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发觉俏妞越发有些经不起“打击”了。她每做完一件自认为很得意的事情后那发自内心的想得到大人表扬的眼神,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都说孩子需要多鼓励多表扬,可如果不分场合不论缘由的全盘使劲儿地“夸”,着实不妥。俏妞的奶奶特别宝贝这个孙女,老人家尤其喜欢用鼓掌的夸张方式表达对孩子的肯定。之所以用“夸张”二字,是因为她喜欢边鼓掌边大声说“棒极了,奶奶鼓掌”,俏妞自然每次都特别受用,乐不可滋。可随着她的长大,我渐渐发现,这样一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比如,当她独自拼完积木而我没有马上肯定的时候,她脸上的表情是沮丧的;再比如,当她拼积木时拼错了一块,我不小心说出“错了”的时候,她甚至会委屈地流下眼泪。这让我越来越意识到除了鼓励,我和家人似乎都少做了一件事情——多让她受点委屈。下面这篇文章的观点我很认同,可这个“度”想必是最难拿捏的吧。------------------------镜头一:一辆出租车在大桥中段停了下来,一名年轻的男子下车后,一言不发,越过栏杆,跳进江中。紧接着,一个年轻的女子也跟着跳了下去。一对吵嘴的小夫妻走了,留下双方的老人和一个没长大的孩子……镜头二:某男子拿刀捅伤他人,在派出所交待的起因是:小时候,那人欺负过他……镜头三:某学校禁止男生留长发,某男生剪了两次发还不合格,第三次哭着剪了头发,然后跳河自尽……镜头四:某女生主动将自已的钱借给丢钱的同学,反被怀疑是她偷的,从楼上跳下,以死证明清白……现在的人怎么这么冲动、这么脆弱呢?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人的气量!这和家庭教育和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家长对孩子教育也没有完全负起责任来,所以导致这些受点气就寻死觅活、报复社会和他人的现象不断出现。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量大福大!这些话还真有道理!就说克林顿吧,克林顿是什么人?美国总统。美国总统是什么人?是全世界注目的焦点。拉链门事件曝光后,全世界的闪光灯天天对着他。私生活的点点滴滴,被掀了个底朝天,各种议论铺天盖地,不是几天,不是十几天,而是将近一年,神经稍微脆弱一点的人,早崩溃了!想想普通人,做了一点不好的事,见到邻居、同事、熟人都不敢抬头,哪经得起如此巨大的压力?假如克林顿为此自杀了,那么,他就定格为一个失败而窝囊的总统,以后的历史,只要提到他,就会跟拉链门连在一起。但他活了下来,他依然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总统之一,而所谓的拉链门事件,只不过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大人物果真都有超乎寻常人的承受力。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如果都像现代人这么脆弱,勾践早上吊了,韩信早跳河了。气量大的人,成就也大;气量小的人,为小事所拘,故难成大事。小俩口吵架。男人说:“老人送的是一片心意,无论送的是什么,你都应该笑嘻嘻地接着,怎么挑肥嫌瘦,你这么不懂事啊?”然后,越吵越激烈。过了一会儿,就听女的哭着说:“从小我妈都没大声吼过我一句,你凭什么对我这么凶?”唉!问题就出在“从小你妈都没大声吼过你一句”。你妈宠您如公主,于是,你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如今虽已身为人妻,却还生活在公主的童话中。该醒醒了!生活条件越好,受到的呵护越多,人就越自我、越虚荣,因此,也就越挑剔、越狭隘。有个小女孩,每次买了新衣服、新玩具等,都会跑到邻居家挨个地问:“我有漂亮衣服,你有吗?”,“我有新玩具,你有吗?” 如果别人说没有,她就特别高兴;如果别人说:“我有啊,比你的还漂亮呢,我的这个玩具你没有吧?没见过吧?”小女孩马上就跑回家,哭着吵着要买,家长则说:“宝贝,别哭,别哭,咱们去买个更大更好更漂亮的,好不?”于是,小女孩破涕为笑了!——看到没?虚荣与脆弱就是这么养成的!古人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所做的事不能轻易如愿,通过这逆境的磨砺,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而现在的家长,正好相反。他们对待孩子:悦其心志,只求孩子开心;舒其筋骨,生怕孩子累着;事事顺其所为,遂其所愿,所以,孩子因宠而娇,缺乏忍耐之性。如此,遇事有各种冲动之举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个中学生在贴吧里说:“他们要是不给我买苹果手机,搞烦了,我就跳楼!让他们伤心一辈子,后悔一辈子!”盯着这句话,我琢磨了半天:原来,孩子知道他是你的最爱,他就是你的软肋、你的命门,最有效的挟持就是——将你最宝贵的东西毁给你看!原来,跳楼是报复父母的一种方式,一种让他们伤痛得最彻骨、最持久的方式。死者忍一时之痛,生者此恨绵绵无绝期。因为我的要求一惯都得到满足,所以,这一次你也必须满足我的要求。别人一直将我当宝,你凭什么将我当草?别人一直夸我,你凭什么损我?——这就是心理惯性!惯性大到一定程度时,就拐不过弯来了。顺境中待久了,就适应不了逆境的反差。孩子能不能责罚?长期的责罚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这里有一个关键词:长期的。即长年累月的批评、指责、打骂,才有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偶尔的责罚,不但需要,而且必不可少!