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哭,可是我没有奖励!

11-05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没哭,可是我没有奖励!”,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天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儿子就和我讲了在幼儿园的一些趣事,讲着讲着他提高了声音和我说:“妈妈,今天在幼儿园我没有哭,可是老师没有奖励我!老师说谁乖就奖谁的,我没哭,可是她奖给哭的小朋友了!”我一时无语,不知自己该如何和儿子解释。我随意的问:“老师的奖品是什么?”“糖!”我的思绪已是千里之外……

是啊,做幼儿园老师可真是难!即要哄哭的孩子,又要保护其他孩子,特别是孩子的心灵。在回家的路上,我一路无语,在孩子的这件事中,孩子会不会为了能吃到糖,下次他也哭?老师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说:“谁不哭我就奖给谁吃!”这样自然而然的就能让哭的孩子停下来。或许先奖给不哭的孩子,然后说:“你们看这几个孩子不哭,他们有糖吃了,你们不哭,你们也有的!”这样也许也能启到一个榜样的作用。或许我们可以不用物质的奖励,老师用言语的指导孩子也是能被讲通的。

我想对老师说,请给不哭的孩子一个拥抱!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你再哭,再哭我就打妖妖灵!”


当了妈,最怕的事情——孩子哭

我们为什么害怕孩子哭?大概采访了几位妈妈,她们给出的反馈是:

1.哭,让我很烦s了,抓狂……

2.哭,对孩子身体不好;

3.哭,是无能的表现;

4.没有原因,哭就是不好的事情,让人感觉不爽。

所以,当孩子哭时,我们时常无条件制止,“憋住,不许哭!”

前段时间,有位奇葩的爸爸,因忍受不了孩子半夜哭闹,为发泄,一月内报警225次。这不禁让我们脑补画面,这孩子的哭声该有多催命啊,爸爸忍无可忍,选择这样奇葩的方式宣泄自己的烦躁的情绪。

孩子,我为啥讨厌你哭?

在传统观念里,只有遇到了不好的事情,才会哭。所以,我们排斥哭这种行为,认为它是不好的,不积极的。

当孩子哇啦哇啦收拾不住的时候,你会感觉无法控制自己面对孩子哭的焦虑情绪。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也有人认为,大人不喜欢孩子哭,是大人无能的表现,因为自己没办法处理好孩子情绪,所以才排斥。这个说法,虽然我们极不愿意听到,但还是有些许道理的。

童忆成长专家称:哭,和笑一样,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表现,从孩子成长角度来说,允许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哭,真的没有理由?!

孩子声泪俱下,哭得惊天地泣鬼神,完全哄不住啊。

大人往往一脸蒙圈,你这是哭啥呢,哭啥呢?所以,我们总是get不到孩子的“哭点”,哭,也得给个充分的理由啊!

但,对于孩子来说,哭,真的没有理由,俗话说“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或许就是简单的情感宣泄,或许孩子认为妈妈是一个安全的所在,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能解决。孩子小的时候,非常需要妈妈在他们不开心的时候,帮助他们、甚至吸收他们的负面情绪,有耐心的妈妈,是孩子真正的“心灵港湾”。

被小朋友碰了一下,哭;

没有买玩具,哭;

玩游戏输了,哭;

不会穿衣服,哭;

起床晚了,哭;

……

这些都是什么理由?大人完全掌握不住节奏啊~

育儿书上说,我们要接纳孩子情绪,当孩子哭闹时,我们抱抱、搂搂,给予足够的情感抚慰,可是,我都做了啊,为什么孩子还是无休止地哭?

童忆专家提醒,接纳孩子哭,并不意味着可以满足孩子一切要求。

有些哭声里,藏着威胁

“别哭了,不哭了妈妈就给你买!”

“不哭,妈妈就答应你!”

爸爸妈妈们要善于分辨哪些哭确实是孩子情感的需要,哪些哭真的是作为要挟的利器。

如果孩子哭完,爸爸妈妈立马答应孩子的条件,那么下面的n次,孩子依然会用哭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要怎么做?

1. 宝宝别哭,要坚强(否定情绪)

2. 烦死了,别哭了(厌恶、反感)

3. 再哭就不管你了(威胁)

4. 哭啥,哭能解决问题么?(埋怨)

5. 看看人家,就你爱哭(打击自尊)

6. 吃颗糖不哭了~(转移注意力)

以上方法都不可取,对照一下,你时常用吗?

换一种语气和方式,你可能会得到一个正面积极的结果:

1. 认可孩子感受与情绪,不去否定情绪(我知道这件事让你很难过,所以你才哭)。

2. 引导孩子认知情绪(例如,难过、害怕、委屈、愤怒等等);

3. 尝试让孩子说出来(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哭吗?)

4.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心情有转变(玩具今天不能买,但是我们可以协商一下,怎样能让你开心起来)。

我们允许孩子哭,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哭而纵容孩子,更不能给孩子许诺,一哭就答应给孩子买买买,这样做,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孩子发现,哭能换来这么多“好处”,以后,更会频频使用。

学龄前的孩子情绪外露,爱哭爱笑,这是正常的情绪发展特点,作为爸爸妈妈,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一方面不能强制的“堵”,另一方面也要学着用积极的方式鼓励孩子表达情绪,继而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一种成长过程。

我的妻子,她没有工作......


今天偶然间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来自一个丈夫(夫)和一个心理学家(心):

心:你是以什么为生的?先生?

夫:我的工作是在银行的会计师。

心:你的妻子?

夫:她没有工作。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心:早上谁做早餐?

夫:我的妻子,因为她没有工作。

心:你太太什么时候醒来为你做早餐?

夫:早上5点左右,因为她要先打扫房间后才做早餐。

心:您的孩子如何去上学?

夫:我的妻子送他们去上学,因为她没有工作。

心:送孩子上学后,她又做了些什么?

夫:她去市场买菜,然后就回家做饭,洗衣。你知道,她没有工作。

心:到了晚上,在从办公室回家,你会怎么做?

夫:休息,因为我是下班后实在太累了。

心:这时候你的妻子在做什么呢?

