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打,看我如何教育打人的娃

11-12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孩子挨打,看我如何教育打人的娃”,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挨打,看我如何教育打人的娃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带女儿出门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因为家对面就是个体育场所以总会领着蓓蓓去那里玩。

那天下午蓓蓓照例在场内四处跑动我在不远处跟随,看到小门外有个男孩跑了进来并朝着蓓蓓跑来,蓓蓓也跑了过去,小孩子嘛,看到小孩总是开心的,作为妈妈,我总是希望蓓蓓可以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之间的快乐有时候大人是无法给予的。

就在两个小孩面对面时小男孩突然抬起手冲蓓蓓头上用力“啪”拍了下去然后就是推蓓蓓,我被这一幕弄傻了,因为看着小男孩有四五岁的样子所以根本没提防这一出,女儿很少哭,即使现在也没哭。冲过去,蹲下里,把瞪着惊恐眼神的蓓蓓揽入怀里,“哥哥和你玩呢,只是不小心太用力了”我用女儿或许根本听不懂的话安慰着,只是胳膊更用力的搂了搂怀里的蓓蓓,我想,在女儿害怕的时候妈妈的怀抱永远是最安全的港湾。“不敢打人”随着男孩姥姥的声音我们各自抱起了自己的孩子。

因为时间还早,体育场内人还不是特别多,我们便闲聊了起来,孩子四岁在上幼儿园,这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个孩子有点眼熟,哦,想起来了,大约半个月前这个小男孩由妈妈领着也和蓓蓓玩过,当时没玩一会也是推蓓蓓所以我就领着蓓蓓去别处了。恰巧孩子的姥姥遇到了认识的人,我便和孩子交流了起来。

“你在幼儿园打小朋友吗?”“打呢”孩子歪着头神气的说。“以后别打人好不好,打人的话别人不喜欢你了”“喜欢呢”孩子回答的很干脆。就在说话的时候小男孩忽然开始踩蚂蚁玩,并拉着他奶奶的手叫着“踩蚂蚁、踩蚂蚁,踩死蚂蚁”孩子的姥姥从台阶上站起来边和熟人说着话边用高跟鞋帮着外甥踩蚂蚁……我顿时被雷的里嫩外焦。“你要是踩死蚂蚁了小蚂蚁就没有妈妈了”我对着孩子说“没有没有去”。哦,额滴个神啊,这简直是让人无语啊。

或许是做老师的职业病,我竟然没抱着蓓蓓离开而是选择了和小男孩进行对话。在不住的鼓励、夸奖、诱惑之后,小男孩居然一反刚开始的拒绝同意让我用湿纸巾给他擦脏兮兮的小手和鼻涕。最后,两个小家伙终于一起蹲在那里完了起来,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姥姥始终坐在不远处的台阶上和那个熟人说着话。

孩子对小动物的爱心、对伙伴的友善,这些难道不是需要我们大人好好引导的吗?真希望这个帮着外甥踩蚂蚁的姥姥能认识到这一点。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小班孩子的“打人”现象


育儿心得:如何对待小班孩子的“打人”现象

我们班的宝宝能较好的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喜欢和老师小朋友们玩游戏,愿意和同伴交流。但是我们也发现有好几个小朋友在和同伴交往时出现了“打人”的情况,这个问题引起了老师、家长的关注。有的爸爸妈妈很担心的和老师交流,他们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别人欺负,或者自己的孩子去欺负别人。实这些情况在幼儿园里是孩子和同伴交往时一种常见的现象。

当孩子发生这种纠纷时,需要老师、家长仔细分辨原因,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和同伴交往。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孩子“打人”一般有以下这几种原因:

一、不善言辞,表达不当

小班的孩子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和其他同伴玩耍时,常把摸摸别人、碰碰别人,其他孩子认为这叫“打人”,其实,这是他“示好”的行为,宝宝并不喜欢攻击别人,他还是喜欢和大家一起“玩”。

二、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处置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当孩子遇到挫折(如被别人拒绝),常以打人表示其不满的情绪。

三、要对方服从

宝宝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小班幼儿身上十分突出。小班的孩子与玩伴之间的游戏规则,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规则。想跟我玩,就要听我的。”双方一旦意见相左,就大打出手了。

四、习惯性打人

每个孩子家庭教养的方式不一,有些家长(特别是祖辈)对孩子比较骄纵,发现孩子有打人的情况也不制止,甚至觉得孩子胆子大,以后不会吃亏。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孩子遇到争执时习惯性的去打人。