国外一家教育研究机构最近发表文章:过度赞扬孩子也有负面影响!所以,凡事不能走极端。十之七八的鼓励,十之二三的责罚,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时不时地让孩子受点小气,受点小委屈,其实是一种心理上抗挫折的锻炼。老话说:受得了气,才成得了人。有些家长,因孩子顽劣发了回火,过后还忏悔不已:唉,我不够冷静,太不应该了,下次一定忍住!有的家长说:我都忍出内伤了!何苦呢?该发的脾气不妨发点,只要不过份就行了。如此,家长不会憋出病来,孩子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发完脾气后,把道理及时讲清楚,再做点开心的事,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孩子也得到了磨炼。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那种完全赏识而不打不骂没有惩戒的教孩子的理念,实为误人之言——慈母多败儿!
育儿观念:对于孩子,请适当放手!
这天中午的午餐是香喷喷的丸子汤,由于饭比较热,我一边给小朋友分饭,一边叮嘱小朋友注重安全,小心烫着。忽然听到小朋友喊道:“老师,豆豆的饭洒了!”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而把汤洒了的少阳却一动不动的坐在那儿,任凭那些饭从桌子上流到身上,我连忙喊:“豆豆,快站起来!”我怕孩子烫着,而他仍然没有反应,于是我一把将他拉开。我感到一阵痛心,这么多的孩子看着汤被打翻,连最起码的自我保护都不会,汤很烫但只要站起来,危险就可以避免,细想一下,同样的情况在家里肯定也会发生,只是这些都被父母“包办”了,孩子只有挨训的份,没有动手的机会。
我借此机会问孩子们:“你们说豆豆的饭洒了该怎么办?”“会烫着吗?”“怎样才能不被烫着了?”让幼儿认识到事情发生后,首先要自己想办法,汤很烫时应马上站起来,或把两腿分开,赶紧离开座位,最后把桌子擦干净。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的事情,我们已经包办的太多!能做的让他自己去做。要让幼儿真正掌握并懂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和家长要多给他们一些引导,多给孩子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遇到事情,可以鼓励让他自己试一试,但决不能代替他!
育儿观念:让孩子适当吃点苦 最近在班级中发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让宝贝去做某件事情,他首先得考虑考虑这件事做起来会不会很累,如果是的话,他会在第一时间给予答案:“老师,我不会做……”其实事实真的如此吗?也许只是孩子给自己找的一种借口而已!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在家里爸爸妈妈宠着,爷爷奶奶惯着,过着小公主、小皇帝般的生活,“溺爱式”的教育方式很常见,家长普遍关心该怎么做、做什么去尽量满足孩子的每个要求。的确,如他们这般年龄正应该是享受幸福的时刻,但是像这样长期以往,会让孩子的依赖日益增加,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也越来越弱,一旦离开父母,便无所适从。遇到困难退缩、逃避、放弃,甚至……。家长们适当的时候要让自己的孩子吃点苦,吃苦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经历苦难、险境、逆境的人,意志力更顽强,生命力也更旺盛。我们应该教会孩子面对困难,增强孩子的意志力和心理承受力。
当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时,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做第一,但绝大多数孩子只希望自己是唯一。第一和唯一的区别,在于为了做第一,往往要牺牲自己,才可能让他人跟随自己;如果只是做唯一,那就意味着只要有了自己,也就拥有了整个世界,他人只是自己的配角。当你是第一时,表面上人人都会听你的,他们为什么听你的呢,是因为你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想法,你得满足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当你是唯一时,你既不希望别人来影响你的想法,你也不愿意为别人有想法。作为普遍的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众星捧月的待遇,不但为孩子们在家做唯一提供了条件,而且还潜在地培养了孩子们在社会中做唯一的意识。
在孩子的用语中,他们最喜欢用的,也是他们较早掌握的语言,就是“我的”。他们较晚时才会说“你的”;一直到现在,我们也很少说“我们的”或者“他们的”。至于“大家的”或者“公共的”,我们到现在都不习惯于说,更别说这样去行动了。当一个人只会说“我的”时,对孩子来说,我们认为他有了自我意识;对于我们来说,则认为这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当这个人会说“你的”时,我们就觉得这个人开始成长起来了,他开始步入社会生活了。因为有了“你的”这个词,就意味着在孩子的心目中,已经开始接受“我的”和“你的”的区分,这就有了最起码的规则意识。因为我的是属于我的,你不能侵占;你的是属于你的,我不来霸占。到了孩子们心目中有了“我们的”或者“你们的”时,这就有了集体意识,有了组织归宿感,其实只有你融入了这个组织,并对这个组织负起责任起来,你才成了组织人,换句话说,你才有了团队,你才有了平台。
