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达到“惩罚”效果

11-02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游戏中达到“惩罚”效果》,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在游戏中达到“惩罚”的效果

孩子们天真烂漫,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问题。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面对很多外界的诱惑和误导,可能会形成某些不好的习惯。这时候,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必要的惩罚手段也需要。

有专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跟奖励一样,惩罚的使用也要科学合理。利用游戏来达到“惩罚”的目的,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游戏惩罚法让孩子“玩”完以后印象深刻,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比如很多孩子有网瘾,有的家长一方面严格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另一方面将玩电脑当做奖励给孩子。结果孩子的网瘾越来越严重,软磨硬泡的功夫日渐增长。如果家长粗暴直接地惩罚,往往得不到改善。这时候可以试试游戏惩罚法。不妨让孩子继续“放纵”地玩电脑,严格规定每天十个小时上网任务,除了吃饭喝水上厕所不准离开电脑。这样的强制上网,必然会让孩子失去对网络的强烈兴趣,不出两天便能看到效果,这时候再给他规定时间上网时间的奖励,他便会更坦然接受了。

学校教学中,处理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用游戏惩罚法。比如有的孩子不爱卫生,自己卫生不好,也破坏班级卫生环境。那么教师可以让他玩这种游戏:让他担任“稽查员”,规定他每天要有两次的卫生稽查任务,每次工作五分钟,并且记录检查情况。这样的任务会让他认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也会促使他改正自己的卫生习惯。在这样的惩罚游戏里,孩子往往是乐意的、积极的,每次惩罚游戏结束后,要跟孩子好好交流,让他分享下他的感受,引导他做得更好。

孩子的教育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但是必要的惩罚也很重要,学习、思考好的惩罚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在游戏中锻炼孩子


在游戏中锻炼孩子晚饭后,xx又跑去看电视了,看着她慢不经心的样子,是否把写作业这件事忘了,我心里真正是不舒服,可又不想去提醒,免得又犯唠叨的毛病,引起孩子反感,索性我也不说了,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吧,原来是想听课,但被开机后出现的新闻吸引了,看了一会儿新闻,就在这时,xx来到我身边,问我在干什么,我对她说,我在向你学习呢,你看电视,我看电脑喽。xx听后,脸一沉,没有说话,转身走开了,不到一分钟,xx又回来了,并对我说,妈妈,我去写作业了,写完了再来找你背课文,然后我教你一个小游戏好吗。可好玩了,然后,我再去练琴。我说,好的,你去写作业,我开始听课了,咱们一起好好学习。

不一会儿的功夫,xx的作业写完了,课文因之前练习背诵过,这次也很顺利的背完了,收拾好书包。xx就开始准备她的小游戏了。

先是拿来两张纸,分别折成四份,然后两个人轮流画自己想画的,画完后遮住自己画的部分不能让对方看到。等到全部画好后,展开就会形成一幅有趣的图画。我们画完后,因思想不一致,各自画出的部分根本对不上,那幅画自然很有趣,xx乐得哈哈大笑,又去拿着给姥姥和姥爷欣赏了一番。结果都被逗笑了,xx问我好玩吗。我说,很有意思。xx说,我去练琴了,一会儿咱们再接着玩。我说,好的,等练完琴,你能不能就这两幅画分别给我讲一个故事呢。xx高兴的点了点头,就去练琴了。

练琴后,xx开始讲第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小姑娘睡觉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突然变得臭臭的,脚也变成了青蛙脚的校子,那个小姑娘害怕的叫了起来“救命啊”,这时忽然一个黑影窜了出来,从小姑娘的身边走了,小姑娘更加害怕了大声的叫着“救命啊,快来人啊”,那个黑影突然倒在了地上,原来是被小姑娘身上的臭气熏倒了,这时天突然暗了下来到,原来是世界未日到了,小姑娘吓得一边跑一连喊救命,一下子掉到了床下醒了,原来是一场梦啊。

