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杀了你”的家教背后

10-21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我杀了你”的家教背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得那是小班刚招生时,一个看上去活泼可爱的男孩和别的小朋友玩着玩着竟突然来了句“我杀了你”,当时我以为是孩子无意中的口头禅,说者是无意的,所以虽觉得这句话很刺耳但并未立即制止,可是接下来的事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句口头禅接二连三的被运用到其他孩子身上,我实在听不下去了,不得不把孩子叫到身边,耐心的询问:“心语,你刚才说什么”我的用意本来是想提醒一下孩子,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的大声说:“我杀了你”,记得当时我就被孩子的豪言壮语惊呆了,片刻之后,我语气缓和的对孩子说:“心语,你说这句话是好话还是坏话啊”,孩子大声说:“不知道”

,心释然的同时我耐心并严肃的告诉他:“这句话很难听,以后不许说了”,奥,孩子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总觉得小小的孩子说这句话太雷人,事后无意中跟同事们说起此事,竟出人意料的得到了一个更雷人的故事,原来这句话不仅仅是说着玩的,还实质性的发生在了孩子家里,“当时孩子的爷爷在修自行车,孩子来捣乱,爷爷怕弄伤孩子不让帮忙,孩子竟恶狠狠地说了句‘我杀了你’,说着竟从屋里拿着刀就朝爷爷下手了,爷爷用手一挡,刀就把爷爷的手砍的缝了好几针”,可是事后家长竟没舍得批评孩子几句。听了这个故事令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感叹怎么会有如此“大度“的家长。

一年即将过去了,许多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淡了,但这件事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禁要问:“现在的家长到底怎么了?他们怎么连最起码的是与非都不告诉孩子,而是一味的无原则的迁就娇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将来又如何担当起建设国家的重任。说到这儿,我不仅要呼吁:亲爱的家长们啊,千万不要太溺爱孩子了!该惯的惯,该管的管。否则你自己种下的苦果最终会自己品尝。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我的神奇英语家教法


关键词:

导读:钟沛吴玲钟沛父亲,1959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家庭教育专家。现任职于广州华南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大学时代曾成功辅导其妹的英语学习,令其初中时即达高中水平。在辅导女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又重点比较、借鉴了三十多种英语教学法,

钟沛 父亲,1959年生,四川省成都市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家庭教育专家。现任职于广州华南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大学时代曾成功辅导其妹的英语学习,令其初中时即达高中水平。在辅导女儿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他又重点比较、借鉴了三十多种英语教学法,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适合儿童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吴玲 母亲,1964年生,广东省人,经济师。曾在重庆机械技校和重庆特种电机厂子弟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现任职于广州华南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

钟琬婷 女儿,1992年生。1999年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英语,进步神速,2001年即获“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合格证书,2002年又参加了“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听说读写达到优秀大学毕业生水平。她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年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美术作品曾获全国少儿书画大赛银奖,2001年6月考入广州市数学奥林匹克培训学校,并已发表了十余篇文章……

编者按:对于学校学生,最难应付的科目不是数学、物理、化学,而是外语;对于中国父母,最难辅导孩子的不是语文、历史、地理,而是外语。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和外语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大事:申奥成功,需要外语;中国入世,更需要外语……学好外语,特别是学好英语,成了我们走向世界参与世界竞争的一张通行证。因此提高英语水平,也就几乎成了大众的一种强烈愿望。

可是要学好英语,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会说一口纯正地道的英语,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中国人学习英语,听说能力一直是个难于突破的“瓶颈”,因此一些人学了很多年,还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市面上各种英语训练法层出不穷,可在这方面却始终未见有多么大的突破和效果。

本文作者钟沛老师不相信这些,他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作为一个普通的英语爱好者,他将一些想法在自己的孩子琬婷身上实践,结果却有了出乎意料的收获:仅仅通过两年的实践,他9岁的女儿就通过了“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最近又参加了“全国公共英语四级”的考试,英语水平达到研究生毕业的水平,特别是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更是与母语听说能力不相上下……

短短两年的时间,一个普通的从未出过国门的中国父亲,就让9岁多的孩子达到研究生的英语水平,说来会让不少人难以相信,然而这一切却是真实的!下面这些文章介绍的就是钟沛老师英语家庭教育的过程和经验。

