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我无意间发现有孩子把玩具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可能是我没有带过小班,这让我大吃一惊,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呢?对此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们,他们说以前小班孩子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小班年龄的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有意识的把它据为己有,需要老师正确的去引导他们。
一天,我又看到昊翔小朋友把一辆小车玩具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我没有直接过去拿出来,而是等孩子们都玩完了,我在收玩具的时候故意大声说:“哎呀,那个粉红色的小车怎么不见了呢?小朋友有谁见到它吗?”孩子们都摇头。我接着说:“小朋友们晚上都要回到自己的家,我们的玩具也是一样的,它到了晚上也要回到自己的家里,如果它找不到自己的家,它就会伤心难过的。小朋友们希望它难过吗?”孩子们纷纷说:“不希望”。听到这里,昊翔小朋友慢慢的从口袋里拿出了玩具过来交给了我。我没有去责怪他,而是说:“原来它到你那里去了,谢谢你帮它找到了家。你真棒。”我看到他的小脸一下露出了笑容,从此我再没有看到谁把玩具装进自己的口袋了。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是最好的孩子。
有一天我们班有几个小朋友感冒了。午饭后喝药,我把药给每个小朋友倒到杯子里,就把药袋放在了钢琴上,王姝涵什么话也没说就把药袋捡走了。我当时就表扬了她。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我还想这孩子真懂事。几后,我们打扫活动室,发现玩具橱后边都是垃圾,特别多的是各种各样药袋。我大吃了一惊。原来王姝涵把这几天收集的药袋没有扔到垃圾桶,。我一下明白了,我就把她叫到跟前问她,你把垃圾怎么放到这里了,我们天天夸你是个讲卫生好孩子,你怎么把垃圾放到处后边。其实她很明白,就是一句不吭,我想她只是一时贪玩吧!我就问她这样做对吗?她说:“不对”。看她紧张的样子,我没再多问。
这件事也让我想到了很多,孩子做事情的出发点是对的。她是帮了老师的忙,也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可结果不一定对,事后我照样表扬了她,夸她是个知错就该的好孩子。任何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说都不是很单纯的,他都有她的想法和目的,只要正确的引导,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现在的儿童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多彩,看电视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孩子的重要生活内容。电视的确给孩子带来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乐趣,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同时,看电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因素,如:在看电视的过程中,孩子动脑动手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久、内容不恰当,反而会导致孩子养成被动思维的习性,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但是,不让孩子看电视显然是不现实的,正确引导孩子收看电视,使电视真正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才可能真正地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首先,合理控制孩子的电视收看时间。看电视的时间每天要控制在2个小时以内,及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收视习惯,如吃饭时不能看电视。
二.定期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一项最新调查研究表明,和孩子经常在一起看电视可以大大减少电视暴力镜头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如奥特曼之类的电视就属于有暴力镜头的电视)
三.要留意孩子看电视的表情,看看孩子有没有害怕、崇拜、兴奋或生气的迹象。一旦感到孩子对电视内容的反应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就需要立即与孩子讨论,把电视对孩子的不良心理影响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看电视和交流讨论活动相结合,利用敏感性的电视节目主题,引导孩子讨论提高理解能力,帮助孩子理解电视节目的内容。教师最好陪着并作适当讲解,看完之后让孩子重复一遍看到的内容,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节目结束后,和孩子展开一场观后讨论,更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增进同伴和师生交流及情感的有效途径。