第二个故事:有一个天生就很胖的小猪正在睡觉,梦见自己变成的强壮的猪猪侠,披着红色的披风,穿着超人的内裤走在大街上,这时发现蝙蝠侠抓住了猪小姐,把猪小姐从高处扔了下来,正想吸她的血,猪猪侠看见后很着急,但是自己能量不足了,这时,猪猪侠拿出一个棒棒糖,刚刚吃到一半,猪猪侠就充满了能量,剑一般的飞了出去,救出了猪小姐,可自己却没有刹住,直接撞到了墙上,小猪一下子被撞醒了,知道了这原来是一场梦啊。

两个故事虽然都是睡着后做的梦,但要求孩子随机的编出故事,孩子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即锻炼了想象力的发挥,同时也锻炼了口语表达。我觉得这样在游戏中锻炼孩子,才能达到亲子陪伴的目的。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最近,xx小朋友不愿意去上幼儿园,于是我就把工作辞了,提前给xx小朋友放了暑假,可是,小丫头一个人在家确实不好玩,总是缠着我要我跟她玩,于是,我每天除了干家务基本就是陪着她玩了,但是我会给她安排一个时间是玩的,一个时间段是用来做家务的,还有一个时间段是来上网的,所以,基本上还是陪她的时间比较多。这样有了固定的时间xx也就不闹了,我想做点什么也方便多了。

可是每天都跟她玩也不知道玩什么东西,有时候是跟她一起搭积木,有时候是跟她一起看书,今天我跟她玩了个小游戏,用她的话说是叫水母游戏,那是因为有一天我看见墙上的贴图水母,然后她要玩游戏,她说就玩这个游戏吧,想不出来玩什么,于是就说我数数到10,她来走路,走到前面就她唱歌,走到后面就我唱歌。今天她说妈妈,我们来玩水母游戏吧,其实我都想不起来什么叫水母游戏了,她跟我讲解了一下我才记起了。

游戏开始了,我开始数数,然后她开始围着我走,第一次就轮到我唱,于是她让我唱《采蘑菇的小姑娘》,我给她唱了,第二次就轮到她唱歌了,她唱了一首在幼儿园学到的歌,第三次的时候她让我跳个舞,我问她:跳什么舞呢????

她说:跳过《隐形的翅膀》吧,

我说:可是我不会跳呢?那怎么办?

慧说:那我来教你吧

于是她就起来教我怎么跳,我也像个小孩子一样跟着她学习,xx小朋友玩的可开心了,后来还有很多次,我都故伎重演,让她来教我唱歌或者跳舞,有时候是读唐诗什么之类的,我想孩子在教别人的同时,自己的胆子也会变大的,而且还巩固了自己所学的东西,让她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学习游戏两不误

游戏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对抗赛”

记得一个教育学家的一句话:“我看过了,我忘记了;我听过了,我记不清了;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对幼儿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独立性中一定要重视“做”的过程。儿童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我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能力的培养。幼儿是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活动。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幼儿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学习活动蕴含在生活、游戏活动中。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寓教于玩、寓教于乐,通过游戏使幼儿自己组织并展开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于是,上周我们宝宝班与苗苗班展开了又一轮的“自理能力对抗赛”,并且我们宝宝班的小能手们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呢。

幼儿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也获得自身的发展。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我们家园携手,发挥家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优势,让幼儿为家庭做一些小事等,提供锻炼他们独立性的机会,促进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

亲子游戏中的常犯错误


错误1:急吼吼地干涉宝贝

对宝贝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因此,宝贝的很多做法可能让父母感觉困惑,尤其当宝贝玩一些父母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父母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宝贝,有的父母却觉得宝贝玩游戏的小模样十分可爱,于是拿宝贝当玩具逗乐,这些都会对宝贝产生不好的影响。宝贝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因此,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宝贝的小脑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宝贝产生不一般的影响。

纠正法:

与宝贝建立平等的玩伴关系是亲子游戏的最高境界,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宝贝游戏的积极性。

错误2:以父母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宝贝的游戏

游戏是宝贝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宝贝良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父母不要人为地限制宝贝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宝贝“学”到“知识”而强迫宝贝玩不喜欢的游戏。

纠正法:

让宝贝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做游戏的主人。当宝贝在游戏过程中确实出现无法解决或可能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时,父母才有必要介入,并对宝贝加以引导。

错误3:违背宝贝的年龄特征开展游戏

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这是1岁左右宝贝乐此不疲的游戏。但如果与2~3岁的宝贝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这么大的宝贝可能对玩具更感兴趣。

