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职父母带孩子的那些无奈

10-15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双职父母带孩子的那些无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双职父母带孩子的那些无奈今早在托儿所等了很久,也不见以往最早来的那位可爱女孩。女孩跟爸爸常住在一起,妈妈在另一个城镇上班,离这有点距离,只有周未才回来一次,女孩还有个哥哥在老家与爷爷奶奶生活。一家四口人,就这样各分东西。小女孩在托儿所里和同年孩子比,显得更懂事些,很有礼貌,她身上有着女孩的文静,但很有主见,并且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强。这也许就是因为妈妈不在身边的缘故,受爸爸的影响多些吧!

女孩每天七点就来到托儿所,因为她爸爸七点半得上班,所以她每天是托儿所来得最早的一位。晚上等她爸爸下班后再来接她。小女孩一到周六就特别高兴,用她的话说,又可以见到妈妈了。

记得有一次陪她在等校车时,小女孩告诉我,她期盼署假最开心的事就是,可以见到哥哥,并且再也不用来托儿所了。我问她,是托儿所不好吗?小女孩却说:“好,但我更想和哥哥还有爸爸妈妈们一起,就是相处一个小时都行。”听了女孩说这话时,当时心里还真有点难受,一个六岁不到的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和能和家人一起开开心心的生活。

在小女孩还没来时,到了另两位孩子上学的时间了,我特意多等了五分钟,但还是不见人,我只好先带该上学的两孩子出门。可刚没走多远,听到女孩的妈妈叫声(星期一都是妈妈送,因为妈妈要回公司,就顺道送她来托儿所。)等我回头开门时,眼看时间不够了,我就说了句,一会小女孩的校车,可能难赶上了。

等我送走前面两位到校返回时,女孩的校车也来了。正准备带女孩去上车去时,小女孩突然站住回头望,原来是她妈妈在叫她,只是想告诉她校车来了。(可能是我说了小女孩的校车难赶上,所以妈妈就特意多留了几分钟。)可平时很坚强的小女孩,看到妈妈说完话转身离去的背影,却放声大哭了起来。这也是我来到托儿所这些天里,见到女孩第一次哭。女孩边哭边说道:“妈妈,我爱你,妈妈我想你。”可是妈妈走远了。估计妈妈这会心里也非常难过吧!但为了生活,她也有太多的无柰。

现许多父母关注了留守儿童,有部份都努力自己把孩子带在身边,但工作和孩子之间难以决择,为了生活,也为了孩子,只能坚持度过每一天。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这样,看到小女孩哭的那刻,让我想起之前与xx分别的情境,真的让人心里难受。结婚前说自己有个无处安放的青春,那是年青的口号。现有了孩子后,就有了个无处安放的孩子,这更多的是生活无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祖父母PK外祖父母:谁带孩子


祖父母PK外祖父母:谁来带孩子?

明明和阿龙是大学校友,结婚有孩子后,经过商量他们决定由父母来带孩子,可究竟让谁的父母来带呢?他们为此还颇费了一番思量。他们考虑到爷爷很暴躁,喜欢一人说了算,在家里从来不给奶奶说话的机会,而姥姥和姥爷却整天有商有量的,姥姥姥爷的性格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于是便婉转地回绝了爷爷奶奶想带孙子的好意,而是选择了姥姥和姥爷。实践证明他们当初的选择是对的,如今猪猪已经快3岁了,活泼开朗,见人就叫,很惹人喜爱。

评说: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为了孩子能形成良好的性格,包括为孩子选好的玩伴,合适的保姆,甚至于如果要由长辈来带孩子,究竟是让爷爷奶奶还是让外公外婆来带,父母都要想仔细,因为孩子会从与自己长期相处的人身上学习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便会受到影响,古人说过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保姆活泼开朗,善良大度,耳濡目染就会影响宝宝的性格;保姆沉默寡言,不善与人相处,孩子也就随之效仿。保姆性格中的优缺点很有可能成为孩子性格中的潜在因素。如果保姆有某些专长,如喜欢唱歌,擅长绘画、手工,就会培养宝宝相应的兴趣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给孩子选择玩伴。总之,如果你希望孩子身上具备哪些品质,在选择孩子身边的人时,就要注意他们是否具有这些品质。

