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女儿一霖下午照例要去参加舞蹈培训。吃完中饭,我和妻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霖在客厅里练习基本功,甚是投入。
女儿从小喜欢舞蹈,我们却一直没能及时满足她的兴趣。一霖上幼儿园时,我和妻子来长沙创业,她在家乡辽宁成了留守儿童。二年级时,一霖来长沙读书,因我们工作太忙,家人聚少离多,每次对她提出去舞蹈班学习的要求总是敷衍了事,一推再推。一霖年龄虽小,但很懂事,见几次要求不成,只好作罢,也不纠缠,只是每次看电视时,总要跟着学动作。
女儿一天天长大,对舞蹈的兴趣从未减退,虽然不再提去舞蹈班的事,但每次看完学校的文艺节目后,依然津津有味地向我描述班上同学的表现如何精彩,言语和眼神中充满着羡慕和期待。女儿对舞蹈的兴趣和执着,最终让我下定决心,送她去参加培训。在舞蹈班里,其他孩子都有一定的功底,只有一霖是初学者,因此她练得特别刻苦。一年下来,女儿进步很大,被老师赞为“练得最刻苦的学生”。但因“出道”较晚,基本功与其他学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为了能在今年六一参加学校的文艺表演,近段时间,一霖练得更加刻苦了。
“妈妈,快过来帮我压压腿。”我循声看去,一霖正在压腿,脸已微红。她曾告诉我,压腿必须要让韧带有痛感才有效,还得保持动作一段时间,但自己很难完成,得请人帮忙。在妻子的帮助下,一霖开始保持动作。刚开始,妻子每隔几秒就问女儿痛不痛,她总是摇摇头说不痛。半分钟后,动作仍在保持,但脸已胀得通红,牙齿咬得紧紧的,表情有些痛苦。妻子见状心疼地问:“换条腿压压吧?”可一霖却摇头:“再坚持一会儿。”双手抱腿,脸颊紧紧地贴在上面,脸更红了,牙咬得更紧了,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却始终没有掉下来。
刹那间,我鼻了一酸,泪水模糊了双眼,朦胧中,我看到妻子也在擦拭泪花……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大人们时常编一些所谓的“善意谎言”来哄骗孩子。可是,哄骗背后的负面影响你想过吗?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有的谎言看似没什么大碍,但对于一两岁的宝宝,他们天真、简单,尚未形成一定的判断力,特别容易受哄骗。本期育儿播报为您盘点一些常见的坑娃谎言,希望各位家长读过就不要再犯了。
谎言一:药丸其实是糖果
对很多父母而言,喂宝宝吃药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儿,孩子各种哭闹,各种不配合,家长为了让宝宝快快好起来,也是各种变着招数使,但有些招是万万使不得的。
前不久,一对夫妻抱着2岁大的女儿冲进医院,说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将放在餐桌上的红色药丸一口气吃了3粒,等父母发现的时候,她还在往嘴里塞。原来家长曾为了让孩子顺利服下药物,居然告诉孩子吃的是“糖果”或“糖水”,而造成孩子误食。
在此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要欺骗孩子药物是糖果,对于有认知意识的孩子,要告诉他们药是什么,为什么要吃药,养成其正确用药观念;同时,由于小孩的模仿能力强,最容易模仿大人的动作,应该避免在认知力不够的孩子面前吃药,最好也不要将药品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但如果孩子已经误服药物了怎么办?