对于有着“唯一感”的孩子,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规则意识。不管是对待权利,还是对待义务,他们不是从规则的角度来理解与遵守,而是从自己的感受或者利益的角度,来理解与实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们把“个性”理解为“任性”。在教室里,他就是要吃东西,你问他为什么要在教室吃东西,他们的道理非常简单,饿了就吃呀,要是你不允许他吃,他反到认为你侵犯了他吃饭的权利,而丝毫不觉得他破坏了社会规则。要让孩子们很好地融入社会,一方面要让孩子们有更强大的实力,另一方面就是要足够的尊重社会规则。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实力再强大,也达不到赢者通吃的程度;而且,当你实力强大时,往往你的对手也是具有强大实力的人,所以靠实力是很难走得远的,因为和你旗鼓相当的人,总是站在你的对面。
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规则意识,不是让他们害怕规则,而是让他们知道有些事情是要通过努力来改变的,但有些事情是不可能改变的;要让他们知道有些利益是应该追求的,而有些利益是需要放弃的;要让他们知道对自己负责是应该的,但有的时候对他人负责,或者不去伤害他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遵守规则,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并被他人接受;使用规则,让我们可以团结他人,建立更有力量的组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照顾他们;但在照顾他们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为他逐步建立规则及规则意识,而不是通过破坏规则来教育他们。规则范围内的照顾,是爱心与关心;超越规则的照顾,是纵容与怂恿。
给孩子定规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尤其是在孩子上小学之前,有一些规矩必须要提前定下,这样孩子在学校不但会更受欢迎,还会越来越优秀。
用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允许
这个规矩是让孩子懂得两个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交礼仪,父母应该从一开始就教会孩子分清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不要让孩子养成乱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做错事要先道歉,不要激化矛盾
做错事主动道歉可以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道歉无疑就会激化矛盾,可见简单的一句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校园时光,懂礼貌的孩子在学校会很受欢迎,将来还会越来越优秀。
不做主动惹事的人,别人惹你了,也别吃哑巴亏
这一条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孩子进入小学,就难免会有打架斗殴的时候,尤其是男孩子,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不要去主动惹事。当然,如果别人惹孩子了,也要告诉孩子不要吃哑巴亏,要学会自卫,并告诉老师,而且回来要告诉家长。这是教会孩子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孩子有原则,在学校也自然会很受欢迎,将来也会越来越优秀。
其实单说定规矩的内容,家长还是比较好列出来的,可是中途难免会给孩子补充一些规矩,补充的这些规矩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对,那么怎么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才不会反感呢?我们来看看美国妈妈的方法。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有一天大卫和朋友玩得很开心,晚上天黑了还没有回家,妈妈联系到大卫,把他喊了回来,大卫回来后一脸不开心,我想大部分妈妈遇到这样的事情大概都会这么说:“大卫,你今天回来得太晚了,以后回家不要超过……”
但是大卫的妈妈并没有急于跟他定规矩,而是先描述了大卫的感受:“我知道中途把你叫回来,你很不开心。”大卫说:“是啊。”然后妈妈又说:“但是你回来太晚的话,我会为你担心啊。不如我们想想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方法,让我们两个都能接受?”这引来了大卫的兴趣,大卫主动提出了每天晚上几点回家,而且妈妈拿出纸笔记了下来,这个规矩就算是定下了,而且两人都很愉快地达成了共识。
所以,不管是遇上什么事情,家长都不要急于给孩子定规矩,而要按照这种方法和孩子进行协商,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育儿:可以和孩子适当制定规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工作计划的制定标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