让位置给她们坐。碰到这样的事我们都会及时表扬她。平时,我们一起动手干家条,如晒衣服、扫地等等;出门点点还能帮我们提东西,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帮手。我们感到真的很欣慰。

五、培养孩子战胜挫折的毅力。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吃苦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词。然而必要的困难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主张对儿童进行痛苦训练,并说道:“当把快乐、友谊、痛苦和憎恨都根植于儿童的心灵的时候,他们对这些感受的性质固然不明白,但一旦获得了,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彼此和谐的。”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必立即出面解决,而应该给孩子自己处理困难的机会。比如说,在点点刚会走的时候,经常出现摔倒,我们并没有大惊小怪地,又是扶,又是心疼,而是鼓励她自己站起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也要学会不要过早地出现,替孩子去解决问题。要养成让孩子自己面对、自己解决面临困难的习惯。所以,我家点点慢慢长成了一个能经受挫折的小女孩。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要成才必须先成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担任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育儿观念:幼儿“说谎”行为


育儿观念:幼儿“说谎”行为

幼儿园里总是会有说谎的不良习惯,教师面对幼儿说谎的教育,一般都是提醒幼儿说谎是不好的习惯,不是好孩子的表现。或者告诉家长,提醒家长与幼儿园配合教育纠正幼儿的行为。但是没有人去探究幼儿为什么会说谎。结合实际,我粗浅的概括了以下原因:

(1)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处于直觉思维阶段,对于现实和想象的界限模糊,总是会把自己的想象认为成现实,并且把这个“现实”当成是事实告诉成人,成人就把这当成是“说谎”。但是这只是幼儿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

(2)家长的诱导询问方式

最近,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导致家长对幼儿园教师和阿姨的信任度降到很低,家长总是对幼儿的在园生活充满了忧虑,这样的忧虑,使得家长每天都会详细询问幼儿一天的生活,事无巨细,询问幼儿是否有被老师骂、老师打,有没有被阿姨粗鲁对待,有没有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检查身上有没有伤口、红痕等,这样的忧虑,老师可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家长在询问的方式上有时候也会下意识得代入自己的忧虑,家长会这样询问“是不是被老师打的/是不是被小朋友打的”这样的封闭式问法,导致有些幼儿没有说谎的想法,也会诱导他们往这个趋势走,这样最后就变成了说谎,家长会兴冲冲地来“问罪”,但是最后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就会说“你怎么可以说谎呢”,但是这真的是孩子说的吗?难道不是家长自己这么想的嘛?为减少这样的误会,家长询问幼儿时多用开放式提问,比如“是谁弄伤你的/哪个老师骂你了”。这样的就不会诱导幼儿了。

育儿观念:培养阳光的孩子


育儿观念:培养阳光的孩子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

我是玥玥的妈妈,今天,很荣幸也很高兴作为家长代表发言,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教育孩子心得。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各位出席会议的家长,向长期以来辛勤培养与教育我们孩子的各位老师道声辛苦,感谢你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呵护孩子们,使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幼儿园生活。

孩子玥玥已在xx幼儿园渡过了二年半的时间,在这期间我们看到她有了很大的进步和转变:从不愿上小托班到现在每天开开心心入园;从胆小不敢说话到上课积极发言、主动和小朋友们交流玩耍。这些进步与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以及我们家庭的培养和引导是分不开的。我就自己孩子教育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家长一起交流。

一、自信心是孩子成长核心。

心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保证。玥玥刚上幼儿园时说话、做事都很胆怯。这让我很心急,该怎么办?我主动和老师交流,分析原因:认为玥玥是有能力说好、做好的,只是缺乏自信心,胆子小。古时候,在战场上时逢双方决战的时候,总是擂鼓增强士兵的勇气、树立战胜对方信心。我们就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多以鼓励的方式和激励的话语,不断培养她的自信心。“行”、“可以”、“你最棒”、“你真厉害”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只要她做的对、说的对,我们就让她自己大胆地说大胆地做。使孩子逐渐由不敢讲、不愿说,到主动与大家说和玩。