还用问!当然要及时送医!而且要尽量弄清孩子服用的药物名称、服用时间及用量。在送医前,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催吐(用手指刺激咽部,使药物被呕吐出来);但已经昏迷的孩子则不能催吐,以防发生呕吐物堵塞而窒息;最好把误服药物和呕吐物带至医院以便医生对症采取措施。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谎言二:不乖的话,警察叔叔会来抓你
还有些父母在面对熊孩子的各般闹腾无计可施时,习惯通过“恐吓式玩笑“令孩子乖乖就范,而且屡试不爽!袋鼠小编想提醒的是,这种方式只会误导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大家都清楚,近来小孩被拐的案子比比皆是,多少家庭被人贩子给毁了。早前媒体就报道:一名9岁被拐男孩被解救后问他为什么在火车站与警察擦肩而过时不呼救,男孩说,妈妈说过不听话的孩子会被警察抓走,所以他不敢喊。
小编若是这位孩子的妈妈,一定肠子都悔青了!为何很多家长都喜欢采用“恐吓式”教育?相关专家说,这可能源于父母心态幼稚,其实也是父母无力驾驭家庭教育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还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父母应该怎么做?
父母在和年幼的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多告诉孩子怎么做,形成正确的观念,建立安全感。比如小朋友做错了事情,家长直接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改正。
父母在孩子认识错误时,要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使之有安全感。此外,应该经常夸赞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正确行为加以肯定,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哦~当然前提是孩子真的有值得夸赞的地方,而不是因为他是你孩子你就觉得他很棒。
“调皮就被警察抓走”、“不听话就让医生给打针”这类玩笑不能开,还有一类玩笑也是不能随便跟孩子开的。
我同学告诉我说,邻居有个孕妇是第二胎,然后邻居们或亲戚都对大宝说:“你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也不要你了。”结果某天孩子趁妈妈午睡时就生气地走过去,朝着她的肚子一屁股坐下去,就这样肚子里的宝宝一屁股给坐没了。可是这位母亲也没有责备她的孩子,因为孩子是听多了身边的人说的话才做出这样的事。
有些大人就是这样,在家骗自己孩子,到了外面,还会故意挑拨别人家矛盾,好看热闹,害得小孩子心里从小就有阴影。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都极其仇视妈妈生二胎的原因之一。小编在此奉劝那些想生二胎父母们,先堵住亲戚邻居亲戚的嘴啊~~
请慎用“谎言”这种教育方式,如果给宝宝的心灵蒙上了阴影,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我们将后悔莫及。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用真善美的情感来净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真诚、善良的人。
宝宝调皮,总想怎么镇住他。一两岁撒野的时候,就拿大灰狼来吓唬他。晚上他不睡觉,说句:“大灰狼来了!”他立即乖乖睡觉,不出十分钟就睡着了。
(两岁宝宝心语:大灰狼一定是很可怕的动物,连妈妈都害怕,我得听话,乖乖地睡觉。)
到了三四岁,他不怕大灰狼了,大灰狼不管用了。
(三岁宝宝心语:妈妈天天拿大灰狼吓唬我,我可不再上当了,这个游戏不好玩。)
点评:两岁的宝宝天真、简单,没有形成一定的判断力,特别容易受哄骗。妈妈习惯用“大灰狼”来哄骗宝宝,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预期目标。宝宝过了三岁,语言表达能力与判断力有了一定的进步,妈妈常说的谎话再作为矫正宝宝的某些不乖行为,手段就行不通了,得另想办法,难道还要继续采取哄骗的方式吗?
有次上街,碰到一个乞丐,灰头土脸的。宝宝对他很警惕,很紧张,钻到我怀里,偶尔探头看看他。路上,他不停地问关于乞丐的事。“妈妈,他为什么那么脏?他的妈妈呢?他爸爸呢?他家在哪儿?他打不打人啊?他吃那些脏东西肚子痛不痛?”