那些不求回报的父母,孩子越大越痛苦


前段时间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个“佛系”的小游戏刷了屏,这款名叫青蛙旅行的小游戏,让无数人着了迷,放眼望去,圈里满满的全都是对一只小青蛙的牵肠挂肚。

很多人把它当做亲儿子一样晒:坐在床上埋头看书、趴在被窝里呼呼大睡、背起行囊出门旅行……而你,只需要埋头割草,为他挣钱买吃的和用品,给他收拾行囊,然后眼巴巴在家等着,盼着,思念着。

在家的时候,他不会听从你的支配,而一旦出了门,就更加不受你控制。你不知道他会去哪里,会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你要做的,就是任劳任怨的锄草挣钱,在家帮他招待朋友。他偶尔会甩几张照片回来,带回一些小礼物,但是全程和你没有只言片语,没有任何交流。

单位一个男同事说:“我老婆的蛙儿子在那里吃饭,她就不吃不喝的盯着人家吃饭,竟然看了半个小时,简直是母爱爆棚!”

说实话,母爱爆棚其实没什么,只是不知道,如果真是自己的孩子,时间长了以后。孩子始终对母亲视而不见,爱搭不理,对母亲的一切付出欣然接受、毫无感恩,当母亲的心里会不会伤心失落?

01

这想起一个读者的留言,大概是:

“昨天带儿子去游乐场玩,玩累了,他看到旁边有卖凉皮的,就让我去买一碗,买来之后我出去接了一个电话,回来一看,他竟然把整整一碗都吃完了!一点儿都没有给我留!说实话,我吃不吃倒没什么关系,可是,人家连问都没想过要问我一声……”

确实,一碗凉皮并没什么,可是,哪怕是留一口,也说明孩子心里想着妈妈。

其实,她的儿子在朋友和同事眼中很优秀,每门功课的成绩都很好,一直都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

可是,也许正是由于这些显性的光环,让父母忽略对孩子隐性品质的培养,以为孩子已经足够好了,不需要对他再提什么要求。

所以,才会不经意中失落的发现,孩子更关注的是自身的需求,想不到妈妈陪伴一天,也会累,也会饿,也需要他的关心与体贴。

02

前一阵出差,在火车上遇到一对母女,母亲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女儿也有二十三四岁,衣着朴素,装扮普通,透着一股乡土气息。

我坐在最外面,她们每次进出座位,都会非常客气的向我致谢。

看到我把手机插在座位下面充电,母亲轻声对女儿说:“难怪高铁票贵,原来座位下面还能充电呢!可惜临走收拾行李的时候,把充电器放在行李最下面了……”

我看了看她的手机接口,扭头对她说:“你需要充电器?先用我这个吧!”

母女俩频频道谢,之后我们便慢慢熟悉并聊起天来。

两人来自山西农村,女儿大专毕业后,来这个城市找工作,现在一家外企做技术工,虽然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因为吃苦认干,每个月也能有三四千的收入。

最近,母亲身体查出一点问题,女儿说大城市医疗条件好,非要把母亲接到这边来做检查,刚开始母亲不同意,后来拗不过女儿,只好跟着来了。

看起来,这位母亲明显比城市里的同龄人看着苍老,皮肤粗糙,皱纹横生,脸上、手上都有掩饰不住的沧桑,但是,她的眼中却又闪着熠熠的光彩:“闺女孝顺呢,说我没坐过高铁,非要带我坐一次,每年过年回家,都给我一万多块钱!我都说不要,可她非要给呢!”

旁边,女孩略带腼腆而骄傲的微笑着。我想,说不定她自己都是第一次坐高铁。

在这样的城市里,一万元并不算什么,可对于一个没有高学历、高收入的外乡女孩子来说,这却是她向父母表达爱意的最直接、最实在的方式。

03

想起前几天,邻居王姐无意中半揶揄的说自己的儿子:“呵,每次回来的时候,眼睛都像狼一样绿呢~”

王姐和老公都供职于不错的单位,待遇优厚,不愁吃喝。独生儿子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买房买车,娶妻生子,按说也是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能儿子也觉得,父母什么都不缺,每次回父母家都像小孩一样空着手,从来不操心父母有什么需要。而父母的心却不同,永远都怕孩子缺了什么,总是买东买西、给这给那,于是,儿子每次回家,都半推半就的带走不少东西。

王姐是个要强的人,从来都是夸自家夫贤子孝、美满幸福,可是,这下意识的一句话,却透露了内心的无奈。

对父母的爱,从来都不以经济条件为前提,你若有心,千山万水都不是问题,你若无意,小小水渠都是鸿沟。

没有哪对父母攀着儿女的经济支持,但是,当孩子自己也认为没有这种责任的时候,有几个人又能真的做到不以为意、若无其事?