作为老师,对于爸爸妈妈们的担心我能理解,这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爸爸妈妈们通过和宝宝交流、老师沟通,了解情况后,对孩子进行帮助和指导,鼓励“打人”的孩子认错,唯有认错,才有改错的可能。告诉孩子,即使他犯错,只要改正,永远是爸妈的好孩子,爸妈还是永远爱他。引导“被打”的孩子用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可以告诉老师(家长)寻求帮助,可以大声的警告“打人”的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等等。同时,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

如何教育出一个勤快娃


如何教育出一个勤快娃

爸妈们经常发现在孩子们参加劳动时,年龄越小就越爱劳动。有些大点的孩子在劳动了一半就开始偷懒,需要爸妈们经常提醒才可以将事情做完。

纠其原因是爸妈们往往将学生看成劳动对象,而不是让孩子了解劳动的价值,只是简单告诉孩子做这个,做那个。而对于孩子劳动的引导和总结却从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劳动热情会慢慢冷漠,渐渐视劳动为负担,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劳动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爸妈们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心态,切实推进他们在未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做法是:

一、尊重儿童劳动的意愿

孩子总是很乐意和大人或是身边的老师做各种事情,这是孩子最初的劳动行为表现,并且具有无意识性和游戏性。然而,这是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工作能力的最佳时机。

作为父母,必须学习如何去保护和尊重孩子的劳动本能,不要因为孩子劳动时不符合标准或者闯出些小麻烦就呵斥孩子,因为它将无疑,扼杀了孩子最初的劳动积极性,并逐渐变得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冷眼旁观。

我们应该以关心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每一次劳动,并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使孩子进一步激发出劳动的热情,让他们在这样的积极情感下去探索和学习劳动的正确方法,形成有意识的“劳动”,从而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二、让孩子感受到参与劳动的快乐

孩子是带着游戏的态度参加劳动的,中途注意力的转移也就不那么奇怪了。要保持孩子对劳动一如既往的兴趣,建立孩子最初的劳动责任心就很有必要。父母应该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有效的方式是:

1,将孩子的劳动作为一个游戏来做;

2、对孩子的劳动建立一定的目标;

3、体验劳动的意义。

这样做可以使枯燥的工作变得有趣,让劳动不再成为孩子的麻烦,而变成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情。

具体办法是:把孩子们参加的劳动设置为具有情景语境的游戏,如收拾积木说成采蘑菇;或通过竞赛的方式激发孩子持续高涨的劳动热情,由于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不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他们的劳动总是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

至于孩子的劳动目标,就要从孩子的心理欲望入手,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督促他们达到外界的要求。父母可以在孩子的面前直接表扬他,也可以给予一些小奖品,选择哪种方式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定。

三、提升儿童劳动观念

总喜欢跟在忙碌的大人身后,模仿大人进行劳动,但是在这个时间段中,他们的意识中对这是劳动并没有概念,需要成人将劳动观念灌输给孩子,让孩子逐渐形成劳动的意识和行为。

例如,不断给予那些积极参与劳动的孩子表扬和肯定,灌输“劳动”这个词,以加强这种劳动做法的骄傲之感。

哭闹、打人、不吃饭~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


1

 对孩子说实话

 说幼儿园特别好玩,就像告诉他们打针不疼一样,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真相,然后更加抵触和逃避。不如直接告诉他们:“你已经长大了,要开始过集体生活了,集体生活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在第一时间都会满足你的要求。从今天开始你要学着自己照顾自己,如果你遇到麻烦,就跟老师说,老师会帮助你。”

 2

 允许孩子发泄他的负面情绪

孩子面临新的生活,紧张情绪不可避免,有的家长不让孩子哭,或者粗暴地把他放到幼儿园,孩子的紧张情绪就得不到缓解。如果孩子大哭,不妨先抱他一会,并温柔地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紧张,妈妈第一天去幼儿园也很紧张(此时可以谈谈自己小时候去幼儿园的经历),后来过了几天妈妈就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了,你也一样的。”

3

 及时找准孩子的症结

 (1)、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有的孩子因为害怕和陌生小朋友相处而十分抵触幼儿园,妈妈不妨寻找机会让他多与陌生孩子接触(如商场的淘气堡),并适当退出孩子的视线范围,暗中保护,制造他和陌生小朋友单独相处的机会。

 或者和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家长结为好友,经常相约带几个孩子一起玩,过了一段时间,孩子有了朋友,慢慢就会自动开启喜欢去幼儿园的模式。

 (2)、不愿在幼儿园午睡

 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初期无法顺利午睡,因而不愿去幼儿园,有位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心态后,就每天接她回家午睡,孩子就十分喜欢去幼儿园了,家长心想大不了以后上半天。但是过一段时间,孩子熟悉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居然主动提出在幼儿园睡。