当时我觉得没什么,就随便敷衍了几句:“他不听爸爸妈妈的话,爸爸妈妈就把他撵出家门。他没有钱,没有房子,所以就在街上捡垃圾吃,睡大街。没有人给他洗澡,所以他很脏!”宝宝听了默默地一句话也不说。有一次他手里拿着糖,还扔了两颗给乞丐。
点评:妈妈的解释满足了宝宝的好奇心,而且宝宝在听完之后还生出一定的同情心,说明妈妈的言论影响了他的行为,是个好妈妈的作为。
有一次,我叫他洗澡,他偏不,怎么劝也不洗。我忽然想起了那乞丐:“你不洗澡,就要变成乞丐啦!好脏哦!”这招果然灵,宝宝立即自己脱了衣服去洗澡。边洗边说,“妈妈,乞丐不洗澡,好臭哦!我要洗得干干净净的!”我不住地点头,以为找到了对付他的妙方。
点评:在儿童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妈妈以何种态度和方式去引导宝宝行为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宝宝的哪些行为会消除,哪些行为会保留,进而影响他整体的心理状态。这位妈妈仍然采取了"哄"的方式。不过从妈妈口中说出的谎言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丝毫的欺骗意味,反倒成为另类激励,鞭策着宝宝朝着某个方向努力进取。你看,因为妈妈的谎话,宝宝乖乖地脱了衣服去洗澡了。
又有一次,他玩了玩具不肯收拾。无论我怎么叫他都不予理睬。我一急,拉起他朝门外走:“你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到大街上当乞丐去!”他大哭着求饶:“妈妈妈妈,我错了,我错了!”之后去收拾了玩具,平日里爱说爱笑的他,闷闷的,一句话都没有,只静静依偎着我。
(宝宝心语:当乞丐?太吓人了!比“大灰狼”还可怕!)
我的心为之触动了:是做得过分了吗?因为当时在气头上,也没重视。
点评:妈妈虽然觉察到自己有些过分,但没有重视起来,也许是认为善意的谎言是必要的。正是在妈妈所编造的谎言中,宝宝认真吃饭了,喜欢上刷牙和洗脸了,更用功读书了,家庭中的善意谎言成为一条亘古不变的教子定律代代相传。
又有一次,我跟宝宝开玩笑,说他是爸爸厂边的一个乞丐生下来扔在路边的,我看着可怜,就捡回来养了。他信以为真,仔细地问:“扔在哪儿?你怎么看到的?”
我哈哈大笑,说是开玩笑的,你就是我生的。宝宝又一次沉默了。
点评:虽然善意的谎话是出于对宝宝的无限期待与关爱,但谁又能保证每一次用谎言包裹下的好心与善意终将令人接受、引人走向正确呢?实际上,善意的谎言有危害性,它让宝宝觉得周围的世界很不可靠,使他处于深度的恐惧之中,也不利于他了解事情的真实逻辑,对宝宝思维逻辑的形成是一大困扰,更严重的是对心理的一种摧残。
对这些事,我依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昨天,家里来了个小妹妹,比他小一岁。他不喜欢这小妹妹,处处刁难她。小妹妹把一个玩具扔地上了,他追着要小妹妹捡起来,小妹妹跑了,他抓到小妹妹就往门外推,边推边说:“你不听话,把你撵出去当乞丐!”语气很歹毒。小妹妹来的这两天,宝宝一直都很不友好,无论怎么教育,他总是与小妹妹水火不容。今天看到他这副样子,就在他的屁股上狠狠揍了几下。
点评:妈妈在生活中有意和无意的说谎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宝宝的行为和心理情绪,正如宝宝对待小妹妹表现出的语言暴力倾向,长此下去,长大后多半会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自尊心很低,甚至带有暴力倾向。
老公立即护起短来了,不让我打,还责问我:“是谁说要撵宝宝出去当乞丐的?”是啊,这么狠毒的话,出自最亲最爱最信赖的妈妈的口!我不经意的一句话,深深伤害了我最爱的宝贝稚嫩的心!我这么对待他,他也这么对待小朋友,将来他就这么对待爸爸妈妈!对不起,宝贝,妈妈错了!