中国人羞于表达爱,尤其是父母对待孩子,永远大爱无言,永远一往情深,而且,习惯性将赠予视做自然,将索取视为无能,嘴上喊着“我不欠你的”,却用各种行动表达着“你是我上辈子的债”,任劳任怨又认命。

有太多的人,好意思当着孩子的面骂人,却不好意思告诉孩子:我需要你爱我,不管我贫富、贵贱、美丑。我需要你的爱,不仅仅是情感上,在必要的时候,我还需要你的经济和物质支持,这是你的义务,也是你的责任。

04

连前一阵最火的“史上最牛婆婆”,给媳妇的信中,能把其他一切都说的直白、说在前面,却依然没有讲出这些话。

她明确告诉媳妇:她不会照顾月子、不会让媳妇占有自己目前的任何资产、不会对小两口的生活提供经济支持、不会对亲家提供任何经济上的帮助。

但其实,她为小两口提供了可居住的房子,而且是四环以内,130平米以上;为小两口的装修及家电额外打出20万的预算,实报实销;若是小两口自己买房的话,她会提供一定额度的祝贺;若是媳妇怀孕,她负责出钱雇月嫂和保姆,人选由媳妇定;若是是亲家妈妈亲自照顾,她还负担相应费用……

而很多婆婆,可能连其中的一项,都无力负担。她说:我和他爸养了他20多年,不求回报,也不用你们给生活费,我儿子今后后挣的全是你们二人的,我们绝不会惦记。而强硬如她,也不过是在做了许多许多之后,才说出了一些道理上本应如此、却有太多人说不出口的话而已。

可是,当一个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孩子,真的对你没有任何回报的时候,又有几人真的能够淡定自如?毕竟,谁都难免有心口不一的时候,你的表态发言是一回事,而他的所作所为,可完全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相对于别人来说,自己亲生孩子的言行,会让你更容易往心里去。别人笑话你穷没关系,亲生孩子说出这话,准保让你寝食难安,别人说你丑没关系,亲生孩子要是敢这么说,必定让你昼夜难眠。

没有哪个主动吃鱼头的妈妈,愿意看到孩子成年之后,自然而然的把鱼头递给自己。我们都相信,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时候,她把鱼肉给孩子,绝对是掏心掏肺、毫无怨言的,可是,当已经长大的的孩子若无其事的把鱼头夹给自己的时候,那种委屈和伤心,也是真实存在、无法掩饰的。

并不是说为人子女就一定得卧冰求鲤、鹿乳奉亲,但是,一段亲子关系中,父母甘愿付出,孩子懂得回报,才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延续的。

所以,我可以把鱼肉给孩子,自己啃鱼头,可以把我能得到的所有美好都留给她,但是,不会忘记说一句:“等你长大了,要想着把鱼肉给妈妈哦!”

早早告诉孩子,并不是真的等着要吃,只不过是要提前给她正确的教育,免得到时候,人家连姿态都懒得做给你看。

毕竟,总有一天,我会日益衰老、能力渐失,到了那个时候,我依然会用尽全力为自己负责,不给你添麻烦。但是,亲爱的孩子,这并不代表我忘记了,你有照顾我的义务,更不代表你可以装作不知道,这是你的责任。

带孩子旅行的意义


带孩子旅行的意义旅行,就一定会有风险,有意外,会有舟车劳顿,会有吃不习惯的饭菜,会有等不到的班车,会有磕磕绊绊,会有生病和打针,同时,家长也会付出许多的辛苦和操劳,但是,旅行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事实上,道理不用多讲,我相信家长都会明白,但涉及到具体行动上,却有不少的家长很少付诸行动,至于原因嘛,我总结了一下,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觉得孩子记不住。一些家长会觉得孩子的年纪太小,去过的地方完全的没有记忆,去了也是白去,不值得,就总是想等孩子大一些的时候再去。

2、觉得旅途会有危险。一些家长会觉得带这么小的孩子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一定会有生活上的不习惯,饮食上的不习惯,对旅行地的不熟悉而带来的种种不便等。