五.当孩子沉迷于电视不肯放时,绝对不是用口头禁止、威胁甚至粗暴地关上电视不让孩子看就能把这个习性给扭转过来,通常要运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终止孩子对电视的坚持性,并以“提高兴趣”的策略让孩子多接触其他活动,当孩子感受到还有比看电视更有趣的事务时,才有可能将专注于电视的眼光移开。如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如读书、游戏、美术、唱歌等。这是使孩子不粘在电视机前的好方法。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节罗姆·辛格认为:汽车也有它们危险的一面。但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会针对这一点教会孩子怎样过马路和怎样系好安全带,同样细致的责任心也应该用到电视问题上去。所以,愿广大的教师、家长都能意识到正确引导孩子看电视的重要性,学会和掌握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看电视的方法,从而来扬看电视之长、避看电视之短,使电视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快累死我了,一点儿也坐不住,玩具仍得满地都是,你跟在他后面收拾不清,他还动不动就发脾气,真烦人。一般说来,大多数幼儿在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频繁、目的性不专一、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爱发脾气,对此,家长不应抱怨,而要施加一些积极的心理影响,对孩子进行心理矫正,帮助孩子尽快改掉这些毛病,否则,一旦养成习惯,进入学龄期,就会与学习产生矛盾,加重学业负担。孩子不能持久地做一种游戏,常是家长随他的注意力转移而迁就的结果。如果他不能对某一件事持续注意一段时间,半途而废,家长就坚决地孤立他,则会使他意识到这样做是不受欢迎的,从心理会慢慢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正确的指向。比如,家长正陪孩子搭积木,刚玩一会儿,孩子又要去骑车子。此时家长千万不可答应他,为他搬车,如果这样,他骑不了几圈,一定又要干别的去了。家长应表现出对玩积木仍有浓厚的兴趣,提出一些新想法来吸引孩子,对骑车的事像没听到一样。假如孩子非去不可,也要强令他收拾好积木才可转入其他游戏,使孩子形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的心理导向。这样,无形中孩子在一个游戏上的注意力就会逐渐延长,慢慢就会自动的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对孩子的情绪,家长也应进行适当的调控。仍以搭积木为例,由于孩子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及身体协调能力的不成熟,往往还没有搭出他想要的模型就散了架,因而发脾气,甩手不干。家长应教给他一些基本的搭建方法,帮助孩子搭成他想要的模型,让孩子觉得游戏有趣,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好转,对训练注意力集中也大有好处。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动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现,只要把好动引到正确的方向,孩子的缺点就会成为优点,使他的一生受益无穷。
今天我们班的下午活动是手工,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折青蛙,这看似一片安静,其实就在一分钟前,就有一个小女孩气呼呼的来告状:“老师,他抢我的纸。”我听了有些生气,心想:都是中班的孩子了,不应该这样没有礼貌,更何况我一直很重视礼仪教育的。我和这位小女孩一起来到另一个孩子中间问个明白,原来这位小男孩的手纸用完了,可是还想折。我明白后,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跟小男孩说:“乖,你没有纸可以找老师要,或是和小朋友借,抢别人东西是不礼貌的,别人会很伤心的,你愿意看到小朋友伤心吗?”他听了我的话低下了头,我看他好像意识到自己错了就问他:“小朋友伤心了,我们怎么办呢?”旁边的一个小朋友说:“道歉,她就不生气了。”他看看那个小女孩,走到她身边低着头说:“对不起,我不应该抢你的纸”,“没关系,我给你一张吧!”说完小女孩递给了他一张,他们又开心地折青蛙了。
其实,孩子告状之后,最希望的就是得到老师的公平处理,并不是要老师一定要批评谁,我个人认为老师对孩子告状之后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有的老师忙的时候对孩子的话不以为然,这样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现在我遇到类似的孩子告状之类的,情节轻的我会说自己处理,有一些麻烦的我会自己处理,而且我一定做到公平,因为,虽然我们错怪一个孩子,对于我们来说无所谓,可是在孩子的一生中都会影响他,他会记着一辈子。
我觉得,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要时刻正确引导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有的宝宝是个好奇宝宝,整天问东问西,可是有的宝宝却不是,那么,家长怎样扩展孩子好奇心呢?
您是一位会扩展宝宝好奇心的家长吗?