通观钟老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这样几点值得我们父母注意。

钟老师之所以能在自己的女儿身上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在于他自己对英语感兴趣,在于他自己是一个英语爱好者,在于他具备了教孩子学英语这一个最起码的条件。

但要教好孩子,仅仅具备对英语感兴趣这个最起码的条件还不行,还要让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

因此在教育女儿时,钟老师努力学习,先后钻研了所能搜集到的30余种英语教学法,真正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有发言权的教育者。

不仅如此,钟老师还是一位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探索者。早在读大学时,钟老师教自己妹妹学习英语就曾取得过显著效果。及至教自己的女儿时,他又细心观察,勤于思索,在分析借鉴其他一些英语教学方法的同时,逐步摸索出了这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女儿今天这样出众的成绩。

在对女儿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钟老师从不把英语学习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对待,即不像社会上开的那些英语培训班,纯粹是为英语而英语。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父母注意的。

钟老师教女儿学英语,不是为了应试,因此,他能撇开应试而循着语言规律和孩子的个性,来探求相应的教育方法,把学英语同生活情境和阅读名著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是一种愉快学习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本质上的英语学习法,即让孩子学会用英语去思想。

对于英语学习,学习方法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

钟老师反复强调学外语不能靠什么“速成”,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质的飞跃。如果不坚持每天都学习英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的那点英语又怎能经得起长时间的遗忘呢?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努力的,不努力是不可能有收获的,就像一句歌词所写的那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可能是我们父母在读钟老师这篇心得时最要注意的。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钟老师反对为考试而学习英语,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于我们更多的父母来说,学英语就是为了应试,将外语视为一种人生必需的人还不多。目的不同,方式方法也就不同,但不管怎样,对于更多的父母来说是可以参照、借鉴的,但不必盲目效法。

现在学英语的孩子很多,教孩子学英语的父母也很多,但学得卓有成效的似乎并不多。钟老师的这个英语家教实验,无论其教学思想还是教学过程,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和振奋,这就是我们这次着力推荐的最重要原因,相信钟老师的经验会给这些父母以非常大的启迪。

我给孩子请家教


对我们这些望子成龙、孩子的成绩又不是很好的家长来说,给孩子请家教是不可少的。第一次请家教是在孩子刚上初一的时候,请了一位大一的学生。第一次课下来,孩子累得要命。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们就偷偷地观摩老师是如何进行家教的。这老师的教育方法比较特别,把作业一布置,就拿一本闲书在旁边悠闲地看着,孩子不会做的时候,他才出手帮他,然后再去看他的书。我们不懂家教该是怎么个教法,就去请教请过家教的同事。他们所说的家教,与我家的家教的教育方法相去甚远,我们只好将这位家教老师辞退了。

从那以后,我们对请家教的事心存戒备,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自己赶鸭子上架,辅导孩子学习。自然,效果不会好。到了初二,孩子的成绩挂起红灯,我们着急了。如果就这样下去,孩子只怕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更别说上重点高中,就委托一位孩子在大学读书的朋友,请他的孩子帮忙找家教。朋友的孩子读大二,对请家教的事很负责,花费了一番心思考察,才请了她的室友当我孩子的家教老师。

新老师是个女生,长得文文静静,说起话来细声细气。据说,她是超过六百分考进大学的,成绩很好,才大二,英语已过了六级。妻子说,这种老师打着灯笼也难找。妻子对老师很好。教学定在晚上,妻子要老师晚饭在我家吃,指令我晚饭做丰富一点。学习完了已是晚上九点半钟了。妻子怕老师一个女孩子,晚上回学校不安全,还安排她在我家住宿。我们对老师的期望很大,可孩子的学习起色不大。孩子感觉新老师的教学沉闷,提不起兴趣。我们怪孩子不够努力,还一度怀疑孩子是不是太笨了,不可教也。妻子有点心烦。

有天她路过新华书店,一群大学生围了过来,都是自荐当家教的。妻子心一动,就选中一个外表沉稳的高个子男生洽谈。一个家教中介机构的人(也是大学生)却硬插进来谈。谈完了意向,这位仁兄感到奇怪:就问那男生,本来是你在谈,怎么现在反倒站在一边了呢。那男生说,当家教是靠实力,看哪个教得好,而不是靠嘴巴说的。这句话打动了我妻子,就问他当过家教老师没有。他说当过。妻子就要了他教过的学生家里的电话号码。妻子一打听,那学生家长说好,我们就把那男生叫来试教。二个小时下来,孩子说好,都听懂了。我们当即决定请他当孩子的家教。第二天,就辞了那个女教师。这位男家教不负所望,才辅导半个月,就使孩子的成绩在班上前进了好几名。