3、觉得旅行会很辛苦。一些家长会觉得带着孩子去旅行,要带很多很多的东西,做很多很多的准备,而且,旅行的时候,孩子如果累了,还要抱着,根本就玩不好。

针对家长的这些想法,我也提出我自己的一些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1、“去了白去”说法

这个想法在家长中最为普遍。可是,和中国的家庭教育最最核心的问题一样,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想法,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其实,在孩子的教育道路上,我们应该完全屏弃“有用论”,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没用的,有用的就应该坚持,没用的就要放弃吗?如果沿着有用论的这个思路,旅行则一定是没用的,旅行,既考不了级,也没有任何证书,考学时也加不了分,而且也不算特长,当然是没用的,也就不值得花费金钱和时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书本的知识,语言的能力,钢琴美术的技能,这些都是硬功夫,而性格、情操、眼界、视野等则是软实力。硬功夫和软实力合二为一,才能塑造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正象一台电脑,硬件固然重要,但其核心竞争力是它的软件。软实力,是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影响发展、最能营造幸福人生的关键因素。

明白了此,你还会坚持“去了白去”的观点吗?

2、“危险”说法

带孩子去旅行,从熟悉的家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完全不熟悉的地方,生活上必然会遇到种种的麻烦和不便,或许,飞机的不准时会打乱旅行的既定节奏,或许,孩子会不习惯这里的气候,或许,孩子会不适应这里的饮食,或许,孩子会不适应旅行的节奏,再或许,孩子会生病,会去看医生等等。

但是,所有的这些就是旅行,这些危险,换个角度来看,就是旅行的魅力所在。几乎所有的家长在旅行归来后,都会发现孩子长大了,他们在充满着刺激和危险的旅行中,用他们自己稚嫩的双手摸索这个是,获得了他们自己和家长都想不到的知识,开拓了眼界,放宽了视野。

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3、“麻烦”说法

带着个小孩子去旅行,对于家长,尤其是对妈妈来说的确是一件很烦琐的烦心的事情,别的先不说,光是为他们准备行李,就足够愁上半天。大到各种衣物,小到奶粉,奶瓶,纸尿裤,一应俱权。再加上孩子小,体力跟不上,走累了还要抱。实在是光想想就很头疼。

但是,这些累,这些辛苦其实都是表面的现象,也并不是不可解决和不可避免的。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只要带好信用卡,还发愁买不到合适的东西吗?

再多想一步,孩子到了一个新鲜的环境中,会表现的格外的兴奋和好奇,他们会整天从早到晚的四处走走看看,他们的开心和笑容难道不是家长们最好的安慰吗?

最后,我想谈谈我自己带**去旅行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第一次离开北京,外出旅行是在他一岁三个月的时候,我们去了深圳过春节。那个时候,他还不太会走路,基本上一半的时间都要抱着。这次的旅行出乎意外的顺利和开心。自此,我们的旅行一发不可收拾,基本上每年我们都会找机会到处走走看看。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深圳和厦门,这两个位于中国南方的城市以它们的干净、温暖吸引了我,成为了我和**的最爱。其次,我们还不停的去了山西、河南、内蒙、成都等等。

若是问我旅行累不累。我会回答很累。若是问我旅行开心吗?我会回答很开心。若是问我以后还会去旅行吗?我会回答那是当然,一定会的。

这就是我的全部答案。

几点小小的体会:

第一、选择机票的时候:通常,在购买飞机票的时候,如果可以,我通常会购买中午的票,这样,我们提前在机场吃过饭,一上飞机,**就可以好好的睡个觉,既可以让他好好休息,又避免了他在飞机上的打闹,一举两得。

第二、选择酒店的时候:通常,我会选择繁华地带的高档的酒店,带小孩子嘛,最主要的是干净、卫生,其他的倒是考虑的不那么的多。这样,如果真的是觉得累了或者天气不太好,大不了还可以在酒店游游泳,也省得在外面跑来跑去的。

第三、选择旅游地的时候:通常,我会选择南方的海滨城市,原因有二:一个原因是因为南方的气候好,环境比较干净,饮食也很丰富,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实在无法抗拒孩子对海滩和沙子的痴迷,让孩子尽情的玩玩沙子,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因此,家长一定要多带孩子出去旅行,绝对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背后都有怎样的父母?

