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孩子打人和被打

11-12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注意孩子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在学习的乐趣中不断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对待孩子打人和被打”,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怎样对待孩子打人和被打

在班集体里,总会有少部分爱攻击别人的孩子。其表现就是抢人家东西,什么都要抢先,爱打人等。一旦有了纠纷,他就动手打人,不会说理。攻击性行为更多是破坏行为,看见别人玩积木很开心,他走过去把积木搭成的房子推倒了;看见同伴画的画很漂亮,直接加上几笔去破坏;或者对着同伴吐口水、推人等,让人家不痛快。像这样的孩子过去较少,一个班集体中会出现一两个例子而已。近几年,幼儿攻击性行为却不断增长。主要原因有:隔代教育——孩子从小由老人带大造成零教育,得到老人过分宠爱、呵护,习惯为孩子不良行为寻找各种理由,为孩子行为后果承担责任等。有时孩子打人了,爸爸妈妈教育孩子,却被爷爷奶奶骂一顿。孩子在园受批评了,或者没有得到特别照顾,老人还会直接找老师“教育”一番,孩子也就更加为所欲为。环境因素——家庭成员对孩子关爱过度,缺乏原则要求,以致孩子养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里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个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所以到了幼儿园,他就会跟人家抢东西,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还有一种毛病,也是受身边大人的影响所致。大人总看着别人的东西好,总爱攀比,人家有的,他也得有,给孩子造成一种不良影响。榜样不好——孩子从小缺乏同龄伙伴,在电视节目中模仿超人、打斗游戏,孩子觉得这样很好玩,看见其他孩子,会突然去推人、打人,看见别人哭还大声笑,从小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和同情心。有些是看见别的孩子打人,自己也偷偷模仿。在大班阶段,男孩子最容易出现模仿坏习惯、起哄等不良行为,需要成人及时制止、教育。面对这种攻击型孩子,老师需要花费一定精力去教育个体和全体,尤其需要从情感方面着手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德,让幼儿懂得分辨是非、对错,不随意模仿和从众。但如今的教育,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师生间的教与学,家长的干预、偏袒,也是常有的事。对于经常会攻击同伴的孩子,除了坚持正确教育、引导,有时要适当地给予言行控制,给予自己独自承担后果的机会。在集体中存在攻击性孩子,集体中就会出现常有孩子被打、被侵犯的现象。爱攻击的孩子通常只对性格懦弱、胆小、贪玩或者个性过于张扬、爱嘲笑别人的同伴“下手”。从小班开始,老师会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告诉孩子如何建立自己的立场。首先要明白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不对,不模仿不对的行为,更不要随意去招惹攻击型孩子。被别人无故攻击时,一定要大声、严肃地告诉对方“你不可以碰我”。如果对方行为过于暴力,还可以在语言制止过后,推开对方直接找老师说明原因。被攻击的孩子同样也是在家过于保护的孩子,没有解决能力和自信,遇事只会找老师帮助,造成一种依赖心理。这样的孩子,要多放手让孩子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自信,大人会告诉你方法和建议,但要靠自己去想办法解决。M.yJs21.CoM

家长们也许认为“孩子被打和孩子打人”都是小孩子间很正常的事情,长大了就好。行为习惯从婴儿已经开始建立,来到幼儿园,最容易分辨出孩子行为习惯的好与差,看出孩子成长在怎样一种教育氛围的家庭,孩子间比的就是行为习惯。孩子在集体中的成长,也同样看出家长的成长,这是相互的。开学两周,班级女孩子明显懂事、乖巧了,基本不参与无理行为。男孩子却开始出现两个极端,一半是非常上进、好学,偶尔调皮也是男孩子的天性;但也有一些孩子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开始“黏”向打闹、攻击行为行列,觉得很好玩,影响班级活动,还耽误自己的学习。出现这样的行为更多是模仿,处在个性不稳定阶段。只要家长重视,配合幼儿园及时给予正确教育,孩子很快可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小班孩子的“打人”现象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小班孩子的“打人”现象

我们班的宝宝能较好的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们玩游戏,愿意和同伴交流。但是我们也发现有好几个小朋友在和同伴交往时出现了“打人”的情况,这个问题引起了老师、家长的关注。有的爸爸妈妈很担心的和老师交流,他们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别人欺负,或者自己的孩子去欺负别人。实这些情况在幼儿园里是孩子和同伴交往时一种常见的现象。

当孩子发生这种纠纷时,需要老师、家长仔细分辨原因,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和同伴交往。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打人”一般有以下这几种原因:

一、不善言辞,表达不当

小班的孩子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和其他同伴玩耍时,常把摸摸别人、碰碰别人,其他孩子认为这叫“打人”,其实,这是他“示好”的行为,宝宝并不喜欢攻击别人,他还是喜欢和大家一起“玩”。

二、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处置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当孩子遇到挫折(如被别人拒绝),常以打人表示其不满的情绪。

三、要对方服从

宝宝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小班幼儿身上十分突出。小班的孩子与玩伴之间的游戏规则,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规则。想跟我玩,就要听我的。”双方一旦意见相左,就大打出手了。