不多久,这个老师跟我孩子的关系非常融洽,成了我孩子的良师益友。他不但教我孩子知识还教他如何做人。他两次带我孩子到他大学里参观,体验大学生活,激发了我孩子的学习热情。我孩子说,以后要上老师上的大学。经过老师的教育,我孩子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有了很大的长进。这使我悟到,请家教就像买鞋子一样,不一定要最好的,但一定要合适的。其他的事也是如此。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5月15日美国举行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颁奖典礼,虽然中国参赛学生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但其中最重要的几项还是被美国队囊括。在这次比赛中,美国学生表现出了高水平,他们的素质和项目都明显超出其他国家的选手。让中国学生印象深刻的是,国外同学很多“无拘无束的创意”,“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海外学生更敢于想象。比如关于环境方面的项目,国内学生往往会做成一个调查报告,或是一个小测试来论证观点,而国外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木星,把眼光投向了太空,思维的发散和开创性都很好。

这则报导让我不禁想问: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聪慧却不“妄想”?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各种天赋?

“分数=人才=未来”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也是千万个家庭无法摆脱的牢笼。中国孩子的成长渐进式可以概括为:幼儿,灌输式怡情;少儿,填鸭式提升;青少年,题海式训练;成年,模式化人生。所以我们孩子的“试卷天赋”虽被激发出来了,却丢失了可能成就伟材的“异禀天赋”。

“残疾教育”掐断了天赋之路

以分数为准绳,以成绩为标杆,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幼儿教育中已被认为不合理并加以杜绝。我的大儿子曾在美国上过学,他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学校从无给予学生考试,即使有测试也只是评个对错,不打分数。这样的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学习上而不是疲于应试上。因为,当幼童被从小引导去对付“应试”时,可怕的结果就是把他们简单地放在同一个标准下去相互比较,去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有不同的进程,那些在幼年时语言能力表现欠佳的孩子,很可能会成绩不佳,因此被安上“差生”的名号,因此对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了障碍。

我记得曾有为美国教育家这样说过,“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所以,越早开始考试,越早给孩子学习划小圈,就越早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释放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赋之路

英国哲学家HerbertSpencer指出,孩子在哪方面有潜能,便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兴趣,每一种兴趣都能对应到孩子的某种潜能;如果这份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成为专长。

音乐天才莫扎特,一岁时就对音乐节拍特别敏感;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对虫虫草草有兴趣;漫画家朱德庸课业成绩门门红灯,独对画画兴趣盎然且能无师自通。对家长来说,可能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辨别出孩子的自然禀赋所在,并因势利导,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单一天赋”教育体制的限制。所以发现兴趣,释放兴趣,培养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赋之路。

那么,孩子的兴趣又如何去发现呢?

首先,妈妈可以创造环境去引发宝宝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积极尝试各种他可能会感兴趣的活动。记得我小儿子响响3岁时特别喜欢唱歌,但带他去观看少年合唱队的课程,他又怕羞不愿加入。于是我带着他随意地参加了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意在让他自然地去发掘兴趣。于是,某一天在一个小朋友打鼓的兴趣班里,他一下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至今,他学习打鼓已有半年之久,而且已开始迷恋上了“乱弹琴”。

其次,父母可能需要仔细观察和耐心等待。聆听孩子是否会就某一主题接连不断地提出问题,是否主动地参加或观察某类活动?孩子的天赋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孩子的爱好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父母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孩子的天分和特长。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心灵活跃,充满幻想,但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先引导她学医,效果不佳;再引导她研究镭,不感兴趣;最后,居里夫人发现了艾芙的天赋恰恰在文艺领域。正是居里夫人的细心观察和耐心等待才帮助艾芙确定了人生和事业的方向,成就了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敢于让孩子落后一步