当孩子对周围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您认为:
A.很正常,小孩子都这样,告诉他是什么。
B.很高兴,宝宝会问问题说明他很聪明,告诉他是什么及相关的信息(用途、材质等)。
C.表现出和孩子一样的兴趣,并和他一起探索、操作。然后再一起讨论是什么。
分析
A.您是一位不善于启发孩子好奇心的家长。尽管您的做法可以让孩子知道他感兴趣的事物是什么,但这并不能激发孩子对更多的事物感兴趣。在您的教育过程中,您没有起到主导的地位,不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您现在最需要的是学会欣赏宝宝的好奇心,鼓励宝宝多提问题,引导宝宝去关注一些事物。
B.您基本能启发孩子的好奇心。您非常会利用宝宝的兴趣去引导孩子学习,这样的教育方法让您的宝宝认识了很多东西,您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合格的家长。您还需要注意的是——学会启发孩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意识。“好奇心并不等于好思考”,您直接“灌输”给了孩子许多信息,孩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记忆”过程、“接受”过程,而让他失去了主动探索欲望。
C.您是一位非常会启发孩子好奇心的家长。最难得的是,您让孩子感受到了对新事物感兴趣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您的行为会极大地鼓励孩子参与到发现新问题、观察新事物的过程中来。和孩子的共同探索过程,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新的概念,感受新事物,而不单纯只是记住新事物的名称。
相关理论
好奇心是孩子产生认知、发生游戏活动的动机,如果没有好奇心,孩子是没有兴趣集中于任何事物并深入探索和思考的。孩子产生好奇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孩子只是想知道“这是什么?”有的孩子会疑惑“为什么会这样?”这些好奇为孩子产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奠定了基础,是思考和探索产生的原始驱动力。
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容易激发,事物鲜亮的外表、特殊的造型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变化的现象和未经历过的体验也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很多家长以为要扩展孩子的好奇心就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其实未必,一个孩子曾经接触过的事物也同样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重要的是如何创设“新环境”、“新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同时还应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孩子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方面产生好奇,而不仅仅停留在认识事物外表的好奇阶段。
观察地点:中一班活动室、午睡室
观察时间:集体活动、午睡时
观察记录:
1、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发现王xx斜躺在小椅子上,走近要提醒时发现孩子把手放在了裤子里。
2、不一会,发现王xx低着头,走近后发现孩子把自己的生殖器官拿到了裤子外面正在玩。
3、后来,又发现王xx和他旁边的小女生在低头说话,发现王xx在玩自己的生殖器官,旁边的女生在看着他玩。
4、(经过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的一系列行为习惯)午睡环节,发现王xx总是缩在被子里,提醒睡直以后,孩子还是会蜷缩在一起,帮孩子不经意间盖被子发现,孩子在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官。
观察分析:
1、第一次看到王xx在玩弄自己的生殖器官,采用了说话提醒的方式,但并没能让孩子结束这一行为,就产生了第二次行为的发生,后来仍有发现孩子此种行为的继续,但是只是眼神提醒孩子就明白了。但是此种行为并没能停止。
2、从心理学家曾对儿童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儿童玩弄生殖器极其普遍,它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胎儿从母体分娩后,男婴常会有阴茎勃起,女婴常会有阴道分泌物液出。这种现象与孩子的吮吸、排尿、出汗等一样,是先天性的生理反射活动。由于生殖器被玩弄,会有某种快感伴随,所以孩子们很容易从不自觉接触到自觉玩弄;亦由于孩子乐群,所以常有同龄男女在一起,互相观察,比较,玩弄的集体行为。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欢玩弄生殖器的,多为4-6岁儿童。这个年龄孩子概括能力低,不理解男女结合的含意以及性的生殖意义,玩弄生殖器一般来说是无害的。
教育方法:
1、和班级中其他老师反馈这一事件,但是处理方式进行了统一,当发现孩子玩弄生殖器,只要不动声色地摇一摇头,让孩子明白老师是不赞成,明白这是不好的行为,以后不要再玩弄。
2、采用巧妙方法,将孩子从玩弄生殖器的兴趣引开,引向他们乐于接受的活动上去,如讲故事或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其他游戏。
3、用心平气和的语调,像平时进行行为规范--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教育一样,教育他们爱护自己的生殖器,不要玩弄,弄伤了会影响小便。
4、和家长反应这一现象,但是要求家长配合提醒疏导,不要随意强行制止。
有些家长不明了儿童心理的真谛,对孩子玩弄生殖器,动辄训斥、恐吓,甚至打骂、惩罚。殊不知,这么一来孩子们反而会产生神秘心理。你越是制止,他就越好奇,越要玩得频繁,至此,问题就难办了,有时还会给幼儿心理带来障碍。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尊重幼儿并正确引导幼儿》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教师引导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