四、习惯性打人

每个孩子家庭教养的方式不一,有些家长(特别是祖辈)对孩子比较骄纵,发现孩子有打人的情况也不制止,甚至觉得孩子胆子大,以后不会吃亏。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孩子遇到争执时习惯性的去打人。

作为老师,对于爸爸妈妈们的担心我能理解,这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爸爸妈妈们通过和宝宝交流、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后,对孩子进行帮助和指导,鼓励“打人”的孩子认错,唯有认错,才有改错的可能。告诉孩子,即使他犯错,只要改正,永远是爸妈的好孩子,爸妈还是永远爱他。引导“被打”的孩子用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可以告诉老师(家长)寻求帮助,可以大声的警告“打人”的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等等。同时,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

应怎样对待调皮好动的孩子


大多数幼儿在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频繁、目的性不专一、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发脾气,对此,家长不应抱怨,而要施加一些积极的心理影响,对孩子进行心理矫正,帮助孩子尽快改掉这些毛病,否则,一旦养成习惯,进入学龄期,就会与学习产生矛盾,加重学业负担。

孩子不能持久地做一种游戏,常是家长随他的注意力转移而迁就的结果。如果他不能对某一件事持续注意一段时间,半途而废,家长就坚决地孤立他,则会使他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受欢迎的,从心理会慢慢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确的指向。比如,家长正陪孩子搭积木,刚玩一会儿,孩子又要去骑车子。此时家长千万不可答应他,为他搬车,如果这样,他骑不了几圈,一定又要干别的去了。家长应表现出对玩积木仍有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新想法来吸引孩子,对骑车的事像没听到一样。假如孩子非去不可,也要强令他收拾好积木才可转入其他游戏,使孩子形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的心理导向。这样,无形中孩子在一个游戏上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延长,慢慢就会自动的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对孩子的情绪,家长也应进行适当的调控。仍以搭积木为例,由于孩子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及身体协调能力的不成熟,往往还没有搭出他想要的模型就散了架,因而发脾气,甩手不干。家长应教给他一些基本的搭建方法,帮助孩子搭成他想要的模型,让孩子觉得游戏有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好转,对训练注意力集中也大有好处。

调皮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现。只要把好动引到正确的方向,孩子的缺点就会成为优点,使他的一生受益无穷。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


如何看待孩子被打这几天下班回家后,总是听到婆婆说,**今天在小区里玩,又被小朋友打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小孩子她们都还很小很单纯,又不是故意去打对方,也就不当回事,说说就过了,而且老公也跟我说过这事,应该也是婆婆跟她说的!这点可以理解。

可今天,晚饭过后,婆婆竟然很正经的跟我说:都是你要我不要教她摔倒了,不能打地板,碰到桌子了,也不能打桌子,等等这些!这的确是我要求的,看吧,现在你小孩出去被人打了都不会还手的,就站在那里被人打,要不就是哭一下,说这话时我当时急了,我回了一句,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教小孩呢?是不是让她当时就对小朋友还手,还是也去打别人一下呢?可这样最终你又得到了什么呀!小孩幼小的心灵,给她一片纯净的空间不好吗?为什么要把大人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孩子呢?等那一天,她明白了懂事了,就是分清事非的。不是吗?

过了一会后,我又**爸爸在讨论这个问题,可爸爸也是认为,小孩应该学会反击,不能总是忍让,出去会被人打的,就这个事,我们谈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观点还是不一致,我不赞同爸爸的观点,我觉得小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她是在一天天的成长,看到的听到的一般都会储存在她的大脑中,让她自己去分辨,当然我们要把生活好的一面传送给她,让她知道生活中还是很美好,很善良的,至于生活的反面让她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去了解。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想复杂了,孩子哪会想到这么多呀,也许她根本就不认为是小朋友打她,还觉得是是在和她玩的呢?对吧,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不能让小孩从小就存有报复心理,与人和为善呀,只有这样,孩子以后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怎样对待孩子的“自作主张”?


导读:在某件事上,父母批评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千万不要拉过来护着,或马上去批评父母。这样易造成孩于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阳奉阴违的不良效果。

有的家长感到孩子到3岁时,就不那么听话了。你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你不让他干的,他又按着自己的“主意”去干。这时他常表规为任性、顶嘴、反抗,甚至出走,这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

这个过程要经过较长的时间,还要反反复复,交替出现。这时儿童往往处在不平衡状态中,行为表现也较混乱。他有独立的想法,但毕竟没有经验,又不愿附和客观环境,因此,往往违抗大人的命令,去干他们实际上不会做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孩于,父母既要管,又不能管得太多。对待“反抗期”的儿童,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做父母的参考:

1.爱干活是好现象。家长应帮助他们去做他们想干的事,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骂他们“逞能”。

2.用转移法引导他们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3-4岁小儿喜欢模仿大人去干些自己干不了的事情,这时应引导他干自己能干的事情,同时还应对他讲清他干不了的道理。

3.父母、爷爷、奶奶教育的态度要一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前后要一致,不要一会儿爱个不够,一会儿又打又骂,这样会使反抗期表现加重、延长。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在某件事上,父母批评教育孩子,爷爷奶奶千万不要拉过来护着,或马上去批评父母。这样易造成孩于无所适从,甚至产生阳奉阴违的不良效果。

喜欢《怎样对待孩子打人和被打》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