其实,能否让天赋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除了家庭和社会等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外,孩子本身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尤其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式教育环境则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今年是大儿子进入小学最后一年了。从今年开始,学校有了考试与分数排名制度。每次当他汇报考试成绩与名次时,他总先说:“今天考得不好,第三名。”我会避开名次问题不讨论,先问他在哪缺分了?每每此时,大儿子就会很“痛心地”进行“试卷分析”。如果是一些常识性的缺憾,或是一时的记忆短路,我会提醒他补课,谨防再犯。如果是涉及到一贯性的粗心问题时,我则会非常严肃,因为一时的错误易犯易改易补,而坏习惯坏毛病则会影响一生的行事和学习态度,我决不轻易放过。再有,如是数学应用题的理解出了偏差,我会小题大做追根问底,因为理解力涉及到语文能力,逻辑思维等不同学科,已不再是单门的数学问题了。所以我的态度是,不怕孩子考试落后一步,但怕孩子失去自我发现、质疑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急于造就天赋的父母们,可能更多的是要学会当伯乐,并给予孩子需要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和环境。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啊!

附:家长观点

观点1:无奈,只有选择适应

“可怜的孩子们,教育跟着国情走,我们也无能为力”、“说起来其实大家都明白,可是身在这个国度,有什么办法呢?”其中两位博友这样留言道。他们也对现行的教育制度非常不满意,但蚍蜉岂能撼树?无奈之下,只有选择适应,和孩子一起去适应。

观点2:担忧,忧其童年不再无忧

“中国的教育啊,从我儿子上幼儿园起,我就对你们和老师感到失望,现在的幼儿园听不到孩子们的笑声,听到是朗朗读书声,都分不清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教育官员和老师们啊,返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吧”这是父母真实心声的写照:忧其童年不再无忧,更忧其还未起步就已遭淘汰。

观点3:承受,巧妙规避大众教育的弊端

“作为家长尽力了,弥补一下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后就不会那么后悔。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条件下,尽量改善小环境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无法现时解决的前提下,很多家长选择了默默并巧妙的承受。对自己孩子有针对性的进行日常学习以外的培养,尽可能规避大众教育的弊端。

我个人更赞同第三种观点,大环境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但“追随”和“融入”大环境的程度是父母可以拿捏定夺的。我昨晚一夜难寐,因为读到了一本育儿好书《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其中的一些精辟的文字不禁让我联想到留言给我的父母们的拳拳之心和正在经历的育儿煎熬。我在此节选几段,与大家共勉的同时,更鼓励父母朋友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应试高压下,仍然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让他们的童年和少年不怕犯错,让他们去犯这个年龄应该犯的错。

做妈妈的,回想我们已过的人生,是否还记得起我们曾做过的那些试题吗?学习人生是一辈子的,应试只是一时的。

家教案例:“我不会”


家教案例:“我不会”

背景:

通过两年的集体生活和学习,孩子们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虽然还有个别孩子还是不能大胆尝试,但相对小班来说还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我们班级的涵涵小朋友却是个例外;当孩子们在各方面进步的同时,涵涵却还是只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沉浸在自己的时节里面不愿意和同伴交流;平时的自由活动时间都是自己一个人玩,不参与我们的集体活动。

实录1:

涵涵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样的,总是听到孩子念叨我妈妈说、我妈妈说,在涵涵的成长中妈妈是比较重要的角色;但是通过了解发现涵涵妈妈的教育方式不正确:记得有一次洛洛小朋友在搬椅子时不小心撞到涵涵,当时额头上红了,这时涵涵他起身跑到洛洛旁边挥舞着自己的拳头准备开始动手打人,本我们老师及时制止,不过听涵涵嘴里还囔囔这是我妈妈说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么只好联系爸爸,希望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和妈妈针对孩子的现状相互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希望爸爸妈妈在家教育孩子方面能够用正确的方式。

实录2:

涵涵是个不爱动手子的男孩子,每天在午睡时都会坐在自己的床上等着老师提醒他脱衣服才会动起来;起床时也坐在小床上一动不动:“我不会穿裤子”、“我还不想起”等等。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请小朋友们绘画房子,涵涵拿起纸就开始画;最后拿上来的是他最喜欢的鲨鱼,我和涵涵沟通请他尝试着画房子,他却不理会我自己到一边继续画鲨鱼去了。针对这一情况刚开始我们老师都会走过去一边帮助他、一边用语言引导他;也会在空余时间单独和他交流,可是实施下来之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整个学期都是这个状态所以我也是比较懊恼的。后来我们两位老师只能多鼓励孩子,并告诉孩子们可以尝试大胆的请同伴帮助,看到身边的小朋友们忙忙碌碌的相互帮忙,涵涵也渐渐的被感染到了,开始自己动手穿脱衣裤。