纠正法:

父母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有助于发展宝贝的智力和想像力。

错误4: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

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宝贝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宝贝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宝贝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

纠正法:

玩具玩完了就让宝贝自己收拾好,并物归原处;游戏时间要有节制,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睡觉等。

错误5:总是剥夺宝贝独自游戏的权利

宝贝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即便几个月的宝贝,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

纠正法:

父母要尽可能利用机会鼓励宝贝独立游戏。当宝贝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宝贝。

错误6:在宝贝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

游戏是宝贝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当宝贝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这时,应尽量帮助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宝贝弄脏衣服或出现别的问题而约束他们。

纠正法:

为宝贝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游戏。当宝贝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宝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当宝贝确实不能解决时再给予一些帮助。 

女儿在玩牌游戏中学数学


女儿5岁了,上幼儿园大班,小小年纪已识字数千。她目前正学习加减法,然而,她的数学计算能力却不是很好。

怎样培养女儿对数学的兴趣?怎样才能在轻松愉快中迅速提高她的口算能力呢?

思索良久,前日,我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取一副扑克牌(或自制字卡),选取A到10的数字,把A当作1,我和女儿分别取A到10的数字牌各1份(亦可打乱数字顺序分牌)。我和女儿同时出牌,看谁先算出两张牌相加的数,谁先算对两张牌就归谁,同时算出时用石头剪子布游戏决出牌的归属,最后再数各自赢得的牌数,牌多的一方为胜。等这些口算熟练后,增加难度,练习连加法,按照上述方式,不但要算出两张牌加起来的数,还要加上上次两张牌得出的数,算对者方可把两张牌归为己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女儿的速算能力,还可以提高她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因为在算出两数相加的同时,还要记住上一次两牌相加的数。

昨天晚上,我用扑克牌和女儿做了10以内的加法游戏,女儿对此十分感兴趣。其间,我故意让了她几次,让她尝到胜利的喜悦并适当给了她点小奖励。起初,她总是掰着手指来计算,每每此时,我就先她喊出算数并鼓励她心算。经过昨晚一个多小时的打牌游戏,女儿基本上已能脱口而出诸如5+6、7+8、9+7等原先她需要用指头算好大会儿才能算出的结果了。

我个人以为,这种方法对提高幼儿初学数字加减法的计算很有帮助,既能提高幼儿的心算能力,又能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还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在游戏中让孩子聪明成长


自然智能的定义是“在环境中,对多种植物和动物的一种认识和分类的能力”。不像其他的一些智能,自然智能更关注在大自然、户外这样特定环境中的各种生命形式。

游戏1草木大体验

让孩子用手去摸,感觉大自然,不要因为保护过度,减少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机会。而缺乏触觉刺激,也会影响孩子的智能和情绪。

适合年龄:2-4岁

准备道具:公园绿地的各种草木

游戏说明:

1、带孩子到有花草树木的地方,让他用手去触摸树叶、树干、树枝、花朵、草、石头、细沙....。.等等。

2、带着孩子一边摸的时候,要一边缓慢而且清楚地告诉他现在摸的是什么东西,一再重复也没有关系,让孩子不仅看到了、摸到了,也了解那是什么东西。

注意事项:

1、孩子的注意力时间有限,不宜急躁地灌输给孩子一大堆东西,效果会大打折扣。

2、要细心注意孩子的反应,多给一些正面的响应;同时掌握孩子的态度与兴趣,了解孩子吸收的程度,并不断给他参与的机会。

3、跟孩子说话,要慢慢地、清楚地说,而且语调温柔,让孩子能够很容易接收父母要表达的意思,进而作出反应。

游戏2小鱼日记

通过饲养和观察,训练孩子视觉的追视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及对自然生态的了解。

适合年龄:5-6岁

准备道具:鱼缸、水草、小鱼数条等

游戏说明:

1、在鱼缸内置入除过滤气的水,并和孩子一起布置小鱼的家。

2、带孩子到水族店买几条小鱼,一次不需买太多条,可以公母都有,建议可以选孔雀或是球鱼等卵胎生鱼种,方便孩子观察纪录。

3、父母可为孩子准备一本记事簿,鼓励孩子随时将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注意事项:

1、第一次养鱼,可能孩子会碰到鱼儿不适应水质而死掉的情形,爸妈要适时的安慰孩子,如果可以趁机解释一下自然的生死现象。

2、当母鱼大肚子的时候,可以提醒孩子增加观察纪录的时间,跟孩子一起期待小生命的到来。

3、鱼缸的水要定期的更换,并清洗鱼缸,爸妈可以跟孩子分配工作,让孩子更有参与感。

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2-4岁是儿童秩序性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游戏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抓住其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游戏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游戏能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生性不甘寂寞,爱与同伴游戏。游戏中有四类孩子:受人尊敬的“人气王”;顺从、随和的服从人;不受欢迎又受嫌弃的孤立人;因霸道而遭排斥的儿童人。游戏能使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为同伴交往需要合作、分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亲社会行为。很多游戏,都需要幼儿合作来完成,如在玩《娃娃家》时,有的当妈妈,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孩子,组成了一家人,在一起快乐的玩耍,这时,另一个孩子也想到娃娃家去玩,只好问他们的“家长”说:“我当你们家的客人行吗?”得到允许后,于是他们玩起了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的联合游戏,你给客人倒水,他给客人搬椅子;妈妈、爸爸问寒问暖;我给客人拿书看;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孩子们玩得可高兴了。

在建构区,“你抢我的玩具”,“我没有大插片”,“我想……”孩子间的争吵时有发生,教师不要只做高高在上的大法官,应去做孩子们的玩伴:“我们一起插个大花篮吧!”“你们两个剪子包袱锤,谁赢了给谁。”去参观、郊游时,鼓励孩子去问路,提醒孩子注意说话的语气,让孩子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交往。在医院,鼓励孩子自己与医生交流,回答医生的询问,表述自己的病情;在超市,让孩子主动与售货员交往,询问价格,了解商品等等,谁不喜欢交往,就鼓励其他孩子主动与他交往,让他产生安全感,再逐渐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让孩子与玩伴游戏,与比他大的孩子一起玩,可以学习大孩子的为人处事方法;与比他小的孩子一起玩,可以给他一次当哥哥姐姐的机会,让他学会关心照顾他人,让孩子体验待别人好,别人也会待自己好;攻击、侵犯别人,别人就不会喜欢自己,促使幼儿重新调整已有的观念以适应、了解他人的观点,逐渐学会了各种社会交往技巧,包括合作性与竞争性技巧,形成友爱、合作等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良好发展。

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亲社会性行为规范

社会犹如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社会舞台中的不同角色,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自我的选择,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位。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还无法真正扮演社会角色,参与社会生活,但在社会性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去让幼儿模拟社会生活,预演一些角色,使幼儿在扮演中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只靠成人的说教效果不会太明显,而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能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好坏,效果会很明显。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少能想到主动地去关心别人,只知道别人照顾自己、关心自己是应该的,而在“娃娃家”里,“爸爸”“妈妈”会自觉地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给宝宝做饭,送宝宝上幼儿园;宝宝生病了,“爸爸”“妈妈”急得团团转,一会儿找“大夫”,一会儿摸摸宝宝的头,一会儿给宝宝倒水、喝药,还不住地说:“你真勇敢,头烧得烫手,不哭也不闹,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宁宁在发烧痊愈后返园的第一天,妈妈就拉着我的手说:“宁宁生病的时候可乖了,不哭也不闹,打针时医生都表扬他懂事、很勇敢,问他怎么变得这么棒,他说在娃娃家里都这样。”在游戏中,幼儿学会了关心、帮助别人,并体验到帮助、关心别人的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儿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而大部分幼儿是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然而在游戏中,去“娃娃家”做客,会主动敲门,“小主人”也是热情款待:你好!请进,请坐,请吃水果;玩具一起玩;不小心碰了头,都争着说“对不起,撞疼了吧?”“没关系,我很勇敢!”客人要走了,会主动说:“谢谢你,我在你家玩得很快乐!再见”,“再见,欢迎你下次再来!”这样让孩子体验到礼貌用语给人带来的愉快,在日常生活中也学会了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农村的环境所限,孩子的卫生习惯不是很好:大多数孩子不洗手脸,衣服上不是泥,就是污垢,家长农活儿忙,也懒得管。我们通过镜子游戏,让孩子在洗手、洗脸、梳头前后照镜子观察自己的变化,还结合儿歌《洗手歌》、诗歌〈〈小朋友爱清洁〉〉、故事〈〈小猪变干净了〉〉和〈〈我的自画像〉〉等一系列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蒙蒙的奶奶笑着说:“俺蒙蒙在家里老嫌爷爷手不干净,还教他怎么洗手照镜子。”在幼儿园生活里,孩子最喜欢做的就是角色游戏,他们将他们所看过的喜欢的角色都往自己的头上套,“妈妈”“爸爸”“医生”“有病的孩子”等,他们不用角色分配而发愁,因为总有适合的孩子去担当需要的角色,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与别人的比较和沟通,通过概括他人的观点,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将社会要求与社会模式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观,纳入自我概念中,承担各种社会职责,学习各种社会规范、行为准则,这样幼儿就会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游戏能锻炼幼儿意志,培养幼儿的竞争精神和规则意识