二、沟通是树立孩子自信心的关键。

子走出去,走出个体,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我们有时候带玥玥出去吃饭,就让她自己告诉服务员想吃什么菜;带她买东西,让她自己去收银台付款;在公共场所游玩,让她自己主动和游玩的孩子搭话,一起玩耍。和社会接触,与不同的人“碰撞”,利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场景和对象,有意识为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勇敢和自信,学会与人交往。让孩子走出去,走出家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特别是2010年那年国庆,我和小姨带玥玥去xx世博会,参观一些各国的博馆,让孩子知道了世界有许多国家,各国的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都不一样。还参观高科技展品,让孩子看到了神奇的视觉错觉,听到了高科技的影音,让孩子知道高新技术已经应用到我们生活当中。放完假入园第一天,玥玥就兴高采烈地跟小朋友说她去上海世博了,到中国馆看到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还到石油馆里看了4D电影,非常惊险。通过这次外出游玩,我感觉到玥玥进步了,她能将在外的所见所闻,主动地与小朋友一起交流一起分享。

三、表达是培养孩子沟通的技能。

式多样的方法来鼓励和激励孩子,将所听、所看、所想、所做的勇敢地说出来。我经常和孩子面对面,以谈心和聊天的方式来交流。妈妈今天在单位作了哪些哪些工作,那你玥玥今天在园里学了什么?和小朋友玩了些什么?就这样亲子的一问一答,孩子也很自然也很乐意交流。久而久之,她会主动跟你说些趣事。特别是两位老师让他们轮流当班长讲故事的活动非常有意义,玥玥在家里经常让我给她讲故事,总想着当班长、讲故事,每次都能很认真地听,能跟着大声地读和说。通过和孩子互动,玥玥现在能大胆站在小朋友面前绘声绘色讲故事,并荣获班级讲故事“故事大王”一等奖。

是平时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各位家长能把好的教育经验和做法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教育经验,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健康成长。谢谢大家!

育儿观念: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碰到困难和挑战,有时他们会成功,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失败。一些孩子会因为受到一点儿挫折,一点儿批评,就会变得萎靡不振,失去自信。父母一定要从小加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挫折忍受力”,教会孩子有强大的内心,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对于那些刚毅、天生不愿服输的孩子,我们应该慢慢地向他们强调:“输赢并不是最重要的,不要太在意最后的结果,重要的是自己享受这个过程。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只要自己觉得努力了,对得起自己的心就可以。”

孩子“输不起”的根源:

1.个性所致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因此,面对挫折时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比较外向、做事大大咧咧、豪放、不拘小节,因此在遭遇挫折时,他们更容易面对。而有些敏感、焦虑、对人对己要求非常高、追求完美的孩子则不同,他们一旦出了点儿差错,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变得非常焦虑、愤怒或者不高兴。

2.过多的表扬

现今社会,赞扬、激励孩子渐渐成为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孩子们稍有一点儿成绩,父母就大加表扬,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做法确实在一定程度能起到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作用。但也正因为事事以表扬为主,孩子很少听到批评,使得孩子们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稍不如意,就会被击垮,心理失衡,无法承受。

3.溺爱

现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而一旦希望和要求落空时,他们就感到无比的失落和挫折。让孩子“输”得起!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的六个关键:

关键一:设置恰当的目标

许多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这样一个观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能行,一定会有进步,一定能考出好成绩。”当然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鼓励孩子的作用,但很多时候,这样的话语也可解释为:“如果你不会做习题,考试成绩不好,就一定是你不认真、不努力的结果。”孩子一旦考试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父母就批评孩子不用功。这么做,父母完全忽视了每个孩子在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在这种情况之下,父母就是请名师给孩子补课,再督促孩子、逼迫孩子,孩子也不可能达到父母的要求和目标。父母因此很失望,责骂孩子,甚至体罚孩子。孩子一定会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再努力也白搭。那么既然如此,还不如破罐子破摔好了。其实,孩子的个性不同,能力也不同。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设定目标时,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设置合乎孩子个性和特征的目标。