夫:她给全家人准备晚饭,照顾孩子用餐,饭后清洗餐具,打扫房间然后哄孩子们上床睡觉。

一名妻子的日常生活,从清晨开始忙碌到深夜。

这就是所谓的“没工作”??!!

家庭主妇并没有证书,但她们在生活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她牺牲了许多私人时间,值得所有人的理解与欣赏!每天工作24小时.....

不仅是一个“妈妈”,

更是一个妻子,

一个女儿,

一个媳妇,

一个闹钟,

一个厨师,

一个女佣,

一名教师,

一名侍应,

一个保姆,

一名护士,

一个杂工,

一名护卫,

她没有周休假,

没有病假,

没有年假......

她的工作不分昼夜.....

BUT!!她必须“随时候命”得到的酬劳是......

“你整天在做什么?”

来自全职妈妈的呼声

全职妈妈是最难的工作!没有朝九晚五没有双休假期没有年薪奖金没有社会保险,一个人带孩子是体力和脑力劳动,带宝宝不好逛街,KTV宝宝适应不了,想一个人去旅游不可能,没时间对镜贴花黄,好看的衣服一下子就被弄脏。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个伟大的女人。男人请珍惜家里那个默默工作的女人。

——iam笑笑妈

人生的道路千千万,每一条路都可以成功,谁说顾好家庭、带好宝宝不是另一种成功?

——点点家的土小豆

为全职妈妈喊伟大

劳动法都是连续工作8小时必须休息,全职妈妈没有;8小时外工作按小时支付加班费,全职妈妈不知问谁要;大部分职业都有社保,全职妈妈没有;全职妈妈们连最基本的连续睡眠5小时都难保证;全职妈妈没有周末,周末更累;最难接受的是——大家都认为全职妈妈在家玩。

——天府小宝宽裕妈

暂时的放弃工作,不意味着放弃自我,那些整天在职场奔波的人也不代表就一定有自我。一个人良好的自我认知是来源于对自己生活和情绪的掌控,来源于乐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从容的内心,而不是仅靠忙碌来填充自己的生活。既然选择了全职妈妈,只要用心,这一程同样能书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

——写给全职妈妈

全职妈妈,要为自己加油!

一位哈佛大学校长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哈佛最伟大的贡献不是培养了多少科学家政治家,而是培养了一群优秀的母亲。"这是我的一个好友、一个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后回家做了全职妈妈的中国女孩和我聊天时以严肃的神情告诉我的。

她的先生是德国人,现在他们有三个孩子,而她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就一直在家,不再工作。

如今,中国的全职妈妈也越来越多。有些是“被动全职”的,有些则是“主动全职”的。而中国家庭往往把经济价值视为家庭价值最重要的部分,挣钱的一方是老大,掌握绝对的权威。

经常听到的抱怨是:"我在外面辛辛苦苦地挣钱,你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又或者听到长辈们说:"你看她找到我儿子多享福,班都不用上,就在家里把孩子带好就行。"这类言语既反映了经济价值的绝对优势,又透露出"养孩子实在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的错误观念。

观之国外,以德国为例,从经济方面来说,女性回归家庭后,也算是给家庭做出很大的贡献,最直接的就是会降低丈夫每月上缴的税率,收入越高,获利就越大。这个政策的出台为女性提供了有效的经济支撑,让她们在家庭中可以挺直腰板。

现在国内请月嫂或者家政服务员的成本也极高,但女性回归家庭后自己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却很容易被忽略。当丈夫说"你照顾家里,我出门挣钱",然后推门而出的那一刻,他往往已经把家抛在身后了。

家里的妈妈们状况如何呢?初为人母时的紧张兴奋以及对于新生命的不适应都让妈妈们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孩子身上。但是随着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之后,妈妈们手上的时间多了起来,这个时候才有机会看看周围这个世界,这一抬头才让她们发现在她们尽心尽力抚养孩子的这几年中,世界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更让妈妈们难受的是,男人在这几年社会生活中的进步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老婆已经落伍了,没有价值了,他们已经忘了当初女人们退守家庭的原因和意义。

当全职妈妈的价值不再被认可,当教育的人力成本一再被低估,妈妈们则把孩子的教育结果视为自己的绩效考核。而家庭其他成员的潜台词则是:"你都在家不用上班了,居然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这样,但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观念往往会让妈妈自己也认为"我都不用上班了,居然连个孩子都教育不好。"于是,孩子成为了妈妈们的分数。而孩子的好坏用什么来衡量呢?孩子又能承担多少平衡夫妻关系和夫妻价值的责任呢?

所以,全职妈妈们需要自己首先坚定不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家庭创造的价值,然后平等地对待自己,平等地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更重要的,每个人能掌握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积极地学习,让自己保持和社会的接触和良好的积极心态才能产生正能量。

献给所有可爱的女士、母亲、老婆、女儿、姐姐……

妈妈,我以为你没有梦想


那天偶然看到嘉倩的那篇《我本来以为你没有梦想》。当时只是匆匆看了两行就关掉了。今天忽然想起那篇文章,于是准备转发给老妈。

按下“发送”之前又仔细看了一遍,却发现这篇文章的每一行都让我共鸣至深,以至于让我哭个不停。里面的很多情节,仿佛就是在说我的母亲。

大约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吧。

想起昨天跟你打电话,你说起最近眼睛总是跳,每一次眼睛跳都会很担心我,怕我有什么事情发生。你对我说,你可千万要注意安全啊。“我每当有心情不好的事情,都会想想你,想到你就开心很多,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的啊。”

当时听到这句话忍不住鼻子一酸,虽然嘴上只是笑着说“我一直宅在家里复习考试呢,能有什么事情呀”

18岁那年离开家,飞到地球的另一边。你一夜没睡,只是为了等我着陆后给你打电话。之后的每一次旅行,不管是美国的东西海岸还是欧洲的大小城市,你总是会笨拙的把我的飞行日期记录在日历上,还会反复问我是不是计算进去了时差。

每 到一个地方我都要想方设法先给你打电话,因为我知道,每当我到一个新的地方,你总是在几千里外替我揪心。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寄一张名信片给你,因为我希望 可以让你看到我所看到的城市和风景。可是你真正在意的,并不是那些明信片上是你曾经想去的地方,而只是我是否平安,是否快乐。