 (3)、有更好的去处

 孩子在家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到了幼儿园却要孤零零面对很多社会人,他们当然更愿意呆在家里自由玩耍。这时候就需要家里所有人退出宠爱模式,不要以孩子为中心,尽力陪他玩。孩子到了三岁心理上是十分需要同龄人陪伴的,如果他们能发现家里没有幼儿园好玩,就会慢慢开始接受幼儿园。

 4

 害怕老师批评

 有个孩子因为受到老师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再也不愿意去幼儿园,她的妈妈没有勉强她,而是私下给老师打电话,表达了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以及对老师评价的重视,于是老师就给孩子打电话,说老师和小朋友都十分想念她。这个孩子试探着去了幼儿园,老师又及时地表扬她鼓励她,很快帮她度过了焦虑期。

 一千个孩子有一千个不爱上幼儿园的理由,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遇到了什么麻烦比引导他们发现什么更有趣还要重要。只要家长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就能帮他们度过短暂的不适应期。

 每个孩子都应该从自己的小家庭里走出来,慢慢学会变成一个社会人,只是有的孩子需要的时间相对漫长,也需要老师和家长走一些弯路来帮助他们。

育儿知识:多动、冲动孩子爱打人,教师如何应对?


育儿知识:多动、冲动孩子爱打人,教师如何应对?

一、预防冲突法

避免学生间的冲突,预防是键。

1、规定班级文明用语,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多动倾向儿童,有时会受他人说话语气的影响,而变的情绪激动,据理力争。同样一件事情,如果换一种语气,用坚定而平和的态度,告诉他们哪里不对,应该怎么做,他们往往是能够接受,并愿意配合做出改变的。

所以,教师要事先明确班级的用语要求,规定所有学生,要平心静气地说话,不说粗暴的、不文明的,让对方反感或不愉快的话,从而营造良好班级氛围。如果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班级的气氛很快就会变的平和。班级氛围变好了,多动倾向儿童也会受之影响,变的平静起来。

2、多动倾向儿童之间,减少接触机会

多动倾向儿童遇到他人的责难、嘲笑、需要等待时,常常会控制不住情绪,而骂人或打人。例如,排队时,前面人半天不动,他们就会忍不住去推。如果这时,遇到和他一样冲动性高的孩子,冲突就更容易发生了。

为了减少以上冲突,教师在决定座位、排队顺序、分小组活动人员时,就要考虑如何安排,才能减少冲突。在多动倾向儿童旁边、所在小组,尽量避免安排同样多动或冲动的孩子。这样可以防范于未然。

二、应对冲突法

面对已经发生的冲突,

教师要如何化解才有效呢?

1、保持冷静,让双方说明原因

榊原洋一教授说,教师自己一定要先冷静,并给双方足够的时间说明原因。

遇到冲突打成一团的孩子,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两人拉开,然后让两人各据一方,闭上眼睛数到十之后再问原由。教师唯有自己冷静下来,平稳思绪,才能处理得当。

2、公平对待,不偏袒

在大家都平静下来之后,教师开始认真倾听,鼓励双方分别说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碰到一方气急败坏一再打断对方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醒“就算听到对自己不利、不舒服的话,也不用急着反驳。因为老师一定会给你们同样说话的机会,所以不要着急。”

对冲突双方做的不对的地方,教师要平和而坚定地指出,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处理,是对平复双方情绪最好的办法之一。

3、引导孩子学会避免冲突

如果冲突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多动儿童采取冲动的态度而起的话,教师要明白,可能是孩子不太善于表达情绪。所以,教师要引导孩子说出感受,教授孩子正确表达情绪的方法。例如,可以对孩子说“在动手打人前,把自己的心情说出来”。“你当时的心情是很愤怒,对吗?”

如果是对方说了令人不快的话,引起冲突的,教师要引导孩子思考他人感受,学会换位思考。例如,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听到对方这么说你,你会有什么感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这么说……。”

最后,如果能促使双方互相道歉,并以握手表示和解就是最佳的。

4、思考工具单、角色扮演,促进孩子自我反思

面对冲突,教师可以提供给孩子思考工具单,协助孩子从各方面审视当时的情况,自己回顾、思索并写下当时这样做的好处与缺点,以及如何避免再次发生。

对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孩子,可以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等,让另外两个孩子把冲突重演出来。透过客观化的过程,让全班学生讨论有哪些解决方法。透过这种方法,全班较容易达成共识,避免类似冲突发生。

教师唯有用正面的态度看待冲突,师生才能一起从中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喜欢《孩子挨打,看我如何教育打人的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