点评:真是个好妈妈!做为父母,勇于承认错误并纠正错误,难能可贵。
其实,像我这样吓唬宝宝的妈妈很多,今天把我的心得写出来,是想告诫妈妈们慎用这种教育方式。如果给宝宝的心灵蒙上了阴影,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我们将后悔莫及!我想这种伤害一时半会是不会显露的,但它潜伏在灵魂深处,将来对宝宝的人格、家庭、婚姻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要用圣洁的母爱来感化宝宝,用真善美的情感来净化宝宝的心灵!让他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真诚、善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点评:真正爱孩子的妈妈懂得:妈妈的诚信可以换取宝宝的诚信,妈妈的谎言所得到的决不仅仅是宝宝的谎言。要培养心智健全的宝宝,除了要有一颗母爱之心外,还要从我们一点一滴的行为做起,自己不说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答应宝宝的事情就力求做到,当实在无法做到的时候,也要给宝宝一个合理的解释,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真诚可信的。这才是好妈妈真正的爱的表现。
又到周末,女儿一霖下午照例要去参加舞蹈培训。吃完中饭,我和妻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霖在客厅里练习基本功,甚是投入。
女儿从小喜欢舞蹈,我们却一直没能及时满足她的兴趣。一霖上幼儿园时,我和妻子来长沙创业,她在家乡辽宁成了留守儿童。二年级时,一霖来长沙读书,因我们工作太忙,家人聚少离多,每次对她提出去舞蹈班学习的要求总是敷衍了事,一推再推。一霖年龄虽小,但很懂事,见几次要求不成,只好作罢,也不纠缠,只是每次看电视时,总要跟着学动作。
女儿一天天长大,对舞蹈的兴趣从未减退,虽然不再提去舞蹈班的事,但每次看完学校的文艺节目后,依然津津有味地向我描述班上同学的表现如何精彩,言语和眼神中充满着羡慕和期待。女儿对舞蹈的兴趣和执着,最终让我下定决心,送她去参加培训。在舞蹈班里,其他孩子都有一定的功底,只有一霖是初学者,因此她练得特别刻苦。一年下来,女儿进步很大,被老师赞为“练得最刻苦的学生”。但因“出道”较晚,基本功与其他学生相比没有任何优势。为了能在今年六一参加学校的文艺表演,近段时间,一霖练得更加刻苦了。
“妈妈,快过来帮我压压腿。”我循声看去,一霖正在压腿,脸已微红。她曾告诉我,压腿必须要让韧带有痛感才有效,还得保持动作一段时间,但自己很难完成,得请人帮忙。在妻子的帮助下,一霖开始保持动作。刚开始,妻子每隔几秒就问女儿痛不痛,她总是摇摇头说不痛。半分钟后,动作仍在保持,但脸已胀得通红,牙齿咬得紧紧的,表情有些痛苦。妻子见状心疼地问:“换条腿压压吧?”可一霖却摇头:“再坚持一会儿。”双手抱腿,脸颊紧紧地贴在上面,脸更红了,牙咬得更紧了,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却始终没有掉下来。
刹那间,我鼻了一酸,泪水模糊了双眼,朦胧中,我看到妻子也在擦拭泪花……
5月15日美国举行了“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的颁奖典礼,虽然中国参赛学生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但其中最重要的几项还是被美国队囊括。在这次比赛中,美国学生表现出了高水平,他们的素质和项目都明显超出其他国家的选手。让中国学生印象深刻的是,国外同学很多“无拘无束的创意”,“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海外学生更敢于想象。比如关于环境方面的项目,国内学生往往会做成一个调查报告,或是一个小测试来论证观点,而国外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木星,把眼光投向了太空,思维的发散和开创性都很好。
这则报导让我不禁想问: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聪慧却不“妄想”?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各种天赋?