你虽然很少跟我说起,可是你却总是跟爸爸说,每次想到我18岁时候就一个人拖着N个行李箱飞到离你那么远的地方,你就心疼的想掉眼泪。可是你又愿意成全我的梦想,愿意让我去飞。

你偶尔会自责的说“要是当时我和爸爸没有从美国回来就好了,这样你在美国就有一个家了,就不是自己一个人。”可是我知道,那个时候的你还是一腔热血,梦想着回去“建设祖国”。

每次回家,你都会早早的开始倒计时期盼着我回去,早早准备好我喜欢吃的各种零食和食物。你最喜欢和我逛街。虽然总是抱怨我不在家没有人陪你逛街,而每次我回去和我逛街的时候,买的东西却都是给我的。

每当我看到什么漂亮的衣服而犹豫不绝的时候,你肯定会说,“喜欢么?喜欢就买呗。”完全不在意价钱。而给你自己买衣服的时候,却又总是会因为价钱而斟酌再三,而我用同样的话鼓励你,你却还是犹犹豫豫。

你兴冲冲的告诉我朋友送你一套特别好看的瓷器,“等你结婚时候我给你背到美国去哟”。我就笑话你说我这里什么买不到,“你留给老弟结婚好啦”。而你却还是会为我积攒各种我可能喜欢的小玩意大玩意,堆在我房间里或者壁橱里,让我回去后看到哭笑不得。

每天都会给你打电话。你喜欢跟我聊天,喜欢听我兴高采烈的说今天又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却又会生怕耽误了我的时间,不停的在挂电话的时候嘱咐“忙的话就不聊了,我只要听到你的声音知道你挺好的就行了。”

每当我跟你说我今天尝试了某个新的菜谱,你都会很开心的说,“好呀等我去看你你做给我吃。”或者每当我抱怨不知道做什么饭菜好,你又会说“等我去给你做饭吧!”

你总是担心我辛苦。小时候总是告诉我要做最好的自己,要独立,要不倚靠任何人,要尽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完美。可是长大后你对我的要求却越来越松。“不要太辛苦了啊。”“学习不要太累了啊”,“成绩大差不差就行了,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好好睡觉才是最重要的”。

你关心我的体重和我睡觉的时间,却不太在意我的考试分数。而每当我跟你撒娇说我不想干活的时候,你总是轻松无比的说,“回家来呗,爸妈养你”。

之前在学心脏生理和解剖的时候,每天都会兴奋无比的跟你讲我今天学到的东西。我兴奋,是因为我忽然觉得自己和你是一样的,明白了你每天工作的内容。而你,则常常会羡慕万分的说“啊,如果我们当时也能这样学就好了”。

我说我想做一个心内科医生,你的第一反应是,“不要做心内科,太累太难太辛苦了。”可是却又会很高兴的说,“不过那样也许过不了多久我就要请教你啦!”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幸福——因为不仅可以做你的女儿,你的朋友,还可以做你的学生,你的同事。

每 年你都会把我给你的生日礼物、新年礼物、母亲节礼物之类的收藏在一起。今年太忙了,于是只是寄给你一张贺卡和一张自己穿白大褂的照片。心里是满存歉意的 ——因为甚至没有为你的生日准备一个更好一点的礼物。而你却把它看的极为珍贵。你把那张照片带到办公室——我知道,你和爸爸一直都为你们的一对儿女骄傲, 把我们当作你们最珍贵的财产。而自己,又何尝不是时时为你们而骄傲而感恩呢。

“我本来以为你没有梦想”——其实直到现在,我也并不知道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我知道你报考大学的时候曾经想要去做一个地质学家或者一个考古学家。但是在那个时代,你们的大学志愿是老师替你们报的,于是你就“莫名其妙”的进了医学院。

忽 然有一天,我发现我对你的了解其实太少太少。我也许知道你童年的故事,知道你恋爱的故事,知道你还是一个大学生时候喜欢沿着青岛的街道跑步,知道你直到结 婚后才学着做饭,知道你年轻的时候很聪明很要强,知道你的成绩是你们班第一,还引来很多男孩子的仰慕——但是我不知道你的梦想。

上次回家的时候,偷偷翻你们的老相册,偷偷把十几张你们大学时候的照片拿到美国来。常常忍不住翻看他们。其实很难意识到,你们曾经那么年轻,那么意气风发,那么美丽。

你会穿着好看的格子裙子格子衬衫,白色的丝袜,跟闺密一起靠在窗台看书。你跟爸爸倚靠在一起,他的手轻轻的拢着你的肩膀,笑的那么甜蜜而满足。

还记得高三时候,第一次看到一张爸爸抱着不到一岁的我坐在田野的照片。那似乎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年轻的爸爸是那么那么的帅气,笑容是那么的温暖而明媚。那时候的他比现在的我大不了太多,脸上分明还有着一丝孩气,眼神中却又充满着慢慢的温柔和爱意。

那次看到那张照片哭了很久——因为第一次意识到,是我,偷走了你们的青春。

你们其实也有过自己的梦想和理想。记得大学时候,有次回家,一边散步一边探讨起“梦想”的问题。我还很惊讶的反问你,“你就没有一点什么理想么?”你回答说“我的理想就是全家人都健康平安,你跟老弟过的好过的开心呀。”我还不屑一顾说“这算什么理想。”

—— 我本来以为你没有梦想。其实你有的,只是慢慢,你把它转移到了我的身上。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要我去实现什么,因为我的快乐健康平安本身,就是你的梦想。你和 爸爸就像是两台高度同步高强度运转的机器,不停的工作着,只是为了给我和弟弟提供最好的条件,让我们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让我们去我们想去的地方,过我们 想过的生活。

而我,却一直以为你没有梦想。

妈妈喜欢在我身上找缺点让我没有自信


刚才和妈妈通了电话,心里有些不高兴,很想说出来。

从上小学开始,我一直是个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出色不说,美术、体育都不错。教过我的老师,对我印象都很深,爸爸总说我是他的骄傲。可是,我却很少听到妈妈表扬我。妈妈最喜欢在我面前说“谁怎么样,谁怎么会做事,谁长得怎么好看……”仿佛我什么都比不上人家,虽然妈妈也没有说我不好。从小到大,妈妈没有骂过我,没有打过我,对我很好,可是我却是个很没有自信的人,我想这和妈妈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她非常爱我。