作为一名老师,我发现近年来父母经常用“校园欺凌”这个词来定义孩子们之间发生的矛盾。校园欺凌对孩子来说是一场噩梦,但“校园欺凌”有其具体的含义。

“Stopbullying.gov”网站将“校园欺凌”定义为: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种恶意攻击行为,包括威胁、传播谣言、故意排挤他人等。

该网站称,校园欺凌有一个前提: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在力量强弱、受欢迎程度、信息获取等各面,实力都不均等。而且校园欺凌存在“反复性”,这种行为会经常发生,欺凌者“常常”欺负弱者。

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时,父母、校方、执法部门需要相互配合,立即制止,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开始意识到:并非所有不友善的行为都是校园欺凌行为。

前几天,有位学生遭到了同学的讽刺和挖苦,他非常难受、自卑,觉得自己好像被孤立了,当他将这件事告诉我时,我非常愤怒,气急之下做了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类似的经历,当孩子告诉我们他在学校受欺负时,我们很容易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将这些行为直接定义为校园欺凌,然而我们忽略了一点——“校园欺凌”这个词很重,千万不能轻易使用。当我冷静下来后,我仔细想了想“校园欺凌”这个词的含义,意识到这件事并没有上升到欺凌的程度。

有些人性格本来就是咄咄逼人、强势的,他们通常不怎么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他们并没有恶意。让孩子们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孩子的余生中,他们获得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都与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矛盾和人际关系有关。

如果我们每次都把孩子在学校的不愉快遭遇都定义为校园欺凌,我们就错过了一次教育孩子如何处理矛盾的机会,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摩尔在《今日心理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无法区分校园欺凌和普通矛盾,就会忽视一些严重的校园欺凌案件。”

但是,如果把普通矛盾随便上升到欺凌行为,就会使孩子产生这样一个思维定式:我很脆弱,当有人对我不友好时,我没有能力处理好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

近年来,社会开始重视“校园欺凌”现象,但这也导致了父母对“校园欺凌”这个词的误用。当孩子在学校遭遇不顺时,很多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凌。殊不知,这无形中也会使孩子变得脆弱不堪。

我认识一个学生,平时父母很宠爱她,她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但她想融入一个新的圈子。刚开始这个圈子里的小伙伴不太懂这个女孩,但还是对她很友好,如果这个女孩请看电影、吃饭聊天,大家都会欣然接受。但是当这个新圈子里的小伙伴出去玩,没有邀请这个小女孩时,女孩的父母就会觉得孩子在学校被孤立了,遭到了校园欺凌。

我还碰到过类似的一件事,我的一个学生对一门课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就表现得特别活跃,一位同学因此嘲笑了这名学生,回到家后,我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凌。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都会伤害孩子,但这绝没有到“校园欺凌”这个地步。如果父母夸大其他孩子的“不友善”行为,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减自己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孩子们开始将自己视为受害者,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

家长对“校园欺凌”行为的错误判断对孩子长远发展也很不利,当孩子长大后,会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孩子们会变得敏感脆弱,一旦有人对他们不友好,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受欺负了,从而感到非常焦虑、自卑,长此以往,同伴也会慢慢疏远他。

肯尼迪·摩尔在她的文章中还指出,误用“校园欺凌”行为还有一个不利影响。如果有学生向学校报告自己受到校园欺凌,但结果证明不是欺凌行为时,那么这个学生在学校的威望和人缘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同龄人都不喜欢爱告状的孩子。

此外,随便指责一个孩子是校园欺凌者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一旦给这个孩子贴上了“校园欺凌者”这个标签,就很难撕掉,被贴上这个标签通常意味着被排斥和隔离,而且日后很难再回归正常生活,这对这个孩子来说很不公平。因此,随便指责孩子是校园欺凌者,这本来也是一种“欺凌”行为。

那么,当孩子遇到不友善的对待时,家长该如何做呢?我们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自己处理问题的权利,让他们学着自己去面对。

当孩子在学校和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回家想谈论对方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倾听并表现出同情心,接着问孩子:“你的选择是什么?做出这些选择后,会导致什么结果?”