关键二:赏识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能力

因为“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他们把考试失败看成是自己不聪明、没有能力的结果。因此他们不愿尝试去做有挑战的事情,而倾向于选择自己擅长或者简单的事情来避免失败。碰到他们不能很快解决的事情,常常以“我不擅长这个”而很快放手,这些孩子表现出缺乏忍受挫折的能力。与此相反,那些因“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更愿意把考试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因此,他们也愿意更加努力来接受挑战。

关键三:并非所有人都是赢者

胜败乃兵家常事,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事事第一。可惜的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许多父母都害怕孩子失败,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的父母都变着法子、竭尽全力地鼓励孩子争第一。每个家长或者都会碰到这样的事情,如果孩子考试考砸了,只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考试中的差错,吸取教训,在将来的考试中争取好成绩就行。(玛希娅原创)

关键四: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以成败论英雄。如果孩子得了第一名,父母就非常高兴。但当孩子出现了差错,父母就会毫不顾及孩子的心情,批评孩子。这样不仅会给孩子很多压力,也会使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孩子感到很沮丧,特别是当他们竭尽全力却没有做好的时候。

关键五:借用英雄情结帮孩子走出困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有自己仰慕的英雄。有时候,父母苦口婆心说一百句,也比不上偶像随意间的一句感慨。甚至偶像们什么都不用做,小粉丝们会主动为了追随偶像而勇敢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父母可以借助孩子心目中的榜样,让孩子明确自己的不足,帮他们走出成长过程中的困境。

关键六:接受孩子的失败

在一般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孩子会故意做出让父母生气、失望的事情,也没有一个孩子愿意输。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时,他们的内心也很沮丧、很痛苦。因此,面对孩子失败,父母不要明里暗里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你怎么不像我的孩子,一直出错”或者给孩子提各种“有用的建议”。其实,父母在给孩子建议或者责骂孩子不努力之前,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孩子因为做错事而产生的内心挣扎和痛苦。他们可能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尴尬、羞愧、委屈、沮丧、悲伤、愤怒,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尊和自信。因此,父母在告诉孩子自己很生气或者感到很丢脸之前,要静下心仔细想一想:自己要说的话是不是能够帮助他们?怎样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自己所要说的话将如何帮助孩子调整情绪,走出困境。

育儿观念: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


育儿观念: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

孩子既有高兴、得意、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也有愤怒、恐惧、嫉妒、担心等消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长期不良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但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因此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不能有消极情绪,更不能压抑孩子的情绪,作为父母重要的是创设条件培养孩子积极的情绪。

接受孩子的情绪。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整天高高兴兴地很快乐,但孩子总有不愉快的时候,甚至有的孩子会有强烈的愤怒、担心和恐惧。情绪虽然有消极有积极之分,但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应允许孩子各种情绪的表现,接受孩子不愉快的情绪,如果看到孩子哭就批评或取笑孩子,因为孩子发脾气而惩罚孩子,孩子会因为害怕而不敢表现自己的情绪,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促进孩子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的孩子情绪通常是快乐的。父母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孩子提供活动时间、空间和材料。让孩子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适度,使孩子通过努力获得成功,成就感是孩子快乐和自信的基石。父母的爱、关心和尊重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和快乐的前提,父母不仅应关心孩子的身体、学习,也应关心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关于孩子的事要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应每天花时间陪孩子一起同玩同乐。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孩子肯定和积极的评价。给孩子充分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满足孩子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让孩子在同伴交往中获得乐趣。

育儿观念: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


育儿观念: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

齐白石是中国近代画坛的一代宗师。齐老先生不仅擅长书画,在篆刻这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造诣。众所周知,篆刻是需要付出很多耐心和毅力去完成的一门艺术,齐老先生同样也付出了很多耐心和毅力,经过了非常刻苦的磨练才把篆刻艺术练就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齐老先生这个例子也向我们说明了耐心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迅速发展,市面上出现的各种新奇玩意也愈来愈多,孩子天性就是活泼爱玩,在面对这些新鲜玩意好奇心重,也是“三分钟热度”,而耐心却是耗损得几乎精光,那现在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耐心:

一、暂时让孩子等待;

当父母在与别人沟通谈话时,不要一味跟孩子说:“宝宝在一旁要安静哦,爸爸(妈妈)要跟叔叔阿姨聊一会天。”这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没见过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当他弄清楚怎么玩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你也可以让孩子看看书,画张画,或者做一些他平时感兴趣的事,久而久之让孩子学会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二、刻意让孩子等待;

当孩子开口跟你说很想要某一样东西时或是想要吃什么东西时,你可以先让他等等,尝试向孩子解释,让他明白等多长时间。而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跟孩子一起数数或者讲个小故事给他听,之后再表扬他并把他想要的东西给他:“你今天真棒,很认真听完了那个故事,所以我要奖励你。”不过要值得注意的是,等待的时间要视乎孩子的年龄,一开始可以是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逐渐递增。

三、默契沟通的技巧;

在平时生活中可以训练孩子与父母的默契,父母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如果父母在路上遇到熟人需要交谈几句,这时孩子就想得到大人们的关注,或者闹或者哭,这个时候父母就用上平时对孩子的训练,握住他的手安慰他的情绪。这种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同时不必中断与朋友的对话。

要培养孩子的耐心,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体现出来,教会孩子什么叫耐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使孩子相信耐心等待一点点时间,最终就会得到他一直很想要的东西。

育儿观念:如何让孩子学会相互帮助


育儿观念:如何让孩子学会相互帮助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正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在家中,大多数事由成人做,与抚育者形成了一种应求关系。幼儿需要成人帮助,而成人要求幼儿帮助的则甚少,这使得幼儿往往缺乏互相帮助的意识。??但是,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照顾他们的成人变了,环境也变了,生活内容与方式也变了。其中,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则是开始了集体生活。

在集体生活中,幼儿与他人(主要是众多的同龄人)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就需要他们建立互爱互助的关系。但大多数幼儿开初对此很不适应。因此,老师要运用形象的教育手段,如通过讲故事、念儿歌、演木偶戏及情景表演等方式,不断增强幼儿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识,从而达到你帮我来我帮你,团结友爱真欢喜。随后,要及时地教会幼儿互相帮助的行为方式。教会幼儿互相帮助的行为方式,就是教给幼儿怎样去帮助别人,遇到情况该怎样办,否则,即使幼儿有了好的动机,也较难收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一次小熊去帮蓉蓉穿鞋子,由于事先没有说明,而很冒失地去帮助,并且动作也不够协调,引起蓉蓉的误会,以为小熊故意捣乱,结果,蓉蓉马上到我这里来告状说小熊打她之类的。像这种弄巧成拙的事例,在幼儿中是很常见的。

另有一次,孩子的互相帮助行为就大不相同了,而且效果也十分好。有一天,在午睡时,老师正在为孩子们脱衣服,看见两位小朋友在互相帮助脱衣服,老师连忙有意发问:“浩浩和琦琦,他们在什么?”“他们在互相帮助。”几个孩子脱口而出。当时,我刚给小朋友们讲了故事《小羊和狼》,他们知道要互相帮助,但不知道该做哪些事,而这正好是一个绝好的榜样。于是我说:“大家来学浩浩和琦琦的样子,互相帮助脱衣服,好吗?”然后我把孩子们分成一对一对,一个小朋友伸出手,另一个小朋友帮他脱衣服。孩子们做得很认真。??等孩子全部睡下后,我又表扬了他们:“今天,大家互相帮助,都是好孩子。”

从此,睡觉脱衣服时,一不再有“老师、老师”的叫喊声;平时孩子玩得很热了要脱衣服时,也总有别的孩子抢着帮忙了。

育儿观念:孩子都讨厌父母的哪些行为?