我觉得妈妈喜欢在我身上找缺点,然后和别人比较,这只会让我越来越没有自信。长大后,我也和妈妈交流过我的感受,妈妈也有所知晓,可是她似乎已经养成了习惯。现在,我家诺诺成了她的话题。正好娘家那边有个孩子和诺诺差不多大,妈妈以前总是说那个孩子是双眼皮,诺诺是单眼皮,比不上人家。刚才电话里她又说那个孩子什么都会说了,像个大人了,很懂事,很可爱,我听了很不舒服。

不是我觉得自己的孩子好,我家诺诺长得也很可爱,虽然还不是很会说话,但现在她也努力地在表达自己的意思,很多东西都认识了,会表达了,还会学着我上班的样子,手上搭着一个包,和我们说“再见”呢!孩子的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很正常,就像诺诺14个月会走路,但那个孩子16个月才会走,妈妈怎么就不想想呢?人家都说自己的孩子好,可我妈怎么就不会说呢?她会说,诺诺的脚很大,不好看,腿短,不好看,可这些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再说孩子还小,“女大十八变”,说不准的。

想起妈妈总是说我很宠着弟弟,那是因为我懂事后,我就不想让弟弟像我一样不自信。然而,我失败了,优秀的弟弟比我还要内向,这让我很自责,我应该多关心弟弟的。有时候,我真想和妈妈好好谈谈,好好说说她这个“坏习惯”,可每次看到她任劳任怨,那么辛苦,我就说不出口了。妈妈都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方法是很重要的,用怎样的方式爱孩子,值得我们这些新妈妈们去思量。

我就觉得妈妈她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优点,我决不能让自己也像妈妈一样去陪伴诺诺成长。我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诺诺阳光、可爱、充满自信。说起来有趣,19个月大的孩子,已经知道表扬了,每次诺诺有一点进步,我说:“诺诺真棒!”时,她就特别高兴。我要让诺诺知道,妈妈关注着她的每一点成长,妈妈欣喜地感受着她点点滴滴的进步,妈妈希望她能快乐健康地长大!我会告诉诺诺,妈妈不在乎她是不是最聪明,是不是最漂亮,妈妈在乎的是诺诺身心都健康,诺诺是妈妈心中最棒的孩子!当然

,妈妈也允许诺诺有一些小缺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但妈妈会陪着诺诺慢慢改正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个,孩子性格的铸造只有一次,快乐、自信是多么重要啊!好的性格能让孩子一生得益呢!

现在,在家庭教育中很注重“赏识”,什么时候,真该给妈妈上一课!

由儿子的“我没注意”想到的


昨天,检查儿子的试卷,有一道这样的题:冬天的早晨,在你上学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按理说,这样的题目太好回答了,可儿子却整整失去了10分。问其为什么?他答:“我没注意。”狠狠责备儿子一番之后,冷静下来思考,是儿子错了吗?不,该责备的是我。

“知识永远不能代替简单的观察。”特别是在幼儿的学前阶段,丰富多彩的刺激对于大脑的适宜发展是很必要的。给他们提供的经验越多,大脑就生长和发育地越好,而且随着他们的长大和成熟,就越能为较复杂的认知操作做好准备。在儿子读幼儿园阶段,虽然心中有“大自然就是活教材”的理念,却以“忙”的理由,把儿子关在家中看一些所谓的有关自然、科学的书;虽说有时候会带着儿子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可多数是走马观花,留于表面;虽然知道拆拆装装能让儿子有目的的观察,却经常把儿子所谓的宝贝、我所谓的废物“请”进了垃圾桶……从而导致儿子渐渐失去了观察的意识,失去了观察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失去了好奇。

今天,看到庞丽娟教授主编的《建构儿童的科学》一书,其中第二章的“观察”案例让我产生了共鸣,建构了我的观点。特意摘录下来,希望与大家分享。

1.在今天来校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

在开学初的每节课上都提这个问题。你将会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班里同学们的反响越来越大。因为当人被要求去观察时,他们就将注意力投向了观察,并真正去观察。

2.在今天来校的路上,你看到哪些一直在你身边而你却从未注意过的东西?

在开学后的两三周开始提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许多一直在你身边而你却从未注意的东西。发现这些东西会让人很惊讶:为什么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它们呢?关键就在于观察。当我们寻找某物时,较之我们不注意时,我们会更注意观察事物。

3.在今天来校的路上,你看到哪些令你感到惊奇的东西?

在开学后五六周开始提这个问题。然后在班里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的许多答案。例如,在一个班里,学生们注意到:在早晨,听在户外一整晚的车上一侧有露水而另一侧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而在另一个班,学生们说:在秋天,大多数落叶树的叶子都落了,而橡树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每天以聊天的方式和儿子谈谈他的所见所闻所想,潜移默化中慢慢提高观察的要求,观察的意识、观察的习惯势必将渐渐内化,成为儿子生活的一部分。中国古代有句格言说得好:“耳闻易忘,目睹为实,躬亲则明。”现在想来,儿子的“我没注意”就象给我及时打了一关注针,让我关注儿子的需要,关注儿子的成长。但愿我的发现、我的反思、我的行动为时不晚。

我上学时,教育可没有那么势利


现在,一个小孩的教育费用如此之高,以至于允许生两个孩子了,好多人都不敢生两个孩子,觉得一个孩子已经承受不了了。我的父母辈,从前一家子生好多小孩是常事,一家有六七个小孩在我的亲戚朋友里是很平常的。一般的工薪阶层,所谓的公教人员,几个小孩也都能上学。

那时候大多数是私立学校要交学费。但公立学校真的不用交费,这个很清楚。比如一个县、一个市都有县立或市立中学、小学,都是完全不交学费的,而且它多半是教育质量最好的。因此贫寒子弟只要凭成绩考进去,就可以上学。