意志是个性的重要构成因素,在现实生活中行动的果断性,对无意义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遵守规则、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构成的重要方面。幼儿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于集体中需要遵守的一些常规难以接受和适应,如果把规则融入到游戏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构区活动过后,玩具扔了一地,我就组织幼儿进行“捡豆”比赛,幼儿拾起玩具,我又趁势对幼儿讲:“这样多好,玩具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并与幼儿一起制定了一条规则:玩玩具后要放回玩具架,并且要爱惜玩具,做玩具的好朋友。有一次,转椅旁边聚了好多小朋友,都想坐转椅,金元小朋友提议:“我们来卖票吧。”于是徐锐取了纸,把它撕成长条,卖给要坐转椅的幼儿,一次卖给六个,他们坐上正好坐满,其余的幼儿就等着下一轮再买票上转椅,幼儿在游戏中认可规则的作用,主动、自觉地遵守规则,逐渐从“知道”到“做到”。

在小狗队与小猫队的30米接力赛中,每个队员必须尽力争取才能获胜,才不会趴在地上学动物叫或爬。在“巨鸟”游戏中,作为翅膀的孟雪掉了鞋子,赤脚跑到终点,小组获胜,而另一组却因“尾巴”的“折断”而被淘汰。在娃娃家中,角色应当由孩子自己分配:你当“妈妈”,我也当“妈妈”;你当“老师”,我也当“老师”,这时,有人会提议竞选:比一比哪个妈妈更会照顾家,照顾宝宝,哪个老师更会组织孩子上课、妥善处理上课、游戏以及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当选的孩子让大家心服口服;如果竞选失败,我会引导孩子多掌握一些处理事情的办法,下次再竞选。通过游戏让孩子明白: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时代,只有竞争才能生存,才能适应现代的生活。

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自我主要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控制。发展自我就是让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活动中,逐渐认识到自我的存在,认识到自己的生理特征和主体力量,认识到人我、物我关系以及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等。这是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以及一切积极个性特征形成的基础。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如建构区的孩子经常会为一盆玩具争得面红耳赤,“娃娃家”会为做“爸爸”或是“妈妈”还是“宝宝”角色而停止游戏等等,为了使游戏能继续进行,幼儿会试着去认识和理解同伴的想法,学着去处理与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有时需要几个同伴来完成某项作品,他们会用商量的口吻请求伙伴和自己一起玩,带新颖的玩具去吸引伙伴和自己一起玩,以交换物品、看书、讲故事等方式来引起伙伴的关注,然后协调合作。有时因材料不够用,也会相互商量、讨论、合作,共同解决材料问题。有时会请同伴来欣赏自己的作品,共同分享其中的快乐,陶醉于幸福之中。在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物件用完以后归放原处,学会了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学会尊重他人的结构成果,学会合作,知道要爱护玩具及各种活动材料等等,游戏帮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履行集体一致的要求,由于规则是公正的,幼儿受到规则的约束,便会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

正如马卡连卡所说:“未来的活动家,首先是在游戏中培养起来的。”可见,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以高度的使命感,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左右而全面发展的启蒙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喜欢《游戏中达到“惩罚”效果》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