总之,让孩子自己学着去处理这些人际关系和矛盾,而不是“护犊子”,轻易地将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不友善”行为直接上升到“校园欺凌”,甚至直接替孩子解决这些问题。

带孩子做客的教育契机


带孩子到亲朋好友家做客,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会经验,锻炼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这一类活动对孩子说来很有益处。但有的孩子在做客时不能和小伙伴友好相处,致使聚会不欢而散,令父母难堪。那么,应该怎样指导自己的孩子在做客时与小伙伴相处呢?以下几点请参考:

一、做客前指导孩子。

1、向孩子提出要求,明确在外做客时应有的文明礼貌举止。要让孩子知道在外面做客,和在家里做小主人不同,各家的生活习惯和规矩是有区别的,要守规矩懂礼貌,别人家的东西,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张。

2、给孩子介绍去做客家的情况,特别应介绍对方小伙伴的情况和如何称呼等基本情况,如对方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爱护。

3、指出孩子之间玩耍时的注意点: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见,要多用商量、征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吗?”“我能玩一会儿吗?”……并可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征给予重点强调要求。如孩子平时好强,事先就要告诉孩子与小伙伴玩时要谦和、忍让;有的孩子较胆小,家长要鼓励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欢你,我相信你会和他玩得很开心”。

二、在做客中指导孩子。

做客过程中父母也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随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可从侧面观察孩子在与小伙伴玩耍中的情况,作一些适当的指点、暗示,帮助孩子矫正一些不适宜的言行举止。如果小伙伴之间发生了争吵、矛盾,小问题,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发现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对,也可把孩子带到一边,慢慢讲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评,并指导孩子该怎么做。如需要道歉的话,也应鼓励孩子勇敢承认错误,言归于好。如果发现错误不在自己孩子,并吃了亏,大人也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告诉孩子“你没有错,但我们是客人,能谦让就谦让。”要真是没法一起玩,暂时可把孩子带开。

三、做客后及时作出评价。

对孩子在做客时与小伙伴相处时的表现要及时地评价,明辨哪些行为是好的,加以肯定;哪些行为不应该,指出为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让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诫也不听从,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机会,并明确告诉孩子“等你知道怎样做客,怎样对待小伙伴时,我们才能带你去,否则主人不会欢迎你的。”带孩子在外做客,对孩子来说是他们喜欢的活动,这样的惩罚也可作正面教育的补充手段,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带孩子发现公园里的乐趣


步入小学,孩子开始面临紧张地学习。作为家长,你也许有一种遗憾,你甚至没有时间陪孩子去做一次短途旅游。别懊丧,最好的旅游资源就在你家楼下呢,那个街角的小公园却会带来很多的乐趣。

公园太小啦,一个八角亭,一个没规则的小池子,一小块长满杂草的空地,还有一条爬满紫藤的长廊,此外,就是几十棵树,除了苏铁、樟树、桂花树、栀子、合欢外,还有几株木槿,余下的那几棵就叫无名树吧,是你找了许多图鉴依然一无所获的那种树。

夏日的午后,你一手撑着阳伞,一手拽着宝宝走向小区门口的报刊亭买报纸时,在孩子的小步小步中,你可曾驻足在小公园亭子旁的那棵樟树下,教小孩静听树上的鸣蝉尽情歌唱?

“嘶—嘶—嘶—”你可曾夸张地描摹着那种声音,告诉伞下那双好奇的眼睛:这是知了在开演奏会?知了就是蝉,蝉就是《学前唐诗150首》里面虞世南的《蝉》边上插图中的那种昆虫呢。

“咕咕—咕咕—咕咕—”你可曾一高一低,一短一长地学着空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的布谷鸟的啼叫,提醒伞下那双天真的小眼睛,这就是布谷鸟夫妇在一唱一和?

“呱呱—呱呱—”你可曾告诉宝宝,池子里的青蛙弹琴很美妙?

有时是在傍晚,在宝宝童心大发逼你去木槿树下骑木马的时候,将她从那大公鸡塑料椅上抱下来时,你可曾指着夕阳下那满树的紫花告诉宝宝,那就是《幸福的花儿》那本图鉴上看过的木槿?你可曾指点宝宝看,在木槿下边,那种叶子葱郁的树开出的又大又香又白的花就叫栀子花?

清晨,在你带宝宝去奶吧吃早餐时,又一次经过了小公园。你是否突发奇想,带孩子抄近道,走上懒人脚踩出来的杂草中间那弯弯的黄泥路?你可曾蹲下来让宝宝找小草叶子上那晶莹晶莹的露珠,你让宝宝轻轻摇一摇,圆滚滚的小珍珠就倏地不见了。啊!就在小草旁的那棵无名树上,竟满是忙忙碌碌地爬上爬下的小蚂蚁呢。你可指着白白的小粒粒告诉宝宝,那是小蚂蚁的粮食,蚂蚁搬家是要下大雨的呢?