我就觉得纳闷,现在上学的费用怎么那么高?现在人的收入情况,从城市来讲,平均应该比以前高。四十年代,一般工薪阶层的收入相当低了,生活拮据。但小孩上学的问题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吃不消。

等到上大学之后,如燕京大学、沪江大学这种私立学校学费确实比较高。这种学校,一般中产以上的家庭才出得起学费。但是它们也有奖学金,成绩好自然就可以免学费,另外家庭贫寒也可以申请。但是国立大学是绝对不要钱的,比如清华,一个子儿也不交,只需交饭费。现在我确实觉得很纳闷,抚养一个孩子的费用怎么就那么高?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

“挑学校看升学率是本末倒置”

从前我们挑学校,说一个学校好,一般会说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好,教员很好,风气很好,学生在里面都好好学习、不瞎闹,管得比较严,是这样看的。很少听到“升学率”个说法,没有说挑学校是挑升学率的,因为好的学校出来的学生考大学自然好一些。而不是本末倒置,说先有升学率然后学校更好一些,而是先有好的教育质量,将来学生出来才容易考上好学校。这整个观念跟现在很不一样。

学校培养趋炎附势的精神是最大失败

孩子从小应该得到关怀和爱。我经常从报纸上看到,那些非法虐待孩子的事儿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有的老师经常对孩子加以讽刺,完全没有感情。因为老师自己的业绩跟学生的成绩联系在一起,如果这个孩子扯了班级成绩后腿,老师就会把成绩不好的孩子看做仇人。这样对孩子影响就太大了,将来长大以后要么也变成这样的人,要么变得非常自卑。

据说现在教师也是很难考的,但他们对学生的态度怎样、有没有善良的本质,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从前上学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也会批评,但他是很负责任、很诚恳的,没有与学生为敌的态度。而且我觉得,现在的制度,将升学率和老师的升职以及所有经济利益相联系是绝对错误的,这种制度本身制造了这些扭曲。

至于说赞助费动辄几十万,这些绝对是教育腐败,根本就不应该被允许。可是现在一切都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掌控之内,这一类的事情为什么就不管。如果这样的话,根本没有教育公平可言了。

“文章被拿来分析‘作者意图’很滑稽”

那时候上国文课,没有一天到晚总分析作者意图这些内容。老师很欣赏这篇文章,就带着大家一起念,跟我们说这点怎么好怎么好,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欣赏,也就对这篇文章或者这首诗有了印象,主要是一种熏陶和感染。

现在一篇文章要分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又分这个是记叙文,那个是抒情文,这样好像就很科学。古文向来不这样分,而且文史哲是相通的,念完以后觉得文气特好,然后就记住了,经过融化和熏陶,最后变成一种文化底蕴,而不是实用工具。这是我自己学习中文的过程。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我有一篇文章,大概前几年,上海有一个教辅机构把我的文章收入教辅教材,然后给我寄过来一份。上面就写“作者意图”是什么等等,我一想我哪有这意图呀。里面还有问答,这一段说明什么、第二段说明什么。我就觉得特别滑稽,我还活着呢,他也不来问问我。过去古人写的文章,就死无对证了,凭后人去分析。

当然这作为某种学术研究可以,但不能作为整齐划一的理解,硬灌输给学生。我觉得特别是文学方面,没有必要非要那么清晰地讲清楚,还要给它做一个判断,这是进步的,那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等等。

“民族精神堕落与否教育最关键”

我有过一个说法,可能说出来很犯忌。我认为国民党之所以垮台,一是因为腐败,二是因为腐败还不彻底,就是说官场是腐败,而整个社会没有腐败,教育、文化、新闻界没有腐败,知识分子没腐败。所以他们还追求正义,觉得受不了这个腐败的政府,所以要想办法反对它。还认为有另外一个希望,就都跑到解放区去了。

因为社会上正义感比较强,但如果这个社会所有人都腐败了,连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都腐败了,没有人受不了,那也就大家见怪不怪,也不会有人拍案而起,要改变这个社会。清华大学的孙立平老师有一个说法:现在的危险不在于揭竿而起的动乱,而在于全社会的溃烂。我很认同这个看法。全民族精神的堕落是很可悲,很可怕。而教育是最关键的方面。

现在知识爆炸,小孩聪明得不得了,知道很多事,玩iPad、玩电脑,我玩不过十岁以下的小孩。他们知道的事情也不少,但是整个精神,特别是教育精神,我们教给他们什么?精神支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在学校比家庭的富有、父母的地位。所以我觉得现在最可怕的不是知识学多少,而在于现在的嫌贫爱富、非常势利的风气,这是很糟糕的。

“教育不应该有让人种退化的危险”

还有一个感觉,小孩是需要管的,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但管孩子什么方面非常重要。我觉得很多家长管的不是地方,孩子在外面做了很多不道德的事情他不管,就是分数管的很厉害。所以,我觉得基本的教养和基本的文明是最重要的。

但总的原则是,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才的,不要像盆景一样按照大人的口味加以扭曲,你觉得这样比较好看,就一定要把它弯过来。要让孩子自然地茁壮成长,前提是老师和家长都要有正确的态度,适当地浇水、护理。

但现在麻烦就在这儿,我还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现在这种教育会有使人种退化的危险。学生如果这样教出来,其中一部分会变成老师,更大一部分会变成家长。按照这个路子,就越来越下滑了。

可是这一代人早就过去了。现在好像经济好了,老师的待遇也提高了,整个硬件也好了,但是一代一代这样培养下去的话,那就在精神上一代一代退化下去,我的担心就在这儿。

教育应该回归人性,引发孩子自然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些外国的教育机构就觉得我们特别奇怪,“三好学生”,哪有一个学生什么都比别人好?别的学生,这个学生有这个长处,那个学生有那个长处,怎么就有一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什么都比别人好?这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

我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是不是错了?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部分人认为这样可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他对金钱概念。这样的方式小编只能说,要慎用!因为一旦家长掌握不好那个所谓的“限度”就会演化出许多的问题。最近我们在论坛中就接到一位家长的稿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需要提醒各位宝爸宝妈要对这个问题提高重视程度!