分析:

涵涵从刚刚开学时到处乱跑到后面和小朋友们静静的站在一起,是在我们老师说很多句“涵涵,不可以乱跑”“涵涵又有进步了,真棒”等等,是在老师的鼓励和表扬中学会的;从教会他“我不会请你帮帮我”开始到老师无数次的讲解、示范、鼓励才有的进步。涵涵在家是阿姨带着,大多都是和妈妈一起生活,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完全是按照妈妈的教育方式进行的;同时在家都是阿姨包办,孩子动手的机会很少、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基本上是自己想干什就干什么,所以才会出现医生情况。

策略:

(1)我采用的是和爸爸面对面沟通希望在家庭教育方面爸爸妈妈可以做到幼正确的育儿观念、同时一家人的教育理念要一致,让孩子的情况得到改善;同时请个别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帮助他能够促进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往。

(2)在集体活动中我会涵涵提出要求,会以奖励、表扬等方式提升孩子的活动兴趣;同时还会请涵涵做值日生,让涵涵体会其中乐趣的同时也让孩子能在自我管理方面有所改善。

(3)孩子的家庭教育观点是不正确的,所在我们老师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要做到位。所以在集体生活中我们会明确的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是。同时在集体生活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面对个体个别应对,不可统一要求,要给与关爱和帮助,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家教案例:我不再哭泣


家教案例:我不再哭泣

如今,独生子女的家庭居多,无论是父母还是祖辈,都对孩子宠爱非常。而某些家长因为工作的关系,平时忙碌而无暇照顾、关心孩子,从而将孩子全权交予祖辈教养。现在父母的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自身文化水平的提高,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但是祖辈却因为思想的落后,跟不上“现代”的步伐,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样的家庭已不在少数,除了幼儿园老师的教导,家庭教育甚至更加重要。

小A就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小A在家中很随性,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吃饭不喜欢吃便不吃,睡觉不想睡则不睡,但奶奶却由于宠爱而不加以教导,不阻止小A的这些行为,从而养成了一系列的坏习惯。小A的父母因为平时工作繁忙,所以都交给奶奶带领。奶奶过渡宠爱小A,事事都顺着他的意,即使是孩子做的不对,也会帮他犯下的错误找理由和借口,没有原则和是非观念。

为了尽快帮助小A走向正规,我通过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小A的妈妈也表示了自己的无奈,明知道不能宠爱孩子,但是爱子心切,有时候便失了分寸,想不到小A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为家长分析了小A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原因,告诉她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小孩子的塑造性很强,只要及时加以教育,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帮助小A改掉这些坏脾气坏习惯。

首先,我向妈妈介绍了基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比如《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还向奶奶推荐了一本《谁说爷爷奶奶不会带孩子》。我通过摘取一些书中的精华片段,加以分析讲解,给予了小A家长一些建议,介绍了一些较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成功案例。

其次,我告诉家长,家长要以身作则。都说幼儿园是孩子的启蒙学校,其实家庭才真正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主要承担的责任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只有家长的养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正确,才能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所以为小A立下正确的是非观念与处事原则,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提出让家长多和孩子沟通,多多灌输正确的理念。即使工作忙碌,也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顾,隔代教育比不上父母教育,只有多沟通才能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如何去帮助教育自己的孩子。家访结束,小A妈妈表示会多抽点时间陪小A,同时也会通过书籍,多多学习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也表示,在幼儿园老师也会加大对小A的关注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家园合作一同帮助小A改掉坏习惯。

一段时间后,小A吃饭和睡觉的情况也有所改变,如果是自己不喜欢吃的菜,不再通过哭泣来逃避不吃,虽然吃的速度还是不快,但是比起“只哭不吃”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和同伴一同游戏时也不再像以前,把玩具筐紧紧抱在胸前,而是有了“一同分享”的意识,会说“我们是好朋友,一起玩吧。”

现代家庭教育十大理念中,有一条便是: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而家长的问题不存在了,孩子的问题并会慢慢解决。许多教育问题便是出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上,教育观念的陈旧、不更新,隔代教育的不良影响,都是原因。但是毕竟家长不是教育工作者,也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科学、现代的教育观念,所以老师必须及时发现问题和家长多多进行沟通,灌输家长与时俱进、现代的教育观念,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共同帮助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相信《“我杀了你”的家教背后》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家教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