“分数=人才=未来”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也是千万个家庭无法摆脱的牢笼。中国孩子的成长渐进式可以概括为:幼儿,灌输式怡情;少儿,填鸭式提升;青少年,题海式训练;成年,模式化人生。所以我们孩子的“试卷天赋”虽被激发出来了,却丢失了可能成就伟材的“异禀天赋”。
“残疾教育”掐断了天赋之路
以分数为准绳,以成绩为标杆,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幼儿教育中已被认为不合理并加以杜绝。我的大儿子曾在美国上过学,他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学校从无给予学生考试,即使有测试也只是评个对错,不打分数。这样的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学习上而不是疲于应试上。因为,当幼童被从小引导去对付“应试”时,可怕的结果就是把他们简单地放在同一个标准下去相互比较,去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可能有不同的进程,那些在幼年时语言能力表现欠佳的孩子,很可能会成绩不佳,因此被安上“差生”的名号,因此对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了障碍。
我记得曾有为美国教育家这样说过,“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所以,越早开始考试,越早给孩子学习划小圈,就越早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天赋。
释放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赋之路
英国哲学家HerbertSpencer指出,孩子在哪方面有潜能,便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兴趣,每一种兴趣都能对应到孩子的某种潜能;如果这份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成为专长。
音乐天才莫扎特,一岁时就对音乐节拍特别敏感;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对虫虫草草有兴趣;漫画家朱德庸课业成绩门门红灯,独对画画兴趣盎然且能无师自通。对家长来说,可能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辨别出孩子的自然禀赋所在,并因势利导,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单一天赋”教育体制的限制。所以发现兴趣,释放兴趣,培养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天赋之路。
那么,孩子的兴趣又如何去发现呢?
首先,妈妈可以创造环境去引发宝宝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积极尝试各种他可能会感兴趣的活动。记得我小儿子响响3岁时特别喜欢唱歌,但带他去观看少年合唱队的课程,他又怕羞不愿加入。于是我带着他随意地参加了一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意在让他自然地去发掘兴趣。于是,某一天在一个小朋友打鼓的兴趣班里,他一下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至今,他学习打鼓已有半年之久,而且已开始迷恋上了“乱弹琴”。
其次,父母可能需要仔细观察和耐心等待。聆听孩子是否会就某一主题接连不断地提出问题,是否主动地参加或观察某类活动?孩子的天赋并不是一开始就会充分表现出来,而且孩子的爱好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父母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孩子的天分和特长。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心灵活跃,充满幻想,但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先引导她学医,效果不佳;再引导她研究镭,不感兴趣;最后,居里夫人发现了艾芙的天赋恰恰在文艺领域。正是居里夫人的细心观察和耐心等待才帮助艾芙确定了人生和事业的方向,成就了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敢于让孩子落后一步
其实,能否让天赋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除了家庭和社会等提供良好成长环境外,孩子本身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能力尤其重要。而我们的家长式教育环境则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今年是大儿子进入小学最后一年了。从今年开始,学校有了考试与分数排名制度。每次当他汇报考试成绩与名次时,他总先说:“今天考得不好,第三名。”我会避开名次问题不讨论,先问他在哪缺分了?每每此时,大儿子就会很“痛心地”进行“试卷分析”。如果是一些常识性的缺憾,或是一时的记忆短路,我会提醒他补课,谨防再犯。如果是涉及到一贯性的粗心问题时,我则会非常严肃,因为一时的错误易犯易改易补,而坏习惯坏毛病则会影响一生的行事和学习态度,我决不轻易放过。再有,如是数学应用题的理解出了偏差,我会小题大做追根问底,因为理解力涉及到语文能力,逻辑思维等不同学科,已不再是单门的数学问题了。所以我的态度是,不怕孩子考试落后一步,但怕孩子失去自我发现、质疑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急于造就天赋的父母们,可能更多的是要学会当伯乐,并给予孩子需要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和环境。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啊!