家长来稿:

我家孩子今年五年级,以前学习不太认真,所以我才像鼓励做家务一样用奖励的方式提高他学习的兴趣。这个做法刚开始的时候效果挺好的,孩子每天很积极的完成作业,周末的补习班也不排斥了。当时的做法是每天表现好的话会在奖励表画一颗五角星,如果连着一周表现好,就会奖励50,如果一个月表现好,就会奖励一个玩具(300以内)。

就这样持续了半年多,我觉得孩子应该养成学习的习惯了,所以打算渐渐停了这种物质奖励的方式。没想到周末和孩子一说,孩子的反应特别大,还一直嚷嚷着说是不是我们舍不得给他花钱了?要是不奖励了他就不学习,补习班也不上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能用物质奖励的方式鼓励他学习么?

现在我该怎么办呢?希望其他爸爸妈妈可以给我一些帮助,谢谢。

家长意见:

@昵称小雪:初衷没错,方法也不是不能用,只是一开始给的可能太多了,一下子全没了当然感觉不好。可将打星表与孩子零用钱挂勾,他自己买东西不再另给钱。另外我根据孩子的变化不断调整得星项。哪项不好就加强给星,好的项慢慢减少直至消失。我一周控制在10元以内,如果孩子想要一些贵的却不是必须的东西,如玩具,手表等,我会让他自己攒钱。当然执行起来不可能完全规矩,但基本线有的。另外做的不好的项可以扣星啊,但注意别起冲突,实在不行,也别太较真,扣少点。建议你慢慢减下来,不完全奖钱,多奖励些看电影,户外活动等。但千万别奖励电脑游戏啊。家长多陪同活动,活动中谈心,将为自己学习的道慢慢灌输,比如吃饭时说今天菜真好吃,等你长挣钱了也请妈妈吃。长大你想做什么或进什么公司,那要在哪方面多努力了,没能力不行的等等。还可以帮孩子开个存折,鼓励孩子存钱,为自己上大学准备。总之,慢慢减少金额或将多余的金额存起来或报孩子喜欢的兴趣班,给他留少点当零花,平时多灌输自己挣钱自己花,有能力才能自己多赚钱的观念。

@daisy0515:我觉得不能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学习本来是他的天职,不做不可以的,奖励给它变成了工作,不给工资就不干,任何时候都要慎用物质奖励。我们小的时候考试考得好会带他去吃他喜欢的东西,买个玩具之类的,大了变成鼓励,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足够懂事到学习是给他自己学的,他今后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他自己学习来决定的,我认为借此机会正好可以把物质奖励断掉,有可能短期会用不学习来惩罚家长,但总比长期只为了奖励学习好。过程要耐心引导,越大的孩子越不好说服,注意态度要坚决,也要耐心和蔼。

@拉风少年:

因人而异,但不得不说这方法应用得好,是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很重要,稍不留意就会使得其反,正像有些家长说的孩子觉得学习是在为家长学习,是在为钱学习。

另外两点很重要:

1、要帮助孩子达成奖励的目标。并不是开好了奖励条件,就不管了。要帮他找到学习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2、当孩子获得奖励之后,要激发他的荣誉感,多鼓励他向更高的目标发展。并不是着眼于眼前这些蝇头小利。久而久之,荣誉感是比物质奖励更刺激到孩子的上进心。

@艾悦:我们攒了大半年星才兑换个几十块钱的玩具,一个月就三百太多了点吧。随着学习的进步,奖星的要求可以逐步提高,比如说做以前是对就奖星,现在要做对加字迹工整,还可以限时完成,超时就不奖星。兑换的门槛也可以遂步提高,但是奖品换大一点,比如以前50颗星换个40块钱的玩具,现在改成100颗星换60块钱的玩具。其实就是变相涨价,就好像麦当劳的汉堡不涨价,但是越做越小了一样。这样好过不奖星。

看了以上家长的意见,大家有没有学会呢?您又有什么样的还建议呢?

情商低的人,可能是因为小时候没哭够


上周,一个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还挺典型的:

“我家孩子特别爱哭,一言不合就大哭,每次哭得我实在心烦,该拿一个爱哭的小孩怎么办呢?”

我看到这个问题后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不让孩子哭呢?更进一步说,孩子的哭,是应该被“鼓励”的呀!

你一定觉得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其实之前,在班里,我所充当的,也是一个到处“灭火”的消防员的角色,但看了一本书后,我对以“哭”为代表的负面情绪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受,今天也来分享给你。

情商低只是结果

根源在于情绪敏感力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SusanDavid,她在哈佛医学院担任了7年11个月的讲师,并且在耶鲁大学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后。

她所著的这本畅销书,名叫EmotionalAgility(《情绪敏感力》),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彻底改变了我对于“哭”的态度。

先解释一下这个书名,我们都知道,EQ代表一个人的情商,而SusanDavid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情商,有一个非常大的决定因素,叫做EmotionalAgility(情绪敏感力)。

啥意思呢?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女朋友跟你说:“我不要!”、“我没有生气!”、“你走!”……的时候,你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她到底要不要?到底有没有生气?你这时到底该不该走?……

下面这组小漫画是我在网上找到的,非常能说明和“情绪敏感力”低的人交往是什么样一种体会。

有时候,在小区里陪孩子散步,总会遇到这样的家长,滔滔不绝地用尽世间所有的华丽辞藻来夸自己家孩子,直到气氛尴尬,旁人都不耐烦开始打岔,此人依旧浑然不知,一遍遍把话题拉回……我们都管这样的人叫做“情商低”或者“没眼力见儿”,但其实按照SusanDavid的观点,情商只是一个结果,究其根本,是这个人的情绪敏感力不足。

情绪敏感力源于

儿时释放感情时父母的态度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人跟人之间在察觉情绪时,是灵敏还是迟钝?Susan给出的解释是,要看小时候需要释放感情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Susan说,大部分的父母看到孩子哭,第一反应都是:怎么让孩子停止哭并迅速变得开心,但这种做法对于孩子情绪敏感力的长期养成,是极其不利的,只是在短时间之内给家长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罢了。