这点点滴滴,无声无息的学习,可随时随地,轻松自在。

在回家的途中,宝宝依然喜气洋洋。“我看到晶莹小露珠和蚂蚁搬家了。”在你顺路去楼下的小超市买香皂时,宝宝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迫不及待地向店里那位不大熟悉的伯伯唠唠叨叨了。

懂得新知竟如此欢快,这是书本知识所没有的。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想,在这句话中删掉“语文”二字,教任何一个科目的老师也定会同意的。

在高楼林立、车流拥挤的都市里,都市人与自然离得很远。然而,通过楼下的小公园,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悄悄播下了热爱大自然的种子。我想,这大概也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的内容之一吧。

最差的早教:不带孩子


大多数家长认知到的早教是诸如提高智商、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等,但这些想法都太急功近利了。其实,早教更注重在行为与性格上的培养。简单来说,其实就是丰富幼儿体验的过程。

对孩子而言,丰富他(她)对父母的体验格外重要。黄艳萍说,目前在武汉,很多家庭因为夫妻双方都很忙从而把孩子托付给长辈、保姆等,更有甚者把孩子全托给托儿所或幼儿园。虽然在吃、穿、住上尽量给予最好的条件,在物质上给予了最大的爱,但其实这样一来极大地减少了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这是不可取的。

作为父母,一定要是孩子“熟悉的”那一类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在孩子建立对父母的信赖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让他丰富对父母的体验,也就是说,让孩子熟悉父母的声音、味道、面孔等一切可以让他辨别的因素。

0~3岁是幼儿大脑发展的黄金期,家长应该抓住这一重要阶段,付出时间与爱去尽量丰富孩子的体验,让孩子多感官吸收,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的表达。

专家讲授:丰富宝宝的体验

为什么有的宝宝很早就能清晰地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有的宝宝发育正常却迟迟开不了口?对于现场家长的困扰,黄艳萍说,说多说少并不代表哪个孩子就聪明些,这与后天的刺激和体验关系密切。人的大脑里蕴含有具备各种潜能的“突触”,这些“突触”如果经常受到刺激,就能慢慢变成大脑的稳定结构,让人受益终身。如果得不到好的开发和重复使用,就会被大脑慢慢“删除”,这种潜能就等于关闭了。

多给宝宝洗澡

给宝宝洗澡,就是一个建立亲情很好的办法。因为在洗澡的过程中,家长是处于一个充满亲情和充满爱的状态下,在触碰孩子肌肤的时候,连眼神、声音都会变得非常温柔。除了一起洗澡外,建议家长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花固定的时间来陪孩子玩,即使时间不多。

少对宝宝说“你错了”

要多鼓励宝宝表达。即使他的表达是不正确的,也不要责备他。比如当你叫宝宝拿小鸭时,他拿来了小鸡,此时,不要告诉他“宝宝你拿错了”,而是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宝宝你真厉害,拿了一只小鸡过来,现在去拿小鸭过来”。

当他又拿了一只小鸡时,你还是应鼓励他说:“宝宝拿了两次小鸡过来,真厉害!”

玩是孩子的天性

很多家长可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你的孩子在玩时你去叫他吃饭,你很难叫得动他。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作为家长的你千万不要打骂他,因为他没有错。孩子的天职就是玩,而在玩中,他获得的不仅是快乐,还有体验的过程,那是他在学习。

互动问答:两岁宝宝喜欢说不

一位父亲:孩子刚满两岁,变得不听话起来,常常跟我们针锋相对,你让他干什么,他总喜欢用“不”来回应。总不能由着他的性子去,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调教?

黄艳萍:我们常说两岁是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家长不要命令孩子,也不要给予过多的指责,这会令孩子变得不自信。不如给孩子多一些选择,如果是安全、健康、卫生的,请鼓励和认同孩子的决定。比如叫宝宝吃饭,家长不要用发号施令的语气喊“宝宝,快点过来吃饭”,通常这个时候宝宝会说“不”。家长不妨换个说法:“宝宝,这里有面条和饭菜,你想吃什么?”相信宝宝会做出你期待的选择。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双职父母带孩子的那些无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带孩子去幼儿园工作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