附:家长观点
观点1:无奈,只有选择适应
“可怜的孩子们,教育跟着国情走,我们也无能为力”、“说起来其实大家都明白,可是身在这个国度,有什么办法呢?”其中两位博友这样留言道。他们也对现行的教育制度非常不满意,但蚍蜉岂能撼树?无奈之下,只有选择适应,和孩子一起去适应。
观点2:担忧,忧其童年不再无忧
“中国的教育啊,从我儿子上幼儿园起,我就对你们和老师感到失望,现在的幼儿园听不到孩子们的笑声,听到是朗朗读书声,都分不清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教育官员和老师们啊,返给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吧”这是父母真实心声的写照:忧其童年不再无忧,更忧其还未起步就已遭淘汰。
观点3:承受,巧妙规避大众教育的弊端
“作为家长尽力了,弥补一下学校教育的不足,以后就不会那么后悔。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条件下,尽量改善小环境还是可以做到的。”在无法现时解决的前提下,很多家长选择了默默并巧妙的承受。对自己孩子有针对性的进行日常学习以外的培养,尽可能规避大众教育的弊端。
我个人更赞同第三种观点,大环境不是个人可以改变的,但“追随”和“融入”大环境的程度是父母可以拿捏定夺的。我昨晚一夜难寐,因为读到了一本育儿好书《慢养——给孩子一个好性格》,其中的一些精辟的文字不禁让我联想到留言给我的父母们的拳拳之心和正在经历的育儿煎熬。我在此节选几段,与大家共勉的同时,更鼓励父母朋友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应试高压下,仍然拥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让他们的童年和少年不怕犯错,让他们去犯这个年龄应该犯的错。
做妈妈的,回想我们已过的人生,是否还记得起我们曾做过的那些试题吗?学习人生是一辈子的,应试只是一时的。
育儿观念:不要剥夺孩子玩沙的快乐
有一样玩具是所有孩子们都喜欢的,那就是——沙子。从小宝宝到大宝宝,没有不爱玩的。就拿奇奇小朋友来说,从会走路开始,就是个见了沙堆走不动路的主儿。有的家长怕玩沙子或土太脏,基本连碰都不让孩子碰,在沙堆或土堆旁边,经常可以看到被强行抱走的大声哭泣的宝宝,每逢这时我都有想走上前去劝说其家长让宝宝玩的冲动,可是也只能很无奈地管住了自己的嘴巴,嘿嘿。
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的好东西,需要我们从小就亲近她。例如花草树木,例如蓝天白云,例如江河湖海,可是,亲爱的们,你可知道那适宜植物生长的沙或土也一样是大自然赐予给我们好礼物之一哟!喜欢亲近大自然可是孩子们的天性,所以小时候曾经痛快玩过沙土的我们现在可没有权利去剥夺小小的他们想亲近大自然的权利哈。
我最喜欢享受的就是在一个好的天气,给奇奇带上玩沙的玩具,找到一个合适的沙堆在阳光的照耀下看着他开心的玩弄着,做着他的城堡和小岛或山洞,修着他的公路。。。。。。即使手脸或者衣服都脏了,也没有关系,回家洗洗就好了。只不过,在玩沙之前,一定要和宝宝讲清楚,不可以用手碰眼睛,如果能不碰脸就最好了。千万不可把沙子弄到眼睛里去,那样可真是件麻烦事儿。三岁以内的宝宝在玩的过程中需要大人眼睛的全程陪护,多少有些费心;不过,三岁多的宝宝应该完全可以听懂大人们的话了,告诉他不要摸脸,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做到的。反正奇奇小朋友就从来没有把沙子弄到眼睛里去过,呵呵。另外,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能找到真正的沙堆的机会也不多哈,一般在公园里进行收费可以玩的都是经处理过的大粒湿沙或沙子的替代物,孩子们玩起来也要更安全些。
奇奇小朋友玩沙的爱好一直没有减弱过。所以为了成全他的快乐,我宁可让他混在比他身高矮一半的小朋友堆里玩,完全可以做到忽略某些家长们诧异的眼光。嗯,孩子就是孩子嘛,两岁的孩子和五岁的孩子都喜欢玩沙,又有何防?
且看我们是如何尽情玩“沙”的吧,呵呵。亲们仔细看一下,照片中奇奇玩的是真正的沙子吗?嘿嘿,这次在公园里玩的收费设施提供的是沙子的替代物哈。眼尖的亲们可以猜一猜,奇奇玩的“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呵呵。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不要善意的谎言抹杀了孩子的童真与快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快乐的幼儿园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