对此我太有感触了,比如在教室里的时候,我就像是一个消防队员,看到哪里孩子开始吵架了,或者有孩子哭了,都会立即冲上去灭火。我的心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就是“如何让他们快点停止负面情绪”。

这事,我恰好犯了一个很多父母都会犯,却又很难意识到的错误,那就是:我心底里就给“哭”贴上了“不好”的标签,而没有把它和快乐、惊讶、纠结等一视同仁地看成是一种“普通”的情感。就算我嘴上说着“想哭就哭吧,哭完心里就舒服了”之类看似安慰的话,但潜意识却骗不了人,我依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心理预期——你给我快点变开心;你怎么还不开心;我还能怎么做你才可以恢复平静……

Susan又给我们这种心态,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emotionalhelicoptering(情绪直升机),就是希望某种情绪可以像坐直升机一样飞速地消失。

鼓励孩子哭

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面对孩子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先举个例子——很多孩子都有不愿意刷牙,一提要刷牙就哭的时候,网上有个妈妈是这么应对的,“哭吧,哭出来舒服一点……”然后小朋友哭了几声,觉得情绪发泄完了,就乖乖地刷牙了。不禁要给她点赞。

这就是非常正确的处理哭的方案:鼓励孩子哭。

父母需要扭转下自己的态度,哭是一种“负面”情感,但它并不是一种“坏”情感,我们没有必要去消灭它。Susan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过多地去介入孩子的情感空间,比如给他们很多建议,或者想要立即去帮忙,会让孩子失去一次自己帮助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他们的情绪敏感度会变得非常低,未来的情商——与己相处和与人沟通上也会受到影响。

四大步骤

帮孩子正面处理负面情绪

我知道,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毕竟“我们自己就是这样长大的啊”,不过还好,如果想在下一代身上做些真正有益的改变,我们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Susan的这本书之所以畅销且广受好评,就因为她不但提出了一个“反传统”的观点,还说出了4个关键步骤,可以帮助家长去培养孩子的情绪敏感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第一步:Feelit

让孩子自主地感受情绪

如果孩子产生了情绪,先别用成人的角度先入为主地判断和介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有一些嫉妒心,或者哭得很伤心时,会直接说,“这没什么好嫉妒的,我们家还有好多别的玩具呢”,或者“羞不羞啊,别哭了好不好”。

其实,类似的介入有很多主观的情感在,大人的态度会削弱孩子自己去真实地感受情绪,继而产生压抑或逃避的心理。父母需要做到的,恰好是没有偏见地让孩子自己去体味,无论是开心还是伤心,正面抑或负面。情感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一种内心自然涌出的感受而已,你就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它,接受它,这是培养孩子情绪敏感力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学会和情绪相处,做自己情绪主人最重要的前提。

第二步:Showit

让孩子没有恐惧感地展现情感

让孩子“哭”出来,这在很多父母眼中是不可能的事,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哭什么哭”或者“憋回去”,时间长了,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也会很小心地展现自己的情感,或者会对某些情感产生恐惧。

比如你一直和一个男孩说“男子汉大丈夫,别总哭哭啼啼的”,很可能他貌似变坚强了,真的不哭了,但却导致了另一个坏处,就是他对“哭”这个重要的情感产生了抵触和恐惧感,这其实是非常糟糕的结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成长的过程中真的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无法自己选择用“哭”来化解,而是强颜欢笑地忍受着,这只会让自己变得更痛苦。

第三步:Labelit

给情感的成因贴标签

以前我们经常说,要让孩子去认知不同的感受,那么,就需要给孩子的感情贴上明确的标签。比如在孩子大哭、恢复平静了以后,可以和孩子聊“刚刚你那种大哭,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悲伤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Susan还提出了一个更深入的方法——给孩子情绪的成因贴上更具体的标签。比如同样是看到孩子哭,你需要让孩子更加敏感地理解到哭的背后,其实也在传递着不同的意味,你可以问他,刚刚你哭,是代表压力大?伤心?还是失望?只有细化一种情感的具体成因,孩子才能对于情感有更强的敏感度,未来情商也会更高。

第四步:Watchitgo

重温感情消失的全过程

第四步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也让我再一次发现,成人的功利心真的很重——要是一个孩子最终破涕为笑,我们心里的石头基本也就放下了,觉得大功告成了,但Susan提醒我们,和孩子一起复盘整个情感消失的全过程至关重要。

你可以说,“这就是伤心的滋味,能看得出你现在感觉好多了。你刚刚经历了一个从特别伤心,到有点伤心,最后到伤心消失的全过程,你要知道,一般而言,我们经历相同的事情时,第一次的情感都是最强烈的,如果下一次你再碰到同样的事情,可能就不会这么伤心了。又或许你长大了,可能都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伤心的事情……”这个复盘过程,可以让孩子对于情感的细节有更加具体的认识,从而增加他的情感敏感力。

Susan的著作让我重新看待“哭”,并认识到,成人在孩子出现情绪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四步法则可以针对任何情绪,不一定只适用于负面的哭泣,对于一些正面的情绪,孩子同样可以这么去感受。

最后,我想说,孩子的哭是值得被鼓励的,我们要利用好这一次机会,让他们对情感更加敏感,而不是着急地就去浇灭我们所认为的不好的情感。只有这样,孩子的情绪敏感力才会提升,他未来的情商才会变得杠杠的,人生也会更加幸福,而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教育期望,不是吗?

杨澜: 我可以接受孩子失败, 但不能接受他没有尝试


我的女儿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然后在北京的国际学校上中学。有一次我在餐桌上问她两种学校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她想了想回答说:“在本地的学校,老师总是让我们别犯错误;在国际学校,老师鼓励我们不要怕犯错误。”

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显而易见。2015年10月,在电视真人秀《最强大脑》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位12岁的中国男孩与一位同龄 的意大利男孩展开竞争,看谁能用最短时间记住102位新郎新娘的排列顺序,然后用人偶复位。按照比赛规则,由意大利男孩先行报出自己的排列,结果是完全正 确。就在同时,中国男孩开始低声啜泣,继而号啕大哭,主持人蒋昌建问孩子为什么,他懊恼地哭喊道:“我记对了,可是排错了!”