根据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与儿童网络社区盒子世界共同发起的“2010年度儿童调查”的结果,有一万多名孩子票选出自己最讨厌父母的五大行为,分别是——

一、不擅鼓励孩子,常打击孩子(包括贬低、嘲讽等);

在盒子世界的盒子推推上,经常会有孩子抱怨自己的父母从来就不对他说赞扬的话,他每天听到的都是诸如“你怎么这题都不会做?真笨!”“这张试卷这么简单,你还错了N题,真是太不像话了!”……,孩子们真心地期盼,父母能多说说“你真棒!”

“哎!我最渴望的一句话就是爸爸、妈妈对我说声‘你真棒!’我喜欢听‘你真棒’这一句话,这句话不仅能让我更快乐,而且让我更自信。”

盒子世界点评:父母们应该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去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

二、将子女作为攀比工具,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

“你看人家鹏鹏,晚上回到家就学习,哪像你,又看电视,又看报纸,你能不能跟人家学学?”10岁的小盒子黎黎学着妈妈的腔调在盒子推推上留言,“我如果进了家门后不是马上去学习,妈妈的唠叨就会立刻‘袭来’。尤其让我厌烦的是,她老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其实,那个鹏鹏除了成绩好之外,根本没什么朋友。我才不要像他那样呢!”

还有孩子明明已经在进步了,爸爸妈妈还是对他不满意,“我最讨厌父母老是拿别人和我比了,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好了。再说我又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为什么我的努力与进步他们都看不到呢?”

盒子世界点评:对于孩子,不要用过分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成长。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他在某一方面可能会弱点,但另一方面一定会强点。作为父母,更应该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不用盲目地攀比。特别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比,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与叛逆。

三、永远将子女看成不懂事的孩子,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很多父母都喜欢干涉孩子的穿着、发型,乃至鞋子,并且总认为自己的眼光才是正确的,其实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都会有自己的选择。12岁的小盒子萧萧说,她每次和妈妈逛街的过程都会吵架:妈妈看中的衣服,自己觉得太土、太保守;自己看中的衣服,妈妈又觉得太不像话。最让她受不了的是妈妈偏偏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永远都要听从于她的安排。

在盒子推推上,也时常能看到这样的留言——“小孩也有自尊。妈妈却不这样认为,给我挑的衣服都很难看,我不肯穿,他也让我穿,我想自己选衣服,她还是不肯,非常郁闷.......”

盒子世界点评:孩子总会长大的,他们会有自己的选择,尊重他们的喜好,倾听他们的声音,孩子会回报给你同样的尊重与喜爱。

四、专制,自以为是,不懂装懂,错了还硬撑着;

“妈妈可能更年期要到了吧,似乎看我做什么都看不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14岁的小盒子航航说,记得去年暑假,同学到景德镇旅游,大老远的给她带回来一个青花瓷的花瓶。“为了不弄坏,我小心翼翼地把盖子和瓶子分别包了一层层报纸,刚拿到家,还没来得及打开,妈妈下班回来了,她以为只有瓶子,结果一抖,把盖子打碎了。明明她错了,我本以为她会跟我说声‘对不起’,没想到她却‘反咬一口’:‘你自己的东西,怎么不好好收拾。’真让人特别失望。”

盒子世界点评:每个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当然不能例外,对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要学会以平等的视角去对待孩子,做他们的朋友。如果在家里总是父母在专制独裁地下命令,只会让孩子在心灵上离父母越来越远。

五、喜欢体罚孩子

“为什么小孩不听话就会挨打?”“为什么大人可以打小孩?”在盒子推推上,经常会有孩子如此发问。小盒子珠珠更是发泄说,“他们动不动就打人,就知道打,我都习惯了,在这个家里,我根本没什么地位。现在只想早点长大,早点离开这个家。”

在盒子世界“我受过什么惩罚”的话题,引来了很多孩子对此的讨论。在孩子们的眼中,他们记住的惩罚,都是一些在他们看来并不合理的处罚,虽然有些并不带有体罚的性质。比如,被罚抄最长的课文很多遍;比如被罚站,被妈妈罚不准吃饭;当然也有极端的例子,被爸爸打了10个巴掌……

盒子世界点评:滥用体罚只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

相信《育儿观念:帮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养利他行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行为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