他太伤心了,几乎瘫倒在座椅上。在家长和现场嘉宾的百般劝慰下,他终于鼓起勇气,带着哭腔报出自己的排序,结果却是——完全正确!甚至因为用时较短,他成为最终胜者。

这时,主持人发现那位意大利男孩也在落泪,就关切地问他怎么了。意大利男孩答道:“我看他哭得这么伤心,也觉得很难过。”原来,他是因为同情中国男孩才哭的!两个孩子都是真情流露,作为观众的我却不由感慨:中国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输不起啊。

如果你没有失败,那意味着你的创新精神不够

在我采访过的人物中,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发明人伊隆·马斯克曾说过:“谁喜欢失败呢?失败是可怕的。但如果你毫无风险,就意味着你不过在做一件稀松平常的事!”马斯克的这句话可是真切的体验。“失败也是一种选项。如果你没有失败,那意味着你的创新精神不够。”

1995年,他用自己和兄弟们凑的1万多美元创业,开办软件公司。为了节省开支,他把办公室和公寓二合一,晚上人就睡在沙发上。31岁时,他已经把一 家公司成功地卖给了康柏,另一家卖给Ebay,赚了2000万美元!而他的决定不是从此过上舒服日子,而是把所有资金投入新公司,再度创业。

电动汽车和火箭运载在实验过程中失败率很高,马斯克的情绪也随之大起大落,甚至在一个圣诞节前的周日彻夜难眠,几近崩溃!近乎奇迹般的是,就在第二天 早晨,他接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打来的电话,给了他一个14亿美元的订单。他激动得忘乎所以,对那个打来电话的人大声说:“我爱你!”

让他能够不断面对风险和失败的是这样的信念:“我希望有一天回顾过去时可以说,我对这个世界有过好的影响!”这话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热浪中,能给人带来一份激励和警醒。凡创办企业,95%都以失败告终,“你输得起吗?”是创业者应该问自己的问题。

我们喜欢聚焦成功,忽略成功之前之后的许多失败

曾几何时,我们用“赢家”“输家”来评判别人、评判自己。《赢家通吃》(TheWinnerTakesItAll)这首歌是ABBA乐队的杰作,后来 出现在《妈妈咪呀》音乐剧中,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单亲妈妈唐娜,面对曾经的恋人山姆唱 道:“Thewinnertakesitall.Theloserstandingsmall.It‘ssimpleandit’splain.WhyshouldIcomplain?” (赢者通吃,输家微不足道,道理就这么简单,我为什么要抱怨?)多么纠结,多么委屈,多么不甘啊!

失败者是否有资格要求尊重?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南方联盟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向北方联邦军队统帅格兰特将军投降,从而结束内战。在此之前,由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南军曾在公牛溪战役等较量中以少胜多,创下卓越战绩。

他本人并非奴隶制的捍卫者,他曾说,如果美国400万奴隶都归他所有,为了避免战争,他也会欣然给他们自由。1862年他释放了家中所有黑奴,允许他 们越过防线加入北方军队。他是为自己的家乡而战的。但当他看到自己的士兵只能用野菜、烂土豆充饥,认识到继续流血只会导致无谓的牺牲,于是下令打了白旗。 他对手下说:“我可能要成为格兰特(北方军队总司令)的阶下囚了,我想我必须使自己的仪表尽可能好一些。”

在签署投降协议时他提出,败军也不能受辱,请允许他的士兵保留他们的马匹,因为没有马匹,他们就很难收获下一季庄稼。而格兰特将军深知李将军在南方军队中的威望,也决定给予对手体面的待遇。后来他表示,宁可辞去总司令之职,也不愿逮捕李将军并把他交给法庭审判。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李将军致力于教育事业,1870年长眠于华盛顿学院的教堂。南北战争造成数十万人丧生,但战争结束后,林肯总统与格兰特将军的决定,使民族得以和解,国家得以统一。如果他们当时决定清算南方所有参与战争的人的罪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人们常常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事实。赌场里只传出谁中了大彩的消息,更多人输得倾家荡产却鲜有耳闻。同样,我们喜欢聚焦于某些人物的成功并将之神化,而不太在意成功之前之后的许多失败经历。

谁都会遇到倒霉事,你的任务是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

2015年10月,我采访迈克尔·乔丹,被誉为“飞人”的史上最伟大运动员(不仅是篮球哦)。他曾不可思议地带领芝加哥公牛队获得六次NBA总冠军, 带领美国队获得两次奥运会冠军,他自己则获得五次常规赛“最具价值球员”、六次总决赛“最具价值球员”称号。他的传奇经历,连同他扣篮时的吐舌动作都被球 迷们津津乐道,他们称他为“披着23号球衣的神”。

他的飞跃姿态成为最成功的个人体育品牌,而在收购山猫队(现名黄蜂队)之后,他成为历史上首位职业球员出身的球队大股东,其年收入超过他作为职业球员 时收入的总和。但是他却说:“我起码有9000次投球不中,我输过不下300场比赛,有26次人们期待我投入制胜一球而我却失误了。我的一生中失败一个接 着一个,这就是为什么我能够成功。我从未害怕过失败,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能接受没有尝试。”

在采访中,他回顾了伤病带给他的肉体痛苦——他伸开双手,我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右手变形的关节;他为圆儿时梦想,曾中途离开NBA去打棒球,在场上被嘘 的尴尬经历,让他知道自己不是全能的,但也不会为尝试而懊恼;父亲被枪杀给他带来的精神痛苦则更让他刻骨铭心,在这之后他带领球队获得了那个赛季的NBA 总冠军,夺冠后他在休息室的地板上痛哭不已;还有在华盛顿奇才队被质疑、被出局的困惑与挣扎……

面对这一切,他的法宝就是父母从小教育他的那句话:“谁都会遇到倒霉事,你的任务是想办法把坏事变成好事。”

人生如此丰富,岂能用输赢一语概括?除了赢家和输家,难道我们不能做个玩家,在对梦想的追逐中体验一把挑战自我的惊喜与刺激?万一成功了呢?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我没哭,可是我没有奖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是幼师我骄傲的演讲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